第一篇: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1--8章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语言科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答: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开始了对语言现象的关注。然而古代人类并没有把语言现象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此外对雨燕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也是语言学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教人理性的认识语言现象,有效把握语言规律,全面的分析语言事实,正确地揭示语言与人的关系,从而有效的指导人们运用语言的科学。
2.开设《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答:首先,它是属于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的范畴,它所研究和关注的是人类语言共有的现象和共同规律。人们通过这门课可以学习和了解有关语言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等方面的理性知识。
其次,在人们有了基础认识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认识语言现象,储备专门知识。再者,人们将学习和了解有关语言发展变化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语言学来了解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的其他学问。3.语学是从哪些角度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
答: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与边沿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如:数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所以语言学可以从人类、社会、心理等方面研究人类语言学现象。第二节
1.中国古代人们有哪些关于语言的神话与传说,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神话传说?
答、畲族神话《高辛与龙王》说,创世之神教会了人们说话。彝族神话《天神的哑水》里说,本来人和动物都能说话,天神骗他们去喝智能之水,结果,动物因喝水而失去了语言,而人类没有喝水保存了语言。壮族神话《布洛陀》也说人和鸟兽,本来共享语言,但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纠纷,掌管世间事务的神布洛陀便使人语不同于兽语。纳西族《创世纪》里说,人们有三种不同的语言,藏语、白语、纳西语等等。
其实这些神话传说与当时的人们的时间、生活密切关联,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应了他们当时的认识和经验。2.古代印度人的语言研究是围绕什么来进行的?这种研究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迪?
答:(1)古代印度人的语言研究是围绕着对语言神话的研究和为了正确地传承宗教经典语言所作的详尽分析和研究这两方面来进行的,其中,第二个方面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波尼尼语法》是古代印度人在前语言状态下语言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对梵文所作的经典语法分析。他注重分析词的形态,特别是构词规则,很少涉及语法。对现代人而言,古印度语言学的一系列语音语法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波尼尼等古印度语法学家的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及其关注范围等对现代语言学研究都是有所启迪的。
3.对古代西方人在宗教中流露出的对语言的认识,你有什么看法?
答:古代西方人在宗教中流露出的对语言的认识反映出古代西方人对语言的认识和猜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是怎么学会说话的、谁给事物命名的、人类语言为什么由一种变多种、语言具有魔力吗以及最古老的语言是什么这五个方面,其中许多看法也是饶有趣味的。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认识显而易见带有自己时代的认识特点和局限性。第三节
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如何产生的?其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古代印度语言研究基础之上的。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了,首先是在约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进行的梵语语法研究。其后,陆续有十多种语法派别,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波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后来到十八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法研究成果。
主要功绩: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研究成果是语言类型的建立和普系数的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代表作《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他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普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
2.谈谈结构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流派。
答:结构代表人物是索绪尔。索绪尔是结构语言学的鼻祖,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做出来重大贡献。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时性研究和历史性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别开来。其学术流派有:
(1)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索绪尔(2)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马泰修斯(3)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4)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和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创始人是乔姆斯基。主要学术观点是: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兴起批判了结构主义,他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语言能力,世界语言的不同面貌是适应转换的结果,并力图用形式化的手段构建这种转换过程,其影响一直延伸到21世纪。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研究为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这个目的,同时又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他学科,如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做出贡献。
4.现代语言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形式化倾向? 答:(1)计算机文化的兴起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将语言数理化以顺利完成人机对话;
(2)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语言能力,世界语言的不同面貌是适应的结果,故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3)索绪尔对语言是形式而非实体,是符号系统的认识,为语言研究的形式化提供了可能性。第四节
一.语言学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学科?
答:通过语言学对周边学科的影响这节的学习,可以看出,语言学不是孤立的,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语言学语文学、本体语言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文本、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
2.语言学与哲学:每一个语言学的发展潮流和动向的背后都有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3.语言学与信息科学语言学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4.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目前计算机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依照人的语言设计适合计算机的智能语言.二.从自己生活中发现语言作用与社会现实的事例.答:生活中的计算机的使用,用自然语进行人机对话,同时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思想,行为,识别与理解,完成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减轻或代替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还有利用语言还可以帮助失语症患者,也可以帮助警察破案等等.第五节 一. 谈谈语义研究的重要性
答: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在语法和词汇学中有限的研究语义现象,在较大范围里展开对语义的本质结构,形式化问题的研究,小到义素分析,词义分析大到,话语意义的研究,句子分析,都为语言学家所重视,同时对于古代文献书中的词语的诠释和注疏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语言研究的对象为什么有扩大的趋势?谈谈你对这个事实的理解
答:因为语言远比过去人们想象的复杂,像过去那样单学科作战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只有将语言放在自身存在活动的框架下研究时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获得价值和成果.三. 语言研究的目的为什会由描写发展到构建? 答:当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在本体语言的长足发展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对自然语言的描写,而是发展到在大规模占有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用人们了解的语言规律来构建自然语言.四.众多与语言相关的学科加入到语言研究中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语言的学科性质与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符号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有先天的联系,因而语言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于与这些学科协同作战。五. 试举例说明语言学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事例.答:语言政策的制定,人类信息处理识别,传输与存储都离不开语言研究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小到文字的输入大到资料的编目,产品的编号,人名的排序,都运用并等待着语言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在语言起源问题上人类有哪些认识? 答:有声语言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开始的,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晚期智人之前猿人已经有了比黑猩猩复杂的声音来交流信息,随着发音器官的不断进化和思维的发展,这些声音也逐渐的清晰起来,并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或依照一定规则组成语流,于是形成了真正的语言。
二.推向一下,巴黎语言学会为什么一度拒绝接受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提案? 答:因为语言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三.对于人类语言起源这个千古之谜,你有什么想法? 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假说主要有:摹声说,感叹说,劳动叫喊说,社会契约说,手势说等在这些学说中我比较能接受劳动叫喊说(具体答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第二节
1.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
答:语言这个概念在语言学上有两种意义:
①是指人们嘴里说出来的话中所包含的语言的材料,词汇以及这些材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这种语言概念,被称之为狭义的语言概念。
②是指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称之为言语。2.人类预言过程都包括哪些因素?
答:人类的语言交际通常分为两个过程:说些过程和听读过程 言语交际的整个交际过程是:人——听写者(言语主体)——言语动机——言语内容——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听读人(言语对象)——人 说写者,听读者和言语环境制约着人类言语交际。
3.怎样理解言语的心理,物理,生理和社会性质?试举例说明。答:言语是指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它包括内容和形式,即所指和能指,人们语音形式就是言语的载体,所以,言语的心理,物理,生理和社会性质,就是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和社会性质。首先,它的心理性质,就是语音在人脑中首先产生的音响效果,语音是从人脑中的心理音响开始的,如在发出‘人’这个音时,首先在发出者脑海里形成‘ren’这个音响效果在发出者发出,听话人听到语音后首先在大脑中反映出这个‘ren’的印象。这就是言语的心理属性。其次,言语的物理属性是指发音器官,包括肺,共鸣腔(口腔,鼻腔,和咽腔)以及喉头和声带。当大脑发出命令‘ren’的时候,喉头和声带振动发声,肺部提供动力,然后通过口腔发声。第三是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音高是声音的高低,音强是声音的大小和强弱,音长是声音的长短,音色也叫音质。比如发‘ren’这个音和发‘fen’这个音需要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不一样,语言的社会性质,就是语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种延伸,比如‘may’这个音,用英语说是‘mei’,用汉语说是‘mai’,这也是一种民族的习性,这就是言语的社会性质的体现。第三节
1.传统语言的研究对象在哪里?
答:传统语言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人的说话说话过程中(也就是言语行为中),而是存在于通过特定的言语行为所产生和形成的话语作品之中。随便录下一个人说的一段话,或写的文章,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句子,有许多音义结合的词语,这些就构成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传统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答:a将人们从纷繁的语言与言语事实中解放出来,从而只研究人感兴趣并对人有用的问题。
b.将精力集中在当时人们对语言感兴趣的范围内,正确的把握重点和热点,避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做无谓的研究。C.从具体瞬时的言语现象中寻找一个确定稳定的可以把握的对象,为特定的语言研究目的服务。
D.在千变万化的言语形式背后,发出现为数不多的构成材料和结构规律,借此指导人们运用与语言研究。第四节
1.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特殊在哪里? 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为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的特殊性在于:①上层建筑如宗教、哲学、艺术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产生的,而语言则是千百年来社会历史全部进程的产物,它不是由某一特定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②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集团服务的,而语言则不然,它是为整个人类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③上层建筑是某一经济基础存在与活动的时代的产物,因而上层建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它随着这个基础的产生而新产生出来。④最后,上层建筑与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而语言则不然,它几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有直接联系,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不与语言发生关系的领域几乎是没有的。2.你是怎样理解语言是没有阶级性这个结论的?
答:狭义的语言没有阶级性,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狭义的语言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而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在这种意义上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它是人人可以得而用之的一种工具,本身不具备阶级性质和色彩,这是狭义语言的本质特征。第二,狭义的语言本身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从人类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大量言语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因而无论从其构成的语音材料、词汇材料还是从其语法结构规律来看,都没有阶级性可言。所以说,语言的语音没有阶级性、词汇没有阶级性、语法系统也没有阶级性。第三,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狭义的语言在人类还没有形成阶级的社会中就存在了,而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类再次进入无阶级社会时,语言同样不会消灭,它将会继续为人类服务。
2.关于动物的“语言”,你有些什么想法?在你看来人的语言与动物间的交际手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超声语言、运动语言、色彩语言、气味语言等,是它们的一种交际手段。人的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手段的区别:①动物用于交际的声音或体势不具有可切分或可组合性,因此无法像人类的语言那样用有限的声音来表达无限的意义;②动物界的声音或体势,只是对现场情景刺激的反应,不能表述过去的或未来的事件,不能叙述异地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不具备语言的基本属性。“动物语言”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联系:人的语言与动物的交际手段都是用来交流信息的介质。第五节
1.分析一下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的构成材料。
答:语的语言构成材料有语音材料和语汇材料。首先,从语音角度来说,通常就几十个单位,大约在三十或五十之间。从语汇角度讲,使用频率最高的也就四五千个词。由此看来,汉语的语言构成材料是有限的。
2.人类为什么能用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结构规则表达无限增长着的精神意识内容?
答:因为语言的生成能力是无限的,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狭义语言的层次性结构;(2)材料和规则的反复运用;
(3)语境的增生和调制作用。另外,语境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第六节
1.语言都有哪些功能?
答:语言有交际功能、认知功能、思维功能和信息功能。2.怎样认识语言的交际功能?它包括哪些方面?
答: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它包括语言祈使、语言沟通、语言表现和语言发泄四个方面。3.什么是语言的信息功能?试举例说明语言的信息功能。答:利用语言千百次交际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在共时环境下为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语言的这种功能,我们称其为信息功能。例如:陕西相当一部分地区,除了将自己父亲称为“爸”或“大”之外,父辈的兄弟、晚辈则按年龄分别称为“大爸”、“二爸”、“三爸”、“四爸”。
4.语言为什么会具有认知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语言是人们了解掌握外部世界和人内部世界的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越进步,通过语言手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越多,语言的重要性质显现的越是明显。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间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5.举例说明人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
答: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思想、思维。例如:当我们有什么有什么心事向别人倾吐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表达的;当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虑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想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十分繁难的问题时,我们甚至会同时大声地说出话来。第七节
1.思维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吗?
答: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智活动,是思维行为的结果。
2.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都有些什么样的观点? 答: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有一个传统的观点,这就是人类的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既不存在没有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目前,大量科学实验证明,既存在着没有思维的语言,也存在着没有语言的思维。
3.你认为语言与思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2)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3)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第三章 第一节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
答:凡是一个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本来不存在某种联系,如果人为将它们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由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所构成结合体,我们都可以将这个结合体的表达形式称之为符号。比如,马路上的红灯亮了,于是行人和车辆都停止了通行,一会绿灯亮了,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又开始了通行,于是红灯和绿灯都称为符号。符号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本没有关系,是人为加的。而指号,征兆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的联系,不是一种假定或设定关系。
2.符号与指号,症侯,征兆有什么区别? 答:符号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本没有关系,是人为加的。而指号,征兆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的联系,不是一种假定或设定关系。
3.谈谈能指与所指在表达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说明什么是能指,什么是所指。
答: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中的表达形式称为能指,即可以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称为所指,即由能指所表达的内容。符号就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假定的和任意的。
4.尽可能多地列一些不同类型的符号的例子,然后试着给这些符号分类。
答:比如,马路上的红灯亮了行人和车辆就停止通行,绿灯亮了又开始通行。红灯和绿灯就成为符号,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红灯代表停止,绿灯表达通行的意思。5.谈谈符号学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答:自从发现了语言的音义之间有一种符号关系以后,有关符号学理论层出不穷,各个专业和学科都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自己的学科对象,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符号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符号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信息:人们认识事物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必须以事物显示出来的表面特征为表征,从而探究这种表征之下的内容,由此及彼,层层深入,一步步达到对事物内部的认识。符号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第二节
1.为什么语言符号具有假定的性质?
答:符号是可以指代事物的标记,这个标记可以用来代替其标记的事物,然而这个标记却与其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不可能从这种标记中找到其所代替的事物的属性。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者之间的主观决择而共同规定的,具有人为的约定的特征。因此说语言符号具有假定的性质。
2.语言符号的假定性和任意性有什么关系?试加以说明。答: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假定的,可以通过设定的方式与人类一切想要表达的精神与意识内容发生关系,从而使人类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能通过符号得到表达。而正因为这一假定性所以也导致其关系是任意的。
3.语言符号为什么采用线性表达方式? 答:因为语言受其表达条件限制,只能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而不能像图画那样一下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就像雕塑那样在一个三维空间展开。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线性特点.4.语言符号为什么具有社团性?
答:由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设定关系,所以语言符号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通常只能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发挥作用,并且有时效的限制,即语言符号不能横跨种族、跨语言进行。5.语言符号可以跨越时代表达而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与价值不发生变化吗?
答: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言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关联,具有设定的性质,这一方面决定了它们 在初始环境下结合的偶然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语言符号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这就是已经具有关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分离和漂移的倾向,这种分离和倾向就使得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与价值发生了变化。第三节
1.什么是人內语言的分层装置?人內语言为什么采用这种分层装置?
答:语言中的各单位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极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构成的装置。语言为什么会采用一个分层装置,这里包含着语言进化与人內意识和精神文明演化的契机。2.什么是组合?什么是替换?试举例说明。答:组合就是语言单位在同一层次进行排列,包括排列什么样的内容及按什么顺序排列。语言单位在组合中依循的规则为组合规则,语言单位在组合中发生的关系为组合关系。
替换就是对组合项目中每一项内容根据表意需要按照组合规则进行更换。语言单位在替换中发生的关系为聚合关系,语言单位替换中依循的规则为聚合规则。例如:白花这个符号的链条,能出现在白这个位置上的有红。蓝。紫等颜色词(是形容词),也有大。小。好香等形容词;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纸。卷。房子。皮肤等名词,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3.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有什么区别?
答:符号介质的多样性;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使用范围的广阔性;生成能力的无限性;符号学习的传授性;超越时空的交际性;符号单位的明晰性;符号结构的层次性。第四章 第一节
1.语音之所以成为语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语音研究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语音是从人脑中的心理音响开始,然后依据这种心理音响发动口腔器官将这个音发出来。3.应该这样认识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语音的社会性质首先表现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上,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语音的社会性质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每一种语音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是整齐的、对应的。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的某一语音现象,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心理感知。
第二节
1.人们所能感知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什么?
答:人们对语言语音单位的感知,是从语言的语言的语意单位有感知开始的。这个语音单位,通常应该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义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句子。
2从语图上看,词语词的划分界限并不清楚,人是凭什么将其区开出来的?
答:人类之所以能够把每个词的语音从构成句子的一串音流中切分出来,事实上所依凭的并不全是听力,而是大脑中对词义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对连续语流进行切分。
3.音位这个语言单位,在自然界存在吗?它从存在于什么地方? 存在。
4.音素是从什么角度区分出来的?
答:音素是人们根据音色同质的原则在一个音节中对语音成分进行区分的结果。
5.不同人口中的音素[A]是相同的吗?为什么? 答:不同;不同的人嘴发出来的[A],不可能是相同的,就是同一个人,要在不同的时间、发出物理学上绝对相同的[A],也是不可能的。当人们认识两个人的[A]是相同的时候,只是心理上的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已经类化或抹杀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所发出来的[A]的不同。第三节
1.人类口腔发音时,实际上有多少个质点在振动?
答:人在发音时,声带50—10000赫兹的频段内都有质点振动 2.元音的不同在语图中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 答:是由共振峰决定的。3.记音符号有什么作用?
答: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第六节
1.音位是什么?它想人么揭示了一个怎样的语言奥秘? 答:音位它不是由一个语音单位构成的,而是由一簇因素构成的语音聚合体即音素构成。是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告诉我们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离开了具体的音素,就谈不上归纳音位。任何一个音位,都要通过具体的音素形式体现出来,音位是对音素的概括,音素是对音位的具体体现。
4.什么是对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试举例说明。答:音位的区别性的特征也就是可以将音位相互区别开来的发音特征与音响特征。但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的,例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属于某些语音,例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而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
5.不同语言中的音位是相同的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音位的归纳是就某一个语言和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比如只能是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英语标准语中的音位等等。比如说英语,送气与不送气是不区别意义的。于是送气与不送气就构成了一个语音单位。对于汉语普通话来说,长音和短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于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长[A]和一个短[A]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是一个音位。第七节
4.试举一两例说明自己母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
答:
1、同化现象如北方人常把“兜肚”[toutu]读成[toutou].。汉语“版面”[panmian]一般读成[pammian]。
2、异化现象如法语marbre,借入英语中变为marble。
3、弱化现象如汉语“好吧”[haupa]常常弱读为[baube]。
4、脱落现象如汉语中“三个”[san ke]在口语中常常读成[sa]。
5、增音现象如汉语的语气词“啊”[a]一般随着前面音节的不同发音增加[niu]读成[naiaua]。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研究
1.什么是语法?在不同的语言中,语法是一样的吗?
答:(1)语法就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它包括词法和句法。
从前,语法也成“文法”,是词的变化(包括构形或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规则的综合。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是人类长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的标志。“语法”一词有时指语法科学,有时指研究语法的书籍,但是,通常指语法构造本身。
(2)在不同语言中,语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任何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构造。
2.谈谈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答:语法研究的是人们说话时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而不是每个词或句子的具体含义。
传统的语法研究通常分为两个方面: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其中,词法又可分成构词法和构形法,句法又可以分成短语的构成规则与句子的构成规则。词法研究词的结构和功能、词的形态变化和语法范畴。句法研究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功能以及句法变换。
语法学也可以分为普通语法学和具体语法学、共时语法学和历时语法学、理论语法学和应用语法学等分支。普通语法学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特征和各种语言语法的异同,具体语法学研究个别语言的语法系统。共时语法学研究语言某一时期的语法面貌,历史语法学研究与法系统的历史发展变化。理论语法学主要研究语法学的理论方法问题,应用语法学主要包括语法教学、机器翻译、电脑语言识别中的语法分析等问题。
3.谈谈你对语言的递归性及你对语言递归性的理解。
答:语言的递归性是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结构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然等于原始项,即语言的整体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语言结构的这种性质称之为语言结构的递归性。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因为这一特点,才能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
例如,“他喝了茶”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宾语“茶”扩展成为“新茶”“江南的新茶”“刚沏的江南的新茶”等等。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例子中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他喝了茶”里面的“茶”。
第二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1.什么是语法形式?什么是语法手段?二者有何关系?
答:语法形式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与材料,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法手段是从形式着眼对语法形式进行的进一步概括与分类。凡是表达语言意义的都是语法形式,而语法手段,则是按照手法形式同质性的原则对各种各样的语法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在对语法形式 归类时,考虑到不同的语言词法中所使用的语法手段与句法中所使用的语法手段的不同,因此首先分成两大类后再进行细分。
2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范畴?二者关系如何?
答: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和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的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一般来说,语法范畴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语法
意义可以体现在词法、句法范畴中。
第三节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1.什么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与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不同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语法意义只有在一个语言中使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时,方能称其为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也可以用各种显性或隐性形式来表现。
2.什么是语法范畴?所有的语法意义都可以概括为语法范畴吗?
答:语法范畴通常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
不是的。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词的形态变化是用附加词缀、内部曲折、重叠、重音等方式构成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变体,简称词形变化。一般来说,确定一种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狭义语法范畴,就要看这种语言是否用词形变化表示这种语法意义,而一旦通过词形变化确定了狭义语法范畴,有时不用词形变化,而用别的形式如前置词、后置词、冠词、虚词或助词表示,这些非词形变化形式也被看做狭义语法范畴的语法形式,但如果某种语言完全不用词形变化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只用辅助词等其他形式表示就不是狭义语法范畴。一般所说的语法范畴,多是狭义语法范畴。
3.举例说明教材中谈及的所有语法范畴,并结合自己的语言实际补充例证。
答: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狭义的语法范畴。不同的语言,语法范畴不同。常见的语法范畴有九种。
⑴数.语言中常见的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双数与多数又统称为复数。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同型变化区别单复数。例如在英语中:苹果的单数形式为apple复数形式为apples,代词“我”的单数为I,复数为us。
⑵性.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例如在英语中:he(他)与she(她)。在汉语中为他与她。
⑶格.常见的有主格、宾格、领格、工具格、方位格等。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例如英语中代词有主格和宾格两种形式,主格有I(我)、he(他)、she(她),宾格有me(我)、him、her。
⑷时.常见的时有现在时,将来时和过去时。例如英语的动词write(现在时),wrote(过去时),shall waite(将来时)
⑸体.每种语言中的体可以是不同的。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特续体等。例如,英语中“be﹢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时,“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动词原形表示普通体。
⑹人称﹒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汉语的人称变化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没有一致性,但有的语言有,例如英语:(she)is、(you)are、(I)am。
⑺态.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与被动态。例如:英语:I am writing Homeworks.(主动态),Apples are eaten by me(被动态)。
⑻ 式.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来区分。常见的式有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和愿望式等。例如:汉语:你来了? 我走了。
⑼ 级.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原级,比较级,最高级。有的语言中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级,例如英语:big bigger biggest.汉语中表示好:好 很好 非常好
第四节语法单位和结构的变换
1.如何辨识句子?一个词可以构成一句话吗?
答:句子的定义:句子是自然的语言结构单位和最基本的表述单位,也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的判定: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要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书面上一般用句号、问号或者感叹号表示,就是一个句子。如“谁在叫我?”“是我。”“你是谁?”“老王。”“老王!”“快进屋!”这段对话共有六个句子。绝大多数句子都是由短语构成的,因此句子的结构与短语的结构有相通之处。但是,句子和短语除了有无句调的区别之外,在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一方面,有些短语是不能成句的黏着短语,如介词短语,如“被小王”,表动量的联合短语,如“一次又一次”等都不能成句。在有形态变化的成分,是短语里所没有的,如“老刘,你可真行哪!”(呼语)“这条裙子,据我看,值五十多块钱。”(插入语)这些独立成分是独立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的,与其他成分没有一般的句法关系,也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句子的特殊成分。
句子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句子如果成成了另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它就失去了句子的资格。如“我不知道谁在外面敲门。”是一个句子,其中“谁在外面敲门”是“知道”的宾语,不是一个句子。一个词可以构成一句话。
2、语素都有哪些分类角度?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充当词的的构成成分。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的不同,我们把语素分为词根、词缀、词尾、词干四类。
(1)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2)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不同,词缀一般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前缀黏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老乡、阿爸。中缀:位于词的中间,如啰里啰嗦。后缀黏附在词根的后面,如“记者、读者”。
(3)词尾是黏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仍然是“读者”的意思,S表示复数。(4)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词干可能是由词根构成的,也可以是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如,workers,其中s是词尾,work是词根,er是词缀,除去词尾,worker就是词干。
根据语素是否能够参与构词,将此分为构词语素和变词语素两类。
(1)构词语素: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词根词缀是构词语素。(2)变词语素:没有构词作用,但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
根据语素能否成句、成词,是否定位,将语素分为:(1)成句语素与不成句语;(2)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3.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词缀、词尾?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例如:“电线、电视、电影、电话、电灯”等,其中的语素都是词根语素。汉语的词大部分是由词根语素构成的。
词缀: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的不同,一般把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1.前缀黏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informal、unhappy、老乡、阿爸,等。2.中缀位于词的中间。如:“糊里糊涂、啰里啰嗦、肮里肮脏”中间的成分是中缀。3.后缀黏附在词根的后面。如,记者、读者、年头、凳子、teacher、happiness.词缀不同于词根,它们只能黏附在词根上,主要作用是构成新词。它们自己不能独立构成新词,只能与词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词尾:词尾是黏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但仍是“读者”的意思,其中的额“s”表示复数,“work”加上词尾ing变成working,意思仍是“工作”,其中的词尾ing表示进行体。
4.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根词和词干?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根是语素。例如:“电线、电视、电影、电话、电灯”等,其中的语素都是词根语素。根词:根词是由词根单独构成的词。根词是词。例如:“chair、man、earth、quake、人、马、水、山”是由词根单独构成的词。
词干: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词干可能是由词根构成的,也可以是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例如:workers,其中s是词尾,work是词根,er是词缀,这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worker就是词干。
5、请将“我们今天看电影。”这句话所有可能的句类变化与句型变化都列出来,分别说明它们都使用了哪些规则? 答:句类变化:我们今天看电影。(陈述句)
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吗?(疑问句)
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吧!(祈使句)
句型变化:我们今天晚上去看电影。(添加)
今天我们去看电影。(移位)
今天看电影。(删减)
第五节语言类型及其普遍性质
1.依据语言的形态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根据语法形态,可以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根据句法形态,可以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
2.依据语言的结构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一)SVO型语言,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来排列的。英语,法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来排列的。日语,拉丁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VSO型语言, 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谓语——主语——宾语”的顺序来排列的。阿拉伯语,威尔斯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3.依据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答:依据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九大主要语系。另外,也有澳大利亚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北美印第安诸语言等其他语系。
在这九个主要语系中,每个语系包括了几个语族,语族中又包括了语支。如: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壮侗、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在壮侗语族中,包括了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藏缅语族包括了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和缅甸语支。
印欧语系包括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等。它以英语、德语、荷兰语等为主。
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满洲语族。
闪—含语系包括了闪语族和含语族,阿拉伯语是其典型。
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语族和撒莫狄语族。它主要分布在芬兰、匈牙利等国。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以格鲁吉亚语为典型。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和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等。
南亚语系包括孟—高棉语族和蒙达语族。它以布朗语、高棉语等为主。
达罗毗荼语系以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为主。
4.世界语言有哪些普遍性质?结合你自己的母语印证一下这些性质。世界语言是不同的,但在不同之中,也隐藏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人们把语言的这种性质,称为“普遍特征”。语言具有以下普遍特征。(1)都是一种分层的组合和聚合装置。(2)都有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语句。
(3)都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现象。(4)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名词。
(5)都有办法将名词连接在一起,也有办法将动词连接在一起。(6)名词与动词都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7)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以及将其转换成祈使句的可能。此外,还有一些特征。
(1)主语通常在前,宾语通常在后。(2)名词可以转换成动词。(3)使用虚设成分的替代。(4)施受关系的转换。
第六章 语义 第一节 语义与语义系统
1.语义内容与客观事物是相等同的吗?语义形式是何处与其内容结合的?
答:语义内容与客观事物是不相等同的。我们只能说,词所标定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感觉与意识内容,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因为物自体是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进入人脑中被操作并完成后来在人的精神与意识世界中进行的语义表达,理解与运算的。
词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入到人脑之中并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关联。否则,人声与客观事物将永远无法结合,从而,物自体也就无法在语言中得到表现。正是人或人脑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将客观外界中各种现象和事物映入到自己脑海中,这些所谓的“客观事物”才有机会在人脑中,同时与同样进入人脑的语音的心理现象相结合,从而使客观事物通过人脑有了自己的语音表达,语音形式也有了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如果忽略人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客观事物作为自在之物将无缘与人口中发出来的语音形象结合,从而使自己得到语音表现。同样,人口中现实地发出来得实实在在的语音形式如果不进入人脑而形成语音的心理现象,也就无由表现物自体。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必须以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为中介,被人的感觉与器官所感知,进入人脑,才能最终成为词的语音形式所反映的内容。
2、语义系统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己母语加以体会。
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义系统,其特点如下:
(1)语义系统都是用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来表现的。用来支持语义系统的语音系统尽管受人类的同一个语音发音生理系统制约,但却能利用这个生理系统形成不同的语音及其不同的声音组合。
(2)将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加以比较会发现:满足日常的语言交际所需要的词汇量通常表现为一个恒定的的数量。有人曾统计: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种语言的5000个常用词,就可以解决交际过程中99%以上的问题。
(3)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汇量与其所使用的词汇量是一个不对等的数,前者量大而后者量小。语汇量的大小,通常随着交际范围和阅读范围的扩大,有一个自然的扩大过程。
(4)当使用一个相对恒定的词汇量组成动态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所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静态的语言单位其内容与形式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旦进入动态的语言系统,义簇中的意义将迅速限定并准确定位,当词汇中没有这个词或一个词中没有这个意义时,人们将会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将该词或该义增生出来以适应表达的要求和需要。
3、语义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答:(1)形成:人类在利用一个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反过来用这些词汇编织出一个人类思想精神文化的语义网络。人类精神与意识流走的什么地方,语汇的网络就构筑到什么地方。语言中的一个个词语,就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个纽结。人类的思想文化就是在这个网络中标定,人类所感觉与认识的世界也同时在这个语义网络中表达。
(2)价值与意义: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造的语义网络,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由于语汇所构建的这种语义网络的立体特点与分层特点,人类的语言交际可以在语义网络所允许的各种部分与层面上进行。当全面审视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建的语义网络的时候,会发现承载人类文化与精神的语汇网络奇观中一些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现象之一是,一种语言所构建的语义网络诚然代表着人类思想文化进行的足迹,然而这足迹在网络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性,可能表现在这个立体网络的某个部分,也可能表现在这个语义网络的某个层面之上。
现象之二是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关注的焦点具有游走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关注焦点的词语也具有游走的性质。
现象之三是每种语言用词语切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构筑语义网络时,语义切分点是不同的。
最后,由词语编织的语义网络的每一部分在不同民族心目中的价值不同。语言符号既用不同的语义单位切分并指代世界的每个部分,同时,也负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世界这个部分的价值观念。通过语言符号考察这些观念的形成、差异与演化,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典型的比如汉民族之于“龙”,伊斯兰民族之于“猪”,印度人之于“牛”。
第二节 语义的生成过程
1.对于人类语言初始条件下的音义结合,你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
答: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合的条件,结合的过程。(1)由于语言具有透义性,当它在表达某种语言意义时,尤其是当其传达语义后,其自身好像已不存在,这使得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不是那么紧密。(2)语音语义的结合条件是语义物质化,因为语义不采取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无法使自己得到表现,它采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语音有满足语义物质化的条件,语音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人类行为的本身构成了语义的部分,人声就是我们称为语音的部分,语音符合语义物质化的要求,语音和语义便结合起来了。
2.语义为什么无法脱离对言语交际环境的依存?
答:语言产生之后,并没有脱离人类的行为交际系统。与此相反,正是在人类行为交际系统与交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否则,语言的作用也就部分地甚至是全部地消失了。
这是因为,语言的形成充其量不过是为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提供了一个符号指代系统,这个指代系统从来没有想到要脱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而单独存在。因而,语言在许多方面都是与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呈现一种互补结构,而不是互相取代。语言是在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它像望远镜与显微镜那样,帮助人类认识了很多东西。但正像望远镜与显微镜离不开人类的视觉系统一样,语言的交际作用也离不开人类的行为交际系统。这是由于语言意义(包括语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的抽象性、概括性及其表义手段缺乏独立性造成的。
此外,语言本身的约略性也是一个原因。只要我们正视一下人类生活的领域多么广阔,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而人类具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么地贫乏,也就理解了语言不可能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第三节 语义坏境的作用
1.什么是语义环境?语境有哪些类型?
答:语义环境简称为语境。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
按性质分为客观语义环境和主观语义环境。客观语义环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直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以经一部分为可变环境和固态环境。比如社会、民族、社团、场合来说是相对不变的,而眼神、地点等属于可变因素。主观语义环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按表达形式可分为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隐性环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语义环境,让客观语义环境以其自然形式参与交际过程。显性环境则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客观的或主观的语义环境。
2.客观语境由哪些方面构成?主观语境由哪些方面构成?
答:(1)客观语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可变环境与固态环境。比如社会、民族、社团、场合相对来说是不变的。而眼神、地点等则属于可变因素。
(2)主观语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3.结合语言实际谈谈语境的作用。
答:语境主要有以下五大作用:(1)生成
正如人们已经了解的那样,语音与语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年代那么久远,以致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语音与语义业已结合的环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语音与某种特定的语义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感觉。人为什么会叫ren,狗为什么会叫gou,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通常的解释是约定俗成的。我们认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2)同化 同化是我们看到环境对词义作用的最为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在词义既成的条件下交际环境对词义实施制约和限定的基本作用之一。
这种作用的基本要点是,无论过去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这个词什么样的意义,一旦进入了特定的交际环境(每个交际环境都是具体的),则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将这词所具有的意义同化到与这个交际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相一致的状态。(3)异化
词义的异化也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实现并完成的。对于一个既成的词及其意义来说,异化与同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总是趋于将词义限定在自己所要表达与理解的意义上,有将它朝自己设定的方向推拉的意思,而不管这个既成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同化。当现实语言环境将词义朝自己推拉的时候,相对于现实语境来说是同化,相对于具有既定意义的词来说就是异化。一方面,语言交际环境将自己的意义凝结在词的语音形式上,将流动的意义形成凝固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现实语境中,给词的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注入新的意义,从而使词与其固有意义产生偏离。这就是异化。(4)增生
增生作用也是语境的作用之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行驶至尚增添的新义,亦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通过反复地在特定的在语言环境中形成并出现最终其意义必将凝结在一个新的语言形式之上,或是为一个旧有语言形式增添新义。(5)表达
语境的表达作用,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具有的意义和它所能引起的感受,则是靠语言接收者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国去完成的。
第七章 文字
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1.什么是文字?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 :文字作为语言学术语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通常也指利用这种符号体系所记录的话语。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说话人讲出的话语只有当时位于说话人近旁的人才能听到,文字的产生就是为了克服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受到的限制。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可以借文字而传于异地,留诸后世。这对传播和积累人们的经验和知识,促进人类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人类)从铁矿的熔炼开始,并因文字的发明与它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有了文字,进一步矿大 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作用,从而使文字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亦反作用于语言;文字也间接地记录了造字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是研究古代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2.文字系统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文字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的整体。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笔画系统,包括笔画形状、数量、顺序等;②部件系统,包括形旁、声旁、配旁等,音节文字的因素偏旁等;③单子系统,包括字的方位结构、字体、字(母)数等;④字组系统,包括字组的距离、排列顺序、移动规则、大小写的变化等等;⑤标点符号系统,包括声音停顿符号、意义突出符号等。每个子系统中除了内部组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形成许多聚合关系:多音节、多义字、同音字、异体字、异读字、近形字、近音字、近义字等等。
3.了解并简述各主要文字系统形符的来源。
答:一个语言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样式,有两个来源:一是自源,也就是无所旁依地自我发展而来,这种文字就叫自源文字。二是借源,即通过各种方式借用其他民族或国家已有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改造并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这类文字叫借源文字。自源文字通常直接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借源文字一般可以越过图画阶段,直接在语符阶段或字母阶段借用他种语言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如汉字是自源文字,汉语拼音是借源字符。对于日文的两种形式的假名来说,都是借源文字。现在世界上使用的绝大部分字母文字,都属于借源文字。
第二节
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1.文字是由什么东西发展而来的?何以见得?
答:语言学家根据现有古文字材料所得出的结论是,现今世界上人们所看到的文字,无论处在什么阶段,也无论呈现以怎样的形态,都是有图画发展而来的的。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有声语言、口耳相传,脑子记忆等非文字的语言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摸索到一种通过图画记事的方法即图画文字。人们通过利用一种特定的图画来记录语言中的同一词语,并将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形很快与语言产生固定的关系。他作为一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形字的雏形。
2.人类利用图符来记录语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答:人类利用图符记录语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一图多义。
最初的图画文字又称文字画,文字画虽然能记述和传达事件的大意,但它记录的大意通常用一大段的话才能说明白。因而,文字话同语言单位没有稳定的关系,同一幅画大致意义相同,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人们经过思考,选择用一种特定的图画来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语,并按词语相关的意义把图形顺序排列,从而产生固定的语言意义。这也就区分了文字画和通话文字。使图画文字更简洁易识,形成一图一义的固定关系。
3、世界文字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世界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类。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记录的是语言中的语言单位,按书写符号所记录的不同语言单位,表音文字可以分为拼音文字和音节文字。语言中的语言单位,不论是音节还是组成音节的音位,都远比表意文字少。因此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为表意文字。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我国境内的藏语。蒙语和维吾尔语,以及由表意文字转化为表音文字的朝鲜语和越南语。
表意文字,他的每个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表意单位,最初得表意文字,其中的每个符号都是记录一个词的,古汉字和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基本上都是表意文字。
但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表意文字的数量很大,对于学习者和使用者都不方便,但表意文字的符号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因此现在一些表音文字都广泛的使用了一些表意符号,例如阿拉伯数字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中的各种符号。还有一些古代文字,从他的最早形态开始,就包含一些表音成分。汉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包括一些假借字和形声字。所以说也没有纯粹的表意文字。这样也就存在一种音义文字,例如,纳西的象形文字,彝文等。汉字的表意成分多于表音成分,也就划入表意成分,成为世界上沿用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
第三节
文字的演变和改革
1.对于一种语言来说,记录它的文字系统可以变化吗?为什么?
答:可以变化,因为:(1)文字自从图画演变以来人们一直想把它变得好用一些,汉字从商朝到魏晋南北朝的一千四五百年间从甲骨文到行书经历了八种形体演化,其目的就在于此;(2)文字毕竟是人们记录语言的工具,那么,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都有可能对人们使用什么样的文字以及怎样使用文字产生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3)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样式来记录语言,都不会影响语言和思想的本来面貌,语言允许人们用不同的文字来表现自己,也允许人们用同一文字表现不同的语言。2.什么是文字改革和文字改进?二者有什么不同?
答:文字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于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文字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
二者的不同之处有:文字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如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文字改进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如汉字由甲骨文、钟鼎文到篆书,由篆书到更简便的隶书,由隶书到草书、楷书和行书,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简化汉字都是改进。
3.试结合文字的性质谈谈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与区别。
答: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1)口语是书面语的形式基础;(2)二者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背离(3)背离之后在口语基础上重新统一;(4)二者相互推动交替发展。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1)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源于口语,是第二位的;
(2)口语比书面语灵活简短,理解时,对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不如书面语严谨;
(3)口语一般用词比较简单,非正式,语法结构比较简单,即句子一般比较短,多用简单句。4.谈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答:关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书面语中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史不同步的。在世界上几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中,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由于汉字较好的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现阶段或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汉民族的主要书面交际工具。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语言的发展
1.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答: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如此。有如下原因促使着语言发生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
(1)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2)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3)语言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人类思维状况促进语言发展变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自身因素促进其发展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言语过程对语言的影响
(2)语言间互相影响是语言发生变化
(3)语言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2.语言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首先在语言个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最快,而语法最慢。
其次
个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再次
不同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最后
语言变体发展变化比平衡。
第二、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第三、语言发展变化的系统性
语言是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因此每个语言单位、每种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四、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语言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3.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哪两种方式?试分别举例说明。答案 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分化和统一两种方式。
分化是同一种语言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分歧的语言变体或亲属语言的过程。包括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是有社会人群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变体。例如:电影行业的“蒙太奇、推、拉、剪接等等。
地域方言是指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互有分歧的语言。凡是使用人口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例如现代英语在英国本土就有15种左右的地域方言;汉语是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最大的语种。亲属语言,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最后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独立语言。有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语言,称为亲属语言。目前一共把世界语言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
统一是指不同的语言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的一种统一的语言。语言统一有种种形式,包括语言融合、语言混合和语言联盟。
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称为被融合语言。语言融合主要包括强迫融合和非强迫融合两种形式;强迫融合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奴役和统治被统治民族而采取的语言融合政策,例如,日本人占领我国东北和台湾时,曾在东北和台湾强制推行日语;沙皇俄国和德国,也曾在它们占领的国家实行残酷的语言融合政策。非强迫融合主要是指自愿融合,是指一个民族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其它民族语言的现象。例如公元5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鲜卑族统治的北魏政权,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采取了“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文化政策。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是两种语言“拼凑”成的一种混合语。例如,麦牙加使用的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海地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语言联盟是指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对方的一些语言要素,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的现象。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章后习题
1.1为什么要学习《概论》?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 人民大团结
B 改革
C 创新
D 爱国主义
3习近平多次对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问题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涉及这一评价的是()。
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B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4要深刻理解《概论》课,就要学会正确区分和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1.2学习《概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下面对《纲要》课和《概论》课的区别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纲要》的重心在于讲史,《概论》的重心在于讲论
B 二者的编写体例不同
C 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
D 二者讲述的时间终点不同
2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贡献不包括()。
A经济新常态理论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C建设生态文明
D“一带一路”
3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形势下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及主攻目标。(×)
4学习《概论》课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2.1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一)1下面属于陈独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观点的是()。
A要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
B要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的实际进行结合 C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提出实际研究和实际活动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在()。
A 中共一大召开后
B 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C 遵义会议之后
D 红军长征开始时
3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
A 恽代英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张太雷
4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文是为了反对当时公理战胜强权的思想。(√)
2.2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二)1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不包括()。
A 提出了“上山”思想
B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C 延安整风
D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下面不是“左倾”错误表现的是()。
A 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B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C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D 认为上级领导机关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3王明、博古、李德在犯了错误之后都走向了攻击党的道路。(×)
4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国情的特殊需要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C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必须结合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
D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2()最早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命题。A 张闻天 B 毛泽东
C 陈云
D 张浩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1938年提出来的,之前党内并没有这种思想。(×)4张闻天是毛泽东之前的党的最高领导人并帮助毛泽东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B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D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
A 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B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C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 以上都是
3实践大于实际,实际是实践的一部分。(×)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
2.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第四阶段指的是()。
A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B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C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D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2习近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不包括()。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 独立自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
3.1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1以下哪本书全盘颠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
A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B 《千秋功罪毛泽东》
C 《历史的真实——评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D 《划分60年代》
2下面对毛泽东发动“文革”提出正面看法的学派和思潮不包括()。
A “新左翼”思潮
B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C 后现代主义思潮
D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3诋毁毛泽东的书《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的作者是()。
A 辛子陵 B 李志绥
C 张戎
D 矢吹晋
4李志绥对毛泽东的诋毁建立在种种谎言之上。(√)
3.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下面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同属于一个思想体系
B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运用
C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列主义
D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对毛泽东个人理论创造的概括。(×)
3毛泽东思想都是正确的,毛泽东的思想则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不包括()。
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B 对革命敌人斗争的实践
C 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
D 与党内和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C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D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中,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等重要。(×)
3.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是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
A 张如新
B 李达
C 王稼祥
D 张闻天
2毛泽东思想在萌芽时期形成的理论观点不包括()。
A 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B 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C 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D 指出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3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性文章不包括()。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代表了当时党内哲学理念的新高度。(√)
3.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凝练“三大作风”的理论是毛泽东在()中提出的。
A 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D 整风运动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包括()。
A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B 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D 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3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它工作生命线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
3.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淮海战役是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哪个方面?()
A 以人为本
B 独立自主
C 实事求是
D 群众路线
2中国的特殊国情及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毛泽东思想具有()。
A 全面性
B 层次性
C 独创性
D 开放性
3坚持独立自主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和学习国外模式。(×)
3.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指()。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科学发展观
2马列主义曾经传入多个国家,但在中国的影响最大,根本原因在于()。
A 马列主义不被其它国家接受
B 马列主义不适合其它国家的实践活动
C 马列主义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D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了结合
3毛泽东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仍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8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不包括()。
A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B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C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和理论家 D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2对“两个凡是”的态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完全肯定了毛泽东个人
B 全盘否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 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D 是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错误评价
3对毛泽东进行正确评价需要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来。(√)
3.9习近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1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但仍有许多正确的做法,其中不包括()。
A 发表《论十大关系》
B 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C 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列著作
D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2习近平总结了毛泽东毕生最伟大的贡献,其中不包括()。A 文韬武略兼备
B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的人共同奋斗的问题,这是解决了()方面的问题。
A 党的建设
B 武装斗争 C 统一战线
D 政策和策略
4习近平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晚年所犯的错误是第二位。(√)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的实践中产生的。
A 土地改革运动
B 文化大革命运动
C 改革开放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2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中国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3关于苏联模式在发展战略方面的特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B 以精细化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C 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D 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程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强大动力。(√)
4.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下列内容中不属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四大理论内容的是()。A、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的理论
2()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3()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4中共十二大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江泽民认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以上都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命题是江泽民2000年2月在()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
A 上海
B 东北 C 广东
D 浙江
3在()上,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章》。A、中共十五大会议 B、中共十六大会议 C、中共十七大会议 D、中共十八大会议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代表”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4.4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1()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A、中共十五大会议 B、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七大会议 D、中共十八大会议
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A、社会和谐,生活致富 B、生活富裕,持续发展 C、生活富裕,公平正义 D、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2.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A、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仍处于并即将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正在步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D、已经步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3中共十八大一来,习近平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和供给侧结构理论,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大发展”理念。(×)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包括()。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 D、教育建设
2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需把握好“三个一”,这“三个一”中不包括()。A、一条基本路线 B、一个总体布局 C、一个领导思路 D、一个发展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A 一条基本路线
B 一个总体布局
C 一个领导思路
D 一个发展目标
4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A、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B、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C、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D、以上都对
2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主体地位。A、中国共产党 B、国家 C、无产阶级 D、人民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根本体现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奋斗目标 B、实现途径 C、思想基础 D、基本任务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改革开发
C 坚持与时俱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是()。A、2010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13年
2探索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把握:()。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B、《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C、《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D、以上都需要
3执政党治国理政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5.2总论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主题与灵魂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A、共同富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市场经济 D、和谐社会 2“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出自下列哪首诗?()A、《卜算子·咏梅》 B、《沁园春·长沙》 C、《沁园春·雪》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
5.3深刻、系统、全面阐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治国方略
1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解决关键性的技术创新问题 B、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2法治中国的科学内涵不包括()。A、坚持科学立法 B、坚持严格执法 C、坚持公正司法 D、坚持三权分立
3中国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4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改革开放。(×)
5.4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总书记强调,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A、爱国精神 B、中华文化 C、和谐思想 D、民族信念
2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党的前途命运 B、国家长治久安
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D、以上都有
3中国军队的强军之要是能打仗、打胜仗。(√)
4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5.5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1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10字诀中,改革攻坚强调的是以下哪个字?()A、紧 B、自 C、啃 D、狠
2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是()。A、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B、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掌握历史唯物论 D、掌握辩证法
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机,成事之道。(√)
5.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第一次提出的时间是()。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2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是()。A、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3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4全面从严治党,前提是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作出的战略判断。(√)
6.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
2共产国际对中国教条主义的错误引导不包括()。
A 提出城市中心论
B 片面强调工人的成分
C 在白区进行全面进攻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3泽东在对实事求是进行科学界定时,指出“是”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4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
6.2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初,党的喉舌刊物两报一刊中没有参加的是()。
A、《人民日报》 B、《解放军报》 C、《光明日报》 D、《红旗》
2()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四中全会 D、十三届四中全会
3邓小平通过撰写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正是由于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6.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部分官员只讲政绩而不从实际出发,下面不能体现这一行为的是()。A、修建面子工程
B、向上级展示形象工程 C、带领人民一起脱贫
D、向百姓摊派大型工程费用
2在实践过程中,判断所取得的经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思想 B、群众是否满意
C、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 D、是否进行了创新
3当理论与新的实践产生矛盾时,应反复使用原有的理论来检测新的实践。(×)
4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脉相承,又是这些基本点的核心。(√)
6.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下面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 B、实事求是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实事求是是渗透于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的原则 D、实事求是不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党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受到的一切挫折都是因为抛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1五四运动的直接动机目标是()。A、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B、为举行全国群众游行运动做准备 C、要求帝国主义归还青岛 D、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打败两个最主要敌人是()。A、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依据不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C、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4毛泽东指出,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7.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1五星红旗上的四颗小星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革命阶级,其中属于领导阶级的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不包括()。A、买办性 B、封建性 C、民族性 D、垄断性
3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包括()。
A 知识分子
B 自由职业者
C 手工业者 D 资产阶级
4农民包括贫农和中农,都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7.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二)1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B、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一致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由无产阶级领导
2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普遍优点,也有自身的特殊优点,下面属于特殊优点的是()。
A、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联系 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分布比较集中
D、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3只有首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7.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不包括()。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保护手工业者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特征。(√)4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红色政权能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相当的正式力量红军的存在 B、中国半半社会的不平衡
C、老百姓普遍接受过国民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影响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的鼓舞 2“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不包括()。A、开展土地革命 B、坚持武装斗争
C、加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毛泽东把当年的根据地形容为是波浪式发展是由于军阀混战使得红色政权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4正式的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7.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多 B、农民阶级少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少 D、城市小资产阶级多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不包括()。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3()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A、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B、无产阶级领导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形式。(×)
8.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以()为标志。
A 1947年石家庄解放
B 194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签署《双十协定》
C 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不包括()。A、新民主主义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论联合政府》是在毛泽东在以下哪次大会上作出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七千人大会
4.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8.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新民主主义国家存在着的五种经济成分不包括()。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垄断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两面性,这个“两面性”指的是()。A、革命性和反叛性 B、欺骗性和营利性 C、革命性和软弱性 D、原始性和剥削性
3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4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8.3中国共产党在过渡问题上的主要思考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一化三改”中的“三改”不针对以下哪个产业?()A、个体农业 B、个体手工业
C、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D、国有工业
2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
A 封建主义的思想
B 民主主义的思想
C 共产主义的思想
D 民族主义的思想
3.“一体两翼”的“主体”是工业化。(√)
4.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8.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至1952年,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是()。A、26.6% B、30.7% C、29.4% D、25.9%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A 斯大林
B 列宁
C 赫鲁晓夫
D 恩格斯
3列宁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革命形式。(×)4马克思认为,变革所有制可以采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两种方式来进行。(√)
8.5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时已基本完成。A、1953年底 B、1954年底 C、1955年底 D、1956年底
2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公私兼顾 B、统筹兼顾 C、四马分肥 D、劳资两利
3在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4对官僚资本进行赎买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8.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中国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开始的。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要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逐步过渡的方法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尊重资本家的意愿
D、在整个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4毛泽东认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要对资本家进行打击和资产没收,避免资产阶级思想的蔓延。(×)
8.7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是()。A、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B、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C、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D、以上都有
2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D、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3在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A、要求过急 B、工作过粗 C、改变过快 D、以上都有
4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5全民所有制是优于和高于集体所有制的。(×)
9.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面促使毛泽东提出用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不包括()。A、吸取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B、“一五”计划的完成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C、“一五”计划照搬苏联模式成效不明显 D、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缺点 2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是()。A、实现三大改造 B、推动中国经济建设 C、摆脱苏联模式影响
D、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十大关系,侧重于讨论()。A、国防问题 B、政治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4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我国的“一五”计划是照搬的苏联模式,对此毛泽东认为很有必要并且感到满意。(×)
9.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点的是()。A、剧烈的对抗和冲突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D、生产关系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2在政治思想领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的方法是()。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专政
C、团结-批评-团结 D、民主集中制
3毛泽东指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有三种,其中不包括()。A、思想政治工作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改革
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各阶级阶层的矛盾,是基本利益对抗性的矛盾。(×)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其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9.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鉴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要把()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A、轻工业 B、农业 C、国防业 D、重工业
2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核心是以()为基础。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工业
3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工业发展要优先于农业。(×)
9.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所有制结构调整问题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A、邓小平B、周恩来 C、陈云 D、朱德
2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不包括()。A、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B、2000年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C、2050年实现四化
D、209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多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
4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毛泽东开始就取得了成功。(×)5在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A 科学技术现代化
B 农业现代化
C 工业现代化
D 国防现代化
10.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述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分阶段问题的第一人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那么低级阶段叫做()。A、战时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认清了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4在1875年前,马克思是没有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
5斯大林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需要有三个具体的标准,那么,下列哪项不是这三个标准中的()。
A 农业集体化
B 基本实现工业化
C 消灭剥削阶级 D 消除两极分化
上次
10.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初步探索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这句话是()的观点。A、毛泽东 B、马克思 C、张国忠 D、赫鲁晓夫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有积极和消极的探索,下列属于消极探索方面的是()。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B、共产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有许多发展阶段
C、严格地区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 D、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3.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1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描述最先出现在()。A、党的十二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3十三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
10.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从社会性质方面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的社会。A、起始性 B、过渡性 C、发展性 D、建设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方面的相似处是()。A、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地位 B、国民经济为主体 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3()对中国的评价是“一个新王朝的开始”。A、美国《时代周刊》 B、美国《新闻周刊》 C、《德国之声》电台 D、巴西《请看》
4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国制定任何具体的工作方针,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一个起始阶段。(×)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的总体概括()。A、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B、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C、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D、由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2党的十三大中,从我国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方面的概括。A、九个 B、八个 C、四个 D、五个
3我国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的国家的一个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长期性的这个理论问题,最早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是()。
A、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但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 B、对外开放在日益扩大,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渐激烈 C、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 D、经济社会取得全面的进步,但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的问题 3我国发生像“大跃进”等等的一些错误,是因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个问题上,以前只讲水平和程度而不管方向与性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理论意义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的基础。(√)
11.1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中()是最主要的,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之一的。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次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其他矛盾
2()规定影响其发展全过程中的一切矛盾,()只规定或影响相应阶段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A、主要矛盾;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C、基本矛盾;次要矛盾 D、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3社会的主要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已完成成绩1 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时的提法,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C、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2()比较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解决基本矛盾的重要性。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D、周恩来
3中共八大决议的提法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阐述的权威版本。(√)
4中共八大关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所有表述都是正确的。(×)
5()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停止了把“阶级斗争为纲”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中国共产党八大
D 中国共产党九大
1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在社会的众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A、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 C、次要矛盾 D、其他矛盾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的人民包括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具有()。A、全面性 B、动态性 C、多元性 D、层次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所以各方面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11.4基本路线的提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正式提出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A、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B、党的九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2党从成立到现在制定了五条基本路线,其中第二条路线是()。A、一化三改基本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C、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11.5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共产党领导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2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中哪一个是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A、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强国之路与“改革开放”的立国之本。(×)
11.6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的具体化。A、主要矛盾 B、基本矛盾 C、主要路线 D、基本路线
2下列哪项是十八大时加入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纲领内容中的()。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公民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基本纲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4坚持最高纲领是不能离开现实空谈理想的,要扎实做好最低纲领的每一项工作,才能阶梯式的、扎实的实现伟大理想。(√)5【单选题】党的最高纲领是()。
A 民主革命
B 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实现共产主义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1导师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看法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我国传统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观点主要来源是()。A、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B、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C、长期我国小生产统治所形成的传统观点和习惯势力 D、以上都对
2“社会主义就是全民所有制加集体所有制。”这一观点的提出人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是提出社会主义实质问题的第一人。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将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A、物质财富 B、精神思想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集体经济的原则。(×)
12.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分别是()。A、发展生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高人民收入和发展生产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D、提高人民收入和共同致富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明确指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A、土地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是()有了科学的表述。A、1980年到1987年 B、1982年到1992年 C、1980年到1992年 D、1982年到1987年
4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传统认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12.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A、恩格斯 B、马克思 C、毛泽东 D、邓小平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的过程。A、突变 B、质变 C、动态 D、静态
3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不断跃进就能带来生产力的稳定发展。(×)
4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关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起源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新型的生产方式。
B 从价值观念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
C 从社会形态看,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D 以上都对
12.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把手段和目的很好地统一起来
B、它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D、以上都对
2下列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不属于表面特征的是()。A、强调计划经济 B、强调公有制
C、强调实现共同富裕 D、强调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13.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A、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B、坚持科学发展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让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2下列哪项不属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A、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B、发展必须要抓住历史机遇
C、发展是全面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D、发展是建立起一个新世界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保证人们得到实际的利益。(√)
13.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科学技术在时代前进中的作用()。A、管理 B、加速 C、乘数 D、先导
2科教兴国到()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10年
3.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提出要实施()战略。A、科技兴国 B、科教兴国 C、人才兴国 D、技术兴国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2名科学家。(×)5.1978年提出的863计划,被称为科学的春天。(×)
13.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创新发展理念在未来实现转变的内容。()A、从血汗经济到智慧经济转变 B、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 C、从灌输思想到创新思想转变
D、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五中全会
3创新思维有三层含义,分别为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
13.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七届五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五中全会
2我国从建国之初的以国为本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3北欧四国的高幸福指数与经济自由度、社会公正度、政府清廉度、大气透明度、水源清洁度这五个度直接相关。(√)4.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以人为本
B 依法治国
C 统筹兼顾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13.5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为此我国出台了()A、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B、产业准入负面清单C、监察监测检举制度 D、垂直管理制度
2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不包括()。A、创新 B、协调 C、可持续 D、开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四大方面()A、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B、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C、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4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大方面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和谐发展。√
5.绿色发展理念要有和谐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
13.6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科学发展 B、科学技术 C、自主创新 D、人才
2()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坚持统筹兼顾
3统筹兼顾是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统筹各方,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14.1“三步走”发展战略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A、解决温饱问题 B、实现小康
C、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
2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的独特政治优势。A、利于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与目标努力奋斗 B、利于发展战略的完成 C、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
D、利于国家实行长远的发展战略、保持政策稳定性
3在196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
4发展战略是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对经济发展所作出全局性的谋划。(×)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A 战略目标的确定
B 战略步骤的设计
C 战略重点的安排
D 战略方针的选择
14.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为什么毛泽东说“他(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A、国家政策的压制 B、社会因素的干扰 C、封建思想的残留 D、历史条件的制约
2我国要达到十六个基本监测指标的多少,才能进入小康水平。()A、60%左右 B、70%左右 C、80%左右 D、90%左右
3()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A、1978年 B、1979年 C、1980年 D、1981年
4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中,对小康水平进行了定义,制定了十六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1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全面小康的涵义()A、社会覆盖领域是全面的 B、发展理念是全新的 C、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 D、文化覆盖率是全面的
2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A、基本达到小康社会 B、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总体小康”目标虽然实现,但是只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并且只注重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还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
5()时候明确指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五届五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14.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梦”这一提法的特点。()A、贴近生活 B、便于接受 C、通俗易懂 D、理想主义
2大国都有着世界性的“国家梦”,那么第三个世界性的“国家梦”是()A、梦回大唐 B、苏联梦 C、伦敦梦 D、罗马梦
3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的时候,都会提出有着自己国家特色的“国家梦”。(√)4“中国梦”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12年3月17日。(×)
5.总书记是用下列哪一首诗的诗句来形容中国的今天()
A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行路难》
C 《忆秦娥·娄山关》
D 《西江月·井冈山》
14.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1933年,《东方杂志》面向全社会征集了新年梦想,()持以悲观态度。A、戴应观 B、叶圣陶 C、巴金 D、郑振铎
2孙中山先生在()中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梦。A、《大同书》 B、《新中国》
C、《新中国未来记》 D、《建国方略》
3青年是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青年人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4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表述了自己的中国梦。(√)
14.6中国梦的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A、制度问题 B、执政能力建设 C、信念问题 D、道路问题
2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改革创新 B、和平发展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3实现中国梦必须落实到实干中来。√
4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力量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15.1革命与改革的含义待做
1()认为一般的革命即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一种政治行为。
A 马克斯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是指()。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
3从广义上讲,革命主要包括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4改革开放是在没有触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15.2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待做
1从1965年到1978年,中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A 逐步缩小
B 基本不变
C 逐步扩大
D 先大后小
2在()中,欧洲主要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工业革命
D 第四次工业革命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总的比资本主义优越,这个证明不是光在口头上去说,而是要靠我们真真正正的实际的发展来证明。(√)
4亚洲四小龙其实实行的是现代化导向的政府不加干预和赶超的这种模式。(×)
15.3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待做 1中国改革开放始于()。
A 十一届二中全会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三届一中全会
D 十三届二中全会
2事实上,我们在改革的时候,()。
A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 B 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体制改革后于政治体制改革
D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序不确定 3把中国的改革等同于革命,原因不包括()。
A 从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B 从改革的性质而言,其并非是一场改良运动
C 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它也是一场革命
D 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5小岗村从包产到户开始迅速的发展至今可以看出,中国农村改革中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改革需要农民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
15.4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待做 1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最多的中国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刘少奇
2《时代周刊》在2008年9月首次在封面上用“繁荣”形容中国。(×)3改革开放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安康的广阔的道路。(√)
15.5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待做 1以下不属于邓小平观点的是()。
A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 达到了公有制,生产力就跟着跃进了
D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最先由毛泽东提出
B 是对抗性的矛盾
C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调解得到解决
D 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并没有特别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4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问题。(√)
16.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待做
1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根本方向是()。
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B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C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下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把重点放在打老虎而不是打苍蝇上
B 为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C 需要各种领域联动集成 D 需要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
3国家治理能力是指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4第四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背景。(√)
16.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待做
1下面有助于推动改革发展的措施是()。
A 政府要越管越多
B 政府完全不干预市场
C 让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 简政放权
2针对我国改革应坚持的方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改革没有出路
B 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项现行体制
C 以改革之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出路
D 社会主义不能丢
3休克疗法帮助东欧国家实现了经济转型,所以中国也应该参照学习。(×)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6.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待做 1下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是()。
A 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
B 企业在出现问题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
C 协调拆迁户利益和公共利益
D 公务人员执行工作有耐心
2下面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B 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不稳定
C 改革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D 发展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3邓小平有三次特别强调了稳定的问题,其中第二次是在()。
A 文革时期
B 1979年到1980年改革方兴未艾时
C 1986年到1987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时
D 1989年以后国内外政治动荡时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强调的是决策要科学和全面。(√)
5我国的改革是一个由点到面、从顶层设计到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17.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待做
1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在()决定的。
A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
B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 文革后期
D 建国初期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因素不包括()。
A 中苏关系紧张
B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封锁
C “左”的错误的影响
D 第一代领导集体决策失误
3即使在文革后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正式建交。(×)4马克思列宁时期还没有全球化的概念,因此他们并没有关于开放和世界市场的理论。(×)
17.2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待做 1列宁提出要在()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的策略。
A 自己国家国情
B 周边国家实际
C 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D 个别历史事件
2我国的发展要跨过“卡夫丁峡谷”,就要()。
A 实行对外开放
B 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一切的优秀成果
C 大力弘扬本国优秀文化
D 坚持独立自主
3要实行改革开放,就要部分地放弃独立自主。(×)
17.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一)待做 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 2008年
B 2006年
C 2004年
D 2001年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中的“全方位”指的是()。
A 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 对所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 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
D 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险等领域对外开放 3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
A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办出口加工区
D 兴办经济特区
4首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共有14个,包括天津、连云港、宁波等地。(√)
17.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二)待做 1当前的国际关系更多的是()。
A 零和博弈
B 正和博弈
C 有利无义
D 强强联合
2我国在()联大上由非洲国家提议并支持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24届
B 25届
C 26届
D 27届 3我国免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不包括()。
A 这是中国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应承担的责任
B 我国主要援助当地发展重工业
C 我国的援助有助于中国的商品和企业走出去
D 免除外债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常做的事
4“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贯穿到了非洲,为欧亚非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7.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待做
1在改革开放发展中,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就要做到()。
A 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B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政治安全
C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安全
D 以上都是
2在引进来发展的过程中,青岛啤酒控股问题带给我们的警示是()。
A 要有意识地排除一些外资企业
B 引进资本的同时也要引进技术
C 注意引进多个国家的外资
D 中国要抓住股权的主要部分
3我国要在现有国际秩序不合理因素下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就要推翻现有国际秩序。(×)4我国很多品牌产品已经遍布国外市场,但距离真正的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牌还有一定距离。(√)
1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待做
1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B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我国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是在()。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二届三中全会
D 十二届四中全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第二阶段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
4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市场不能起决定作用。(√)
1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待做 1下面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是()。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下面哪项不完全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A 混合所有制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营经济
D 外商投资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的问题。(√)
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待做
1下面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的是()。
A 按劳动产品数量分配
B 按资本投入分配
C 按知识产权分配
D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投入所取得利息、利润、红利,如按生产要素分配此类型属于()。
A按劳分配
B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
C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D以管理和知识产权类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体现在全社会领域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的分配原则。(√)
4按劳分配理论最早创立提出是在1975年恩格斯的《哥达纲领批判》上。(×)
18.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待做
1下面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特征的是()。
A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
C 从中高速增长转为高速增长
D 创新驱动
2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不包括()。
A 调整存量
B 增量扩能
C 做优增量
3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适应经济领域“破”和“立”的转换。(√)
19.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待做 1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是()。
A 基层群众自治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
D 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人民当家作主
B 密切联系群众
C 依法治国
D 党的领导 3在我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以德治国。(×)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稳定是前提,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19.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待做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B 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平等
C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D 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2“增量政治改革”这一概念是由()提出的。
A 雷颐
B 张千帆
C 俞可平
D 张维迎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适合国情和顺应民心。(√)4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19.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待做
1以下仿效三权分立原则起草实施的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法经》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大清律例》
2三权分立是指()之间的相互独立和互相制衡。
A 司法权、执政权、立法权
B 人权、行政权和立法权
C 立法权、行政权和执法权
D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3孙中山拟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权的分立。(√)
4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度所必须的经济基础。(√)
19.4全面依法治国待做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正式把“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B 第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
C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4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法治社会。(√)
20.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待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 培养创新型人才
B 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C 培养高素质人才
D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任务的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是由()提出的。
A 周恩来
B 邓小平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4文明有优劣之分。(×)
20.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一)待做
1提出要“用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来统治世界”的美国国家领导人是()。
A 尼克松
B 奥巴马
C 布什
D 克林顿
2西方对中国进行网络攻击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A 境外通过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境内主机
B 利用境外注册域名传播恶意代码
C 传播淫秽色情信息
D 境外攻击境内网站
3美国的前国务卿舒尔茨认为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的距离。(√)
4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往往滞后于经济建设。(√)
20.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二)待做 1十八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
A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B 产业结构不合理
C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D 以上都是
2以下不属于非法集资案的是()。
A 沈太福案
B 邓斌案
C 彭宇案
D 吴英案
3我们既要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也要注意自己本国的精神文明建设。(√)4提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能有效改造整个社会的风气。(√)
20.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三)待做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社会主义和谐理论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下列哪一次会议通过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五大
D 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3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4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
20.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待做 1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是()。
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继承
C 创新
D 拿来主义
2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A 振兴教育
B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C 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D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不包括()。
A 古埃及
B 古罗马
C 古印度
D 古巴比伦
4只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
21.1“社会”的含义待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 对外开放
B 社会和谐
C 共同富裕
D 创新能力 2正式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3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一种状态。(√)
4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21.2“和谐”的科学含义待做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句出自()。
A 《周易》
B 《道德经》
C 《论语》
D 《礼记》
2《大同书》的作者是()。
A 谭嗣同
B 胡适
C 梁启超
D 康有为
3“法郎吉”的和谐制度是由傅里叶提出的。(√)4只有中国思想家对和谐问题进行了思考。(×)
21.3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待做
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真言的提出者是()。
A 陈寅恪
B 梁漱溟
C 顾颉刚
D 费孝通
2“和而不同”这一观念是由()提出的。
A 孟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庄子
3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今天的社会就是一个完美的和谐社会
B 和谐社会不仅指宏观层面上的和谐,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和谐
C “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D 和谐是每个人人生的最高境界
4“和谐”指的是一种无矛盾、无冲突的社会状态。(×)
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待做
1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D 十七大报告的提出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对外开放
B 社会和谐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 和而不同
3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的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4党的十六大在全面阐释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待做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引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A 技术交流
B 人才培养
C 思想创新
D 科技创新
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是民生之本。
A 创新
B 和谐
C 就业
D 法治
3把和谐确定为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落实法制立国,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21.6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待做
1从国际的最新统计来看,位于人类发展指数前十名的国家不包括()。
A 澳大利亚
B 德国
C 日本
D 新西兰
2据俄罗斯的“邮箱新闻网”2014年9月的报道,()是全球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A 希腊
B 瑞士
C 丹麦
D 巴拿马
3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21.7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待做
1.2015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
A 55%
B 65%
C 75%
D 85% 2要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
A 教师
B 教学设施
C 农村家长
D 乡镇干部
3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我国将会延长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
21.8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演变待做
1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会议是()。
A 十六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四中全会
C 十八届三中全会
D 十八届五中全会
2我国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时间是()。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3社会治理的主体范围小于社会管理的主题范围。(×)4社会管理的运作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21.9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待做 1坚持系统治理,需要:()。
A 加强党委领导
B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C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D 以上都需要
2关于城市网格化管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
B 通过城市网格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和资源共享
C 以乡镇的行政单位为区域的范围
D 运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3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4社会治理只能通过法律约束和纪律控制来实现。(×)
22.1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待做
1“十三五”期间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是()。
A 协调
B 绿色
C 开放
D 共享
2()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宏观的目标。
A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D 党的十八大
3生态文明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体现了代际公正的原则。(√)
22.2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待做 1现阶段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
A 合理调节生态环境的开发进度
B 正确预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C 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D 合理分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2()的思想要求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对等互惠的思想。
A利用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保护自然
3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地球生态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A 世界人均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地下降
B 每年森林的砍伐面积高达1460万公顷
C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已经超过2500平方公里
D 世界上还有12亿人口居住在人为性缺水的地方 4我国的石油、煤炭、铁矿石都高度依赖进口。(×)
22.3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待做
1邓小平提出,要维持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从生态环境角度需要做到的内容不包括()。
A 强调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B 加强生态的适应性,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C 长远规划,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D 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的一个建设
2()正式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写入党的报告。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六大
C 中共十七大
D 中共十八大
3毛泽东早在1956年提出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有了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论述。(√)4.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致五省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里面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
22.4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一)待做
1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初次在文件中明确表述是在()。
A 1988年
B 1989年
C 1990年
D 1991年
2两型社会是指()。
A 人地协调型和生态保护型
B 人地协调型和环境友好型
C 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
D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3当前我国共有()个基本国策。
A 五
B 六
C 七
D 八
4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是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到的。(×)
22.5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二)待做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于()。
A 2007年
B 2008年
C 2009年
D 2010年
2关于循环经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经济
B 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C 其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效率
D 是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发展道路
3夏尔·傅立叶认为“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4绿色发展就是以效率、和谐、高速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方式。(×)
22.6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待做
1中国针对环境问题,早在()就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方针。
A 1954年
B 1965年
C 1979年
D 1983年
2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B 生态文明知识缺乏
C 违法犯罪成本过低
D 法律规定尚属空白
3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春耕、夏耘、秋收、冬隐”。(×)4生态文明不等于回到原始或者农耕时期。(√)
22.7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待做
1()进一步谈到,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A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2习近平《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提出要实行省以下的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管理制度。()
A平行
B 垂直
C 直接
D 间接
3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强调要形成每个人都有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观念。(√)4建设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把干部考核和追究直接与生态的环境挂钩。(√)
23.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待做
1下列哪项不属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理由的是()。
A 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历史来看
B 从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关系来看
C 从国际公法和第二次大战后的两岸关系的现状来看
D 从大陆和台湾的地理位置与人口构成来看
2()为台湾的光复日,在台湾受降仪式上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周边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A 1945年的12月1日
B 1945年7月26日
C 1945年的10月25日
D 1952年8月5日
3《七子之歌》中七子分别代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
23.2台湾问题的形成待做
1我国解放台湾的步骤是()。
A 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夺取台湾——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B 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夺取台湾——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C 夺取台湾——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D 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夺取台湾 2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根本的原因是()。
A 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入侵台湾海峡
B 中国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与推进
C 中共武力解放台湾构想的提出与实施
D 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之后,继续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从当时海峡两岸状况、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中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23.3台湾问题的实质待做
1“统一问题,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分裂状况是背离民族意志的。”上述这段话是()提出的。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2在90年代,台湾当局极力鼓吹用()来解决台湾问题。
A 公民投票
B 国际条约
C 两德模式
D 法理台独
3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内政问题。(√)
23.4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待做
1“邓六条”中表明,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A 主权完整
B 国家利益
C 自主自治
D 和平统一
2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真正改变,并停止了隔海炮战,开始了祖国和平统一新时期的标志是()。
A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的谈话
B 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九条方针”
C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并确认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23.5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待做
1下列不属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基本点的是()。
A 和平统一
B 高度自治
C 两制并存
D 一个中国
2我国在“一个中国”的定义表述上,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那么第二个发展阶段是()
A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B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才能代表中国政府
3“两制并存”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23.6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待做 1()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 邓六条
B 胡萧会
C 胡六点
D习马会
2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根本原因是()。
A 两岸两会会谈机制的常态化与两岸人民的深入交流
B 美国与国际社会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 中国国民党重新走向执政
D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3下列哪项不是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标志()。
A 两岸人民对两岸关系认识上的改变
B 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C 两岸官方机制建立
D 两岸交流代替了对峙
4“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23.7“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认同待做 1“台独”被遏制的根本原因是()。
A 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人越来越多
B 明确鼓吹“台独”的建国党和台联党在台湾销声匿迹
C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台独”
D “台独”分子在民进党执政后,越来以“柔性台独”的身份出现 2在台湾,()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的认同。
A 中国共产党
B 一国两制
C 和平统一
D 九二共识
3.2012年3月22日胡锦涛在会见马英九时,认为海峡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
23.8正确认识国民党败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待做
1()台湾举行第十四届领导人大选,由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蔡英文获得胜利,对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投下了一个新的变数。
A 2016年1月16日
B 2016年5月20日
C 2016年5月31日
D 2016年4月25日
2在台湾举行的第十四届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败选的关键原因是()。
A 派系纷争
B 理想信念缺失
C 执政绩效不佳
D 美国丢弃了国民党
3要实现“一中同表”要坚持恪尊宪法、平等尊严、整体推动、民意为本这四项原则。(×)
23.9正确认识民进党重新执政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待做
1蔡英文修改课纲,重新使用2008年和2011年发布的旧版课纲,其表面理由是()。
A 鼓吹文化台独
B 课纲内容倾向性强
C 研修人员代表性不足,破坏国人共识和信念
D 学生对课纲有质疑,妨碍学生学习发展
2下列选项中没有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是()。
A 指出“艺妓外交”
B 冲之鸟礁问题
C 推动新南向政策
D 中正纪念党改为故宫分院
3蔡英文在选举过程中,强化了经济议题,始终有意识地回避“九二共识”和淡化“统独”,从而提高了民众的支持率。(√)
4民进党的上台标志着“台独”的胜利。(×)
24.1港澳问题的行成与中共港澳政策
(一)待做
1()签订之后,英国取得了九龙半岛99年的租借权。
A 《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下面关于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B 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
C 港澳问题涉及到统一的问题
D 港澳问题涉及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
3《中葡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葡萄牙强行占领了澳门半岛。(×)
24.2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待做
1.1999年5月,()当选为首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A 董建华
B 何厚铧
C 曾荫权
D 崔世安
2“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年不变。
A 15
B 30
C 50
D 60 3(),中英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中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十二条。
A 1982年9月
B 1984年6月
C 1984年9月
D 1984年12月
4早在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时,邓小平就提出了香港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的观点。(√)
24.3“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回归后的成功实践与挑战待做 1“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保留的自治权不包括()。
A 司法权
B 终审权
C 行政管理权
D 对外主权
2下面关于“占中”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非法集会
B 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
C 拓展了反对派的政治生存空间
D 意图削弱香港政府的管制
3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单独规划港澳部分,显示了国家对港澳发展的高度重视。(√)
24.4“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回归后的成功实践待做 1下面措施中推动了澳门博彩业发展的是()。
A 《澳门基本法》规定澳门自行制定旅游娱乐业的政策
B 实施内地城市港澳自由行
C 增加港澳自由行城市
D 以上都是
2(),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A 2011年
B 2012年
C 2013年
D 2014年
3澳门回归以后,依托祖国内地,经济地位和国际社会地位均取得了显著提高。(√)
25.1时代主题的内涵待做
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 战争与和平
B 革命与发展
C 和平与发展
D 战争与革命
2纵观人类发展史,战争一直占据主旋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25.2党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轨迹待做
1下面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B 发展和和平相辅相成
C 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2第一代领导人曾认为时代的主题偏向核战争的客观历史因素不包括()。
A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包围
B 中国成功爆发原子弹
C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D 美国至少三位总统公开宣布要用原子武器对付中国 3.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其中属于第一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或地区是()。
A 日本
B 北美
C 大洋洲
D 拉丁美洲
4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认清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25.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待做 1国际格局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
A 一超独霸
B 单极世界
C 多极化均衡发展
D 多级争霸
2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上提出了()。
A 马歇尔计划
B 冷战遏制
C 反和平演变
D 和平演变
3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5.4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待做
1判断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包括()。
A 人均年收入在975美元以下
B 人文资源匮乏
C 资源丰富但是开发不足
D 人口不超过7500万
2经济全球化的优点不包括()。
A 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B 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提高了产品竞争的水平
D 加快了核心科技成果的共享
3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富人越来越多,同时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少。(×)
第三篇: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2/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3/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4/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6/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2.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3.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7.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
18.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
19.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20.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21.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22.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2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24.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2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8/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9/9
D
第四篇:语言学概论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004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四呼”来给汉语音节中的韵母归类,uan属于()A.开口呼 C.合口呼 B.齐齿 D.撮口呼
2.音素[h]和[f]和的差别是由__________的差别形成的。()A.音高 B.音重 C.音长 D.音质 3.辅音[f]是()A.塞音 B.擦音 C.塞擦音 D.边音
4.元音[u]具有下列发音特征中()A.不圆唇元音 C.低元音 B.圆唇高元音
D.前元音
5.汉语普通话系统中没有下列发音部位()A.双唇 B.小舌 C.唇齿 D.舌面前
6.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A.量词 B.数词 C.名词 D.代词
7.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A.大学、阿姨 B.学习、老虎 C.劳动、孟子 D.道路、盖儿
8.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单纯词的一组是()A.花儿、妯娌 B.逶迤、菩萨 C.袈裟、老虎 D.茉莉、木头
9.下列各组复合词中属于偏正式的一组是()A.汉语、雪白、害虫 B.司机、丢脸、缺德 C.抓紧、改善、纠正 D.胆怯、性急、口吃
10.“优良”和“优秀”这对近义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义的__________不同。(A.范围大小 B.强调重点 C.程度 D.感情色彩
11.下列反义词中属于绝对反义词的一组是()A.有限——无限 B.复杂——简单 C.困难——容易 D.亏本——赢利
12.英语动词walk后面加上ed,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__________变化。(A.体 B.时 C.格 D.态
13.与“组织策划”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阳光充足 B.调查研究 C.已经开始 D.在家休息 14.下列句子没多义的是()A.我喜欢打蛋 B.我倒了一杯水 C.炮架在山上 D.在火车上写字
15.句子的__________是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A.句型类 B.句式类 C.功能类 D.简繁类))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16.__________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亲属语言。()A.共同语 B.地域方言
C.社会方言 D.行业语
17.下列词语全部属于汉语借词的一组是()A.雷达、拷贝、芭蕾舞 C.篮球、吉他、比萨饼
B.卡车、朋友、哈巴狗 D.沙龙、足球、爱滋病
18.“银行、电话、青霉素”这三个词属于()A.借词 B.音译词 C.音译加意译词 D.意译词
19.汉字“河”属于下列哪一种结构方式?()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0.下列关于文字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结绳记事 B.刻漏记事 C.数珠记事 D.图画和契刻
21.汉语普通话两个上声相连前面上声发生的变调现象是下列语流音变中的哪一类?()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22.英语walks中的[-s]是()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 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23.按语言亲属关系分类,德语属于__________语系。()A.印欧 B.汉藏 C.高加索 D.乌拉尔
24.语言的统一只能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来实现?()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A.消灭现有方言 B.推广方言,使之取代共同语
C.方言和民族共同语并存 D.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它来取代方言 25.下列词组中不属于体词性词组的一项是()A方位词组 B.动宾词组 C.定中偏正词组 D.“的”字词组
26.关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B.语言的特点不会影响文字的特点
C.文字等同于书面语 D.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除开词的意义关系类,词汇学上词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A.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类 B.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 C.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 D.根据词的使用地域分类 E.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
28.语音中可以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A.音质 B.音强 C.音长 D.音高 E.音位变体
29.下列各项中属于语流音变的是()A.同化 B.扩大 C.缩小 D.异化 E.弱化
30.下列属于“自源文字”的有()A.希腊文字 B.古汉字
C.玛雅文字 D.古埃及的圣书字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E.苏美尔文字
31.下列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语言的产生一定先于思维,语言决定思维 B.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C.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同样起作用
D.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言,但语言反过来也对思维起作用 E.语言与思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32.音位变体 33.社会方言 34.聚合关系 35.形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6.文字改革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7.谈谈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8.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39.分析下列词的本义和派生义。皮毛 细软 首饰
40.分析下列多义句是什么原因引起多义的,通过变换句式或者加上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表示哪几种不同意义:开刀的是我父亲。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小题8分,第42小题10分,共18分)41.汉语方言间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42.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范文)
一、填空题
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2.“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语言学。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4.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6.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7.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8.1786年,英国的(威廉 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说》中指出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的一年。
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和格里木。
10.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结构(形态))特点分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来源))关系分类。
11.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12.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1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被称为“标准理论”的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14.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四种。
1.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2.从产生声音角度来看引起音质的不同主要是(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三个方面。
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4.在元音和辅音的几个区分标准中,(是否受到阻碍)是决定性的。
5.国际音标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音标和音素一对一(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创制出来的。6.从声音产生的角度来看,辅音的不同由(发音体)的不同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决定的。元音的不同主要由(共鸣器)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决定。
7.八个标准(基本)元音中,前元音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i e a),后元音从低到高依次分别是(o u)。
8.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出来的音素叫做(音位变体)。
9.辅音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进行分类。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阻碍方式)、(声带是否振动)和(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
10.音位是能够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1.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2.音位变体可以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13.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重位)和(时位)三种。1.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2.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3.根据语素在句子中是否具有独立性,可以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4.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有(联系)。••
7.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8.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是并不引起表达中的混乱,这是因为有(语境)的作用。9.多义词的引申意义,除了一般的通过近距离引申产生外,还有远距离引申的,后者主要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产生。
10.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物。
11.基本词汇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两个特点。
12.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语境)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1.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和(句子)。
2.1898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写的(马氏文通)。
3.“吃饭”.“煮饭”和“混饭(吃)”中的具体语义关系分别是(动作与受事)、(结果)和(目的)的关系。
4.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转换)分析法。5.分化歧义,经常采用语法结构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转换)分析法。
6.不同级别的语法单位都可以从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的差别进行两种分类。
7.句子结构关系的意义可以分为(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种。
8.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9.对于缺乏形态变化或者缺乏词法范畴的语言来说,划分词类只能依靠语法中的(功能)特征。否则划分词类只要依靠语法中的(形态)特征就容易划分。
10.像汉语这样主要采用语序和虚词语法手段来表达各种句法关系,而没有词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叫做分析语。像俄语这样主要采用(外部屈折(附加))和(内部屈折)等形态性的语法手段的语言叫做屈折语。
11.划分词类有意义.(功能)和(形态)三个标准。其中(功能)是决定性或者根本性的标准。
12.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特征)。
1.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2.文字是在(记事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固定地与语言中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才具备文字的资格。
3.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4.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可以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
5.世界古老的表意文字主要有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米尔人的(楔形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古代的汉字甲骨文。
6.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7.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音节)或者(音位(音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音文字;文字的个体符号以(单字)(词)或者(语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意文字。
8.汉文中的字基本上以(语素)为记录对象,英文中的字基本上以(音素(音位))为记录对象。
9.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音素(音质))或者(音节)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音文字;文字的个体符号以(单字)(语素)或者(词)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意文字。10.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字改革,其方式.内容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文字类型的更换)、(表音字母的更换)和(文字的调整与改进)等三种。1.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的东部语支。
2.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3.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4.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5.语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社会))和(内部(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
6.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7.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8.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选二))等五个语系。
9.语言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的借用.(同化(融合.替换))、(混合)等结果。
10.谱系分类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依次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和(语支)。
11.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有的比英语和德语的差别还要大,但是仍然属于一种语言,这是因为使用者共同属于一个民族,•并且有共同的(书面语(文字)),有共同语和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12.世界上的语言一般分为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等九个语系。
13.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亲属语言);在社会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会逐渐被(共同语)消磨直到同化。
14.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的国语是选择一种主体民族语言作为基础形成的。
15.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6.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不同是,•前者内部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词汇上面,它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17.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
18.语言接触包括语言成分借用.(语言联盟)、(语言同化)、(语言混合)混合语几种情况。19.社会方言主要包括(阶层语)、(行业语)、(隐语)、(宗教和帮会用语)几种类型。
二、选择题
1.下列材料,属于组合关系的是(B)。
••• A.b p m f B.不足 改革 C.a h o t D.哈 额 击 妈
2.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B)。
••• A.在本质是一致的 B.有着根本区别
••• C.有不大的差别 D.基本一样
3.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这里的“约定俗成”的内容(C)。
••••A.只有任意性 B.只有强制性
••••C.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D.没有任意性,也没有强制性
4.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边缘学科属于(D)。
••• A.个别语言学 B.一般语言学
••• C.狭义应用语言学 D.广义应用语言学
5.现代汉语属于(B)。
•• •A.比较语言学 B.共时语言学 C.历时语言学 D.一般语言学
6.汉语属于(B)。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7.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D)。
••••A.文字学 B.语音学•••••C.词汇学 D.语法学
8.下面错误的一个是(A)。
••••A.思维可以不依赖于语言 B.语言对思维有固定和改造作用
••••C.思维是语言的服务对象••••• D.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词不是一对一的9.在时间线条的某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B)。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表里关系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 间所形成的关系叫(D)。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11.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C)。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小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12.一个词尾可以同时表示多个语法意义的语言属于(A)。
••••A.屈折语 B.词根语 •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13.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D)。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14.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历史比较语言学
15.英语属于(A)。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16.描写语言学.规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分类角度是(D)。
••••A.语言结构部门的范围不同 B.语言存在的时间范围不同
••••C.语言学与其它科学联系方式不同D.研究语言的操作方法不同
17.日语属于(D)。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18.从语言的谱系分类看,汉语属于(A)。••••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词根
语 D.粘着语
19.分析性的语法手段是(B)。
••••A.零形式 B.语序 C.外部附加 D.内部屈折
20.语言的谱系分类采用的语言学方法是(C)。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传统语言学
21.《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D)。
••••A.乔姆斯基 B.布龙菲尔德 C.萨丕尔 D.索绪尔
22.语言是由(B)三部分组成。
••••A.汉语 外语 方言 B.语音 词汇 语法
••••C.语用 语义 语法 D.声母 韵母 声调
23.索绪尔提出了(C)的主张。
••••A.劳动创造语言 B.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C.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D.语言不属于上层建筑
24.下列四门学科中,可以归入个别语言学的是(A)。
••••A.英语词汇学 B.逻辑语言学 C.病理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25.下面正确的一个是(B)。
••••A.语言是个人的,言语是社会的••••B.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C.语言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
言语是社会的
••••D.言语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语言是社会的26.语言不具有(C)。
••••A.社会性 B.符号性 C.阶级性 D.系统性
1.汉语拼音声母g、k、h出现的语音环境与j、q、x•出现的语音环境(B)。•• A.对立 B.互补•• C.部分对立 D.部分互补
2.定音高的是声音的(C)。
•• A.振幅 B.陪音••••• C.频率 D.声波复合的形式
3.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中的音素是(A)。•• A.具有互补关系.语音上又相似的音素•• B.语音上相似的音素
•• C.彼此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音素 •• D.具有非对立性关系的音素 4.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5.音高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语言一般属于(A)。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 C.南岛语系 D.阿尔泰语系
6.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7.发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之间形成的窄缝比较大,气流略有摩擦。这样发出
的音叫(B)。
•• A.元音 B.半元音 C.浊擦音 D.塞擦音
8.[k]和[g]的区别主要是(B)。•• A.发音部位不同 B.发音方法不同 •• C.音强和音高不同 D.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9.汉语中的轻声是利用(C)构成的 •• A.音高 B.音长• C.音强 D.音质 10.n(恨)代表的是(B)。•• A.开音节 B.闭音节
•• C.只有起音和领音的音节 D.没有音谷的音节
11.话的“好”,用国际音标记为(D)。•• A.[hao] B.[xɑo] C.[hau] D.[xɑu]12.[d]和[t]两个音素(A)。
•• A.在英语里是不同的音位,在汉语里是同一个音位
•• B.在汉语里是不同的音位,在英语里是同一个音位
•• C.在汉语.英语里都是不同的音位 •• D.在汉语.英语里都是同一个音位 13.语普通话[p]与[t]的区别在于(A)。•• A.发音部位 B.阻碍方式•••C.送气和不送气 D.声带振动和不振动
1.派生词中包含(B)。
•• A.词尾 B.词根 C.虚词 D.根词 2.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C)。
•• A.音素 B.义素 • C.语素 D.音位 3.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C)。•• A.初 B.视 •••••••• C.人 D.民 4.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B)。•• A.述语 B.专名语• C.短语 D.“的”字短语
5.根据语素是否有直接用来造句的能力,可以分为(D)。
•• A.词干语素和词尾语素 • B.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 C.前缀语素和后缀语素 D.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6.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A)。•• A.汉语的“老”加“虎”变成“老虎”
•• B.汉语的“儿童”加“们”变成“儿童们”
••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
•• D.英语的“dog”(“狗”,单数)加“s”变成“dogs”(“狗”,复数)•• 7.根据构成词的语素数量的多少,把词分为(C)。
•• A.单义词和多义词 B.类义词和同义词
•• C.单纯词和合成词 D.复合词和派生词
8.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A)。•• A.汉语的“桌”加“子”变成“桌
子”
•• B.汉语的“同学”加“们”变成“同学们”
••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
•• D.英语的“dog”(“狗”,•单数)加“ s”变成“dogs”(“狗”,复数)9.在以下几个语素中,属于粘着语素的是(C)。
•• A.水 B.人••••• C.规 D.亮 10.汉语“帽子”.“棋子”两个词(B)。•• A.前者是复合词,后者是派生词 B.前者是派生词,后者是复合词
•• C.都是复合词 ••••• D.都是派生词 11.英语单词“work”(B)。
•• A.附加“ed”是构词法,附加“er”是构形法
•• B.附加“ed”是构形法,附加“er”是构词法
•• C.都是构词法 •• D.都是构形法
12.属于词义要素的是(B)。
•• A.义位和义素 B.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 C.同义和反义 D.类义和同义 13.“friendship(友谊)”和“recall(回顾;撤消)”都是(D)。
•• A.音素字 B.派生词••••• C.单纯词 D.复合词
14.一个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部分是(A)。
•• A.词根 B.前缀• C.后缀 D.词尾 15.“的士”是(D)。
•• A.“的”字结构 B.派生词• C.双语素词 D.双音节词
16.“音素”.“电子”是(A)。•• A.单义词 B.派生词• C.单纯词 D.多义词
1.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C)。•• A.主语位置 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 D.定语位置
2.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形式有关的是(C)。
•• A.主谓 B.体 C.语调 D.语境 3.汉语语法学中,有将副词归入实词的,其分类标准是(A)。
•• A.能够作句子成分 B.是否能够表达意义
•• C.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 D.是否有形态变化
4.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意义有关的是(A)。
•• A.主格 B.内部屈折 C.重叠 D.虚词
5.表层语法意义不同而深层语法意义相同的是(B)。
•• A.给他钱,叫他师傅 B.给他书,笔给他
•• C.给他凳子,给他开门 D.给他小说,看他的小说
6.汉语只能用“男”、“女”、“雄”、“雌”等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性属,这说明汉语(A)。
•• A.没有性的语法范畴
•• B.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
•••C.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分析手段来表示
•••D.用分析手段来表示相当于性的语法范畴的意义
7.汉语的“我”,翻译成英语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中,分别是“I”、“me”、“my”、“mine”,这里使用的语法手段是(B)。•••A.重叠法 B.异根法 C.重音移动法 D.外部附加法
8.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B)。
•• A.语素 B.词 C.句子 D.句群 9.综合性的语法手段中没有(C)。•• A.重叠 B.附加 C.虚词 D.内部屈折
10.“说的是他”具有两种(D)。•• A.语音停顿 B.层次结构 •• C.表层意义 D.深层意义
11.从语言的词的构造来看,汉语属于(C)。••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词根语 D.粘着语
12.汉语“他在读书”的“他”(A)
•• A.不表示人称的语法范畴 B.表示人称的语法范畴
•• C.表示格的语法范畴 D.表示数的语法范畴
13.广义地说,汉语动词词尾“着”、“了”、“过”属于语法范畴中的(C)。•• A.时范畴 B.态范畴 C.体范畴 D.数范畴
14.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B)。
•• A.语素 B.短语 C.句子 D.句群 15.汉语副词出现的语言环境是(D)。•• A.名词后面 B.形容词后面• C.名词前面 D.谓词前面
16.传统语言学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是(C)。
•• A.转换分析法 B.层次分析法•••• C.中心词分析法 D.分布分析法
17.汉语里只能出现在名词前边的词是(D)。
•• A.动词 B.副词• C.形容词 D.介词 18.现代英语的“woman”由中古英语的“wifeman”演变而来。•从现代英语经看不出语素“wo”的意思是“wife”,•但是并不影响 woman”的使用。这是因为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是(A)。
•• A.词 B.音节 C.字 D.语素 19.英语“She teaches English”(她教英语)中的“教”表示的语法范畴有(A)。•• A.时 数 人称 B.时 体 级 • C.时 体 人称 D.时 数 格
1.文字的前身是(C)。
•• A.结绳记事 B.手势 • C.图画记事 D.实物记事 2.汉字属于(B)。
•• A.图画文字 B.表意文字 C.表音文字 D.音节文字
3.采用拉丁字母的是(B)。
•• A.俄语文字 B.汉语拼音 C.朝鲜文字 D.日语文字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A)。•• A.音素 B.音节• C.语素 D.短语 5.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的是(B)。•• A.实物记事 B.图画记事 • C.结绳记事 D.系珠记事
6.属于音节文字的是(C)。•• A.俄语文字 B.日语的汉字 •• C.日语的假名 D.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7.表音文字以(D)为记录单位 •• A.音节或词 B.语素或音位• C.语素或词 D.音位或音节 8.属于音节文字的是(A)。
•• A.朝鲜谚文 B.朝鲜汉字 C.日语汉字 D.法语字母
1.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 A.音质音位的合并 B.社会生活的改
变
•• C.词义的演变 D.汉字的简化••••••
2.都属于汉藏语系语言的是(C)。••A.蒙古语 汉语 维吾尔语 傣语 B.蒙古语 汉语 藏语 满语 C.壮语 汉语 瑶语 傣语 D.壮语 藏语 瑶语 满语 3.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D)。
•• A.土话 B.客家话••C.客套话 D.黑话
4.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是(D)。•• A.语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 B.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 C.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语法基本上是英语的
•• D.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5.下面词语属阶级方言的一组是(B)。•• A.多头 田心 B.黔首 寡人 •• C.行头 亮相 D.圣母 上帝
6.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 A.音质音位的合并 B.旧事物的消失 •• C.词义的演变 D.汉字的简化••• 7.在各个语系中,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B)。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8.以下四种语言中,跟汉语同属一个语系的是(C)。
•• A.维吾尔语 B.日语•••• C.藏语 D.朝鲜语
9.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的语言是(A)。•• A.西班牙语 法语 意大利语 •••• B.英语 德语 法语
•• C.法语 德语 俄语 ••• D.英语 法语 意大利语
10.在汉语演变过程中,现代汉语出现了“他”、“她”、“它”的不同,这是历时性的(D)。
•• A.同化音变 B.异化音变•••• •C.同化形变 D.异化形变
11.方言是全民语言在(D)的变体
三、名词解释
•••A.不同民族 B.不同时代•••• C.不同交际领域 D.不同地域
12.语言中稳固性最强的是(C)。••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语义• 13.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是(C)。•• A.自然的发展变化 B.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
•• C.社会的发展变化 D.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
14.下面四种语言中不能归入汉藏语系的是(D)。
•• A.傣语 B.壮语• C.苗语 D.蒙古语 15.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D)。•• A.经济的发展 B.文化的不同•• C.地理的不同 D.社会的分化
16.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D)。
•• A.土话 B.客家话•• C.客套话 D.行话
1.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的工具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3.对比语言学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构造要素进行比较的语言学。4.言语 •就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使用。••• 5.组合关系 指在语流中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6.聚合关系 语言单位按某些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7.民族共同语 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8.普通语言学 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是综合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
9.历史比较语言学 利用几种语言反映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去追溯它们的亲属关系的语言学。
10.语言符号 以语音为能指的符号。语言是用声音即语音来代表意义即语义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11.社会语言学• 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等问题。
1.语流音变 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2.音位 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条件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变体
4.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的实际发音。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
5.音节 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和语音响度增减过程形成的语音单位。即语音上最小的使用单位。
6.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记音符号,根据一个音素一个符号的原则制定的。7.自由变体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地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北京话的/u/在零声母是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变读为双唇半元音[w]和唇齿半元音[v]。
1.义位 具体语言的语义系统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义单位。在词典中,义位表现为对词义的分项说明,因此一般也称为义项。
2.义素 就是对义位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是义位的构成要素。也称词义的区别特征。
3.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 4.义素分析 就是把词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写其相互关系。
5.构词后缀 加在词根后面帮助表达某种词汇意义,构成新词的附加语素构形后缀。6.语素 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7.语义场 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位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8.核心义素••所谓核心义素,就是指表示事物.动作所属类别或性状所属方面的义素,即名词中表示“类属”的义素,动词中表示“动作”的义素,形容词中表示“方面”的义素。如亲属称谓词语中的[亲属],趋向动词中的[移动],表示温度的词语中的[温度]。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语,其核心义素必须相同,其他义素可以不同。9.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1.语法 语言中各语法单位的组织结构规律,一般分为词法和句法两类。
2.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等。
3.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
4.语法手段 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类。常见的语法手段有词序、虚词、形态变化等。
5.隐性语法关系 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如施事、受事、动作等等。6.语法意义 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类语言单位的共同的关系意义、功能意义或对词汇意义的抽象概括的类义。
7.构形后缀 构形后缀只表示某种语法形式的后缀。
8.内部屈折 在一个语素的内部通过变换音位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9.变换 句子根据不同格式之间表现出的规律变成另一种句子的方法。
1.文字 记录语言的书写的符号体系。从记录语言单位角度来分,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词文字。
1.语言的演变 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不同。
2.•亲属语言 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3.语言同化 又叫语言融合或语言替换,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4.语言联盟 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由于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一些语言要素,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这种现象就是语言联盟。
5.双语现象指同一语言社群(或个体)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一般也叫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
四、简答题
1.“狼孩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A.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分)B.离开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2分)C.孩提时期是学会语言.掌握语言的一个重要的阶段。(2分)D.如果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时机,就很难学会一种语言。(1分)
2.与语言相对,言语具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言语的具体性、个人性、临时性、无限性、多变性、物质性等特点。(每小点1分,表述1分)
3.为什么人类语言具有灵巧的构造? 【参考答案】
A.任意性;B.离散性;C.层级性。(每一小点2分,表述1分)
1.指出汉语普通话 a 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参考答案】
A./a/ 音位的条件变体有四个:[a]、[¢]、[ɑ]、[E](1分)B.发音特点(3分)
••••••• [a] 前、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 ] 央、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ɑ] 后、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E] 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C.出现条件(3分)
••••••• [a] 在韵尾[i]、[n]之前 ••••••• [¢] 无韵尾
••••••• [ɑ] 在韵尾[u]、[ ]之前
••••••• [E ] 在韵头[i]或[y]同韵尾[n]之间
2.指出汉语普通话 e 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参考答案】 A./e/音位有四个变体:[ ]、[ ]、[e]、[E](1分)B.发音特点(3分)
•••• [ ] 后、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 [ ] 央、中、不圆唇舌面元音 •••• [e] 前、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 [E] 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C.出现条件(3分)•••• [ ] 在单韵母中
•••• [ ] 鼻韵母中或轻声音节的韵腹 •••• [e] 出现在韵母[i]前 •••• [E] 出现在[i]、[y]之后
3.语音的四要素是什么?在语言中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 音高,区分音调(1分)音长,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2分)音强,区分轻重音和语调(2分)音色,区别语言的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2分)4.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 A.发音体不同。如二胡声和鼓声不同。(2分)B.发音方法不同。如[t]是不送气,[t]是送气(2分)C.共鸣器的不同。如[n]和[t]的不同,[n]是鼻腔,[t]是口腔。(3分)
5.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普通话中/p/的区别特征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A.一个音位区别于其它音位的语音特征。(指音位之间的最小对立项)(3分)B./P/ 的主要区别特征是:(4分)••••••• 双唇,区别于唇齿音。••••••• 不送气,区别于送气音。••••••• 塞音,区别于擦音。
6.什么是音位?划分音位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A.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分)B.对立与互补。(1分)
•••• 比如[ p]和[p‘]在相同的语言环境[-ɑu51]中出现,具有辨义作用,前者是“抱”,后者是“炮”,这是对立关系。(2分)
•••• 又比如[ ]和[a],前者出现在“单说或开音节的单元音”的环境中,后者只出现 在[i]和[n]前,它们之间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互补的。(2分)
7.举例说明音位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有什么不同?在普通话中[p]和[b]是不是音位变体?是什么变体? 【参考答案】
A.条件变体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变体,如/a/音位的几个变体属条件变体(2分)B.自由变体与条件变体不同,•它是出现在同样的位置上可以任意替换但又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音素。•如吴方言平翘音.前后鼻音等。(2分)C.[p]和[b]是音位变体(1分)
D.它们属于条件变体,出现的语音条件是,轻声音节的清音声母变成浊声母(2分)如: 爸爸[p p ]——[p b ] 8.举例说明舌面元音的三维特点。【参考答案】
A.舌面高低;B.舌面前后;C.唇形圆展。(每小点2分,举例1分)
1.举例说明词义的特点。【参考答案】
概括性;客观性;民族性;时代性;模糊性(每一点1分,举例共2分)2.什么是语义场?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语义场具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性质:(定义1分;性质每点2分)
(1)层次性。由于事物现象的分类可粗可细,类别可大可小,因此语义场也是可大可小。最小的语义场只有两个词语。如“父亲-母亲”。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又可汇集为较大的语义场,直至一个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义场,语义场的层级性体现了语义的纵向聚合关系。(2)系统性。属于同一级语义场的词语,其语义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丈夫”与“妻子”。语义的系统性还表现为,一个词语的意义,取决于这个词跟哪些词语构成一个语义场。如“孩子”跟“大人”.“父母”构成语义场。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的方言以及不同的时代,其语义场的构成情况会有所不同。
(3)相对性。语义场的构成,是以词语的义项为单位的,因此,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就分属几个不同的义场。如“叔叔”有表示亲属称谓和表示社交称谓两种。
1.什么是显性语法关系?它具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显性语法关系是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2分)显性语法关系成分之间是连续的;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5分)
2.什么是隐性语法关系?它具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隐性语法关系是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2分)
隐性语法关系可以是非连续性的;可以是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一个成分可以同其它成分发生多种关系。(5分)
3.举例说明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主要语法手段。【参考答案】(理论1分,举例共3分)
A.词序;B.虚词;C.重叠;D.语调
1.说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及其产生的地区。【参考答案】
A.圣书字;产于古代埃及(2分)B.楔形文字;产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2分)C.汉字;产于中国(1分)D.马雅文字;中美洲(2分)
2.文字的发展规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汉字属什么性质的文字? 【参考答案】
A.三个阶段: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3分)
B.汉字属表意文字。(1分)因为汉字随着形体的演变已失去了象形的特征,但它仍同整个词发生关系;汉字不表音,虽有表音成分,但本质上仍是表意的。(4分)3.文字起源于什么?它与文字的关系怎样? 【参考答案】
A.文字起源于图画记事。(2分)
B.图画不是文字。(1分)图画成为文字,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图形,一个图形与语言里的一个词(或语素)相当。(2分)它们要有固定的读音。(2分)
1.语言的分化和统一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
A.伴随社会的变化进行(1分)B.分化的初级表现是方言,•最大分化是亲属语言(3分)C.方言分歧缩小,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最后形成国语。(3分)
2.举例说明语言演变的两大原因。【参考答案】
A.社会原因(3分)B.语言内部原因(4分)
3.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A.地域方言是在某一地域内通行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4分)
B.社会方言可以演变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不能。•(3分)
4.什么是语言同化?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参考答案】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在同化中取得胜利的语言称为同化语言,在同化中被排挤或被代替的语言称为被同化语言。语言同化是在语言深入接触中出现的语言融合的一种表现。(3分)
语言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愿同化两种。强迫同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奴役和同化被统治民族而采取的语言同化政策,他们强制被统治民族采用他们的语言文字;同化,是指一个民族自愿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他民族的语言的现象。(4分)
5.说明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 A.没有声调,有固定重音(2分)B.主要使用附加成分和内部屈折等语法手段(3分)C.没有量词(2分)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语言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A.有声调(3分)B.无形态(2分)C.有量词(2分)
7.我国的语言分属哪些语系?每种语系至少举一种语言为例说明。【参考答案】
A.汉藏语系,如汉语、侗语、傣语、壮语、苗语等。(2分)B.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2分)C.印欧语系,有俄罗斯语、塔吉克语两种语言。(1分)D.南亚语系,有佤语、崩龙语、布朗语三种语言。(1分)E.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如高山语。(1分)
五、论述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语言”的含义有何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四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2)要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3)鲁迅是运用语言的楷模。【参考答案要点】
(1)指出三个例子中的“语言”的差别。(3分)前两例指“言语”,例(3)指语言。
(2)指出“语言”和“言语”定义。(3分)(3)具体说明两者的不同。(9分)••• A.一般与个别 ••• B.封闭性与开放性
••• C.时间先后(言语先于语言)
2.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参考答案要点】(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4分)(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A.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4种关系)(4分)••• B.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证明(3分)(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4分)
3.人以外的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参考答案要点】(1)没有语言(1分)(2)A.功能方面(4分)B.构造方面(6分)C.习得方面(4分)
4.试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8分)•• A.从语言对思维的作用来看: •• 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
•• 思维活动的成果要依靠语言的巩固而存在。•• 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 B.从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看: •• 思维是构成语言单位的必要条件。•(2)语言和思维的区别:(7分)
••• A.功能不同;B.规律不同;C.范畴不同;D.存在形式不同。
5.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考答案要点】
由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任意性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同样具有任意性。正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所以,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如多义词、同音词;不同的语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同义词。不同的语言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汉语的“马”[ma214],和英语的horse都可以指马。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不排除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社会约定性、不变性、可变性和系统性。
6.试论述语言的功能。【参考答案要点】
语言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功能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功能。
语言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主要的是交际功能、标志功能、文化录传功能等。(8分)在心理方面的功能主要的有思维功能、认知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等。(7分)
7.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哪种标准最适用汉语?为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2分)
•(2)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6分)••(3)功能标准最适用于汉语(1分)
•(4)A.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从形态上区分词类。•(2分)•• • B.意义标准过于抽象,不易辨认,且词类是语法上的分类,理当从语法的 考虑。(2分)
••• •C.形态标准从本质上看也是功能。(2分)
8.用实例谈谈对语法范畴的理解。(至少5种)【参考答案要点】
语法范畴是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包括:
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是把名词分成阴性、阳性、中性或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数也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或是单数.双数和复数(大于二的数)。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时和体都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和状态。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9.怎样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要点】
词义是词语的语音形式所代表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一般所说的词义是指词语的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理性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区别特征的概括反映,又可以分日常意义和科学意义两类;附加意义是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次要意义,包括感情意义、理据意义、评价意义、语体意义等。
10.试论述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
(1)相同点:(3分)
•••••A.都是交际工具;B.没有阶级性。(2)不同点:(12分)
•••••A.语言历史长,文字历史短。•••• B.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C.语言应用范围广,文字窄。
•••••D.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克服了这种限制。•••••E.语言永远是渐变的,文字有时可以突变。•••••F.语言是人所不能改变的,而文字是可以改变的。•••••G.文字对语言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