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许可法:锻造诚信、服务与责任政府
行政许可法:锻造法治、诚信、服务与责任政府
一、《行政许可法》出台的背景分析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特征: 性质:
(二)行政许可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行政许可制度,其理论基础何在?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权利中心主义与权力中心主义 “大社会,小政府”架构 全能政府与有限政府
个人自治、市场优先、自律优先、事后机制优先的立法精神
(三)《行政许可法》出台的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告别“行政审批时代”的需要
体现了“市场优先”的立法理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包大揽。一切有计划,凡事要审批。
“行政审批时代”的标志是:有行政管理的地方,就有行政审批。审批项目多,手续繁,要收费。
2、履行加入WTO承诺的需要
法律法规统一实施;非歧视原则
3、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的需要
前几年的改革,是行政机关的“自我革命”有局限。“为减而减,边减设,减完了事,各行其是”。必须全面规范,依法许可。
4、预防和减少腐败的需要
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是政府与相对人直接相关的三类行为,近年来,行政许可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
二、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1、依法许可原则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3、便民原则
4、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
5、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二)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1、行政许可的范围制度(6类);不得许可的事项
2、行政许可设定权制度
(三)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制度
(四)实施程序制度
(五)费用制度
(六)监督制度
(七)法律责任制度
三、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成就与特点
(一)全新的立法理念
个人自治;市场优先;自律优先;事后监督机制优先
(二)确立信赖保护原则,锻造诚信政府
现象:(1)某地政府在世界文化遗产附近违法审批大量违章建筑,后下令拆除,相对人损失惨重。
(2)城市建设、小区规划中的任意性(3)行政机关授牌现象(4)招商引资中的出尔反尔
1、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
基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益的考虑,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的某些因素的不变性形成合理的信赖,并且其值得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改变上述因素。即使改变,也应补偿相对人的损失。
2、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中的体现和要求
政府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诚实信用,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第8条、第69条的规定,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中的要求: 以不改变、不撤销为原则,撤销为例外。
例外:
(1)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已经不存在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善后:补偿(2)行政机关严重违法许可;善后:赔偿(3)相对人有过错取得的许可。不赔偿,处罚
(三)追求高效、便民的价值目标,打造服务型政府
1、设定许可范围及其权限
六类事项可以实施许可(第12条);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可以设定,省级政府地方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许可,其他的不可以。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的设定: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不得设定的范围
2、规定许可期限,最长为30日(20 +10),集中、联合办理的60日(45+15),决定后10日内颁发
3、创立若干便民服务制度,如相对集中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受理条件、网上许可、许可听证、收费法定等制度。
(四)明确了行政许可的相关法律责任,倡导责任政府
1、重要贡献是用法律形式将许可的责任属性固定下来;
2、对相对人的申请,行政机关负有受理和审查的责任;
3、对于违法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负有依法撤销和国家赔偿的责任;
4、对行政许可不仅有审批的责任,更有监督管理的责任。
(五)依法许可,提倡法治型政府
许可法定原则;许可范围;许可设定权;许可程序;法律责任
(六)重视程序问题
1、条文多
2、期限明确
3、有听证
4、有排除规则
四、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挑战来源
(二)工作
1、学习
2、清理
3、改革
4、监督
第二篇:行政许可法打造责任政府
《行政许可法》打造责任政府
《行政许可法》是用来约束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的。过去,政府的审批非常复杂和混乱。我们经常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冲突,行政机关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滋生了腐败,约束了老百姓的自由,这些无疑都与政府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有关系。“毒奶粉”与行政职能缺位因为劣质奶粉造成大头娃娃事件(本报曾作报道)被曝光后,人们将注意力投向了伪劣奶粉的源头,由此发现,浙江省苍南县、泰顺县和福建省福鼎市的三角地带内,居然分布着30多家伪劣奶粉生产厂家。这些厂家或是租用当地的民房,或是在破旧的仓库里安身,两三个配料罐一杆秤,再加上包装用的封口机,就开始大肆生产伪劣婴幼儿奶粉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企业却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当地生产奶粉的卫生许可证,而且在长时间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查处。行政行为的缺位造成乱发许可证,乱发资格证,市场准入制度、检验检疫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行政主管部门,该管的监管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或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屡有发生。
解决:《行政许可法》明确约束了行政机关滥发许可证和乱发许可证的行为。规定,行政机关发放许可证,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不得发放许可证,如果乱发了许可证,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及其主要领导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和刑事责任。“馒头办”与行政职能越位河南省郑州人喜欢吃馒头,所以馒头业比较发达。1998年,为了加强馒头市场管理,郑州市政府成立了6个馒头管理办公室(市政府1个,各区政府5个)。对所有加工经营馒头的集体和个人,一律采取许可审批制度,每个许可证要交纳1100元的办证费。对不办许可证擅自加工经营的,可罚款3000-20000元。
没想到,两级“馒头办”为争夺办证权、处罚权,拒不承认对方所发的生产许可证,你发证,我照罚!2001年3月,群众举报一家馒头厂非法生产,市“馒头办”到场处罚,馒头厂忙打电话到区“馒头办”求援,最后,两级“馒头办”在现场僵持几个小时,甚至互相辱骂,最后,以郑州市政府发文撤销两级“馒头办”了事。
解决:《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国务院;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这些机关也不能随意设定行政许可,而必须依据法定的权限。《行政许可法》没有赋予国务院部门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
“冒烟费”与行政职能错位在吉林省珲春市北郊,一些市环卫局的工作人员向过往的农民拖拉机收取污染费,被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冒烟费”。拖拉机的废气问题应该由环保部门管理,市政环卫局怎么出来收这个“冒烟费”呢?珲春市环卫局的依据是省里的文件。原来这“冒烟费”指的是城市卫生费,文件上写着,收费范围是指市区居民要缴纳城市卫生费,那为什么对农民也要征收卫生费呢?原因是文件上没明确写明农民的车不征收。
解决:《行政许可法》里明确规定,所有的行政许可和年检都不得收取费用,如果要收取费用,必须获得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的许可。这次,《行政许可法》砍掉了所有的许可收费,那么就意味着砍掉了行政机关创收的来源。
张杨 整理
第三篇:《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姚魏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原载于《社会观察》2003年第3期,有删节)
今年8月27日,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行政许可法》获得通过。普遍认为,这部法律是对行政审批改革成果的巩固,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里程碑。自从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使我国产生了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直至现在的《行政许可法》延续了相同的立法理念,即行政法不仅是治民的法,也是治官的法,既要防止相对人滥用权利,又要制约行政主体滥用权力,唯有在平衡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要。当前,为了改变行政法权利(力)结构失衡的现状,行政领域的立法力图矫枉过正,淡化管理的色彩,加强控权的力度。《行政许可法》顺应了这一趋势,并且在借鉴以往立法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有效抑制腐败提供了法律保障。
《行政许可法》——你能为反腐败做些什么?
行政许可(亦称行政审批)制度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克服人们的自利行为给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如发放排污许可证;它也可以激励给社会带来正外部性的人增加产品供给,如对专利的许可保护;它还可以抑制社会成员对不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耗,如对私人采矿权的审批。可见,行政审批是国家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可是这项制度却为大多数国人所诟病,人们常常痛陈它的弊端——设定权混乱、重审批轻监管、自由裁量权过大、乱收费等等,更重要的是,行政领域内的腐败大多发生在审批环节上,许多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许可法》诞生了,它成为廉政制度建设的新亮点,它所确立的诸多原则成为反腐败的“防火墙”。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便民原则。它从根本上转变了行政机关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政府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垄断着一切社会资源的分配,而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就是审批,所以行政机关总是把审批看成是自己的固有权力和对相对人的恩赐。便民原则的确立使得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审批,政府不应再看作是对申请人的“赋权”,而是法律规定其必须作为的义务。这极大地改变了为官者的权力本位思想,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阻抑了造成腐败的主观条件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它使行政机关利用审批搞腐败的难度加大。仅从行政许可的申请和受理环节我们就可窥见一斑:首先,申请形式没有限定,除当面申请以外,申请人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任一方式提出;其次,申请环节大为简化,审批应当由多个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可以由其中一家统一受理并统一送达,或者集中起来联合办理;再次,受理决定当场作出,若申请材料不合格,必须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内容。可见,便民原则不仅减轻了申请人“跑图章”的负累,而且使申请人与审批机关直接接触的范围减小,次数减少,申请人不必再看办事人员的脸色行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状况也会有所改观,造成官员腐败的客观条件将随之减少。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许可设立法定原则,即设定许可的内容、主体、程序皆须法定。首先,法律规定只有六类直接关系国家、社会重大利益的事项可以设定许可,而通过社会、市场自
行管理以及事后监督就能规范的事项可以不设许可。可见,行政机关不仅把自己专属的行政审批权部分让渡给社会,而且将本属于社会的自治性管理权归还给原主。腐败就是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权力越大腐败的机会也就越多。政府的审批权随着放权、还权的过程逐步萎缩,以权谋私的现象将减少。同时,市民社会的兴起可以形成一支外部监督力量,这对反腐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行政机关不论层级高低都热衷于设定审批,这成为部门腐败的最大根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大量设定审批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多一项审批就多一项收费。今后,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设定,规章的设定权被基本排除(只有省级地方规章可设临时性许可),这些做法不仅使地方和行业的保护主义有所收敛,而且让贪官污吏难以敛财。再次,《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许可的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设定许可之前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听取民意。这就兼顾了管理的需要和老百姓的利益,减少了专门为收费而设定的许可事项,抑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程序正义原则。因为法律不可能为所有的许可事项规定实体要件,所以审批行为更具自由裁量性,容易使审批者滥用职权。程序正义原则将使制度缺陷得到有效弥补。第一,审查受时间限制。行政机关除当场作出许可外,审查的时限是20日,联合审查的时限是45日(经批准可分别延长10日和15日,但是应当告知理由)。用拖延战术迫使申请人给好处的做法行不通了,违反审查期限的人员必将受到追究。第二,政务必须公开。一方面,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公开制度,腐败就无处藏身。第三,推行听证程序。告知、回避、公开、说明理由等规定都强化了行政机关程序上的义务,更体现了听证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准司法程序。这不仅有利于查清客观事实,更加公正地作出裁判,而且能顾全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听证制度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审批与监管并重原则。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的监督。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在权钱交易下,贪官与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审批的人形成了博弈关系,他们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且一方在选择策略时要判断另一方的行动模式。在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下,行贿方考虑到只需一次性买通审批人就可一劳永逸地获益,受贿方也认为自己有利可图,因而交易达成。在审批和监管并重的情况下,受贿方的行为模式被法律强制改变,定期监督相对方既是其权力也是其义务,而行贿方为了让“不当得利”维持下去,就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当支出超过预期可得利益时,他的最优选择就是把行贿的支出转移到待审项目的完善上,使之真正达到审批的要求。因此制度改进后的博弈结果使得腐败现象减少,社会收益增多。可以预见,最近经常发生的烟花厂爆炸、学生食物中毒的事故,在审批部门加强长效监管后,一定会大幅度减少。
此外,《行政许可法》还确立了诸如信赖利益保护、权责一致等许多原则,在此不作赘述。可见,从法律上防止行政许可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是《行政许可法》立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也确实从各个角度有效地实现着这个立法目的。
《行政许可法》——你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吗?
《行政许可法》的确是一部反腐败的力作,将为我国的廉政制度建设作出贡献。但是,如果你认为,它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能根治腐败,那就错了。笔者认为,反腐败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即使政治非常民主、制度十分健全,腐败依然会发生。任何制度都只能从不同角度抑制某一部分腐败,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拿一种抗生素对付所有的细菌。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克服的世界性难题,是一个由林林总总、互为倚重的多种制度构架而成的系统工程。
从腐败发生的范围来看,《行政许可法》不可能防止所有的腐败。所谓腐败就是一切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不正当行为。从公权的性质来看,腐败包括了国家机关的腐败,执政党内的腐败,还有其它拥有公权的组织的腐败;从谋私利的主体来看,腐败包括了集体(部门)腐败和个人腐败。可见,行政许可法仅仅规制了国家机关的一部分——行政机关的部分行为——审批行为,即只能抑制行政机关在审批环节中搞的腐败。首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问题。长期以来,党政不分,党管干部,党管一切,但是它又很少受到像西方执政党那样的议会控制,同时,检察机关、监察部门、纪委都是受同级党委领导的,由它们监督本级领导干部的做法,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所以党内的腐败比较严重。其次、司法腐败也是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司法公正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它,社会就无正义可言,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当前,司法权常常受到党政机关的不当干涉。失去独立的司法权必然腐败丛生。再次,行政机关用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手段很多,不只是行政审批一种,虽然行政审批环节最易产生腐败,但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复议等领域也都可能发生腐败,我们应当全面关注一切行政行为的廉洁性。最后,审批权也不是仅仅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有一部分已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授权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此时社会中介组织使用的也是公权力,滥用它也是腐败。
从《行政许可法》本身来看,它自有其先天不足,它不能完全抑制审批环节的腐败。首先,《行政许可法》的一些条文看似斩断了腐败的源头,其实它仅仅使得腐败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例如,行政审批不得收费的规定,使部门腐败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加大了个人腐败的可能性。如政府对特许事项采取人为控制,使得稀缺资源的供应价格低于理论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造成此类资源的供应缺口,如果市场均衡价格与人为确定的低价间的差额没有用于政策设定的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即成为“租”。过去 “租”的一部分被大大小小的行政审批部门用收费的形式“寻”去了。禁止收费后,资源还是稀缺的,人们还是想尽办法得到它,申请人就可能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把“租”的一部分以贿赂的形式交给握有实权的个人,造成个人腐败的增多。其次,《行政许可法》的实体性规定过于原则,对审批行为的规制主要还是体现在程序上。例如,本法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六类事项可以设定许可,一般情况下,法律还应设置排除条款弥补正面规定的不足,但随后规定的却是四类“可以不设行政许可”的事项,“可以不”三个字不带有强制性,并没有排除不能设定许可的事项,实践中,如果许可设定机关不能准确地把握,或者不愿善意地理解立法的精神,就很有可能使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流于形式,从而让某些腐败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再次,提高设定许可的规范层级也不能绝对抑制腐败。一般认为,立法主体的层级越高,所代表的民意就越广泛,所立的法就越具有民主性。但是行政立法应当例外,因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以外,行政机关还有扩张权力和便宜行事的需要。今后,原先由各部委设定的许可事项将转交给国务院设定,权力的集中使得腐败的数量减少,但是腐败的“质量”也许会提高。而且国务院不可能亲自设定各个领域的许可事项,制定行政法规的具体操作必须由相关部委完成,包括立法建议、立法调研、草案编写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部门立法,可能掺杂部门利益,造成本应取缔的审批项目反而得到了行政法规的保留。
从法律的执行角度来看,《行政许可法》对反腐败的有效性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淡薄。《行政诉讼法》已经施行了十多年,但是“民告官”的案件却寥寥无几,许多老百姓对腐败现象采取漠视或者容忍的态度,民间甚至提出了“肥猪理论”(大意为:贪官肥了,胃口小了;新官来了,贪得多了),客观上造成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如今,我国的法律逐步健全,为反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作为受益者的老百姓,由于法治观念谈薄,却将其搁置一旁。如果他们还把《行政许可法》仅仅看作摆设,即使条文规定得再好,也会失去反腐败的效用。另一方面,任何反腐败的措施都会受到腐败分子的抵制,《行政许可法》也不例外。由于行政许可涉及权力与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它们会设法规避法律的制约。前一段时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各级政府内展开,中央与地方都砍去了一半的审批项目,但大多是一些不常用或是不收费的项目,触及地方与部门根本利益的项目几乎未动。由此可见,行政部门顽固地守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改革难度很大。同时随着法律对审批行为的控制加强,腐败分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其它领域,企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收容审查制度被废除后,劳动教养案件就大幅增加,后者成了前者的替代品。因此,《行政许可法》既要克服人民群众的消极对待,又要克服腐败分子的积极抵制,惟其如是,才能实现它的立法目的。
《行政许可法》——如何实现你的反腐败理想?
我们不能奢望《行政许可法》根治腐败,它绝对不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在某个领域内发生的腐败,一部法律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若是没有其它制度、法律、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配合,其本应具有的反腐败效用也会不断递减,最终导致聊胜于无的结果。为了实现《行政许可法》的反腐败理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第一,我们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全民族的法治观念。宪法规定,我国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有两条标准,一是,法制要健全,也就是要有法可依;二是,全社会要依法办事,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也就是要有法必依。我国当前的现状是: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无法可依的时代过去了;而全社会却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有法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现在很难通过法律来预防和制裁腐败行为,贪官污吏面对法律有恃无恐,老百姓也不拿法律作武器保护自己。在不少人眼里只有打官司才用得上法律,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有“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行政机关若是违法一样可以做被告。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办事,它的违法行为又不能通过司法程序纠正,那么整个社会就不会有正义,腐败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只有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人民群众学会用法维权,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才能提高,腐败现象才会减少。
第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权力的多元化和权力的相互制衡。俗话说,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应当打破原先以国家权力作为统治社会唯一权力的局面,要让人民群众、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的权力也加入到支配社会的力量中去,从而形成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和超国家权力三足鼎立的态势。一方面,国家要向社会放权、让权和还权,把自己管不好、管不了或者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自我管理,自觉地从社会自治领域退出,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自治性管理权;另一方面,国家要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尊重某些国际性组织的权力,使本国法律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在新的“三权分立”下,国家的权力减少了,政府的规模变小了,有条件搞腐败的人也就不多了。同时,我们应当改变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失衡的现状,实现国家权力间的平衡。因为行政权具有主动性、干涉性和扩张性,成为
三权中最强的一极,最容易产生腐败,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其立法和监督功能,有效控制政府的系统性腐败,而且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系统,防止行政机关干预法院的运行和日常事务,确保司法审查的公正。
第三、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抑制腐败。反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部法律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制定新的法律,还要完善已有的法律,要对腐败进行围追堵截,最终斩尽杀绝。就防止行政领域的腐败而言,首先,我们要建立公务员制度并完善政府组织法,使其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精简机构和人员提供制度保障,只有依法建立的政府才可能是“有限政府”,才不至于侵犯社会的自治和公民的权利,才不会因为权力过大和握有公权的人太多而造成腐败。其次,我们要制定《行政收费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向没有法律规制的领域转移,全面堵住制度的漏洞,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再次,我们要完善《行政诉讼法》,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WTO规则的要求,它将使得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及时撤销,从而有效地缩小腐败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范围。
第四篇: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
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
“>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2007-12-15 21:02:5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2)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实施后的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贯彻实施,对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的计划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政府作用无所不及,行政审批所具有的功能被片面地夸大。因此,行政审批无处不在,并常常被一些行政部门视作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万能钥匙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王牌”手段。行政许可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适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需要,体现了行政行为的新理念,对我国建设法治政府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务院于2004年3月22日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与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立法治国家相适应,依法行政的目标必然是建设法治政府。据此,《纲要》规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觉运用体现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我认为,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许可法树立了“有限政府”的理念。行政许可法通篇贯穿了“有限政府”的理念,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赋予政府权力的价值取向、政府权力的范围、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等。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对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
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都具有重要作用。行政许可法通过对行政许可权作出规定,相对集中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级人民政府外,包括国务院部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还规定,地方不得设定有关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不得通过设定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这些规定有利于从源头上改变行政许可过多、过滥的现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法制的统一。行政许可法合理界定和划分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其中,取消国务院规章的行政许可设定权,为改变部门自我授权、任意扩大本部门权力的现象奠定了法律基础。行政许可法较为充分
地体现了政府权力有限的理念,这部法律的施行,必将推动有限政府的建设,并从源头上解决行政许可的过多过滥的问题。
二、行政许可法树立了“责任政府”的理念,明确了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这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行政许可法倡导责任政府,就是用法律的形式将许可的责任属性固定下来,将行政机关实施许可的权力,与应承担的监督检查职责以及失职渎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具体的规定,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对于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不仅有依法受理和审查的责任,而且对于违法乱纪实施的行为还负有国家赔偿的责任。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有关机关应当责令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撤销;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不履行公开义务和告知义务、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应当准予行政许可而不准 的,以及滥发许可的等等,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样,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履行职责的过程,如果行使权力违法、越权,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损害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建设责任政府,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三、行政许可法树立了“服务政府”的理念,强调了便民原则,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一些行政机关不是尽可能地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而是设置种种繁琐的程序、手续,老百姓为了得到一个许可证往往必须跑几个、浅谈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影响
第五篇:行政许可法将推进政府加速四大转变
行政许可法将推进政府加速四大转
变
《中些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敢许可法》)已于去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行政许可法》共8章83条,主要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如何设定和如何实施。《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施行不仅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监督政府行为,从
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创造一个有限、阳光、诚信、责任的政府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行政许可(即通常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毋庸置疑,多年来,行政许可在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原有的行政许可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如许可设定权不明确,致使一些县政府、乡政府、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纷纷争议许可事项,导致许可主体林立,许可标准不统一,许可范围失控,审批程序繁琐,把政府推到了一个神秘的、任性的、权力至高无上的“万能”境界,而实质上,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障碍。应该说,各地政府先后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将推进政府加速转型,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全能政府同有限政府转变《行政许可法》第二章合理划定了行政许可约范围,取消了国务
部门规章行政许可设定权,省级政府规章只能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设定权缩小了。这样就杜绝了各级政府权力自授的现象。专家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许可立法已经实现了一种理念上的转换,即从许可到不许可。就我国而言,政府正处于转型过渡期,目前,达不到这一境界,但《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则明确界立了行政许可边界,限制了政府的无限干预。这就会促使政府由全能的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二是由神秘政府向阳光政府转变《行政许可法》在总则中强调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并规定了相关的公告条款。《行政许可法》对许可的机关、许可的条件、许可的时间限制、许可的程序,包括作出的许可决定,发了多少许可证,发给的对象等都要求具体而公开,这样就一除许可审批神秘化、“暗箱操作”的弊端,实行行政公开,使神秘政府逐步转向一个公开阳光的政府。三是由任性政府向诚
信政府转变《行政许可法》首次肯定了行政许可领域的合法信赖保护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政府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诚实信用。行政机关作出许可行为后,不得擅自改变和废止已经依法生效的行政许可。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废止或者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撤销或废止某一许可行为时,行政机关必须对老百姓受到的损失给予补偿,政府不能以政策变化、工作失误或经验不足为由,随意收回或变更撤销已经作出的许可,这些法律规定将推动的政府由原来的行政权力大无边、任性随意向诚实信用的政府转变。四是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行政许可法》倡导责任。它用较大篇幅,在十多处把责任用法律制度规定了下来。政府行使权力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行使权力当作政府惟一的存在方式,甚至忘却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那就大错特错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始终把行政许可
看作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于是在实践中不断出现争夺许可发证权、收费权的立法纷争和执法冲突,同时也产生了层层审批、处处盖章、公文旅行、漠视相对人权利的各式官僚主义。权力政府在权力膨胀的同时不仅造就了官僚主义,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为可怕的是,它颠倒了民众和政府的主仆关系,削弱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常理告诉我们:只要启动了权力就要承担责任,权力背后连带着一份责任。《行政许可法》的重要贡献就是用法律的形式将许可的责任属性固定下来,规定对于当事人的申请,行政许可机关不仅有依法受理和审查的责任,而且对于违法实施的许可行为还负有国家赔偿的责任。与此同时,法律还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其他法律责任,如没有设定权的机关滥设许可、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申请、拒不作出行政决定、拒绝履行公开义务和告知义务、拒绝说明理由和拒绝听证以及滥
发许可、擅自收费等的法律责任。显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推进政府加速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xxx人民政府副县长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