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j教师用论美、失道寡助、散文家谈散文
十二、论美
【学习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相关链接】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散文代表作《人生论》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2、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之后给下列字词注音。
吝啬(sè)
腓力普(féi)
滑稽(jī)
摄取(shè)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着作出赏析。
三、合作交流
1、虽然这篇文章是随笔,但我们可以将它当时议论文来学习,此篇文章的论点是
2、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探究点播
1、本文的主旨:本文论证了美德时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和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3、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4、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 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五、自测反馈
1.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几个关于美的成语或诗句。
尽善尽美 功一美二 凤毛济美 风和日美 甘言美语 精美绝伦 精金美玉
3.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六、反思小结
1、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法国·孟德斯鸠
2、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2)文章注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3)写作借鉴:运用比喻说理。(4)技法应用: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文章的论说是断想式的,有很大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美”展开论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字音读准,语段读通,语意读透。
三、合作交流
1、孟子的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述观点,孟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说明“人和”才是取胜的关键。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5、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探究点播
1、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五、自测反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答:
5、盂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
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散文《白鹭》的内容,感受白鹭的美。2.在理解郭沫若对白鹭的独到认识与感受的基础上,研读晓雪的评论,提炼出文学评论的几个切入点。3.与两位作家的感受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学写小评论。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作品。2.古诗积累。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3.给加点字注音,并把词语默写一遍。
冷峻
隽永 绮丽
恬淡
睿智
磅礴
含蓄
铿锵
鸿鹄
寥廓 蓑毛
嗜好
清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交流展示
1.朗读课文,感受白鹭之美。
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给你印象最 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深的一幅画面美在何处。第一幅:白鹭肖像图(外形美)
图();
图();
图(); 2.作者本人对白鹭的美有怎样独到的认识和感悟?
赏读感悟:“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散文诗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美的,而“韵在骨子里”则说明这种美很平凡,平凡得不易被人发现,是一种自然而成的美。3.研读晓雪的评论
赏读第4节,考虑一下晓雪是从哪几个角度评价的?在文中做好批注。语言文字: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
内容: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手法: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明确写作评论的要点:
四、探究点播 明确写作评论的要点
五、自测反馈
1.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轻轻地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问候,享受秋风抚摩的qiè()意;感受鲁迅的深沉冷jùn(),体味林语堂的幽默隽永。追寻先哲的ruì()智,触摸生命的真谛——阅读改变人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请模仿画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3)年级将开展“走近文学大师”的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次活动拟一个主题宣传语。
2.“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精确地概括了茅盾先生对小说《百合花》的评论。请你根据《关于散文<
3.写点评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仿照下面示例,给其它两句作点评。
示例: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点评: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点评:
(2)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点评:
五、迁移应用
用今天所学的写评论的方法,为郭沫若的散文《杜鹃》写一篇评论(400字左右)。
郭沫若《杜鹃》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在眼前缠绵。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白鹭>》中作者对《白鹭》的评价内容,模仿茅盾先生的标题形式也给这篇评论重起一个题目。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这样的例证多的是。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论美》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重点: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学习过程
1、课文简介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二、自我品美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完课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论点? 美德最美
2、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遍。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出论点(美德最美)——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论证美德的重要—— 从画家无法画出最高的美来论证美德胜于外在美——从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为什么“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其中的“都”字能否去掉?文中是否还有类似与这样准确用法的词语?由此可以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注意什么?
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都”不能去掉,为了确定范围,去掉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这只是部分人。还有“许多容颜俊秀的人……”、“有些老人”。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三、深入探究
1.多用实例,事理显豁。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
s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篇段。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谈生命》
冰心
教学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3、体会文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鸟啄破蛋壳,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条小海龟从沙堆中,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迅速爬向大海……
导言:上述画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蓬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方式二:视频导入:
视频内容说明:
高山之巅,冰雪渐渐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于山间低凹处聚成小溪,途经山谷、森林、田野,进入江河湖泊,最流入浩瀚的大海;一棵小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随即它承受了暴风雨的洗礼,狂风撕扯着它,暴雨浇着它,雷电击打着它,霜雪欺凌着它……但它终于以挺拔伟岸的身躯矗立于蓝天之下,与白云为伴,接受小鸟的礼赞。
导言: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可是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不少人却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方式三:
导言:生命,是大自然是伟大的作品。生命,也文人骚客口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以卓越的睿智,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一篇关于生命的优美散文——《谈生命》。
[电脑多媒体]
冰心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照片,以及她的作品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以便全面系统地介绍冰心的生活、思想、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对冰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收集冰心的有关资料(建议学生从生平、思想、成就、作品等方面进行专题收集);
2、列举你读过的冰心的作品,用你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作品内容;
3、自读课文,勾划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给这些字注音、解释;
4、课外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
、冰心资料交流
要求:用简短的话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冰心资料,学生交流后,[电脑多媒体]显示,以强化此项知识:
[电脑显示]: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2、冰心作品阅读交流
要求: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你读过的冰心作品,其中包含作品名、内容、阅读感受。
3、生字、生词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其础上,(1)、[电脑多媒体]显示:
云翳(yì)巉岩(chán)羞怯(qiè)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骄奢(shē)枭鸟(xiāo)荫庇(yìn)芳馨(xīn)朔风(shuò)丛莽(mǎng)
(让学生齐读三遍)
(2)[电脑多媒体]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1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2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本文应为○1项。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中医病名。眼球角膜疾病后所遗留的一层薄若云雾状翳障
一泻千里:○1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2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心平气和:○1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2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1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2衰微。
(三)整体感悟、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听录音,跟读课文。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再读课文,理清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学生可独立钻研,也可与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第一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二种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三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不敢信来生)以一江春水为喻,形象描绘生命的过程。
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以一棵小树为喻,再现生命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宇宙是……结尾”)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种部分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两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也不敢相信来生)具体描述生命像什么。
第二部分:(宇宙是……结尾)深刻揭示生命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方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部分;
2、学习成果汇报。
方法:各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探究成果。
3、问题探究: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4、附:问题展示:
“一江春水”部分: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提示:“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面“像”则重在对生命外部形式的再现。“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从文中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几个“有时侯”领起的内容和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一一照应。
(3)、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提示: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提示: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一棵小树”部分: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提示:生长顺序,(2)、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
提示: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
(3)、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
(4)、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揭示: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认识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以这样的理解:“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问题展示:
(1)、请找出这位世纪老人的肺腑之言
提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随的。惟其如此,才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故此,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此题答案灵活开放,应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可心理解为这句话道出生命中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我们经历了生命中阴翳,能让我们更加珍爱人生,从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等,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性思考:
讨论:作为一篇散文,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
提示:
○1.选择适宜的形式: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含蓄隽永: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礼赞。
○3.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佳句细品
思考:本文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方法及要求:
学生从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为同学朗读,并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提示:建议学生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等方面入来选取语句,进行赏读。
(六)课堂活动—互赠名言、将你课外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赠送给同学;
2、提示:
说话内容应包含:被赠送者姓名、名言内容、赠送原因三个方面的内容。
3、[电脑多媒体]
提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三、想议练
A级:基础训练——摘录佳句
摘录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段落,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B级:拓展训练——观察日记
写一个生命现象,字数300字左右。
c级:提高训练——阅读语段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3.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3.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4.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2014年河南省鹤壁市科达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散文家谈散文》同步练习
填空题
3给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永()
绮丽()
睿智()
hóng hú()
kēng qiāng()
suō衣()
juàn qǐ ruì 鸿鹄 铿锵 蓑
注意“蓑”、“鸿鹄”等字的写法。
选择题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B.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C.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D.尽管巴以局势再度恶化,但布什仍表示将在近期宣布他的中东和平计划。
D
A,B,C注意语序颠倒的问题。选择题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于谦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B.新调来的刘老师不辞辛劳,走宿舍,跑饭堂,组织同学打扫教室,从清早,一直干到很晚才休息。
C.传统的画竹采用直幅,因为这样能较好地体现篁竹的挺拔、气势与高洁。
D.刘晓庆在北京的房产总共有5处20余套,是她在不同时期分别买下的,其中渗透了她的发家、婚变以及偷税漏税的过程。
B
A他那四句自勉诗,是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真实写照,C画竹变为“竹画”,D分别在不同时
期。
简答题
3请选《散文家谈散文》中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该段句式整齐,对
各位作家作品的风格作了概括,如数家珍,用词非常准确,词汇很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积累文章作者的创作风格,并陈述喜欢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题
关于白鹭
白鹭又名鹭鸶,颈长,呈“S”形,眼黄色,嘴长而尖,腿长又细,都现黑色,全身纯白,夏季生殖。背上和上胸均披以疏松的蓑羽,生殖期后,蓑羽失去。春夏生活于湖沼和稻田中,缓慢步行在浅水滩;飞行时,颈曲缩在两肩之间,两条长腿在身后。性好群居,不甚畏人。五月间群集营巢于高大树上。秋季南迁。食物以水生动物和小鱼为主。白鹭形态潇洒,外表闲雅。早在周朝,人们用其羽毛作饰物。西方妇女亦爱将其羽毛作饰物。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相传厦门是白鹭的故乡。人们常用“白鹭腾飞”来形容厦门经济的迅速发展。
简答题 3
本段介绍了白鹭的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观赏价值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及方法。
简答题
5请用3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意境。
初春时节,蔚蓝的天空,一壁如洗,一行白鹭向蓝天飞去,自由的翱翔。
将文章的重点句子译出,并注意诗歌的意境美。
现代文阅读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老子的话,能先。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简答题
2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两句任答一句即可)
把握文章的主旨句。
填空题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入合适的内容,要能体现刚柔相济的江南美。
江南的水,既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江南风物,既风姿绰约又雄伟挺拔;
江南的人,既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江南的水既柔弱秀美又坚韧顽强,江南的人既柔肠百转又侠骨铮铮。
根据文章内容和句式特点来填写。
简答题 2
作者在第二、五两段中分别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第二段提到“剑”,为了点出江南具有凌厉强悍的气质;第五段提到“剑”,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气。
仔细分析文章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简答题
4你还了解哪些流传在江南大地上的美丽传说?请举出一例。你记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壮 怀激烈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及课外延伸能力。
简答题 6
赏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用排比手法表现出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了解现代文的评价鉴赏,应该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另外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填空题
2《关于散文<白鹭>》第⑤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
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白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
简答题
3《关于散文<白鹭>》结尾说:“《白鹭》就是一篇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实在”能否去掉?“韵在骨子里”是什么意思?
“实在”不能去掉,它表达的感情比开头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要强烈得多,经过一番描绘后,作者认为白鹭实实在在是一首诗,有诗一般美,有诗一般的意境,用“实在”表示不容置疑。“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简答题 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请你仔细品味下面《白鹭》中的这段话,然后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这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究竟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把握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描写特点,另外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简答题 2
说说你对莱辛的话“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的理解及作者引用的作用?
意思说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
作者引用姚鼐和莱辛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简答题 3
举一个你所了解的作家的散文特征?就你所喜欢的一个作家,补充其相关的材料证明“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
刘白羽的激情奔放;小说《孔乙己》通过悲惨遭遇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体现鲁迅的深沉冷峻。
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及作者写作目的。
简答题 3
读一篇文章,不但要反复品味它的艺术魅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你读了《白鹭》之后,请写出与作家晓雪不同的见解。
散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来描绘白鹭精巧适宜的美。
了解文章描写的角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简答题 3
《关于散文〈白鹭〉》在谈到作者喜欢各种风格的散文时,以一些作家为例,并扼要地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吗?
作者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了解文章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者写文章的目的。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学科竞赛试题(j教师用)
七年级语文学科竞赛试题
__年级__班姓名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2、下面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瞬间shùn 忍俊不禁jīn B、自省xǐngA、小心翼翼 庞然大物 B、玲珑惕透 头晕目眩
C、倔强juè 诱惑yòu D、脊梁jǐ 弧线húC、曲径通幽 盘虬卧龙 D、灰心丧气 巴山夜雨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B)
4、表示条件反射的一个成语是(C)
A、柯南道尔 B、笛福 C、狄更斯 D、莎士比亚A、朝三暮四B、耳濡目染C、望梅止渴D、乐不思蜀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 保卫祖国 保持安静 歌唱英雄(动宾短语)B 风俗习惯 正大光明 缤纷络绎 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 精神文明 宝贵意见 多么活泼(偏正短语)D 人民伟大 成果辉煌 黑了一阵 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6、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B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7、从语音的角度看,下列行业标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存款强行,贷款富行。(银行)B、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创优美环境个个享有。(环卫)
C、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厂矿)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
8、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D)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9、某中学团委准备为召开部分团员座谈会发布通知,通知正文的最后一句应写的是(B)
A、恭候莅临 B、望准时出席 C、敬请届时指导 D、欢迎大家光临
10、下列诗句后面与其代表的季节不一致的一项是(A)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
C、柳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春)D、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花香。(秋)
11、一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辩论中对他的对手说:“挣钱的办法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一种是诚实的。”对手
问:“哪一种?”他回答:“正好是您不知道的那一种。”他通过这些话讽刺了对手什么?()A.知识贫乏B.不会挣 C.缺乏诚信D.孤陋寡闻
1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词性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C)
A、他在教室看书。B、她的歌声甜美动听。C、他向领导报告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在括号中填入文学家的字,使他前后字分别连成两条成语。
千疮百()虚乌有投桃报()手起家宁死不()形毕露如履薄()平气和
2、填人体部位名称
劈头盖()嗤之以()扬()吐气另()相看画龙点()了如指()
3、写出下列诗歌所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的名字。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下面是上下联弄混之后的四副对联,请仔细品味,然后分别将上下联组合起来。
日照花如锦青山一鹤归青山一片云碧水双鸥静
暮烟明月暗白水千层浪残雨夕阳收风吹柳似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记叙文阅读(19分)
你在伞里吗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