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

时间:2019-05-14 20:4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

第一篇: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豇豆科植物的孤单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中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话费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四、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五、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是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是良田。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作物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个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

二、科学研究“始于机会”和“始于问题”或“始于观察”之区别

区别科学研究“始于机会”、“始于问题”和“始于观察”这三种观点,是重要而且有意义的。

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③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此后,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成为支持证伪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点之一。但是,虽然后来证伪主义科学发展观受到质疑,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却逃避了检验,学界依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由于还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起点观来取代科学始于问题观,而后者能较好地适合于表征主义科学观,所以没有受到本来就属于表征主义的科学哲学的质疑。

其实,不仅表征主义的科学哲学存在问题,因而从表征主义的观点根本无法产生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反驳,而且从论证的角度看,波普尔对于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论证也并不充分。因为他只是基于一个诘难,即把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无法回答“究竟要观察什么”的问题,而提出其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然而,仅仅根据科学要研究问题以及问题可能指导观察什么,是推不出问题一定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的。当然,在理论表征主义观点下,只要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成立且具有普适性,观察的基础性地位就不复存在,从而也就无需再对“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做辩护了。

况且,从科学作为活动的观点看,构成当下科学研究的直接动因一定是问题吗?大量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从科学作为理论表征的逻辑看,我们把科学理论中蕴涵的不相容性称为问题,把理论预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冲突也称为问题,然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并不一定会成为在真正科学活动中实践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起点。

首先,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看,理论不是一张天衣无缝的信念之网:虽然理论之间会产生冲突,但冲突常常被科学家们视为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类活动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同理论也是不同科学家活动的地方性产物,因此它们的冲突很正常,而不是科学哲学家们所谓不可容忍的事情。理论不是我们的统一“世界图景”,而是范围广泛的各种表象和操作。因此,即便实验与理论有冲突,也可能只是与某种理论表象相冲突。科学家在实践中并没有把这种冲突看成很大的事情。历史上科学家寻找“以太”的案例表明,虽然科学家为电磁波不断寻找自己相信的传统性“传递媒介”,但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给出“零”的结果后,他们也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因此,当不相容性无法解决时,它并非像传统科学哲学所言,是科学家完全不可容忍的事情。

其次,不是所有已经显现的问题都能构成科学研究的问题,更不要说那些潜在的问题,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它们对科学家意味着“无”)。即便进入科学家研究视野中的问题,如果没有机会、能力和资源的支持,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当下研究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这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有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及其资源仪器达到一定水准时,才构成天文学研究的问题。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科学家不会意识到问题;没有机会或者研究条件不具备,即便意识到问题,科学家也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所以,一概而论地、全称肯定地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不能成立的。

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区分机会和问题对于科学哲学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表征主义科学观看,在被接受的理论中,要确定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其如何构成,主要应对其中隐含的不相容性进行探查,建构新实验以验证理论的内涵,评估理论领域中还不清楚的东西,这些才是理论性任务,值得去做;而实践性地确定哪些问题值得动用现有资源去研究,则是不值得去做的。因为前一种评估是规范性评估,后一种评估是实践性评估,受制于特定的地方性情境,而表征主义科学观只考虑规范性问题。

但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上述区分是错误的。机会性的研究概念打破了这种区分,因为研究机会的构成与现有的地方性资源和需要的思考是不能分开的。不存在与产生机会的具体境况区分开来的抽象的研究机会,从而也没有独立于特定情境的问题。并且,并非所有理论上可识别的问题都构成研究机会。如果没有人去研究这些问题,不论是因为缺乏资源、旨趣或者合作者,还是因为现在似乎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么它们就不会出现在我们当前的研究中(Rouse, p.88),甚至不会出现在我们关注的视野中。

这种对于研究机会的评估关注,就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寻视性关注(circumspective concern)。在这种寻视性关注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当下在手的资源和知识状态,例如,现有的可资利用的成果是什么,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成果基础上做出多大程度的创新;现有可资利用的工具和技巧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条件能够构成多大程度的科学进步。而且,我们的评估依然是实践性的、介入性的。加之体制要求,我们常从自己的地方性情境以及竞争环境的影响来考虑可能的科学研究进展。仔细想想我们周围所进行的常规科学研究和突破性研究,我们不都是从自己身处的地方性情境及其所掌握的技能、资源的前提上进行评估从而推进研究的吗?我们的科学方法论教科书在讨论获取科学问题的原则(即获取的规范性)时,常认为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创新性、需要性和可行性。这最后一条可行性原则,不就是在讲机会、资源的评估吗?可见,我们实际上是一边承认要先行对什么构成问题的机会进行评估,即作可行性评估,一边却在大谈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边把可行性置于基础性地位,一边却又不假思索地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我们已经破坏了波普尔论题,但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即便退让一步,也可以建立一个弱版本的“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当然,就这种机会观而言,即便是在一种综合的或者整合的视野中,也不应并列观察、问题和机会,不是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的起点。我们的观点是,说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意味着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整合着观察和问题对于研究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只有机会真正地反映了实际中的科学研究。正是基于资源的机会性寻视,使得一些问题进入科学家视野,足以成熟到变为科学家当下可以研究的问题;机会也使得观察成为有意义的观察。科学的工作确实要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机会。但是机会给出问题,机会挑选问题,机会磨砺问题。同样,机会使得观察成为深入的观察、有意义的观察。当然,有了机会后,还需要有资源:“机会+资源”造就研究路径,形成研究的历程。我们要研究什么,不是由问题决定的,而是由现有条件即基于资源的机会性寻视决定的。问题只构成我们可能要研究的空间,而机会和资源制约着这个可能性空间,给出实际的研究进路,决定着实际的研究起点。

观察、问题和机会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起点性链条,形成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1)通过机会性寻视,我们在评估自己和同行所掌控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先前的实践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或者问题;(2)然后通过问题,我们去更加具体地实践,并且观察到新的差异和推进原有的研究;(3)接着在原有研究推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验室中的科学家社会协商的实践,寻找研究的新机会。

在这点上,SSK学者给出了很好的研究支持。拉图尔和伍尔伽在《实验室生活》中,通过考察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交谈,将交谈归结为四种类型:(1)利用“已知事实”:讨论关注的是自多久以来这一现象是已知的;交流的作用是传播信息,有助于重新发现与当下所关注的问题有关的实践、论文和过去的想法。(2)寻求正确的方法并且评估其可靠性:在这种关注中注意到了研究小组获得的投资额度以及避免对赝象(artefacts)进行研究的前景。(3)针对理论问题的项目评估,也涉及学科未来和实验室方向确定等诸多问题。(4)针对其他研究者的竞争性评估。而且,这四种类型的讨论经常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兴趣中心转移到另一个兴趣中心。拉图尔等人认为,实验室交谈(即话语实践)所关心的主要有:已建构事实、这些事实的个体创制者、事实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主张,以及最后,实践的主体和允许操作执行的铭写装置,其中绝大部分涉及的是研究者可能掌控的资源和对可能研究机会的寻视(Latour and Woolgar, p.167, Figure 4)。对于“谁(who)”、“什么(what)”和“怎样(how)”的机会性寻视分别导致了“铭写(inscribing)”、“宣称—争论(stating-arguing)”和“写作—发表(writing-publishing)”这些实验室谈话的更为显明的结果。经过研究,拉图尔等人也认为,研究人员在研究领域中更多地注重研究资源(capital):他们是从可能掌控的资源和对机会的寻视上开始研究的,并且经常从一种资源转移到另一种资源上,这些资源包括“承认(recognition)”、“获得授予(grant)”、“作为资本的货币(money)投入”、“设备(equipment)投入”、“大量的数据(data)产出”、“论据(arguments)”和“论文(articles)”,以及“正式的宣读(reading)”,从而机会和资源获得了类似解释学的循环(同上,p.201)。

皮克林和塞蒂纳也都认为研究源于机会。皮克林更早地指出,科学家的“研究战略是根据科学家个人以享有的资源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创造性探索的机遇而定的”(Pickering, p.11)。每一个科学家在选择和处理问题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这既包括物资设备方面的,也包括职业训练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这些资源将决定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总是要使科学家自己的资源被最好的利用。塞蒂纳比喻地说,科学家就像修补匠,而“修补工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了解自己在特定的地方遇到的重要机会,并且利用这些机会来完成他们的计划。同时,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可行的,并且相应地调整和发展他们的计划。当行动起来时,他们不断从事生产和再生产某种中用的物品,使其成功地符合他们暂时决定的目的。……谈及研究的机会主义并不是表明科学家在他们的做法中是无系统的、非理性的或以职业为导向的,……机会主义,表示了一种过程而非个体的特性”(塞蒂纳,第65页)。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工作与织补工类似,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资源、技能和机遇。因此,是机会而不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皮克林也指出,这种机会主义虽不能解释所有实践中的问题,但它是针对新传统如何生长而言的。在皮克林的争论案例研究中,最能体现他的“研究中的机会主义”模式的是1974年11月新发现的J/Ψ粒子及其所引起的对该粒子解释的“色”与“味”之争(王延锋,第102页)。皮克林认为,是新老两派物理学家所占有的文化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上述问题上所持意见不同,从而研究起点也不同。他指出,欧洲研究中心的Mary Gaillard和美国哈佛大学的Alvaro De Rújula拥有不同的学术经历,在面临一种研究传统向另一种研究传统转换的过程中,他们都只能在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寻找到不同的机会,把握住对于他们是新的资源,分别成为粲夸克和规范场论的积极支持者。这一案例表明,科学家个人在面对选择时,一方面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原有学术背景等文化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影响又不是完全决定性的:在面临新的语境时,他们也会努力使自己的研究资源与现有的研究机会相适合。在新的情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动机,调整研究的目标和问题情境——这正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观点在支配着研究中的选择,在研究中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用。科学家在研究中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向他们视野中的自然界开战,对此科学哲学家需要做出恰当的说明和阐释,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家的行为,而科学研究的机会观便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阐释和理解。

科学发展的模式:

逻辑经验主义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直线式的增长。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证伪理论的过程,他把猜测与反驳的反复过程看作是科学发展过程的最基本的环节,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意味着不断的革命。

库恩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着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动态历史结构。他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进化与革命,从历史的、社会的观点出发,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他的发展模式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模式。这是一种进化与革命相结合、科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发展模式。这种理论过于强调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绝对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科学家信念的影响,还否认范式更替中的连续性。

拉卡托斯反对库恩把科学的发展归结为非理性信念的变换,他在自己的研究纲领理论中提出:新纲领要能容纳旧纲领的成功,要有比就纲领更多的经验内容,并至少有部分已得到观察和实验的确证。劳丹则在他的研究传统理论中认为:研究传统内部存在自然进化,科学史上任何时期都存在不同研究传统的竞争,革命前后的研究传统有本质区别,但在很多方面又存在联系。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库恩范式理论的某些缺陷。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科技为依托,以企业为中心,发展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

1)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2)形而上学性 即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做是运动的,而是看做是静止的;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不是看做活的,而是看做死的。3)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7.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 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8.简要论述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法性质: 1,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2)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3)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论认为任何技术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4)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既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5)跃迁性和累积性

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1、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讲义page4~5】 1)研究对象、性质与功能

科学一般是以天然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要反映、认识客观过程或自然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科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人造物为主,技术要有所发明、实现发明,技术与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紧密相关。

2)解决问题与结构组成

科学致力于毁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多与5个W有关:what、when、where、how、why;其结构是由实验判剧、概念、定律、公式、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

技术注重于处置“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技术解决问题时多于5个M有关:man-power(人力资源)、machine(机器设备)、material(材料)、management(管理)、money(资金);技术的结构一般由设计方案、规程(规范、规章)、准则、程序、标准 等操作单元构成。)3)研究过程和方法

科学主要关系到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理论,主要采取抽象、概括、分析的方法再现客体;科学力求穷根究底,主要是去解释或者去说明“如果-那么”的过程

;科学在研究的实践方式上立足于实验的方法。技术主要关系到从一般(规则)到个别、从普遍(原理)到特殊、从理论到经验,主要采取想象、综合的方法来构建客体;技术关 心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如果-那么”的过程;技术在研究的时间方法上主要 依赖于试验(test)的方法。4)相邻领域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科学一般是单纯的,它较少的考虑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即科学是无国界的,也较少顾及到成果的应用前景或经济利益,它只与数学及临近的分支学科相关;

技术研究则要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心理的、生理的、安全的、环境的、艺术的、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5)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古代和近代初期,主要由技术充当主角,有“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序列;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地位升级,开始有“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序列;

现代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有“科学―技术-生产―科学”的发展序列。6)衡量标准

科学的衡量标准是真理性标准(求真);技术的衡量标准则是功利性标准(求利)。7)社会价值、意义与影响

科学有广泛的认知意义,科学普及对文化教育与社会文明有重大价值,科学有长远、间接性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

技术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技术常常是造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但科学可以不承担责任。8)研究过程与劳动特点

科学研究目标相对而言不确定且结果不可预测;科学活动自由度较大,个体性较强; 技术研究目标相对而言较为确定且计划性较强;技术活动的集体性与协作性较强。9)实现的目标和结果

科学活动追求从多样到一元,从模糊到精确,即所谓追求真理的一元论与精确性; 技术活动追求的是从一元到多样,尤其更有技术应用的多样性。技术在许多情况下 不以精确性为目标。10)人才素养

科学工作者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好奇心,理性的智慧,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科学研究是研究员和教授们的事业;

而技术工作者更需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技术人才的职务或职称通常是发明家与工程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数量大约每l0年翻一番。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80年的时间,而从发现原于核裂变到爆炸原子弹只用了6年;红宝石激光器则不到1年。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4)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因此,科学理论的每一进展和突破都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综合,促进科学整体化的发展。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见到:“自然科学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兴技术,如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的直接产物。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多,高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当今,在科学上尚未搞清楚,而要想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历史悠久、长期靠经验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也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理性认识.已经广泛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真正成了科学的技术。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宏观领域,而且还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宏观领域。要探索这些领域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必然要借助于强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整套的技术装备。事实上,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也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超低温和超高压技术,也就没有超导微观理论;没有x光衍射技术,也就没有现代遗传学。

(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二、科学发展的模式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问题―猜想―反驳―问题。用四段图式来表示:P1→TT→EE→P2。“猜想与反驳”是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纪树立先生认为“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把科学看作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段发展的过程.”[9] 纪树立先生认为波普尔大刀阔斧的破除了两个迷信:(1)”科学”就意味着真理,人们说“科学的”,几乎总是“正确的”、“可靠的”、“没有问题的”同义词。(2)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来自观察,真理即经验事实归纳的结果;同时波普尔还揭露了科学发展中的两个矛盾:(1)真理和谬误的矛盾,(2)观察和理论的矛盾。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中:通常因为新的观察事实不符合现有理论,于是提出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理论(或猜想)暂时与观察一致而达到某种相对真理,但是这个新的理论在以后无穷的观察事实面前将会不断暴露出谬误,从而又促使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问题→猜想→反驳→新的问题。“这本质上不外是用那两对矛盾交叉串连起来一个抽象的逻辑构造,但又的确抓住了科学发展中的这两对基本矛盾,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固有的辩证法,并且突出的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首先是把归纳主义从观察到理论的公式颠倒为从理论到观察的逆公式。这样,整个科学进化机制的原动力就变了,它不再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的积累,而是积极地由人去创造。于是全部科学机器都是由人的创造精神运转的,科学是人类的创造性事业。”[10] “可证伪性”的划界标准决定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猜想与反驳。

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但该模式只是相对符合物理学、化学领域的科学革命,而无法圆满解释生物学科的科学革命,于是在1978年出版的《黑体理论和量子不连续性1894-1912》中,库恩又补充了科学革命的另一结构形式―创新,他认为普朗克关注黑体辐射问题不是因为感到了什么危机,而是将电磁理论同热力学理论综合起来的一种创新动力吸引了他。也就是说科学发展除了被动的客观的动力之外,还有一种积极的主观的动力因素,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可以表述为:当然创新也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等等,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可以看作是理论的集成创新。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证伪主义模式)同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渐进累积模式)、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范式论模式)都认为知识量(经验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用库恩自己的话讲:“几乎每当卡尔爵士同我明确转向解决同一些问题时,我们二人的科学观就十分接近一致。我们都关心获得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于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过程。由此,我们都强调只有实际的科学生活的事实和精神才是合法材料,因而我们都常常转到历史中去找材料。从这个共有的材料库中我们得出许多共同的结论。我们都反对科学通过累加而进步的观点,都强调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都特别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旧理论在面对逻辑、试验、观察的挑战时偶尔的失败所起的作用。最后,卡尔爵士和我还一起反对经典实证主义的一些最特征性的命题。例如,我们都强调科学观察难免同科学理论相互纠结,因而都对创造什么中性观察语言的努力表示怀疑,都坚信科学家完全可以指望发明理论以说明观察对象,而用的也是实在客体的语言,不管实在客体是指什么。”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

与逻辑实证主义以“观察”为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波普尔驳斥了“科学是从观察到理论”的信念,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问题划分类似于库恩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两类阶段的划分)。“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一种科学理论,一种解释性理论,只不过是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解决一个与发现一种解释有关或有联系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预期从而还有我们的理论,在历史上甚至可能先于我们的问题。但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试验,去观察。”[12] 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应当把卡尔爵士的观点倒过来,恰恰是抛弃批判性对话才是转变到科学的标志。”[13] 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写到:“人们会说,进步‘„„只有两种方法获得:通过收集新的知觉经验,以及通过把已经得到的那些经验更好地组织起来’。但是科学进步的这种描述,虽然实际上并不错,似乎没有抓住要害。„„科学不可能从未被解释的感觉经验中提炼出来,不管我们多么勤奋地收集和挑选它们。大胆的想法,未被证明的预感,以及思辩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惟一手段:我们把握自然的惟一的工具,我们惟一的仪器。”[14]“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地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正因如此,只有对于科学才可以说我们经常从错误中学习,才可以清楚明白地说到进步。”[15] 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甚至在一种理论受到经验的检验之前,我们就有可能说出,如果它经受住某种专门检验,它对于已知理论是否是一个进步。”[16] 这个进步标准是“潜在的进步标准”“它认为可否证性与科学性是成正比例的。”[17] 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常规科学的进步,从共同体的内部看“成功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的结果就是进步”[18]“只有在常规科学时期,进步似乎才既明显又确定”[19]。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首先,新范式必须看来能解决一些用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著名的和广为人知的问题。其次,新范式必须能保留大部分科学通过旧范式所获取的具体解题能力。”[20]孙思博士认为,库恩理论中新旧范式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在彼此竞争的范式之间作出选择是互不相容团体的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没有科学家必须用以评价范式价值和进步的同一标准。因此从总体上说,不存在一种范式比它所取代的范式更好、更进步。但库恩不愿因最终否定科学的进步而被指责为相对主义者。”[21]江天骥先生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则认为为了回应《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版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指责,库恩在第二版和其它著作中,强调的重点不同了。[22] 库恩认为,一个好的理论具有五个特征: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15.2 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的美国自 20 世纪 90 年 代以来持续增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的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也相应地采取了一系 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经济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 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

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实质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特别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摘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这是一个新兴独立的技术领域。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 展,它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但转基因技术具有双重性,它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还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关键词 转基因 伦理问题 生态环境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其获得

转基因技术是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转基因的获得是取自现有的生物体的 DNA,制内切酶或外酶把 DNA切割成若干小段,然后再把这些小段用连接酶接入载体,并建成载体克隆 把理想基因载体放入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中扩大 增殖,或采用 PCR 的方法扩增 再对扩增的 DNA片断进行适当修饰,然后进行转移,或将特定的控制序列连接到目的基因的结构序列上,从而创造一个新的重组基因,然后再进行转移。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尤其以农业为代表。2006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 13%的速度迅猛增长,首次突破了1 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也迅猛增加,首次超过 l 000 万户。[2] 2008年至少有25个国家使用生物技术,非洲有极大的发展,非洲大陆从一个国家增加到三个,现在有1330万生物技术是农民来使用生物技术,新增了130万个,小规模或者资源贫乏的农民是占90%或者1230万。第一个十亿公顷用了10年,第二个十亿将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6月的时候曾经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必须依靠大科技,就是生物技术方面的政治意愿,我们要依靠生物技术措施,依靠生物技术,另外特别依靠基因,数月之后,他又宣布在未来的20年将投入25亿元用于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在2006年到2015年,使用生物技术的国家数量加倍,还有非洲国家,在东欧,在拉美,使用这项技术的农民数量,从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这个数字到2015年还可以增长到五千万到六千万

三、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主要应用

转基因技术有如下优势:第一,增加产量。在传统作物中植入快速生长基因后,农作物的特性得到了改善,不仅可缩短生长期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 使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也使人类从此告别缺粮的历史。第二,改良品质。植入不同的基因片段,可使食品的外观、味道、口感甚至营养成分完全改变, 将使人类的食物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新时期。第三, 增强抗逆性。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 防止环境污染;通过改良基因,人类能让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或耐涝的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农作物将彻底告别靠天种植的历史。第四, 生产转基因药品。将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植入某种食品,人们只需吃食物就能预防或治疗疾病。正因为转基因技术有以上的巨大优势, 各国才争相投入大量财力,加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打造生物技术经济强国战略计划, 制定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政策。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先生预言: 推动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代表方针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3]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类生命科学中开发应用

(一)疾病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医药生产 1997年,美国首先应用重组DNA技术,把重组的人生长激素抑制素基 因导人肠杆菌,生产人生长激素抑制素。目前,已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活性多肤药物。[4] 2.在动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在动物中的重要应用项目是转基因动物培育和应用。1981年,Gordon和Ruadle成功培育了转基因小鼠,开拓了转基因生物的时代。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培育出转基因动物,并应用于各个领域。3.在植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另一重要应用领域为培育转基因植物,并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从1983年报道了第一例经分子杂交验证的转基因烟草后,目前有60余种植物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烟草等。

四、转基因技术的弊端及环境与伦理道德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在看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 大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转基因技术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或多或少破坏了生物界领域的和谐。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因飘逸即基因流或基因水平转移到其他近缘物种。如加拿大发现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近缘种间发生过交叉杂交,从而形成所谓!超级杂草∀,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土壤, 某种单一的转基因植物的大量种植可能会对土壤生物及微生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转基因产品的毒性, 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如 1995年发现美国国际先锋公司转巴西坚果基因的大豆能引起人过敏,在转花生基因的作物中也有过过敏现象。

第四,转入植物的标记基因(特别是抗生素基因),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到其他微生物中并使其产生新的抗药性,导致超级病原菌的产生。[5]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迄今并未发现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亿人食用 4000多种转基因食品,连续多年也未发现对健康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大自然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完全证实。已有教训表明, 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都有可能会在当地引发一场生态浩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10年的时间,然而, 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20年、50年甚至是 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 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对大自然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此外,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胚胎干细胞克隆、制造非人非兽的怪物、选择优良人种、制造基因武器等等问题成为可能,这些问题会对社会道德、国家和人类安全、社会稳定与文明传承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基因技术成果如果被滥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包括伦理和法律体系)都会被颠覆毁坏, 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五、总结

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它的发展总会伴随着各种利弊问题。我们必须以一种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发展而言前景是广阔的,影响也是深远的。[6]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坦然面对在对转基因技术运用过程中带来的是与非,在对转基因技术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快安全性技术的研究,让转基因技术在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带来科技领域和生物界领域的重大飞跃,让转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参考文献

[1] 刘晓兰 王仁华.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J].湖南饲料, 2010(1)[2] 陈学敏.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011(3)[3]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 ,27(3)[4] 童学军.重组DNA技术开发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6(4)[5]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27(3)[6] 杨立灵.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道德思考[J].科教纵横.2010(6)

第三篇:转基因食品利与弊

转基因食品利与弊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储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我们今天主要说一下植物性状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已经运用到了许多作物生产研究中,比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含量的小麦,而目前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刚好的焙烤性能。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玉米,小麦、棉花和大豆等作物的日常耕作中了。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转基因食品的的优点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很明显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目前,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对其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营养问题、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以及环境威胁等问题都抱有质疑态度。其实,客观来讲,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有它比经一个成长过程。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批判的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

目前转基因技术,尚处于研究的初级起步阶段。许多人都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许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最常见的就是,我国的转基因大豆有。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十分担忧。其实,有时候,确实不必如此。原因,可能是目前研究领域对基因的活动方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其实,如果我们的质量检测部门,做到了完全彻底的负责,对市场的转基因产品的质量作到进入市场前详尽的质量检测程序,消费者就无须过于担心。检测程序的目的是在食品上市之前就发现问题,为了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所有的食品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监测程序。

有新事物的产生,就有问题产生,发展都是匍匐前进的,我们不能因为怀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从来就来之一转基因技术。更何况目前对转基因作物的“是与非”,尚不能盖棺定论。

第四篇: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 比较突出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即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从而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带动了一种新型食品的出现,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即转基因食品。

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发展现状是:研发迅猛先进,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但是其真正的实用价值却并不能真正得到全人类的认可,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应当客观地承认并支持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的优点特性, 如:转基因食品可有效地增加作物的产量,能通过基因重组培育出新品种从而丰富作物的种类;转基因食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作物的商品化,从而培育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还可可增强作物抗草、抗虫害、抗病毒等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保证食品的绿色安全;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和保鲜性,克服普通作物不耐保藏的缺陷;另外,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转基因食品也有助于提高食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人口增加,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以其低成本高产量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能缓解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因而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

例如:转基因食品——土豆,不仅可以缩短其开发的时间;摆脱四季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

当然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同时在栽培过程中,转基因作物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可能通过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而且还存在许多无法预料和控制的问题和隐患.比如,一些重组引入的外源蛋白质可能会对人体有害,其中可能还有致毒物质和过敏源;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

而且有些作物插入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对其它非目标生物起到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

而转基因食品最受人关注的特性当然是其安全性问题,国际上,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 Pusztiai 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此事引起国际轰动。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 and Pine 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 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亡。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国内,目前我最熟悉的一个案例,是我的家乡——湖南的“黄金大米”事件。在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于2008年6月2日随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黄金大米”米饭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于2008年5月29日携带入境,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疾控中

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称将以此为戒,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科研诚信、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教育。三名当事人被处分!

2008年5月22日,课题组召开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知情通报会,但没有向受试者家长和监护人说明试验将使用转基因的“黄金大米”。现场未发放完整的知情同意书,仅发放了知情同意书的最后一页,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该页上签了字,而该页上没有提及“黄金大米”,更未告知食用的是“转基因水稻”。2008年6月2日,塔夫茨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对NIH项目中文版知情同意书的伦理审批,而项目负责人未按规定,于5月22日提前开展了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工作。塔夫茨大学于2008年批准的该研究知情同意书中未提及试验材料是“转基因水稻”,只是称为“黄金大米”。该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在2003年至2006年间批准的该研究知情同意书中均有“黄金大米”是“转基因水稻”的描述。

2003年11月,浙江省医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美国NIH项目的伦理审查。2008年项目现场工作转到湖南后,项目负责人未按规定再次申请伦理审查,王茵根据荫士安提供的材料,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加盖公章以浙江省医科院的名义向汤光文出具了英文版“2003年的伦理审查结果仍然有效”的证明。

项目在实施时,汤光文、荫士安和王茵作为项目负责人未在现场履行告知义务,在试验期间始终没有告知当地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的是“黄金大米”试验;在与学生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时故意使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大米”这一表述,刻意隐瞒了使用 “黄金大米”的事实。

为查清确切事实,中国疾控中心派人专程赴美国塔夫茨大学和NIH调查了解情况。根据两个单位提供的实验有关文件和样品,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根据塔夫茨大学有关规定,单一试验项目的伦理审查应每年重审,项目内容如有变化应重新进行审查。汤光文于2008年在伦理审查重审未完成前,即在衡南县开始了试验。美国塔夫茨大学也正在对试验涉及违反伦理道德的问题开展调查。调查发现,2008年7月,在有关部门获知美国塔夫茨大学在我国开展“黄金大米”试验的信息,对该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进行询问调查时,当事人隐瞒事实,谎称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但实际上现场工作当时已经结束。在本次调查中,荫士安、王茵等隐瞒主要实情,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干扰、妨碍了调查工作。

这是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关的最轰动的案例,美国研究方和中国相关负责人,不经允许,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拿小学生做实验,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折射,反应了转基因食品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潜在危害,如果更泛滥一点,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健康都在被实验中,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严重主意的问题。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食堂和餐馆吃进去的食物绝大部分都是不知道来源的,大米、大豆、辣椒等食品,几乎是天天吃进去,而这里面占了大部分都是转基因食品,而且其安全性也是有待考证的,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证它们对人体无害。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欧洲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是因为他们明白转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转基因食品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众健康的前面。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现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所有利弊都会彻底展现在世人面前。只有按照严格的不对人与环境有害的立法规定去做,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会是健康、有序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带着美好的愿望预测未来,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农药的危害,我们吃的食品都是新鲜的,我们的食品不会短缺„„也许糖尿病人只需每天喝一杯特殊的牛奶就可以补充胰岛素,也许我们会见到多种水果摆在药店里出售,补钙的、补铁的、治感冒的、抗病毒的„„很有可能,转基因食品会让我们的明天灿烂无比。但在我们为了解转基因食品之前,还是不要过分乐观,因为转基因食品毕竟不是自然植物,已经存在一些转基因植物打断了乱生物链。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的一道曙光,无论带来怎样的后果,转基因技术的出现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其势不可阻挡。就像人类发现并利用原子能一样,可以和平利用,造福人类,亦可制成杀人武器,致祸世界。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长指出“各种技术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就像用一把切肉的刀去杀人。我们难道因此就禁止用刀吗?”。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改良作物的品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常规育种来解决的,特别是耐旱、耐贫瘠等作物品种的培育等。例如在非洲的沙漠地区,如果按照现在的育种手段,它的粮食产量根本不可能满足基本生活保证,人们现在寄希望于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一些比较耐旱、耐贫瘠的作物,以解决因为土地可耕面积的减少而给人类带来的压力。另外,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作物的营养成分,现在非常知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成功开发的金色大米,它是通过将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去,生产出的大米是金黄色的。这种水稻含有维生素A的合成原料,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有助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眼睛失明等疾病,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从这些方面来看,转基因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件事情的发生,一件事物的出现必然都会有它的原因,转基因食品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而转基因食品又是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经过转基因技术后可以培育出抗病虫,抗旱,抗寒,高产,优质等特性的新作物,从而降低成产成本,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可是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虽然转基因食品有这么多好处,它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会产生过敏性,标记基因表达产物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代谢,不仅会有我们所期望的物质,而且常常会有一些“垃圾”产物,这些“垃圾”产物会通过植物中的叶片,根系,花粉等进入人体,动物及环境中,有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虽然现在还只有少数人接受转基因食品,但是由于它的产量高,还不受季节的约束,再加上现在人口增加的如此迅速,传统粮食的产量又跟不上,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必然会被人们接受的。

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思考,社会相关部门应该把好关,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多注意,利用自身所学得的知识来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转基因食品能以对人类自身最有益的方式发展。

参考文献:

.转基因食品利于弊的思考----班凌伟、王旗、崔玲玲、陈萍

2.转基因食品的利于弊----睢县高级中学经敬超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发展前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姜哗

第五篇:转基因技术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重组蛋白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和抗肿瘤新药等功能产品,开展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

3.考核指标:针对获得的定点整合或基因组精细编辑的转基因奶牛,进行育种价值评估,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2—3个,达到转基因牛新品系认定标准;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转基因奶牛2—3种,申报安全证书1—2项;转基因牛育种基础群总数量达500头以上,选育转基因种用公牛20头以上,具备年生产转基因牛5万头以上的能力;转基因牛重组蛋白表达水平达3克/升,乳蛋白率提高10%以上,过敏源蛋白含量降低50%以上;制定转基因牛新品系的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获授权专利6项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转基因产品抽制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整合和验证专项“十二五”期间研发的转基因生物抽制样、检测和溯源技术,形成系统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新性状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溯源技术体系,满足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需求;建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系特异的检测与溯源技术标准,为重大产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撑。2.研究内容:开展“双抗12-5”、“C0030.3.5”、“ZH10-6”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品系特异性的新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食用饲用转基因产品的高通量筛查技术和试剂盒;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建立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鉴别技术;针对叠加性状转基因玉米、基因编辑猪等,研究新型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深入开展转基因生物非预期效应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杨树、油菜等拓展物种的转基因产品抽制样技术,研制“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智能溯源和现场快检技术和设备。

3.考核指标:制定转基因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0—35项;开发检测装备、试剂盒、试纸条等产品10—20种(套);制定相关技术标准15—20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30项;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培养生物安全检测和管理人才25人以上;举办科普讲座3—6次,发表科普文章6—9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四)转基因油菜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从提高油菜籽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两方面出发,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建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体系,培育具有除草剂等抗性的高产品种,达到产业化水平。2.研究内容:整合已有抗除草剂基因资源,培育高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基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育性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核不育系统中50%可育株分离问题,创制100%全不育群体,培育两系高产杂交新品种;开展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及高产杂交组合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开展转基因新品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研发适合转基因油菜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的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性指标稳定、满足国家品种登记标准的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3—5个,进入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研发新型核不育系统全不育群体3—5个,培育高产杂交组合5—10个;提交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1—3份;获得专利或新品种权4—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油菜转基因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良好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油菜研发基础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资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五)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人工林培育急需的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对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 释放阶段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开展抗虫转基因杨树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研究,实现转基因杨树产业规模化。

2.研究内容:研制不同区域主栽杨树品种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已鉴定的BtCry3A、BtCry1A、Vgb、SacB、JERF36、DREB、Myb216等基因,创制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种质;开展抗虫、抗逆转基因杨树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研发抗虫转基因杨树高产、高效规模化繁育及栽培技术,扩大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种植规模。

3.考核指标:培育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优质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4—5个,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60%以上,抗旱能力提高10%,耐盐碱达0.4%,木材组分或密度等材性改良达10%;15—20个转基因杨树新品系进入中间试验,8—10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申请生物安全证书2—3项;建立规模化安全栽培模式,研发转基因杨树新品种配套产业化技术1—2项,推广转基因杨树5000亩;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3—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杨树转基因研发基础及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杨树研发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 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六)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构建落叶松规模化转基因平台及基因组编辑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完善转基因落叶松良种规模化繁育体系,推进转基因落叶松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构建落叶松基因组编辑稳定操作平台,完善高效育种体系;采用DREB、BADH等抗旱基因、GFMCry1A、Cry2Ah等抗虫基因,创制速生抗旱、抗松毛虫、金龟子等优良杂种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转基因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干旱瘠薄条件下进行示范;创新转基因落叶松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规模化品种繁育体系。

3.考核指标:建立高效的落叶松基因组编辑和转化技术平台以及品种化繁育体系;创制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3—5个,抗旱能力提高20%以上,抗虫性达80%以上;培育速生抗旱落叶松转基因新品系2—5个,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生长量提高30%以上;2—5个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进入中间试验,1—2个新品系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研发品种繁育产业化体系1—2套,营建试验林500亩。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长期从事落叶松细胞与分子繁育、良种培育、转基因研发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落叶松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七)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等性状突出的转基因苜蓿转化体,培育具有生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所必需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种子繁育技术体系,为转基因苜蓿产业化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转aroA等基因抗除草剂、转Cry1A等基因抗虫、转ZxNHX和MsDehydrin等基因耐盐抗旱苜蓿转化体,开展分子鉴定和表型稳定性分析;采用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和多年多点鉴定,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的制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转基因苜蓿新品系8—12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其中具有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苜蓿新品系3—5个;研发转基因苜蓿 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1—2套。申报发明专利30—40项,获得发明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50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相关企业等联合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八)转基因竹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具有育种价值功能基因的验证、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目标性状早期预测三大核心技术,建立竹子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评价体系;创制纤维含量高、竹材力学性能好、耐低温能力强的转基因新材料,培育新品系,保持我国在竹子品种培育方面的国际先进地位。

2.研究内容:优化建立竹子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PeCesAs、PeDWF1、BoGPIAP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PeNAC1等转录因子,开展慈竹材性改良转基因研究;利用BoSus1-

4、CMO、BADH等渗透调节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和PeDREBs、PeWRKYs等转录因子,开展麻竹耐低温转基因研究;建立转基因竹子纤维长度、竹纤维组织比量、耐低温等转基因性状检测和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建立2—3个竹种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达到90%,建立1—2个竹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 效率达到1%;创制有育种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10—20份,其中2—4份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转基因慈竹纤维含量提高10%、纤维长径比提高10%,转基因麻竹耐低温-2℃;申请发明专利3—5项、新品种权1—3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由专门从事竹子研究的国家级单位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九)转基因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围绕花色、花型和花期等重要观赏性状,突破高效、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异转基因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种。

2.研究内容:以较为成熟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体系和不定芽分化成苗体系为基础,优化牡丹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技术平台及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出发,转入THC2′GT、FNS、OMT、GT等关键结构基因及MYB、bHLH等重要转录因子,调控花瓣内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过增加查尔酮和芹菜素的含量,创制黄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通过调控花色素苷的甲基化及糖 苷化修饰,创制红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采用AP1、AP2、AP3、AG及SEP等MADS-box基因,创制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采用促进开花整合子SOC1、FT和LFY等基因,创制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牡丹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建立牡丹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

3.考核指标:优化建立牡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创制转基因牡丹新材料30—40份,培育黄色或红色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系2个,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其中2—3个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建立一套完善的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年生产量达5000株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牡丹转基因研发基础且能够组织产业发展的单位牵头,联合有牡丹分子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十)略。

(十一)略。

二、重点课题

(一)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围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和猪、牛、羊育种的生产需求,重点创制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 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为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为重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分子标记选择和常规育种等技术,围绕抗病虫、抗除草剂、产量、品质、抗逆(耐旱、耐盐碱)、养分高效等性状改良,重点遴选对农业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

3.考核指标:创制并遴选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20—30份,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申报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2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功能明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已获得转基因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产品,已批准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常规育种的条件设施基础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较强的育种实力和良好的育种业绩,并 12 成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二)重要基因克隆

1.研究目标:遴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重要性状新基因,为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

2.研究内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类突变体和优异种质资源,从多种生物中克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耐旱、耐盐碱、富集重金属等)、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高光效等重要性状新基因,并明确其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和猪、牛、羊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3.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基因20—30个,并明确其在目标作物或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PCT专利3—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体系;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成功克隆了重要性状新基因,基因功能明确,拥有相关基因专利,已明确基因在目标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材料已批准进入中间试验以上阶段。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三)转基因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转基因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转基因技术和调控元件,为创制转基因动植物新材料提供技术方法。

2.研究内容:开展新型转化系统、基因定点整合、基因组编辑、无选择标记等基因操作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组织、器官、时空特异性以及诱导性高效调控元件研究,获得促进转基因稳定遗传及可控表达的调控元件。

3.考核指标: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新型转化载体10个以上,获得功能明确的调控元件10个以上,研制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15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 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调控元件已获得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文章,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材料已进入中间试验。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四)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新型转基因产品,研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为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2.研究内容:针对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的新型产品,研究其安全评价指标和流程。

3.考核指标:研制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指南各1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相关文章。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下载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选修-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利弊探究 生科与人文 第十四组周一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苏临穆 201625010422 15地理信息科学(1)班 叶梓豪 201525120120 15环境工程(5)班 张杰聪 20151404......

    创意在休闲农业应用上的研究

    创意在休闲农业应用上的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在世界经济步入创......

    关于工伤保险在应用上的学习和思考

    关于工伤保险在应用上的学习和思考 工伤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的......

    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上[范文大全]

    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常用凭证制作_支票领用单 1. 支票领用单“支票号”的数字格式应为(文本)。 2. 支票领用单凭证的“预计支出”的数字格式应为(货币)。 3. 制作支票领用......

    晋中市2012年农业转基因

    晋中市2012年农业转基因 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规范转基因生物研发、加工生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稀土在农业应用中的利与弊 稀土是周期系ⅢB族中镧系的15个元素,及与镧系元素性质极为相似的钪、钇共十七种元素组成,统称为稀土元素。我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因而对稀土的应用......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颁布机构】 农业部 【发 文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8号 【颁布时间】 2002-01-05 【实施时间】 2002-03-20 【法规性质】 中央法规......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得利斯股字[2008]34号 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安全管理制度 山东得利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8-4-4 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