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信仰
【文题设计】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或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范文展示】
1.点亮信仰的星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民族复兴,文化繁荣。我的中国梦是让中华民族在物质日益充盈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仰,呵护自己的文化之根,实现精神世界的繁荣。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绵延不息,没有信仰的国家即使物质充盈也会因精神世界的干涸而断流,没有信仰的社会注定一盘散沙。
信仰!我们的信仰正在丢失!
十年来,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稳定工作,找廉价房子,找安全食品,找不知身在何处的自己。他们东奔西走,却始终说不清到底在找些什么。高楼大厦簇拥在一起,绚烂的灯光下,人心却愈来愈荒芜。
村庄里的人一直在丢东西,丢了锄头,丢了石林的木楼,丢了渔舟悠扬的歌声。他们将传统的生活变卖给现代的繁华,那依江傍水的树林,那一家人在场院其乐融融的场景,那飘荡在山头的炊烟都已不见了。远方游子心念的那个故乡,只能在记忆里长存。
有一句戏言: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民国在台湾。在古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举国上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已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源泉,强健着民族的根基,使其高傲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文字传承了下来,这能证明中华文化绵延不息,但人们心中信仰的光辉开始黯淡。我想起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岁月,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以拯救民族危亡、复兴中华为信仰,最终雪洗百年国耻。那时的精神如今已四分五裂,中华文明正逐渐失去自己。我们不能容忍前面那句戏言,我们要照亮信仰的星空,实现民族复兴之梦。
当看见老人倒地,我们会犹豫,要不要去扶,“彭宇案”的阴影还存在每个人心里。政府官员贪污钱财,公款私用,对此,民怨载道。商家企业,唯利是图,“毒胶囊”“地沟油”“塑化剂”一次次刺痛消费者的心。这是道德与欺诈、廉政与腐败、诚信与诓骗之间的博弈,这是信仰与社会现实的摩擦。当人心丢失了信仰,社会就开始浮躁,道德就开始沦落。
一句“你幸福吗?”问倒了无数中国人,有的人欲掩饰内心对幸福的焦虑,刻意使用其他的回答。实际上,归根到底还是信仰的缺失。有许多人内心缺乏信仰的滋养,正被现实折磨。信仰可以教会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内心想要的生活。精神世界富足了,内心就不会焦虑了,幸福的报春鸟就会翩然而至。
信仰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在神话传说的奇幻中,在京剧古曲的弹唱中,在汉字的那一点、一撇、一捺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信仰的深刻。
《舌尖上的中国》引人遐思,各种各样的佳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以食为天”的最好诠释。中国是农耕社会,一直以来承蒙天地自然的礼遇,“吃”也成为了信仰之一。古代皇帝的“满汉全席”,乃天下美食之盛景。正是由于对“吃”的讲究,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切信仰,我们才造就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共餐制”是我们国家“吃”的传统方式,其中也充满了信仰内涵。“共餐”即共同享有;“奉菜”是互相施予,相互帮助;“谈笑风生”是友好交流,以和为贵。这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区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洋快餐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深情的礼赞,让我们期待它能守住文化之根,唤醒信仰之魂。
传承了几千年的信仰,我们必须拯救。我们必须明白坚守信仰的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它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放飞孔明灯,点亮信仰的星空,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点评】
本文亮点如下:
一是标题有视觉冲击力,“点亮”富含动感,“信仰”点示“文眼”,“星空”充满诗韵。整篇文章围绕“点亮信仰的星空”逐步展开,侃侃而谈,生发得当。篇末收束全文,以“点亮信仰的星空”一语照应前文,呼应标题,丝丝入扣,强化主旨。
二是收放自如,开合有致。文中由城里、乡村的人们丢失物质入手,切入对现实社会中信仰丢失的点示与剖析,由中华传统文化曾经的灿烂引发圆我中国梦必须唤醒信仰之魂的深刻思考。行文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联系经典,又“点击”生活,笔法灵活多样,笔端散发出浓浓的文化味道,彰显出作者眼光的睿智和思想的深邃。
2.责任,永恒的“信仰”
风云滚滚,漫卷中华大地;华夏儿女,书写腾飞华章。长卷中的每一次机遇与奋进,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责任——永恒的“信仰”。
责任,永恒的“信仰”!那是对良心永远的坚守!
是谁忍着被打成“右派”22年的耻辱一生孤身反对修建三峡大坝,直至病危中还呼喊“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而遗憾地离开人世?是谁看到北京城墙被拆而热泪纵横?又是谁面对全国性的大批判,公开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又是谁在两会上痛批“10分钟的发言,8分钟歌功颂德”之恶风?是你黄万里!梁思成!马寅初!钟南山!你们面对厄运,挺起脊梁,用自己的生命肩负起构筑民族大厦的责任,你们不会因为当权者的批斗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你们的热血是对良心永远的坚守!
责任,永恒的“信仰”!那是对国家永远的忠诚!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朔北的环境严酷,大漠的狂风凛冽,血色残阳勾勒出你伟岸的剪影。是你,苏武,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信念担当起国家忠贞大义的责任。又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匈奴的畏惧,用勇气担当起为国家减免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临危受命,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绝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你们心中有着对国家永远的忠诚!
责任,永恒的“信仰”!那是对生命的敬畏!
当“速成鸡”“毒胶囊”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出现时,我们的良知呢?我们的责任呢?我们最起码的道德呢?当姚明在呼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时,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人为了象牙而杀大象,为了牛角而杀犀牛,为了所谓的制药而活熊取胆?当为了提升幼儿出勤率多家幼儿园私自给孩子喂药时……我们的人性与责任呢?那是因为利益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对生命应尽的责任,利益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信仰!
英国王子查尔斯也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而我还要说:“这种责任便是我永恒的信仰!”
【点评】
首先作者运用化大为小的手法,将“信仰”具体到责任,立意准确,切中时弊,因为永恒的责任感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其次本文选材丰富多样,选取苏武、昭君、黄万里、梁思成、马寅初、速成鸡、毒胶囊等素材,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更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最后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足见作者非凡的表达能力!
【美文赏析】
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留一步,让三分”是《菜根谭》中提倡的一种谨慎的处世方式。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为他人着想,自己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要灵活,知进退,善于静观其变,沉着应对。做人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境地,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去行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做到有自知之明。能够认清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能够跟随其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动,这是《菜根谭》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
智巧机械 知而不用
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写道:“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里“出淤泥而不染”讲的是定力,“明机巧而不用”讲的是智慧。当下,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得到贵人相助而大动脑筋的时候,能有多少人愿意不接近权贵而洁身自好呢?洪应明告诉我们:权贵们是可以接近的,但真正做到近墨者不黑才是高人。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非常有才能。大将军司马昭的部下钟会闻其大名专程去拜访他,钟会见到嵇康的时候,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对钟会等人不仅爱理不理,还出口伤人,钟会为此心中记恨。司马昭认为嵇康人才难得,准备重用他,可是嵇康又不辞而避。有人推荐嵇康担任一个官位,嵇康不仅不领情,反而傲慢地回绝了。后来在钟会的不断谗言下,司马昭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嵇康杀掉了。
有才华的人往往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傲气与清高,最终给个人的发展设下障碍。当身不由己时,能够做到“近之而不染”才尤为可贵。
“智巧机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通过实践锻炼而来的,如果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所获得成果,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自然可以心安理得。而“明机巧而不用”,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和胸襟。
明辨是非 言行得体
明辨是非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能够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立场清晰而坚定,才能做一个有胸怀的智者。《菜根谭》中对此有如下阐述:“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勿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即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施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伤害整体利益,也不可假借舆论来满足个人欲望。
每一个人都行走在路上。一个人若没有主见,别人认为什么是对的他就去做,别人说什么是不好的他就不做,那他到底是为谁而活呢?但世间这样的人真不是少数。所以说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坚持做下去并非易事。
一个人除了明辨是非外,还要言行得体。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
净拭冷眼 毋动刚肠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毋倾动刚肠”,这是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教授的另一条处世哲学。意为一个有才学品德的君子,不论面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冷静态度去细心观察,绝对不可以随便表现自己刚直的性格。
正派人一般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但为人处世也要讲究方法,因一时的情感而轻举妄动,或许会铸成大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也很可能是由于性格刚直而难以成事。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事情办好,绝不是只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直率的观点。
做人顶不得真,太刚直了容易折断;但也不可太圆滑,外圆内方最适宜。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外圆内方概括了修身处世的要义。
知进识退 因时制宜
有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末年,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勤劳苦,尽心尽力,为勾践深谋远虑二十多年,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耻辱,又率兵向北渡过淮水,兵临齐、晋两国,号令中原各国。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
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居久安,而且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与之共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于是写信告别了勾践,与随从乘船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
正如《菜根谭》中所写:“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意即当事业顺利进展时,就应早做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后来像羊角触篱一般进退不得;当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在什么情况下罢手,才不至于骑虎难下而招致危险。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的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正如面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做到有自知之明。能够认清客观事实或时代潮流,并因此而变,这是《菜根谭》教给我们的。
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
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对一个人德行的考验,也是为了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菜根谭》中的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经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必然会快乐安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所谓谦让的美德并非指一味地让步。凡事让步,从表面上来看或许是吃亏,但事实上因此获得的收益要比因此失去的多得多。
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不失为一段佳话,那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犹在耳畔。做事懂得给人留有余地,有好处时不忘与人一起分享。留一步,让三分是《菜根谭》中提倡的一种谨慎的处世方式。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为他人着想,自己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诱惑重重的时代中,不可能摆脱世俗的纷纷扰扰,重要的是我们在融入这个时代的同时,如何把握好自己,始终保持清洁高尚的本色,不妨重回书中,体会《菜根谭》传授给我们的处世之道。
第二篇:白岩松:寻找信仰
白岩松:寻找信仰是当下中国最大的命题
腾讯文化龙永图 白岩松2015-01-13 11:51 我要分享
[摘要]《龙永图 白岩松:中国,再启动》一书是龙永图、白岩松的思想合论,两人以各自人生经历和改革观察来现身说法:评点经济、谈论信仰、忆青春、道幸福„„
《龙永图 白岩松:中国,再启动》,龙永图 白岩松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文摘自《龙永图 白岩松:中国,再启动》,龙永图 白岩松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作者:白岩松 每天打开电视或上网看新闻,常看到:“航班延误游客围攻机场工作人员”“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人”„„社会时常显出浓重的戾气。我们不能只简单谴责这一戾气横生的现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惩罚就万事太平,此刻,更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三个因素可以涵盖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
第一个,来自不信任。现在中国庞大的信任危机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飞机飞不了,如果说是空管原因或是天气原因,可能没有乘客会相信。他拿起电话一打,一听说北京天气好着呢,就急了,说北京天气好着呢,你怎么撒谎?我无意替中国的航空公司解释,的确,它的服务有时会让我非常难以忍受。但是我仍要替它申述一点,中国的空中空间给民航的比例只有17%,剩下的全被拿走了。民航也有它非常委屈的一面,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撒谎。撒谎,公众不信任,所以就会焦虑,如果要信任的话就会心平气和得多。
第二个,我觉得来自中国人的“怕吃亏”。人太多了,所以都怕吃亏。我买了票你不让我走,那我不冤死了。
第三个,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已经非常习惯直奔目的,干什么事都是直奔目的,过程往往被忽略了,尤其是旅游。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从来不习惯那种直奔目的地的旅游。有一次在厦门鼓浪屿,98%~99%的游客,甚至100%的游客,一到鼓浪屿就会直奔日光岩,到了那儿,爬几步照完相转身就走。而我离开日光岩不到100米,走进鼓浪屿的巷子里,突然看到另一个鼓浪屿,最美的鼓浪屿在巷子里。其实很多风景都在意外当中,但是大家都直奔目的地了。有个外国人写了一篇文章《跟着中国旅游团游欧洲》,他跟了一个中国的旅游团,八天十国旅游。八天十国旅游,这在国外是没有的,只有我们中国有。我们还有世界公园,一个公园里边有50多个国家的典型建筑,一天就能游完。我们太想直奔目的地了。
这就是过去匮乏所导致的一种急于拥有的心态。但是要忍受它是一个过程,慢慢地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这种生活方式,离开这种节奏。机场上安静的人会多起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一听“延误”,心平气和地转身拿出一本书。有的时候他可能突然还会“感谢”,幸亏今天飞机晚点了,我能把这本书认真地读完了。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是这种心态就会好得多。
无信仰,不幸福
每个人的幸福和焦虑与大环境有关,但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是原告也都是被告。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的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了馒头,没想到被别人染了色。然后卖了染色馒头的人,兴高采烈地出来去给孩子买奶粉,结果里头有三聚氰胺。我们每个人都在害别人,而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怎么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我想有三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公平、民主和信仰(或者叫希望)。
第一,没有公平就不可能让大家觉得我可以选择属于我自己的生活。不公平就会有愤怒就会有焦虑,用一句形象一点的话来说,我希望全中国人民都成为“富二代”。当所有的人都成了“富二代”的时候,财富就没那么重要了。要知道真正敢抛弃财富的人一定是富裕的人。就像大画家董寿平,他后来之所以成为大画家,是因为他们家太富了,他就喜欢画画,把财产全扔了,一心画画成了大家。如果他家庭不富裕他能扔掉财富吗?他会成为大画家吗?当中国人都成了“富二代”的时候,生活会静下来,这需要公平,规则的公平,各方面的公平。
第二,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让全社会的信任建立起来,因为我参与其中了,就像陪审团。中国现在也慢慢开始让民众的意见参与进来,你参与其中了,最后你才会拥有更大的信任感。大家别把“民主”当成敏感词,十七大报告里头两个章节都在大谈民主。
最后一个,就是信仰(或者叫希望)。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
我觉得中国有很大的焦虑痛苦,来自我们的确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中国只有1亿多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信仰,剩下的都是临时抱佛脚。中国人进庙里或者到观里头目的非常明确。什么事?没孩子,那去找观音。什么事?病了,进药王殿。什么事?缺钱,拜财神爷。指向特别明确。另外,中国还发明了“许愿”和“还愿”这一说,全是临时的,千百年来就这样。
当然,必须强调,在中国,信仰可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改革开放30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什么,畏惧什么。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但问题是,这100多年信仰的崩塌,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因此欲望的河流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
人一定是活在希望之中,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就不会那么焦虑。
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最大的命题。
中国改革头20多年,要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温饱”“小康”“翻两番”,全是物质的概念。经过20多年,我们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就是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进入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一个新的挑战来了,一个13亿的国家怎么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种杂糅了的中国文化里,在你姥姥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戏里,在小学课本、唐诗宋词里,这些纠缠在一起,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比如中国人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对孩子教育舍得投入,懂得节俭,还有敬畏天地。
但过去我们有的一些信仰,几千年来对中国人起到支撑作用的东西被彻底毁掉了。中国传统信仰是八个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八个字是根基,可现在信的人也不多,如果还有人信,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也不至于那么严重。不信这八个字,是一个根源。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曾经提出“信仰危机”,那时候提的“信仰危机”跟现在我说的寻找信仰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信仰危机”指的是对内心的挑战,而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它是什么?它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也有人质疑说,现实中有很多的问题与障碍,可一下子把未来与目标推到了虚无缥缈的心灵与信仰上面,是不是逃避?是不是面对现实难题的一种无能并无奈的溃败?我想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这些难题,我们才更需要有清晰的信仰做攻坚的武器,更何况,我们都得知道,我们打算往哪儿走。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路。富裕之后,必是人们的主动选择。你总该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适可而止,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没信仰恐怕就无幸福。
(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首页>>
返回腾讯
第三篇: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在寻找怎样的信仰
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在寻找怎样的信仰?
出处:
近日“信仰”成为媒体向大众呼吁的一个热门词汇。主要是近年来人们忧心于中国人“信仰缺失”,想重新回顾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中对信仰的阐述。但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中,信仰存在过吗?如果曾经存在过,信仰危机又缘何发生?信仰要重塑,我们要塑造怎样的信仰?
7月9日《科学时报》采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涉及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认识,对中国人而言,是将文化作为信仰。因此今天中国的信仰危机或信仰缺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
同一天网易《专业控》登出的专栏作家徐贲教授的文章《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信仰》显然不同意以上“中国人将文化作为信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大多数在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上说“信仰”,而西方是在宗教信仰的意义上说的“信仰”。
近日网上流传开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一篇致辞《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其中几句话令徐贲先生印象深刻:“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
看到这几句话,徐贲先生认为,作者对当前信仰缺失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将信仰、理想、道德放在一起说,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有了某种“理想”和“道德”,也就有了信仰。这种信仰是建立在理性上的信仰,是利用理性思考和判断信仰的内容和合理性。
这种建立在理性上的信仰,区别于建立在神话上的信仰。在西方,人们一般说的是在宗教信仰意义上说“信仰”。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有特别的对象,神,然而神和神的教诲是不可分的。神的教诲不仅关乎神与人的关系(虔诚),而且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徐贲对比认为:“在不信神的人群中,由于没有必须爱的神,人更有理由爱他周围的人,在自由、平等、尊严的环境中,信任、尊重和关爱别人便会变得更加重要。在政治上,这些价值与民主、宪政是一致的,在哲学或神学上,这样的普遍价值则是总是与某种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 他以纳粹时代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为例说明,在没有终结关怀和普遍价值信仰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看上去是信仰的现象和行为,最常见的便是世俗的“崇拜”。它有一个由政治力量或权力营造的“神”(领袖),一个“经文”(某某著作),一个渗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世界观”,一个“僧侣阶层”(官僚体制)。但是这种信仰的替代品,会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到自我毁灭的边缘。
信仰,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第四篇:信仰
《信仰》观后感
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指引;
信仰,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的指路灯。
在学习了党课的相关知识后,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了本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大型党建纪录片——《信仰》。作为一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纪录片中的人物吸引住了,被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信仰所折服,我也默默立誓:守住内心的信仰,远离浮华,守住本性,努力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让我们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这一群体深刻的了解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明白作为一名党员的信仰是什么,如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对党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90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虽然已经变得平淡,但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员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本纪录片以每个时代背景下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来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员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最平凡、也是做伟大的事例讲述那些关于信仰的故事,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耗尽一生去追随的信条。
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年轻的彭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一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年轻的彭湃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立即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的吸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年轻的彭湃以此作为终身的信仰。学成归国后他抛弃了以一纸文凭换高官厚禄的常人之道,放弃了地主家庭的优越条件,把价值相当于当今400万的田亩契约用一把火烧毁向当地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彭湃一最直接的方式向世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条件,抛弃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只为追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所有信仰真谛的革命者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每个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发挥着先锋队员的作用,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引领时代发展,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替身而出的共产党员。从战争年代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一直都不缺少先锋模范代表。追随共产主义,不畏惧砍头的夏明翰;挺起胸膛,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猛烈炮火的王继光;一心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为了祖国事业舍小家,一心投入科学研究的邓稼先;从城市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身的村干部——沈浩„„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犹如宇宙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找不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信仰,是无比的神圣,有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奋斗终身。
片中手握拳头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让我难忘,我心里默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叛党。
第五篇: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什么
主题班会演讲稿
P1 帅:今天由我们一起做班会演讲,我们这次的主题是信仰是什么,(P2)这是本次演讲的目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与帮助。(P3)这是这次班会的主要几个具体步骤。我们先来看看信仰的解释。(p4)
超: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帅问:大家知道关于信仰的故事吗····(回答完毕)接下来,我来给大家分享几个故事。!点一下!
(p5)
一、95岁老人入党
近日,重庆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95岁的刘华馨在家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位老人为了入党已经坚持了63个春秋!“一种信仰不会因为年纪大就改变!我一百岁了也不改!”老人的这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对党坚定不移的信仰让她执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点一下!(p6)
超:
二、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帅 问:大家看了这些故事。有什么感想吗?······
超:没错,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在这里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要分享给大家,话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时间,后来手稿居然遗失,那年头没有U盘,所以直接重写了一遍,后来还是成就经典。所以说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帅:!!点一下(p7)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些关于信仰的名言: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罗曼.罗兰
壹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超: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帅: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超:///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帅///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亨利希•曼
超///我愿意在我最困难的地方锤炼我的信仰;因为相信那些寻常和可见的对象并非信仰,只是劝告。—— 布朗!!点左下!
(p2)
帅:我们对信仰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可是有人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有信仰吗?!点一下!(p8)那是因为:人是有灵魂的,动物只有魂。人的灵指良心(天赋的道德本能)、直觉(灵觉)、交通。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人若没有信仰,就好象没有灵魂,跟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啊,维持生命,没有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应有理想、追求,这是人生存的价值。所以,人要有信仰。
超:!点一下!(p9)没有信仰人会很空虚
迷茫
例如很多人都在问活着为了什么 天天吃饭 睡觉 上班
日复一日有什么意思
有了信仰,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绝不会有错。做事就会易无反顾,外界因素很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意及决定,提高做事的成功率。
帅:接下来我们会列出一些不同的信仰,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作为终生的信仰,你会选择哪一个?理由是什么?我们会进行统计,并且选出一些代表来回答,欢迎大家积极发言。!点一下!(p10)
1、无神论——信自己,走向坟墓与死亡。
2、佛教———拜假神偶像,行善积德,善恶报应,六道轮回。
3、回教———信他们的真主和可兰经与守五功。
4、耶稣基督——就是相信和接受耶稣是救主,是神的儿子。
(写好
统计完之后
找几个人发言····)
超:!点一下!(p11)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但其实我们的信仰可以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这些,但是,只要我们的信仰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在困苦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希望,指引我们通往成功之路,我想,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对于我而言,我的信仰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一直以来,我也因为它而坚持着,那么你呢?
帅:我的信仰,其实很简单,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在给你磨难和不幸的时候,已经把你以后美好的未来安排好了,所以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的对待每件事。
超:!点一下!(p12)信仰之力是你心中力量的源泉,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动力,人生的信仰贰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就是你愿意为之拼搏一生的东西,也许是一句诺言,一个心灵深处的愿望,都可以说是你的信仰。人生在世,必须明确自己活在世上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没明白这些就离开世界,实在是枉活了一场。而当你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仰后,那么这个信仰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以某种具体方式实践出来。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职业,就是自己信仰的具体实现方式。!点左下!(p2)
帅:是的。看完了我们的小信仰,接下来就该看看职业和人生的大信仰了。!点一下!(p13)职业信仰:以良好的人格,遵守本职业的规章制度去工作的人就是有职业信仰的人。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职业是第一位的,赚钱是其次的,人首先要找到一个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这是第一位的。
超:工作是我们信仰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明白并贯彻这个真理,我们将会在每周星期一早上快乐地吹着口哨去上班,每周五下午下班时也不会嘀咕一句:“肯定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帅:!点一下!(p14.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打开。播放。(若时间够长:还没看懂吧。我们再看一遍。)看完了视频,我们来谈谈感想吧!点一下!(p14.2)。。。。巴拉巴拉巴拉。。
人为什么要活着?心中有信仰所以活着。
超:!点一下!(p15)人生信仰:大家说得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什么是人生的信仰?简单地说,信仰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看法,就是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到底需要干什么?人有了信仰之后才能确知自己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帅:信仰的超越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信仰对象越具体、越注重物质方面,他所背负的枷锁也就越沉重、越紧固。反过来,一个人的信仰对象越抽象、越注重精神方面,其所背负的枷锁也就越轻、越自由。这是由于其所关注的对象不是现实中具体的利弊得失,而是隐匿在现实背后的人生真理,对人生真理的探求赋予了他智慧与勇气,在领悟真理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点左下!(p2)
超:是,所以职业信仰和人生信仰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重要,那么让我们看看,信仰会带给我们什么?(p16)!点1下!
帅:信仰会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信仰给人的,绝对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抚慰,更会间接的带给叁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人们胜利的信念。当失败的时候。信仰给人的,是不服输,不气馁的动力。当成功的时候,信仰教导人的,是不能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告诫;!点一下!(p17)
超: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尺。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我们需要信仰,更因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需要信仰,有了万众一心的信仰,中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帅:通过今天这堂班会课,相信大家对信仰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词语了。我们这次班会课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p18)
肆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