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说自话,流浪的随想
自说自话,流浪的随想
东北的风很大,而且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方向。老师跟我们讲,说沈阳每年只吹两次风,一次是从一月分吹到六月,一次是从七月吹到十二月。看微信上有说“别问姐东北的风有多大”,开学以来,不知觉中已过去半个多月,总有种大学时光就要结束的感觉。我是个好奇心漫山遍野,贪玩爱溜达的人,对我来说,冬天里的枯树枝,春天里的一颗草,风尘里的一粒沙,都是我以为的风景。听说学校北苑的图书馆有变动,我好奇的紧。而今天原本的满课,临时老师说不上了,这消息太振奋人心,刚刚还满眼倦意的眼睛,瞬间清醒了。教室里蜂蛹声起,老师只能作罢下课。
我怀着颗寻觅的心,从图书馆一楼溜达到四楼,把近况新景都观了遍,那些坐着看书复习的同学貌似是诧异的瞥了我几眼。我发现增设了许多自习室,原来的一个阅览室改成了自习室,整个一楼原本是流动自习室现在貌似成了自发的考研式自习室。这是一股什么风,不言明了 坐在阅览室看书,阿姨说走了。原来合并了的阅览室不再开放到晚九点了。借阅室里,满目的建筑科学,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偶尔一两本文史哲的书零落在各个经管建筑书架的角落。即使如此,也没有一本可以是可以借的走的文学读本。但是我不喜欢电子阅读,不喜欢省钱买书,因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持久的角落可以存放,正版的也太贵,所以,这是注定了要读书少吧。
出了校园,风好大,有点被吹成傻比。北苑的足球场上,还是黑人留学生在踢球,风尽管吹,篮球场上还是那么多人,流汗流泪流血,哪种方式都好,总是真切的激情情绪。很少发短信的我,在风中给他发了短信说“也许所有的风景都是平静的,只有不安分的人心”。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举动会不会被误会,而这不过是瞬间的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是,但不知为何偶尔会聊天拿东西,而且很自在。突然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真是奇怪,无意识的互相靠近互相远离。
每次逛校园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与发现,近四月份的沈阳下午五点夜幕还未拉下,篮球场边的路灯已经亮起。我一条小路一条小路的绕着看着他们闹腾还有来来往往的校内校外的人。也突然发现原来学校里的超市不用存包,台球室里人不少,好像是有两个女生吧!记起自己,年后初四的聚会没有去,因为我还未熟练台球。
一路走着,风扬起头发,我知道也许别人的头发被风带起那叫凌乱美,而我不会,我知道那是一把没有头绪的草,但我还是有时候喜欢被着头发,任风凌乱,就像撕扯的胡乱的心绪。我原来以为,很多美,最美是自然美,但是后来发现,只有大自然才真正的拥有自然美。她们讲哪个女生妆太浓,脸和脖子两种颜色,我好死不活的来了句“原来她化妆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唐朝上妆的图样与唐初中后期唐朝女子眉,嘴唇,腮红等的变化样式。一块块记重修的碑文,一纸纸重建修复古建筑的文献。我有时候怀疑自己一路风景欣赏的是什么,古建文物,风土人情,那件是真,那样不是顶着历史民族风的头衔成了熔金库。
我不知道我在哪里,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想追求什么,能追求到什么? 我若如风,便可吹遍古今,阅尽历史风尘,于渺渺红尘里做一个看客,成芸芸万物中一粒砂石,是生命长河上的一根浮木。
这样,我永远清楚的知道你的模样,也不必为着你不可探寻的过往而烦恼纠结于我短暂的人生。
第二篇:口才训练法:自说自话训练
自说自话训练法
“自说自话”即自已对自己说话,原是形容人在异常心境下表现出的一种情态。我们借用“自己对自己说话”这种形式来训练口才。大体做法是:读了一段材料,自己试着复述出来;听了一段话,自己学着说一遍;想妥了一个意思,自己试着讲一次;写了一篇讲稿,先练习说一说„„上述种种,都是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称之为“自说自话”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特点是:简单、易学、收效快。凡每天坚持练半小时者经过100天,口才便明显提高。原先在公众场合说话紧张,说不成篇、话不达意的学生,百日之后,竟能有头有尾、有条有理、有情有趣地说上一席话了。对口才提高之快,他们自己也惊奇不已。古人说,“字无百日功”。用“自学自话”训练法练口才,也可说是“话无百日功”。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自我”二字,以我为主,自己说,自觉练,自己琢磨,自己总结,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求提高。主要训练过程是:
一、自备
为“ 自说自话”准备材料:或读一篇可供讲述的文章;或细听他人一段完整的讲话;或默想好一席有中心、有头尾的内容;或写好一份发言稿或讲话稿。
在上述“读”、“听”、“想”、“写”四种“自备”过程中,应做到“三要”:一要明确目标。这是为“自说自话”准备材料。这才能有意识地使准备的东西适合讲述的需要。二要注意条理。把讲述材料的每段、每层的意思一一理出,编成讲述提纲,醒目易记。三要分清主次。抓住了重点,讲述时才能主次分明,运用自如。
二、自讲
找一僻静之处:或田野山林,或河畔海滨,或斗室镜前,总之,要四周无人,这样才能便于“自说自话”。把准备好的内容,自讲一遍或数遍。可以把山水草木、风云雨雪、桌椅床几等模拟为听众。讲述时要做到:
——假戏真做。不能假戏假做。否则,就达不到目的。心中常抱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使自己获得实战经验。练一次有一次提高。
——有声有色。这是承接上一条来的。唯有“假戏真做”,才能使自己在“自说自话”伴有丰富而恰当的神态、表情。著名播音员陈醇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我用感情塑造形象。口才是交融感情,沟通人际关系之才。真挚的情感,比金子还贵重。没有感情,话就难以讲好。”用感情统帅语言,使之有声有色,这在练习口才时是绝不可少的。——手舞足蹈。要以手势助说话。“自说自话”时,用脑、眼、嘴、手、头、脚等多种感官协同动作,即使自己对所讲的内容有极深的印象,又能熟悉并牢记各种名式、词汇和其它语言材料,强化讲话时的语感,还能使自己今后讲话时熟练地使用体态语言。
三、自讼
即“自己告自己的状”,从而抓住自身讲话的错处。“自说自话”时,可以录音,讲完后细听。此时,你就像一个严格的法官,严肃地审查录音中的每句话,每个意思。从中心是否突出、构思是否精巧、内容是否丰富、言辞是否有趣、语句是否流畅、声音是否洪亮等等许多方面一一检查。查完,归纳成几条,记入“自讼笔记”,力促日后不重犯错误。
四、自结
定期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一般是3天一“小结”,10天一“中结”,30天一“大结”,百日一总结。以百日为一期,把总结内容写成一篇小文章,作为训练口才的阶段性的归结。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节节提高,不愁练不出好口才。
古今中外,很多口才家是运用“自说自话”训练法而大获成功的。
以雄辩著称的美国总林肯,青年时代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用手势,如何慷慨激昂地作辩护。返家途中,他常停下来步子,面对成行的大树、成片的大树桩、玉米,“自说自话”,或复述刚听到的律师的辩护词,或发表自己想妥的一篇腹稿,这样,林肯练就了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的雄辩之才。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口齿流利,擅长交谈。但他在少年时代竟是个口吃患者。课内答题,常会窘得满脸通红,结结巴巴,说不出话。后来,他除了常朗读诗文外,还独自一人对着镜子纠正口形和舌根部位;跑到山间,迎着狂风,高呼“有志者事竟成”,力争把这话一口气说完,不停顿,不口吃。这种“自说自话”式的训练,使他的说话慢慢变得流畅了,最后成了一位口才出众的外交家、政治家。
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原是茶馆跑堂,文化低,没口才。为适应**的需要,在担任师范学校老师期间,他每天清晨带一面镜子,到树木中,把镜子挂在树上,对着镜子大声讲课。尽管面前没有一个学生,但他一本正经地“自说自话”,说眉飞色舞,边讲边看镜子,边检查自己的表情、动作。发现有脱漏,立刻翻开课本查看并补讲。结果他的口才大大提高,讲课爱受欢迎。28岁就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教员,29岁担任了农民讲习所专职教员。他那声情并茂的宣传鼓动,震憾了千万青年的心。
像这样的实例,还可举出很多,事实证明,“自说自话”训练法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如此明显地提高口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自说自话”,锻炼了思维能力。表面看,这种方法是练嘴,实际上是在练脑,是在训练思维能力。
第三篇:《吴双艺自说自话》读后感
《吴双艺自说自话》是作者50多年艺术人生的记述,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回忆录。上海解放不久,50年代初,我就认识双艺了。那时,滑稽界的服务对象已起了变化,原来以唱堂会、电台、酒楼为生的滑稽从业人员纷纷组班,转到剧场演出。从此,说唱、表演“独脚戏”的曲艺转变为舞台演出的滑稽戏。滑稽名家姚慕双、周柏春兄弟组织蜜蜂滑稽剧团演出于红宝剧场。我因工作关系常去看戏,就看到双艺活跃在舞台上。当时他20岁出头,人们以为他是刚从艺的小青年。其实,早在上海解放的前一年,他已拜姚慕双为师,成为姚氏门下最初的弟子之一,跟着老师跑堂会、上电台了。姚慕双的学生,艺名当中都有一个“双”字,滑稽界就有了一个“双”字辈的演员群,而双艺是其中的老师兄。双艺经历了滑稽说唱到滑稽戏演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使他既熟悉传统滑稽的说唱和“独脚戏”,后又长期在舞台上磨炼,这对他一生取得突出的艺术造诣和成就,不无密切关系。
双艺好学。在戏曲界我熟识的朋友中好学的不少,而双艺的好学,给我的印象特深。他为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探求滑稽戏的革新道路,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孜孜不倦,从多方面吸取营养。他除了读书,每读到报刊上有关喜剧的文章,必抄录、剪贴,保存起来,可见他钻研业务的刻苦认真。我读了他的这本书,知道他从小就酷爱戏曲曲艺,更热爱京戏,尤其是周信芳的麒派,不但看,而且学,许多麒派名剧的唱段他都会演唱,而且被公认为颇有麒味的。
双艺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滑稽演员。他不仅能演,而且还能编、导,是滑稽界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曾编写了许多独脚戏和滑稽戏,他用业余时间在这方面的劳作,可说不逊于专业编剧。他也是一位艺术青春常驻的演员,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屏幕上,光彩不减当年,我为他高兴。
《吴双艺自说自话》既记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人生,又几乎写到了整个滑稽界老、中、青三代人,因此,我觉得它不单是双艺个人的艺术档案,也是滑稽界一份难得的资料。双艺在舞台上、屏幕上拥有广大观众,我相信,这本书也将会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第四篇:2007随想
2007随想
笔静静地躺在方格纸上,已经快有半小时了。思绪有些杂乱,如年前的那场50年都未遇见的大雪一样——被风吹得胡乱的飘着。
拉开窗帘,感受这2008年的第一缕明媚的阳光。打开窗,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闭上双眼,伸开双臂,徜徉在这美好、温暖的阳光里。于是,杂乱的思绪被打断,走进了回忆07年的大门,一幕一幕的对白,上演着我在07发生的点滴故事。
高一的结束,我拿着文比理名次高的成绩单,彷徨地、犹豫地站在文与理的交叉口,迷茫地看着前方两条未知的道路。三天的郑重考虑,认真地在“理”这个大字旁打上了个大勾。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了被文科生取笑为埋头苦干于题海之中的理科之路。于是,扔下《中国上下五千年》,撕下墙头的世界地图,抛下手中的《于丹品〈论语〉》。搬来一堆厚重的习题本,推了推鼻梁上那副400多度的望眼镜,欲奋斗于这题海之中„„开学前的半个月,亲戚来做客,联合父母对我语重心长说了的那一席话,彻底动摇了我学理的念头,不,应该说是学理的事实。又是三天的深思熟虑,一大堆的修改程序,我又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了刚刚起步的理科之路,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转身,踏上了被理科生称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的文科之路。这条路,不会再改变,是我高中最慎重的选择,是我一生都要走下去的路!
2007年这个暑假,太阳照耀得特别毒,受不了炎热天气的我,作了让我至今还后悔的事——一赌气去了理发店,向理发师吆喝一声:“把我头发给剪了!恩,就留到这!”说完,我在脖子那稍稍比画了下。那个头发染得黄黄、翘翘的青年理发师,把我那已到腰间的长发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会儿,把他那原本溜溜的小眼瞪得很大,半晌,吐出俩字——可惜。我摘了眼镜,视野模糊,看不清楚镜中的我„„当第一搓头发被剪下时,我却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心都被剪上了一刀,生疼生疼„„于是我闭上眼睛,不忍心看着那陪伴了我许久的头发就这样离开我,然后缓缓落在地上。“好了,自己看看吧!”那小青年朝我喊着。我胆战心惊地睁开眼,然后戴上眼镜。要不是当时有那么多人在理发,我准用我那“女高音”尖叫一声!好奇、惊讶地看着镜中的自己,好象要重新认识自己一样。理发师似乎很满意自己的杰作,笑眯眯地看着镜中的我。天呐,我竟顿时感到有点晕,而且我知道,那不是因为中暑!我丢下钱,拔腿离开了那理发店„„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使劲往角落里钻,害怕被熟人认出来„„
逝去的200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个冬天,特别冷。1月下旬至除夕,几乎天天都飘着晶莹的雪花。高达25厘米厚的、白皑皑的大雪给那些绿得快褪了色的草地盖上了一条厚厚的纯白色棉被,躺在这条被子下的花草们一定可以美美睡上一觉,等这些冰雪融化后,一定是个暖暖的春天„„这场大雪,对于南方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甭说孩子们了,连大人们都兴冲冲地加入到孩子们发动的“打雪仗”这个游戏中。
一手抓起一大把冰冷的雪,一手拼命捂住脸,生怕自己被对方的雪球给砸中„„雪地里欢声笑语一片,人们任凭自己的脸蛋儿、鼻子和双手冻得通红通红,仍在雪地里欢快地跑来跑去,躲来躲去,于是,白茫茫的雪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脚印„„
鼠年的到来,象征十二生肖的又一个来回。2008年的11月,我将成为一个满18周岁的成年人了,意味着身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思想将变得更加成熟,需要更多的经验和勇气去走上未来的路!
岁月拖着长长的影子,在继续。故事踩着踏过的脚印,也在继续。心儿在心间,不住思量„„
第五篇:随想
随想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原计划晨练,一觉醒来已经8时多。家里静悄悄的,公公和婆婆肯定出去了。我懒洋洋地坐起来,靠在床背上,似乎忘记了节日的到
来。
起床后,我和女儿洗澡。接着洗换下来的衣服。我拼命地洗,唯恐洗不干净。偶尔从厨房传来婆婆的说话声,炒菜声。我没有什么想法,一直在洗。
洗衣机正在甩衣服,传来婆婆的声音:“吃饭了,吃罢饭再洗吧。饭要凉了。”我说:“知道了,马上就好。”
来到餐桌前,一桌丰盛的菜肴早被孩子围住,看到孩子那可爱的吃相,一丝微笑挂在我脸上。
人活一生到底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