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 案】:6 【时 间】2012.2.15
【课前预习】
一、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走近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了解胡适之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3.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内探究】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英语MOTHER如何写?如何解释?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 穈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㈠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全文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1——4)
(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12)(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13)2.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㈢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课后作业】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完成语文练习册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 案】:7 【时 间】2012.2.15 【教学目标】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教学设想】
《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关于母亲资料的整理情况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三、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写作链接
1.《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请说一说。(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五、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课后延伸】
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教后反思】
第二篇:《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厚感情。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投影仪 录音机 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中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我”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拔: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我母亲从不骂她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拔:
(1)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2)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1)文章前三段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 2
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 ”的“身教”。
(3)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七、课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三)。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 适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对“我”的管教“严师”“慈母” 怀
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体 不受侮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敬 爱
第三篇:《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
教案
授课老师:黄瑾瑜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老舍生平及主要创作
2、让学生体会老舍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作品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过的母爱故事:
1、孟母三迁的故事。
2、岳母刺字的故事。
3、诗歌孟效的《游子子吟》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妈妈在那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儿,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世界上一切都可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中间。(法国)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二、作者介绍:
老舍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以其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卓越的文学成就而享誉国内外,以“市民文学大家”和“人民艺术家”的荣誉而屹立于现代文坛。
老舍于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是立春,所以他的原名取为舒庆春,以表示庆贺新春之意,他的字是“舍予”,是“舒”字的拆写,“老舍”这个名字是取其“字”的第一个字,亦即“舒”字的偏旁冠以“老”字用作笔名,这是北方人的一种习惯,这就是老舍名字的由来。
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族的护军,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就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死时战乱中只托亲戚送到家中一双布袜,父亲殉难这一年,母亲42岁,她用一个小得可怜的木盒,装了那双布袜,写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在城外草草埋葬了,三两糊口的铁杆庄稼没了,母亲挑起了生活的大梁,老舍幼年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家洗衣裳和缝缝补补维持生活,她从不偷懒,敷衍,屠户们穿得黑如铁板的粗布袜她都硬是洗得漂白,晚上就着一盏小油灯,帮左邻右舍的手艺人缝补衣服,这在当时叫“缝穷”,穷人家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终日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洗得手成年鲜红微肿,粗茧厚皮,老舍的著名短篇小说《月牙儿》曾有这么一段描写:
“妈妈整天的给人家洗衣裳。
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的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买卖地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
这几段文字实际上就是老舍自己母亲的真实写照,母亲还常爱说:“自己包的饺子虽然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母亲勤劳、诚实、要强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老舍的一生,老舍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两条作人的道理,大难之中挺身而出,可谓刚强,宁愿自己吃亏,眼泪往肚子里流,也决不叫别人为难,可谓柔韧有余,这一刚一柔铸就了老舍日后崇高的人格。老舍曾经说过:“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 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们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母亲对老舍的影响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性格,也溶入了他以后的创作中。
老舍的左邻右舍也都是一些穷人,有拉车的,有卖苦力的,有捡破烂的,有卖艺的,有沿街叫卖的,有当佣人的,三教九流,几乎无所不有,这使他对北京大杂院下层市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亲身体验,北京的风俗民情,文化社会心理,几乎化成了他的灵魂的一部分,给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为他以后成为市民文学大家奠定了生活基础。
老舍1918年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1930年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副教授。1934年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等地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因遭受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是我国20世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历时四十余年,一生写作了1000多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散文杂文集《福星集》等。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注重对传统文化及民族性问题的审视与批判,具有深邃的思想底蕴;善于运用纯净、明快、凝练的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味儿”和温婉幽默的行文风格。老舍的作品雅俗共赏,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三、作品分析:
(一)梳理结构:
本文主要抒写了深广如大海、温暖似春阳的寻常而又伟大的母爱;还表达了为人儿女者未能尽心报答这种至爱的愧疚之情与母爱永逝不回所引发的深悲剧痛。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至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交代“母亲”的家庭出身与早嫁多子的情形。
8至1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以“母亲”为中心描述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和生活琐事,勾勒出“母亲”勤劳、乐观、善良、忍让、坚毅等可贵品质,展现了她子女为先、牺牲自我的博大母爱。
15自然段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在外漂泊的“我”对“母亲”的惦念与“母亲”去世在“我”心中激起的无限悲痛。
(二)作品解读:
1、学生自读课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读完全文,同学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作品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流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流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流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流下的眼泪——9自然段
我升学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违背母亲的愿望时流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无私的母爱”的主题。
4、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5、重点分析13自然段
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将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去吧,小子。”
6、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条线索(时间线索)
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
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
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
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
四、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朴实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五、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练习
2、熟读课文,重点精读第13自然段,把握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形象。
第四篇: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或《烛光里的妈妈》。)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 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感受伟大而又温馨的母爱,同时,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诌议》。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并划记。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思考:(1)请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 海求学。1917年,19岁的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7月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其母对他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
师生共同明确,板书: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2、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6、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三、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六、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七、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献给母亲的诗》
又如:通过欣赏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八、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第五篇:《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
姓名:蔡晨茜 学号:310100202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围绕人物的情感,描摹人物心理活动,体会平凡却不平淡的母爱,引起共鸣
3、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通过人物描写中最典型的经历表现人物;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
2、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辅以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由最近的感恩节引出新课首先介绍生字词反复阅读文本,期间提出“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你觉得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XX词语是什么意思,用它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 “品味” “感悟”,由浅入深,不断深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抓住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分小组讨论探究辩论,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举例子,如“儿行千里母担忧”、孟郊的《游子吟》、《二十四孝图》等,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课堂氛围,震撼学生的心灵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层含义,感恩母爱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① 教学要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通过人物描写中最典型的经历表现人物;
3、母亲的形象
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感恩节里,你们有没有感恩父母啊?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赞颂父母的文章吗?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向我们展示了细小而伟大,平淡而厚重的父爱高尔基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邹韬奋笔下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了解作家,检查预习
1、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PPT展示)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得如何(PPT展示,齐读两遍)
查氏(zhā)瞥见(piē)巡阅(xún)女红(gōng)
惺忪(xīng sōng)人影憧憧(chōng)歉疚(jiù)
辗转反侧(zhǎn zhuǎn)万籁俱寂(lài)娓(wěi)娓动听
呜咽(yè)蹑(niè)手蹑脚 循(xún)循善诱
(简单评价:有朝气,活力等)
大家预习成果挺好,生字词已经基本没问题了那我们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五、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家回忆预习时对文章的了解,再仔细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将文章分段,并描述一下每段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下面请同学来谈谈(学生回答)
同学们对文章的把握很好让我们来看一下(PPT展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回忆母亲,具体描写母亲的精神 第三部分(7—8自然段),交代母亲去世的年轻,赞扬母亲的良好品质
4.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第二部分:回忆母亲归纳写了母亲几个片段,分别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一下
(学生齐声朗读5分钟)
好的,下面就请同学来试着概括一下既然是概括,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少:人物和事件其他四要素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了解了吗?好的
(学生回答)(适当评价)
好的,同学们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文章的脉络本文一共是写了母亲的四个片段
(板书)
元宵节母亲背“我”赏灯 母亲读小说热泪涌流 “我”受罚母亲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其实很平常那作者写这些片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位母亲呢?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下课文,认真思考一下,然后用“我从 看到了 的母亲”的句式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适当评价)
好的,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我的母亲”的特征:
(板书)
母亲的特征 慈爱怜爱子女 善良有同情心 勤劳辛苦能干
就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亲跃然于纸上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整篇文章是通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来刻画母亲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的这种通过截取片段来学习课文的方法效率很高 作业:几人组成一个小组,摘抄课文中有意义的词语、句子、语段,下节课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
3、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20、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结尾时,我们留了个作业,相信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首先,各个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将你们找到的文中有意义的词语、句子、语段汇报给大家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从第一组开始,依次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好的,同学们都下了不少的功夫啊老师也在回忆母亲的部分整理出一部分有意义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
(PPT展示)
a.“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b.“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c.“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d.“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说说这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围绕作者的情感展开
(学生发言)
嗯,同学们都概括得很好,看一下老师的理解(PPT展示)
① 通过幼儿时期“我”的感觉,刻画出了母亲可爱的形象 b.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对患难女性有深切的同情心揭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注重以情动人,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c.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爱,以及期盼子女能够成才的苦心
d.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寂静的环境衬托除了母亲的劳苦这段是从视觉、听觉、感觉角度来写的,真挚感人
这部分的描写十分细腻,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读完之后,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那深沉的母爱呢下面我们齐声诵读这一部分,尽量将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朗诵)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题目(PPT展示)
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
②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可爱的性格,她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
③ 突然,一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工的光线()
(学生回答)(公布正确答案)
学习这篇课文呢,还要注意它的一大特色是什么呢?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这个要记一下待会我们的课后作业跟它有关在这种写法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同学们找找看,哪些语句是发表议论的呢?
(学生回答)
很好,大家找的很全,老师也就不再补充了你们觉得文章中加入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
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的确是读懂了的来大家记一下:夹叙夹议这种手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对本文的作用则是简略地描述了母亲的一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
(板书)怀念、赞美
大家已经知道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让我们回过头,再次品读一下具体回忆母亲的那部分,也就是36自然段找出作者的具体心理活动
(学生回答)同学们把握得很到位(PPT展示)
a.作者初识母爱,是活泼的、欢跃的 b.作者认为母亲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c.作者感念、理解母亲 d.作者感到歉疚和不安
一、引导巩固,拓展延伸
“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母亲就像路边一棵缀满花朵的绿树,静谧、安详,既不起眼也毫不声张,然而当我们不经意走近她时,却能一下子闻到满世界的芬芳让我们为天下无数的伟大母亲鼓掌!
4.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结构,写一篇小短文,4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元宵节母亲背“我”赏灯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母亲读小说热泪涌流 “我”受罚母亲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的特征 勤劳辛苦能干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善良有同情心 慈爱怜爱子女 夹 叙夹议 赞美、怀念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简称教后也称教学小结或教学回顾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