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溶胶灭火技术
气溶胶灭火技术是在军用烟火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灭火技术。20世纪60年代,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研究的油罐烟雾灭火技术是最早的气溶胶灭火动技术,当时,这一新型灭火技术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气溶胶灭火装置中的药剂为固态,其药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喷放出来的组分为气溶胶。
第一代气溶胶灭火技术诞生于我国,也称烟雾灭火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公安天津消防研究的科研人员完成的,他们自主研制出烟雾自动灭火系统,主要用于扑灭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这是一项不同于以注的全新的形成的气溶胶物质用于灭火。
第二代气溶胶灭火技术K型,K型气溶胶灭火技术也叫钾盐类灭火技术,是气溶胶灭火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产品为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此类气溶胶发生剂中主要采用钾的硝酸盐作为主氧化剂,其喷放物灭火效率高,但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钾离子,易吸湿,形成一种发黄发黏的强碱性导电液膜,这种物质对电子设备有很大的损坏性,故K型气溶胶自动装置不能使用于电子设备、精密仪器各文物档案场所。目前在市场上使用正在逐渐减少。第三代气溶胶灭火技术(S型)主要由锶盐作主氧化剂,和第二代钾盐(K型)气溶胶不同,锶离子不吸湿,不会形成导电溶液,不会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S型灭火产品最早,于21世纪初研发成功。
锶盐类气溶胶产品已在几千个工程项目中应用,至今未发生一起损坏电子设备的事故,第三代气溶胶已越来越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目前国内只有几家企业生产S型灭火装置,我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它创建于2005年,凭借一批高科技术人才、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线,在短短几年内广泛的涉足消防、五金、电力、银行等领域,迅速成为深圳市知名企业。如我公司生的QRR15/SL这种型号产品,其灭火装置检验报告和灭火剂检验报告完全符合GA499.1-2004规定,就是典型的S型灭火装置。我公司生产所有型号的热气溶胶灭火装置,因其灭火剂性能优越并兼具环保洁净,外形美观,价格优惠的等特点,深受国内客户的喜爱,产品正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一、气溶胶灭火装置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499.1-2004第一总分:热气溶灭火装置》,按灭火装置充装气溶胶发生剂的主化学分可分为:(1)S型气溶胶灭火装置:
指充装含有35%-50硝酸锶,同时含有10%-20硝酸钾的气溶胶发生药剂的灭火装置。型号:QRR/SL(落地式)、QRR/SG(壁挂式)(2)K型气溶胶灭火装置;
指充装含有30%以上硝酸钾的气溶胶发生药剂的灭火装置。型号:QRR/KL或QRR/KG(3)具他型气溶胶灭火装置。编制方法
QR R X X/ X X
灭火装置安装方式(L代表落地方式,G代表悬挂式,……)
灭火装置类别(S代表S型,K代表K型,………)
灭火类别,A代表可灭A类表面火,其他可不标注
气溶胶发生剂质量,㎏
热气溶胶灭火装置
标记示例
QRR2A/KL表示为落地式安装,K型,可灭A类表面火,气溶胶发生药剂标称质量为2㎏的热气溶胶灭火装置,适用范围
环保洁净型全淹没灭火系统,适用于扑灭相对封闭空间的A、B类火灾以及电气电缆初起火灾。
扑灭A类火灾
如木材、纸张等固体物质初起火灾,适用于木制品库、档案库、博物馆、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
扑灭B类火灾:
适用于生产、使用或贮存柴油(-35号柴油除外)、重油、变压器油、动物油、植物油等各种丙类可燃液体场所的火灾; 扑灭电气缆火灾:
适用于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电缆夹层、电缆井、电缆沟、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房等场所的火灾。不适用范围:
1、不能用于商业、饮食服务、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
2、有存放易爆物资的场所。产品主要特点
无毒无害无污柒,不破坏臭氧层 灭火效能高,速度快,无残留物
绝缘性能好,适用于电力、机房等无人值守场所 产品喷射时间短,压力低、安全性能强 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物97%为惰性气体 固体降尘率≤3%,无腐蚀
采用拉瓦尔管专利阻火技术,有效消除火焰残查 科学设计吸热单元,喷口温度低 采用体式反应室及外壳,设计合理 组合功能强,体积小
无管网技术,造价低廉,安装使用方便 环保洁净型自动灭火系统灭火机理
热气溶胶是一种固体含能化学物质,属于烟火药剂,利用电子气化启动器激活,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惰性气体、水汽和微量固体颗粒,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从自动灭火装置的喷口向外释放喷射,扑灭火灾。自动灭火装置的灭火机理是以物理、化学、水汽降温三种灭火方式同时进行的全淹没灭火形式:
1.以物理性稀释空气中的氧气“窒息灭火”为主要方式,切断火焰反应链,进行链式反应破坏火灾现场的燃烧条件,迅速降低自由基的浓度; 2.存在抑制链烧反应进行的化学灭火方式; 3.水蒸汽冷凝与汽化降低燃烧物温度。自动灭火装置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消防系统组成中央集中控制的自动火灾系统时,其它施工要求应按GB50166~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
防护区应设为相对封闭空间。防护区各部位不宜开口,若必须开口自动关闭装置。顶部及2/3高度以上部位不应泄露,当保护区由地面至2/3高度小范围内设置开口自动装置有困难时,允许有少量的泄露,但应控制单个泄露开口面积不小于0.01㎡,且应距灭火装置释放点2m以上;泄露积总和与保护区的包围面积之比不大于0.3,若超过0.3时按要求增加灭火剂用量作为泄露补偿。
第二篇:微生物实验室气溶胶预防与控制
济南市儿童医院
微生物实验室气溶胶污染预防与控制
研究表明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对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的研究表明,医学实验室的许多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由于其气溶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大多数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当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便可以引起实验室相关感染。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飞沫核气溶胶,另一类是粉尘气溶胶。
这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微生物气溶胶颗粒越多,粒径越小,实验室的环境越适合微生物生存,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min后才能打开。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任何有可能产生细颗粒气溶胶的操作步骤(如标本编号、血清分离、细菌接种等)标本处理原则上在有合格证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对于暂无生物安全柜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台内处理标本,但切不可开启排风装置,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弥散。处理标本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时应使用密闭的离心机转头或密闭样品杯。理想情况下,应在生物安全柜内取出离心机转头或样品杯。离心机使用完毕,立即用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因此做好医学实验微生物气溶胶的净化工作,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护在场所工作的人员的安全。
一、微生物气溶胶的定义
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微生物气溶胶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的生物悬浮于空气中所成的胶体体系。粒子大小在0.01~100μμm,一般为0.1~30μm。
二、微生物气溶胶的特点
1、生物气溶胶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发现,实验人员在自然呼吸中不知不觉吸入而造成感染。若治疗控制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2、与其自然感染的疾病相比,有些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症状不典型,病程复杂,难以及时诊治,影响预后。
3、有些气溶胶感染只有呼吸道粘膜免疫才有预防作用,非呼吸道免疫途径预防作用效果欠佳。现有常规疫苗的预防效果不理想,如肺炭疽。
4、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微生物特别是高致病性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尤其是其抗原性、致病性都可能发生改变,在空气中存活力增强。
5、气溶胶传播容易发生病原体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6、可以远距离或较远距离传播,这是其与其他传播途径的显著区别,也是气溶胶传播难以预防的另一重要原因。
医学实验室气溶胶污染净化的国家标准要求:
(1)低温高速离心机或其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应置于负压罩或其他排风装置(通风橱、排气罩等)之中,应将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出。
(2)污染区内应设置不排蒸汽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装置。
安全防护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与吸入 防止气溶胶的扩散
无论是哪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除了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一环节,还要防止气溶胶扩散,这是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环节。在实验室中,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例如“围场操作”、“屏障隔开”、“有效拦截”、“定向气流”、“空气消毒”等,这些防护措施的综合利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1、围场操作:围场操作是把感染性物质局限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空间(例如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使之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并与开放之空气隔离,避免人的暴露。实验室也是围场,是第二道防线,可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围场大小要适宜,以达到既保证安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目前,进行围场操作的设施设备往往组合应用了机械、气幕、负压等多种防护原理。
2、屏障隔离:气溶胶一旦产生并突破围场,要靠各种屏障防止其扩散,因此也可以视为第二层围场。例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及其缓冲室或通道,能防止气溶胶进一步扩散,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按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求,进出核心实验室的缓冲间是必需的设置。这是因为:
(1)避免污染扩散,尽可能把污染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一旦室内出现正压,工作人员可在缓冲室内换气、净化空气、安全撤离;
(3)退出实验室时可在其内换鞋、脱去外层衣服和手套、必要的消毒,避免内层衣服污染或污染其他房间。
3、定向气流:对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的要求是保持定向气流。其要求包括:
(1)实验室周围的空气应向实验室内流动?以杜绝污染空气向外扩散的可能,保证不危及公众;
(2)在实验室内部,清洁区的空气应向操作区流动,保证没有逆流,以减少工作人员暴露的机会;(3)轻污染区的空气应向污染严重的区域流动。
以BSL-3实验室为例,原则上半污染区与外界气压相比应为一20Pa,核心实验室气压与半污染区相比也应为一20Pa,感染动物房和解剖室的气压应低于普通BSL-3实验室核心区。
4、有效消毒灭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消毒技术的应用,实验室的消毒主要包括空气、表面、仪器、废物、废水等的消毒灭菌。在应用中应注意根据生物因子的特性和消毒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应注意环境条件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凡此种种,都应在操作规程中有详细规定。
5、有效拦截: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的空气在排人大气之前,必须通过高效粒子空气(HEPA)过滤器过滤,将其中感染性颗粒阻拦在滤材上。这种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实用。HEPA滤器的滤材是多层、网格交错排列的,因此其拦截感染性气溶胶颗粒的原理在于:(1)过筛:直径小于滤材网眼的颗粒可能通过,大于的被拦截;(2)沉降:对于直径0.3/zm以上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重力和热沉降或静电沉降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
(3)惯性撞击: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惯性撞击作用也可能阻拦在滤材上;
(4)粒子扩散:对于直径小于o.1Um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扩散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
依照上述原理,最不容易滤除的粒子是0.1~0.3um的粒子。防止气溶胶的吸入
尽管采取了上述防止气溶胶扩散的种种措施,但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需要进行个人防护,以防止气溶胶吸人。
气溶胶的传染
今后在室内生物气溶胶重点应放在应用基础上,主要有:
1、室内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和危害性;
2、室内生物气溶胶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3、影响室内生物气溶胶的环境因素;
4、室内微生物环境下生物气溶胶的有益应用;
5、控制室内生物气溶胶的技术;
6、研究生物气溶胶检测仪和大流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7、规范室内生物气溶胶研究方法和程序
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室内生物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三篇: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
· 本人自1993年入伍以来,从事灭火救援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期间曾就读过全日制昆明消防指挥学校防火管理专业中专、函授制武警学院消防管理专业大专和利用业余时间研读相关灭火救援理论书籍,参加过数千次灭火救援工作,现就本人对灭火救援的认识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入伍十余年来,我深知灭火救援理论知识基础地位的重要性,注意加强消防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专毕业之后,为提高我的灭火救援技术理论,1999年参加武警学院大专函授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在三年的大专函授学习中,系统学习了灭火救援技术理论知识,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大专学历文凭。日常工作中,我注意对业务理论的学习和积累,时常对《消防灭火救援》、《灭火扑救研讨资料汇编》、《国内外典型火灾战例》、《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特种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等书进行自学,作读书笔记3万余字,为灭火救援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严格落实执勤备战,充分做好灭火救援的准备
根据上级和中队的《执勤业务训练计划》、《岗位练兵实施方案》、《大练兵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中队实际,以 “练为战”为指导,立足中队现有装备,立足责任区、立足人员岗位、立足务实创新的思维,积极开阔思路,抓准着力点,积极完成执勤备战所要求的训练任务的同时,研究开发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多个训练项目,个人总结《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并从丰富官兵业务理论水平入手,先后组织中队人员学习了《消防灭火救援》、《执勤战斗条令》、《消防法》、《特勤业务训练》、《执勤中队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训练》等业务书籍,坚持集中授课,通过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兵的理论水平。此外,针对各地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和典型火灾案例及抢险救援战例进行了研讨分析,编写了关于化工、高层、地下等方面的战例研讨材料,根据中队的实力情况编写了灭火救援战斗编程,使战例研讨转变成一种技能。根据保卫对象的重要性和其特点共收集重点单位的“六熟悉”资料卡。通过对人员、装备等一系列的管理和训练,达到落实执勤备战制度,充分做好救援准备。
三、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发挥救援力量的效益
现代火灾多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工程火灾,能源、交通火灾等,这些火灾可能是多种物体等燃烧爆炸共存,重大的工业事故、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恶性的火灾并发,火势凶猛,蔓延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形成立体、纵深、全方位的区域性火灾。这些火灾的扑救难度大,采取的战术、技术复杂多变,对消防官兵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应用技术的改革刻不容缓,对此,我深深体会。十多年来,我所参加的数千次灭火抢险救灾当中,基本上遵循灭火救援战术原则和灵活的战斗方法。其中能较好的运用各种战术要领并完成好战斗任务的如曾成功处置南化酒精罐燃烧火灾等,能遵循基本处置程序,及时消除灾害,防止事故扩大,这都得益于较好的运用灭火救援战术和技术,坚决贯彻“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和坚持救人第一的思想。
四、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灭火救援体系
坚持战评制度,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部队战斗力,坚持每战一评,挖掘灭火救援的战斗展开和战斗准备中存在的各个薄弱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应对措施,不断提高战斗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譬如,通过总结发现重点保卫目标发生火灾后,第一出动力量单薄,不能有效控制火势;急于出水灭火,忽略火情侦察,被迫改变火场部署;火场上分散使用兵力,被动应付,缺少攻坚力量;缺乏火场侦察、排烟、破拆、登高、防毒、隔热、照明等综合处置手段和物质准备,仓促上阵,延误战机;救人不坚决、不迅速;建筑消防设备不熟悉、不掌握,未能及时和有效利用等问题时,就能得到教训,防止在下一次战斗中发生类似问题。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提高灭火救援的战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战无不胜。在多年来参加的抢险救援中,由本人负责指挥的和参与指挥的战斗,都进行了战评总结,并能够在每次总结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在多年的灭火救援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战术技术经验,但面对现代火灾形势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本人深感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加倍努力学习,提高灭火救援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一是深化学习业务理论,因为业务理论灭火战斗成功,杜绝失误的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根本保证,也是适应新形势,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二是积极参加各种训练,坚持练为战原则,缩短训练和实战的距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三是消防装备训练和管理,消防装备是部队作战的物质基础,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养维护,经常熟悉和训练所配备的各种器材装备,做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救援力量的效益。
第四篇:2013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
· 本人自1993年入伍以来,从事灭火救援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2013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期间曾就读过全日制昆明消防指挥学校防火管理专业中专、函授制武警学院消防管理专业大专和利用业余时间研读相关灭火救援理论书籍,参加过数千次灭火救援工作,现就本人对灭火救援的认识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入伍十余年来,我深知灭火救援理论知识基础地位的重要性,注意加强消防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专毕业之后,为提高我的灭火救援技术理论,1999年参加武警学院大专函授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在三年的大专函授学习中,系统学习了灭火救援技术理论知识,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大专学历文凭。日常工作中,我注意对业务理论的学习和积累,时常对《消防灭火救援》、《灭火扑救研讨资料汇编》、《国内外典型火灾战例》、《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特种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等书进行自学,作读书笔记3万余字,为灭火救援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严格落实执勤备战,充分做好灭火救援的准备
根据上级和中队的《执勤业务训练计划》、《岗位练兵实施方案》、《大练兵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中队实际,以 “练为战”为指导,立足中队现有装备,立足责任区、立足人员岗位、立足务实创新的思维,积极开阔思路,抓准着力点,积极完成执勤备战所要求的训练任务的同时,研究开发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多个训练项目,个人总结,述职报告《2013消防中队灭火技术个人述职报告》。并从丰富官兵业务理论水平入手,先后组织中队人员学习了《消防灭火救援》、《执勤战斗条令》、《消防法》、《特勤业务训练》、《执勤中队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训练》等业务书籍,坚持集中授课,通过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兵的理论水平。此外,针对各地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和典型火灾案例及抢险救援战例进行了研讨分析,编写了关于化工、高层、地下等方面的战例研讨材料,根据中队的实力情况编写了灭火救援战斗编程,使战例研讨转变成一种技能。根据保卫对象的重要性和其特点共收集重点单位的“六熟悉”资料卡。通过对人员、装备等一系列的管理和训练,达到落实执勤备战制度,充分做好救援准备。
三、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发挥救援力量的效益
现代火灾多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工程火灾,能源、交通火灾等,这些火灾可能是多种物体等燃烧爆炸共存,重大的工业事故、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恶性的火灾并发,火势凶猛,蔓延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形成立体、纵深、全方位的区域性火灾。这些火灾的扑救难度大,采取的战术、技术复杂多变,对消防官兵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应用技术的改革刻不容缓,对此,我深深体会。十多年来,我所参加的数千次灭火抢险救灾当中,基本上遵循灭火救援战术原则和灵活的战斗方法。其中能较好的运用各种战术要领并完成好战斗任务的如曾成功处置南化酒精罐燃烧火灾等,能遵循基本处置程序,及时消除灾害,防止事故扩大,这都得益于较好的运用灭火救援战术和技术,坚决贯彻“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和坚持救人第一的思想。
四、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灭火救援体系
坚持战评制度,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部队战斗力,坚持每战一评,挖掘灭火救援的战斗展开和战斗准备中存在的各个薄弱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应对措施,不断提高战斗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譬如,通过总结发现重点保卫目标发生火灾后,第一出动力量单薄,不能有效控制火势;急于出水灭火,忽略火情侦察,被迫改变火场部署;火场上分散使用兵力,被动应付,缺少攻坚力量;缺乏火场侦察、排烟、破拆、登高、防毒、隔热、照明等综合处置手段和物质准备,仓促上阵,延误战机;救人不坚决、不迅速;建筑消防设备不熟悉、不掌握,未能及时和有效利用等问题时,就能得到教训,防止在下一次战斗中发生类似问题。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提高灭火救援的战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战无不胜。在多年来参加的抢险救援中,由本人负责指挥的和参与指挥的战斗,都进行了战评总结,并能够在每次总结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在多年的灭火救援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战术技术经验,但面对现代火灾形势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本人深感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加倍努力学习,提高灭火救援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一是深化学习业务理论,因为业务理论灭火战斗成功,杜绝失误的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根本保证,也是适应新形势,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二是积极参加各种训练,坚持练为战原则,缩短训练和实战的距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三是消防装备训练和管理,消防装备是部队作战的物质基础,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养维护,经常熟悉和训练所配备的各种器材装备,做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救援力量的效益。
第五篇:浅析消防技术中灭火原理与灭火方法(模版)
浅析消防技术中灭火原理与灭火方法
摘 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群众的思想意识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前时期广大群众就对安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许多科研人员开始研究火情预防以及救助工作,目的是为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他们的切实权益。对于该项工作来讲,灭火原理以及措施是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其原理是干扰可燃材料的燃烧链,目前使用几率较高的措施有化学抑制法、窒息法、冷却法以及隔离法。作者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具体分析了灭火原理以及措施等。
关键词:消防技术;灭火原理;灭火方法
引言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获取了显著的发展,此时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与此同时火情的发生几率也增加了。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问题,我们不但要认真开展应对工作,还要积极研究新的灭火措施。通过以往的案例我们发现,在灭火的时候,因为措施不合理,会导致火情变严重,有时候还会引发爆炸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火情产生的原理以及灭火措施等。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火灾。它是一种突然性的灾情,而且它的的破坏性非常大,不但会对广大群众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就要积极的开展火情应对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的研究灭火措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灭火的时候,经常因为措施不合理,导致火情变严重,有时候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灾难。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只有认真处理,积极研究才可以从技术高度上防止问题再次出现,才能够将灾情对群众和社会的影响降到最少。作者具体的分析了灭火原理以及常用措施等。消防技术中灭火的原理
在平时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可燃烧的材料。火情的形成就是这些物质没有按照我们期待的目的燃烧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可燃物的燃烧指的是其与氧化剂互相作用而发生的剧烈的放热反应,此时经常会出现发热以及火焰问题,有时候还会发生更加严重的爆炸问题。此处讲到的灭火,指的是结合燃烧的具体形态和方式,对其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干扰燃耗,制止燃烧现象的一种活动。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燃烧的条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话,可以经由对燃烧过程中氧化物、可燃物以及温度等各个环节进行破坏达到整个燃烧链条破坏的目的。想要实现灭火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即有效的灭火,基本的原理则在于对燃烧的温度、氧化剂、可燃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可燃反应的有效抑制与否关键在于上述环节的有效控制。目前消防技术中常用的灭火的方法
通过上文讲述的灭火原理我们可以得知,要想开展好灭火工作,就必须将燃烧链的每个步骤都阻隔。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灭火措施有两种,分别是化学形式以及物理形式。其中化学形式指的是化学抑制方法,而物理灭火方式典型代表为冷却法、窒息法以及隔离法。在具体的开展灭火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纯的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多种措施放到一起综合应用。
2.1 化学抑制法
化学抑制法主要是根据链锁反应着火理论,把灭火材料喷射到燃烧区域之中,让其参加到反应里面,这样就能够发挥出灭火的意义了。具体来说,化学抑制法是通过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所进行的方法的,该方法是能够很有效的抑制物体的燃烧,目前阶段该措施的应用几率非常高。在实际的消防灭火技术中,燃烧物中含有的氢对维持可燃物的有效燃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碳氢化合物在燃烧时的火焰中,其连锁反应的维持主要靠H、OH、O这些自由基来完成。当我们真正的开展灭火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卤代烷灭火剂,这主要是因为卤代烷灭火剂在火焰的高温作用下会产生Br、Cl和粉粒,而它们的存在能够很好的抑制火焰,防止其继续发展,总的来说,这种措施的灭火效率非常高。
2.2 冷却法
燃烧物在燃烧时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可燃点,这是一个必备的条件。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将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的地方的话,此时燃烧就能够停止。而冷却法恰恰就是结合此原理而开展的,它是把燃烧物质的燃点气温降低到一定的温度之下,而气温的下降会导致物体燃烧的时候达不到它所需的气温,此时它就不具有燃烧条件,很显然燃烧的过程便被终止了。在具体的实际消防灭火技术中,冷却法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消防水枪的方式。水有着较大的汽化能力另外水的冷却效果较好,当冷却物和燃烧物接触时,可以将其直接作用到燃烧物体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燃烧物体的冷却作用,燃烧就会终止。冷却法比较适用于对固体可燃物所引发火灾的扑灭工作,能够起到有效阻燃的目的。
2.3 窒息法
在消防灭火中,窒息法是通过阻断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利用不可助燃的惰性气体来稀释空气,使得燃烧时燃烧物因氧气减少而熄灭。在窒息法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氮气或者二氧化碳来对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进行有效的稀释。一般而言,空气中氧气浓度约为20%,当出现氧气不足时,整个燃烧的过程便会得到阻碍。窒息法的主要方式还有利用石棉毯、黄沙、泡沫等难燃物进行燃烧物的覆盖的方法,另外也可多起火的船舱、设备、坑道进行封闭来实现。对于窒息法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几点,对于炸药类物质在房间、车厢等地方着火时,不可使用窒息灭火,反而要将门窗、舱盖打开,进行水的注入冷却,因为采用窒息法会引起爆炸。在遇到钾、镁、钠、铝粉等物质时也应注意,因为这些物质的金属性质十分活跃,若是采用二氧化碳或者其它惰性其他扑救时,这些物质会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进而剧烈燃烧。在使用泡沫灭火剂时也应注意忌水性物质,因为泡沫灭火剂含有大量的水,会引起化学反应进而发生爆炸。
2.4 隔离法
所谓的隔离法,具体的说是把空气以及易燃品阻隔或是挪移,这样就不具有燃烧的要素了,而且燃烧区域也会因为没有了燃料而无法继续燃烧,这样就能够起到灭火的意义了。在工作中,我们使用隔离措施的时候,是利用石墨粉或是泡沫等,在金属和燃烧体间形成阻隔体。当空气和燃烧物分开了以后,火灾就没有了继续进行的燃料物质了,此时氧气的供应量也就变少了,这时候就能够发挥出自行阻隔的意义了。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应用的时候,把靠近火情的易燃物品挪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在接触到易燃物或是气体而发生燃烧现象的时候,将阀门闭合,这样物质就和火源分隔开了,再配合别的灭火方法,就能够发挥出终止火情的意义。
当我们使用隔离措施的时候,将火场之中的易燃品撤离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第二次火情发生,所以为了避免问题出现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防止再次产生火情。如果此时接触到气体,比如天然气或是液化气等的话,就有可能发生爆炸问题,所以为了避免爆炸现象出现,就要将燃料阻隔,假如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的阻隔的话,就要借助水枪来处理,保证它处在冷却的状态之中。结束语
要想开展好灭火工作,就必须要掌控好有效性,而且还要保证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降低损失。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了解灭火的原理,掌握相应的措施。笔者具体的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并且论述了这些措施的注意要点。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消防能力一定会显著的提升,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王力伯,杨宁.油类火灾灭火剂及应用研究进展.2011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2]文哲.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N].中华建筑报,2009.[3]公安部消防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淘汰哈龙行动[M].北京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