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0: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第一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在1970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上,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当时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各会员国在教育策略时参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简称《学会生存》)就是这个委员会所写的报告,写成于1972年。本书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无论何时重读该书,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整本书,充满了对教育世界的希盼和期待。正如作者富尔指出:“与其说是一个完备渊博的研究,还不如说是那些出身不同、背景各异的人们作出的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他们在完全独立的和客观的情况之下,对处于这个变化世界中的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求总的答复”。首先是被该书的撰写者的认真态度所感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从1971年3月开始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举行了6次会议,对23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5年的思考与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并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和改革的论文,历经1年多才写成。因此该书内容丰富,涉猎的面很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高度负责的研究精神很值得我们新一代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学习——多做研究,缓下定论,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更要有独立的思考。

其次是该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很值得学习,阐明观点有理有据,结构条理清晰。《学会生存》一书分为4个部分,共9章。其中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第二部分:未来;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该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教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世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强调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革新教育体系,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使教学内容个性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平等等;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设想,强调终身教育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提倡所有的人都要终身不断的学习。

再者是该书研究的结论对今天开展教育改革依然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富尔提出“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他的目的”,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这种思想并付诸实现,在促进了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后,书中在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的第一章“教育问题”中,提出了当代(指19世纪70年代)的特征,“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即“教育先行”的观点。这为各国政府制定国民生计政策上,提供了依据,造福了子孙后代,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在第二章“进步与极限”中,根据现实,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学校体系能否符合全世界对教育的要求?我们是否能够供给学校所需要的巨大资源?简言之,教育是否可能沿着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按照我们目前发展的速度继续前进?”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激起了教育上的扩张。”和目前的状况相似的是,“从经济和就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五类人给人类带来了特别严重的问题。头两种人是那些从未进过学校而实际上缺乏任何工作准备的青年和那些离开学校过早而很难说有较好工作准备的人们。其他三类人……其中有一类是青年人,这些人已经在相当高的阶段上成功地完成了正规学习,但他们的训练却不适应经济上的需要;还有一类是成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他们过去所受的专业训练已不符合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尽管教育经费不断增加,而事实上却在培育着越来越多不合用的人。”

“教育对社会经济体系来说是从属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就不可能起反作用了,即使它不在整个复杂的结构上起作用,它至少也可以在这个或那个特殊方面起作用。对教育施加压力,是为了更新教育的结构和内容,是这个结构和内容对于社会的变化多少做出一些直接的贡献。”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必须适度超前,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教育内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因为它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因为它和当前的问题脱了节。教育方法受到批评,因为它们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的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作出指导。”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为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三十年前的这些话言犹在耳,当我们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多的感慨?原来早在30多年前,已经有这样的思想与改革的方向了。这就让我想起了吕型伟老师说过的话:“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谈创新,要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要研究新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现实。”教育研究工作,需以教育理论为先导,结合教育改革实践来感悟教育研究的真谛,去尝试可能有用的各种方法,然后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性结识结构或体系。力争“以我的语言,讲我的故事,诉我的体悟”,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去研究。

富尔认为:“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生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未来是多变的,但是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信念和行动。因此,《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既有时代价值,更有长远意义。

第二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施颂红

通过近期网上学习,读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我读到了如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素质,但是,离开家庭之后,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却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授,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交往方面、处事方面的培养。

目前的中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状况,在动手能力和心理承受方面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一些学生无法承受一些突如其来的打击。我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于孩子生存能力教育的忽视,而过分重视了智力培养。这种问题在中国也显得尤为突出。

相反,在日本等一些国家,学校和社会则专门会在一些特殊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一些十分有针对性地训练活动,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家庭中,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孩子生存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不会再依赖父母而出门谋生,比如家长们会有意让他们减少衣物来增强御寒能力等等。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方面,他们却显现出了对生存能力的重视,当然也受益匪浅。这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中国学校及家庭教育需要重视的。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反思创新教育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贾永春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订教育策略参考所用而作的一份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内容丰富,涉猎面广,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书指出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从根本上依赖于民族创新观念的更新、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素养的形成。其实质,正如江泽民所说:“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008年上海几大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陆续结束后,当记者问及彭诚教授最想收的学生是什么样时,彭教授对记者说:“有人文关怀;有自己的思考,尤其不照本宣科。符合这两条足以让我激动,但极少遇到。”为什么教授们面对刚从应试教育体系脱颖而出的中学生,却是满意的少。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高中生对待问题缺乏自己的视角。创新教育提出了很多年,是什么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中指出,教育应该努力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实现其潜能,解放其创造力。并要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书中对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接下来我截取书中的语言谈谈我对这一问题思考。

1、“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江苏省画院曾举办了一场中日儿童画交流展。日本孩子的画从题材、画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而中国孩子的画面则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模

式,画面根本看不出孩子自己的风格,教过的痕迹特别重。

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的教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充其量学生只是模仿。在教学中,我们把太多的重心放在知识的灌输上,教师把教材视作金科玉律,而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由于对最能体现教育成果——考试成绩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自认为教育中并不重要的探索过程,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与洞察力的激发,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将预设的教材转化成生成的教材,从侧重教的“教材”转化成学生学的“教材”。

2、“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独特性就是他的个性,而创造性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创新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动,其本质是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可以说,缺少个性也就难以发挥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多渠道去认识和了解学生,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发展性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进步,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3、“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没有自主意识,个人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而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多数创造性设想的实现都得依赖集体合作。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绝不能忽视合作精神的培养。

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有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方面的特长,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阿波罗13号飞船脱离故障而重返地球的事件在美国被作为合作精神教育的典范。我国的教育界也在改变教育理念。譬如:这两年的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就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参赛的形式而增加了团体赛形式。在这类团队合作性的活动中,暴露出当代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分工协作方面的明显缺陷。首先不知道怎么合作,很多学生搞不清自己的优势,更不知道

别人的优势、劣势,从而无法实现互补型合作;其次,学生也常常表现出有了成绩归自己,出现差错埋怨同学的现象。

分析学生之所以在参与合作性活动时不知如何进行合作,还与平时难得参与有合作内容的活动有关。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大多是单兵作战。学校和家长绝大多数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学生体验的是个人间的竞争。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要多创造和设计一些与人合作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要对合作进行指导,确保在合作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全体成员的协调合作,同时对团队协作取得的成果进行大肆的宣传,使学生产生对团队合作的憧憬。

4、“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

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热衷于安排小组讨论等等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形式,看似给了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而事实上却根本没有在意倾听课堂中一些不同的声音。教师流畅地安排着所有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以一种权威者的形象出现,时间久了,我们在课堂上将听不到这些声音,有的只是教师要的标准答案。

“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这需要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这是深入教师内心世界的人文情怀,民主和宽容并不是表象的东西,是积极的倾听、善意的理解、平等的对话。

5、“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

在2008年上海几大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授曾问过一个在学校里进行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学生,他担任了一年的人权委员会主席,“你觉得人权是什么?”他答不出来。教授坦言:“我不是非要一个多么高明的答案,而是想,既然担任这样的职务,难道不应搞清楚它的职责和功能?这样长的时间,就没积累点自己的想法?为活动而活动,为实践而实践,这不是形式主义吗?”

人最终会回到社会上生活,在我们以课本为世界的教育面前,社会实践显得苍白无力。而创新需要将学生的视野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到广阔的“生活世界”。当然这不仅需要学校建立起与社会相联系的学习内容的努力,同时也需

要社会的支持,如政府部门、各种博物馆、科研单位等能提供相应实践学习机会。

教育是一项浩瀚、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命运,教育必要有一种前瞻性。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如果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了正确的教育观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做得更好,更符合世界的变化,更适应人的发展。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四篇: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作为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单一的教会他们知识。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这是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但是在现代中国,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仍旧是教学的主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仍旧是学生们最熟悉、最认同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桶

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的“碗”灌满。因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存在。学校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看老师的面孔,听老师说教,“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循环往复,结学生“碗”里的水却始终不满。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变传统的“教师”为“导师”,变传统的“教学”为“导学”,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以讲授的过程给学生展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如给高年级学生讲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教学生如何把握教材。湖南师大校长张楚廷教授在他的《大学教学学》一书中讲了七个教学原则,在讲课方面有二个原则,一是讲思路,二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把学生领到教材之上,让他们居高临下地提纲挈领地去理解,把握教材,把教材中平列的知识编制成一个简明而又有层次的体系。(1)要思考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以把握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2)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本质、内在逻辑。(3)思考这门知识、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其它课程、学科的关系。(4)思考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和方法。(5)思考应用这门课程的方向和应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知识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就是一个把知识升华为智慧的过程。

因此,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内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

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其终身享用。

第五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作为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单一的教会他们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就发表了一个《学会生存》的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定的生存、一定的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业做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还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能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人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

这段话有二个意思,1、传统教育的根本准则正在崩溃。

2、我们现在正在寻求的教育体系是要人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热爱世界,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创造工作促进发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可见,只有学会学习,使自己能够终身吸收新的知识,才是学会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立足于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世界的关键。

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应如何做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导师;教学——导学

在现代中国,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仍旧是教学的主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仍旧是学生们最熟悉、最认同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的“碗”灌满。因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存在。学校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看老师的面孔,听老师说教,“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循环往复,结学生“碗”里的水却始终不满。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变传统的“教师”为“导师”,变传统的“教学”为“导学”,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以讲授的过程给学生展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如给高年级学生讲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教学生如何把握教材。湖南师大校长张楚廷教授在他的《大学教学学》一书中讲了七个教学原则,在讲课方面有二个原则,一是讲思路,二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把学生领到教材之上,让他们居高临下地提纲挈领地去理解,把握教材,把教材中平列的知识编制成一个简明而

又有层次的体系。(1)要思考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以把握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2)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本质、内在逻辑。(3)思考这门知识、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其它课程、学科的关系。(4)思考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和方法。(5)思考应用这门课程的方向和应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知识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就是一个把知识升华为智慧的过程。

因此,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内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其终身享用。

二、指导学生如何听课

我们越秀外国语学校有中专和高职之分,中专的学生大多是被普通高中刷下来的学生,因此,多数学生的学习观处于低层次,问卷调查有5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绝大多数的学生尚不知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52.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75%的学生认为学习某门课程是为了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面对这种调查结果,我感到我们教师肩头的担子很重啊!如何使学生从传统的教育观下面解放出来,使学生能从教师讲课中学到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听课。

1、规定新课之前一定要预习,每次提出预习要求,留预习作业,而且留了作业就要检查。

2、明白告诉学生听课要听什么?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听课,告诉学生听课不完全是获取知识,而是要从听课中学习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甚至在课堂上讲一个命题时,明白告诉学生我为什么讲这个命题,为什么要这样讲,希望同学们从中学到什么。我相信教师若经常这样做,一门课讲下来,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知识,而是得到了终身受益的“打鱼”的技术。

三、要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在12万种科技图书中,自然科学图书有3万余种。作为一个教师,在学生进校时,就明确告诉学生,我们除了完成规定的教课书以下,你还应该多看课外书。并让学生作一些摘抄,写一点体会,或写一些读后感,然后装订成册,到每学期末学生互相交流,看谁的收获大。如果三年高中下来,肯定会收获不少。我想这会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呀。同时,也养成了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为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

纪人的通行证。”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绝不只是人类在某一阶段的事,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不断积累、日益发展、长期连续地过程。学习和工作将在人的一生中交替进行或者同时进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中指出:“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石,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三、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良好师生情感的建立依托在平等民主、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看作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他们身上必然要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成熟,甚至是缺点和错误,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和步骤,尽管他们学业不良,教师也应该发现他们的发展潜力,并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采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有评价,或者学生要有自我评价,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需要公平公正,而当他意识到身上存在的问题时,会很努力地改正的。教师首先要注意语态,即便是表扬也要恰如其分,不过火。批评中肯有诚意,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得太多。切记教师对于过去的事一再揪辫子,而要做到遗忘是最快的,表扬是最及时的。对于冒犯过教师的学生,教师更要多关心爱护,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当他慢慢转变的时候就是教师的成功,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而非打造一件机器或者手工作品。

学生自评和互评,都能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不再认为成绩是教师的一言堂,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可以旁敲侧击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大程度的发挥学习主动性。

四,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水平

作为一个高职教师,为了更好地做好“导师”,我参加了浙大的在职教师攻读硕士班的学习,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把理解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获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平时多反思,想想那几堂课比较成功,原因在哪儿?哪几堂课不太成功,原因在哪儿?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只要平时多反思,一定能获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平时,应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几个教师组成一个小课题,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大家齐心,一定能获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讲春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

    11115011032 邓权华11软件1班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 老师的职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的工作,他们都是一些只会死读书的人,在最后没有办法的情......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有感5篇范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教育先行;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以上是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近期我认真研读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

    教育应基于每个人的有效成长——《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应基于每个人的有效成长——《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国光中学 黄新生20世纪7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新的形势向教育提出了新......

    今天和明天

    达·芬奇小时学画蛋感觉很单调,但他坚持不断发练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终于成为世界上伟大的画家。法国军事家拿破仑,当士兵时因犯错误被关了禁闭。这期间,他把一本偶然得到地......

    今天和明天教师发言稿[合集]

    同学们常这样谈论明天:明天的地球会比现在更清洁、天空不会再降下沙尘暴,癌症不再让人恐惧……明天是美好的。但美好的明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要靠今天每个人的智慧和勤劳,只有......

    今天和明天小品剧本

    今天和明天小品剧本 道具准备:小黑板一个、帽子一个、眼镜一副、桌子两张 人 物:解说员、老师、学生三个(甲——文静优雅,学习认真,严谨;乙——调皮捣蛋、典型的空想主义者,只说......

    今天和明天(共5篇)

    同学们常这样谈论明天:明天的地球会比现在更清洁、天空不会再降下沙尘暴,癌症不再让人恐惧……明天是美好的。但美好的明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要靠今天每个人的智慧和勤劳,只有......

    《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了解艺术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