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
2、讲授新课: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
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
唐三彩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
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
4、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彩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小结
第二篇: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了六十二华诞。
遥望昨天的祖国。还是一片布满杀气、充满血地的战场,人民贫困不堪。炎黄子孙为了拯救祖国,拼命向前冲。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我们是中国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浸染了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的鲜血。
放眼今天的祖国。在邓小平、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祖国的面貌翻天覆地。祖国变得强盛、变得富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小汽车川流不息,商场里人山人海,工厂里热火朝天,田野里生机勃勃。不过,现在工厂很多,树木较少,给地球母亲带来了疾病。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给下代人留下一片生存的地方。
憧憬明天的祖国。明天的中国科技世界第一,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会自己种树的机器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充气房屋、可重复利用一万次的环保纸张、书本……。伟大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留住一片片绿洲,让我们中国人永远留在这个美好的星球上。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祖国,我一定要用我的智慧和汗水建设祖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指导老师徐红艳
石化三小四年级:陈睿安
第三篇:中国煤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煤炭行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暨展览会
注:本文为山西煤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的主题演讲《只有改变才能重生——中国煤炭行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各位领导、诸位同仁:
首先感谢主办方为我提供了这次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众所周知,中国煤炭行业正处在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困境之中,路在何方?前景和希望何在?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之一。下面,我先讲三个故事。故事一:冬泳。
2012年5月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上,我提出“冬泳论”,呼吁煤炭企业向冬泳者学习,变“熬冬”为“冬泳”。(书)故事二:企鹅。
去年1月29日中煤协会在汉华大酒店主办的2015——中国煤炭国际峰会论坛上,我讲了企鹅沉潜的故事。生活在南极的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在将要上岸时,猛低头,从海面扎入水下,拼力沉潜,然后,再摆动双足,凭借浮力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落到冰面上,达到上岸的目的。煤炭企业应该学习企鹅沉潜蓄能,苦练内功。(企鹅)故事三:鹰。
今天,我再讲一个老鹰重生的故事。鹰,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地活到七十岁。但大部分都在40岁前就会死亡,只有30%可以活到70岁高龄。而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的时候必须做出艰难而重要的抉择。当老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此时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飞翔变得非常吃力。
它此时只有两种选择:静静地等死或经过一个万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个一个的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会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经历漫长的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开始飞翔了,并重新获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老鹰的重生告诉我们,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是必须的,只有改变才能重生。困境中备受煎熬的中国煤炭,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6年的发展历程,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正像重生之前四十岁的老鹰一样,面临着生死抉择。因此,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只有改变才能重生。
一、回顾昨天——让历史告诉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佛家“因果论”:今世的“果”乃是前世的“因”所致,又是后世的“果”之“因”。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来探寻一下中国煤炭产业的前世和今生。从建国到现在,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1.煤炭产业恢复时期(1949~1957)。大致从建国至“一五”末,主要特点是“低”,突出表现在生产能力低、产量低、效率低、安全保障低。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仅3243万吨。到“一五”末即1957年达到13073万吨。
2.无序时期(1958~1976)。大致从“大跃进”至文革结束,主要特点是“高”,突出表现在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创高产、放卫星,连续三年“大跃进”,导致煤炭产业大起大落。开工建设的矿井设计能力高达3.2亿吨,而实际能续建的只有0.3亿吨。尤其是“文革”期间“创水平、放卫星”留下许多后遗症。
3.“有水快流”时期(1982~1992)。主要特点是“乱”,突出表现在办矿主体乱、矿井生产乱。80年代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量猛增。为此,国家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针,实行“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全国矿井数量迅速增加。4.自救解困时期(1992~2002)。由于上一阶段粗放型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低下。过低的产业集中度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主要特点是“九五”苦、“十五”难,从而引发了一轮艰苦创业的浪潮。
5.“黄金十年”时期(2002~2011)。主要特点是“热”,突出表现在煤炭市场热、投资热、企业负责人头脑热。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下,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带来产量、价格、利润的飞速增长。致使许多煤企无序投资、盲目扩张。整个“十一五”期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还高出1倍多,给紧接而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
6.行业寒冬时期(2012年以来)。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而且还有“四大”,即:过剩产能绝对量“大”、进口煤冲击“大”、煤价下滑幅度“大”、行业亏损面积“大”。可谓倾巢之下,鲜有完卵。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不能改变和消灭。违背规律,迟早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再回归规律。“大跃进”和所谓“黄金十年”,两次盲目扩张,最终都导致了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
——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理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丧失了理性,就一定会出现偏差。回顾中国煤炭产业走过的所有弯路,无不是头脑发热、丧失理性的结果。——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战略决定着方向和大局。战略错了回天无力。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一句话,正是昨天的“因”导致了今天的“果”。
二、正视今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慨叹:“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看看当今中国煤炭产业,也如盛大华丽的阿房宫殿一样,兴衰如隔夜,可谓“天上地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三化”(速度变化、动力转化、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中煤协会提出煤炭行业呈现“四期并存”的新特征,我认为,煤炭行业则处在“六期交融”之中。即生存发展煎熬期、生产接续紊乱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历史遗留问题凸显期、产能集中释放期、安全风险加剧期。
更为突出的是,全国煤炭行业进入经济下行周期以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行业内部的竞争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非公平。国有与民营企业、新型国有企业与历史悠久国有企业,合法企业与非法违法企业的竞争不公平。
二是非理性。煤价下滑有空间、没底线,完全背离市场规律,至今“跌跌不休”,全行业亏损面已超九成,普遍恐慌。
三是非组织。煤炭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缺乏自律,没有组织的引导和约束,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回顾昨天,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诸多教训。正视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煤炭产业今天的困境?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仍然在制造教训? 1200年前大诗人杜牧哀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痛定思痛,中国煤炭产业今天的困境,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其中既有宏观产业调控失调的因素,更有企业家头脑发热、重规模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大干快上的原因,是我们行业自身的不理性造成的。对比今天,昨天不理智,今天理智吗?面对竞争,大家都怕让别人占了自己的市场,都在超能力生产、拼命降价,完全背离了市场规律,过去在非理性中过度投资,今天同样在非理性中自相残杀,甚至一哄而上的悲剧虽然殷鉴不远,但仍在不断上演。
所以,正视今天,必须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再也不能重复昨天违背客观规律和缺乏理性决策的错误。困境之中,更加需要冷静和理性,更加需要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需要谋定而后动,更加需要正确的方向和精准的出击。
三、展望明天——风雨过后是彩虹
“黄金十年”后期,我不管是任山东省煤炭工业局长,还是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总是在给煤炭企业泼凉水,想让大家清醒一下。现在不行了,煤炭市场从2012年5月逆转到现在,已历经四年多的时间了,有许多煤炭人的精神要崩溃了。所以,今天最主要的是增强信心、提振精气神。
“今天市场很残酷,明天市场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任何产业都要经历繁荣、萧条、重组再繁荣,重组之前意味着有相当一批企业明天晚上活不过去了,要倒在明天晚上,所以才能迎来行业后天的兴旺,这个市场规律谁也打破不了。但“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风雨过后是彩虹。”这需要我们煤炭人鼓起勇气,直面困难。
痛定思痛,煤炭终究是资源,在资源日趋短缺的大趋势下,今天煤炭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2014年12月公布的凝聚了30位院士智慧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提出: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当然,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日煤炭产业正面临着几多无奈、几多被人误解的尴尬境遇。亟需破除强加给煤炭产业之莫须有的“五大误解”:
一是亟需破除“煤炭产业是夕阳产业、处于穷途末路”的误解。从近期看,煤炭行业形势不会V形反转,“煎熬”不可避免。但我国能源储量“富煤、缺油、少气”的秉赋特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五个:
(1)煤炭是我国最丰富的能源资源。从能源资源赋存条件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油气仅占6%左右。中国的煤炭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2)煤炭是我国最低廉的能源资源。从能源比价关系看,目前我国煤炭价格是石油的1/
9、天然气价格的1/3左右。
(3)煤炭是最安全的能源资源。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以上,油气进口来源地和运输通道大多位于地缘政治复杂地域。
(4)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资源。从非化石能源替代能力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的比重仅能提高到20%左右,短期内大幅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有较大难度。
(5)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从煤炭洁净化发展看,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逐渐提高。作为煤炭行业,应保持这种战略清醒;作为国家层面,应保持这种战略定力。二是亟需破除“煤炭过剩是全面过剩、没有出路”的误解。全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00年煤炭产量为9.99亿吨,“十一五”末即2010年达到32.4亿吨,2015年达到37.5亿吨。2015年的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275%,年均增长18%,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这其中尤其是“黄金十年”时期受利益驱动,有相当大的产能是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其中非法、违法产能达8亿吨,有安全生产隐患产能约3.5亿吨,超能力生产煤炭2.8亿吨,劣质煤产量约4亿吨。到2014年底小于30万吨/年的矿井有7000多处,产能5.7亿吨/年;小于9万吨/年的矿井有5000多处,产能3.1亿吨/年。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一种包含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的相对过剩,如果要谈“去煤化”,那就要正本清源,坚定不移地去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
三是亟需破除“煤矿生产意味着出事故,只要挖煤就要死人”的误解。事实上,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是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2015年,山西省1078个煤矿发生死亡事故的有28个,占总数的2.6%,97.4%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因此,必须重树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四是亟需破除“煤矿生产粗累脏险、煤矿职工低人一等”的误解。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煤之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推进煤炭产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煤矿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升煤矿职工幸福指数。
五是亟需破除“煤炭就是污染物、煤矿等同于污染源”的误解。煤炭污染完全是挖煤人替用煤人背了“黑锅”,煤炭资源本身不会造成污染,煤炭完全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绿色发展,必须打破谈煤色变的偏见。煤炭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绿煤战略”,加快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型”转变。
四、把握当下——路在脚下
回顾过去、正视今天、展望明天,都是为了对症下药,把握当下。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煤炭产业,别无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一条生路。困难时期,我们曾高唱三首歌: 《国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际歌》——世上没有救世主; 《好汉歌》——风风火火闯九州。今天,我们还要高唱《水手》,坚定信心。
信心贵如金。《水手》中唱到“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煤炭行业摆脱困境,要相信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相信我们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们更要学习“老鹰”,“只有改变才能重生”。
要抓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促进煤炭行业去产能。国发[2016]7号文,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是一剂良方,也是一次挑战。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资源再整合,煤炭产业再重组 2.行业内整合与跨行业重组并存
3.煤炭转化要面向大市场、生产大产品、实施大转化 4.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关键在减人提效
5.生产组织由大而全转向生产、辅助、服务管理模块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6.煤炭转型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创新、安全、绿色、高效、共享、持续发展 7.“互联网+”和“+互联网”将为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政府和煤炭企业必须一起发力。
认识要到位——断臂求生,必须下定决心,杀出一条血路。幻想要丢掉——丢掉“你限我不限,谁限谁傻蛋”的幻想。思想要转变——要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思想。我们还要学习企鹅,“沉潜”积蓄腾跃的力量。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市场,那就改变自己。今天,我仍然要大声呼吁煤炭企业,一定要学习企鹅“沉潜”蓄能,眼睛向内向下加强管理,科学精细苦练内功,这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要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均量高、精用工、轻资产的内涵发展之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寒冬”中练就一身过硬的“冬泳”能力,纵使大潮退去,依然笑傲江湖。
最后一点,作为煤炭行业必须要牢记: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抓不好安全更困难。中国煤炭产业的重生,前提是安全,保障在安全。安全一失万无,万不可掉以轻心。总之,我们坚信,中国煤炭产业只有改变才能重生,只要改变就能重生!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解放后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一直是“统购统销” + “层级发行”模式,即大小制片厂生产影片后一次性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简称中影)买断,后者再分别经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电影院。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适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对我国电影工业的萎靡必须承担一定责任。并且自1984年开始电影制片不再由国家统一拨款,电影的发行放映也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市场机制。
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改革先后经历两次重要时期,其标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业内常称三号文件)和《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为主,辅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影片购销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为代表;二是2001年,以《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业内常称1519号文)等政策为代表。
为了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促进国产电影发行放映。2001年12月18日颁布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中对以“院线制”替代原有的层级发行网络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对院线制有一个具体描述:
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院线组建。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院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在媒体报道中,“院线制”一般被定义为: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由于院线制度是电影市场竞争中的自然产物,是片商和影院共同利益的保证,所以基本成为国际上通行惯例。例如美国的美国多功能院线、联美院线、索尼院线;香港的嘉禾院线、丽声院线;中国大陆的东方院线、中华院线等。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所说的院线制在两个不同层面提及:
一是整体电影发行放映的角度,院线作为发行对象,“院线制”就是和传统层级发行放映机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和分帐发行等都是新的发行放映机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新机制的一个缩微,它从放映的角度来描述新的发行放映机制。
二是从影院经营的角度,是影院竞争联合的结果,因为品牌统一、资源共享、连锁经营
等运营机制,影院能够获得更好的销售利润。因此在经营角度上讲,院线又和多厅影院、放映集团等紧密联系,是一种影院经营、电影放映的模式,通常多家影院背后有一个经济主体。1993年正式出台的相关政策里面并没有谈到“院线”,但是院线制的起步却与此次电影机制改革紧密相关。此阶段的电影机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和省以下的电影公司,可以和发行部门实行发行收入分成(这开始了早期的分帐发行机制)。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影发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进,但是对放映的影响有限。因为电影院仍是国有,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内,加上电影院设备和管理落后,因此整体发行成本较高、发行混乱,省级电影发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获得垄断性。电影发行和放映是一个整体,相互制约,分帐发行和院线制度以及多厅影院等都紧密相连,由于我国当时无法建成院线,制片厂由面对一个垄断性的中影改为32个垄断性的省级电影发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正是基于这样,2001年才出台进一步的深化电影改革意见,并促进院线建立。
市场竞争却使得一些先行者在1995年前后就开始了院线制的探索,摸着石子过河,付之具体实践。其中包括福建、上海、四川等地出现了第二发行渠道,这些发行渠道所面向的主体影院构成了独立于省级发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线”,因此某些省出现了这种院线雏形。最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即省内电影院联营代表了我们对院线的认识。
2001年12月18日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颁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提出院线制将成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10条细则中4条用于明确院线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带有行政色彩的政策:
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帐影片(经批准的地区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要率先组建两条院线,否则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帐影片。
也包括明确院线组建的具体内容:
组建院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1)10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的专业影剧院,其中实行计算机售票的影院不少于8家或者票房不低于8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省内院线,由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2)15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且影剧院分布在不同省级区域的专业影剧院,其中计
算机售票不少于10家或者票房不低于10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协商跨区域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并向有关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抄送批件。(3)一个省的院线组建最多不超过三条。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3年(含3年)。一个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签约期满后,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这种改革一方面是基于1993年政策推动的改革并不彻底,新的地方垄断和中间发行环节仍然导致机制不畅;一方面是推动国产片的生产发行放映的任务日趋紧迫。院线制改革总体上再次将原有产品流通链条中的“发行”一节缩减,在院线中包含了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而各电影制片厂和中影直接面对院线发行,以期达到减少发行层次,合理分配制片发行放映三方利益。由于对院线公司的运营管理有具体审核要求,尤其是国产片放映时间要达到2/3,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发行放映的管理,对于电影生产会起到直接促进。
据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消息,截至6月1日,已批准成立的30家省内和跨省院线,含电影院846座,1536块银幕。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9省、自治区获准缓建院线。(注:杨阳《绿芥刑警首发出场》,《北京晨报》,2002年6月4日。)
就这样,在市场竞争基础上,行政推动的各大小省级院线纷纷下水。但是由于转换时间只有6个月,影院之间很难形成紧密的资本纽带,还必须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调整、变革。
如今,实施院线制已达9年,中国电影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施院线制初期由省市电影公司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多数区域“翻牌”院线公司,已通过资产重组或与业外资本联姻,建成符合电影产业化发展要求的跨省新型院线公司;且还出现多条业外资本投资兴建连锁影院、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院线公司;只有少数几条在原市电影公司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院线公司,仍在管辖区域内艰难前行。加入院线的影院也从原来的800多家发展为1600多家,全国电影年票房收入也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猛增至2009年的62.06亿元;今年一季度票房已实现29.33亿元,全年票房有望超过100亿元。回眸8年实施院线制的历程,中国电影之所以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院线竞争的焦点从最初的占山为王,转为拥有品牌连锁影院为王。
在北京万达院线成立之前,全国各大院线竞争的焦点都在争夺现有影院,以拥有最多影院数量为大;而在省市电影公司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院线公司,则以拥有一方区域净土为安,占山为王。实施院线制的目的在于打破区域界线,实行开放式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动作模式,致使影院数量多票房不一定高、区域净土不净而暗流汹涌。
200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打破1519号文件限制,破例批准大连万达集团将分布在天
津、南宁、武汉、哈尔滨、大连的5家自建万达影城连锁店收回,组建北京万达院线,当年实现票房收入8500多万元。2006年,随着长春、青岛、南昌、银川连锁国际影城相继开业,前期开业的9家万达连锁影城平均单厅年票房收入高达210万元;加上年底开业的北京、上海、成都、宁波万达,实现年票房1.5亿多元,跃升全国院线前5名。
此后几年,随着南京、重庆、西安、长沙、海口、呼和浩特、沈阳、厦门、东莞、惠州、苏州、蚌埠、洛阳、汉中、大同、株洲、泉州晋江等全国50多家万达国际电影城连锁店的开业,2009年实现年票房8.33亿元,成为全国惟一一条年票房突破8亿元的院线,占全国总票房的13.4%。
实施院线制9年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合并重组,使经营决策者意识到简单的合并重组,虽使院线一时票房大增,但若加盟院线、影院退出独立运营或转签其他院线,票房就会立马降下来,好几年都难以翻身。只有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打造自有特色的品牌连锁影院,才是院线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除北京万达、广东金逸珠江院线依靠自建品牌连锁店得以飞跃式快速发展外,中影星美、广东大地等院线都以自筹资金,或借力合作等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影院连锁店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4月“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正式挂牌,从“广东珠江”到 “金逸珠江”并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广东珠江院线从2004年开始,就与广州房地产商20强之一的广州嘉裕集团合作,成立了“金逸影视投资集团”,实现借力发展扩张策略。投资兴建了20多家金逸品牌影院连锁店,年票房收入从始建成时的3000多万元上升到2009年实现票房收入将近4.5亿元;从始建时全国第10进入全国第6 名,这不仅是简单的数据增长和排名靠前,而是彰显金逸品牌影院连锁店整体优势。
2009年1月,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组建的浙江横店电影院线,组建时仅有3家影院、20多块银幕,至2009年年底就新增4家影院、35块银幕,以8300多万元票房位列全国院线第16名。目前,这条由浙江集团所属的浙江横店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院线,已在长沙、南京、郑州、武汉、太原、重庆、呼和浩特等城市投资建设了15家五星级影城连锁店。浙江义乌横店五星级电影城开业,标志着浙江横店连锁影院进军县级城市的开端。力争多年后建成300~500家中高档规模横店品牌影院连锁店。
此外,全国电影市场品牌连锁影院,主要有浙江电影大世界品牌系列、四川太平洋影城品牌系列、河南奥斯卡国际影城品牌系列、湖北银兴电影城品牌系列、山东新世纪影城品牌系列、辽宁北方沈阳华臣影城品牌系列、时代今典影院品牌系列……以及香港电影人投资、划归相关院线管理的环艺影城品牌系列、UME国际影城品牌系列和百老汇影城品牌系列……这些不同的品牌影城系列连锁店,为中国电影市场贡献了80%以上的电影票房。
为此,经历了“九年争夺战”的院线制改革,要想得到快速、高效发展,就得大力打造自己的王牌影院连锁店,需进一步提高在硬件设施方面和软件星级服务上的力度,这是国内院线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篇:无限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公司介绍
我们的公司名称是无限极有限公司,无限极有限公司是香港李锦记集团的独资企业。李锦记集团创立于1888年,它的创始人李锦裳先生,在广东省南水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明了蚝油;1902年李锦记迁往澳门,因为当时澳门有许多外国人,因此李锦记的蚝油就被这些外国人带到了国外;1920年,第二代传人李兆南先生将产品销往北美许多国家;1946年,公司又由澳门搬到了香港,成立了香港李锦记有限公司。第三代传人是李文达先生,他有四个儿子,李文达先生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他非常重视教育,在他的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到国外就读,学成归国后相继服务于香港李锦记有限公司,从此使李锦记的生产和管理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成为亚洲食品行业的第一品牌,产品畅销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功的完成了李锦记的第一个使命:把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做到了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的产品。
李文达的第四个儿子李惠森,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生物学和经济学双博士学位。1992年的一天,李惠森在李锦记的私家游艇上碰到了他的同学潘光宇,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谈人生聊未来。这个时候李惠森就对他的同学潘光宇说,“现在我们的家族企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做的非常成功,21世纪我要怎样把我们家族企业发展的更加辉煌”,这时候潘光宇就给李惠森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发展中草药,接着他又给李惠森提供了一个重大的信息,就是当时的中国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的一个高科技科研成果叫复合多糖,正在寻找合作商,他对李惠森说:你们的家族企业这么有实力怎么不去了解一下?潘光宇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呢?因为潘光宇的母亲是第一军医大学的教授,因此他知道这个消息。通过与潘光宇的交谈,李惠森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就回家告诉了他的父亲李文达。李文达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带着自己的智囊团飞往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谁掌握了复合多糖,谁就掌握了21世纪人类健康的金钥匙。
那么复合多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研成果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西医西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可人们身边却出现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研究各国得出的统一结论是:免疫力下降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于是各国开始研究怎样提升人体免疫力,首先是日本的一个私人机构先研究发现了香菇多糖和银耳多糖这两种单一的活性多糖,这种单一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护肝等10大功效;但是日本走的是西医路线,于是把这种多糖做成了针剂销售到世界各国的各大医院,3mL大概260元钱。当时我们国家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于是这个由国家立项的科研公关项目就交给了第一军医大学,为什么会交给第一军医大学呢?中国共有四所军医大学,一军大在广东,二军大在上海,三军大在重庆,四军大在西安;而当时这四所学校中一军大是唯一一所设有中医药研究学科的学院,并且占到了全国中医药领域的半壁江山。于是1972年到1986年,由国家投巨资,以冼显秀教授为首的全国中医战线上的3500多名拔尖人才云集中国第一军医大学,经过14年的研究,研究出了包括香菇多糖、茯苓多糖、枸杞多糖和灵芝多糖等许多的单一活性多糖,但是这些多糖的作用还是很单一,中医讲究的是复方,于是有经过六年的时间在1992年,成功的将这些单一活性多糖复合。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不是1+1=2而是大于3的功效,它不仅具有单一活性多糖的所有功效,还具有激活细胞、修复细胞、营养细胞和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的作用,它能全方位多靶点全面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免疫调节剂。肖黎教授讲:复合多糖的诞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天花疫苗的诞生;第二次是青霉素的诞生;第三次就是复合多糖的诞生。
复合多糖诞生以后,一军大想把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时有三个选择,1、就是自己生产,但是仅仅一款增健口服液就需要投资1亿元,而一军大是一所军队院校在管理和资金上没有这个实力,所以这条路走不通;
2、就是卖专利,一军大以前曾研究过许多像三九胃泰、正天丸、正骨丸、皮炎平等现在在市场上销量很好的科研成果,但是把专利卖出之后,所有的销售利润都和一军大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们不想卖专利;
3、就是寻求合作,这样就能永远与企业共享利润。于是一军大对外发布了合作的信息,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制药厂和保健品生产厂家的极大关注,都纷纷向一军大提出了合作意向。但是一军大想到国家立项、国家投资研究了这么多年的高科技科研成果,中草药是中国国粹,不能给外国人,而是要选择一家有实力、有良好商业信誉的中国企业合作。
李文达先生回国之后,立即从香港赶往第一军医大学,与当时一军大校长赵云宏上将会谈。双方交谈仅一个小时就对这个伟大的科研成果达成合作意向,强强联合,一个月后签订正式合同,这在当时成为商业谈判界的一段佳话。当时的一军大校长赵云宏提出了三个条件:1.一军大只出技术,但是要占51%的股份李锦记出资金占49%的股份;2.工厂必须建在一军大校内;3.工人必须用一军大的军人。李文达先生对以上三个条件完全接受,因为第一个条件对李锦记这个百年企业来讲资金没有任何问题;对于第二个条件,当时在广东是寸土寸金,这样就省去了购买土地的费用;第三
个条件就省去了招聘工人的程序。当时李文达先生提出了唯一的一个条件,就是与一军大签订一份50年不变的协议,内容是:一军大研究的所有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优先于李锦记选用,李锦记选择后不用的一军大才可以转让给其他公司。
于是1992年,李锦记集团投资8600万港币成立了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李惠森任董事长,从此开始了李锦记的第二个使命: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1994年,公司的第一款产品增健口服液上市,上市伊始就获得了“全国食品保健品及技术博览会”金奖。最初公司走的是传统销售模式,进的是各家医院和各大药店,但是上市三个月,销售了仅三万元钱并且出现了假货;这使公司领导非常痛惜,于是公司决定,把所有产品召回工厂停产三个月,公司领导开始商讨新的行销路线。这时又是潘光宇给李惠森提出了建议:走直销。这里我必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潘光宇先生,他是香港直销协会主席,全球三位直销博士之一,东南亚地区唯一一位直销博士。于是公司经过研究决定走直销,聘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研究了三个月三次公开论证,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奖金制度,自此公司稳步发展。
到了1998年公司遇到了两件大事,第一、4月21日国家下令:直销传销一刀切,自90年雅芳公司进入中国直销市场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非法的传销公司,给社会及很多家庭带来非常严重的利益损害,于是国家下令无论是直销还是传销都不允许再继续运行。南方李锦记同样也收到了这样的命令,当天晚上,公司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公司未来的发展。在会上有些领导就提议,既然国家政策不允许继续运行,我们就不要做了。李惠森董事长只说了两点:第一,我们的业务伙伴中有不少人是以“无限极”为毕生事业的,还有不少是全家人一起在经营,如果我们不做了,他们怎么办?第二,如果我们不做了,我们肩负的“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的历史使命要怎样去完成?参加会议的所有成员内心都被强烈震撼了,有了这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很快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当天深夜就做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方案,第二天公司将一封《转型不转理念——致全体无限极伙伴及公司同仁的一封信》迅速分发给了南方李锦记的业务伙伴和员工,开始了专卖店+直销员的行销模式。公司遇到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国家下令部队院校不允许经商,于是一军大将自己51%的股份转让给李锦记集团,从此复合多糖的专利归李锦记独有,南方李锦记成为香港李锦记的独资企业,自此公司迅速发展。2001年,公司出台一五计划,于2004年提前一年半完成,随后公司提出二五计划,李惠森董事长在世界华人景仰的中山纪念堂,喊出了他埋藏心底多年的梦想:南方李锦记创造历史,南方李锦记中国第一,南方李锦记世界第一!2009年二五计划顺利完成,9月18日公司提出三五计划:目标是到2014年实现全球年销售额500亿。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奖项:2005年8月,无限极品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世界品牌实验室颁发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殊荣,品牌价值80.83亿,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62位,在保健品行业中排名第1位。2005年、2007年,公司连续两届蝉联“亚洲最佳雇主”和“中国最佳雇主”,2006年4月,无限极产品荣获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中国质量奖项中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鼎”和“中国用户满意鼎”,这两个奖项的获得,是唯一的一个健康产业;唯一的一个民族企业;唯一的一家直销企业。在公司获得诸多奖项的同时,我们的企业领导人也获得了许多奖项:2008年,李文达主席获得美国百森商学院颁发的“杰出企业家学院奖”,这个学院成立几十年以来,只给全世界87个人颁过奖,获奖人员都是世界级的商业巨人或商业领袖,世界上有十几亿华人,只有一个华人拿到这个奖,那就是我们的集团主席李文达。在同一年,李惠森董事长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及辽宁省政协常委,这也是直销企业领导人中唯一一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2009年10月1日李惠森董事长又以香港政协委员的身份被邀请到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看60周年国庆阅兵大典。2009年李惠森董事长还荣获“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领军人物”称号;我们与如此优秀的公司合作,跟随着如此卓越的领导人创业,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是无限光明!
2009年3月22日公司更名为无限极有限公司,使命升级品牌国际化,公司、事业、产品统称为无限极;2010年已正式开拓国际市场,随着无限极(香港),无限极(台湾)和无限极(马来西亚)的开业,无限极事业迈开国际化的步伐。从此,我们出国不再只是旅游的客人,而是开拓事业的主人。从此,我们可以走出国门做老板,我们可以周游列国做市场。在未来,世界直销市场的中心在中国,无限极携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必将成为世界直销市场的领军企业,必将成为民族的世界品牌,世界的民族企业!在未来,无限极必将创造历史,成为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在未来,无限极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事业机会,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平衡、富足、和谐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