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柏坡精神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西柏坡精神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王乃静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以及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即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历史时期创立的、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彻底胜利和顺利实现历史转变的伟大精神。其科学内涵具体表现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军民团结、同舟共济的精神;民主集中、协作统一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在当年顺利实现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而且在新世纪新阶段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时期为解决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创立的一系列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从中国革命的战略高度来看,我们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正处于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的前夜。从我们党的地位和任务来看,正面临着三大历史性转变:即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党的任务由领导革命向领导国家建设的转变,党自身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在这一巨大转折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直面四大重要课题:一是要不要以及如何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二是如何建立新中国或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三是如何建设新中国;四是如何建设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紧紧把握历史转折的主要特点,回答上述四大课题的理性思考和伟大实践中,造就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代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要求的一种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历史 民主集中、协作统一的精神。西柏坡时期,革命形势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克服由于长期被敌人分割和农村游击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地方主义和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必须把一切统一于中央。同时,由于革命处于战略转变时期,革命战争、农村工作、城市接管任务繁重而紧迫。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为此,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做出了各中央局和分局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做出了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建立健全了防止个人包办,保证集体领导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委会议制度。这些决议、制度和规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可以说,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最好的时期之一。毛泽东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带头履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对于战略方针的制定和涉及全局的重大战役和部署,都是首先虚心听取各中央局、分局领导和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后,再由书记处研究,集体决策,从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从我们党在西柏坡的实践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好坏,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是息息相关的。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组织保证。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西柏坡精神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两个务必”是西柏坡时期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反映了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历史主题。首先,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保持与人们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继续地保持过去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对全党及每个党员提出的严峻考验;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党要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事业。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更需要保持过去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西柏坡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不仅是当前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坚持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两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提出来的,目标都是为了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都是强调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结性问题,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两个务必”要求我们时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精神状态:“三个代表”则要求我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以坚持“两个务必”为前提,离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所谓实践“三个代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坚持“两个务必”也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最终目的,我们之所以要谦虚谨慎,之所以要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两个务必”思想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要把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既需要有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经过艰苦奋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两个务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我们党就一定能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
滦南一中
王乃静
第二篇: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剧烈激荡的变化,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种关系失调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危机,这也正是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对于宣传革命思想,壮大革命力量具有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的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西柏坡精神对于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精神信仰、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溯源
(一)西柏坡精神源于井冈山精神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它熔铸着人们的追求和希望。井冈山作为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向全国人民障显着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强革命信念的井冈山精神。在严酷的环境下井冈山军民抱定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定实现的信念,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次次“围剿”,从而扩大了红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二)西柏坡精神源于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四度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在长征途中,共产党人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长征的胜利靠的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红军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靠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西柏坡精神源于延安精神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延安时期,全党全军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包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这些构成了延安精神的内涵,从而使革命作风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人民解放军则占了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同时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80万,并以压倒一切的气势,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每个战役每个阶段中,都体现着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排除万难、勇敢战斗的英雄壮举。
(二)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
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严格遵守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为了消灭一切敌人,“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毛泽东再三强调,在执行政策和策略的问题上,“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提高了党的军队战斗力。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求全党必须预防因为胜利而带来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首先,西柏坡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献身的革命牺牲精神,我们党正是由于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党克服了各种困难,才不断地走向胜利,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西柏坡精神内容的思想灵魂。其次,西柏坡精神彰显出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再次,西柏坡时期,党把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全国解放和人民幸福,作为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和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把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因此,我们要传承西柏坡革命精神。
(二)西柏坡精神有利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胡锦涛赴西柏坡考察时提出: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两个务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这要求党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坚持“两个务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对于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对于坚持党的宗旨意识,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久执政的精神武器
坚持执政为民,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对西柏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我们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西柏坡精神是不断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需要。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发生举世瞩目巨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深层次的矛盾,充满着挑战。要完善和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发扬西柏坡精神,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思想上的僵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进一步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西柏坡精神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安邦兴国、人民小康的唯一途径。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西柏坡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抓住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科学判断发展大势,应对各种风险,赢得各种挑战。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弘扬西柏坡精神,可以提高党员抵制剥削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使其永远保持勤俭节约、奋斗拼搏的精神,筑起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四)弘扬西柏坡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
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在当前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人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的历史背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初期,欧美封建统治逐渐走向腐朽,在封建制内部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越来越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恐慌。为维护风雨漂摇的统治,各国封建王朝在政治上不断加强压迫,在经济上不断加剧压榨。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当然最重要的是法律手段,来保护封建主的财产所有制,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利用残酷刑罚,镇压一切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行为和革命运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兰克王国的《撒利法典》,它规定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农民则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主的农奴;封建等级特权划分最为典型的则是法国,它将国人划为僧侣、贵族、市民三等,并对三个等级的服饰、生活方式和礼仪等都作了不同规定(反映在诉讼制度上则是三个等级的人所作的证言,其证明力不相等);刑事镇压上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德国16世纪的《加洛林纳刑法典》,该法规定了割耳、割鼻、挖眼、断指、断手、斩首、车裂、火焚等刑罚手段。到了封建君主专制时期,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推行经济独占制度;法国统治者要求资产拥有者——贵族负担土地税之外,还要交纳印花税;美国在独立之前,英殖民者加紧了对其殖民压榨。面对上述封建专制的倒行逆施,在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便不可避免的要向腐朽地封建统治发起冲击。在英国,从1640年—1688年,用“光荣革命”的形式,以不断通过法令迫使国王放弃专制为手段,实现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美国则以反对英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联邦共和制;在法国则是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为开端的暴力革命的形式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并在以后的革命中逐步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制度进行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洛克提出天赋人权以反抗封建等级观念,强调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明文不为罪”等思想;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以限制权力集中造成的行政与司法专横;卢梭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建立法制国家。资产阶级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夺取政权后,在法制建设中,同样以这些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一系列法制原则和制度。
第四篇: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积淀和孕育而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是广西人民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良好精神风貌的结晶;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广西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是广西精神的根本标志。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顽强拼搏、勇于进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了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楷模。在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上,中央代表团团长***同志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将大力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开创以民族团结和谐为核心的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团结和谐”体现了广西精神的民族特质。
爱国奉献 爱国奉献是广西精神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广西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严格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顾全大局,不讲条件,勇于牺牲,自觉奉献,为保家卫国、维护边疆稳定、创造幸福生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形成了非常宝贵的精神品格。“爱国奉献”体现了广西精神基本的历史特质。
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广西精神的鲜明特质。广西沿海沿边沿江,长期以来,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善于学习全国兄弟省份的长处,善于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善于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以开放的胸怀,熔铸四方文化精华,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凸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广西的开放力度,展示了广西自信豁达的姿态、天下一家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放包容”是对广西地域特点、区位优势、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的高度凝炼,体现了广西精神的区域、人文特征。
创新争先 创新争先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特点。作为一个后发展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区,广西人民秉承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因循守旧,励精图治、奋起直追、勇于赶超。广西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奋勇争先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人民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先赶超的精神状态,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在赶超创新、争创一流中实现历史新跨越。“创新争先”是“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创先争优”时代精神的广西化,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创新争先”体现了广西精神的时代特征。
第五篇: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摘要2011年11月11日召开的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广西精神”是凝聚发展力量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更是跨越追赶新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就“广西精神”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得出“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团结和谐 爱国奉献 开放包容 创新争先
一、“广西精神”的由来 在2011年11月11日召开的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报告,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这是广西用实际行动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让软实力真正硬起来,着力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广西拥有5100万人口,12个世居民族和睦相处,历史悠久,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包容并存。经过多年胼手胝足的奋斗与建设,广西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自治区党委在作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决策时,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过研究。2008年,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在中央评价广西的“四个模范”中,“民族团结的模范”放在第一位,“团结和谐”成为“广西精神”的典型特征。2009年,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内涵成为新时期广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积淀和孕育而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是广西人民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良好精神风貌的结晶;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广西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团结和谐是广西精神的根本标志
1.团结和谐精神体现了广西精神的民族特质
所谓民族特质就是指民族品质的规定性。广西精神中的“团结和谐”包括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等优秀的品质,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光大,是广西人民高超智慧的体现,也是广西人民高度自信的展示。团结统一、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是多民族社会的共生原理,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省区,更要弘扬团结和谐的精神。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
2.团结和谐精神是推进广西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历史、地理和地缘关系等原因的影响,广西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快了发展步伐。提升广西竞争力需要团结和谐作为精神支撑,团结和谐精神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已经产生并将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各地商家到广西投资发展,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把广西打造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
地。
3.进一步开创广西民族团结和谐的新局面
我们应当加强对广西精神的宣传教育,增强团结和谐的思想认同,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同时加快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夯实团结和谐的社会基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发展目标,完善扶持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从而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爱国奉献是广西精神的显著特征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广西境内有很多革命的遗迹均是体现了广西人们的爱国情怀,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都用鲜血留下了壮乡人民爱国奉献的足迹,广西的父老乡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国与奉献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爱国必须奉献,奉献是爱国的实现,没有奉献,爱国的情怀和愿望就会落空。也就是说,爱国是奉献的驱动力。我们应当让爱国奉献成为时代风尚和社会主流,以爱国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不仅爱广西,而且爱中国;不仅为广西作奉献,而且为全国作奉献。
(三)开放包容是广西精神的鲜明特质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长期以来,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区位优势凸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广西的开放力度。“开放包容”是对广西地域特点、区位优势、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的高度凝炼。但是,对外经济贸易也必然会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与碰撞,尤其是面对丰富的东盟各国等各种外来文化,如何以更开放包容的品质,使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和谐存在、共同发展,不失时机地寻求与国际先进理念和时代潮流对接,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当下广西各族人民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就是广西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多样文化带来挑战的一大法宝之一,只有通过开放包容,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博采众长,与东盟各国甚至全世界主动融合。
(四)创新争先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特点
广西是欠发展后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小步慢进固然不行,即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行。只有创新,才能追赶;只有创新,才能争先;只有创新,才能上游。广西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奋勇争先的过程。一直以来,广西被人们视为穷山恶水之地,蛮荒瘴疠之乡,封建王朝称其为“南蛮之地”,极少眷顾、支持与开发,因此,近代以前的广西基本处于边缘性地位。广西人民秉承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因循守旧,励精图治、奋起直追、勇于赶超。创新争先,就要不断突破“旧框框”。事实表明,一些原来适用的“条条框框”会随着时间、条件的推移变得不适用,需要改革创新。当前,我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敏锐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看问题、想事情,真正做到破除旧思维,挑战旧模式,突破老框框,树立新思维,建立新机制,谋求新办法,开创新局面。要创新争先,首先要解放思想,扫除思想障碍;其次要制度创新,真正建立起全民创新的科学体系;再次要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争先文化氛围,使创新争先成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工业化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创新争先,重在强化工作落实。创新争先不是空口号,而要真正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郭声琨同志首提“广西精神”,为了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壮乡儿女的无限热情,汇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实现广西跨越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广西精神”既有伟大中国精神共性,体现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也为各地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J].当代广西,2011(23).[2]离江.郭声琨为何在党代会上首提“广西精神”?[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1(6).[3]陈元中.团结和谐 广西精神的根本标志[J].当代广西,2012,3).[4]李广义.爱国奉献:广西精神的显著特征[J].当代广西,2012(4).[5]黄志强,曾令辉,石丽琴.开放包容 广西精神的鲜明特质[J].当代广西,2012(5).[6]吕余生,曾德盛,曹玉娟,曾家华.创新争先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特点[J].当代广西,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