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所认识的甲午战争
我所认识的甲午战争
我对甲午战争的认识应该是在初中时老师放过的一部电影《中日甲午战争》,看完了我心里很难受,这应该是我最早了解有关甲午战争的,之后老师就讲了甲午战争的史实。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到1895年之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之战。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相当于日本国民六年的收入,日本便用这些钱发展教育,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制造生产,可以将机器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存货的便利,这一举措导致列强争先恐后的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这次战争的失败可以总结以下几点,首先从中国自身说起,政府不重视海军建设,其实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上还是在领先地位,在装备老化,人员训练等问题,朝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员的训练上,根本形同虚设,就像我们军训一样训练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其次就是过分依赖外国势力,李鸿章那时的策略是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达到与日本停战的目的,但是他对列强太信任了,英国、德国、法国就是一群狼,中国这样一只羊去找他们帮忙,他们肯定会反过来帮助日本这匹狼来吃掉你。还有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崛起,60年代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洗礼,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此时的日本是一个怪胎,一心只想向扩张和掠夺,早在1855年日本就已经产生了侵略中国的意图,而在鸦片战争时只是执行自己的国策,而中国却还以为日本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足畏惧;一些有识之人也曾提出不可以轻视日本,而此时清政府却放松了国防建设,削减了军费预算;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经慢慢沉睡。
对于外边也有很大的影响因素主要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从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了在政治、教育、工业等方面的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而这次运动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地位,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用自身的实力渐渐废除了与外国势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此时的日本,既有改革后的先进性,同时又具有封建残留的武士道精神,从而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只是军国主义下的日本眼里的一块肥肉。
由于以上这些,造成了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我认为甲午战争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失败,更深刻的反映了清王朝的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以及推动了革命的进程。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对于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英勇战士,我们所能做的是深刻的反思,对于日本,我觉得我们不要一味的扣上坏人的帽子,更应该看到的是从历史中所折射出来的是自己的不足以及人家的强项,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够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
11通信技术一班 117305141 徐昊鹏
第二篇:我所认识的贫困
姓名:赵明玥
学号:100501128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我所认识的贫困
从经济学上说,贫困是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和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活状态。虽然农村的贫困问题非常的严重,中国绝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但是,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相对贫困也不容忽视,而在城市,这种相对贫困体现的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引起较多的关注。一些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人口,通常被政府或各单位内部的救济体制所接纳。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加剧,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一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或者感受到了严重的相对 剥夺。原有的社会救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这样,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浮到了社会的表层,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期,由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都给出一个相同而清晰的描述: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表现出明显地加重。
我国城市贫困层有何新的变化呢?从我所调查的资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许多职工生活困难和城市贫 困人口增加。
第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大量失业人员、下岗(或放长假)人员、困难企业的部分在岗职工以及部分退休职工成为目前城市贫 困层的主要成员。上述城市贫困层的主体之所以陷入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第三,城市贫困层的贫困程度有所加深。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国有集体企业的效益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城市贫困层中的许多渐成员甚至缺乏必需的收入保障。失业、下岗职工及退休人员的收入也在贬值,而且他们大多难以享受原先曾是免费的医疔等服务和各种其他福利。在部分商品,特别是食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昂贵和就业不足的打击下,城市贫困层的生活条件有日趋恶化的趋势。
有专家认为,解决城市贫困的问题要比农村脱贫还难。首先,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不存在“增收和减负”的可能。其次,城市贫困家庭也很少有向其他城市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土地作为最后的生活保障,很难承担迁移的风险。
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控制城市贫困层的扩大,缓解贫困问题,减小其负面影响。从具体策略上看:
第一,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第二,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统一的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网络。第三,扩大生产性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第四,加强贫困居民的家庭文化建设,引导其成员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最后,在进行配套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缓解贫困不仅要重视消除贫困者自身的局限性,也要重视消除其所处环境的缺陷;不仅要注意提供良好的物的 硬环境,也要注意调整其他社会阶层的行为和态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第三篇:我所认识的GCP
我所认识的GCP GCP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 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 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总共含有十三章。
第一章
总则,明确了GCP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所有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即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第二章
临床试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临床试验用药品和试验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资料必须由申办者准备提供。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设施与条件应满足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试验的需要。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承担该项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并经过培训。临床试验开始前,研究者和申办者应就试验方案、试验的监查、稽查和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试验中的职责分工等达成书面协议。
第三章
受试者的权益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伦理委员会应从保障受试者权益的角度严格审议试验方案,试验方案需经伦理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签署批准意见后方可实施。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的,并被告知预期可能的受益和风险,试验中的个人资料应保密。知情同意过程应采用受试者或法定代理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字,试验期间,受试者可随时了解与其有关的信息资料。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
第四章
临床试验开始前应制定试验方案。该方案应由研究者与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临床试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藏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伦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二十一)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和医疗措施;
(二十二)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十三)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负责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在医疗机构中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和行医资格,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临床试验方法具有丰富经验或者能得到本单位有经验的研究者在学术上的指导; 熟悉临床试验有关的资料与文献;有权支配参与该项试验的人员和使用该项试验所需的设备。
研究者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并记录在案;研究者应了解并熟悉试验药物的性质、作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者应获得所在医疗机构或主管单位的同意,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在方案规定的期限内负责和完成临床试验;研究者应向受试者说明经伦理委员会同意的有关试验的详细情况,并取得知情同意书;研究者负责作出与临床试验相关的医疗决定,保证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出现不良事件时得到适当的治疗;研究者应保证将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合法地载入病历和病例报告表。研究者应接受申办者派遣的监查员或稽查员的监查和稽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稽查和视察,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研究者应与申办者商定有关临床试验的费用,并在合同中写明。临床试验完成后,研究者必须写出总结报告,签名并注明日期后送申办者。研究者中止一项临床试验必须通知受试者、申办者、伦理委员会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阐明理由。
第六章
申办者的职责。申办者负责发起、申请、组织、监查和稽查一项临床试验,并提供试验经费。申办者选择临床试验的机构和研究者,任命合格的监查员。申办者提供研究者手册,质量合格的试验药物。申办者应与研究者迅速研究所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申办者应对参加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提供保险,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申办者负责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试验的总结报告。
第七章 监查员的职责。监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受到保障,试验记录与报告的数据准确、完整无误,保证试验遵循已批准的方案和有关法规。监查员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督促临床试验的进行,以保证临床试验按方案执行。具体内容包括:1.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承担单位已具有适当的条件2.在试验过程中监查研究者对试验方案的执行情况3.确认所有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正确完整4.确认所有不良事件均记录在案5.核实试验用药品按照有关法规进行供应、储藏、分发、收回,并做相应的记录6.协助研究者进行必要的通知及申请事宜,向申办者报告试验数据和结果7.应清楚如实记录研究者未能做到的随访、未进行的试验、未做的检查,以及是否对错误、遗漏作出纠正8.每次访视后作一书面报告递送申办者,报告应述明监查日期、时间、监查员姓名、监查的发现等。
第八章 记录与报告.病历作为临床试验的原始文件,应完整保存。为保护受试者隐私,病例报告表上不应出现受试者的姓名。临床试验中的资料均须按规定保存及管理。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内容应与试验方案要求一致,包括:
(一)随机进入各组的实际病例数,脱落和剔除的病例及其理由;
(二)不同组间的基线特征比较,以确定可比性;
(三)对所有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临床意义分析。
(四)安全性评价应有临床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指标合理的统计分析,对严重不良事件应详细描述和评价;
(五)多中心试验评价疗效,应考虑中心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影响;
(六)对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风险和受益之间的关系作出简要概述和讨论。
第九章 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的目的在于把试验数据迅速、完整、无误地纳入报告,所有涉及数据管理的各种步骤均需记录在案,以便对数据质量及试验实施进行检查。与统计分析用适当的程序保证数据库的保密性,应具有计算机数据库的维护和支持程序。临床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达必须采用规范的统计学方法。
第十章 试验用药品的管理.试验药品不得销售,试验用药品的使用记录应包括数量、装运、递送、接受、分配、应用后剩余药物的回收与销毁等方面的信息。试验用药品的供给、使用、储藏及剩余药物的处理过程应接受相关人员的检查。
第十一章 质量保证。申办者及研究者均应履行各自职责,并严格遵循临床试验方案,采用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的实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试验相关活动和文件进行系统性检查,对研究者与申办者在实施试验中各自的任务与执行状况和参加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进行视察。
第十二章 多中心试验。多中心试验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多中心试验应当根据参加试验的中心数目和试验的要求,以及对试验用药品的了解程度建立管理系统,协调研究者负责整个试验的实施。
第十三章 附 则
通过对GCP的仔细阅读,我知道了进行一个临床研究需要哪几个部分,以及他们各自的职责,并了解了受试者的权益保障。我认为受试者在进行试验之前,应了解临床试验的目的、可能的风险,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不能因为临床试验用药是免费的,或“死马当活马医”的思想,就草率参加。同时,我觉得申办者职责很大,申办者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要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还有伦理委员会应严格从受试者的角度审议试验方案,定期审查临床试验进行中受试者的风险程度。受试者因参加临床试验而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时,要保障受试者获得给予的治疗或保险措施。
第四篇: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学问家,诗人,书法家等等。他为我们党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名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的人,他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这使得他的见解高于其他人。
他平易近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像父亲对待孩子那样,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家乡的山,水,人民充满了情感。
他倾其一生,领导了前无古人、艰辛备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他跟随历史来引导历史,带领人民来解救人民,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让地球的东方巍然屹立起光耀世界的民族灯塔;他付出了自身的一切,又连同自己的庭,七位亲人先后“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想象在建国后的“万岁”家庭还会送子朝鲜战场,再续悲壮英雄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什么是无欲刚刚,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举世无双,什么是无与伦比?恐怕只有在饱尝了“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国耻、又充分了解毛泽东之后,才能真正意会而仍然难以言表。
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比钢铁还要硬的人”。求学路上,他挑着行李步行到湘乡;面对失学,他在图书馆苦读半载;人民受辱,他奋笔疾书九天十一稿;代表大会上,他的提议一再被驳回;反围剿时,他的见解也一再被忽视;苦闷的征途中,他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征战的岁月里,他欲与天公试比高;故地重游,他遥想当年,勇气登顶望空。
有人说,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以为他立志要成为伟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
第五篇:我所认识的城中村
我所认识的“城中村”
张茜西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095班 5400209287 我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近些年来,村里流行起“赚钱就去北上广”的说法。于是,我的父母也南下广州,加入了农民工的行列。
我的父母居住在广州市郊的一个城中村。城中村,顾名思义是城市里的村庄,按道理讲应该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在城市里保留着那么一点田园的风光是如此惬意的事情。可是在我眼里的城中村却不那么令人心旷神怡。中国的城市发展的如此迅速,尤其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广州。城中村问题似乎是城市的伴生物,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一块心病。近年来,广州城中村的改造一直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我利用暑假在广州的契机,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身边的城中村。
一、城中村的起源
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里偏偏出了无数个城中村,城中村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观和现状?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城中村确实是城里的村庄,这里的建筑大多很简陋,基础设施显然和城区的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距,这里基本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带,因为和所谓的现代化城市在形象上有明显的反差,而且土地和房屋又是属于农民的集体所有,所以城里人很鄙视地就把这里称为城中村。
城中村肯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城市的迅速发展,所谓的城中村肯定是一片农田所包围的村庄。可是,当城市迅速扩张到城市郊区村庄的所在地时,城中村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城市的发展不愿意占用村庄的建设用地,因为那时利用政府的权力强制征用农民的耕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每亩地万八千的价格,顶多也就几万元的补偿,这样的成本对于城市的开发,简直是太划算了。当时的城市政府并不是很有钱,当然即使是以后有钱了还是习惯性地愿意从农民手里低价拿地。如果要是拆迁村庄,解决农民住宅和建设用地的搬迁补偿问题,显然与低价拿耕地成本要高的很多。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大家都比较愿意通过规划公关,去拿低价的耕地,村庄也就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其实,城中村村庄的保留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非是政府并不愿意增加拆迁的成本,给了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一线生机。
村庄在城市发展中的获益就是从城中村开始,村庄可以自己在建设用地上办企业,盖厂房或其他经营场所,农民可以加高自己的住房向在城镇流动的外来人口出租住房,或者是自己经营服务业。城中村就是这样在城市的发展中给了自己明确的定位。因为村庄建设用地或者是宅基地,是否可以转化为经营用地,法律和文件从来就没有给与明确的解释和说法,因此,城中村也可以说是在政策边界上打了一个擦边球,然而就是这个擦边球经过时间的磨练,成为了城市政府改造的老大难。
城中村的出现也是农民和政府谈判的结果。城中村从来就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因为按照规划,城中村的存在应该是“非法”的产物。因为没有规划的认可,或者没有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城中村的建筑和经营场所的存在,等于是违规或者违法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城中村所在的位置,也应该在政府的规划中另有“安排”。只不过是因为成本的原因或者是开发进度的原因,迟迟没有列入开发计划。农民等待拆迁补偿无望,只有自己捷足先登进行“开发”了。
城中村的存在还是因为建筑形态、建筑的标准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是“村庄”的水平。一是既然是违法或者违规的,农民在胆战心惊的状态中不敢高标准的投入,因为补偿只是按面积,而不是按质量,何况政府认定的非法建筑,一旦叫起真来,农民还是底气不足。二是农民的建筑和经营只是短期行为,只要达到了增加补偿面积的目的,没有必要再提高质量要求,加上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经常性地光顾,也使得农民不敢在违规建筑上加大投入。三是时间已久,城中村的经营对象基本是外来流动人口,高标准的建筑和经营场所这些人还承受不起,如果失去了这些主要客户,农民的收入会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也影响到农民投入改造标准的积极性。四是这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开始进入规划的实施期,由于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使得城中村的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不健全,更显得像是农村。五是这里没有规划,建筑用房也没有产权,土地也不能进入一级市场,房屋和土地都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因此没有外来投资者愿意涉足此地,农民也缺少贷款来改善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城中村也就这样在城市开发和扩张的大趋势中,成为了另类。当然也就成为城市管理者心目中的“老大难”。
二、城中村的症结所在
所谓“村”当然也就是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者是农民的宅基地。其实这里的要害是对土地所有权和规划权的认同。
在国外,我们没有因为有人拥有土地,我们就重新界定他们的身份。我们只能根据他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从事的职业来确定身份。那么,如何来理解现在这些城中村的农民呢?如何理解这些“村庄”的身份呢。假设我们参照国外的标准,其实他们只是一批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城市人。而在中国,他们也正是因为这些土地,他们所拥有的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他们才被界定为农民。在这里,所谓的就业,所谓的土地的用途,显然是不那么重要了。恰恰也就是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的原因,就构成了我们对城中村无从下手的现实。
因为土地,我们无法承认城中村是合法的;因为土地,我们不能把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地铺设到城中村;因为土地,我们在规划上没有给与他们自己开发和建设的许可;因为土地,城中村永远在风雨飘摇中生存。所以说,我们认定城中村的症结在于农村集体土地的不完全的所有权,所谓不完全,就是因为这些土地的所有者没有自己开发的权利,没有自己决定这些土地未来的权利,因此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和地上的建筑附着物,仍然只能保留着自己在城市的“村庄”的地位。
三、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思路
其实,解决城中村的办法很多。有些是采用强制拆迁的办法,当然的取决于城市政府管理者的魄力。只要他不担心上访,只要他不担心群体性事件,只要他可以通过政绩迅速地得以升迁,应该说城中村的地位还是不稳固的。解决城中村的另一种方法是具有足够的补偿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来说,当开发商看到了拆迁、补偿后面隐藏的巨大利益时,出一点血本买断了城中村的土地和房屋,也是可以顺利实施的事情。在一些大城市实行的“旧村改造”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结果。问题是在已经形成规模的城中村,或者是集体、农民对长久利益非常在乎的城中村,或是城市的规模还没有足够的补偿能力的时候,这些城中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政府和开发商心目中的眼中钉、肉中刺,拔也拔不得。
很多人喜欢新开辟的古镇游,喜欢中国历史的建筑形态和景观,喜欢那里的山水、自然和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可是我们走进去看看,里面的土地利用极为集约,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觉到对土地的珍惜和利用,但是在这样合理地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街道、建筑、空间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所有的参观者留下了美轮美奂的感官和视觉享受。如果我们再仔细地关注一下,所有的建筑设计和所有者,无非都是来自中国最传统的农民,所有的建筑都是私人建筑,我们能认为,农民在城镇形态、建筑景观的创造性上亚于城里人吗。我们能认为私人的所有者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上,认知水平低于政府的管理人员或者是规划人员吗?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城中村,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是谁来建设和规划,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建设和规划的权利,是不是承认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的真正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谓的办法就是承认城中村的现实,承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建设用地上长期的开发权和收益权,市场会自己去选择开发的形式,一些投资商也会放下身段去和真正的土地所有者进行谈判,未来的土地开发收益只不过是房地产商少拿了很多,农民多拿了很多,政府一样会得到税收,而且是长期的不动产税。政府只要有了长期的税收,也就把自己的行为放的更长远一些,对这些土地的投入也就会更慷慨一些。城中村也就自然地成为历史,城市的发展也就会逐步地减少了阻力,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城中村开发过程中的改革,很可能会带来对经济增长更大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