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是和尚挑水故事的升级版,更讽刺,更现实,更有寓意。文中说的是寺庙,其实讲的是大企业病,也是大政府病,大党派病。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反应的是人性的劣根。事实上,这种现象及危害并不是没被寺庙管理者发现和重视,方丈和主持都实施了一系列看起来很对头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庙亡僧息”的宿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根本性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究竟有哪些?
很多人往往会把根本原因解读为“规模不经济”.但我的理解是,和尚死掉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喝水吃饭的经济问题,而在于这所寺庙偏离了核心价值,违背了立庙之本,失去了香客信任。和尚是人,但不应是庸俗的人,而应是开悟了的、有信仰、能自律、利生济世的“出家人”.地蔵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一种怜悯关爱众生的慈悲心怀,也应是寺庙的核心价值所在。寺庙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带着和尚们认真修行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更好地给芸芸众生以点拨、教化和启迪,更多地让老百姓得到解脱、看到希望、实现夙愿。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寺庙的方丈和主持尽管想了不少办法、干了不少实事,包括明确职责、完善流程、引进人才、竞争上岗、科技管理、加强考核、健全机构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做这些事的根本出发点仅是为了解决一帮和尚的喝水吃饭问题,而极少关注香客百姓的精神解脱和幸福实现问题,仅有的关注也只是香火钱是不是变少了。这样,寺庙就不再是佛门净地、道德高地、希望寄托地,而慢慢变成了一个无序膨胀、是非不断、争权夺利的大酱缸。所以,寺庙的衰败,表面上看似喝水出了问题,根源还是核心价值出了问题,由于因果业报,香客和信徒越来越少,也就没了香火钱这个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尚们死掉也是必然的了。
核心价值一旦出了问题,无论采取什么看起来很对的措施,也注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理解了这个根本性原因,我们也就更容易弄清和尚死掉的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了,主要有:
一、方向不明,主次不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出现了严重偏差。首先是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把事情做正确。前面也已经讲到,寺庙主要应抓的是如何提高和尚们的修行,更好地点拨、教化和启迪芸芸众生,更多地让香客得到解脱、看到希望、实现夙愿,这样老百姓才会觉得你崇高并且灵验,香火自然也会越来越旺。但由于寺庙管理者对核心价值和立庙之本的认识出了问题,自然也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必然造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喝水喝饭和内部管理问题,次要关注的是香火钱的变化问题,但对如何提升自身修行和如何造福香客却关注的远远不够。由于思路不清,方向不明,主次不分,即便整天再忙的晕头转向,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有人说过: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自然是既要少花钱又要把事办好;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事一定要办好,花多少钱倒是无所谓的;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花多少钱无所谓,事办得好不好也无所谓。这段话说的其实是责权利三者间经常面临的矛盾,也是造成一些单位恶性膨胀、部门利益化、“规模不经济”的内在原因。故事中的这座寺庙就十分生动地揭示了“规模不经济”困境的形成过程。佛家本是讲究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但一个寺庙还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设机构和闲杂人员越来越多,大概就是因为养和尚的钱都是无亲无故的香客们供给的,而不是和尚们还在俗世的亲人提供的,更不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如果和尚们能自食其力,他们也不会渴死饿死了。)但无论什么单位和部门,闲人多了不光会造成人力成本上升,还会无事生非、形成内耗、影响效率,而且会由于利益驱动,编出各种理由去拓展权利范围,管了大量的本不该自己管、自己也管不好的事。由于管了太多本不该自己管,并且是管也管不好的事,就又需要更多的人,无法避免地形成了一个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也必将使自己入不敷出,不堪重托,走向垮台。
三、引人用人和监督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影响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也不在大,有高僧大德才能香火鼎盛。我们必须明白,真正影响寺庙声誉形象和生存发展的绝不是几个挑水的和尚,也不是只会念经的小和尚,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和感召力根源于佛法的传扬,取决于有没有真正能启迪人生、善指点迷津、会开光超度的大和尚、大法师。试想,如果这座寺庙里有净空、星云、济群、延参等任意一位法师,还愁没人来烧香,和尚们又怎么会死掉?这座寺庙虽然也引进了人才,搞了竞争上岗,但就像三个挑水的和尚醒悟后所讲的一样,这些人其实都是些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天不干活却又人五人六的一大帮“脑残”、“屎盆子”而已。这些所谓人才出的好像很高深很科学的主意,最后证明也不过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欺师灭祖的馊主意而已。另外,从寺庙的监督考核来看,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于内部监督,并且考核的标准不科学(要求三个挑水的和尚具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很不合理),进而造成考核的结果有偏差,自然也将无法做到公正合理的任用奖惩(挑水的和尚还做不了挑水部门的负责人,外行领导内行)。结果是,整个庙始终吃的还是“大锅饭”,无法体现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更做不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日益削弱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
四、反映基层意见的渠道和自我纠错的机制出了问题。几个挑水的和尚忍无可忍,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意见反映上去,结果仍然没被寺庙管理者认真听取,而只是打发了事,维持现状,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等到这为数不多的干活和尚都灰了心,这座庙也就失去了能够勉强支撑下去的最后几根柱子,危在旦夕了。
那么,党和政府应从这则故事汲取哪些教训,怎样做才能赢得拥护,政通人和,长期执政?
一要坚守信仰,以人为本,关爱百姓。党和政府也要像寺庙一样,一定要有所敬仰和敬畏,保持神圣感和纯洁性,决不能拥有超越普通人之上的特权,更不能把自己神化,愚弄香客,吓唬百姓,让香客和百姓陷入迷信和蒙昧状态,维护自己不劳而获的香火利益。一定要像“人间佛教”所弘扬的那样,“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开启民智,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和日程上去考虑,努力让广大百姓乃至一切生灵都离苦得乐,最起码要求是老百姓都能吃的饱饭,上的起学,看的起病,买的起房,打的起官司。如果政府官员在民生问题上真把自己当成了不食人间烟火、只管不劳而获的出家和尚,甚至不惜做无法无天的花花和尚、奢靡贪婪的酒肉和尚、杀人越货的恶毒和尚,那不断了香火、垮了庙台才怪,自己别说被渴死饿死,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也不足为奇!
二要既不懈怠,更别折腾,矢志发展。对中国来讲,发展的确仍是第一要务,过去积累的种种问题,只能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谋求发展也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艰苦过程,不容一丝懈怠,也不容以稳定为借口来阻挠发展变革。同时,“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和考量标准其实并不复杂,所以决不要瞎折腾。瞎折腾比懈怠的危害还更大,过去祸国殃民的文革和大跃进都是瞎折腾的极端表现。不折腾关键是要真正确立科学发展观,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奋斗目标,既讲稳中求进,更讲进中求稳。当前“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也已经非常不合时宜,必须从上到下转变。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规模和总量,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切实避免因急功近利给党风政风民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侵害和后遗症。
三要简政放权,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说句心里话,政府部门的工作又不是送人上月球,尽管也面临不少挑战,但能有多复杂,哪用这么多公务员?政府公务员和故事里的和尚一样,80%多的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只要有一定基础、一颗善心、一点脑子、一股干劲,就基本可以让人放心和满意了。这些年很多部门热衷引进高学历人才,很多体制内外的人士热衷在职混个文凭学历,除了说明学历的贬值,实际上也是GDP主义的变种,说明了各种学历圈的恶俗化和关系圈的泛滥化。很多政府部门之所以喊着复杂、辛苦和委屈,主要还是因为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并且大多数的复杂、辛苦和委屈也都体现在形式主义、文山会海、争功诿过、争名夺利上。政府要解决自身的臃肿、内耗、低效、腐败问题,一个有力措施仍是要厘清与市场的边界,明晰责权利,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就要全面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减少审批,非禁即入。减少了行政审批,还权于市场和社会,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而且有利于压缩寻租空间、改进党风政风,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而不是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进而有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简政放权真正落实了,也就容易精简机构、精细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了。
四要严明法纪,激浊扬清,重塑形象。既然选择了当和尚,就要清心寡欲,不能眼红和惦记外面的花花世界和温柔富贵。寺庙管理者也要严明清规戒律,如有违犯者,轻则面壁思过,重则杖责驱逐,甚至打入地牢、打下地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无法无天的花花和尚、奢靡贪婪的酒肉和尚、杀人越货的恶毒和尚,还佛门清净之地。政府机关也要将权力关进笼子,并且要建立常效机制,将权力和笼子都置于阳光下,将笼子的锁匙交给外部监督者和广大老百姓。这样才能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做到勤勉从政、干净干事,重塑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当然是好的,但在这种风潮下也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相统一,要使惩处符合“比例原则”.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民意,一旦一个人的小辫子被抓住,就要将他无情地打倒在地,而再也不区分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那也是不能让群众和广大公务员信服的。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决不是长效机制,对巩固执政地位甚至可能是弊大于利。
五要尊重劳动,激励创造,才尽其用。要实现政治清明,就要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为官不易指的是让贪腐不易、庸懒不易,而不是生活不易、养家不易。客观上讲,公务员的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既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正常人的精神追求。并且必须承认,在一个有着长久“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国家,这些人能挤进体制内,素质和道德其实并不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差。事实上在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后,绝大多数官员和公务员也是拍手称快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社会舆论充满了对立和暴戾之气,除了农民长期被当成贬义词,教授全被骂成叫兽了,医生全被当成屠夫了,校长全被当成强奸犯了,几乎各行各业都不能幸免于被骂,行业之间、地域之间也是骂来骂去水火不容,公务员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种现象很可悲也很可怕,说明了公民信仰和人际信任的严重缺失,甚至还潜伏着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文革幽灵,绝对不是好事。理性来讲,对公务员当然要建立起严格的约束和处罚机制,同时也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尊重和宣传好广大公务员的劳动和奉献,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务员队伍做到了保障有力、人尽其才、干净干事,整个官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可能变得更好。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务员们今后都成了一群只有压力、风险和骂名,而没有保障、自由和尊严的人,除非是这帮整体受教育程度还不低的人真是没了别的生路,否则谁还会干这种傻事!让那些整天只擅长诅咒一切、自以为无比正义的喷子们来打这份工,他们又真有能力、热情和道德干的更好吗?
第二篇:《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佛门本该是与世无争,六根清净之地,可从古至今便流传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现如今被各大企业争相转载的“和尚是怎么死的”正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的升级版,十分具有借古讽今的现实意味。想来,就算是法相森严的佛门,也未必如世人所见的那般脱俗。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其中反应的是人的劣根性。事实上,这种现象及危害并不是没被寺庙管理者发现和重视,方丈和主持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实施了一系列看起来很对头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庙亡僧息”的宿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性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究竟在哪?
后勤部门工作不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
贯通全文,我们不难看出,挑水的“三个和尚”似乎对“庙亡僧息”的结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三人都不愿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相互推诿,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和尚”相当于企业的后勤部门,因为后勤工作没到位,直接导致了一线员工的不满,为此,管理部门先后创立了力资源部、寺庙工会、挑水部、烧香部、喝水响应部、技术开发中心、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十余部门,以期能解决这一问题,可惜事与愿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喝水问题却仍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挑水的和尚抱怨工作量大,念经的和尚抱怨水永远都不够喝,于是没人念经、念经不积极,香客自然就越来越少,香客一少香火钱也就跟着一并少了。可见挑水的后勤部门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
企业内部臃肿,适时清理是关键
佛家本是讲究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但一个寺庙还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解决喝水问题,内设机构和闲杂人员越来越多,增加的机构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又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让我们客观的分析下,其实,三个和尚也可以有水喝,只要他们稍加组织,设立轮流取水的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违者重罚,这样就有了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大家就都可以有水喝了。然而,三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牵扯到这么多的部门呢?看来问题出在内部臃肿的机构上。头头脑脑过多、部门过多就会造成人力成本上升,这无形之中就会形成内耗、市场反应缓慢、办事效率低下,这正如三个挑水的和尚最后幡然醒悟后所讲的一样,这些人其实都是些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天不干活却又人五人六的一大帮“脑残”、“屎盆子”,他们不事生产,对寺庙没有产生实质的贡献,却分享着寺庙成果,正因他们是所谓的“高层”,所以,累死的不会是他们,渴死的也不会是他们。在寺庙灭亡后,不但可以全身而退,更可以跳槽别的寺庙,带去“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此,企业应该敲响警钟,适当的企业瘦身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即可节约人员成本,又可省去复杂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管理部门意识错误,企业核心力量是关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高僧则灵。寺庙的管理部门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须知,一座寺庙的兴荣,跟挑水的和尚无关,也跟念经的和尚无关,从表面上看,寺庙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喝水”问题,而实质上,是寺庙管理部门核心问题意识错误。要知道,一座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有真正能启迪人生、善指点迷津、会开光超度的得道高僧。
寺庙的管理部门在发现问题后,虽然也引进高端人才,甚至采取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收效甚微。新增的部门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所有的人,包括管理部门都把重心放在如何解决喝水问题上,却没人想过如何提高香火钱的收入,没人去关注香客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甚至为了所谓的办公场地而把香客拒之门外,这样的企业管理意识即使采取跟国际接轨的管理办法、采用最先的进信息化系统,也于事无补。要知道管理部在一个企业里面担当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决策性人物,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管理部的一个小小决策错误,就会导致企业遭遇发展瓶颈,甚至是灭亡。
故事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原本好好的一座寺庙,怎么就因为“喝水”的问题而最终导致灭亡呢?这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试想,如果三个挑水的和尚能律己律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后续的事情发生?如果,寺庙内部问题能有效的相互监督并顺利开展工作,那么企业是不是会有更好的发展?如果,寺庙管理部能及时的认清问题症结的所在、听取基层挑水员工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寺庙还会面对“庙亡僧息”的结局吗?
然而,在现实的企业发展中,哪有“如果”二字可言,无论错与对,一切皆不可重来,此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感到庆幸,前车为鉴,不管是还没遭遇到“喝水”问题的企业还是正在遭受到“喝水”问题的企业,我们更应该以专业的、客观的角度与立场进行事件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拼搏进取。
第三篇:三个和尚是怎么被管理折腾死的(真是醉了)
三个和尚是怎么被管理折腾死的(真是醉了)
创业咖 ID:ChuangYeJia8创业第一交流服务平台,千位精英创业大咖的人脉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指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而在现实的企业当中,为什么一群才智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却越做越砸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当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山上穷的连水都吃不上之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待了不久就走了,丢下两个宝贝:BPR和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得到缓解,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的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
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
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
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什么玩意?什么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庸人,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天天添乱!”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
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大部分和尚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的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这就是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总部越来越大,基层越来越忙碌,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不满。这也是中国传统企业的特色,要是论单个的,大家都是明白人,都聪明又伶俐。一旦组合在一块,就大眼瞪小眼,变的极其复杂。你算计我,我算计他,他算计你,结果这些聪明才智都互相抵消了!
所以,一群聪明人加在一起变成了一堆二傻子。你不倒谁倒!
第四篇:三个和尚读后感
三个和尚读后感
三个和尚读后感1
今天,我坐在书桌前一口气把《三个和尚》这本书都读完了。这是一本生动有趣而具有很大的道理的书。
文章的开头是一句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吃呢从前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每天他都要去挑水,后来,苗里又来了一个和尚,他们俩天天争吵,就害怕有谁占了便宜,于是,他们两个人就去抬水;当又来了一个和尚时,他们三个人更是相互依赖、相互推让,宁可坐着,谁都不肯去挑水。因为没有水喝,连吃东西时都打嗝。这三个和尚真是又可笑有可怜。有一天,老鼠把放在桌子上的蜡烛给咬翻了,这时,寺庙里起了大火,这下,三个和尚都惊慌了,要救火,缸里没水,于是,他们再也顾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了,都争着抢着去挑水。他们齐心协力,终于把大火给扑灭了。这回他们得到了启发,开始合作想出了个好办法:用滑轮提水,这下,他们再也不用愁没有水喝了。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个关于合作的事情。
那天,学校要求各班出新一期的板报,我们班的老师就开始选,出黑板报的人,我真不敢相信,老婆竟然点到了我的名字。从来没有出过黑板报的我害怕做不好,下课时,我向老师说,可老师说:“做什么事都要有第一次,你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几个出黑板报的人,一到下课就都忙开了,有的去找材料、有的负责画画、有的负责抄写、还有的负责上色,通过几个课余时间,我们终于把黑板报出好了,我们看着合作出来的成果,高兴的跳了起来。
通过《三个和尚》这本书,我明白了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做出成功的事。
三个和尚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生动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叫《三个小和尚》。我深深地被文章中的事吸引住了。
写了一个小和尚自己挑水喝。等又来了一个和尚,只好抬水喝。当又来了一个老和尚时相互依赖,谁也不去挑水。一天夜里,老鼠把蜡烛咬短了,寺里起火了,缸里没有水里。,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挑水了,他们同心协力,共同扑灭了这场大火。
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就像那三个和尚一样,不肯挑水,相互依赖,都想占便宜,宁肯做着,也不愿去挑水。我们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要为他人着想,不能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贪便宜。应该把别人看地比自己重要。有一次,同桌向我借一下练一练的题目,我不借给他,我心里想,你没有题目关我什么事,我凭什么借给你。我美滋滋地想着。突然,老师叫我们把语文书拿出来抄生字,我可慌了,我的语文书没有带来,同桌带了,我想,刚才我没有借给他,这下他不会借给我了。他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把语文书递过来,我十分的激动,可见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
我第二个体会是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正像三个和尚那样,他们齐心协力扑灭那场大火。时间上有许多的事,一个人不能太自私,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你自己的力量是很小的,虽然你觉得自己的力量十分大,但是只要你和别人合作起来,力量就会无穷无尽了。有一次,我们班举行依次篮球比赛,比赛开始里。我们这队伍一点也不团结,一个球也没有进,这时老师叫他们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到最后终于胜利了。可见,齐心协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军队里,光靠你一个人是不会保卫祖国的;在工地上,你一个人无法建起摩天大厦。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无穷,告诉我们不能自私自利,要团结一致去面对困难。从今以后我也要做一个无私的人。我还要多很多的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个和尚读后感3
故事是这样的,庙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反倒没水吃。因为一个和尚 没依靠,只能自己条水吃,又来了一个和尚,两个和尚斤斤计较,只好两人抬水喝,这样才公平。三个和尚更加自私自利,都不去挑水,后来庙里起了火,这时为时已晚,无水灭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庙化为灰烬。读到这里,我想起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时,有位同学有道题不知道做,来问我,是因为他上课玩没有认真。这时我想:你这题不知道做,就是不告诉你,我让你永远也搞不懂这个知识。我撒慌地说:“我也不知道做“。至现在我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埃
还有一次,全校进行卫生大扫除,老师吩咐我们几个同学拖一片地,都互相依赖,谁也不想先动手,老师来了后看我们还没把地拖干净,气得臭骂了我们一吨,我们几个才乖乖地把地打扫干净了。由此我想到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帮助,向雷锋学习,只有心灵宽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心胸狭窄的人往往会吃亏。
读了三个和尚的故事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从小要养成助人为勤劳的习惯,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为建设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今天,我看了三个和尚这本书.里面内容是; 从前有三个和尚,一个和尚很勤快,一个很高傲,一个很贪吃。有一天,(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里表达不够清楚,可以把三个和尚如何不愿挑水的情景简要写写〉晚上,老鼠偷油吃,一不小心把油灯推倒了,突然,庙里着火了,三个和尚才去山上打水,可是庙还是被火烧光了。 听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像三个和尚那么懒惰,自己事情自己做。
三个和尚读后感4
我一翻开《三个和尚》,就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一个小和尚独自住在寺庙里,没有什么依靠,得自己去挑水,可是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一天,又来了一个和尚,两个和尚谁都不想吃亏,只好一起去抬水,日子还勉强过得去。后来,又来了一个老和尚,结果反倒没水喝,这真是既可笑,又可怜!
我很纳闷:“为什么三个和尚反倒没水喝了呢?”哦,这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你瞧!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就开始斤斤计较,每个人都不愿多花力气。三个和尚在一起,这下三个人相互推诿,宁可坐着,也不愿去挑水,只等别人去,这难道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吗?哎,自私自利的思想的确不好啊!照这样下去,我猜他们最后会渴死吧。
我急着想知道结果,便一口气读下去。有一天,寺庙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老鼠咬断了蜡烛,寺庙里起了大火。我在想,这下他们还不肯去挑水,难道让大火活活烧死自己不成?
还好,寺庙起火之后,三个和尚为了活命,再也不顾个人私利,都争着去挑水,最后他们齐心协力扑灭了大火。而且,他们从此吸取了教训,开始合作,一起想出用滑轮提水的好办法,这下再也不愁没水喝了。
读到这里,我终于舒了一口气,为三个和尚的友好合作和创造性劳动感到高兴。
《三个和尚》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培养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那么我们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个和尚读后感5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小庙,庙中住着一个小和尚,小和尚一天的工作,除了念经和烧香拜佛,就是煮饭烧菜。附近没有河流,也无法掘井取水,必须到山下去挑水,非常辛苦。
一天中午,一个瘦和尚经过小庙桥建庙中,只有小和尚一个人,就请求小和尚允许他留在庙中。小和尚立刻同意了,并把挑水的扁担交给瘦和尚:“现在你到山下挑水去吧。”
瘦和尚不服气的说:“凭什么让我去挑水呀?我走了一天的路,腰酸背痛,还没有休息好呢,还是你去挑吧。”
“我刚刚做完饭菜也没有来得及休息呢,所以必须你去挑水。”瘦和尚想了想说:“我们一起去山西怎么样?我们把一个水桶放在中间,下山抬水,这样就公平了,谁也不会少走一点儿,谁也不会多走一点儿。
可是没过几天,庙里来了一个胖和尚,小和尚说:“瘦师傅,你和胖师傅到山下去挑水去吧。”胖和尚说:“我才来,你就让我俩去挑水,你不去?”他们吵来吵去的,口干了去缸里喝水,大水缸里已经没有水了,气的直接去睡觉了。
晚上有一只小老鼠出来觅食,可是水缸里已经没有一滴水,然后看到了油灯,小老鼠被游灯烫到了,从油灯上掉了下来,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油灯弄翻了,引起了大火。
三个和尚被惊醒了,急忙去救火,可是没有水,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庙被烧成一片废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和尚,我的感悟是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我们要齐心协力,人多力量大。我认为这三个和尚应该这样做,才会把小庙管理的很好。小和尚做饭,瘦和尚洗碗,胖和尚挑水就能把小庙管理好的。三个和尚应该互相帮助,干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起共同管理好小庙。
三个和尚读后感6
我一翻开《三个和尚》就被精彩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一个小和尚独自住在寺庙里,没有什么依靠,得自己去挑水,可是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一天,又来了一个和尚,两个和尚谁都不想吃亏,只好一起去抬水,日子还勉强过得去。后来,又来了一个老和尚,结果反倒没水喝。这真是既可笑,又可怜!
我很纳闷;“为什么三个和尚反到没水喝了呢?“哦,这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三个和尚在一起,这下三个人互相推诿,宁可坐着,也不愿去挑水,只等别人去挑水,自己去享用。这难道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吗?唉!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思想的确要命啊!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好逸恶劳的人,整天好吃懒做,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比如我们班上的几位同学自认为自己贵如千金,在班上从不干班务,不为同学们服务,甚至指手画脚地让别人干这干那;这使我想到了一些机关干部也好逸恶劳。某处造桥,机关干部在公款中贪污了很多钱,以致造成那座桥的质量不过关最后倒塌了,死了很多人,而负责造桥的机关干部们互相推诿责任,谁也不愿意负责,最后上级领导查出真相,终于严惩了这些机关的“蛀虫”。
我急着想知道结果,便一口气读下去:有一次,寺庙中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老鼠掀翻了蜡烛,寺庙中起了大火。我在想,这下他们还不肯去挑水,难道让大火烧自己不成?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是令人比较欣慰的,寺庙起火之后,三个和尚为了活命,再也不顾个人私利,都争着去挑水,最后他们齐心协力扑灭大火。而且他们从此吸取了教训,开始合作,一起想出用滑轮提水的好办法,这下再也不愁没水喝了。现在,我希望某些好逸恶劳的干部和人们克服自私自利的行为,认真工作,做个好干部,好市民。
《三个和尚》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培养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我们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个和尚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本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很多次了,但你们真正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含义了吗?这一次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三个和尚》讲的是:有一座庙里住着一个和尚,他每天自己挑水喝,接着又来了一个和尚,他们两人每天抬水喝,后来,又来了一位老和尚,大家更是互相依赖,互相推诿,宁肯吃东西时噎着,也不愿去挑水。
终于有一天,老鼠咬坏了蜡烛,寺庙里起了大火。这下,三个和尚都抢着去挑水,最后他们齐心协力灭了火。这回他们受了教育,开始共同合作并发明了滑轮提水。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就十分调皮捣蛋,有一天,李白逃学出来,在小河边遇到一位老奶奶在磨铁棒,李白好奇地跑上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老奶奶说:“我在把铁棒磨成针呀!”李白吃惊地说:“那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李白听后大受启发,从此认真学习,还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总是知错不改,每次都画前面那位同学的衣服,还总是用笔捅前面的同学,尽管老师每次都批评,但他每次都不改,十分淘气,结果他在班里失去了朋友,再也没人跟他玩了,老师们提起他也摇头。
为什么三个怕吃亏的和尚变得勤快了,争着挑水了呢?一场大火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成功。我真为三个和尚知错就改而高兴。
以后我们遇事要知错就改,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就是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三个和尚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本生动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书,叫《三个和尚》。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故事是这样的:寺院里只有一个小和尚时,他自己挑水喝。等又来了一个和尚,只好抬水喝。当又来了一个老和尚时相互依赖,谁也不去挑水。一夭夜里,老鼠把蜡烛咬断使寺庙起火了,缸里没有水,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挑水了,他们同心协力,共同扑灭了这场大火。
读了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就像那三个和尚一样,不肯挑水,相互依赖,都想占便宜,宁肯坐着,也不愿去挑水。我们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要为他人着想,不能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贪便宜。应该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有一次,同桌向我借一下练习册,我不借给他,我心里想,你没有练习册关我什么事,我凭什么借给你。我美滋滋地想着。突然,老师叫我们把语文书拿出来抄生字,我可慌了,我的语文书没有带来,同桌带了,我想,刚才我没有借给他,这下他不会借给我了。他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把语文书递过来,我十分的'感动,可见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
我第二个体会是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正像三个和尚那样,他们齐心协力扑灭那场大火。世界上有许多的事,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你自己的力量是很小的,虽然你觉得自己的力量十分大,但是只要你和别人合作起来,力量就会无穷无尽了。有一次,我们班举行篮球比赛,比赛开始时,我们这队伍一点儿也不团结,一个球也没有进,这时老师叫他们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到最后终于胜利了。可见,齐心协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军队里,光靠你一个人是不能够保卫袓国的;在工地上,你一个人无法建起摩夭大厦。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无穷,告诉我们不能自私自利,要团结一致去面对困难。从今以后我也要做一个无私的人。我还要多读很多的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个和尚读后感9
相信《三个和尚》这个动画片大家都看过,我也不例外。
这个动画片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庙里,原来只有一个和尚在那待着,他自己挑着一担水桶到山下的水井里挑水喝,后来又有一个和尚上了山,他们俩一起用一只水桶抬水喝,再后来又来了一位和尚,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让我们啼笑皆非了。他们三个人互相推诿,你叫我去挑水,我却逼着他去挑水,结果是三个人都没去挑水。大家忍受着饥渴,谁也没有挪窝。这时一只老鼠来偷油吃,从香烛那爬过,把油瓶碰倒了,瓶子里的火苗蹿上帘布烧了起来。火势越来越大,三个和尚也慌了,但由于没有水,他们此时再去挑水,可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了整座寺庙。接下来的故事我们也请出来,三个和尚明白了原因,他们团结一致 ,重建家园。
看了这个动画片,我陷入了深深地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却没水喝,这是为什么呢?它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团结,即使人很多,反而不能把事情做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地上一个纸屑,很多同学都会看到,可却没有一个人上去捡起来;而公交车上,几个歹徒却能够把整车的乘客洗劫一空,这都说明我们缺少了一种团结的品质,缺少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所以,如果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每一个人都拿出十分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不是拈轻怕重,互相推诿。
当然,故事的结局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知错就改,也是一件好事情。三个和尚从火烧寺庙中吸取教训,能够变得主动去做事情,从而把烧毁的寺庙重建起来,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犯了错误,能够及时地发现它,并且及时地改正过来,会把一件坏事情变成一件好事情。
三个和尚读后感10
当我看到《三个和尚》这本书时,我就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是讲述了,一个人的贪婪,一个人自私心里,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态度,同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
一个小和尚独自住在寺庙里,没有依赖,所以得自己去挑水,因为他没有依靠,只能自己动手去做这样他才不去饿死。有一天,又来了一个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不想吃亏,只好大家一起去抬水,这也是每个人的想法,在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这样的。都有同样的心里,恐怕自己吃亏。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结果反倒没有水喝,这他们心里在作怪。
我很纳闷:“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有水吃呢”?这就自私心理在作怪,你瞧,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吃。两个和尚就开始斤斤计较,谁也不愿意多出力气。三个和尚在一起时,他们的依靠性就大了,宁可坐着,也不愿意去挑水,只想等着其中一个人去挑水。这样,他们最后可能会慢慢的渴死。
有一天,寺庙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只老鼠咬断了一根蜡烛,寺庙里起了大火,我在想,这下他们难道还不肯去挑水吗?难道要让大火活活的烧死吗?
还好,他们三个为了活命,都争着去挑水,最后他们齐心合力扑灭了大火。不仅如此,他们彼此吸取了教训,之后,他们用滑轮去打水,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他们总结了,自身的错误。
《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把自身的心态放正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要克服自私的思想,更要互相帮助,那么我们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力量,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三个和尚读后感11
《三个和尚》真的是一部很生动、很有趣而且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好的动画影片。
影片一开头很快就把我给吸引住了:伴随着清脆而有节奏的木鱼声,银幕上呈现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的字样,当出现“三个和尚”四个大字的时候,木鱼的声音突然停止了。我很纳闷:“三个和尚会怎么样呢?”只有看下去才会知道,原来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了。这是为什么呢?快瞧,一个和尚的时候,他没有任何依靠,也没有人来帮忙,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挑水喝;当第二个和尚来了之后,他们都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去挑水,两个人开始斤斤计较起来,没有办法两人商量之后一起去河边抬水,谁都不愿意多出力气,都想占点便宜;这时,第三个大和尚来了以后,三个人都相互依赖,一个推一个,宁可坐着,也都不愿意出去挑水喝,因为缸里的水都喝光了,最后连观音菩萨手中净瓶里的水都喝光了。因为没有水了,他们在吃干粮的时候,噎着了不停地打嗝儿,我和妈妈看了真是觉得又好笑又好气,又觉得可怜!
后来,一只小老鼠咬断了烛台上的蜡烛,这时寺庙起了大火,这下子三个和尚都着急了起来,开始救火,可是水缸里一滴水都没有了。这时三个和尚也顾不得谁吃亏,谁占便宜了,都争先恐后的去河边挑水回来救火。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开始合作,想出了一个轮流挑水的好办法,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没水和而发愁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为三个和尚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有好合作,这样他们才能有水喝。
这部动画电影就是这么简单的又有趣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大家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和坏毛病,从小就该和大家互相合作有爱的好思想。
三个和尚读后感12
“不好了,庙里着火了。”胖和尚大喊,他们三个慌忙下山挑水灭火。没一会,火灭了,他们三个坐在地上,开始自责起来。原来,这座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天天挑水吃,后来又来了两个和尚,一胖一瘦,瘦和尚愿意和小和尚抬水,可胖和尚不愿意,这样,庙里无水就引起了这场灾难。
读完这篇寓言故事,使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去年,我回姥姥家,我堂弟也在那,我俩在那看电视。因为马上就要吃饭了,弟弟想看《铠甲勇士》,我想看《魔道祖师》。我就说:“看二十分钟《魔道祖师》,然后看十分钟《铠甲勇士》。”弟弟听见了,说:“为什么你看得时间比我长,不干。”我霸道地讲:“不干也得干!”弟弟听我这么说,委屈地说:“我要告诉姑姑去。”我一听大事不妙,好声好气地对弟弟说:“好弟弟,那我看20分钟,你看15分钟,好不好?”这时,妈妈突然出现,生气地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跟你弟斤斤计较!”说完,就把节目换成了《铠甲勇士》,把我叫到了另一间屋子狠狠得训了一顿。那时,我才从斤斤计较的迷雾中醒过来:在家里与亲人计较的结果——既看不成电视,又被狠狠地训斥!真是悲催!
不过,还有比我更悲催的人。陈老师的一个朋友,其实是学生家长。她特爱斤斤计较,不仅一个朋友都没有,甚至连家人都离她远远的。有一次,她生病了。陈老师去看她,她又激动又委屈地哭诉:“谢谢您,陈老师!您是第一个来看我的人,我好感动!”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做人不能总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包容。不能因为几个辣椒一把大蒜与邻居不睦,不能因为替同事代个班非要人家对你千恩万谢,不能因为三十二十与家人挣得面红耳赤……你还年轻,以后的很多事还需要与很多人携手面对。所以,你要自我反思,自我修改,自我调整心态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才能把今后的日子过好!”
陈老师的话既教育了她朋友,也教育了我们决不能像三个和尚那样因为太斤斤计较,而酿成大错!
三个和尚读后感13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是在南方流传几十年,我们的爷爷辈给小孩讲过这样的儿歌故事;我们的父母辈都观看过八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精良的默剧动画《三个和尚》。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儿歌还是默剧动画,都取材于《中国古代寓言》一书中的选篇《三个和尚》。为了更好地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我看了好多遍动画片,被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
《三个和尚》讲述了和尚多了,反而没水喝的奇怪故事,一场大火让三个和尚充分认识到没水的危险,家园快被烧毁了,每个和尚在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不约而同、奋不顾身地与困难斗争的醒悟,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需要认识和克服自身的不足,个体融合成一个团结的集体才能战胜困难、才能生存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不由让我想到“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的古老谚语。三个和尚都不想自己吃亏,希望别人能多付出,最好躺着占别人便宜,于是蜘蛛老鼠满屋走,最后酿成火灾,这是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的原因。往小处说,是人心不齐,缺乏集体意识;往大处说,是没家国概念。例如拿着千万年薪,输是常态,不堪一击毫无战斗力的某足球队,放在这里,就是十一个大富翁让国家多年没水喝的奇怪故事。
《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心向一处,紧密团结,命运与共,才能超越个体的局限。
我们国家百年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更团结,才能奏响一曲携手共进美好未来的团结之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让我们共勉!
三个和尚读后感14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小庙,庙中住着一个小和尚,小和尚一天的工作,除了念经和烧香拜佛,就是煮饭烧菜。附近没有河流,也无法掘井取水,必须到山下去挑水,非常辛苦。
一天中午,一个瘦和尚经过小庙桥建庙中,只有小和尚一个人,就oracle dba请求小和尚允许他留在庙中。小和oracle dba尚立刻同意了,并把挑水的扁担交给瘦和尚:“现在你到山下挑水去吧。”
瘦和尚不服气的说:“凭什么让我去挑水呀?我走了一天的路,腰酸背痛,还没有休息好呢,还是你去挑吧。”
“我刚刚做完饭菜也没有来得及休息呢,所以必须你去挑水。”瘦和尚想了想说:“我们一起去山西怎么样?我们把一个水桶放在中间,下山抬水,这样就公平了,谁也不会少走一点儿,谁也不会多走一点儿。
可是没过几天,庙里来了一个胖和尚,小和尚说:“瘦师傅,你和胖师傅到山下去挑水去吧。”胖和尚说:“我才oracle dba来,你就让我俩去挑水,你不去?”他们吵来吵去的,口干了去缸里喝水,大水缸里已经没有水了,气的直接去睡觉了。
晚上有一只小老鼠出来觅食,可是水缸里已经没有一滴水,然后看到了油灯,小老鼠被游灯烫到了,从油灯上掉了下来,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油灯弄翻了,引起了大火。
三个和尚被惊醒了,急忙去救火,可是没有水,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庙被烧成一片废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和尚,我的感悟是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我们要齐oracle dba心协力,人多力量大。我认为这三个和尚应该这样做,才会把小庙管理的很好。小和尚做饭,瘦和尚洗碗,胖和尚挑水就能把小庙管理好的。三个和尚应该互相帮助,干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起共同管理好小庙。作者:费英姿
第五篇:北京和尚读后感
《北京和尚》读后感
“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办?”在2011年第11期《小说选刊》第1篇《北京和尚》中,小和尚目睹了中年和尚诱骗女香客点上称作“十全灯”的十根蜡烛,女香客被索要200元钱,无奈付款后要求和尚要把蜡烛点完,北京和尚读后感。可当她刚出门就转身回来时,中年和尚正在蹶着屁股吹蜡烛,女香客大骂:“他妈的,你们这是给佛祖脸上抹黑!”在闻声而来、一声不吭又悄悄离开的住持身后,小和尚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办?正如住持反问的:国家怎么办,你管得着吗?就是庙里的事也不是你能管的。
小和尚在成为和尚之前在北京开了个小饭店,因为有工商、税务、城管要应付,连爱卫会来了都得陪酒陪笑,他才因害怕世俗的诸多麻烦而出家。小和尚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明净,他甚至愿意做个愣头青也不愿攀附地位显赫的权贵香客,虽然和尚的地位是以化缘的多少来决定的,而且他的居士粉丝们都主动捐功德,可他却极力劝阻,他不想以化缘的多少来提高他的地位和引起住持的好感,因为他认为庙里的钱足够花,一个地产商一次就送五十万,住持开着丰田越野车可他又想换成美国价值六十多万的军用吉普了。还有银行行长、军官、律师、歌星、影星、写字画画的都是出手大方的居士。所有这些信息都传递出俗世的乌七八糟、乌烟障气,同时也说明寺院也绝非静土了。
一日值殿,小和尚用不杀生的劝告让一个妓女生下了没有父亲的孩子,为了妓女能够回家过年,他扮成孩子的父亲一同前往,经历了人性的亲情的召唤后,小和尚还俗结婚,像一个好老公一样每天买菜做饭,“无声无息地坐那研究菜谱,烧肉、煎鱼、炖汤,眼睛里闪着专注的光芒,而他自己,坚决不沾荤腥,还保持着过午不食的习惯。”为了生计他和妻子又开起了饭店,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彻底入世,彻底认清生活就是不干不净的样子,庙里不也是不干不净吗?哪里来得干净呢?他拿出修炼的绝活为食客们免费算命,算命让他成了“大师”,让他的饭店生意兴隆。也就在此时,他告诉妻子他累了,想出去走走,他去西藏、新疆、缅甸、尼泊尔,最后来到佛陀的故乡印度,在佛陀讲经的地方,他随着游人背诵金刚经,他不再感叹当年的庄严圣殿如今成了废墟,他坚信和“第五大道、东京银座和王府井比起来,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建筑,它是残缺的是简陋的,它更是无形的,到底谁让谁汗颜?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全人类重新思考……”这是作者通过小和尚让读者乃至是目前活着的大多数人类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精神的圣殿和充斥着物欲的繁荣哪个更重要,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自我的众生开始迷茫、浮燥,他们掉进道德沦丧的旋涡里随波逐流不能自拔!他们需要灵魂的救赎,他们需要心灵的宁静,这个旋涡内吸附了太多可怜的人!“出家人其实是战士,自取失败的战士,出家就是用失败让那些自以为是为数众多的胜利者略略感到不安”!在此,仁慈的作者企图用一个小和尚的纯洁来让那些胜利者感到不安,在我看来,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呀,那些胜利者发达于官场,兴旺于商界,醉生梦死于阴暗的角落,读后感《北京和尚读后感》。在温婉、善良等传统道德观面前,他们早就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金钱、权利、享乐助长的傲慢、暴力、颓废早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享受的是珍馐佳酿美色的快乐,是步步高升的快乐,是饮鸠止渴的快乐!
“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怎么办?”这样的语境在第11期的《小说选刊》里随处可见,在《钢轨》里,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为了不让以流氓地产商的名字命学校执拗地上访,他的执著让他失尽尊严,最后“意外”残死在铁轨之上。那个因在学校多次偷窥女厕所被开除的坏学生多年之后成为了地产商,把校长当年的好学生——如今当上市长、局长的学生们玩于股掌之间……在《红宝石》中,学生时代曾经疯狂追求宋佳佳让她侧目而视的痞子如今却和她的女儿同居着,地产商在北京给她的女儿买房买车还供其出国留学,地产商不仅是她们当地的“地下组织部长,暗中操控着人员的去留升降,就是在北京仍是呼风唤雨。所有这些,让廉洁清高的宋佳佳夫妇不得不重新审视相征权利金钱的红宝石的价值。《702疑问》也是写官场现形记的,一个县委副书记车祸死亡,车上的密码箱和无名女尸让案件扑铄迷离。刚干的刑警钟昭家境一般长相帅气,身子矮胖的公安局团委书记汪玲看上了他,汪玲的父亲是市委常委、秘书长,他在婚后严格按照仕途路线图行事,雨后春笋般节节拔高,在市公安局提任副科长,不久派到分局当副局长,几年后调到一个县当公安局政委、县政法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面对成袋的烟成捆的钱,钟昭常常说的是“这会走到哪里去?”这是当事人的疑问,是作者的疑问,更是读者的疑问。
在这几篇小说里,反面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全是地产商,这是偶然巧合还是众失之的?地产商是真的该死还是要被冤死,恐怕连他们自己都非常清楚。
《北京和尚》让我想到最近一位和尚通过媒体力证自己清白,看后我觉得和尚是被逼急了或是已经疯了,说自己月工资几百块钱等等能让人信服吗?动则上万的香火费哪去了?开豪车、带名表、用最时尚的电脑,每年两会新闻还记录着呢,真是欲盖弥彰。细想这世道和尚都出面证明清白了,其他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强拆强占吃拿卡要的各色人等就请闭嘴吧,这世道哪里还用得着证明清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多好,满肚肥肠的官员们不用每年在网上摘抄清廉自律的述职报告,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也别刚保证一定要创新争先、清正廉洁之后就被警察扣走,把自己当猴耍的人,戏演得再好不也是自取其辱诒笑大方么。
《北京和尚》又让我想起我们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发生在什么时候忘记了,大根是宋朝吧,因为情节可能跟朱元璋当过和尚有关系。据传在舞阳县城北十五里处有一白马寺,和尚们不守清规,强占百姓土地还奸污民女,日久激起民愤,百姓们纷纷要求严惩和尚。地方官把此事奏明皇上,皇上听后想起自己也曾出家为僧,就想放和尚一条生路,于是说道:“教训一顿就罢了吧。”地方官当然明白皇上的意思,但是,为了为民除害,他聪明地口传圣谕,迅速捉拿和尚并一顿暴打,命百姓挖出一道深沟,推和尚进去,埋得只剩下一颗颗光头露在外面,之后,高头大马套在整地的耙上,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亲眼看到了长长的耙齿插进和尚的光头之上。耙了和尚,老百姓一把火烧了白马寺。如今在舞阳县马南村的地头,尚有一个白马寺文化遗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