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5篇

时间:2019-05-14 20: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

第一篇: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

方智范

诗词的意蕴往往是十分丰富的,甚至是多义的。我们分析文学作品,常常用概括主题思想来表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其实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十分复杂,有时很难作明确的概括。下面,以战争题材的诗歌为例,谈谈单一旋律、双重旋律和多旋律在诗歌中的呈现。

1.单一旋律的战争诗

过去有一种误解,战争总是统治阶级的行为,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因此对“反战诗”评价很高。但是,如从文化的角度看《诗经》,其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存在着复杂的情况,未可一概而论。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表达爱国热情,写慷慨从军的诗,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中的“我”是个复数,意即“我们”,强调的是“同袍”、“同仇”、“同泽”、“同裳”,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把从军出征看成是公民的应尽义务,共同利益把他们集结在一起,持有集体的立场,诗的情绪中是没有个人命运的考虑的,可以说,在这类诗中,个人完全消融于集体之中了。这首诗就是古代的军歌,古代的“军队进行曲”,它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宣传激励作用。这样的诗歌,旋律愈单一,主题愈集中,态度就愈是明朗,诗歌就愈富有力度美。在后来的唐诗中,岑参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唐军的声威,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即使是写景,也显得如此绮丽壮美、生气勃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类诗歌,可能更多地继承了古人尚武的观念

《诗经》中的确也有表达反战情绪的诗,如《唐风·鸨羽》,全诗是一种控诉的口吻,渴望结束战争,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又《小雅·四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毛传》解释这首诗的涵义说:“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这一解释值得重视,因为它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矛盾,也就是“私恩”与“公义”的矛盾。正是诗歌主人公存在着“私恩”与“公义”不能两全的矛盾,才产生了“伤悲”的“情思”,回荡诗中,令人难以遣怀。这就是那种双重旋律的战争诗。

2.双重旋律的战争诗 从表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的角度看,战争诗中最有现实感和人情味的,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双重旋律的战争诗。这可以《小雅·采薇》为代表。诗中唱道: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里引用的是《采薇》中的关键几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战争诗歌的人本思想,或曰古代的人道主义。诗的主旋律,是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情绪:“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写的是主人公被国家民族的利益所激起的“公义”的一面。然而,诗中也出现了另一个旋律:“曰归曰归,心亦忧之。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战争又残酷异常,于是忧虑情绪难免潜滋暗生,这种情绪积聚日久,便会冲破胸臆,发为诗歌,这可是属于“私恩”的一面了。正是由于这种“公”与“私”的矛盾,造成了战士一生的悲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的结尾,突出了“一个人的遭遇”,诗中出现的“我”,纯是个体形象,可以说,诗中“公”与“私”两个旋律的交织表现,说明了这样一点:战争的胜利,是以战士的一生为惨重代价的!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主题啊!

诗是在“莫知我哀”的咏叹中戛然而止的。这位普通战士最终结局,被诗人高明地省略了,留下的艺术空白,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颇有意思的是,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十五从军征》,仿佛就是为了接续这位“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战士归家后的遭遇而写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这首诗中,将为了“公义”而“十无从军征”的过去隐去,而将“八十始得归”以后的“私恩”一面突出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双重旋律的交织表现,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边塞诗歌的创作。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在玄宗以前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老百姓平时务农,农闲练兵,战时出征,服役期限在21岁到59岁之间,有的人刚成丁就从军,到60岁始得免役归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透露了这一消息。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些争议,而在我看来,这种不同意见正从一个侧面说明,诗的主旨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么单纯,仅仅是表达唐军杀敌卫国的决心。即使是全诗最豪壮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认为:“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这就指出了其中贯串着国家利益与个人命运相冲突的双重旋律。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这种意见颇值得我们细味之。双重旋律的作品,在宋词中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中一方面表现了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为国立功、封侯疆场的“公义”之心,另一方面又写“浊酒不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词以“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束,可以说“私恩”盖过了“公义”一面。

3.多重旋律的战争诗

著名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一向以主题的复杂和多重著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前有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有一种说法,张公即当时镇守北方的张守珪,诗就是为讽刺他战役失败而作。应该说,从诗歌的内容看,《燕歌行》与张守珪对东北方契丹之战失利有直接的联系。张守珪长期镇守比方边境地区,与契丹政权多次较量,建立了功勋。但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他派部下去挑战契丹军队,结果先胜后败。张守珪却隐瞒了失败的真情,向朝廷送捷报。然而这一说法即使成立,也只能看成是触发诗人写作此诗的缘起,诗的意义绝对不能为此说所限,应该广泛深刻得多。在我看来,诗人“感征戍之事”,其所感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是写唐军声威,旋律昂扬奋发,接着写行军壮观,一往无前。《燕歌行》以昂扬的旋律开头,应该说是反映了盛唐时期士大夫的精神面貌的,也是当时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的折射。

但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于是诗歌接着响起了另一个旋律,这就是以下八句所写。诗人在写了出征、行军之后,描写了敌我双方交战的酷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至“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进程已使我方处于不利的境地。所以诗人把重心移向写家庭离散,男怨女旷:“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冀北空回首。”这一旋律,也是《燕歌行》古题的本义。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燕歌行》,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

诗中更有现实感、也更见深刻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在强烈的对比中,逼出了末尾的咏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历来“公义”与“私恩”这双重旋律之外,又加上了一个更加贴近当时现实状况、发人深省的旋律。因为将帅不能体恤普通战士,才引起他们的怨恨,使他们格外怀念起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所以当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按之史实,战士“至今犹忆李将军”背后的深意,就不难体会了。

诗人何以能够对当时战争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和见解呢?显然,这首诗并非对张守珪战败这一具体战事的忠实再现,其多重旋律来自于生活,是对唐代边塞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的表现,当然与高适本人一贯体察民瘼的情感倾向有关。它建基于诗人长期以来对边塞战争的深入了解和考察(在写作此诗之前,高适曾数度到蓟州一带漫游),也融入了诗人自己丰富的战争生活感受,以及怀抱民本思想而产生的对前线普通战士的体恤之情。《旧唐书·高适传》就记载了他揭发在西北战事中朝廷派出的监军太监与将领相互勾结,饮酒作乐,不恤军务,而普通战士却于盛夏季节苦战前线,食不果腹的惨况。所以,《燕歌行》概括出军中苦乐不均、将军腐败无能的主题,绝非得之于偶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自然、社会、人生本身就是十分复杂、丰富多彩的,怎样在欣赏古代诗词时避免平面化或过于纯净化的解读,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第二篇: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排除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

3.正确认识“小群体”和“小团体主义”,坚决反对小团体主义。

二、自主预习

1.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承担不同的??。

2.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 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个人利益服从。

3.在小群体中,彼此?,?,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合作探究

王萌萌这周“日程”安排很满:周日要参加一年一次的钢琴考级,每天要加抓时间练习;学校选派她为主角的话剧团参加市里“六一”儿童节慰问演出,每天放学后要排练一小时;下周二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演讲比赛。可周二刚到家却发现妈妈正在生病高烧,需要送医院、需要照顾,而爸爸又出差在外。王萌萌真是崩溃了……

(1)针对上述材料,在排解角色冲突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怎样处理这样的角色冲突?

(3)针对上述冲突,请你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随堂演练

1.人类生活离不开集体,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生活在人类的各种集体中。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 ②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③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④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同的责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当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

A.无关紧要,任其自然??

B.需要调整集体的旋律

C.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

D.应服从个人的节奏

3.生活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同时属于多个集体,在这些集体中又有不同的角色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旋律 ②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③我们应调整自己的节奏,和上集体的旋律 ④我们应调整集体的节奏,和上自己的旋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小群体关系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研究表明,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有凝聚力和稳定性。小群体的积极作用有()

①在小群体中可以相互接纳,相互欣赏 ②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③不再有矛盾和冲突 ④我们可以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⑤与同伴互学共进,增长才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日常生活中有些小群体往往以“________”的面目出现()

A.个体 ?? B.团体 ?? C.集体 ?? D.组合体

6.“学霸班级”“学霸宿舍”不断见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此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有利于他们互学共进

②小群体的成员间有亲密的友谊,有利于互帮互助

③集体中的小群体都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④小群体的节奏与集体旋律一致时,有利于推动集体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面对矛盾、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①我们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经历 ②不可取的 ③会产生麻烦,影响学习,没必要 ④集体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在集体生活中,当小群体的节奏与集体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

A.首先维护小群体成员的利益

B.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小团体

C.明辨是非,坚持集体主义

D.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五、课后反思

【答案】

合作探究?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入集体;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了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我们面对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无法统一节奏时,就可能因角色之间的冲突给我们带来烦恼。

(2)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中学习过共同生活,在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中学习过集体生活,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3)解决办法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演练

1.A 2.C 3.A 4.D 5.C 6.D 7.D 8.C

第三篇: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在多个集体中承担多重责任,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面对集体时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能理解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教学难点: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活动内容)

列出你在不同集体中扮演的角色,数数有多少种。提示:社会、家庭、学校、班级......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列举,我们发现,每个人在不同的集体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每种节奏在不同的音乐中都有应用,但是在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协调时,声音才是那么悦耳。同理,我们身处不同的集体中,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怎样让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节奏和成优美悦耳的旋律呢?通过这节课:节奏与旋律,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在多个集体中 活动一:情景探究

(多媒体链接展示材料、配上相应的图片)

情景一:小倩两周前给校长写了封信,在信中,她结合自己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她的做法得到了校长的肯定,却遭到了一些同学的讥讽,有人甚至认为她出卖了班集体。想一想:

(1)小倩这是出卖班集体吗?你怎么看待小倩的做法?

提示:不是,她这样做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会带动班级的发展,所以不是出卖班集体。

情景二:小鑫随手乱扔垃圾,被学校值日生“逮”个正着,她“灵机一动”,故意报错自己的班级,没有扣她们班的积分,有同学说:“小鑫真棒!维护了我们班的荣誉!”

(2)小鑫的做法是维护班级荣誉吗?你怎样看待小鑫的做法?

提示:不是,班级荣誉应该通过正当方式赢得,小鑫的将自己的过错推给了别的班,是道德错误,虽然没有扣自己班级的积分,却不利于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

特别强调:集体不止包括班集体,还有学校、社会等集体,我们在不同的集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

活动二:我来帮帮他

(多媒体出示课本68页材料)想一想:

(1)材料中“我”都在哪些集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提示:集体:足球队、班级 角色:足球队员、学生

(2)面对这样的冲突,“我”该怎么做?

提示:尽量兼顾,实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有所取舍,衡量紧迫程度与重要性,从大局着眼。教师讲述:如何认识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之间的冲突?

个人节奏有时会与集体节奏有冲突,这时应树立大局意识,从大局着眼,在解决不同角色的集体冲突中学会怎样过集体生活,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的关系。

目标导学二:集体中的小群体 活动三:探究分享

在集体中,尤其是班级体中,常常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会形成一个小群体.(1)你身边有这样的小群体吗?(有)(2)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群体现象?

提示: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在一起玩的开心活动四:情景剧(1)分组讨论两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演出你身边的小群体平时的生活片段。(两分钟)教师预想:积极向上的小群体;沾染歪风邪气的小群体(1)请你任选一组展示的小群体生活片段给出评价。(2)你怎样看待集体中的小群体现象?

提示:小群体的出现是正常现象,积极向上的小群体能够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个人成长,也能融入班集体节奏中,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但有些小群体沾染上江湖义气,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形成极端个人主义与小团体主义,对自身成长和班级建设都有很大危害。

活动五:探究分享

(多媒体出示课本70页探究与分享)

(1)如果你在集体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提示: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做法,反对小团体主义。活动六:(多媒体出示以下图片)思考: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多媒体出示课本71页“相关链接”材料)

教师总结:面对小团体与集体的冲突,我们心中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即使是在小团体中,也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坚持正确的行为,不止在班集体中如此,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国家与社会也是我们的集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会有不一致的时候,在面对不同集体的多重责任时,会出现角色冲突现象,我们应有大局观念,懂得如何取舍;同时也认识到集体中存在的小群体现象有其合理性,但也常常会发展成极端利己的小团体主义,对此,我们心中应时刻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在小团体中,也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坚持正确的行为。不止在班集体中如此,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国家与社会也是我们的集体。从宏观上来讲,这种个人与集体达成的“和谐”,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大意义,与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也有着密切关系。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节奏与情感6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节奏与情感

方智范

1.节奏的产生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中的节奏。俄国文论家普列汉诺夫指出:“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巨大的意义。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毕歇尔深信,诗歌的产生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特别是我们称之为劳动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这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如此。”(《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64年版)普氏转述的是德国人类学者卡尔·毕歇尔《劳动与节奏》一书中的见解。当然,单纯的劳动呼号声不等于艺术,因为里边没有审美性,只有加入了情绪,即这种呼号声与人表达情感的需要相关,才有了音乐美感。在《诗经》民歌产生的那个时代即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比较简单,其节奏大多是一反一复,与一反一复的动作相适应,在原始诗歌中最初出现的就是二拍子节奏,如《吴越春秋》记载的原始诗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所以,《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中国最早的诗歌形式是四言诗。从这点看,《诗经》的性质属于乐歌,也可得到证明。

2.诗歌中节奏的情感表现意义

在《诗经》的结构方面,重章叠句是显著的音乐特征,也就是作为乐歌而形成的外在结构形式。过去我们习惯于从文字方面阅读,把它看成是内容意义上的段落划分,即文学作品的意义层次结构;其实,从乐歌方面看,它是一种形式之美,具有本体的意义。例如《芣苢》,是最有民歌风味的,原始真朴,极为单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诗三章,既没有对自然景色的展现,也没有对内心情感的刻画,通篇用赋,直陈其事,重复咏唱,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表示不解:“如此重复言之,有何意味?”现代解读者多津津乐道于十二句中只更换了六个动词,却写出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从少到多的劳动过程。

我认为,此诗有意境,有情韵,其意境和情韵,主要来自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和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韵律、节奏是形式,形式自身也有美学意味,也能表现情感,表现人的生命活力。《芣苢》的妙处,就在于叠字、叠句和叠章的综合运用。“采”这个表现动作的字,本来平淡无奇,但汉字的奇妙就在这里――当它重叠而成为“采采”一词时,却产生了一种轻捷跳跃的节奏感。“采采芣苢”一句,在每章中出现两次,在三章中重复六次,于是,那“采采”所造成的节奏感便愈加鲜明,见得芣苢漫山遍野,极为茂盛,以至触目皆是了。而且,其间构成的回环往复、萦纡荡漾的韵律,似乎不绝于耳。你看,通过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不仅把轻松活泼的采摘动作和劳动场面给渲染了出来,而且把那歌唱者情感流动的节律、把劳动女性欢悦自得的心情给传达了出来。

还不止此,此诗每章的复叠,其表达的意思又并非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简单重复。由于上述的重复形式所造成的“同”,使得我们格外要注意其中之“异”,那就是每章中唯一在更换变化的动词。这种意义上的逐层递进,从表层看,描写出劳动成果由少到多的过程;从深层体味,则把劳动女性在劳动中获得的欢快心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诗重复中有错综,单纯中见变化,这是旋律表现与语言表现的巧妙结合,矢口成韵,纯出天籁,这才是古代民歌的典型音调。

这首诗的妙处主要不是靠语言解读分析出来的,而是靠反复诵读吟哦体味出来的。清人方玉润谈他读《芣苢》的感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经原始》)显然,这是凭借着声音旋律对人的感官的作用,转化而成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形象。故我可以断言,在民歌中,诗歌的节奏,是情感的节奏、心理的节奏,其实就是生命的节奏。这是一种形式之美,但其中所蕴蓄着的,不就是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量么!

3.唐诗的诗体与节奏

拿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相比: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追求冲淡隽永的情韵,多用五言体,钱锺书先生形容中国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上海古籍出版社)表现出宁静状态的心境,显示优美的特色,我看主要是指这一派诗歌。高适、岑参边塞诗派诗风雄健奔放,多用七言歌行体,气势纵横激荡,句式长短灵活,节奏顿挫多变。七言歌行的韵法,最常见的是四句一韵,节奏相对和缓,如高适《燕歌行》;如果两句一韵(如岑参《白雪歌》),节奏就显得急促些;也有句句协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转韵的,节奏就更为急促。《走马川行》,则是三句一转韵: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如仔细辨析这首诗的用韵,会发现它十分有规律:第一、三、五节“川”“边”“天”、“肥”“飞”“师”、“蒸”“冰”“凝”押的是平声韵,第二、四、六节“吼”“斗”“走”(上声)、“脱”“拨”“割”(入声)、“慑”“接”“捷”(入声)押的是仄声韵,平声韵与仄声韵交错互用,恐怕不会出之偶然。这样一种交替的安排,节奏时而急促,时而舒缓,造成诵读时轴轳交往、抗坠疾徐的美听效果,与诗人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相适应,总体上显示壮美的特色。如以李白、杜甫两人在诗体选择方面的情况作比较,那么李白变化莫测的情感常常让他选择自由奔放的古风,其节奏常如风雨骤来,势不可遏;杜甫则多采用律切精严的格律诗体,以适应其沉郁刻至之意绪。

(原载《中学语文》,2005年7-12期)

第五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第二框

节奏与旋律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责任意识,体会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

(2)树立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小团体主义;

(3)坚持“民主”“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目标

(1)提高处理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能力;

(2)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

(3)提高对复杂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

(2)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

(3)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2)集体中的“小群体”

2.教学难点

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二框

节奏与旋律(板书)

1.我在多个集体中(板书)

(1)不同的集体,不同的角色和责任(板书)

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板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人集体;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了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我们面对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无法统一节奏时,角色之间的冲突就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3)正确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板书)

在排解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2.集体中的小群体(板书)

(1)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板书)

A:小群体的形成: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同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

B:小群体的作用:在小群体中,彼此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小群体中,我们与同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学共进中增长才干。

(2)正确看待小群体的作用(板书)

当小群体的节奏融入集体生活的旋律时,小群体成员就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更愿意参与集体建设;当小群体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时,其成员就会与小群体之外的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

(3)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板书)

小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这样的小群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沦为小群体主义。

(4)如何面对小团体主义与集体生活的矛盾和冲突(板书)

面对小团体主义与集体生活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需要“心怀一把尺子”,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我们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经历,也是促进集体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生活在多个集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不同的,但集体生活要求我们个人的节奏要与集体旋律和谐一致,集体才能奏出时代最强音,个人也才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魅力。同学们,在集体生活中,有矛盾冲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从而在集体生活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课堂练习

1.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如何?

2.正确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3.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分别是什么?

4.如何正确看待小群体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略)

仅供参考

下载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主旋律与多旋律4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