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实践活动
题目: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班级:金融工程1303班 姓名:张杰 学号:2013012332时间:2015年4月18日 地点: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里铺镇
方式:通过现场拍照与老照片对比,对一些居民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内容: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前进,城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寒假返乡时间,看到家乡建设成果感触颇深,家乡的变化是广大父老乡亲辛勤劳动的硕果,也是城乡建设的一个缩影。
二、历史的影集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如今
三、小组成员深入到实践活动当中
四、37年沧桑巨变
1、衣
改革开放前,衣服自己做,买布还要布票。改革开放后,虽然没有了布票,买布做衣服变得非常流行,但很少有人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因为那里的衣服大多很贵,老百姓买不起。而且店铺很少,镇上只有一家卖衣服商店,而且进的货要好几年才能卖完。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 店等。37年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穿好几个孩子,哥哥穿小了传给弟弟,弟弟穿小了穿坏了缝缝补补再传给妹妹,全家只有两件还算可以的衣服,平时舍不得穿,好走亲戚时穿。可现在,一的孩子的漂亮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37年前,没有棉衣穿,衣服全是化纤的,的确良最流行了,很多姑娘出嫁都穿,哪像现在,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的人还穿不同的不料。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啥样的衣服都有。再说37年前的冬天吧,家里每人只有一身棉衣
棉裤,而且非常笨拙,哪像现在人人都穿羽绒服,既轻薄又暖和。37年前,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30年前,一件像样的衣服,20元以内绝对解决,而现在,怎么也得好几百,上涨了几十倍,但我们的收入上涨了不知多少倍。
2、食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吃看得最重,特别是过大年的,是老百姓餐桌上最丰盛的时候。改革开放37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在农贸市场看到:除过去过春节老百姓最爱购买的大鱼大肉等食品外,又悄悄地增加了许多清淡、营养的“原生态”食品。小时常听爷爷说:“地瓜片,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几年前常听父亲说:“白馍夹肉片、肘子带扣碗,大鱼大肉弄一桌”。而现在,许多村民过春节连饺子馅都到超市购买。上年纪的老人都说,现在过年“吃”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腊月二十五,在集市上,我看到商品琳琅满目,农民陈大爷骑着电动自行车正在购置过年的商品。当我和他聊起过年的新变化时,大爷感慨地说,37年前,大人小孩都慌着过年,就是为了能改善改善生活,能吃一顿饺子。有时没有肉,过年就包顿素饺子。而现在天天都能吃上饺子,好东西太多了,过年还发愁吃啥好呢?在外上大学的儿子说,多买些虾,过年最好能多吃海鲜,可不,现在海鲜最畅销。我看到他只买了10多公斤猪肉,就问他,“这些肉够吗?”大爷笑着说,现在不比过去了,一家人不少,好吃肉的却不多。去年过春节时也买了这么多肉,过了正月十五还没吃完呢。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肚里的油水多,肉吃不下去了,蔬菜倒是挺受欢迎。再说现在的超市都开到了家门口,缺啥随时都可以买到。过后我在政府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调料,一应俱全。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3、住
说到住房的变化,年仅六十的张师傅颇有感慨。当走近张师傅家,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他家那气派十足的大铁门和用瓷砖装饰一新的小洋楼。走进房屋,我便觉眼前一亮,住房宽敞明亮,客厅地板整洁,家具、物什摆放井然有序。参观完屋内,走出家门,看着门口已铺好石头正准备建设一条通向省道的水泥路。体会过以前艰难生活的张师傅颇为感触地对我说:“现在这个路是5家人一起修的呢,全部是自己投工投劳,石头已全部铺好了,沙子也准备好了。现在这个改革开放政策是相当好,政府听说我们修这个路,也是相当支持,并且已经答应给我们水泥,下一步只要镇政府的水泥一到,这条路我们马上就给它铺好。这个事情是相当的好!” 说到37年前,张是师傅的眼睛里透出一丝丝忧伤。37年前,一家七口人挤在三间简陋的草里,冬天刮大风,外面是大的,里面是小的,夏天下大雨,外面是瓢泼,里面是花洒,湿了做饭的柴火,做饭时点不着,浓烟满屋,有时更是呛得家人眼泪鼻涕满脸流。那时家里除了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和锅碗瓢盆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唯一一件全家宝是一台已经听了五六年的收音机。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改革的春风吹到合浦,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深刻影响着农民民的生产生活,新时代的市场经营文化潜移默化地冲击着村民封闭、守旧的观念,原来观望、怀疑的村民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也纷纷尝试着做起了生意,并从中受益。勤劳俭朴的张师傅便是其中的典型,90年代初,张师傅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充分利用党的富民政策搞起了种植、养殖业,光阴似箭,经过10多年不懈的努力和辛勤汗水浇灌,他家的经济情况日渐好转,之后,家中的草房被拆除换成了瓦房,到了2007年,他家又拆除了旧瓦房,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据张师傅介绍,新房盖下来,花了近23万元,而光建、装一个大门就用了15000多元,搬进新家这天,全家人的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现在再看张师傅家的小洋楼,彩色电视机、影碟机、音响、桌柜、沙发、电话、摩托车应有尽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在城市里才有的豪华装修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广大农民们不仅是在装修房子,刚是在装点自己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4、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电动车、摩托车、家用轿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昔日的自行车、步行时代早已被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所替代。据李大爷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人们最向往的交通工具,村里只有几户有钱的人家有几辆自行车,而且天天放在家舍不得骑出来,只有走亲戚时骑上它,到哪儿去几乎都是步行,并且自行车都很少,出行非常困难。到了八十年代,自行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什么“飞鸽”牌自行车、“红旗”牌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等,让农民出行方便多。上世纪80年代末,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摩托车游走于大街
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如今,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各类电动车、摩托车、家用轿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昔日的自行车时代早已被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所替代。现在农民出行全部被摩托车、电动车、小车代替。而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要原因。做吊车、挖掘机生意的胡保强就是其中的1位年轻的“有车族”,今年20多岁的他现在开的是1辆丰田卡罗拉,这辆车是他花12万多元买下的新车。说到车,那还得提提路,记得改革开放以前,除了国道其他全是土路,屋前屋后全是狭窄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黄泥路,有皮鞋也不敢穿,尤其是到阴雨天,出门一双鞋沾的泥有十双鞋厚,真的能称得上是“水泥路”。而现在,以前的石子路变成了柏油路,以前的“水泥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路也变宽了,以前可以走开四头牛,现在可以走开四辆车啊。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流行多年的古语。改革开放30年,农村不仅路多了,宽了,平整了,就连路上跑的东西也在变化。跟着前进的车轮,农民们的生活步步向前。
5.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一步步深化也体现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每当我回到家乡路过上小学、初中的母校时,看到整齐划一的教学楼、宿舍楼以及老师的办公楼,总会感慨万千,心潮澎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情景,从心底里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教育的巨大变化。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念的。记得那时的教室是土坯房,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屋顶上长满茅草。教室门是两扇黑乎乎的实木门,窗户是带有窗棂的木窗。上课时不能关教室门,要不室内光线太暗了,会影响上课。由于桌凳、教室都不够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都是三个人挤着坐在一起。一至三年级只有两间教室,一年级分为大、小班在一间教室,二、三年级在一间教室。老师也只有两名,都要上复式班。上课时,老师要先预先布置好一个年级学生的作业,才能给另一个年级进行新授。两个年级之间互相影响是难免的。有时低年级的学生不注意听自己要掌握的知识,却把高年级的知识学会了。这种怪事让今天的孩子们想一想,简直就是笑话,不过,那时确实存在。老师上课只教授语文和数学两科,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更别提英语课了。直到现在,我也不会唱歌,每次想唱几句时总会若来周围同学的嘲笑。
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比较传统、保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个性的发展。而使用的教学工具,除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科书以外,别的几乎就没有什么了。有时老师上课拿把三角板来,下课后我们都会围着它新鲜半天。每学期初交学费、书费的时候,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几个学生被老师催着,一趟趟地回家找父母要钱。如果家里实在交不起,就会辍学回家。
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日渐提高,经济日益发达,为我们这些生在农村的孩子们带来了福音。我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才会越来越大,家乡的小学学堂也旧貌换新颜。以前的土坯房教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楼房,连住宿的宿舍楼也是楼房。校园里不再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而是四季常青、绿草茵茵,已逐渐实现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在2005年,全国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杂费,让上不起学的孩子重返课堂。现如今,小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使用着国家免费配备的课桌和凳子,读着免费的教科书,接受着国家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老师们也彻底与复式教学说再见,每个班至少配备了两名教师,并且有了专职的音、体、美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学设备也不再只是课本、黑板、粉笔这 “老三件”,投影仪、电视机、VCD等已成为老师上课必备的教具。
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每年暑假教育主管部门都会组织老师学习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确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运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农村教育社水平的提高,必将涌现出一批有一批大学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心得体会:
1.深切感受到家乡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至今,如梦一般,但这不是梦,使我们切身可以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富足与舒适。当把三十多年间的两张照片放在一起时,似乎一个是农村,而另一个是豪华的都市。的确,30多年,农民的生活已从温饱尚未解变成了迈向社会主义的更高水平的小康。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哪个不在深刻阐释着家乡的巨变。30多年的时间也许漫长的,但与家乡取得的变化相比,这是那么的短暂。30多年的巨变,我不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是否能足以表现。
2.感受艰苦奋斗,发扬优良传统
作为衣食无忧的90后一代,通过这次毛概社会实践,让我的那段艰难的岁月有了深刻的感知。天天吃发了霉的馒头还要饿肚子,天天穿缝缝补补不知多少次的衣服还不合身,天天走在泥泞的坑洼不平的小路上却没有鞋穿,天天住在阴暗的草屋里还没有空地,天天在教室外面偷听仅仅因为交不起学费,甚至连生了病都不敢去医院,我不敢想象那样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而今的我们,食堂里经常有只吃了几口就扔了的馒头,宿舍里可经常有还是很新却被仍在垃圾桶里的衣服,住在舒适的大房子里还说没有空调,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还说累人,天天在学校衣食无忧却在偷偷地玩儿游戏,即使再小的毛病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那种生活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但从讲述者那忧郁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那种艰苦。而今的我们,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那段岁月,并以此作为以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那段岁月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资本,我们应该把它化为成长成才的动力。3.家乡的故事,未来的基石
天天在学校读书的我第一次与社会来了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了解到了现在家乡的具体状况,知道了乡亲们还学要什么,我将来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涉猎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将来家乡的发展作为学习的动力,以便将来更好的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我的家乡在梅州,是客家文化聚集的地方。在21世纪的现在,梅州有许多旅游景点,例如叶剑英故居、千年古刹灵光寺、国家级4A景区雁南飞、雁鸣湖、铜鼓嶂等。而我家乡隶属于梅州市的一个县,那里虽不富裕,但相比与改革变化前,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的成效之一就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上的形象,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经济告诉发展的时期。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之一,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泥湾村落发展位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荣都市,成就了所谓的“深圳速度”。在深圳发展起来后,家里的亲戚便开始了在深圳的淘金路。果不其然,深圳飞速发展的经济给他们带来了一大笔财富,现在在老家建起了房子,日子过的挺美满的。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其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以前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他们根本就穿不到新的衣服,都是姐姐穿的妹妹穿,大的穿了小的穿,而且穿破的衣服还得补补再穿。更别说色彩样式,都是单一的军绿色或者灰色。妈妈说,她小时候春节穿的一件新衣服,还是自己捡了一年的树枝换来的钱买的。可见,当时的人们想穿一件新衣服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样式更是越发的稀奇古怪。可见,在21世纪的今天,服饰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了,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现个性的方式了。
改革开放前,食物跟衣服一样匮乏,人们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肉、蛋、奶几乎没有,蔬菜也极缺乏。人们从年初忙到年末,一直都在为解决基本的温饱而奔波。即使这样,很多人都还是会吃不饱。爸爸妈妈小的时候,吃的都是稀米粥,加点自家酿制的菜,就这样过一餐。一年只在过年的时候吃一次鸡,平时基本上没有肉。而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每日正餐都有肉,还有文火熬制的汤,饭后还有水果,牛奶,零食等。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讲究吃好,就是平时人们长挂在嘴边的要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也就是所谓的养生。改革开放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更带来了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成果。
在父母小时候,住的都是泥砖做的瓦房,一下雨就漏水,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一间也就十几平方,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家人到了晚上就挤在用木头搭的棚上睡觉,平时吃饭、学习都挤在一块,而且家具也非常简陋,最多就是一张床,一张小木桌和几把椅子。而如今,家里不仅盖起来几层高的楼房,还有装修完好,功能分区明确的房间。家里人也不用挤在一起睡觉吃饭了。生活方便了很多,空间宽敞了许多,这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
改革开放前,出行基本上靠步行,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常用的。现在不仅汽车满街跑,公共交通也日益完善,火车、公交、地铁、高铁、航空等事业发达,旅游事业也随着发张成为平民产业。
除了衣食住行方面,改革开给放带来的变化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就业制度从之前的国家分配制发展成为现在的竞争上岗聘用制度;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渐完善,现在不仅有各种保险事业,而且人们普遍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如今也被彩电、空调、洗衣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普遍取代。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水品,更加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的娱乐场所为我们的闲暇时间提供了良好的去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美好。相信明天的会更幸福。
第三篇:谈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谈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似乎一眨眼的功夫,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里,我的家乡发生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角落,给我们的祖国揭开了一层又一层新的面纱;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中国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屹立于人民面前!
“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地无三里平,十里不同天”,这便是我的家乡,全省二个重点扶贫县之一的寿宁县地理概貌。寿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偏远自然村的数量与分散程度,为宁德的各个县(市、区)中少见。这些自然村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数百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这些自然村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的后方根据地。
由于闭塞、贫困,导致一些自然村群众的生活与外界隔绝。听父辈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老干部下乡到达一个偏远自然村,随身携带着2斤香蕉送给一户农民。热情的女主人将香蕉洗净,切到锅里煮烂,然后端上餐桌招待客人。有些人一辈子没坐过车,也不知电灯为何物?据说,当年一些自然村群众第一次下山走亲戚,看到大村庄夜间亮起了电灯,惊奇地发问:这样的小葫芦也能发光?能不能帮我做一个?他们第一次看到汽车时,惊叹“灰楼房”怎么快的连人都赶不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原先村民们挤在狭小阴暗的老式平房,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楼房;以前田间的农活都要靠自己辛苦的体力付出来完成,现在现代化的农用机器彻底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以前狭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更令人惊喜的是,镇与村、村与村之间开通了公交,村民们的出行变得异常方便起来。现在国家又减免了农业费,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农业税,也被彻底取消了。父老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心里乐开了花。
寿宁素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在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注意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寿宁犀溪乡为例,寿宁县政府正大力将其浓郁的古镇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看。将其打造成生态第一乡,旅游第一乡。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人们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念。同时这样翻天覆地喜人的变化,也验证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方针的正确性。
三十年风雨历程,谱写老区不朽篇章。作为全省46个重点老区县之一的寿宁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光荣的历史和重要地位。全县201个行政村中有老区村179个,其中老区基点村8个,基点自然村69个。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甲坑:喜看今朝谱华章
甲坑村地处闽浙两省的寿宁、福安、泰顺三县交接处,是原“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所在地,有革命烈士62人,革命“五老”62人,系省重点老区基点村。
解放后,由于地处偏僻,受立地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甲坑村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产生活条件和各项事业建设长期滞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全村仍无路、无电、无水、无医疗站。由于长期饮用污染严重的田沟水,其中麻竹宅自然村甚至病灾蔓延。
2006年,甲坑村通往乡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老区村的交通面貌得到全面改观。今年,从甲坑至麻竹宅自然村全长约5.5公里路程水泥硬化工程动工建设,水泥路延伸到老区自然村。
“路变好了,什么都值钱了。”甲坑村民主任叶申根告诉笔者,“几年来,村两委带领群众种种植优质观音茶与锥栗、柿、油柰、脐橙等果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村貌美了,村民富了,群众普遍过上幸福的日子,甲坑人民先后建起砖混结构的楼房,家家户户添置了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在村里,几乎人人有手机,个个有摩托车。
甲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绽放出勃勃生机。含溪:敢叫旧貌换新颜
边远偏僻、山高坡陡的含溪村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是老区基点村。1934年,叶秀蕃、范式人等在此秘密组织成立了“中共含溪区委”、“含溪中心区苏维埃政府”、“含溪中心区警卫连”。1935年,“福寿县委”机关迁入含溪,成立了新的“中共福寿县委”,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召集各地斗争的负责人在含溪举行会议,组建“中共闽东特委”。
改革开放初期,含溪村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困苦。
要想富,先通路。从1986年起,村民们自力更生,开始修路打开山门的艰辛历程。在省委组织部的挂钩帮扶下,1997年,含溪村里修了一条简易公路。今年,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杨小飞驻含溪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原简易公路被拓宽,并全程浇灌成水泥路。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村两委引领群众重点发展茶业、畜牧业、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注重老区劳动力培训,从劳务信息、就业引导、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有力促进了老区劳动力合理转移。
我们带着大山的气息,带着勤劳纯朴,山里的农民也走向城镇、走向都市、走向文明。这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的功劳。改革开放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一句空话,而是在我们的身边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关怀,它的存在。祝福祖国,祝福人民,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有如此多的期待和梦想,让我们的家乡这样绚丽多姿!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2009年11月20日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变化的调查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班级:工程造价201001班
调查人:郭玉萍
时间:2010年12月
关于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时间:2010年10月3日
地点: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
调查对象:化隆县的农民,学生,工人
调查方法:采访,收集资料,自身多年的感触
调查人:郭玉萍
正文: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化隆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据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0元,是改革开放初人均62.75元的40倍。截至2007年底,全县尚有3.7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占农村人口的16.7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43个县(区)中排名第30位,在农业县中位列最后一位。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相差217元,与全省水平相差近174元,与收入较高的西宁市城西区相比相差4380元,比化隆临县平安县相差375元。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在这一段中,由于受长期的落后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束缚,农民从集体分配中得到的实物和现金有限,农民的收入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1958年农民从集体得到的人均收入仅为16元,到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2元。由于农民收入构成单一,58年到82年的25年中人均只增加了76元;第二阶段是1980年—1990年(六五和七五时期)。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民摆脱了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彻底打破了农民收入来源长期处于单一化的生产格局。农民人均收入由80年的76元增加到90年的367元,人均增加291元,年均增长15.45%,特别是80—85年的5年间,年均增长在20%左右,成为化隆县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90—2000年(八五、九五时期)。经过“六五”期的快速发展和“七五”期的过渡调整后,进入平稳的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67元增加到2000年的788元,人均增加421元,年均增长7.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国家进行了价格改革,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并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相对过剩和“买难”问题得到解决;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7年。进入“十五”期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劳务经济发展迅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实施,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输出。“拉面经济”成为化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县外
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次),人均务工纯收入达到1412元,占人均收入的5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88元增加到2007年的2510元,七年人均增加了1722元,年均增长15.6%,是继80-85年后的又一次高速增长。
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2.农民增收成为突出问题;
3.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低;
4.铝厂建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5.化隆县的县城用水的水源污染严重;
6.县城无规划几年几次的整修浪费人力财力;
7.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低,一直是人工式的耕作,机械化水平更低;
8.就医(重大病情)困难;
9.虽修水泥道路,但偷工减料严重,损坏更甚;
10.老年人的养老成问题;
11.树木损坏严重,无保护意识;
12.政策下达后,无检查力度,个人权利意识淡薄。
提出建议及改进的方法:
1.政府能够群策群力,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照管工作,能够集资修建养老院;
3.认真贯彻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土地无荒漠化,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4.对农民工的增收,提供保障,使其充分享受个人权利,得到应有的权利,无拖资现象;
5.对全县地区有合理的规划,包括近期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有用的基础设施;
6.对污染源的治理及城市街道的清理要考虑群众和必要政策的支
7.加强对工作的监管力度,招标有信用的企业;
8.对农村的资助,应先解决眼前的首要矛盾,如农作物的耕作率,推广机械,对其进行补贴,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9.对树木的保护实行每个镇区范围内的保护,使好的镇区得到奖励。促进保护的积极性与行动上的实际性;
10.加大就医容易的力度,保证有效的就医时间,也就需要对它加大投资力度;
11.对退耕还林工作要继续实行,保质保量的完成各年的工作任务;
12.继续加强教育的力度,能够对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
13.既要考虑环境又要考虑经济,环境污染严重,对铝厂的留放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希望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悲惨命运;
14.铝厂工人的基本权利要得到保障,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
15.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建设美好的华隆县城。
第五篇: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入三十多年来,不仅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我国农村的经济有了飞一般的改变,以前的农村是落后封闭的,现在的农村是开放而先进的,下面我就从我所感受到的几个地方谈谈改革开放对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我所能感觉到的最多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变化,更早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能只能从别的资料上得来一些,但就我所能知道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税负很重,且当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同样的土地上,由于种子的好坏、种植的方法、肥料等因素,在当时得到的农产品于交税之后几乎只能勉强供一家人生活,根本不可能对外输出;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有了更好的种子,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单位面积上所得的农产品是之前的几倍,加上之后国家富强,对农业税的减免至最后的免除,现在的家乡,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对外输出农产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的改善,改革开放让国家变得富强,从而国家有力量来扶持农村,最大量地减轻农村的负担,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甚至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大家回到农村去生活。这些都说明了改革开放让农村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了。
其二,农村人口的普遍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是不足的,大多还停留在“人多力量大,谁能做农活就能过好日子”的想法,他们没有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事实。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有较多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渐渐知道了知识才是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的力量,也就开始努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希望他们能接受尽量高的教育,走出农村,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家乡。这也是现如今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能得到较大提高的原因。正是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人的一条看向外面世界的路,让他们增长了见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改革开放助农村人口走向了教育这条道路。
不过,这也可能是导致农村现在人口稀少化的一个原因,年轻的人都到城市里面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大量的土地荒废,只剩下少数的老人和小孩子在农村,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疏忽了对老小的照顾,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教育的深度还不够所遗留的问题,因为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阅读量并没有显著提高,而读书对于国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应该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要继续深化教育,让国人意识到书本的重要性而舍弃一些诸如手机、平板这样的含有大量无益信息而浪费正常阅读时间从而导致对阅读不利的现代化设备,提高了国人的阅读量,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
其三,从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科技水平有限,化纤制品不能大量生产,交通运输不发达导致运输费用高,衣物从采棉地运到家乡往往都不是家村人口能够承受的价格,因此人们的衣物并不像现在这样充足,有的时候到了冬天甚至不能保证人们的正常保暖,只能勉强不会挨冻。而改革开则从多个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的经济跟上来了,社会的运输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物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农村人口不仅能穿暖,还能穿得好,穿得漂亮,这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技术,带来了知识。再从农民们的食上面看,以前,人们吃的东西并不如现在这么好,在改革开放之前,听老人们说,六七十年代还出现食物不够吃的情况,因为当时农村每家每户的人口都比较多,而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喝稀饭都是一种奢侈,到了最为惨淡的时候,很多人连树皮、草等等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拿来吃,而改革开改之后,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并派专人来到农村教授大家如何高效种植土地,而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所不能有的,因此是改革开放让家村在食物方面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有了衣食,当然就得谈谈住行以及看病这方面的变化。
住,同于衣食,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都是过着分房的方式的住房,国人有着很严重的“有房才算有家”的观念,因此,不论何时,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得上是有了一份保障,有了一个家,早些时候就是靠成年时父母分房给自己的儿女,而改革开放后到如今,现在人们的观念越来越转向于“房子=家”的观念,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深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在农村修房的难易程度是先由难变易(改革开放开始至之后十五年),再变难(改革开放十五年至今),而现在更难,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情原因,国家对房市的某些作动作导致的后果,且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得到改观的现实,但无论怎么说,改革开放都让人们有了更好的住房条件,只是由于国人的观念导致了现在的“住房难”问题!行,这是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的出行很是受限,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衣,食,住的发展,当时的农民要到外面去购买生活用品,基本都是步行,翻几座大山都是很正常的事,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意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的道路建设,让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当然这也有同时在促进城市的发展,因为道路的建设,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市转移,促成了城市的飞速发展。
最后,最后便是看病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就农村而言,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朝着好的方向在前进着。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原因,很多时候人们生病了都是能不去则不去,这也是很多农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悄然逝去的最主要原因!之后交通问题得到改善之后,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向农村地区派放了很多医生,他们都有着90年代特有的医物箱一个,是为了能在最快的时间来到病者家中为他们看病。这之后的时间,农村的看病问题一直在好转,医生的待遇,农村人对生病的重视都在好转。到现在,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存在,因为它又在之前看病情况变好的基础上增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以上情况只针对农村人口生小病,如果是农村的医疗设备无法治疗而不得不使农民进城看病的情况,那就大不相同了,这种情况下,改革开放给城市带来的不正风气所导致的医生的医德以及‘医疗垄断’等等问题都给农村人带来了不便,因为农民根本不愿意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用在一次生病上。综上所述,在看病这一块上,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福音(小病),也带来了噩耗(大病)。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为我等农村人带来了福音,尽管其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便是这一伟大壮举在之后的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因为不正官员或国情所致的不足,以所缺之经验补所不足,相信改革开放在以后的行进之路上会最后完成对国家的完美改造的!
以上从税、教育、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只是我个人经历结合耳闻所得,因所处地域、个人性格、成长经历不同,对待这样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必然会出现分歧,故,此文只作一文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