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
(2)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母亲形象。
(3)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爱的伟大。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2)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筛选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伟大形象的写法。教学方法:
激趣法:通过听故事,走近母亲。
诵读引导法:读课文,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上课时间及课时:2015年3月11日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5分钟)
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母亲的辛劳:有时劳累了一天,回家后还要马上做饭给孩子吃,作为孩子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15分钟)
1、字词竞赛:(幻灯片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并通过造句加深理解)
文绉绉(zhou)绰号(chuo)庶祖母(shu)吹笙(sheng)摹画(mo)眼翳(yi)舔去(tian)侮辱(wu)
2、速读抢答: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 慈母、严父、恩师
文中句子:第(4)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母亲的慈母事情
(1)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表现母亲的严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晚上,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C.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表现母亲的恩师事情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B.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
——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表现母亲的“刚气”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即文章最后一段。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35分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4、请学生再选择一些类似的语句并把相关词语标示出来。
四、小结:拓展延伸 体会大爱(20分钟)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在这些琐事中。有的时候,他们爱我们甚至胜过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妨来听听下面真实的故事。(1)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教师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潘子灏。
潘子灏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妈妈贺燕雯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 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这个壮举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爱。)
(2)多媒体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图片教师讲述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丈夫被砸死了,她和不满一岁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楼房里。没有食物,没有水,死神缠绕着她们。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她毅然咬碎了自己的三根手指,忍着剧痛让孩子吸吮指上的鲜血。坚持七天后,母子终于被成功救出。孩子安然无恙,而妈妈却因严重失血而休克,抢救数日才脱险。它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我读了感动,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这是大震中的母爱。)
(3)听了 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句试,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或者以自己的口吻给妈妈说一句话,也可以给故事中的妈妈或天下所有的妈妈说一句话,以表达你的真情。
五、作业:(5分钟)详见习题册
六、板书设计:
(一)、文章的顺序
(二)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二篇: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 雪堰初级中学
吴秋萍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件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一. 导入
有一个小孩子降临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上帝啊,我这么弱小无助,离开了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啊?”上帝说:“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小孩子听了很高兴:“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我怎么找到他呢?”上帝笑了:“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同学们猜猜这天使的名字叫什么呢? 二. 检测预习工作
三. 走进文本,感知母亲的故事
1.作者的母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母亲”都给作者留下了哪些记忆呢?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概括一件事要有两个要素:人物+事件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四.探究文本,细微处品读母爱深情
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不足为道。但作者却用饱含深情的笔,塑造了这样一位把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母亲,把她的爱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于细微处看母爱。请同学们去文章中寻找:
1.在这些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让你感受到这份母爱深情?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些句子。
(引出细节描写,带着爱恨交织的心情朗读,赏析勉强、打得好等词)2.通过对以上细节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读懂了母亲和母爱吗? 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是她挥汗如雨、挑灯夜战为子做鞋的身影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爱而不溺、疼而不骄的清醒头脑
看来同学们不但读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还读懂了母亲的心,母亲的爱原来就藏在最平凡的琐事中。五. 深入文本,互诉心语体悟亲情
1.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品读)①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追问:如果把“才”“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母亲去世之早,作者的无限惋惜、怀念和沉痛悼念之情)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掩饰感动、掩饰悲伤,从不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说内心深处的话。而文中的“母亲”在作者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无论是儿子还是母亲其实都有很多话想和对方说,可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儿子留下的只有惋惜遗憾,请同学们在以上几件事中任选一个场景替他们表一表他们未表的情: 场景一: 场景二:
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我”
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语气、情感
通过同学们设身处地的真情告白,让老师也感到了阵阵暖意。所以我们对身边的亲人也要倍加珍惜。我们要理解父母之爱的特殊表达方式,或许态度严厉,但正是因为挚爱多了一份期待。六.回顾全文,提升写作技能
每一个母亲都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爱,倾注了希望,请你用饱含感情的笔写出你所感受到的浓浓母爱的一瞬间或一件事。(跟文章中的四个片段比较异同)1.文中的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的呢? ①用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形象 ②细节描写······ ③穿插适当议论抒情
通过典型事件组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的结构就是“片段组合式”,也可以说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四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联而成的呢?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是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那能不能把语段最后的那几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去掉呢? 归纳好处: 1.深化文章主题,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使母亲的形象、性格更鲜明感人
2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 根据刚才归纳的技法,同学们修改自己的写作片段。
“母亲”留下的最初记忆,已经定格成了一幅幅画面,成为我们今生最美丽的收藏。当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有一天老了甚至去了的时候,我们定会在那一刻突然明白:这世界上有多少母亲就会有多少真爱的心灵;有多少读懂母亲的孩子就,就会有多少份苏醒过来的感念与心痛。你,读懂了自己的母亲吗?
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记得
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第三篇: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学内容
1、昨天我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母”这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明确】称母亲是“父”,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三岁零八个月)就没了老子,母亲就得即当妈,又当爸。
称母亲是“师”,是因为母亲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3、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
【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过渡】可见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这在《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还有些相关的例证,在此我再为大家引一例: 【资料】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
【过渡】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觉得母亲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我。我感到她的关心让我非常苦恼。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待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这点胡适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来胡适是如何看待母亲对他学习上的重视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中年胡适写在《四十自述》中的一段话: 【资料】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
4、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 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
5、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 【明确】慈中透出的爱。【事例】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而儿。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添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
【总结】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
【过渡】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这些的管教,都可称之为“言传”,通过言语来教育我们。那么除了“言传”这种方式外,文中的母亲还有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教育“我”呢? 【明确】身教
这种“身教”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明确】母亲处理家庭事务来体现的。
5、母亲在家中是什么什么身份?
【明确】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过渡】文中介绍比较简单,大家可以结合以下资料来进一步了解母亲在家中的身份。【资料】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6、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亲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果时间有限,就采用直接出示的方式)【明确】
情况一:“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大哥还“吸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招致的一大群债主。
情况二:大嫂和二嫂“常常闹意见”,也对 母亲“闹气”,这时她们“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情况三:无正业的浪人五叔,“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
7、在面对家中这些情况时,母亲是如何处理的?由此“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情况一: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引】面对这样的败家子,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 【引】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总结】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情况二: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
总是:说明母亲在对待我和大哥的女儿时,待遇上从来是一视同仁,而发生争执后,永远更加偏袒她。
从不、不:说明母亲非常大度,即使嫂子让她受了气,她也不会怪任何人。只:副词,表示限制,说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唯一做的就是容忍。【总结】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情况三: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
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补充:母亲之所以非常生气,是因为对于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捍卫名节是很有必要。)
这些文字都说明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认真严肃,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名节。【总结】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刚气”,刚强的脾气,这里就是指不愿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过渡】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明确】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总结】母亲让胡适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过渡】胡适的这些品性在他的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 ‚老僧不见不闻 ‛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8、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
三、结语设计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当我们谈了这么多“中国妈妈”后,你对“中国妈妈”的理解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还一样吗?你心目中的“中国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对“中国妈妈”这一词语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
第四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 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第五篇:《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
6《怀念母亲》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4、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五、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出示补充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指读,交流体会。
D、小结;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启发导入。
我多少爱,多少温暖,远在异国他乡的作者怀念的仅仅是亲生母亲吗?还有祖**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2、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文中的几则日记,并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4、小结:从几则日记中我们真实地感到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这也正体现作者对祖**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之情。
(三)、创造性展示
1、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效果如何?(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两位母亲,字里行间特别是真实地引用日记写出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忘的爱意。更能真真切切地看出季老先生对亲生母亲的一片孝心,对祖**亲不变的爱心。)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
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亲)
(二)、体味对祖**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第一课时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 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二)、研读“祖**亲”感受作者对祖**亲的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2]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 读 文章 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5.再来找找怀念祖**亲的句子。怀念祖**亲: ⑴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立足第三段)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6.再读整段话。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