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题结题报告
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以生为本,探索高效课堂”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申报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以生为本,探索高效课堂》课题。2010年7月经贵阳市教育局审批,正式立项为贵阳市2010年市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筑教发〔2012〕84号文件公布)。2012年11月,经贵州省基础教育科研研究、教育教学实验领导小组审批,正式立项为“贵州省基础教育省级立项教育科研课题”(贵州省教育厅〔2010〕295号文件公布)。2010年9月开始全校积极开展了课题研究。通过三年扎实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成效,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世纪城社区内的一所公立初中学校。主要招收世纪城片区、金阳龙泉村、金阳二铺村的学生。这一地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个体户、农民,还有一部分是贵州省各县份买房在世纪城的住户。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也不够。这样的生源现状决定了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文化素质不高。要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赶上贵阳同等学校学生的水平,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向课堂要效率。而我校作为一所2009年创办的新学校,年轻教师较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较少,全校老师平均年龄只有32岁。年轻教师活泼、富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教学经验。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我们的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相差甚远,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我: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因此我校希望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发挥团体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总结各门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途径。有效课堂的研究重点是力图让教师通过有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策略、有步骤的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一段时间后获得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水平。让教师的有效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研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的自身成长以及教学的乐趣都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研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集思广益,大胆地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直到让课堂成为一场盛宴。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2)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3)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教学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课堂,体现“以生为本”。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能够主动有效地学习,就能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现行的教材,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较远,对于这些,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改编、整合、删减、增补。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真正地体会有效教学的真谛。文本知识只有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地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学生能将苦学、厌学变成乐学、好学,让学校成为他们的乐园。老师不再是简单的教授者,而是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由接受方变为主动方,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由“单线传输”变为“双线互长”。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及访谈):为了使研究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只有了解了问题的症结何在,才能使研究有的放矢。所以我们每个学科都会设计与学科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再对问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 总结,最后确定研究的方向。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培训、学习、体会、总结、改进,帮助老师们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形成一些提高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进行推广。
3.比较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对比班级的方式进行研究。同一个年级,在不同的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并比较两者的教学效果,最终确定较好的教学方式。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校将制定领导专项负责制和课题研究组组长负责制,明确责任;以教研组为单位,分组分工。以学期为单位,拟定阶段目标,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反思等。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对象
为了体现可行性和具有代表性,便于在不同的学科推广运用,贵阳实验一中的各学科全体教师及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此次的研究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0年4月——2013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1年2月);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2月);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9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讨,签署课题研究承诺书,各教研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同时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先后邀请市教科所张宇敏、雷颖善、叶明亮、龙林等专家对老师们进行《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如何选题》、《研究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优学 减负增效——关于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思考》等培训。通过以上培训,使老师们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能力。
(二)加强对各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指导、检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1.开展教学活动月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我校分别于2010、2011和2012年10月开展了三次“教学活动月”的活动,各教研组结合本组研究的子课题,组织老师们精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总结教学经验,力图让教师 通过有目的的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策略、有步骤的实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水平,也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邀请贵阳市教科所的专家、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对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将他们的点评进行录像、详细记录,并在教研活动中认真讨论备、教、批、复、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在专家们的指点下,我们的年轻教师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得到了迅速地成。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活动成果编订成册,积累经验。
2.成立教科处,充实课题研究领导力量。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市级、区级培训和校际交流。3.完善资料,将课题研究融入常规教学工作中。
我校制定了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记录簿》、《教学活动课题研究记录簿》,将课题研究的计划、总结、反思、点评等环节,融入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使老师们在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真正实现科研促教。
4.开展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从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我校先后举行《新教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课堂分析、诊断、评价的技巧》、《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反思》、《如何做一名职业化教师》、《读书笔记的撰写》、《如何做好新课堂教学设计》等十余次培训,并分三批将全校老师送到广州、成都等地的优质学校听课、学习。特别是2012年3月,我们邀请了市教科所的龙林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帮助各小组进行反思和改进,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圆满完成了课题中期检查工作。
5.开展了读书心得评比、教学设计评比、“送课下校”等活动,产生了如《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等研究成果。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原则
1.初步形成了“以教促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经过各教研组的反复研究,我们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作了明确的界定: 一是课堂组织的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三是课堂形式的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四是课堂过程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2)构建了课堂教学有效化形成的典型课型:强调教学准备的有效化,包括教学目标要合理、教学内容要精选、教学结构要优化、兼顾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的有效化,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调教师的调控作用,优化练习过程。
2.初步形成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有效”基本原则。
“四有效”基本原则即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学生活动、有效的课堂体验及有效的习题反馈。
第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通过研究,教师们明确了有效情景的创设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基本掌握了优化情景设计的教学方法:(1)设置有效情景要关爱生命、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特点、要贴近学生的兴奋点;(2)在情景设置中要注意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德育和学科法制教育等;(3)在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要指向鲜明,才能实现有效提问。
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如下:(1)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学习情境;(2)通过学生认知矛盾创设学习情境;(3)通过趣味实验及有趣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4)通过学生活动创设情境;(5)通过科学实验,创设情境。同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考虑以下关系:(1)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2)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特征的关系;(3)情境创设及可行性。
有效设问的策略如下:(1)新课授课前,要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并结合生活现象精心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方式要多样化,还可多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设置。问题设置中强调关键词。(2)问题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感,环环相扣。(3)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4)对于一些问题,老师尽量不要留有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二,有效的学生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才能有效。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提高实验学科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方法:(1)实验前学生一定要明确观察内容,弄清实验操作步骤;(2)增强感性认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3)统筹安排实验活 动,维持良好课堂秩序;(4)利用教师反馈的力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5)合理分配教学活动的时间;(6)注重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7)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有效的源动力。在课堂实验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习的效率。
社会学科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应该包括价值化、人文化、能力化、实践化、生活化、成长化、主题化、结构化、开放化和生成化。现有的学生活动设计中存在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不全面、活动方式太单
一、整体设计不连贯、活动的设问不合理、活动时间不合理和活动参与不积极等问题。所以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规律:(1)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问题——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正确的引导——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3)随时随地的调整活动的模式———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保障。还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的学生活动形式。
第三,有效的课堂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必须强调:(1)在课堂中,要突出以学生“自主体验”为核心,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2)要因材施教,全力以赴地帮助不同层面有困难或困惑的学生不断改进提高。(3)不再让学生按照所谓“标准答案”来欣赏,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加以评价,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并接受。(4)在创作课堂上,可运用感知体验式学习,创设多元情境,有目的启发式提问,使教学目标融入任务情境之中。(5)当学生进行创作时,可运用尝试体验式学习,教师提供创意新颖的作品,进行审美刺激。(6)在进行创作构思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交流,在交流中,调动经验,积极引发学生对以往的回忆,整理归类。
体验式学习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问题或创设情景等形式引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明确体验学习内容和目标;第二步,教师首先通过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第四步,学生根据交流评议的结果,进行自主性的反复思考和体验练习;第五步,总结学习方法,检验体验学习的效果,特别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产生新的动力。
在体验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加以强化,以得到维持。例如,数学学科总结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1)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开始喜欢数学。(2)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课堂上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在学校里举行了“魅力数学大赛”,让孩子们参加七巧板的制作 比赛、图形设计比赛、应用题比赛,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优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有效的习题反馈。
经过研究,我们把习题反馈分为:
(1)超前性反馈:就是教师在课前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成为难点?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会“卡壳”?教师需要作怎样的帮助?预测到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使他们的学习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2)诊断性反馈: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各种复习课之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巡视、提问、板演、小测验、讨论等),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课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
(3)巩固性反馈
就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习题,让学生当堂及时地巩固新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做练习期间,教师及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疑惑的及时剖析,缺陷的及时弥补。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这种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紧扣教材;②题型要多样化;③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④应以课本中的练习为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出示反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以供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讲评时参考。
在研究中,有的老师创造性布置了快乐的课后作业:学生每天思考:“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对今天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需要老师帮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建议?”、“今天的作业中最值得骄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什么?”、“今天课上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这五个小问题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上重视学习方法和思路,培养自律、自觉的学习习惯,也加强了师生的联系。
3.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教学的方法。
通过研究,老师们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
作为交流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
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和提供资源环境: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包括:讲解演示、操作与练习、对话和教学游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有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师生关系。人机关系、生生关系、真实与虚拟的关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媒体的关系。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各方面的的努力,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集一、二、三; 3.实践成果:
(1)教师获得的荣誉。
2010-2011学年度我校教师获得省级奖52项。学生获得县级奖9项,市级奖18项,省级奖10项,国家级奖4项。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县级奖26项,市级奖12项,国家级奖1项。在金阳新区首届魅力金阳·教师风采中青年教学学科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教师在八个学科的评比中,共获得一等奖8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名。学生获得市级奖4项,省级奖23项,国家级奖2项。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教师获得县级奖3项,国家级奖3项。学生获得县级奖2项,市级奖6项,国家级奖5项。在2012年贵州省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3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33名共77篇。
2012-2013学年度,我校教师获得省级奖113人次,市级奖6人次,县级奖17人次。(2)教学辅助资料
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组产生了适合学科教学和本校特点的教学辅助资料:如英语组有了校本分阶段复习材料:《七年级英语预习作业》、《八年级预习学案及期末知识大盘点(上册)》、《八年级预习学案及期末知识大盘点(下册)》、《九年级各单元知识盘点》、《九年级试卷册》及《九年级话题阅读训练》。
物理组的教师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合理的改变,并自制了20多项教具创设实验情境:如“让桌子也唱歌”说明声音的产生、制作“土电话”说明固体传声、用“防水袋中的手机”说明液体传声、用直尺和儿童积木制成惯性演示器、用毛刷、砝码制成摩擦力演示器等。这些自制教具材料容易获得,也能够很清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组的老师则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实验课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这一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自学“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找出每一步的关键动词,最后整个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可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吸七个步骤。再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中,有学生反映找不到血管,通过老师的观察,发现这其实是由于他们不认识血管造成的。所以老师在实验前就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视频或展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的图片,这种的情况就避免了。
化学组对教材中的语言情境素材、实验情境素材进行分析,制作了表格,帮助老师们很好的利用在教学中。等等。
(3)学生获得的成绩
在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学科成绩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步:2011年我校学生万丽中考成绩为621分,2012年我校学生王丽敏中考成 9 绩为618分,使我校连续两年获得金阳新区中考成绩第一名。2011年中考学生总评分为415.7分,2013年学生中考总评分为466.6分,学校的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九、存在的不足
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培训和研究,老师们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2.对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加大宣传力度,力争课题组优秀教师多上不同课型的示范课,多与各兄弟学校交流,把我们的一些成果上传到网上,使课题成果更好的推广,造福更多的学生。
3.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是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各学科教学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落实到教学中去。
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课题领导小组
2013年10月23日
第二篇:以生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呈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生为本”。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从学习小组构建,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氛围营造及评价激励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对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高效课堂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生本 和谐 高效 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幸福,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一、以生为本,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做到:1.班主任按照学生的性别、入学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建学习小组。2.选一名得力的组长。首先学习小组组长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二是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三是有较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3.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每位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当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二、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机会,在“扶持”和“放手”上多钻研,多探索。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苦钻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生为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新课内容的训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为主体,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小组成员内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明确的分工找到小组成员内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然后请教老师点拨,得到启发,然后再深入研讨,直到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识记和掌握新内容。
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吝啬“OK”“Good”等表扬话语,让他们在一次次表扬中逐渐树起信心,从一个个小的“成就”慢慢走向最终的“成就”。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总之,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营造和谐教育生态。
第三篇: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
实施以生为本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科学实践活动
----陈通瑞
【摘 要】在小学科学中,尝试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每位科学教师的追求。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促进学生主动 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信息,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科学的客观规律和实 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观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学循环;课改;科学课;高效教学
我认为高效的科学课堂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能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策略一:养学生的乐学梦;以有效探究为目标高效处理教材。
课改理念是 “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有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课堂,而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课堂。因此,这就要求在备课环节,不能仅仅是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备学情。关注学生、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我们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当初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了解了生物生命体的周期。再例如教学《土壤与植物》一课时,课前就要让学生搜集有 关土壤与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搜集赞美 土壤的诗歌;准备好本课 的实验材料—— 三株长势大致相同的同一种植物、三种不同类 型的土壤。确保本次探究的顺利进行,我还准备了实验记录、研究结果、资料卡等。通过活动准备,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内容(土壤与植物),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搜集查阅信息)和情感态度(赞美土壤)。
策略二: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
通过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本课的自由活动是: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个杯子去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可以流动。教材的指向是把一个装满水杯子和一个空杯子同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慢慢倾斜,空杯子的气泡(空气)流到 装满水的杯子里。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讲有一 定难度,并且不容易成功。有的学生就想到 了一个简单的办法:一个杯 子装满水,把 空 杯子口对口扣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倒过来。此方法简单可行,并且可以反复颠倒。—— “简 单但非常美妙”。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亲身 经历了空气在流动这一自然现象,教学效果 显著。完全交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支配时间和 空间的活动流程。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实验平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策略三:优化实验器材,实施学案教学,拓展课堂效率
在准备材料时特别强调注意:①实验材料能保证正常使用。要认真检查了解器材的不确因素(灵敏度、气密性、注意事项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②收集材料要丰富多彩。不能让材料的数量、种类、质量制约课堂教学的的广度、深度、宽度,要让学生有 自主选择、交流的余地。③实验材料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材料就在文具盒里,就在裤兜里......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 的潜能。是本课上的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 的一种学习方案。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 “学 案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学案教学,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好学案,针对自己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案,虽然看上去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增加了,但是课前准备更加充分了,而且从应用效果来 看,的确有效提高了课堂上全班同学的学习效率,这样一 比较,还是很值 得的。《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可能完成的”,“要重视引导学 生在课后开展的后续活动”。然而许多科学 教师把拓展活动当作是下课的 “标志”,拓展活动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监督和评价。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成立科学课外拓展小组。把整个单元的 拓展活动汇总在一起,然后分配给各个小组 分别完成。例如《土壤与植物》这一单元,共有四个拓展活动:①搜集、查阅关于土 壤的形成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②调查花园、菜地和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③继续完成研 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实验,认真 观察,作好记录。④搜集落叶、果皮、菜叶,把它们与土壤、水混合起来,在放进几条蚯蚓,集中盛在一个桶里,放置 一段时间,试试能不能造出绿肥。如果能,请把这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我把四个拓展活动的意向 展示给同学们,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拓展活动进行开展,教师跟踪指导搞好服务。
策略四:及时反馈,反思、总结课堂教 学中的教训和有效经验
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 活动。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就必须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思。
(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遇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遇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反馈,提出问题所在和理清思路,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贯穿于教 学的每一个环节。反馈可以是口头表扬,可 以是作为优秀练习或优秀作品当场展示给全 班同学,也可 以通过书面方式反馈。教师需 要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方式将学习的过程及 结果适时反馈给学生。策略五:不断学习,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小学课程的不断改进,高校课 堂的 需求,对科学教师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 掌握科学这门学科,我们科学教 师就要不断 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结合 自己的学生特点,才能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切 实有效发展。教师就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师合作共事,善于观察生活并将学 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尊 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结合 学生的心理特 点和知识结构分析问题,提高 自身的课堂教 学应变能力等。
总之,搞好科学这门学科绝不是一件一 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 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 标准(3-6年级)(实验稿).
第四篇: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有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转变角色、重新定位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精心准备、备好学生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活跃课堂、灵活驾驭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改进教法、优化结构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五、合作学习、探究提高
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五篇: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祖山总校山神庙小学:杨金来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