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4 20: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第一篇: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学院(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林 学 院

生态学

1036180108 袁坤 覃林

2013 年 06 月 25 日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困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圈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南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围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同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南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T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1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45%,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3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围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工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月.失去了自身的特质【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盲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盲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3】,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4-5】,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6】,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7】,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8】,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9】。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10】,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工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2-13】。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局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几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14】,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2】 ANTROP.MARC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2004 【3】 陶思明.浅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1996 【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FORMAN R.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96 【6】 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7】 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8】 阎雷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1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9】 Botequilha Leitao Andre.Ahern Jack Appl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metrics in ustainable landscape planning 2002 【10】 Von Haaren Christina Landscape planning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2002(02)【11】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12】 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 1999(03)【13】 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4】 李团胜.肖笃宁.沈阳市城市景观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 2002(06)

第二篇: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方面的应用及设想

摘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评述了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特点,以及城市森林的建设原则,提出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以城市为对象进行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复合交错式林业体系建设;普及森林知识,建设开放型的城市森林;强调充分考虑城市森林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城市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原理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森林生态 城市森林建设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 城市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理论上一般是指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也指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和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科学,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异质性原理

(二)格局过程的关系原理

(三)景观尺度的分析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中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景观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而由此衍生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他们对保护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规划时需要优先考虑。

2,持续性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原则,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持景观生态整体性的需要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和能源;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等。因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持续性的实现,应以可持续性发展原理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针对性及综合性原则等。

随着城市化的普及,森林绿地面积逐步减少,间接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水土流失严重,由此新生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用之一,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是一种新型的、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森林体系,既包括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以森林生态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乃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集生态学、现代地理学、系统科学各门理论,研究景观及其空间要素,考察景观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并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原理的途径。

一、森林生态和城市森林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虽然全球森林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约 26%,但是其碳储量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 80% 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整个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 2/3[8],因此,森林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森林还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丰富的资源;在维护区域性气候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如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森林也有着很大的贡献,所以,森林在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越丰富,则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其抗干扰能力越强;反之,其结构简单、种类单调,则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千万年来,不同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从而形成现有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城市森林”最早出现于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1965年,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提出城市林业概念,自此,城市林业与城市森林先后在北美、欧洲乃至全球掀起了研究热潮。德国Flack(1996)提出了广义的城市森林的概念,即“城市森林包括城市周边与市内的所有森林。”我国引入城市森林虽然较晚,也有许多专家对城市森林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由于深受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城市森林的定义更多体现了一种大森林观点。

尽管对城市森林的理解不同,但各国学者都强调城市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注重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把森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在范围上超越了传统的城市绿化范围,把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城市森林的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的理念上,突出强调了树木、森林的主体地位;认为城市森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现代林业的一个分支,是涉及林业、园林、水利等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体系。

因而,城市森林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1,景观系统异质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因为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景观异质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景观异质性包括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功能的异质性以及景观动态的异质性,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在景观这个层次上,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

2,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斑块或基质的作用关系。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与斑块和基质的相互作用复杂化。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3,景观格局和过程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时间变坏规律,景观格局的控制要素,景观格局对干扰扩散的影响,利用景观格局指标量度其生态功能,利用模型模拟预测景观变化,以及景观格局的尺度转化规律等。与格局不同,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②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⑧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④ 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

三、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及建设原则

城市森林是经人为加工改造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的生物群体。与一般森林景观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不同,它存在于城市建筑群和人海之中,林相简单而规整,林内清洁而整齐,种群较简单,结构由人为组合且有明显的栽培性特征。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

(1)功能化特征明显。城市森林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城市的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任何一个城市中,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镇),都可以根据主要用途的差异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或者可以根据污染程度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污染区。

(2)维护费用较高。与其它地域的森林类型相比,城市森林非常脆弱。一方面,城市森林要承受城市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承受城市因大气、土壤、水等污染及热场等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同时,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干扰很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森林造成影响,使城市树木呈现各种受害症状,甚至枯萎死亡。因此,要使城市森林维持正常的运行,相应要花费更多的维护费用。

(3)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人类的审美观与行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市森林。用人类干预替代森林自我演替,对影响城市美观以及人们视线的树种加以人为清除,而种上较为统一的符合人们审美眼光能够极快生长的树种,在其迅速占领空间后不进行树种替换,使其长期成为优势树种,而使其他的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的树种没能有效生长,不符合人类审美观的乡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限制了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挥。

在城市森林的构建中,主要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应注重森林的防风、降尘和水源涵养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环境保护。(2)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森林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居住其间的人类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从城市森林树种的配置到色彩的以及森林结构模式的设计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要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森林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组织空间,配置资源,保证城市森林眼前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要立足眼前,兼顾长远,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4)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选用乡土树种。

(5)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地形与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森林规划整体框架,将环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构建形式有效利用,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四、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建议

城市森林作为位于城市之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城市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能量流影响,景观异质性较弱,城市森林具有先天的脆弱性,要承受城市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的同时,对其作用与功能要求又较其他森林更高。

城市森林的建设者是人,城市森林归根结底是为居住于城市的居民服务。城市森林建设的目的是要建设一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和生活其间的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圈。社区加强城市绿化知识宣传,小区的宣传栏中分期讲解有关知识以及森林保护、培育方面的知识,进而便全社会达成一致共识,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生态环境.

设计多种类型、适合不同年龄需要的开放城市森林,建设多种形式的城市森林娱乐活动场所。城市森林所处的地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建设使森林不再是遥远的自然,不再只是假日郊游或远足的奢求,直接改善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环境,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活动,如花卉节、竹文化节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提供更多的使人们亲近自然,走向自然的机会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森林文化品位。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改变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草坪热”、“大树进城热”,采用乔灌草结合和乡土植物种植。城市森林所处立地条件有限,对效益的要求更大,更应该学习森林的这种复层结构,最大限度增加绿量,以有限空间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乡土植物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易于成活,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态问题突出,单纯增加绿地覆盖率只能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效益的提高,但经济发展才是一个城市最终追求的目标所在,如何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绿色经济效益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体现。利用城市森林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开发城市森林能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带动房地产、商业、医疗服务、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高度结合的景观,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森林,分析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景观特点,使城市景观更符合生态学意义,将推进城市森林的建设,缓解城市环境危机,有助于城市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解决.并指导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仰麟.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J].自然资源译丛,1991,36(4)

【2】李建龙.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林业科学,1995.31(5):46O-466.

【4】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3):65-68.

【5】彭重华.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13.

【6】百度百科.森林的作用

第三篇:《景观生态学》课程安排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安排

1.课堂教学由若干个讲座组成2.系统地自学教材和有关参考书

3.写一篇课程论文(目的:学会撰写科学论文和文献综述的能力。方法:命题(与景观生态学有关就可以,最好能结合本专业)→运用工具书,查阅、泛读有关中外文书籍、刊物→列出提纲→修改→大量阅读和精读文献相结合→做读书扎记→撰写→修改→交电子版和论文打印稿。要求最后一次上课的时候交给我。格式:按《生态学报》)

4.考核(根据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质量综合评定打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成绩占70%)

5.教材: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参考书: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博,杨持,林鹏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曹凑贵,严力蛟,刘黎明等.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广州市建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前沿.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刘黎明,李宪文,严力蛟等.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严力蛟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命科学学院

单位名称: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浙江大学旅游与地产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杭州创工规划设计研究院

邮政编码: 310058

联系电话: ***

0571-88206207(本人办公室)

0571-88206605(单位办公室)

传真: 0571-88206207

QQ号:390970916 E-mail: yanlj@zju.edu.cn

网址:http:///

第四篇: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 时:50 学 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 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 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第一章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时数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合计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8 4 4 6 6 6 4 2 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空间种群理论、渗透理论、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 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 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研究(2)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2、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主要景观分类系统;掌握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熟悉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和文化、美学的评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4、教学建议:

用实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1)野外调查与观测(2)遥感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方法(4)景观尺度分析(5)地统计学方法

(6)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了解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

4、教学建议: 在讲清楚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前提下,对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只作一般介绍,这部分内容可留给生态规划与设计课中。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2)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4)农田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特点及其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国外景观生态规划概况和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熟悉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4、教学建议:

以实际案例教学讲解。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1、教学内容:(1)自然保护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2)农区景观生态建设(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扩展与景观动态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4)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矿区景观的特点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5)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评估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建议: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最好要有例子说明。

第十章 景观与文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研究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文化景观的空间和非空间性 文化景观的分异与趋同 文化景观的稳定与变化 文化景观的扩展与跃迁

(3)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系统维持 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掌握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熟悉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4、教学建议:

采取自学加讨论的方式。

执 笔 人:黄 继 山 审 核 人:

主管教学院长:张 学 文 2006年10月26日

第五篇: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论文

1景观的组成部分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

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

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生态学中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如何加快城市进步的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融洽的城市园林绿地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也是值得深究的。综上所述,既要致力于生态的健全性,又要致力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协调性,必须于充分掌握景观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全局优化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和谐发展;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类的本质需求考虑,以生活为出发点,营造人类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结合城市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建设需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坚持地方特色原则,园林与文化相结合,沉淀文化历史,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园林环境。同时在以下方面要注意: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要注重结构的组合连接,注重城郊生态工程的建设;完善园林绿地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的群落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全局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下载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景观生态学题库

    景观生态学题库一、名词解释斑块、廊道、景观粒度、景观对比度、空间异质性、尺度、景观边界、景观连接度、生态学干扰、“源”景观、景观格局、环境资源斑块、残存斑块、孔......

    景观生态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 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1、什么是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

    景观生态学考试

    名词解释:1.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干扰:是使生态系统、 群落或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2. 象,景观生态学和变化,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以景......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一、景观生态学主要内容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

    景观生态学实习报告

    石家庄城市景观调查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时间:2012年5月13日 2实习地点:滹沱河湿地 3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地理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观察、描......

    景观生态学实习指导

    《景观生态学》实习指导书(杭州、上海) 一、实习时间及地点 4月18日—27日,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太子湾公园、西溪湿地;上海延中绿地、世纪公园。 二、实习目的 复习巩固景观生态......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

    课程论文样本

    用HRTF进行虚拟声源定位实验 杨飞然, 葛延增, 吴镇扬 (东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 摘要: 介绍了传统的音频定位理论及存在的缺陷,引出了HRTF的定义,分析了HRTF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