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时间:2019-05-14 20:2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第一篇: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悠久的节日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劳动最光荣”。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拒绝穿需要系皮带的西裤……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有一位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觉主动地劳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吧——

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干家务活儿就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如对孩子说:“就是这样干,你真聪明,妈妈相信你会越干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听到家长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口头鼓励,家长还可以送孩子日记本,让孩子写“劳动日志”、做孩子爱吃的菜等,让孩子能够记住和回味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儿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家长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来当厨师,你来当服务生,现在请你把饭菜端出去,把碗筷摆放好。”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当一天家,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孩子量入为出,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务。孩子不仅可以换位思考,懂得家长持家的不容易,还能让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识,明白“家庭责任”的含义。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家长可以给上小学的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家长可以引导上中学的孩子,说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听孩子说说班里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舍得让孩子劳动

现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社会、家庭精心照顾的象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处于对孩子的爱护,什么事都帮助着干,护着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仍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孩子享受着“小皇帝(后)”的地位。这个溺爱综合症直接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妨碍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总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磕着,碰着,苦着,累着,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会造成意外。所以时时处处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种全封闭的“真空”中,没有生活的营养,何以健全他们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她也会要求学着洗。这时女孩的妈妈便说:“这是妈妈干的活儿,你还太小,洗不干净,万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么办?”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电器,往往会跃跃欲试。这时男孩的爸爸会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儿,你修不了,回头再电着你,你还是自己玩会儿吧。”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养成“眼中有活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醋、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会洗贴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洗菜、洗碗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

家长以身作则做榜样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整天为了干家务活儿而抱怨“真倒霉,这么累还得洗衣服!”“太烦人了,这么晚还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为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而争吵不休,那么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干家务活儿会有什么乐趣。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怕孩子在劳动中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孩子洗碗时没放稳,碗全摔在地上。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码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具体表现

1.用劳动恐吓孩子。不少家长经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得去扫大街、当工人、买猪肉或者当农民”来恐吓孩子,还无限制地夸大这些岗位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时,家长们带领孩子上街时,经常指着工作中的环卫工作或劳动中的劳改犯们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听话,你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样,无形中造成孩子们对艰苦劳动的恐惧,误导学生们回避和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种,扭曲了学习和劳动的目的。

2.用劳动惩罚孩子。为了教训和惩罚那些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淘气的孩子,家长经常用劳动惩罚他们,无形中误导孩子仇视、敌意和害怕劳动,使他们认为:“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严重地亵渎了劳动。

二、不良后果

1.鄙视劳动。由于受到家长的长期误导和社会上对职业三六九等和贵贱高低的划分,也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谁劳动多了谁就是傻子,谁不劳而获谁就聪明;谁从事艰苦的劳动谁就低贱,谁能诈取他人劳动成果谁就有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的不良意识和品质。

2.恐惧劳动。由于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害怕劳动的种子。他们在没有示意下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也不喜欢劳动。也害怕积极参加劳动后,受到家长指责和埋怨,即“埋怨参加劳动,耽误了学习”。慢慢地他们对劳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无视劳动的习惯和品格。

3.蔑视劳动、责任和义务。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劳动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纽带,在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中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劳动让人学会分担责任和义务。孩子长期对劳动的鄙视和恐惧,必然躲避劳动,形成习惯,对劳动、责任和义务产生了漠然,无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永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生活和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到:为了什么学习?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奴隶。

5.学习误入功利化轨道。在家长们的长期误导下,孩子们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功利、回避繁重劳动和低贱职业、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当一个人一旦实现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后,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后劲,甚至放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其实,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改进生命质量的习惯。但,我们的学习却进入了功利化的轨道,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6.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生们由于缺乏劳动体验,感觉不到他人劳动的辛劳,更感觉不到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贵。所以,经常践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经常埋怨80后和9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经常责备甚至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事实上,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根本没给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机会。

三、改进策略

1.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

2.奖励孩子劳动,让其在劳动中体验光荣和尊重。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合作与交流、分工与协作,体验社会管理和劳动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劳动。

3.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孩子的劳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他(她)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学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在劳动报酬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同时,社会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以劳育德、以劳育智。

4.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等知识)。这样,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位家长讲,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他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可见,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毋庸置疑,对青少年来说,劳动的作用不光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来可真是要“苦”了他们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之外,学校和社会应当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如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组织青少年参加集体劳动及义务劳动等。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近几日同弟弟看电视时,见少儿台时常在播一则宣传雷锋精神的广告,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国家宣传雷锋精神已经近五十年了,雷锋精神真的成为我们生活得一部分了吗?我们每天都在说学雷锋,可是当老人被车撞到而无人帮助的时候,当失主丢了钱包而无人送还的时候。我们所宣传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认为,要学习雷锋精神,那就必须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从事公务员,工人,军人等众多职业的时候,他始终充满着饱满的热情。他当公务员时,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的时,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而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为了他崇高的理想,他在实际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真正成为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一时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应该一切归根实际,一切从小事做起,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不断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这种贡献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热情高涨的面对它,习以为常的做好它。也许一时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价值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当然,如果只做好本职工作,雷锋也许只会成为一个“劳动模范”,而不是“人民的好战士”了。他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他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我们早已铭记在心。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品质啊。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而不求回报,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最令人崇敬的地方。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将助人为乐视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将服务人民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才算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上,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不知不觉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五十年了,但他思想的光辉却始终未曾退却,在他的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继续前行向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前进。

第三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在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同学都知道马克思、爱因斯坦吧,他们是犹太民族的杰出代表。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来读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华夏文明悠久绵远,足以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民族。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也足见我们向来就不缺乏爱读书之人。至于为什么要孜孜不倦于读书,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不难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可以说,要想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读书,也必然离不开读书。

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也爱读书,他们读名著,丰富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他们读美文,感受着文字的生动音符……正是有了丰富的阅读经历,他们的谈吐才生动具体,回答问题才思维敏捷,看问题才深入透彻;他们不再为写一篇作文而苦思冥想,不再为阅读理解而紧锁双眉,读书为他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一句句名言经典从他们的口中流淌而出,是不是赢来了家长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是不是换来了同学的敬佩……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储备精神财富,这些现在他们还不太明白的经典之作,必将会成为引领自己成长的指明灯,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要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就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每天都是读书日,每月都是读书节,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第四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每天做完作业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阅读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还没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其乐无穷,他们的精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至关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端正学生阅读的态度。以往都是我们老师强调读书有多么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他们把作业一做完,就是去玩,根本不愿静下心来读一会儿书。因此,我想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就“读书活动”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你认为读书都有哪些好处?”“你都读过哪些书?”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二、帮助小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好动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他们的阅读就不能得到逐步积累的效果,且有可能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减少小学生的盲目性,更可以强化教师的指导性。在每学期开学,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阅读计划,确定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然后再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科学的安排阅读时间,和家长联系做出一个阅读时间的规定与安排。例如,每一天的固定时间,进行阅读,这件事可在家里和学校同时进行。开始时可以从家长监督,家里每天晚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至少规划15分钟来读书,并要求做到准时阅读;在学校则每天拿出十分钟来读书,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轮流读报,或自由阅读,慢慢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看报,就寝食难安。在周末教师要尽量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留下充足的时间,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持学习,学而不厌。

三、推荐好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品位过低,有的选择单一,所以我们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四、教师应该上好每一节阅读课。

首先,应该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名人名文之类可精读,童话故事之类可略读,报纸资料之类可浏览。另外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

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朗读与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

(2)背诵和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能促进记忆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复述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略读和精读。略读在于让学生更多地涉历一些阅读材料,在知识的“广”上作积累。精读在于让学生首先深入思考理解积累更多的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略读和精读的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掌握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的良方。

其次,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强调这点,就是强调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且定期检查、评比读书笔记。

第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

1、要读懂故事;

2、能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想法,想办法独立解决书中出现的问题,能有所异议;

3、能摘抄好词佳句。优等生的任务是完成以上3点。对中等生要求做到1、2两条。稍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第1条就够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四、开展多种活动汇报读书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通过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读书的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班里设立读书评比表,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目写在小红旗上,读完一本就在表中贴上一面红旗,评比班级的读书大王。定期开展语文阅读交流会,如:“好书推荐”“名人名言” “美文赏析” “知识广角”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以版报的形式向大家作汇报。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百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最后、指导小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是案头顾问,是引导读书的门径。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也就等于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的法宝,就等于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就能够在书山学海中自由翱翔了。

五、家校配合,让学生有书读。

家长是学生的贴身老师。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浏览、阅读,家庭内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学校要办好图书馆,班级要设立图书箱,学生之间可“好书交换看”,班与班之间交换,让学生随处有书看,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班内要定期检查、总结学生的读书情况,表彰读书的积极分子,以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就会慢慢地爱上读书,阅读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去翱翔吧!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善思考、能实践、有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我参加了“阅读经典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确定以“教师的经典阅读”为突破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今有句名言说:“教师就是课程。”言下之意,教师不仅是课程,是实施者,也是开发者、建构者、评价者,教师也是课程的一个要素。但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首先是一个书生,首先是一本可供学生阅读的活生生的大书。陆游有句诗云:“数简隐书忘世味,半瓯春茗过花时。”书,不但能充盈我们的教学时空,更能拓宽我们的生命时空。“阅读经典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提出:“勤字当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写结合,书写美丽的教育人生。”我希望通过阅读、实践,让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教师。

期间我主要读了《李清照全集评注》,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50讲》。王荣生老师的《听王荣生评课》,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

读《李清照全集评注》,通过读她的词和诗来了解其心路历程,了解其不平凡的一生。千年的词韵,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哀愁,千年的惊叹——李清照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词作多发于腑肝之诚,始终充溢着坦率而又真挚的情感,她把感情的生命部份发扬光大,毫无扭捏之态。她集女性的柔情美、词人的理想美、性格的阳刚美为一体,委婉曲折,妙而含蓄,可谓“曲径通幽”。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令诸多大家叹服。“多才多艺多情女,多苦多悲多难人”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听王荣生评课》,我明白了“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垫脚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这就跟写作一样,合适的材料、典型的故事永远是好作文的基石,然后才是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至关重要了。

读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我知晓了语文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甚至于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进而于细微处发现美妙的风景。

我读的更细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就是余映潮老师的《阅读艺术50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以教学艺术精湛、细腻而驰誉教坛,是教学创新的一面旗帜。我认为余先生的教学艺术有以下几点难得之处:

其一:注重积累。

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被练习册、考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是课堂上讲授、练习,课外积累。常常忽视了课文这个最重要的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谆谆教诲: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他的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积累,大到做资料卡片,小到几个美词、雅句。静为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积累,动为用固定句式创作美句、续写美句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更为令人赞叹的是余先生的经过“提炼组合”处理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的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积累之美。如他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再是课堂亏空课外补的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斗胆一句: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平时不注重饮食、锻炼,而去买什么“大力补肾丸”之类的生活状态,舍本逐末)。

其二:注重教学设计之美。

课文是静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间产生碰撞,支撑起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创造的斑斓广阔的空间。用余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其三:具有诗意之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这样就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

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其四:余先生在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从这本书中摘抄这么几句话: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8年。”

“暑假中的每一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

“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

“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掉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在一个不让人实现梦的地方,梦的火焰也不能熄灭。”

有位诗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的确如此,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写读书笔记,阅读其他成员的文章,反思自己。我积累了宽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我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我把理论知识适时的应用于课堂实践,让课堂更有效,更有语文的魅力。我会一直读下去。在此,我感谢全体课题研究组成员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于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谢谢。

下载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消耗庞大,节俭成为我司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企业来说,培养员工的节俭精神,可以减少企业的费用开支,相对而言,就提高......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和觉悟,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报恩,品行才......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连州镇中心小学梁卫勤读书是孩子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学生除了读......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微笑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微笑于我们,就......

    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内容摘要:感受估算价值,培养估算意识,注重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策略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索实践 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张建成 【摘要】: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商业巨子李嘉诚有句名言:“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中央电视台曾采访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康奈尔等四位世界科学巨匠,当被问及“你们如何应对那......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亲 子 阅 读 有 感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喜欢看各种各样的 书。有了儿子后,我的这种兴趣总觉得被有关孩子的琐事耽误,有时还嫌他烦,但没想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