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的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的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今天又是一节思想品德课,预备铃已响,还未踏进二(2)班的教室,就听见小杰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到自己的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的放着,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放(我要求其他与课无关的书放在课桌里),上课了,他还在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风景(初三正在开家长会),一会儿拿出信来看看,看上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过他也时时观察着你老师的动向。你走过去问他老师讲到哪里了?他都能正确的指出,真奇怪,难道说一心可以两用?而且他特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你看初三正忙着填志愿,准备中考,你想这样上课,你这么聪明的脑袋难道只想混张毕业证书?那多可惜啊!他低下了头,而后的课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真的学习效力比较高。
小杰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上课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你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对打架特感兴趣,哪儿打起来,总有他的身影,要么参与,要么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晓生”,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上分析
小杰是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耿耿于怀。
二、造成小杰这种心理的原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父亲经常在外做生意,不太关心他的生活,遇到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里做了错事,他就动辄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万事喜用武力解决,好打架。
2.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捣蛋插嘴,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美。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初二时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三、如何解决小杰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1)开好家长会 让家长及时了解小杰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
(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 多到家庭中了解小杰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3)用好家校路路通 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小杰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
(1)加强养成教育 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文明礼貌、衣着、坐姿、学习用品的摆放等一些小的习惯开始抓起,并定期与他交流和沟通,有成绩及时表扬,所以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上来,一些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门功课的成绩也多在80分以上。
(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 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
(3)教师要关注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每个教师要依据小杰的个性心理特点,为他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他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重视心理疏导工作。首先,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的思考(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今天又是一节英语,预备铃已响,还未踏进高一(2)班的教室,就听见D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到自己的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的放着,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放(我要求其他与课无关的书放在课桌里),上课了,他还在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风景,一会儿拿出书来看看,看上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过他也时时观察着你的动向。你走过去问他老师讲到哪里了?他都能正确的指出,真奇怪,难道说一心可以两用?而且他特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你看别人都认真听讲,你想这样上课,你这么聪明的脑袋如果白白浪费那多可惜啊!”他低下了头,而后的课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真的学习效力比较高。
A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上课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你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对打架特感兴趣,哪儿打起来,总有他的身影,要么参与,要么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晓生”,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上分析小A是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耿耿于怀。
二、造成小A这种心理的原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父亲在外打工,不太关心他的生活,遇到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里做了错事,他就动辄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万事喜用武力解决,好打架。2.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捣蛋插嘴,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美。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高一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少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三、如何解决小A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1)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小A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多到家庭中了解小A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3)用好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小A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1)加强养成教育。课任老师班主任老师都应该关心他的一切,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文明礼貌、衣着、坐姿、学习用品的摆放等一些小的习惯开始抓起,并定期与他交流和沟通,有成绩及时表扬,所以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上来,一些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门功课的成绩也多在80分以上。(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3)教师要关注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每个教师要依据小A的个性心理特点,为他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他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4)重视心理疏导工作。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个案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潜能的一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近一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我详细调查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心理障碍,并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努力寻求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下面我就通过对几个典型的中学生心理障碍个案的分析,来初步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袁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袁某那样。
典型个案2:朱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吴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吴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对于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已有的教学课程基础上(即初一思想政治),溶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国初一政治课程设置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普及心理保健卫生知识,还要注意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如初一上册主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态度、意志品质、自尊自信等方面的教育,下册则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人际交往、生活情趣、爱国情操、自我约束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学生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形成健康人格的雏形。教师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偏差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各年级的学生需求程度、方面,以及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六年级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入学后的学习方法改进,以及人格辅导中的适应新环境的教育;七年级开始对他们进行人格辅导中的比如情绪调节、自信与自卑、意志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八年级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将对他们额外辅导,侧重指导他们的异性交往、代际沟通等方面;九年级要着重他们的面对挫折、考试发挥方面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5、开展“点面结合”的心理辅导工作。“点”是指小到一个学生的指导,“面”可以是通过校广播、校报向全校学生进行指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应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这些工作的正式开展前,工作的重点应是与学生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只有搭准学生脉搏,才能使工作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家校联系,共塑健康人格。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外部形象,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还要留心观察、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上有关宣传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虽然,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比城市的容易一些(社会的不良影响较城市的少),但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农村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
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三、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学生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
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就能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一场考试作弊的**
刘月是一名初二同学,在学期结束前的期末考试中因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作为她的班主任老师,我接到德育处通知后,找到刘月了解事情的原委。
原来,方文在历史学科的考试中,由于考前复习不扎实,事先把老师复习时讲解的一些重点题目用小纸条密密麻麻地抄写了下来,然后放在裤子的左右口袋里,恰逢考试时遇到了同样的考题,于是,她就从口袋中将纸条偷偷取出,结果在抄写时被监考老师发现,老师把刘月作弊的事情报告给了德育处,德育处正考虑给她以纪律处分,同时,让我与她谈一谈,使之反省自己的错误。
我找到了刘月,她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让她在椅子上坐下,她始终低着头,手放在膝盖上,眼睛呆呆地盯着地面。“刘月,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吗?”我问道她依旧低着头,一声不吭。“刘月,我知道你心里一定很难受,这两天肯定既吃不好,又睡不香,脑子里乱糟糟的,想了一大堆事情,可以跟我谈谈吗?”她咬着自己的下嘴唇,双手交缠在一起。
“老师明白,你现在正经历着精神上的折磨,你需要一个可以很好地理解你的人来伴你走过这段痛苦的历程。”她的眼眶里开始涌出泪水。“老师,是我错了,我不该存在侥幸心理,我不该考试作弊。我好后悔!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我该怎么办呢?” 她的脸涨得通红,双手无助地在空中乱划。我靠近她,揽着她的肩头。轻声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从没犯过错误,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同样的错„„”
刘月突然抬起头,打断我的话:“可是,这个错误的代价太大,我要被全校通报批评,要记过处分,什么评优、三好,一切荣誉、一切优先的待遇都与我无缘了。同学们会怎样看我,我又将怎样去面对他们?”说罢,刘月的泪水夺眶而出。看得出,刘月不仅在忍受着悔恨的煎熬,同时,还有很多的顾虑,担忧自己的前途,害怕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我等她稍微冷静下来,接着说:“我明白你此刻的处境,也很理解你难受的心情,我希望你能把它们都讲出来,或许我们会想出些什么办法来进行补救的。”听了这话,刘月抬起头来,渴求地望着我,“已经到了这一步了,还能有什么挽救的余地?”“请你先将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好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已经从政教主任那里得知了一切,然而为了客观地了解这一事件的经过,我仍需要听当事人的亲自叙述。
刘月长叹了一口气,给我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她向德育主任所做出的保证。在这当中,我问她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以后怎样改正。
“教训太深刻了:首先,一个人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你可以一次得手,但不能次次得手,总有一次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其次,人应该恪守诚信之道,没有一个能通过考试作弊而成为学业优秀的学子,要作一名好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人,而诚信乃为人之根本。再次,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得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不付出就能不劳而获的„„”
刘月一口气说出了好几条教训。看来,她的反省是十分深刻的,也是相当彻底的。下面的问题是让她怎样正确地认识学校对她的处分,和面对同学对她的看法。
“家有家法,校有校规,学校对作弊同学做出处分的规定,是为了给作弊同学一个警告,也对其他同学有警示作用。做了错事,就该担当,就该勇于承担后果。这种切肤之痛会使我们在日后遇到类似处境时会避免出错,洁身自好。而且学校的这一处分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今后的学校生活中,当你有优良表现时,学校一定会做出撤消处分的决定。”
听到这里,刘月的眼里闪出了一丝光亮。“老师,今后我一定不会再做出这种愚蠢的事情,一定会诚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学习,以自己真正的实力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我要以自己这一次的深刻教训来提醒我们班级的其他同学,要他们不要重蹈我的复撤。”
看着她坚定的表情,我感觉她在思考,在成长。我继续因势利导“老师真为你高兴,古人曾说过,‘智者善因祸得福’,相信这件事一定会使你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为了能使她正确面对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同时,也使其他同学从这件事情中有所警示和提高,接下来的一周中,我特意开了一节以“诚信”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在会上,刘月勇敢、坦诚地讲了她的感受、体会:她考前的侥幸懈怠、考中的紧张焦虑、考后的悔恨自责,她目前的尴尬处境,她日后的决心„„。她的一番肺腑之言,令全班很多同学为之动容,他们份份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失信事件,以及如何改正,如何重新坚守诚信这一做人之根本的历程。并真诚地鼓励方文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能够从这次的挫折阴影中重新站立起来,从而避免自己将来在人生道路上的迷失。
班会结束前,同学们庄严宣誓:诚信将与我同在。并打算在会后起草一份诚信宣言,号召全校学生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实际行动塑造自己诚信守纪的品格。
看着身边同学们一个个真挚的面孔,听着他们一句句切身的体会,感受着他们的温暖和鼓励的眼神,刘月又一次流下了眼泪,但我相信,她的这一次的泪水中更多的是感动和希望!
看着刘月由当初的沮丧和绝望中逐渐恢复过来,看着关爱温馨积极的氛围重又回到了班集体中,我想,我从这次的事件中所得到的收获也一定不比他们少!
案例分析
在对刘月的辅导中,我首先是从精神上关心她,理解她。因为此时的她内心极度自卑、无助,最希望得到他人的温暖与理解。当然这种理解她并不表示要去支持她的错误行为,而是要帮助她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从不利环境中寻找有利因素,把挫折当作磨砺自己的机遇。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向善的能力,你可以不接受犯错同学的错误行为,但你能够接受她本人。在对方文的咨询中,我始终遵守着尊重她,信任她的原则,在此过程中,我没有一句教训和批评,而是一直鼓励她自己去分析、总结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和教训。我没有因为她作弊就认定她是一个坏学生,而是始终相信她会通过此次事件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通过这次事件,刘月懂得了诚信的可贵,弄虚作假的危害。同时也给全班同学上了一节生动的“诚信”课,最终,她没有被生活的挫折击垮,相信她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走得更加坚实、稳定!
一场考试作弊的**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大沙河中学 八年级四班 刘立伟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余明檀,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为公司会计。明檀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动椅子,经常惹同位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家里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此外精力显得特别充足,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警匪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但做作业时却经常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据家长和教师反映,小明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学习时,有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小明的父亲比较粗暴,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便揍;母亲则对孩子过于宠爱,给小明买的玩具很多,而且有不少是高级的电动玩具,但孩子玩不了几天就弄坏了,有时碰到孩子发脾气,新买的玩具拿起来就摔。对此,母亲只是叹息.可舍不得管孩子,好在家里生活条件不错,所以不在乎买玩具花的那几个钱。1 分析:
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如下: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儿童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活动中常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活动过度等。但这位儿童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第一,当他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是不知“天高地厚”,“无法无天”,根本不听成人规劝;第二,这位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这说明他的注意能力并无障碍,只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稳定性很差;第三,根据教师的反映,明檀在专心听讲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而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还伴有其它学习障碍。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这位儿童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而不是患有儿童多动症。儿童一般性多动行为与多动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般性多动行为可以随着儿童发展和教育影响逐渐改善,但多动症儿童则必须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方能好转。
在案例介绍中提到了这位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态度很不一致,父亲太严,母亲太宠,这是导致这位儿童行为多动的主要原因。2 方法和建议:
首先要针对这位儿童多动的行为进行矫正。其次也要解决引起行为多动的原因,即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用行为技能训练法对儿童进行自我指令训练。自我指令训练法是要教给儿童对自己说一些话,帮助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由老师或家长来对儿童进行自我指令训练。首先给儿童作示范,坐在一张桌子前看书,假装是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每当注意力开始不集中,开始左看右看或者晃动椅子的时候,就大声地说:“等等,我现在应该继续认真听课,老师和爸爸妈妈会喜欢我这样做的。”然后继续看书。在示范了这种行为及自我指令之后,就要求儿童照这个样子做一次。当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练习这种行为及自我指令时,要给予表扬并及时纠正问题。反复练习很多次,直到儿童每一次都能做对。当儿童能大声运用自我指令让自己继续认真听课的时候,就让他逐渐减小自我指令的声音,继续练习,直到儿童可以不发出声音地对自己作出自我指令,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他的自我指令。在进行这些技能训练时,要给予儿童一些实质性的表扬及其他强化(诸如一些小东西)。这整个训练结束时,告诉儿童以后在课堂上当注意力不能集中开始开小差的时候,就使用自我指令让自己继续听课,同时象练习的那样自我表扬一下。
除了自我指令训练之外,同时还要采用其他方法。一种是让老师对这位儿童认真听讲时定期给予表扬。当这位学生能专心听讲一段时间(这里依据他的具体情况设定,例如可以是15分钟或者20分钟)时,老师就走近他的桌子微笑着轻声表扬他,当这位学生能坚持在这样一段时间内都专心听讲时,那么当他能坚持专心听讲更长的时间(例如25或30分钟)时再对他进行表扬,以此让他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另一种是让父母在家里面用代币法奖励儿童正确的行为。首先父母要确定希望儿童出现的一些行为和不希望儿童出现的行为,比如希望出现的行为有认真做作业,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等,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有在地上打滚,乱摔玩具,骂人等等。然后在墙上挂一张表格,列出得到分数项和扣掉分数项。告诉儿童如果他每做一次上述希望出现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分数,可以用彩色的圆牌儿或其它东西来表示,如果每做一次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就会扣掉一定的分数,就拿走表示相应分数的圆牌儿,每次得的分数或扣的分数都在表格上做出标记,当他积累了一定的分数之后就可以兑换一些强化物,例如某种很想要的东西,玩一小时的游戏,额外看半小时的电视等等。父母一定要按照记录表上的记录来兑换强化物,以此让儿童增加良好的行为并减少不良的行为。当儿童的不良行为逐渐消失的时候,就逐渐减少使用代币,同时多使用表扬来强化。
此外父母要认识到小孩的一些问题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引起的。父亲需纠正急躁、组暴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要多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儿童应进行说服教育或鼓励教育;母亲则应克服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将关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孩子有错的时候应该教育孩子。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并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多动行为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
家长还可适当控制一下孩子的饮食.少吃西红柿、苹果、桔子一类的食物,不食胡极、辣椒等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注意观 察一下这种饮食上的控制对减轻孩子的多动行为是否有效。3 结果分析
经过努力,余明檀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而且能够尊重长辈,对人有礼貌。关心班集体,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他见到我总能很热情地问好。可见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教师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特殊孩子的重任,不能抛弃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第五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正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
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
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
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
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
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