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时间:2019-05-14 20: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第一篇: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2、《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注意加点的词语及句式)每句3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7、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 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翻译练习

游褒禅山记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于是余有叹焉:„„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赏析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本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总结: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⑵叙议结合,因事说理。⑶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__原文及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第四篇:《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五篇:游褒禅山记练习

1、填空:

(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被誉为是“ ”。

2、给下边的字注音:

谬()穴()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3.给句中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有碑仆道()________(2)其文漫灭()________(3)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4)夫夷以近()________(5)而世之奇伟、瑰怪()________(6)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________

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学习目标】

1.掌握 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3.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4 熟读课文 【学习重点】

1.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学习难点】

1.“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纳总结。2.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学法指导】

朗读法、串讲法 【知识链接】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集》。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山下大庙村的一赵姓村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3时代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曾巩写文《游倍州玉山小岩记》简单抒发“遗泉石之胜”的情思。但此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王安石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启示人们求学、做事都需要坚毅的品性和深思神取的精神。4 记 记,在古代是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它取材广泛,可以写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往往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游记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的见闻,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表现某地的风土人情,政治风貌、山川景物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柳宗元《小石潭记》

【学习过程】

一 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的字的读音

褒禅山()庐冢()音谬()窈然()

咎(既往不咎)怠(懈怠)无物以相之 长乐王回深父 二 反复地默读课文,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唐 浮 图 慧 褒 始 舍 于 其 址,而 卒 葬 之,以 故 其 后 名 之 曰“褒禅”。

2所 谓 华 阳 洞 者,以 其 在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3而 予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4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5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6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也。三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1 一般字词 第一二段 而卒葬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

有怠而欲出者 咎其欲出者

第三四五段

古人之观于天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夷以近

而无物以相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 活用字词 第一二段 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深

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四五段 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 讨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指明其属于什么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4此余之所得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 翻译下列语句 第一二段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而予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四五段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2.能力目标

课前案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卒

(1)而卒葬之

(2)夫以疲敝之卒

2、道

(1)有碑仆道

(2)何可胜道也哉

(3)传道受业解惑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观

(1)古人之观于天地„„

(2)非常之观

4、得

(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夷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芟夷大难

6、相

(1)无物以相之

(2)曹虽托名汉相

(3)相面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课外文段拓展

(山东省潍坊市2009年3月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日:“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日:“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日:“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日:“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日:“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日:“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日:“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日:“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

B.通阳言旋师

旋:凯旋,胜利

C.率兵将如洛

如:到

D.众皆舍兵

舍: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陛下以至仁育四海

②越国以鄙远

B.①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①次安定,初不与战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①通独无所取

②较秦之所得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屈突通“尽节于隋”的一组是)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②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③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④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⑤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3分)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4分)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3分)

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

写景与写心的交融: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前人说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真正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文学创作则是在汉末建安之后。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写景记事简洁生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在早期的写景散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如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散文著作虽然属于地理人文方面的专著,但其中许多记述山水名胜、风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则富有文学价值,对后来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作者就以峻洁的笔墨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了三峡奇险壮丽的山光水色。

唐以后的游记散文吸取并发展了这一写作特点,简洁精练、生动传神成为古代优秀游记散文的一个鲜明特色。如清代桐城派姚鼐的游记散文《登泰山记》,这篇文章在组织结构上就有主次分明、简繁得当的特点:首尾两段概括地叙述了泰山总的地理形势和冬季自然景象,中间两段则具体地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和日观峰观日出的情景,而将日观峰作为全文描写的核心。融情于景,即事寄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大特点。

唐代柳宗元在贬官永州后所撰写的“永州八记”,既开创了独立完整的游记散文,又开创了游记散文以山水抒写怀抱的一种优良传统。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寄情山水的名篇。作者在山水风景的描写和记录里,不声不响地寄寓以至抒发了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

记游说理,借景立论,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再一特点。

游记散文发展到北宋时代,由于受当时思想界学术界比较注重务实和进取精神的影响,产生了说理性的游记,反映了宋代散文议论化的倾向。这类作品虽然大多记述了他们游览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但有的发表游后的感触,记议结合,有的则立意于议论,借记游来说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的名篇。

齐、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山川之美”作为基本描写对象的我国古代优秀的游记散文 作家也深其三味。他们的创作往往不停留于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感情,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既具有景趣、理趣,达到写景与写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名句•回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二、一课一词

:其

1.用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在此形容词作名词)《师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荀子•天论》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媪之送燕后也,„„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其远”作第二个动词“悲”的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译为“我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为“我自己”)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译为“自己的”)失其所与,不知。(《触龙说赵太后》,译为“自己的”)/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译为“自己的”)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①表测度,译为“大概”。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表反诘,同“岂”,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读本《崤之战》)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③表婉商,译为“还是”。如:汝其勿悲!(《与妻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表期望,“可要”。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

①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在客观上还未发生)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P156下)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②表选择关系,两个“其”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然乎?其不然乎? 汝其知邪?其不知心也邪? 其信然耶?其梦耶?(《祭十二郎文》)

4.用作助词。用在句中,起衬字作用,无义。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课外文段扩展答案

1.B(“旋”,应为回转,撤退)

2.D(“所”相同,都用于所字结构;A前一个”以“是介词“凭,用”,后一个连词“来”;B前一个“虽”是“虽然”,后一个“即使”;C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是连词“和”)

3.C(①体现的是他的刚直,③是桑显和的劝降之言,⑤是屈突通对唐高祖所说的话)

4.B(“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与原文意“诸将多覆”不符)

5.(1)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莅官”“虽”“回纵”各l分)

(2)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未之觉”1分,“引”1分,“舍”1分,“徇”1分)

(3)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使我获得了新生。(“俘累”“加”“蒙”各1分)(不合语意,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文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达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1.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有的已经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2.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未能极尽那游洞的乐趣。3.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没有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4.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探求学问的人不能够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缘故。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释虚词1.并列连词,可译为“又”2.因为;表示判断,是,为3.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大概”4.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可不译。5.连词,表修饰6.副词,将要7.发语词,大概

下载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褒禅山记教案及练习

    《游褒禅山记》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

    《游褒禅山记》范文大全

    《游褒禅山记》“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全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有事说理,循理......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模版)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1.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五篇材料]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实词 1、道 ① 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 ② 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 2、名 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原文地址:《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者:真的爱你《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