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游秦淮有感 李万万
夜游秦淮有感
出了火车站,坐上地铁,来到南京夫子庙。远远地,就看到夫子庙的大牌坊“南京夫子庙”几个字映入眼帘。走在夫子庙前的大街上,两旁的商铺排列整齐,商家的叫卖声,隐隐约约的歌声,丝竹之声萦绕耳畔,南京的特色小吃都能在这里看到,但是价格也贵得把游客的食欲吓退一半。赤豆元宵比较好吃,其它的我也是浅尝辄止。孔子庙,江南贡院都是要门票的。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圣人的香火也一直长盛不衰,是因为人们对知识的向往,对孔圣人的尊重,使得夫子庙以及周围如此繁荣。一座江南贡院,是清代江苏、安徽两省的考生参加考试的地方,十年寒窗,一朝高中,那就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大喜事。难怪孔子庙的香火如此鼎盛,这其中也承载了多少读书人的腾飞梦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如果说夫子庙承载着读书人的腾飞梦,那么秦淮河遍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风流梦。乘船游走在秦淮河上,歌舞升平的表演,眼花缭乱的彩灯,侠骨柔情的故事,汩汩的秦淮流水,沧桑斑驳的两岸令我的心情随之起伏。秦淮河的流水以不变的姿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感人的,伤情的,奢靡的,悲壮的故事,都随着流水消逝,沦为现代人们的谈资。秦淮河唯有夜游才能看到灯影,听到繁华,感受到纸醉金迷的变迁„„
第二篇:夜游岳麓山有感(湖南师范大学培训有感)
夜游岳麓山有感
2014年3月17日,新区第三期学校管理骨干班全体学员,到湖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学习。住在岳麓山下的红楼,学在湘江之滨的学院。放下手上繁重的工作,放下心中沉重的思绪,让心灵做一次文化之旅,再当一次学子,真是难得的惬意。
聆听名师教诲,观摩名校管理,十天的学习安排得非常充实。学习之余,纷飞雨下,大家也会抽点时间亲近湖湘的春天,在湘江边上看油菜花,在桃子湖堤漫步,当然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近在咫尺的岳麓山。
岳麓山——东临湘江,环抱湖南三大名校——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上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一天,吃完晚饭后,天色渐黑,华灯初上,返回宾馆的路上,正好经过岳麓山的东门,想起大家都上过山,而自己因为其它的事而错过,就决定独自夜游岳麓山。
放下脚步,只因沿途的风景!
在山脚下,抬头望山,山路蜿蜒,我循道而上。山道是水泥路,盘旋而上,并不陡。路的两旁路灯已开,虽是晚上,可见夜游的人也不少,或步行,或骑车,或开车,兴致不减。
刚拐过一个弯道,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宣传牌,借着微弱的灯光,我看到上面写着一行字:“放下脚步,只因沿途的风景!”。我心头一动,本想着晚上登山,无景可看,想着快点登上山顶,只为证明我不枉在名山脚下住了几晚。看了这行字,我不免放慢了脚步,喘喘气,赏赏景。树叶在夜风中摇曳,能让人感受到古木的苍劲。往下望去,能看到灯火辉煌的高楼,更显山的宁静。吸一口山中的新鲜空气,无比舒畅。
放下脚步,只因不错过沿途的风景!其实我们的教育也何尝不需要呢?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是刘铁芳教授,他在课上强调的一点就是:教育的主旨即唤起个人对美好事物的欲求。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重,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补习班、兴趣班,依然以爱的名义绑架着学生的快乐和童真,我们的教育不少还满足于灌输,满足于齐步走。不少老师成了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执行着各种规则、程序、模式,一日复一日,每一天,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忙忙碌碌,大多只是为了一个结果,为了一个分数和排名,那有幸福可言。
教育应是美好的事业,学习应是快乐的事情。教育生活不应是枯燥的,而应是充满生机的,它不应是灰色的,而应是五彩缤纷的,正如这山中的景,夜中的声。老师作为人的存在,它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虚名给他们套上沉重的枷锁,我们的教育生活即要成就学生,也要幸福老师。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它有体验美好的权利,不能让高分、名校成为他们的唯一。教育应是富有诗意而理想的事业,正如刘铁芳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教育其实很简单,少点功利,放慢脚步,体验美好,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且行且欣赏。
努力向上,只为看得更远!
边看边思,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亭子旁。这才发现自己已是汗流浃背了,停下,在亭中找到一个石凳坐下,拿出水杯,喝了几口水,休息片刻。正好身边也有个游人在休息,就上前问了一下,离山顶还有多远,被告知,还有一半的路呢!抖擞精神,复举步前行。一会儿,又见路旁有一个宣传牌,只是字已改:“努力向上,只为看得更远”。立宣传牌的人真是深谙游人的心理,看到这行字,我坚定了我的脚步,努力向上。半个小时后,我见到了电视塔,神秘的军事区,终于来到了山顶的观景长廊。放眼望去,华灯高照的长沙城映入眼帘,下面一览无遗,真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别有一番风味!这时更能体会“努力向上,只为看得更远”这句宣传语的内涵,赶紧拿起手机,拍了几张夜景,配上这句宣传语,发到微信与友人分享。
山下,灯火阑珊处,依稀能看到我们参观的湖南师大附中。附中的半日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的办学之路就如登山,一步一个脚印,一路向上,创新成就了他们的卓越。金牌战略,让附中成为了世界之最(奥数金牌世界最多)。课程改革,让附中成为了湖南之首(全科合格率和平均分都名列全省第一)。教育国际化,让附中学子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她既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成绩卓著的百年名校,又是一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教育传承与创新、积极引领潮流、被社会公认为真心实意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一个世纪以来,在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支撑下,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滋养下,附中的办学人从未停下创新发展的步伐,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她已享誉三湘、全国知名。我想他们一定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作为一名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我也在关注、思考深圳民办学校的发展。深圳市民办教育从1990年诞生第一所民办学校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大多数民办学校靠着政府的学位补贴、民办教师津贴、优质办学专项资金等民校扶持政策和人口福利,维持着繁荣。但办学品质没有多少变化,社会声誉没有多少改变,大多还是公立学校的补充,份额很大,地位很低。有着良好办学品质,一“位”难求的民办学校凤毛麟角。可以说,现在正是民办学校爬坡的阶段,如果不努力求变,随着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增大,公立学校学位的增加,民办学校的生存压力会起来越大,到时关门的民办学校会大有人在。民办学校想要生存下去并发展好,绝不能满足于给外来工子女提供学位,必须办出品牌、办出特色,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与公办学校不同的多元化选择。只有努力向上,创新求变,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让民办学校走得更好,更远。
原路折返,只因心怀畏惧!
将视线从远方收回,抬起手看看了手表,算了一下,从上山到现在已过了一个半小时,天色已晚,也该下山回宾馆啦!前晚上过岳麓山的伙伴说,上岳麓山的路有很多条,其中有一条离我们的宾馆很近。我留心了这句话,上山时,我也在留意找这条路,虽然看到了有几条小路向下,但都不敢确定,再说下山的这些小路都没有灯光,黑咕隆咚,阴森可怕,实在不敢冒险。也有一批游人从我上山的另一头下去,但我不确定,另一个门方位在哪,更不知它离宾馆的远近,人生地不熟,要是折腾一下,什么时候能回去,都是一个问题。如果是白天,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再或有两个同伴,也许我会去尝试其它途径下山。最后我还是觉得,原路返回,保险,可能这样时间会花得长点,下山的新鲜感会少点,但毕竟一切是可控的。想到这就开始原路下山啦!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此情此境,我又想起了我们的课改。其实,身在课改浪潮中的大多数教师的心理与下山时的我是何其的相似。感觉我们是天天在谈课改,但很多教师主观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要打破现在的安逸,看不到课改带来的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改了还是用分数排名评价,想到这,人人望而生畏,又有几人愿意面对课改的种种的挑战呢?于是我们看到,多年课改之后,进步不明显,大家还是回到了“应试”的老路,或者是新瓶装旧酒,了无新意。其实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是教育立场的革命,教育观念的革命,教育技术的革命,更是教育行动的革命,关键是要尊重老师的个性,激发老师改革的热情,消除老师的畏难情绪。
下到山下,浑身透着轻松。享精神之盛宴,品湖湘之文化,这次湖南之行,真是一举两得,受益良多。
(公明中英文学校 陈志锋)
第三篇: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陆城二中802班胡雪莹
短短一篇文章,带给我太多的震撼,细细咀嚼着文章的每一个字,我的心和作者一起走入了那个不眠之夜:
月儿轻柔的将月光洒入,给这令人窒息的夜注入了一丝活力。却仍旧挥不去这满院的悲凉,月光下那孤寂的背影,散发出无尽的绝望。满院的月光如同一眼宁静的泉,一温柔掩去了内心深处澎湃的忧愁于无奈,竹柏不忍心看着这位满腹才情的天之骄子就此沉沦,便将自己的影子映入这眼温柔的泉,化作藻荇,惊动了那忧郁的灵魂,唤醒了那沉睡的豪情。
于是,笔走龙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游感跃然纸上,寥寥数十字,道尽了满腹忧愁。“解衣欲睡”?千丝万缕的愤慨萦绕心头,怎能入睡?“月色如户”不过是催化剂,与其蜷缩在角落孤芳自赏,到不如“欣然起行”,畅谈心中的不快。是“念无以为乐者”吗?也许作者并没有他自己所想的那么豁达。“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只是想找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寻找一丝慰藉吧!虽“怀民亦未寝”,可作者仍无法倾吐他心中的无奈。“相于与步于中庭”,又有谁能看出那宁静被后深藏的不甘。
也许,作者是感谢那柏影的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似乎有了一种顿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两人!从这里,我读懂到了一种豁达。至少,他以不再孤寂;至少,有人能读懂他此刻的心境。
于是,带着那份姗姗来迟的慰藉,作者将所有的愁绪埋葬在这个不眠之夜,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到来,那沉郁的灵魂绽开了笑颜,那是比太阳更暖的笑容,是一种放下的洒脱。
生活,还未结束;希望,就在前方。
第四篇:读《万万没想到》有感:驭书作马信马由缰
驭书作马 信马由缰
——读《万万没想到》有感
运营管理部 孙斐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此言非虚,世间有很多幸福,但读书是十分独特的一种。通过读书这一手段达到独立思考的目标,并采取行动,才能知行合一。而仅学习一门学科是不够的,要打破各个学科的藩篱,综合各种学科的视角去观察大趋势。
最近刚读完万维刚的专栏合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我并不试图把这本书当作科普读物,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而是想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更好的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我想以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把自己引向那些杰出的头脑和他们的作品,比如凯文·凯利和他的《失控》,比如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思考,快与慢》……
通过阅读,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收获:
一、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思路改变命运
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真理增长的速度不会跟信息增长的速度一样快,结果就是噪音在信息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你可能会学到很多没有用的知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泛滥,不是知识不多,而是知识碎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思路才能改变命运。那么,思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是你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也可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如果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么,在各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之中,你又该如何取舍呢?这要靠你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路像是一张航海图,别人已经做好了,你照着航海图航行就行。思维方式是你的思维工具箱,里面有罗盘、望远镜、六分仪,等等。即使你驶入了一片未知的水域,也能确定自己的方位,观测海上的天气变化,预防风暴的来临。
二、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种读法相当累。()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
但强力研读也不意味着只追求快。市面上有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
最后说一说关于强力研读的读书笔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强力流水账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胸围、臀围、腰围这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一样无趣。
驭书作马,信马由缰,辗转于最肥美的牧场,对各种知识都感到好奇,随处撷英,以求不惑。因问题而驱动,不管它来自何方;在好书中寻找智慧,反过来照进现实,如是反复迭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读书是持续终身之旅,我尚在路上!
华章天地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孙斐
第五篇:读李吉林有感
读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有感
东城三小 陈柳梅
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感觉短暂,愉快的暑假生活似乎是一晃而过,值得留恋。回顾刚刚过去的暑假生活,感觉比较有意义的就是利用闲睱时间,断断续续地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拜读完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指出“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经验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语文教师,此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我最感兴趣的是情境教学对作文教学方面的引导。李吉林老师倡导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在教学描写自然现象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在相应的季节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去观察,然后进行作文;在教学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去细心观察人物一段时间内的活动,从中选取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的事来写。李老师还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首先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如: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来遇到生活中要使用请假条、留言条、表扬信等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愿望。作文教学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李吉林老师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多一些启发,多一些联想,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想象、诱发创新,让学生多练说,多交流,多指导,多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给了我大量直观感性的帮助,书中的例子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李老师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完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散文、诗歌、童话的教学,以及作文教学。那精巧的构思,新颖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辛勤耕耘在教坛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李吉林教师教给我的不仅是新的教学理论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的人格魅力。我要学习这种精神,争取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从中我感受到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其中书中介绍了运用情境教学的一些经验更是显得尤为的珍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及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项实验,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人们也不知道,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十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息…… 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着独到领悟和对儿童有着挚爱深情的专家,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
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遍华夏大地。
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走近李吉林老师,感悟情境教学
我十分喜欢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今天我认真看完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景教学的视频讲座”,感受着五十多年来李老师对小学教育事业的钟情,感受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持。1956年,她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多年,她自己都吃惊她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在那场民族浩劫中,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10年的折磨。10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她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她的学生。1978年秋,改革的春风赶走了冬日的阴霾。她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决心一切重新开始,主动放弃驾轻就熟的三至五年级不教,毅然走到一年级孩子中间。一年级对于孩子来说是新奇的,也是神圣的。但面对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现实,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和漠然。她内心十分不安。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她义无反顾,开始了新的航程。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编写“补充阅读”。一学期一本,5年10本。虽说是自己土制的小读本,粗糙的印刷还存留着油墨的香味。但是在当时,它却提早了孩子们的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说这套土制的“补充阅读”是现在风行的各种读本的最早的尝试,也是延续至今的苏教版“补充阅读”的雏形。就是凭着这么一份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的爱,李老师把心交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面对挫折和困难,李老师从未放弃;面对鲜花和掌声,李老师也从未自满。可以说,没有李老师对事业的热情和执著,就没有今天的情境教育。在平时工作中,我常常和我们的老师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教育工作,究竟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如果把教育工作仅仅看成一份职业,那么我们只是停留在“为了生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像李老师那样,把教育工作看成崇高的事业,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觉工作之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那么我们自己,才会拥有绚丽多彩的美妙人生!
细细聆听李老师的讲座,我更被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所感染。李老师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鸟,她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响。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里,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是我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为了儿童”,已经成为贯穿李吉林老师生命的一根红线,已经成为照亮情境教育,照亮她整个人生的一支火炬,正是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真正领略她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
李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同样给我不少启迪: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任务,不是恩赐,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师爱。我们老师要带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捕捉他们的认知规律。只有洋溢真情的教育,才是“美、智、趣”的教育,才是德行、智慧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把“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作为学校的校训,把“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们的办学追求。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生机无限的课堂,一步步引领学生浸润在书籍的海洋中,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润泽学生的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我们知道,目前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也曾经扪心自问,我快乐吗?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其实,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我的学生对我的喜欢,对我的想念,我们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赞誉,我的心中就会溢满幸福。
李吉林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可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宽广的胸怀和执着的追求。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热情,我们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记得费玉清在《这一路走来》歌中唱道: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执著的心不变,坚持最后的力量,一次一次向前闯,只为明天的希望。我想,只要我们像李老师那样,不倦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我们就能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学习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感想
宿豫中学 周志虎
近日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让我真正地大开眼界,对自己的许多教学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先前的一些偏见,好好地给自己上了一课。通过学习,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事实上,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学习的具体体会如下:
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文化,值得每一位教师思索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可是现在许多孩子对祖国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并且也没有关心、了解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历史观,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曾满怀信心地憧憬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爱上历史。然而我发现学生背人物、背年代只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非常被动,有些家长也不太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多讲讲课本内的知识,让孩子再多考点分数。我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却总是找不到良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非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那样简单,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体验到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他自然会自己构建一座美感和文化内涵兼具的精神殿堂。当学习变成一次次充满快乐的审美旅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这个队伍,去更深入地挖掘祖国文化这座“金矿”,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
二、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
三、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四、情景教学法作为教师谁都懂,关键是我们如何的运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我们是否认真的想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法在一年级适用,到了四、五年级是否同样有效。我们没有试着去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没有及时的去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运用的很好吗。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正如我们学生的感叹,老师要是都像公开课一样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啊!但我们又会说,那该多累啊!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坚持自己好的教学特色,让自己偶尔改变自己的方式当然累,想一想,当把公开课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久而久之,学生、老师便会形成默契,当师生的配合形成班级特色后,就不会累了,累是因为我们懒于去思考,懒于改变自己。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谁都能超越李吉林老师。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心中的迷雾逐渐散去,有种豁然开朗得见大光明的感觉。对于李吉林老师,我只能引用一句很多人都曾引用过的话来表达我的钦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她所创建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我愿效仿许许多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用对教育的“挚爱”扬起创新的风帆,努力用实践为学生创设美的课堂,让学生美美地学习历史,爱上历史,最终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