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歌》赏析
让我们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赏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一句名言。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中华之崛起而前仆后继。而《毕业歌》这支充满鼓舞力量的歌曲,正是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属于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充分展现了歌曲的革命性。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表现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抗日民族救亡运动以及人们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这首旧中国最负盛名的毕业歌,作于1934年,它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同时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经历过红色激荡岁月的人们,一提及《毕业歌》总是赞不绝口,“歌词和旋律都非常好,听过几次后便一辈子也忘不了。”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首句以祈使句开头,起到唤醒青年学生斗志的作用,让大家站起来,勇敢地打击反动统治,换气学生的民族使命。“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沦丧!”祈使句构成对偶,唱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气势恢宏,意在唤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们,民族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以在“战”和“降”两者之间,必定会选择“战”,号召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存亡而奋力拼搏,与反动统治相抗衡,表现了他们坚决抗战的信念。“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做主人拼死在疆场,写出了青年学生不畏战争的勇气;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写出了青年学生“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书生意气,要向雄鹰一样,直插云霄。“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桃李芬芳、社会栋梁,侧面描写的是学有成就的青年学子以满腹学识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为民族而战,成为支持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样具有号召性的语言,激发了青年学生抗战的的激情,敢于掀起自救的巨浪,为民族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表现了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激情不断,永不停息,革命斗争程度加强,与反动统治展开猛烈进攻,并最终达到高潮。“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以一个连续反复,号召起普天之下的学生们,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救亡图存以迫在眉睫。让我们担负起振兴天下的作用。
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曲分为四段。通过顺着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
第一段: 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声。
第二段: 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 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使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气氛中结束。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而今,耳边响起这首歌激荡的旋律,依然令人热血澎湃。这首歌曲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为祖国发展而奋发图强,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事业当中,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源于曲谱中有着年轻人的筋骨节奏和昂扬青春,也源于歌词抓住了年轻人的情思特质,更在于词曲结合得自然,传递出的那种年轻的感觉,具有永恒的魅力。
第二篇:红歌赏析
红歌该何去何从
在很多人看来,红歌就是那些体现对党的衷心拥戴和歌功颂德的歌曲,这是对红歌狭义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红歌是那种能够代表一个时代,能够在其中找到时代烙印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歌曲。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从“五四”运动到国内革命,从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有一些我们不能忘却的东西镶嵌其中,而红歌就是那些峥嵘岁月历史天空中点点繁星的特殊载体。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红歌唤起了那些即将被我们遗忘的点滴。红歌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当代,旨在扬红抑黑。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忘记了历史,背叛了人民。
我们为什么要唱红歌?红歌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掀起了一股唱红歌的巨浪,从政府官员到机关干部,从共产党员到人民群众,从社会到校园。红歌真可谓唱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唱红歌的真正意义所在吗?总的来说,红歌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事实,传承时代精神,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所以唱红歌的唱仅仅是一种达到以上目的的行为方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通过唱这种形式得到了什么或是达到了什么目的。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确知道这个目的。自从红歌开唱,人们对其态度就形成了搞笑的“三足鼎立”状态,我个人不是一个分裂分子,这种状况的存在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唱红歌活动,不论其出于怎样的目的,结果就是欣然成为唱红歌浪潮中的一份子。一部分人言辞犀利,批判政府搞形式主义,声称唱红歌毫无意义,违背人民意愿,形同掩耳盗铃。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你们聊,我先走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造成这样的影响,就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唱红歌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
继红歌提出开展的活动有“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然多数人将“唱红歌”作为重点,忽视了“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无异于买椟还珠。以“经典红歌赏析”为主题,把红歌引入高校党课课堂,是为了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充满真情的音乐讲解和美妙动人的歌声中深入思考,思考其人生追求,思考入党的真正意义所在,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并落实于其行动中。所以不仅是入党积极分子,包括所有唱红歌的人都应将重点置于对红歌精神内涵的学习和对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进而体现在行动上。自从开展“唱红歌”这一活动以来,各种组织、各种比赛如雨后春笋般一一涌现,不可否认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它为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那些疲于传统思想教育的人有了焕然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但是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理性思考,缺乏科学引导,背离了唱红歌的初衷,丢弃了红歌的精神内涵,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跟风致使唱红歌完全成为一种形式。红歌比赛应该比什么?应该比的是将红歌精神贯彻落实到实践行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抑或政绩,不然,难道要比唱歌技巧或者合唱能力吗?这种高难度的事普通群众、政府官员甚至是和尚尼姑都做到了,让那些专业从事歌唱工作的音乐人情何以堪?
一味的追求形式,以致形成畸形的红歌热,这是对红歌的亵渎。
正是由于那些对红歌不正确的诠释和宣传,才导致了一些过激言论和反对意见的产生。以某市政府与该市宗教界联手举办红歌大赛为例,其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不满与反感。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很难想象各大宗教齐聚一堂该是多么奇特的一大盛况。如果他们是代表爱国的中国人意图通过唱红歌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借此宣扬正义、美德和博爱,同时歌颂新生活,那么无可厚非。然其通过精巧编排和费心表演只为进行各大宗教之间的比赛,大有江湖各大门派高手华山论剑之气势,在不懈地将形式表现的更加完美的同时唱红歌的真正意义已然抛于脑后。类似的事情频频发生,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也纷至沓来。无意间看到一个公开的问题:“和尚为什么也唱红歌?”,回答五花八门,大都是偏激还带有讽刺,然同样看到一正面积极回答:“和尚也可以爱国”,我感动良久,因为其指出了唱红歌的目的之一,即表达爱国情怀。之前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偶有一日看到高中老师发微博,大意就是和尚也来唱红歌太可笑了,我当时就很不以为然,不禁反问一句和尚为什么不能唱红歌,当时真觉得老师太偏激了。可是当我一睹青灯古佛旁尼姑站成一排齐声高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盛大场景时,我觉得我真心对不起我的老师,不是老师偏激了,而是我幼稚了。我真的很想问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什么爱国的真挚情感我没看出来,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充斥着功利色彩的靠近与逢迎。我真的无法用创新来形容这一个个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为什么要唱红歌?任何不理解红歌真正意义的各种“唱”都是对红歌的侮辱。
你唱或者不唱,红歌就在那里,不垢不净。然红歌该何去何从却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应该共同继承和发扬红歌精神,何以至形成“三足鼎立”之可笑现状?追究其根本原因,显而易见,是因为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唱红歌的形式上,而忘却了其真正精神内涵。至于其精神内涵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阅历有限,认识尚粗浅,若是以我个人的理解将其条条列出,不免会引起有些人对红歌的反感与抵触。一个人如果真正亲身参与了“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过程,那么他对红歌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唱红歌”上。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不论是对哪个阶层的人,若是真正理解了唱红歌的意义,那么红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向上的。
第三篇:红歌经典赏析
红歌经典赏析
作为一种艺术,红歌怕是传唱最远的的了,像当今流行歌曲,有多少是当年流行,现在又唱的呢?有多少人还在唱当年的神曲《忐忑》,有多少人还在听李佳璐的《无法原谅》,有多少人还记得曾近红极一时的刘心,武艺?红歌的调很简单,简单到普通人都可以记得旋律,普通人随口都可以哏出小调,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是当今很多流行歌曲都不可比拟的。每一首红歌都是歌唱当时的时代特征。像《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反映当时毛主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像《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是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的变化,“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了邓小平为国民做的贡献,就像一个春天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像《社会主义好》,反映的当时符合国情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希望带来幸福生活。
红歌中有各种类型,比如民族,伟人,士兵,风景等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故事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该故事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的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曲作者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全国传唱几十年而不衰。《只有山歌敬亲人》,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首插曲,这首歌侧面也反映了刘三姐的可亲近人,不忘本。《我爱你,塞北的雪》,是通过景物来表明对家乡的热爱,通过特有的地方特色来描述对塞北的雪。
音乐是相通的,和其他音乐是相通的,和人心是相通的。很多曲子的伴奏其实是一样的,很多流行歌曲都可以用红歌的伴奏来写,所以,音乐是没有界限的,只要有那个情景,有那个感受,就会创造出这样的音乐。有时,慢唱歌曲和快唱歌曲却又是不同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你用不同的情感唱出来就不一样,听者如果不懂你的语言,只能从你的情感上判断,你唱的激昂愤慨,人家一听就懂,你唱的活波欢快,还以为在唱什么好听的歌曲。另外,你对一首歌曲的感情投入有多少,也会反映在歌曲中,如果你无心去唱,一首歌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你投入去唱,却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dream high》中,女主角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个人情感,每次叫她唱“我有一个梦想”时,总会苍白无力,而当她终于知道了什么是个人情感的投入时,她开始放弃自己冷冰冰的外表,投入了个人情感,这首歌立刻显得美妙,最终当她表示出对自己所唱歌曲的热爱时,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音乐就是这样的美妙,一个具有内涵的音乐会一直传唱,经久不衰!
第四篇:《九歌》赏析
《九歌》赏析
《九歌》是楚国祭祀神祇的乐歌。今人多取朱熹之说,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在创作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
《九歌》中的“九”并非实指,乃表多数。《九歌》也并非九篇,而是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河伯》、《国殇》、《礼魂》。在屈原的作品中,《九歌》尤为与众不同。它不像《离骚》、《九章》、《天问》那般直抒胸臆,将自己内心的失意、愤慨洒落笔间。而是在纯真、无邪的文字中诉说真情挚爱,洋溢着真、善、美。对《九歌》的解读,可以从诸多角度进行挖掘。而对于我来说,最打动我的,乃是其中那凄美婉转的爱情。《楚辞》大家姜亮夫先生认为,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是四对配偶神。无论是神与神或神与人的恋爱,都洋溢着浓浓的痴情与真挚。我觉得,对《九歌》中爱情的描写,可一借用孔子评价《诗经·氓》的那八个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歌》中关于恋情的描写是其主要内容。但诗人没有直接来表达这种缠绵之情,而是善于将人物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描写巧妙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首先是通过想象,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这些形象既闪耀着灵光,又具有人的性格特征;既神奇高远,又平凡亲切。他们的衣着配饰异常华美:“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青云衣兮白霓裳”。他们的居所高雅馨香:“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样的描写,突出了神灵超脱凡人的特征。
其次,诗中表达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缠绵痴情。这些神灵,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的真情实感。思念却不得见的忧愁,等待佳人赴约的欣喜,相约而未能得见的无奈惆怅,都与常人无异。这些情感表达得蕴藉婉转,无论是喜是忧,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感动。如《湘君》和《山鬼》中表达出的求之不得、热切相思的缠绵情意:“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再如《少司命》那句令古今多少有情人感同身受的深切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还有如《湘夫人》中传达出的惆怅无奈:“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这些情感,无一不真、无一不浓、无一不美。于委婉动人的诉说中令人身感其情,与之喜怒哀乐。
最后是营造了凄美打动人的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如《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瑟冷落的秋景;再如《山鬼》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幽深悲凉之景,都与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融而唯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情,情语更是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第五篇:《好了歌》赏析
红楼梦《好了歌》赏析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1] 【说明】
甄士隐家破人亡,暮年贫病交迫,光景难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跛足疯道人口念此歌,士隐听了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注释】 1.冢——坟墓。2.姣——容貌美好。【鉴赏】
褴褛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摹拟了几首民谣俚曲,一比较,就发现根本不可与此同日而语。这也见出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在摹写多种复杂生活现象上的绝大本领是难以超越的。关于此歌所反映的思想,请参见下一首《好了歌注》的赏析。[1]
作品歌注
甄士隐歌注原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歌词注解
【说明】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悟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事出《旧唐书·崔义元传》:神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迭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编有《满床笏》剧,小说中曾写到。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
2.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3.谤——指责、毁谤。
4.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
5.择膏梁——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
6.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7.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8.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10.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11.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