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母亲》教案1
《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翳、责罚、宽恕、广漠、质问、文绉绉、绰号、筹备”等词的写法和意思。
2.了解胡适及有关情况。
3.感受母亲的事迹和品质。
4.感受良好的家教对于培养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5.品味作者用语的分寸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母亲的事迹和品质。
教学难点:感受良好的家教对于培养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胡适的母亲引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16岁嫁为人妇做填房,23岁就守了寡。“以少年作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度日。知道儿子需要一本《图书集成》的大书,就想方设法借钱买下。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等。
/ 6 3.检查预习
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眼翳(yì)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舔去(tiǎn)侮辱(wǔ)②解释词义。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快速浏览,感知课文
思考:
课文哪几节文字写了母亲的事?主要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疑难的细节通过反复地讨论、补充,逐步完善解答)
教师明确,出示课件内容。
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5.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6.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 6 这么多的事件,既有琐碎的小事,也有具体的典型事件,它们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三件侧重于对我的管教;中间两件侧重于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作后一件事关自己的人格。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三、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交代自己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表达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和惋惜,同时为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13)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5—7节,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讨论并回答)
明确: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但严中有爱。封建社会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最为自己的天职,尤其是在丈夫去世以后,母亲深感教子责任重大,将孩子视为精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这种种原因,使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学生讨论并回答)
明确: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3 / 6 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母亲的处事态度、对嫂子们的容忍,对败家子大哥的宽容,以及刚直的品格无疑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五、品味语言
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赏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赏析: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赏析: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六、情感体验
1.回忆: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提示:可从性格、品行、处事态度、为人等方面来谈。
2.扩充课外知识:
许多名人在谈到自己记得成功时,都诚恳地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母亲。
/ 6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查尔斯·卓别林
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
——乔治·华盛顿
3.列举关于母亲的俗语、格言: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4.补充胡适简介,加深对作者的认识:
胡适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30余所知名大学授予的36个博士学位。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受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胡适传》
七、课堂小结
母爱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谣,母爱是风雨兼程中一盏永远不灭的指路明灯,他将伴随我们走遍天涯海角。
八、推荐阅读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请在课外多多欣赏。
老舍:《我的母亲》
/ 6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九、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
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十、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或是感受,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以《我的母亲》或者“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为主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写成人物传记,通过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
/ 6
第二篇:我的母亲教案-1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三篇:1《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人:李子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整体感知课文。
(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热爱、怀念、感激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对全文的梳理,整体感知全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朗读感受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用电影《婚纱》导入新课
(8分钟)
课上观看韩国电影《婚纱》的预告片。影片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单身母亲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女儿之间的感人故事,于2010年在韩国上映。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进而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学生活动:听故事,看视频,讲感受。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简要讲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0分钟)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容易读错的字:撮土
供给
提倡
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
敷衍
铜活
张罗
刮痧
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几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三、小组探究,文章结构归纳。
(7分钟)
分小组谈论探究,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5分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 的形象。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2)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3)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4)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5)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6)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问题小结:
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五、总结全文
(5分钟)
师生配乐朗读精彩的段落,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感激之情。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越来越浓厚,情调越来越激动,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六、课后作业
给自己的母亲写一首颁奖词。
《我的母亲》教案 第二课时
授课人:李子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教学重点:感受文章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鉴赏作者笔下母亲的伟大形象。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方法:情景教学 指导朗读 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选择上节课的优秀作业进行朗读,营造诗意的教学氛围。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老师示范朗读,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强调情感体验和感恩教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三题(15分钟)1.课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件。讨论探究: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
(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母亲的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和理解,令人潸然泪下。问题: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哪些性格?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文导读,明确母亲的品性:认真、诚实、善良、热情、宽厚、坚忍等思想性格。
三、品味语言特色(15分钟)问题:本文有哪些语言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母亲的角度)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白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的时候,先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把诗的前四句与课文第13段进行比较,引出白描。
例句:(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情感。(作者的角度)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例句:(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2)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四、讨论探究:老舍是不是孝子。(10分钟)
分小组讨论探究:老舍是不是孝子。论证要有根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老舍不是一个孝子。老舍写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录,纵使他再怎么理解母亲,再怎么想孝顺母亲,母亲也永远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了,因为老舍那个一生劳碌但没有享过福的母亲,给了他享用不尽精神财富的母亲已经永远的去了。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完成的,孝,更不是功成名就后的回忆录,这些都弥补不了母亲心中的伤痕。
五、总结全文(5分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受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同学们,孝敬我们的母亲吧,趁现在。(背景音乐 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
六、课后作业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回家后你可以为母亲具体做哪些事情?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第四篇:高一老舍我的母亲教案1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1、预习:学生根据思考题课外阅读课文
思考题:老舍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母亲会具有这样的性格?怎样理解“生命的教育”?
2、导入:
母亲的性格,行为直接影响着她的子女。
老舍就这样说过“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可见,母亲对老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老舍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打开书,透过老舍的笔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
3、分组讨论
(1)老舍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应的语句)
参考:勤俭诚实,勤劳,好客,最会吃亏,宁吃亏不逗气,并不软弱
(2)怎么理解“生命的教育”?(找出具体的细节描写)
参考:用自身的行为对子女进行教育。
(3)为什么母亲会有这样的性格?
参考:民族性和时代性决定的。
4、理解“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保罗•埃尔伯根《致亲爱的母亲》)?
参考:罗乐德女士的一段话:
在讥评中长大的孩子,苛责于人。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过分自责。
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忍耐。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自信。
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重。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对人信赖。
在接纳与友爱中长大的孩子,知道如何爱人
5、思考讨论:
(1)母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只有母亲吗?
(2)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那么,在当代需要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家庭?怎样的学校,怎样的社会?
本设计注重的是学生智慧教育,在对课本进行深入挖掘后中,得出时代决定母亲的性格,母亲的性格又决定了国民的性格,继而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同时也必须看到,影响孩子性格的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家庭,学校,社会。
第五篇:《我的母亲》教案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回忆录的特点,积累字词,把握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1、指导预习
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ïulǐ)(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âimiǎn)(7)溺死(nì)(8)衙门(yá)(9)私塾(sīshú)(10)调料(tiáo)(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î):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â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ã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ã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⑦东挪西借(nuï):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讲解释疑,巩固提高。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四、归纳总结,达标检测。
1、总结课文内容及结构。
2、作业:抄写课后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听写课后词语。
2、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讨论交流。
三、讲解释疑,巩固提高。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小结: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四、归纳总结,达标检测。
1、小结: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2、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两段。
做基础训练中的部分题目。
教学时间: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