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论文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论文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摘要:析了面对公众如何决策。小城镇决策必须尊重民众意愿,公共参与是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基于这些认识,论文提出了要建立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将公共参与行为法制化和制度化,从而促进基层乡镇政府“善治”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
小城镇决策过程是政府履行职能、完成对社会治理的过程,随着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理论有新的变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变革,政府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小城镇政府,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因其自身的特点——基层,她的能力如何,能力如何得以体现,直接关乎政治体制稳定发展和合法性的存在,同时影响政府体系合法性基础,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些,促使政府思考是继续延续传统的决策体制,还是革新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决策体系其效能如何,其相对应的决策成本——收益是否符合现时代人们对政府作为的要求等等,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变革,因此,小城镇政府决策应有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地决策要求积极推动公共参与,因此政府在决策时要积极推进公共参与,建立健全科学的、合法的公共参与机制,以此对政府决策献计谏言,同时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彰显公共利益优先的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
一、小城镇的决策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城镇的发展和未来。失败的决
策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正视客观实际,不尊重科学的盲目决策,致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从深层次看,公共利益和民主科学决策观念的缺失是其失败决策的原因,而因决策而发展良好的乡镇是因为他们在决策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公众和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促使他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小城镇决策是小城镇政府遵循区域发展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条例、条令,充分考量本地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政治条件以及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的基础上,科学、合法作出符合本地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或发布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决定政令等。它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发展性。小城镇是中国政治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单位,也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低单元,也是县域经济或以上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镇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人口等环境,这些都是决定小城镇决策走向的关键因素。(2)直接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小城镇是中国经济、政治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社会基本单元村社、社区的直接统治、管理的政府,她的每一决策直接面对处于社会基层的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小城镇决策的好坏、优劣、合法与否、科学与否,将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质询,这也就可能导致公共的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二、面对公众小城镇政府如何决策
乡镇政府不仅要应对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同时,也要应对日益突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有组织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当前,小城镇政府决策应考虑以下问题:第一,面对群体性群众危机,政府决策是否正确关乎事件的后果,要求政府以极大的政治智慧解决问题;第二,基层制度性的公共参与渠道缺乏,导致民意无处可疏,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第三,在农民税赋减少,而政府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寻求新的渠道和机制,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良性发展。(1)必须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指决策者依照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技术、现代的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进行科学化民主决断,它包括三个环节:确定目标、拟定可能方案和方案优选。要实现科学决策,所有要素最终的归结是体制因素,也就是民主对决策的影响,也就是要求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最后落实到法制化。在小城镇的发展中,要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必须科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从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实
际情况出发,小城镇决策应遵循如下4项程序:a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乡镇政府的调查研究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调查研究方式,即直接联系调查对象,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直接同群众商谈问题。从而详细、真切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熟悉乡情民情。b专家论证,可行性分析。c群众评议,权衡利弊。在被选方案面前,乡镇政府领导者就要做出选择和决断, 这是决策的关键。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征询意见的范围,使更多的专家与群众参加评议,评估备选方案的效能价值、后果及其影响、利与弊等。扩大决策的民主参与,增强决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d跟踪实施,信息反馈。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调查,掌握实施情况。乡镇领导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方案实施中的困难,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征询实施部门的主管、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与控制,并迅速对原决策方案做出修改,确保决策目标能实现。(2)人本决策
小城镇建设涉及到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与民众有切身利益关系,如:土地征用、户籍改革、经济开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决策更应考虑公众的正义诉求。决策要体现公众的合理、合法、科学的诉求,也就是要进行人本决策。小城镇决策要切实体现人本原则,这是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小城镇的决策要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人本决策的原则,而保证这些得以贯彻的关键环节就是推行决策过程民主化、公开化,就是要建立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机制。
三、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
(一)公共参与理念和目标选择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公众因公共利益需要以一种合法的渠道通过公众集体或集体代表参与到政府的决策、施政等广泛的行政行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治理精神,本质上要求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行为处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中,具有以下特点:(1)公众主体性。公共参与的主体是公众或其委托的代表,公众主体性赋予公众的普遍知情权和监督权,其行使的参与行为在于确保普遍利益不受损害。
(2)公益性。公共参与要调整的是公共利益,或是涉及区域内大部分民众或实体的利益,因个私利益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参与关系不是公共参与。(3)合法性。合法性是公众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政府或者说决策者与民众本身不在一对等的地位上,政府往往忽视公众存在,由此而造成的不合法但合理的参与过错不在公众。而政府和公众都是希望公共参与处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内,在合法 的渠道下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或接受公众的参与。(4)客体确定性。公共参与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等外部行政行为,对于政府内部行政行为,即政府内部的奖惩、升迁等不具约束力,或者说公共参与不调整内部行政行为。(5)形式多样性。公共参与的形式、渠道是多样,有政府主动,如: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召开代表大会等,也有公众主动的:投票、选举、上访等。
(2)公共参与的模式选择
目前,决策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变革和政府价值取向革新为公共参与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和渠道。在一项调查中总结了公共参与的19种模式:申诉和建议计划、服务满意调查,民意测验、互联网、投票、社区计划/需求分析、市民座谈、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介入、质询会议、问卷调查、公开会议、市民评审、焦点组织、走访、服务工作者讨论会、问题讨论会、利益分配论坛、区域/邻里讨论会、服务管理者论坛。在一个法制健全和政府效能高的体制下,这些模式的应用能够促使政府决策时考虑并接纳民众的建设性意见,因为忽视公共参与行为的合理、合法性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我国的情况是民众对政府的预期是“不变坏”,而不是政府效能的提高,因此民众参与的主动性较差,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体制,公共参与水平较低,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变革,和民众理性预期的提高,民众对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热情逐步提高,从现实看,放开较高行政级别政府的决策参与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这类政府决策的刚性较小,而基层乡镇政府实施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具有现实性,从我国小城镇决策特点看,发展公共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但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了公共参与模式的多样化和效能的实现。目前,从全国各地乡镇实践看,公共参与的模式主要有:听证会、协调会、吹风会、网上调查、网上征求意见(有条件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热线电话、信箱、上访、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投票表决、公民选举、蹲点了解情况等。这些形式中,有的是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的,如公民选举、听证会、上访等,也是有法律保障的,一旦走这些程式,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公众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的,否则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而其他的参与形式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文规定,因此选择这些形式,参与的程序是不定的,公众提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法律没有规定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因此可以说这些形式是非法律强制的公共参与形式,政府听取亦可,不听取也可,而这些形式大多数是政府主动要求公众参与的行为,政府主要用以听取民声,疏导民意的。因此,建立相应的公共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这种机制在于保证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疏导民众的理性预期,以及公共参与过程公众合理合法的意见得以采纳,促使决策者作出合法科学的决策,同时保证公共参与的价值得到体现,原则得到遵循。
四、小城镇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1)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行乡镇机构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农村耕地、建设用地、绿化用地整理,大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社会治安交通综合治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广大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任一项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特别地,在小城镇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都直接关乎群众的生活。从小城镇建设中反馈的情况看,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有些决策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因素,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损害群众利益。因此,能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对于小城镇的决策怎样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呢?如何保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谁对最终决策负责,谁又能对决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的非天然公益要求适当制度安排去约束其行为,建立一种制度性公共参与,一则可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不受合法的非法的侵害,二则可以促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三则,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四则,有利于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参与行为贯穿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不仅是政府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也有民众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它所体现的是民众理性和政府对民众意愿的重视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切,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决策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公众的主动要求和对切身利益的关注,而要求参与到政府的一些决策行为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监督,是由下而上的诉求,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够有效的实施公共参与,政府对此认可度比较低,这种非体制性的参与并不能得到预期收益,目前,公共参与渠道的渠道缺乏或不畅通造成许多民众与基层政府的冲突性,民众的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政府忽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的矛盾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美国能源部政府和公共事务发表的《如何设计
公共参与计划》认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计划包含三个阶段:决策分析、公共参与计划、实施计划,而决策分析包括:①解析为什么要作出如此的决策,②详细说明制定决策的步骤及日程安排,③决定是否需要公众参与,为得是什么目的;公共参与计划包括:①向公众详细说明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②确定利害关析——内在的和外部,③确定过程中每一步要用到的方法,考虑不同群体的需要④整合整个计划中的方法;实施计划包括如何提高公共参与的主动性。当前,公共参与制度化及法制化是有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顺应政府“治道”变革和适应政府“善治”要求。公共参与机制是促进政府良好决策的制度安排,也是预防、化解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保障群众利益的制度设计,就是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通过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渠道就政府政策、行政决策、行政问题的解决等等行政外部行为进行的协商、协调机制。针对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共参与实践,对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作如下描述:既然是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必须解决为什么而参与、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等问题。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参与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决策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内含公共参与过程,也就是决策过程中有几个公共参与系统组成,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输入,而参与的结果是一种输出,在这个系统中,还包括传递函数、反馈函数,传递函数将系统中各个结构、功能、相互关系有机整合,是处理公共参与的核心,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反馈函数包括机制内的反馈,也包括机制外的反馈,内外界因素对输出结果也即决策的反映,传递到公众,而后通过公共参与对决策进行修正。同时,公共参与机制既然是一种机制,其主体、客体、调整对象是有机整体,其顺利和良性运行需要动力、协调和推进机制等,一方面要求决策者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法律应该政府决策作法律上的约束,这是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有效性和良性运行的关键,不仅要求参与过程、程序的法制化,也要求公共参与行为的制度化。(2)当前建立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赋予民众参与的对等权利。(1)提高民众的法律认识,这对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也起到促进、监督和约束作用;(2)信息公开,保证决策信息能够得到传达和赋予公众的一般知情权和质疑权。法律赋予民众有知情权。政府应尽可能公开一些政务信息,使民众对政府决策、动态有所了解,这实质上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3)尊重民众的意愿和参与诉求。第二、立法为公共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公共参与行为的法制化是公共参与机制运行的根本保障,没有法律法规等给予的保护和对政府的约束、监督,不利于公共参与的发展,也很难体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影响政府施政能力,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第三、提高政府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识。法律创制意义在于能够被毫无保留地贯彻执行。政府也以实现公众的最大利益为诉求,重视公众的意志。政府应以民本思想为指导,依法、积极、主动地就有关问题与民众磋商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凸现无疑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近年来,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政府面临强大的压力,乡镇政府能否解决好,关乎改革成败和我国现代化事业。我国政府正处于一种复杂的改革条件面前,随着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将暴露,这使得政府决策变的更加复杂和困难,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变革和改革的条件下顺利实现政府的职能。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作用突现,面对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理论变革,政府决策无法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发展和公众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诉求。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将现代的科学技术用到决策中,同时,对决策进行经济学分析,要求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提高决策的成本收益。决策的民主化则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而科学和民主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机制的保证,确保政府以更科学、更合理的理念指导决策和管理;同时,公共参与机制为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及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何明,谢威.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决策[J].探索与争鸣,2002 孙梅君:《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其过重的根源》,《中国农村经
济》1999年第4期 刘志广:《权力资源、生活机会和财政体制》,《经济学家》
2003年第5期。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第二篇: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心得体会
阿达里
(管理学院新疆班:1101101)
这个学期很快接近尾声,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自己有成为幸玛纳斯县赴闽培养班班的一员,带着玛纳斯人民嘱托,同事的羡慕和自己感觉到压力,再次走进校园,并且在莆田学院洗礼。三个月多里,接受莆田学院优秀老师的讲授的9门课程,走进社区、工厂、红色革命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 10余次。通过上课的认真听讲、互动,业余时间购买书籍、查阅资料,一方面使自己的眼界放宽,思路进一步清晰,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半径延长,未知领域得到拓展,解一些世界前沿理论与科技知识,可以这样说,一朝培养终生受益。从内心里感谢学院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今后我会结合实工作将所学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学习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这门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兮兮相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所学的知识的回顾
新公共管理运动给公共部门带来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企业管理的一系列的新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使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行政效率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中同样要强调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使用。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就是为了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用以进行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是一个由多种方法和手段所构成的方法体系。公共部门的方法与技术,知道这个方法体系包括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包括了系统分析方法、预测方法、决策方法、网络计划方法、人力资源的测评技术等等。鉴于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成效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种技术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
二、学习体会
一是学到了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水平。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
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叨叨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
二是增强了对具体事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务的这一面也就是事务的那一面,事务的那一面也就是事务的这一面。通过对国学知识、人治与法治等知识的学习,聆听了大师们的教诲。特别是有的倡导道家,认为道家思想是当代领导必修之学问,有的又否定它,而独尊儒学。
四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了冷静的认识。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学者对国情的分析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层面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挑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五是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政府管理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六是掌握了有效处理问题的工作和方法。通过学习,掌握了诸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危机管理的学习,对自己分管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基层宣传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技术与方法,使我不仅获得了许多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方面的理论和前沿信息,更絮叨了教授们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思维方法,极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公共职责,、从事公共服务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树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认识了公共管理在书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做到了在一些问题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
第三篇: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复习总结
1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1.组织的结构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管理制组织结构、立维制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P3 2.组织结构的原则(选择、填空)
(1)传统组织的八条原则(2)组织设计五项原则(3)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4)矩阵型的组织设计
3.决策的定义: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也就是制订若干行动方案,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P43 4.决策的类型(选择、填空)(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监督决策(3)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6)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7)定量决策和定性决策
(8)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P44 5.决策的假设
完全理性决策(古典决策理论)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
“经济人”特征:⑴决策目标单一,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⑵绝对理性,总能做出最优选择⑶不考虑时间和其他耗费的限制 6.公共决策的政治过程
事实证明:公共决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和逻辑过程,而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过程、一个公共利益的权威调整过程,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事实上,“政策制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 的过程”,如果期望公共决策过程会“遵循一种比较有秩序的、理性化的过程进行,就像写作一篇学术论文P57
7.集体决策常用方法
1)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间不得互相讨论,只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请专家对调查问卷所提问题发表看法;经过多轮次的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2)列名小组法:列名小组法──被征询意见的人事前不接触而事后接触的方法。先写出书面意见,然后分组讨论,直到意见集中为止。
两种方法优点在于:可毫无顾忌地各抒己见,同时又将好的意见集中起来。
3)名义群体法: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优点: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建议、耗时少,成本较低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5)电子会议:电子会议分析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群体预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
2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时,先将群体成员集中起来,每人面前有一个与中心计算机相连接的终端。
各种方法的比较:德尔斐法能使人际冲突趋于最小;名义群体法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脑力激荡法可以使群体的压力降到最低;电子会议法可以较快的处理各种观点
决策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
P63 定量分析方法
8.计划和计划工作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的,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P77 9.计划的类型
(1)按计划期的长短划分:长期计划,年限在5年以上;中期计划,年限在1——5年限;短期计划,年限在1年以下;(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划分: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3)按工作计划的幅度划分:政策型计划、程序型计划、方法型计划、目标型计划、规则型计划
(4)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指令型计划:具有行政约束力、指导型计划:参考作用、按计划对象划分、综合计划:涉及组织全局、局部计划:组织的分目标、项目计划: 特定课题(5)按计划表现形式:政策、程序、方法、预算、规划、规则、宗旨、目标、战略 P79 10.滚动计划法(1)含义:
(2)滚动计划法的特点:近细远粗、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3)滚动计划编制关键:科学的确定计划修正因素。修正因素:⑴差异分析 执行中的差异⑵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⑶经营方针调整 内外部环境(3)滚动计划法的应用⒈要领⒉要点:⑴划分若干时期。近期:指令性;远期:指导性⑵一定阶段后要及时调整修改⒊优越性:准确性;远、中、近互相衔 接,及时调整;增加弹性,增强应变性 11.(1).甘特图——小型项目常用工具。表明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P94(2).负荷图——列出整个部门后某些特定资源的实际负荷 P95 12.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越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订各种行动方案(2)许诺原理(计划期限)。任何一项计划都要对完成各项工作做出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注意(3)灵活性原理。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制定计划留有余地,执行计划不具有。
限制条件:1)不能推迟决策时间2)费用支出3)无法具有灵活性的情况
(4)航道原理。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际目标的进程(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变化。与灵活性区别:1)灵活性: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2)改变航道: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13.公共管理控制
公共管理控制指为了确保公共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组织的控制主体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控制的对象进行衡量、测度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
3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根据公共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P102 14.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㈠控制实现三种目标:
⒈维持组织的协调运转——维持现状。⒉开拓新局面——打破现状。⒊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急性问题”为了维持现状 “慢性问题”为了打破现状
㈡控制的必要性:⒈环境的变化⒉管理权利的分散⒊工作能力的差异 ㈢控制的意义
⒈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⒉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其相互关系上 P102 15.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名称解释)
开环控制:控制程序对系统的干扰影响和控制系统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外界干扰活动。闭环控制:P105 16.控制的基本原理
㈠控制论的三要素:反馈、信息和控制 ㈡各种控制活动的两个共同特征: ⒈被控制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⒉实施控制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可能性构成的集合,被称为被控制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能性空间。控制的目的是要使可能性空间尽可能减少。可能性空间缩小的幅度越大,说明控制能力越好。㈢控制能力
含义:实施控制者经过努力,对可能性空间进行改变的能力。控制的原则:客观控制原则、及时纠偏原则、适度控制原则、弹性原则 控制的基本步骤:㈠确立标准 ㈡衡量工作成效 ㈢纠正偏差
上课布置的习题(简答)1.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2.系统分析的原则 3.计划工作的原理 4.决策的具体过程 5.控制工作实现的目标 17.目标的分解
目标分解的两个步骤:⑴找出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⑵编制目标卡片及目标展开图
目标分解的原则:⑴一致性 ⑵协调性 ⑶具体性 ⑷前提性 目标分解的方法:常用系统图法、“目标——手段”链 目标分解的标准:⑴时间分解 ⑵空间分解 18.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者和项目组织者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成果管理的管理方法体系,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的一种手段。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⒈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⒉系统性原则 ⒊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⒋责任、利益、风险对称原则
4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19.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P139 20.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念(认真看)⒈顾客导向 ⒉全员参与 ⒊全过程管理 ⒋全面的管理方法 ⒌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P148 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 无缝隙公共部门理论:
21.公共部门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八个关键因素)
根基——道德规范、诚实和信任 建筑砖——培训、团队协作和领导 粘合剂水泥——沟通 屋顶——赏识
PDCA循环:PDCA循环特点:不停地循环解决问题、阶梯式上升、大环套小环
**格玛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P151 22.公共部门实施ISO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简答、论述P149)上课做的判断题: 1).顾客对质量的认知具有时效性,因此组织应适时调整对质量的要求。2).提高质量能为社会带来效益,但是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因为质量越高,成本越高。3).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方法,不能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质量 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要求,终于满足顾客要求”,顾客就是指组织的外部顾客。5).组织的愿景是指导组织及其成员如何行事的原则和行为准则。6).质量教育培训能够改善员工对质量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态度。7).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关注过程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
8).为过程分析进行质量特性的测量与产品检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9).收集数据的调查表一旦设计完成,为保持连续性,不能对其修改。
10)在重要度—绩效分析图中,质量水平最低的特性不一定是最应解决的问题。思考题:公共部门质量管理推行过程与私人企业的异同? 23.“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⑴整体不可分原理。系统具有其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征。
⑵非加和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
⑶突现性原理。系统局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的过程中被压缩,只有部分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过程中被突现,这些被突现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过程中被组织起来,使整体产生新的性质。
⑷等级层次性原理。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功能耦合原理:一切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使其各个子系统形成功能的耦合。
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4)层次性原则 P168
5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24.绩效评估的SMART(P229)
25.平衡计分卡、360绩效评估(选择、填空P239)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7月,某大学召开下一计划会议,宣布下总预算为1000万元,具体分配方案:基建处200万;科研处100万;通讯中心300万;实验中心200万;后勤服务100万,校办100万。
校长计划原则: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不能降低质量标准;严格遵守预算分配额;各活动计划与预算在9月1日前提交。9月1日各部门预算结果出来了,与校长事先分配丝毫不差。校长非常满意,于是,学校预算制定出来,并得以通过。问题:1.分析案例中预算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该所大学的资财分配? 案例显示了传统预算方法
⑴在预算中,除了被动参与、向学校提供已事先决定的数字外,管理人员基本被排除在活动之外。⑵校长,拒绝关于资源的任何竞争,部门的工作效率与资源分配无关
⑶校长在指导下属做活动计划时,根本没要求他们他们考虑自己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对下级的激励 案例若采用目标管理方法
⑴下活动计划应该在更早些时候开始,以便各部门与校长充分对话,确定各部门计划。⑵校长不是简单分配资金,而是提出一些原则。重新分配后,可能的结果:
基建处:150万、科研处:250万、通讯中心:350万、试验中心:150万、后勤服务:50万、校办:50万、总计:1000万
二、案例:古代最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
背景:为了完成西天取经任务,组成取经团队,成员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项目经理——唐僧、技术核心——孙悟空、普通团员——猪八戒和沙和尚、高层领导——观音(1)团队特点:
1).团员齐心合力,同甘共苦2).善于利用外部资源直接向领导汇报、借助其他关系3)强调得到高层支持的重要性 4).成员特点 5)项目经理:目标明确;得到授权;制度和人情并重的控制;分工合理;经常培训;激励员工;平衡关系;(2)项目不足:1.计划不周密,缺乏阶段性目标
2.没有时间管理(观音:3年;团队:14年)3.成本管理的缺失 4.风险管理的不足 5.范围管理过度蔓延
第四篇: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复习总结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期末复习总结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选10分、多选16分、判断6分、填空8分)
二、(名称解释15分、简答20分、论述15分、案例分析10分)
1.组织的结构类型
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管理制组织结构、立体多维制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P3 2.组织结构的原则(选择、填空)
(1)传统组织的八条原则(2)组织设计五项原则(3)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4)矩阵型的组织设计
3.决策的定义: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也就是制订若干行动方案,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P43 4.决策的类型(选择、填空)(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监督决策(3)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6)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7)定量决策和定性决策
(8)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P44 5.决策的假设 完全理性决策(古典决策理论)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 “经济人”特征:⑴决策目标单一,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⑵绝对理性,总能做出最优选择⑶不考虑时间和其他耗费的限制 6.公共决策的政治过程
事实证明:公共决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和逻辑过程,而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过程、一个公共利益的权威调整过程,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事实上,“政策制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 的过程”,如果期望公共决策过程会“遵循一种比较有秩序的、理性化的过程进行,就想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后面自己抄,太恶心了。)P57 7.集体决策常用方法
1)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间不得互相讨论,只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请专家对调查问卷所提问题发表看法;经过多轮次的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2)列名小组法:列名小组法──被征询意见的人事前不接触而事后接触的方法。先写出书面意见,然后分组讨论,直到意见集中为止。
两种方法优点在于:可毫无顾忌地各抒己见,同时又将好的意见集中起来。3)名义群体法: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优点: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建议、耗时少,成本较低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5)电子会议:电子会议分析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群体预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先将群体成员集中起来,每人面前有一个与中心计算机相连接的终端。
各种方法的比较:德尔斐法能使人际冲突趋于最小;名义群体法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脑力激荡法可以使群体的压力降到最低;电子会议法可以较快的处理各种观点
决策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义P63 8.计划和计划工作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的,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P77 9.计划的类型
(1)按计划期的长短划分:长期计划,年限在5年以上;中期计划,年限在1——5年限;短期计划,年限在1年以下;
(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划分: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3)按工作计划的幅度划分:政策型计划、程序型计划、方法型计划、目标型计划、规则型计划
(4)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指令型计划:具有行政约束力、指导型计划:参考作用、按计划对象划分、综合计划:涉及组织全局、局部计划:组织的分目标、项目计划: 特定课题
(5)按计划表现形式:政策、程序、方法、预算、规划、规则、宗旨、目标、战略 P79 10.滚动计划法
(1)含义:
(2)滚动计划法的特点:近细远粗、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3)滚动计划编制关键:科学的确定计划修正因素。修正因素:⑴差异分析 执行中的差异⑵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⑶经营方针调整 内外部环境
(3)滚动计划法的应用⒈要领⒉要点:⑴划分若干时期。近期:指令性;远期:指导性⑵一定阶段后要及时调整修改⒊优越性:准确性;远、中、近互相衔 接,及时调整;增加弹性,增强应变性
11.(1).甘特图——小型项目常用工具。表明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P94(2).负荷图——列出整个部门后某些特定资源的实际负荷 P95 12.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越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订各种行动方案
(2).许诺原理(计划期限)。任何一项计划都要对完成各项工作做出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注意
(3).灵活性原理。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制定计划留有余地,执行计划不具有。
限制条件:1)不能推迟决策时间2)费用支出3)无法具有灵活性的情况(4)改变航道原理。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际目标的进程(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变化。与灵活性区别:1)灵活性: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2)改变航道: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13.公共管理控制
公共管理控制指为了确保公共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组织的控制主体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控制的对象进行衡量、测度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根据公共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P102 14.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控制实现三种目标:
⒈维持组织的协调运转——维持现状。⒉开拓新局面——打破现状。⒊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急性问题”为了维持现状 “慢性问题”为了打破现状
㈡控制的必要性:⒈环境的变化⒉管理权利的分散⒊工作能力的差异 ㈢控制的意义
⒈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⒉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其相互关系上 P102 15.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名称解释)
开环控制:控制程序对系统的干扰影响和控制系统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外界干扰活动。
闭环控制:P105 16.控制的基本原理
㈠控制论的三要素 反馈、信息和控制
㈡各种控制活动的两个共同特征: ⒈被控制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⒉实施控制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可能性构成的集合,被称为被控制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能性空间。控制的目的是要使可能性空间尽可能减少。可能性空间缩小的幅度越大,说明控制能力越好。㈢控制能力
含义:实施控制者经过努力,对可能性空间进行改变的能力。
控制的原则:客观控制原则、及时纠偏原则、适度控制原则、弹性原则 控制的基本步骤:㈠确立标准 ㈡衡量工作成效 ㈢纠正偏差 上课布置的习题(简答)
1.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2.系统分析的原则 3.计划工作的原理 4.决策的具体过程 5.控制工作实现的目标 17.目标的分解
目标分解的两个步骤:⑴找出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⑵编制目标卡片及目标展开图
目标分解的原则:⑴一致性 ⑵协调性 ⑶具体性 ⑷前提性 目标分解的方法:常用系统图法、“目标——手段”链 目标分解的标准:⑴时间分解 ⑵空间分解 18.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者和项目组织者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成果管理的管理方法体系,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的一种手段。
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⒈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⒉系统性原则 ⒊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⒋责任、利益、风险对称原则 19.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P139 20.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念(认真看)⒈顾客导向 ⒉全员参与 ⒊全过程管理 ⒋全面的管理方法 ⒌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P148 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 无缝隙公共部门理论:
21.公共部门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八个关键因素)
根基——道德规范、诚实和信任 建筑砖——培训、团队协作和领导 粘合剂水泥——沟通 屋顶——赏识
PDCA循环:PDCA循环特点:不停地循环解决问题、阶梯式上升、大环套小环 **格玛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P151 22.公共部门实施ISO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简答、论述P149)上课做的判断题: 1).顾客对质量的认知具有时效性,因此组织应适时调整对质量的要求。2).提高质量能为社会带来效益,但是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因为质量越高,成本越高。
3).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方法,不能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质量。
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要求,终于满足顾客要求”,顾客就是指组织的外部顾客。
5).组织的愿景是指导组织及其成员如何行事的原则和行为准则。6).质量教育培训能够改善员工对质量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态度。7).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关注过程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8).为过程分析进行质量特性的测量与产品检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9).收集数据的调查表一旦设计完成,为保持连续性,不能对其修改。10).在重要度—绩效分析图中,质量水平最低的特性不一定是最应解决的问题。思考题:
公共部门质量管理推行过程与私人企业的异同? 23.“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⑴整体不可分原理。系统具有其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征。⑵非加和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
⑶突现性原理。系统局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的过程中被压缩,只有部分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过程中被突现,这些被突现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过程中被组织起来,使整体产生新的性质。
⑷等级层次性原理。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功能耦合原理:一切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使其各个子系统形成功能的耦合。
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4)层次性原则 P168 24.绩效评估的SMART(P229)
25.平衡计分卡、360绩效评估(选择、填空P239)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7月,某大学召开下一计划会议,宣布下总预算为1000万元,具体分配方案:基建处200万;科研处100万;通讯中心300万;实验中心200万;后勤服务100万,校办100万。
校长计划原则: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不能降低质量标准;严格遵守预算分配额;各活动计划与预算在9月1日前提交。
9月1日各部门预算结果出来了,与校长事先分配丝毫不差。校长非常满意,于是,学校预算制定出来,并得以通过。
问题:
1.分析案例中预算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该所大学的资财分配? 案例显示了传统预算方法
⑴在预算中,除了被动参与、向学校提供已事先决定的数字外,管理人员基本被排除在活动之外。
⑵校长,拒绝关于资源的任何竞争,部门的工作效率与资源分配无关 ⑶校长在指导下属做活动计划时,根本没要求他们他们考虑自己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对下级的激励 案例若采用目标管理方法
⑴下活动计划应该在更早些时候开始,以便各部门与校长充分对话,确定各部门计划。
⑵校长不是简单分配资金,而是提出一些原则。重新分配后,可能的结果:
基建处:150万、科研处:250万、通讯中心:350万、试验中心:150万、后勤服务:50万、校办:50万、总计:1000万
二、案例:古代最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
背景:为了完成西天取经任务,组成取经团队,成员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项目经理——唐僧、技术核心——孙悟空、普通团员——猪八戒和沙和尚、高层领导——观音(2)团队特点:
1).团员齐心合力,同甘共苦2).善于利用外部资源直接向领导汇报、借助其他关系3)强调得到高层支持的重要性 4).成员特点 5)项目经理:目标明确;得到授权;制度和人情并重的控制;分工合理;经常培训;激励员工;平衡关系;
(2)项目不足:1.计划不周密,缺乏阶段性目标
2.没有时间管理(观音:3年;团队:14年)3.成本管理的缺失 4.风险管理的不足 5.范围管理过度蔓延
有什么地方遗漏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了,谢谢。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加油!
2010年12月24日
——谢威
第五篇:《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课程设计说明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课程设计说明
实施目的:现代社会要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按照方法论、一般方法与具体技术三个层面来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涉及控制方法、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共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分析方法和技术及研究方法论。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可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法论,提高分析现实问题及运用具体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选择:题目自拟(须符合专业要求,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形式:学生:分组(6-7人一小组)进行+分散进行+自由集中;教师:教师答疑与设计指导
设计要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少运用课程介绍的方法与技术三种以上)
进行时间:13周-17周,共5周时间(20个课时)
成果形式:专业论文(或调研报告)
考核形式:根据专业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质量,以及汇报文件的详细程度以评定成绩,成绩并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考核时间:第18周周三第一二节课
成果提交:论文(或报告)的文字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