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一:你变我变大家变
主题一:你变我变大家变(共二周)
9月1日——9月13日
第一周(9月1日——9月5日)
周一
9月1日
一、下午游戏
临时课
周二
9月2日
一、下午游戏 捏捏玩玩:《做馒头》 活动目标 目标:
1.学习用揉面、团面、发面、搓面的方法来做馒头。2.大胆动手,创造性的做出各种造型的馒头。准备:橡皮泥、泥工板
玩法:1.你们吃过馒头吗?馒头是怎么做的?你吃过什么造型的馒头? 2.观看图片,欣赏各种造型的馒头。3.幼儿动手做馒头。
4.展示幼儿做的馒头,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周三
9月4日
一、下午游戏
特色活动(见记录本)
周四
9月5日
一、下午游戏
做做玩玩:动物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能沿黑实线将图形剪下,按虚线折叠,翻动中间部位,使动物发生有趣的变化。2.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活动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纸工》第一页,剪刀每人一把。游戏玩法
1.出示已经制作好的作品,轮换翻动动物的身体,头与下肢,使动物发生有趣的变化。2.将作品展开成平面,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如何正确剪下动物形象,提醒幼儿中间两条实线不要剪过头。
3.幼儿探索来回折叠的方法,幼儿操作,对有困难的幼儿适当予以帮助。4.幼儿自由操作自己的作品,感受变化的乐趣。
5.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观察,这个作品做得怎样,你觉得哪里特别做得好?
周五
9月6日
一、下午游戏 语言游戏:变
目标:1.学会念儿歌做动作。2.大胆想象做出各种造型。玩法:1.幼儿一起念儿歌《变》
2.小朋友们围在一起,转着圈儿做游戏,我会变,你会变,变成一个„。3.念到儿歌最后一句变化各种造
第二周(9月9日——9月12日)
周二
9月9日
一、教学活动:
活动一:花生的故事(数学)活动目标
1.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将10以内物品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2.能目测花生的数量,并找到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方框里。活动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 活动过程
一、花生的故事
1.你们认识花生吗?知道花生生在在哪里吗?
2.翻开材料,仔细观察图片,发现花生生长的特征和顺序。
二、数字连线。
1.我们认识了花生的生长顺序,现在讲图与中间的数字连线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三、目测
1.目测右图盘中的花生米,能较快的说出花生米的数量。2.找到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方框里。
四、讲评
看看谁的花生长得最好。谁数的花生最准确。
活动二:小月亮(音乐)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简单地处理歌曲并用感情演唱,感受歌曲的意境美。2.通过游戏表演,发展感受与表现节奏的能力。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歌曲
天上有个圆圆脸蛋的小伙伴,它是谁?你和它玩过吗?
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这首好听的歌曲《小月亮》(老师放录音,幼儿安静聆听)
二、学唱歌曲
歌曲听完了,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说说)那这首歌的每一句怎么唱才更好听?(唱得轻一些)
集体完整演唱《小月亮》。教师做轻重语气的手势,带动幼儿有感情有起伏地演唱。
三、游戏
幼儿扮演月亮,教师扮演小姑娘。小姑娘走,月亮跟着走;小姑娘停,月亮跟着停。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节奏走走停停,发展感受与表现节奏的能力。
二、游戏
区角游戏(见记录本)
周三
9月10日
上午活动
一、教学活动
活动一:月亮的故事(美术)活动目标
1.能以月亮为背景,构画完整的画面。2.大胆想象,表现发生在月亮上的故事。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圆形黄色画纸若干。蜡笔、记号笔。活动过程
一、讲述月亮的故事 1.教师讲述月亮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呢?
3.你能想象月亮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4.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简笔画的方式逐一把月亮的故事记录在圆形黄色画纸上。5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肯定他们新奇有趣的想法。
二、欣赏月亮的故事
1.打开幼儿活动画册,欣赏书上的各幅作品。2.你最喜欢哪张画,为什么?
3.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作品以月亮为背景构图饱满的特点。4.教师示范先用淡色油画棒画圆形或半圆形,再画故事主角。
三、创作自编的月亮故事
1.画一画机子创编的月亮故事吧。
2.要求故事主角画的大一些,然后添花相关内容,以丰富画面。3.主题物和背景颜色要区分开,背景颜色建议用深色。
四、交流月亮的故事
1.互相欣赏作品,说一说月亮上发生了什么故事。2.教师及时肯定构图完整,饱满,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活动二:小馒头(音乐游戏)活动目标:
1.跟随音乐有节奏地表现做馒头的动作。2.大胆创编各种做点心的动作。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尝试用动作表现做馒头。
1.教师出示馒头?你们知道馒头是怎么做的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师在音乐声中表现做馒头的动作。
2.幼儿集体跟随音乐做动作,有节奏的两个拍子一个动作表现揉面、团面、发面、搓面、捏馒头、蒸馒头、吃馒头。
二、创编动作
1.能干的小厨师们,你们还会做些什么?引导幼儿创编包饺子、做麻花、炸油条等动作。2.请个别幼儿随音乐表演动作,请大家猜猜他在做什么点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区域游戏(见记录本)
二、游戏
角色游戏(见记录本)
周四
9月11日
一、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可以(社会)活动目标
1.发现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2.理解真正的长大是心灵和行为的成长。活动准备
小男孩阿力的图片。
每个幼儿带一个开口较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成长瓶”,并贴上名字。用红色的纸剪成的爱心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1.阿力的心愿
教师出示阿力的图片,向幼儿介绍阿力:阿力是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一个小小孩子了。你们也有像阿力那样的想法吗? 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想长大,长大有哪些好处。2.十个“我可以”
妈妈对阿力说:如果你做到了十个“我可以„„”,你就真正长大了。这些“我可以„„”必须是你以前做不到,现在能慢慢做到的事情。
阿力想,有哪些“我可以„„”呢?教师以阿力的口吻讲述:如“我不再害怕黑夜,可以一个人睡觉了”„„
你能说说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吗?幼儿用“我可以„„”的句型说说自己的成长。教师肯定幼儿的进步,并概括成长的本质: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愿意帮助和关爱别人,会勇敢地面对困难等。
教师再次阿力的图片,以阿力的口吻说:妈妈说我长大了,我会每天早上给爸爸妈妈一个甜甜的拥抱,还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让我们做一个自信而快乐的小孩吧!3.玻璃瓶里的“成长之心”
把我可以做到的事情画下来,放进透明的瓶子里,你会发现,随着瓶子里的“成长之心”越来越多,你会知道自己在慢慢长大。教师分给每个幼儿爱心卡片若干,幼儿将“我可以„„”的事情画在卡片上,放入自己的“成长瓶”里。
教师将幼儿的“成长瓶”陈列在活动室的一角,见证幼儿的成长、进步,让每个幼儿直观地感受自己的成长足迹。
活动二:纸棍造型(体育)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体验玩纸棍的乐趣.2.学习跨跳动作,在游戏中提高动作协调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一根纸棍、场地分区、画圆、妖怪道具、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一物多玩的经验、了解孙悟空的故事、理解老师不同的哨音口令。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情景引入,引发兴趣。
“孩子们看我变成谁?”“现在我就变成了神通广大的美猴王——孙悟空。我本领可大了,一吹毫毛就把你们都变成我的小猴孩子,看我吹——”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热身活动。
“师傅遇到妖怪了我们怎么办?”
“来孩儿们操练起来。”
拳操、走、跑、弹跳、直立蹲走、钻等动作练习。
(二)基本部分
1.调动幼儿一物多玩经验,进一步提升玩法。
“今天看谁能想出不一样的玩法,看谁的玩法多,谁的本领最大?”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拓展幼儿创造性玩法。
(2)幼儿相互交流展示玩法,引出垮跳动作。
“你们刚才是怎样玩的?”教师对幼儿探索的多种玩法给予鼓励肯定。2.学习跨跳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难点解决)
(1)幼儿展示跨跳玩法,引导幼儿观察学习双腿快速跟进。
“真厉害,他的双腿跟进的特别快,我们再来仔细的看看”。
引导幼儿进行动作练习,教师观察指导。
(2)教师两次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学习前腿高抬,加速助跑。
“刚才我是怎样跨跳过去的?”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3)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小山”挑战练习,教师重点指导。
“打妖怪的路上有三座不同高度的小山,每座小山都去尝试一下,看你能跨越几座山。”
幼儿自由选择高度不同的小山进行跨跳练习,教师观察指导。3.跨越引入钻洞,幼儿练习钻山洞。4.游戏:打妖怪
(1)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布置场地,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
(2)幼儿游戏:
第一次游戏重点指导规则与动作。
第二次游戏重点指导动作。
第三次游戏重点引导幼儿提高速度,增加游戏的难度。
(三)结束部分
放松游戏:两人在老师的引导下上下坡抬轿子回教室。
二、游戏
区角游戏(见记录本)
周五
9月13日
一、教学活动
活动一:小兔逃跑(语言)活动目标
1.理解作品中母子之间的亲情,体验“你变我变的情趣”。2.能通过大胆想象,创编,理解事物间的关系。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PPT 活动过程
1.谈话讨论,体验“你变我变的情趣” 有只小兔想离开家,它说:“妈妈我要逃跑啦!”妈妈说“你逃跑,我就追。”小兔说:“我变成小鱼。”妈妈说:“我就变成钓鱼人。”你们知道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吗?妈妈又会变成什么? 幼儿猜测小兔和妈妈各自会变成什么。例如:小兔变老鼠,妈妈就变猫等。引导幼儿讨论“小鱼”和“钓鱼人”,“老鼠”和“猫”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故事内容做准备。2.倾听故事,理解作品中母子之间的亲情
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讨论妈妈为什么要去追小兔。小兔和妈妈分别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变? 最后,小兔还想逃跑吗?为什么?
教师再次完整讲述故事一遍,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如果你是小兔,你想变什么? 3.游戏“你逃我追中”,通过大胆想象、创编,理解事物间的关系
幼儿自由两两结伴做游戏,如:一幼儿说:“我变成小鸟”,另一幼儿说:“我变成大树”如此循环。
也可加上动作,使其更形象、生动。
活动二:我们班上的老师(艺术)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用绘画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2.观察发型服装的特点,加深对老师的恩情。活动准备:
1.请配班老师或阿姨在教室里面摆出造型,每个幼儿均能看到。2.白纸,油画棒,记号笔。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分析,用绘画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服装的特点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给X老师画张像送给她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特征。
1.师:现在我们看看X老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长发、短发、直发、卷发、扎辫子等)脸型是什么样子的。眼睛、鼻子、嘴巴长在脸部的什么部位。有什么特点。
2.师:他的姿势是怎样的。胳膊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是怎样摆设的,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是怎么摆放的,衣服是什么式样,什么颜色的,衣服上有什么特点。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4.师:请小朋友看操作材料“我们班上的老师”。
5.在空白处我们可以先画脸部,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的姿势,要把老师打扮的漂漂亮亮。
6.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幼儿,较好的表现人体各部分的关系。
三、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像X老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现在来挑一张最像的特点,最明显的画送给X老师,好吗?
2.小结:小朋友给我们班上的老师画了像,以后我们还要为别人画像。
二、游戏
角色游戏(见记录本)
活动反思一 语言:小兔逃跑
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感受故事情境,对本次教学活动总结如下:
一、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我在引导孩子欣赏第一段对话时,结合插图,让他们展开想象,猜想故事中的兔妈妈会怎样回答淘气小兔的话语。再结合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妈妈对小兔的爱,从而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母爱”的主旋律。孩子有了这次的情感铺垫,那么在理解后面几段对话和插图时,就有迹可循了。在小兔逃跑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重点猜想兔妈妈变成了什么?重点观察兔妈妈鱼竿上的胡萝卜、爬山时所带的东西等细节,通过讨论分析,让幼儿体会兔妈妈能够不顾一切困难,也要把自己的宝宝追回来的情感。故事结束后,我又引导幼儿讨论:兔妈妈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去追小兔呢?让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母爱”的情感进一步得以提升。
二、画面处理详略得当
《逃家小兔》整个故事主要是由几个平行的画面组成。如果逐幅观察、讨论,幼儿可能会产生厌倦。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讨论了前面三幅图,让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情感基调、对话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猜一猜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 并让幼儿戴上小兔和兔妈妈的头饰,创编对话进行表演。例如,小兔说:“我要变成一只大老虎。”兔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就变成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天天看着你。”等等。至于后面四幅图,我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观察,初步了解小兔和兔妈妈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用前面已掌握的句型来说一说,起到进一步巩固句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开始出示封面图画,引导幼儿质疑,幼儿老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跟画面单调的内容有关系,利用这幅图来引导幼儿质疑,似乎有点“为质疑而质疑”之嫌。再如,幼儿在创编对话时,个别幼儿还不能很好地体会兔妈妈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以至于当一个幼儿说“我要变成一棵大树”,另一个幼儿却说“我要变成一个砍树的人”。这说明前面几幅图讨论分析还不够透彻,幼儿对兔妈妈这一角色变化始终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会继续深刻思考,争取用更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知识,体会乐趣。
活动反思二
美术:月亮的故事
美术活动《月亮的故事》是紧跟在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之后的,介于两节课的紧密安排,幼儿对于月亮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也在前一堂活动中对月亮有了一定的想象空间。首先,这应该是一幅妙趣横生,奇思异想的图画。月亮上的故事会是怎么样的呢?从幼儿的回答中就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也许在上演外星人大战;也许月亮是银河系中的小皮球,被大家踢来踢去;也许月亮就是一个大迷宫,“我们”为寻找出口不亦乐乎;也许它是温暖的小摇床,“我”正睡在上面做甜甜的美梦„„孩子们都能主动去想象,活动目标的第二项:大胆想象,表现发生在月亮上的故事。这一目标都能较好地完成。其次,也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在一些小朋友的身上。“技术和能力跟不上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在介绍画面内容时都能让我们“惊艳”,可是在构图、尤其是涂色上就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一情况分析可能与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往往由于时间有限的关系,在讲解、示范时经常是只画轮廓,教给幼儿基本的技巧,涂色由于需要很多时间往往会被忽略。在最后欣赏幼儿作品时发现很多孩子直接会选用一种颜色涂一个大色块,或者整幅图画只选用几种颜色,有些孩子则更偏爱同一色系的颜色,显得没有较强的层次感和对比性,无法一眼突显出来,个别幼儿的涂色能力也很弱,不均与,涂到外面,还有空隙等等,显得画作“漫不经心”„„
色彩对于幼儿来说应该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在平时美术活动时,常常示范一些色彩的搭配,交错使用,方法,不单单是一种颜色,可以在同一封闭空间内使用多种颜色,渐变,对比等。幼儿开始画画前,利用多媒体、或者成品与孩子们一同来看一看,学一学,最后欣赏时有意识地多引导幼儿关注作品的用色。等等,这样也许效果会好些。
活动反思三 健康:纸棍造型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借助纸棍设计动作,表现各种造型,尝试一物多玩,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变化的乐趣,整个活动充分发挥纸棒的多功能性,活动开始部分设计利用纸棒进行热身练习,在这一环节中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基本部分中,先让幼儿利用纸棒进行“一物多玩”,在自由玩纸棒的过程中,幼儿的表现特别棒,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用纸棒做拐杖,有的两人搭小河双脚并拢跳跃,有的把纸棒顶在手心表演杂技,我及时表扬玩得有新意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和别人玩得不一样。在自由组织形式上既有分散练习、又有集体练习,教师在练习中也能较多地观察幼儿,以及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最后进行合作创意比赛,幼儿思想集中速度加快,共同协助争取胜利,使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要是能安排不同难度的调整纸棒间的距离,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篇: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反馈
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反馈
本月,我们开展了四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你变我变大家变》、《中秋节》、《开心一刻》和《国庆节》。下面我就《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来介绍一下,并
谈一谈这一主题后的反馈。
一、主题介绍:
暑假过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来到幼儿园。夷,你长高了,他长胖了,活动室的门牌换了,幼儿园里又多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是呀,我们升大班了,我们是大班了,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
初入大班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悄然增长,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在变化,在长大。当弟弟妹妹们哭闹时,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小向导”、“小主人”的角色;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学着独自面对和困难;他们学着寻求解决问题;当同伴间发生了争执,他们学着去理解和关爱他人。同时,他们在体验自身变化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用眼睛捕捉、用情感体验每一种事物的变化。
“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引领幼儿认识自己的变化到认识他人的变化,从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渴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
活的多姿多彩。
二、主题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变化,激发幼儿升班的自豪感。巩固各项常规。
2、通过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能力,体验生活的多姿多
彩。
三、环境设置:
1、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主墙饰,内容以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为主。
2、与幼儿一起讨论各活动区的设置。
3、创设“我在长、我在变”专栏,将以前穿用的衣物,与现在穿用的衣物作比较,将小时侯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作比较。
4、师幼共同布置自然角,制作记录本,供幼儿每日观察记录动植物生长的渐
变过程。
5、设置小舞台,帮助幼儿准备去小班展示的节目。
四、家园共育:
1、和家长交谈,了解孩子假期生活情况。
2、帮助孩子一起收集证明孩子在长大的物品,如衣服、鞋帽、照片,并给孩
子讲述他们成长的趣事。
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反思
一、主题由来
近来幼儿在上大班后常规较差,部分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做事情鲁莽,很少幼儿能去主动的关心、体谅他人,在家里也事事以自己为先,对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莫不关己。于是进行“不一样的我”这一主题探究活动。
二、案例分析(一)
案例实录:
在“长大的我”的一次照片收集和交流0岁的我、现在的我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在身高,活动中引导孩子用不同方式进行比较,在用尺进行身高的比较中,孩子有困难了,有的说自己身高是110米,有的说是110,没有单位的,有的还拿出妈妈量衣服的尺,用尺对比着试图说出自己的身高,最后出现了“大人国”,身高110尺。孩子的争论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好奇,于是,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关于数量单位的学习,孩子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有多高,知道身高尺上的CM是厘米,再次请他们自己去测量身高是,他们终于能正确说出身高是110厘米。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是 暂告一个段落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会新本领的兴奋是无法抑制的,他们有的回到家中拿出尺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量身高,同时也又一次复习了数量单位。从中也体验到自己长大了,现在学会的本领又多了,甚至有中小大人的感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是适合我们大班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体验了
自己长大的喜悦,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超市购物,他们开始关心自
己身边的人,他们学会了主动帮助自己身边的朋友。开展的活动
内容是依据《纲要》,围绕学期目标而进行的。但活动中,如:我
认识的钱币中,孩子分、角、元分不清,老师大可让孩 在这次的活动中,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孩子们争论时我没有马上参与,而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因为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在活动中孩子学会多少知识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一种方法,一种用事实说服他人的一种方法。在孩子争论到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身体包括躯干,手臂、手、腿、脚等,在孩子不再有异议时,再次找找身体哪些地方会动,第二次寻找的时候必第一次的正确率要高很多。这次我改变了常用的教学方法,总结后让孩子再去找,而是只把他们的疑惑点解释一下,大家达成共识,再次再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展活动,此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找,或是相互交流,或是镜面示范等方法补充自己的不足。再这次尝试中,我觉得这种互相学习的方法比老师一次次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完全处于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状态。
案例分析
(三)案例实录:
主题活动:小小食品检验员
活动要求:
1、形成食品保质概念,在饮食方面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寻找和发现外包装上的保质期,学习推算食品保质期。
活动准备:
1、布置超市情景,整理箱若干
2、矿泉水、可乐、鲜牛奶、酸奶、薯片等
活动过程:
环节一:情景表演
快过节了,超市很忙,经理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进的货放到货架上好吗?
1、幼儿搬运货品并分类,根据货架指示牌摆放货品
2、我们一起来检查货架上的的食品能不能卖,每份食品都印有它的保质期,把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挑出来。
经理(老师)验收,和幼儿共同寻找食品的保质期:
1、为什么把这些东西挑出来?从哪 找到保质期的?
2、保质期一般会印在外包装的什么地方?
师将包装盒上的保质期展示给幼儿看。
师总结:保质期印在外包装的上端中缝湖底部,有的印的是凸出的字。
环节二:认识保质期
1、怎么知道它是过期食品?它的保质期是怎么写的?
2、怎样来看保质期?怎样知道食品是不是在保质期里?
3、拿几样食品让幼儿比较,哪样更新鲜?哪样不新鲜?
小结食品的保质期的几种标注方式
环节三:再次复验保质期
幼儿按饮料、奶制品、糕点、糖果部门氛围四组检查保质期,直到完成任务。
环节四:保质期内食品的保存
1、出示一盒在保质期内变质的牛奶让幼儿闻和看
这罐牛奶可以喝吗?为什 么
活动主题:超市购物
活动目标:
1、将积累的钱币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去。
2、理解货物价格的表示方法。
活动准备:
1、事先选择好购物地点。与营业员联系,取得配合。
2、告诉幼儿一些超市购物的规则。
活动过程:
一、参观超市:
1、幼儿随意参观,与同伴交流自己看到的货物
2、参观超市货物的分类
二、交代任务
用手中的3元钱在超市买1"2样东西
三、记录自己用钱的情况
四、小鬼购物
教师及时提醒幼儿别把钱丢了,将碰下的货物放回原处
引导幼儿观察货物价格的表示方法。
第三篇:你变我变大家变主题反思总结
《你变我变大家变》主题反思
——张婧
“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我们共进行了两周,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化,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确实长大了,不论从服装,长相、行动、对话等各方面与以前(小时侯)有大的改观,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幼儿从各方面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幼儿认识自己的变化到认识他人的变化,从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
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渴望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绘画、综合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幼儿体验自身的变化。例如带领幼儿开展大带小的联谊活动,为让大班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小班进行了“大手牵小手”的联谊活动,活动中小朋友向弟弟妹妹展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有诗朗诵、唱歌、跳舞等,孩子们认真的表演着,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当他们学着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时,他们对弟弟妹妹说“让哥哥姐姐来帮你们,带你们出去玩好吗”?弟弟妹妹们伸出了小手放到哥哥姐姐的手上,跟着他们走出了教室,有哥哥姐姐带他们去参观幼儿园了。
总之,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情感意识有所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应帮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感受到了成长的愉快。通过主题墙的创设,幼儿更加了解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些小事情可以自己做了,已经变成大班的孩子了。
大四班 2010-11-23
第四篇:《你变我变大家变》主题教学反思
“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通过《小熊,你长大了吗》、《圈儿变变变》、《会变的人》、《变小魔术》等教学活动,创设了“你变我变大家变”的专栏,将幼儿以前用过穿过的衣物,与现在用的穿的衣物来作比较,将以前小时侯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作比较,直观的让孩子发现自己实实在在的变化。还让家长配合我们一起收集证明孩子在长大的物品,并给孩子讲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想引领幼儿从认识自己的变化到认识他人的变化,从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表现的十分积极,也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里、行动中我都看出他们是快乐的。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快乐;为自己能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感到快乐;为自己能完成在以前看来是不可能的任务而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在为自己的长大而庆幸的时候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他们想要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所以一切。这是正常的,是孩子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最真实的表现特征。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渴望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我,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第五篇:大班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电子稿
你变我变大家变
主题说明:
暑假过后,大班幼儿会直觉地发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伴和自己悄然长大,幼儿园来了新面孔的弟弟妹妹,自己已¾是大班哥哥姐姐,幼儿园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
这个主题的意图是将大班幼儿的这种直觉反映作为教育契机和资源,既调动他们迅速、敏锐、细腻的直觉,又帮助他们更充分、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和周围的各种变化。
因此,主题活动从幼儿自身及其周围事物的变化这两个方面展开:既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身体已¾长大,自己的独立性、信心和勇气越来越强;又通过创造性的绘»活动、纸棍造型和音乐表现等,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还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利用风车、酵母等物理、化学方式促成的各种变化。
环境创设:
●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主墙饰,内容以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为主。
●创设“我在长、我在变”专栏,将幼儿以前穿用的衣物和照片与现在的衣物、照片作比较。
●师幼共同布置自然角,制作记录本,供幼儿观察、记录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家园共育:
●和家长交谈,了解孩子的假期生活情况。
●帮助孩子一起收集能证明孩子在长大的物品,如衣服、鞋帽、照片,并给孩子讲述他们的成长趣事。●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小魔术、小戏法,如变纸牌等。
●有可能的话,与孩子一起坚持记录月亮的圆缺变化,还可带领孩子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给孩子讲述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传统故事,并和孩子一起在中秋夜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向家长提供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7~18页,亲子共同完成“剪剪变变”“叠叠变变”的操作,感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帮助孩子收集旧的挂历带到幼儿园来,为制作纸棍作准备。
区域活动
语言区
●张贴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挂图,供幼儿进一步理解,并学习讲述故事。●看图编故事。利用原有画面,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尾。
●阅读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小熊,你长大了吗》,第5~7页《花瓣儿风车》,第13~15页《神奇的小火车》。
表演区
●运用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自编情境表演片断:小时候的我。
●提供小兔头饰,鼓励幼儿表演《小兔逃跑》情节,启发幼儿继续创编情节。
益智区
●月亮变脸。准备“月相变化图”让幼儿了解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过程。
●麦子变变变。结合“花瓣儿风车”挂图,让幼儿懂得麦子变成面粉,面粉又变成各类食品的过程。
探索区
●会变的影子。利用手电筒、立体小玩具、白色背景板等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手电筒光照在玩具上形成的影子及其变化。
●变变俱乐部。准备夹子、回形针、纸、粗麦管、绳子、剪刀等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使这些物品发生变化。如:把回形针弯成小钩子,把小纸条撕一下,变成旋转降落伞;用夹子夹住长长的纸条,变成飞镖;将粗麦管一段段剪下,连接成项链,等等。
●磨粉工厂。准备石磨、糯米、小米、芝麻等,让幼儿学习磨粉的方法。
美工区
●画画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体验其中的变化。
●做馒头。准备橡皮泥供幼儿揉、搓、团、捏,制作不同形状的馒头。●会变的圆
材料准备:
——用硬纸制作模板:不同大小的圆形以及其他形状。——幼儿作画工具与画纸。指导要点:
——幼儿用模板在画纸上描下轮廓,尝试用多个圆形组合在一起,想象添画,然后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将圆形与其他形状的图形组合起来,想象绘画。——同伴之间交流各自的作品。数学区 ●数字拼板
目 的:能根据数序排列10以内的数字。
材料准备:1~10的数字拼板(如图,每个数字之间用不同的线条分割),小筐。
操作方法:
——将打乱的拼板散放在桌子上。
——从拼板中任意找出一个数字,按数序找出相邻的数字拼接在其左边或右边。——按照同样的方法拼接剩余的数字拼板。
——幼儿利用完成的数字拼板点读,加深对1~10数序的认识。观察要点:
——幼儿能否根据拼板的分割线及数序寻找相邻的拼板。——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将散乱的数字拼板有序排列起来的。指导策略: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拼板的分割线,通过寻找契合的分割线,找出相邻数。——让幼儿快速指认10以内的数字。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提供底板,让他们对照底板上的提示找出相应的数字拼板。活动延伸:
——提供长条薄纸板,上面写1~10的数字,让幼儿自己设计、使用不同的线条进行分割,然后学习排序。●图形拼拼乐
目 的:在图形拼搭中体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展空间想象力。
材料准备:将卡纸剪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并用不同的分割方式将完整的图形分成两个局部(如图),在这两个局部图形的背后写上相同的数字,小筐。
操作方法:
——将几何图形拼板散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
——将两个局部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完整的图形。
——说出完整图形的名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观察要点:
——能否根据图形的分割线找到相应的部分。——能否将两个局部图形组合成一个完整图形。指导策略:
——当幼儿不能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局部图形时,可提醒他们仔细观察完整图形及其与局部图形的关系。——对于空间知觉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提示他们翻看局部图形背面的数字,以帮助他们准确找到相关的局部图形。活动延伸:
——准备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自己画分割线并剪下,然后与同伴互相交换拼图。●鞋底配对
目 的: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比较和配对。
材料准备:塑封的自制鞋底4~5双(制作方法:教师可在一双干净鞋子的鞋底刷上水粉颜料,然后在纸上拓印,剪下拓印图案,进行塑封。用同样方法制作4~5双鞋底,其花纹、大小均不同,鞋底图案反面可用相同的几何图形作记号),小筐。
操作方法:
——将鞋底图案朝上放在桌子上,并仔细观察。——根据鞋底的图案、大小进行配对。
——欣赏已经配对的鞋底,感知鞋底图案的多样性和对称美。观察要点:
——能否根据相同图案给鞋底准确地配对。——能否根据左右关系摆放鞋底。指导策略:
——当幼儿不能将鞋底正确配对摆放时,可提醒幼儿仔细观察鞋底图案是否一致。——当幼儿不能按左右关系摆放鞋底时,可提示幼儿观察鞋底的大弯是否均在里侧。——全部配对完成后,可以提示幼儿翻看鞋底背面的几何图形记号,检查配对是否正确。活动延伸:
——可以让幼儿参与鞋底的制作,让他们自主选择颜料进行拓印,或画好鞋底轮廓,自行设计鞋底花纹,等等。
小熊,你长大了吗
目标
●理解什么是长大,体验成长的快乐。
●能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小动物们成长的喜悦心情。
准备
●故事磁带或CD,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小熊,你长大了吗》。过程
●小熊和他的朋友
——小熊和他的朋友小马、小兔和小象说自己长大了。
——小熊和他的朋友真的长大了吗?听了故事你们就知道了。●小熊长大了
——播放故事磁带,欣赏故事一遍。——小熊的朋友都有谁?
——小动物们为什么说自己长大了?(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对话来表达)
——再次欣赏故事。一边聆听故事磁带,一边有序阅读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在不知不觉中,小熊已经长大了,他的衣服、鞋子、帽子都变小了,原来跳不过去的小河一下子就跳过去了,小熊和他的朋友已经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了。●你长大了吗
——我们幼儿园最大的孩子是什么班的呢?(大班)你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吗?
——幼儿讲述有关自己长大的事情,可引导幼儿从自己已经长高、升到大班、弟弟妹妹的到来等方面进行讲述。建议
●幼儿以对白、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用旁白的方式给予提示。●活动后,可组织幼儿自带小礼物去小班看望弟弟妹妹。
附
小熊,你长大了吗
暑假刚过去,小熊还在树洞里呼呼睡觉,小马和小兔来叫他一起去上幼儿园。“小熊,小熊,快起来。” 小熊从树洞里出来一看,呦,小马、小兔来了,小象跟在后面。小马说:“你们瞧,我长大了,腿也长了,背也宽了,可以背大木头了。”小马背起一根大木头,飞快地跑了一圈。
小兔说:“你们瞧,我也长大了,我的脚丫子变大了,跳得更高了。”小兔抬起脚让大家看他那双大大的新鞋。
小象说:“我也长大了。我的鼻子更长,更有力气了。”小象用长鼻子吸足了水,往天上一喷。呀,好像下了一场大雨。
小熊对着河水照了照自己,嘟囔着说:“就是我没长大,好像还和原来一样。”
朋友们对小熊说:“穿上衣服快走吧!”小熊赶快穿衣服,咦,衣服怎么变紧了呀。他打了一个喷嚏。“嘣!”扣子崩开了。他去穿鞋子,脚趾头把鞋子顶破了。
小熊回到树洞里一看,妈妈已经给他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还有一顶新帽子。
小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戴上新帽子,对大家说:“原来的衣服、鞋子怎么变小了呀?”这时刮来一阵风,把小熊的帽子吹跑了。
小熊追着帽子跑,可是,风把帽子刮过了小河。小熊一着急,使劲儿一跳,跳过小河,追上了帽子。小熊说:“啊,原来我也长大了。这条小河都能跳过来了。”
长大了,大家都长大了。小动物们一起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去。他们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小朋友了。
(章 涵/文)
成长证明
目标
●在对比中证明自己正在慢慢长大,体验长大的快乐。●萌发自信心,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准备
●每人一张小时候的照片。
●收集幼儿小时候穿戴过的衣服、鞋帽等物品,活动前布置成展览。●请几个中班或者小班的弟弟、妹妹,共同参与游戏。
过程
●小时候的照片和衣物
——将自己带来的照片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辨认他(她)是谁,现在他(她)变得怎么样了。——幼儿自由走动,观看大家带来的衣服、鞋帽。
——这些衣服、鞋帽看上去怎样?现在,我们还能穿戴吗? ●小时候的我
——分组表演小时候的自己。
——集体交流,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神情来表演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我真的长大了
——请幼儿用各种方式来表明自己长大了,如“我会跳绳了”“我能连续拍球了”“我能单独睡了”等。——背背、抱抱弟弟妹妹,感受自己力气大了。建议
●建立“我在长、我在变”专栏,帮助幼儿将小时候的照片、衣物与现在的照片、衣物作比较,进一步感受自己长大的变化。
●在表演“小时候的我”时,如果幼儿动作单
一、思路不广,教师可作适度提示。如抱奶瓶喝奶,让妈妈喂饭,蹒跚学步,奶声奶气说话等。
●在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幼儿对于拍球、跳绳、背背抱抱等活动意犹未尽的话,可在日常活动中延续。
重要电话
目标
●理解莎莎从胆怯到勇敢的成长过程。
●体验故事角色的心理变化,愿意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准备
●挂图第1号。
●故事磁带或CD。过程
●一个人在家
——结合挂图,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莎莎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家里?妈妈临走时对莎莎说了什么? ——妈妈走后,莎莎心里感到怎么样? ●等待重要电话
——重点欣赏第四段至第十段的故事内容。
——妈妈走后,莎莎做了些什么?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莎莎有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她去了吗?为什么? ——妈妈要莎莎等的重要电话是谁打来的?是什么内容?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莎莎长大了? ●我也长大了
——你能为家里做些什么?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理解为他人做事,无论事情的大小都是自己已经长大的一种表现。建议
●活动后,通过家园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肯定能独立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幼儿。●鼓励幼儿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在互相帮助中体验成功感和长大的快乐。
附
重要电话
有个小女孩,名叫莎莎。妈妈是医生,爸爸在外地工作。她和妈妈住在一套大房间里。莎莎胆子可小啦,每次妈妈值夜班,她总是到小伙伴家去过夜,不敢一个人在家睡觉。
这一天,妈妈又值夜班。临走时对莎莎说:“莎莎,注意电话铃响。今天有一个重要电话来!非常重要„„”
妈妈刚走,莎莎就害怕了。她希望早点接到那个重要电话,通知在医院的妈妈,然后马上到小伙伴家去。
一会儿,电话铃响了,莎莎扑过去,抓起电话筒一听„„哎,原来是人家拨错了号,她懊丧地搁了听筒。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里静得可怕。忽然,她好像听见老鼠在走廊里跑。可仔细听听,又不像了。正在害怕的时候,莎莎听见远处传来了乐曲声,她高兴起来,按着节拍跳起了舞,心里平静了许多。可没多久,地板上响了一下,她吓了一跳,心“噗噗噗”地跳个不停,她打定主意:赶快上小伙伴家去。
她刚拉开门,又马上想到:“我一走,要是哪个病人有急事打电话找妈妈,妈妈就会什么也不知道。我不能走。”
她关上房门,又放了张凳子在门背后,然后,躺在沙发上,使劲想着故事里、电视里那些勇敢的人。莎莎迷迷糊糊睡着了。
天快亮的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莎莎跳起身。话筒里传来妈妈的声音:“莎莎,你没有到小伙伴家去吗?”
“没有,我在等重要电话。”
妈妈笑了:“我打的就是这个重要电话,我要对你说,你长大了,已经是个勇敢的孩子了。” 莎莎长大了,从那以后再也不怕一个人在家里过夜了。
我可以
目标
●发现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理解真正的长大是心灵和行为的成长。
准备
●材料袋:小男孩阿力的图片(如图)。
●每个幼儿带一个开口较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成长瓶”,并贴上名字。●用红色纸剪成的爱心卡片若干(数量尽量多些)。
过程
●阿力的心愿
——教师出示阿力的图片,向幼儿介绍阿力:阿力是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一个小小孩了。你们也有像阿力那样的想法吗?
——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想长大,长大有哪些好处。
●十个“我可以”
——妈妈对阿力说:如果你做到了十个“我可以„„”,你就真正长大了。这些“我可以„„”必须是你以前做不到,现在能慢慢做到的事情。
——阿力想,有哪些“我可以„„”呢?教师以阿力的口吻讲述:如“我不再害怕黑夜,可以一个人睡觉了”,“摔跤的时候,我会马上告诉妈妈,还会给自己贴上创可贴”,“我可以自己买票,还会有礼貌地对阿姨说‘谢谢’”„„
——你能说说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吗?幼儿用“我可以„„”的句型说说自己的成长。
——教师肯定幼儿的进步,并概括成长的本质: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愿意帮助和关爱别人,会勇敢地面对困难等。
——教师再次出示阿力的图片,以阿力的口吻说:妈妈说我长大了,我会每天早上给爸爸妈妈一个甜甜的拥抱,还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让我们做一个自信而快乐的小孩吧!
●玻璃瓶里的“成长之心”
——把我可以做到的事情画下来,放进透明的瓶子里,你会发现,随着瓶子里的“成长之心”越来越多,你会知道自己在慢慢长大。
——教师分给每个幼儿爱心卡片若干,幼儿将“我可以„„”的事情画在卡片上,放入自己的“成长瓶”里。
——教师将幼儿的“成长瓶”陈列在活动室一角,见证幼儿的成长、进步,让每个幼儿直观地感受自己的成长足迹。建议
●“我可以„„”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进步足迹,激发他们不断努力的动机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成长路径。
●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努力方向进行引导。如,时间一到,我可以自己去床上睡觉。吃饭的时候,我可以安静吃饭,不大声说话。拿到好看的书,我可以一页一页慢慢地翻,仔细地看,还可以把故事讲给妈妈听。
●让家长在家里也给幼儿准备一个“成长瓶”,将幼儿在家中进步的事画下来放入瓶内。
小兔逃跑
目标
●理解作品中母子间的亲情,体验“你变,我也变”的情趣。●能通过大胆想象、创编,理解所变角色之间的关系。准备
●材料袋:鱼、钓鱼人、岩石、登山人、花、花匠、小鸟、树、小船、风、秋千、走钢丝的兔妈妈、小孩、妈妈的图片。●故事磁带或CD。过程
●有只小兔想离开家
——有只小兔想离开家,它说:“妈妈我要逃跑啦!”妈妈说:“你逃跑,我就追。”小兔说:“我变成小鱼。”妈妈说:“我变成钓鱼人。”你们知道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 ——幼儿猜测小兔和妈妈各自会变成什么。如:小兔变老鼠,妈妈就变猫等。
——引导幼儿讨论“小鱼”和“钓鱼人”、“老鼠”与“猫”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故事内容作准备。●兔妈妈去追小兔
——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妈妈为什么要去追小兔?
——小兔和妈妈分别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变?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依次出示卡片,帮助幼儿理解所变角色之间的关系。——最后,小兔还想逃跑吗?为什么? ——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打乱图片的顺序,请幼儿按故事情节重新排列图片,并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如果你是小兔,你想变什么?妈妈会变成什么呢? ●你逃我追
——幼儿两两结伴做游戏。如:一幼儿说“我变成小鸟”,另一幼儿说“我变成大树”;一幼儿说“我
变成小脚”,另一幼儿说“我变成鞋子”。如此循环。
——幼儿用语言表达逃跑与追逐的关系,加上动作,使自己的创编更形象、生动。建议
●小兔变着法子逃跑,想要离开妈妈的保护,向往一个独立的天地,这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独立性逐渐增强,希望自己能单独做更多的事;而母子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又是人类的天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既尽情宣泄自己的独立欲望,又体验故事中自然、亲切、浓郁的亲情,引发幼儿的大胆想象。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幼儿可以引用故事中的对话进行游戏。
附
小兔逃跑
一天,小兔子想离开家,它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逃跑啦!”妈妈听了,说:“你要是逃跑,妈妈就追你,因为你是妈妈心爱的孩子。”
“要是妈妈追我,我就变成河里的鱼游走。”小兔说。
妈妈说:“你要是变成河里的鱼,妈妈就变成钓鱼人,把你钓上来。” “妈妈要是变成钓鱼人,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岩石。”小兔说。
妈妈说:“你要是变成高山上的岩石,妈妈就变成登山人,爬到你跟前。” “妈妈要是变成登山人,我就变成院子里的花儿。”小兔说。
妈妈说:“你要是变成院子里的花儿,妈妈就变成花匠,把你找出来。” “妈妈要是变成花匠,找着我,我就变成小鸟逃走。”小兔说。
妈妈说:“你要是变成小鸟逃走,妈妈就变成树,等着你落到树上来休息。” “妈妈要是变成了树,我就变成一只小船逃走。”小兔说。
妈妈说:“你要是变成小船逃走,妈妈就变成风,把你吹到妈妈喜欢的地方去。” “妈妈要是变成风,我就逃到马戏团的空中秋千上去。”小兔说。妈妈说:“你要是逃到空中秋千上,妈妈就踩着钢丝走到你跟前。” “妈妈要是踩着钢丝来抓我,我就变成一个小孩,逃回家去。”小兔说。妈妈说:“你要是变成一个小孩子逃回家去,我就变成妈妈,抓住那个孩子,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哼,要是那样的话,不是和呆在家里做妈妈的孩子一样吗?” 这样,小兔不再打算逃跑了。
妈妈说:“孩子,快来吃胡萝卜吧。”
(根据美国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逃家小兔》改编)
快乐大转盘
目标
●根据几种简单图形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不同的图案。
●欣赏同伴不同的绘画内容和表现方式,领悟创意绘画的多种可能。准备
●背景音乐,幼儿作画用纸及画笔。●座位安排成环形。
●教师用的范例图片(如图),画纸,水彩笔。
过程
●我能画出什么
——出示一种简单图形,启发幼儿说说它像什么。
——教师示范:以一种简单图形为基础,添画成多种不同的图案。
——根据范例图片,小结各种能产生丰富想象的方式:通过改变画纸的方向,产生联想;根据图形外轮廓,进行联想;根据图形缺口的形状,进行联想;根据在图形里面添画,进行联想。●快乐大转盘
——快乐大转盘的游戏方法和规则:幼儿围成圆圈坐。音乐响起时,幼儿用水彩笔在纸上快速画图案;音乐停止,幼儿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同伴交换画纸(甲给乙,乙给丙„„),每个人接到同伴的画纸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想象,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添画。——音乐响起,教师和幼儿一同作画,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联想和表现。●你画我画不一样
——请幼儿寻找自己原先所画的痕迹,看看经过“转圈”,现在变成了什么。如:“我原来想画云朵的,现在变成坦克了,太好玩了!”
——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构思有什么不同,感受同伴的创意,领悟创意绘画的多种可能。建议
●在互相传递作画的过程中,他人的想象添画与自己构思的区别会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幼儿会领悟到想象的多种可能。
●班级幼儿较多,可以分组进行绘画游戏(如10人一组),给每个幼儿不同颜色的水彩笔,以方便区分各自所画的内容。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肯定幼儿的想象,同时对绘画的基本表现技巧提出适当要求。
哪里变了
目标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运用比较的方法,感知空间、数量的变化。准备
●新增加玩具若干种;活动室桌椅、玩具柜等摆设有所变化。●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页《哪里变了》,笔。过程
●活动室的东西摆放变了
——开学了,我们的活动室有变化吗?哪些地方变了?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发现活动室里桌椅、玩具柜摆放位置的变化。——请幼儿说说这样的变化好不好,怎么调整会更好。●活动室里的玩具变了
——活动室里的玩具也有新变化,请你们把新玩具找出来,数一数多了几种。
——教师呈现其中一种新玩具(数量为10个),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目测玩具的数量,并说出总数。——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数玩具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数数方法。——如果改变玩具的摆放方式,是不是能更快地数出总数?
——幼儿将数量为10个的玩具按某种方法摆放,并学习快速数出总数。如2个2个放在一起数,或5个一堆数。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改变新玩具的排列顺序,请幼儿说说与原来相比哪里变了。
——再次变换新玩具的排列顺序,引导幼儿说出哪里变了,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和判断方法。●哪里变了
——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数学》第1页《哪里变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上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不同的?引导幼儿上下对应看,找出相同方位的差异。——一共有几个地方变了?请幼儿将第二幅图中有变化的地方圈出来。——说说这些不同点。
建议
●此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空间、数量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差异。●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
变 脸
目标
●能根据五官的基本特点,创造性地表现人的脸部。●体验想象、夸张带来的乐趣。准备
●教师示范用纸,画笔。
●幼儿活动材料《美术》第1页《变脸》,幼儿作画工具。
●可以用来表现脸部五官的物体若干,如香蕉、苹果、乒乓球、喇叭等。过程
●五官像什么
——教师快速报出脸部眉、眼、耳、鼻、口的名称,幼儿迅速用手指点相应部位,由慢而快。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样子和我们脸上的五官有点像,请你们说一说它们像什么。
——教师逐一出示相关的物品,请幼儿说说像什么。
——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也和我们的五官有点像? ●变了样的五官
——你想用哪些有趣的东西来表现五官,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五官的形状特点展开想象: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五官(如用小船、香蕉等表现嘴巴;用小草、高跟鞋、云朵等表现眉毛;用咖啡杯、葫芦等表现鼻子;用足球、瓢虫、豆荚等表现眼睛等)。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随机进行示范。●大家来变脸
——翻开幼儿活动材料《美术》第1页,幼儿想象作画,提示幼儿用相似形状表现五官。
——教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发现用于表现五官的东西可以是相关的。如:五官可以都用水果来表现,也可以都用日用品来表现,等等。●奇里古怪的脸
——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请其他幼儿说说他们用什么东西表现了什么五官,这样表现是否有趣。——同组幼儿交换作品进行观察,感受每张作品中五官的变形表现手法以及变形绘画的情趣。建议
●日常玩“五官像什么”的游戏,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关于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在美工区里提供各种形状的空白脸谱纸及各种小型物品(如瓶盖、小积木、夹子、玩具等),让幼儿运用这些物品摆出脸谱造型。也可提供各种形状、图案的图片,鼓励幼儿摆放、想象。
花瓣儿风车
目标
●聆听故事,了解麦子怎样变成面粉,以及多种食品由面粉制作而成。●学习用语言描述麦子变成食品的过程。
准备
●布置一个食品品尝会,有饼干、馒头、面包等面粉制成的食物。
●挂图第2号。
CD,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5~7页《花瓣儿风车》。●故事磁带或过程
●麦子会变成什么
——完整欣赏故事一遍。——小蚂蚁想让麦子变成什么?
——为什么妈妈说要让麦子先变成白白的、细细的?白白的细细的是什么呢? ——结合挂图,让幼儿再次欣赏故事。——怎样才能让麦子变成面粉呢?
——小蚂蚁们想了什么办法让磨盘飞快地转起来了?
——有了花瓣儿风车和磨盘,麦子可以变成面粉,面粉可以变出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麦子变成了食品
——翻开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5~7页,一边聆听故事录音,一边有序阅读。——引导幼儿一边翻阅,一边复述故事。——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面粉做的吗?
●面粉食品品尝会
——幼儿品尝一些面粉制作的食品,并说说这些食品的颜色、形状、味道。——说说这些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建议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请幼儿观看磨麦子的过程,如没有麦子可用其他粮食替代。让幼儿亲眼看到粮食从颗粒状到细末状的变化过程。
●区角中,可投放小石磨、糯米、小米等材料,让幼儿学习操作。
附
花瓣儿风车
一群蚂蚁扛着黄澄澄的麦子,“嗨呦、嗨呦”往家走。蚂蚁爸爸、蚂蚁妈妈抬着一只装满麦子的大箩筐,他们开心地说:“麦子,麦子,神奇的麦子,就要变成„„”
麦子会变成什么?小蚂蚁们又蹦又跳地嚷着:“要变成软软的!”“不,要变成脆脆的!”“我说会变成香香的!”“我想让它变成甜甜的!”蚂蚁妈妈笑着说:“等一等,你们说得都对,可是,先要让麦子变成白白的、细细的。”
蚂蚁把麦子倒进磨盘里。可是磨盘太大了,蚂蚁爸爸推不动,蚂蚁妈妈接着推,小蚂蚁们都来帮忙。“哼哧、哼哧”拼命推,磨盘就是不动。小蚂蚁们急得直冒汗。
蚂蚁爷爷说:“风车可以让磨盘转起来。”小蚂蚁叫起来:“快,我们快去找风车!”
小蚂蚁们出门去找风车,看见一朵美丽的花,花瓣儿好像风车上的风叶。小蚂蚁们把花儿扛回了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把“风车”安在磨盘上。风儿呼呼地吹来,花瓣儿风车转起来了,磨盘也转起来了!花瓣儿风车越转越快,磨盘也越转越快。“咕隆隆,咕隆隆!”好多好多雪白的面粉磨出来了。
白白的面粉变成了白白的馒头、饼干,还有又香又甜的面包„„小蚂蚁们吃得真香啊,这些东西里还有一股花瓣儿的味道呢。
(野 军/文)
鼓儿变变变
目标
●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结构,能用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造型、共同游戏的快乐。
准备
●音乐磁带或CD。
●观看过各种鼓的造型或图片。过程
●我的身体变小鼓
——今天我们来玩敲鼓的游戏,我们的身体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鼓,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小鼓呢? ——引导幼儿感受A段乐曲,并随音乐节奏敲击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小手变小鼓
——我们的小手可以变小鼓,用一只手掌当鼓面,另一只手敲击“鼓面”。
——变一变小手的位置,我们的小手可以伸得高高的放在头顶,变成“高高鼓”;可以把手掌搭在肩膀上,变成“肩膀鼓”。
——引导幼儿表现B段乐曲:旋律部分用手表现鼓的造型,节奏型部分敲击“鼓面”。——幼儿跟随音乐完整表现AB两段的敲鼓动作。●两个朋友鼓
——两只手掌可以变成“两面鼓”,两面鼓可以用什么动作来造型? ——幼儿尝试用两只手掌表现鼓面的造型。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不同造型的两面鼓,如:手掌一高一低,变成“高低鼓”;双手交叉,手掌朝外,变成“交叉鼓”,等等。
——幼儿表现两面鼓的造型动作,教师扮成鼓手敲击幼儿的手掌,幼儿配合发出“嘿嘿”声。教师赞赏幼儿有创意的造型。
——两个幼儿变成“朋友鼓”,面对面站立。A段音乐时,两人各自敲击身体的某一部位;B段音乐时,两两合作,一人用手掌摆出两个鼓面的造型,另一人敲鼓。●我们是套架子鼓
——几个朋友在一起可以变成一套“架子鼓”。架子鼓有高有低,你们能变成“架子鼓”吗? ——幼儿5人一组,合作表现“一套架子鼓”的造型,教师扮演鼓手敲击“鼓面”。
——分组游戏。A段音乐时,幼儿敲击自己的身体;B段音乐时,幼儿合作表现“架子鼓”(鼓手由该组的幼儿轮流扮演)。建议
●该活动的音乐选编自民间舞曲《蕲竹舞》,该乐曲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形象鲜明,有利于幼儿感受旋律的节奏。
●活动中的动作设计应循序渐进,从“一个鼓”到“两面鼓、朋友鼓”,再到“架子鼓”,造型动作的难度逐步递增。
面包房里的猫
目标
●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体验作品的诙谐情趣。●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尝试续编故事。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8~12页《面包房里的猫》。●已简单了解酵母的作用。●故事磁带或CD。过程
●越变越大的莫格
——小朋友们的书上有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只猫,这只猫的名字叫莫格,莫格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自主阅读活动材料第一册第8~12页《面包房里的猫》,教师启发幼儿重点观察图中莫格的体
形变化。
——引导幼儿说说:你看到的小猫莫格有什么变化?
——这是一只面包房里的猫,它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大?让我们听听故事。●莫格的故事
——倾听故事。
——小猫莫格的家在哪儿?它是怎么变大的?
——小猫是怎样越变越大的?它变得像什么?(帮助幼儿理解莫格在逐步变大)——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小猫变大好不好?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装不下它了,它只好住到外面去了,你们猜它会碰到哪些事呢?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最后一段。
——洪水来了,是谁救了大家?它是怎样做的?
——莫格的变大虽然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它只能住到山谷里去。可是,也正因为它的变大才挡住了洪水,救了大家。●莫格的新故事
——变大的莫格还会遇到哪些事呢?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莫格变大以后发生的事情。——帮助幼儿整理续编的故事情节。
——小猫变大后还会变小吗?还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建议
●活动中,也可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身体的伸展)来表现小猫吃完酵母后,越变越大的形体,体验变化的乐趣。
●活动后,提供角色指偶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跟着录音讲讲故事,也可根据自己续编的内容,自制指偶在区角中操作讲述。附
面包房里的猫
胖面包师每天早晨做面包。他在面团里放上酵母,让面团慢慢胀起来,越变越大,再放到炉子里去烤成面包。
莫格是胖面包师养的小猫,它也想长大,让自己越变越大。于是,莫格喝了有酵母的牛奶,趴在暖暖的炉子边上打瞌睡。
睡着睡着,莫格的身体胀起来,越变越大。一开始莫格变得像绵羊一样大,后来它变得像马一样大,再后来莫格变得像河马一样大。
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住不下了。莫格只好住到外面去。它挡在马路上,汽车开不了,人也走不了。
面包师只好带着莫格住到山谷的河边去。可是,莫格饿得走不动了。
面包师和城里的人把面包和面团都拿来给它吃。莫格的身体又胀起来,变得像一头大象了。
一天下起了大雨,河水越涨越高。莫格想:河水冲下去,会把大家的房子都冲塌的。想到这里,莫格一下子坐到河里,把洪水挡住了。莫格看见面包房和城里的房子都好好的,心里很开心。大家都感谢莫格,给它挂上了奖牌,上面写着:越变越大的莫格,救了我们。
(根据英国艾肯同名童话改编)
我会变
目标
●学习歌曲,理解游戏规则。
●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想象的物体,体验变化的乐趣。●在集体游戏中,提高合作能力。准备
●音乐磁带或CD。
过程
●变成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我会变”的游戏。老师先念“小朋友们围一起,转个圈儿做游戏,我会变,你会变,变成一个什么了”,你们听完后就变成一样东西,停住不动。
——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原地踏步动作,念到“变成一个什么了”时,摆一个造型,表示变成了一样东西。
——请幼儿说说自己变成了什么。
——刚才有的小朋友变成了大石头,有的小朋友变成了小花儿„„变出了很多东西。●什么时候变
——这个游戏还有一首歌曲,我们来听一听吧。——幼儿完整倾听歌曲一遍。
——引导幼儿说说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唱到哪一句开始变。
——教师按乐曲的节奏朗诵歌词,在第 小节“× × × | × — |”(嗨嗨嗨| 嗨 — |)处做一个模仿大皮球的动作。
——幼儿听音乐拍节奏,区分歌唱处与念白处的不同。
——师幼尝试进行问答式朗诵。即第①~⑧小节幼儿一起念,第⑨~ 节教师念,第 ~ 小节幼儿一起念。
——重点练习歌曲念白处的节奏。——用轻松愉快的情绪学唱歌曲。
——学习有变化地演唱歌曲,如歌曲的前半段稍快、轻松地;念白处有力、神气地。●我会变,你会变
——幼儿坐在位子上跟着教师做动作,脚部动作用原地踏脚的方式代替。——幼儿站起来跟着教师做动作。
——教师与幼儿轮换当“变的人”,游戏进行2~3遍。
——全班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教师请一位幼儿站在圆圈中间做“变”的人。前奏处幼儿手拉手作好准备,歌曲开始演唱后做动作。一遍音乐结束后间奏开始时,“变”的幼儿一边拍手一边踏步,寻找下一个“变”的幼儿,且跟他交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建议
●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请两个或三个幼儿到圆圈中间做“变”的人,让更多的幼儿有“变”的机会。也可先两两合作表演,等间奏响起时再各自寻找新朋友。附
动作说明
一幼儿在圈内做“变”的人,其余幼儿手拉手围成圈做“猜”的人。
①~②小节:圈内幼儿:第一小节第一拍左脚向左迈一小步,第二拍右脚向左脚靠拢踏一步,同时双手在胸前拍手。第二小节做相反动作。
圈上幼儿:手拉手逆时针往前走四步,一拍一步。
③~④小节:双手叉腰后踢步自转一周后,双手在胸前拍三下。(圈内幼儿、圈上幼儿做同样的动作)⑤小节:右手叉腰,左手指向自己胸前。(圈内幼儿、圈上幼儿做同样的动作)⑥小节:右手叉腰,左手摊掌指向对方。(圈内幼儿、圈上幼儿做同样的动作)⑦~⑧小节:双手自下经过胸前摊掌。(圈内幼儿、圈上幼儿做同样的动作)⑨~⑩小节:圈内、圈上幼儿按节奏边拍手边自转一周。
~ 小节:圈内幼儿想象动作(模仿大皮球动作)定格。圈上幼儿拍手。
~ 小节:圈上幼儿边唱边模仿圈内幼儿动作。
~ 小节:圈内幼儿与圈上幼儿一起按音乐节奏做拍皮球状。
神奇的小火车
目标
●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
准备
●挂图第3号(有插口的背景图;小桃核、大桃子、鸡蛋、小鸡、小青虫、小蝴蝶、大胡子叔叔、洋洋的角色卡片若干,使用时从挂图中剪下,将每对东西对粘)。●收集有关动植物变化过程的资料。●故事磁带或CD。过程
●有一列神奇的小火车
——出示背景图“小火车”,猜猜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
——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小火车带着乘客开一圈,这个乘客就会发生变化。哪些乘客上了火车,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完整地倾听故事一遍。●乘上神奇的小火车
——谁是小火车的第一位乘客?教师将“小桃核”卡片插入挂图上的火车车厢内。当小火车停下来时,教师提问:小桃核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翻转“小桃核”卡片,反面即“大桃子”。为什么小桃核下车后会变成大桃子呢?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接着谁又上车了?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下车的鸡蛋为什么会变成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呢?(教师边讲述边操作角色卡片)
——小青虫们上了车,它们又变成了什么?(教师边讲述边操作角色卡片,重点帮助幼儿理解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小男孩上了车,走下一位大胡子叔叔,这个叔叔是谁变的?(教师边讲述边操作角色卡片)——原来大胡子叔叔是小男孩变的,他喜欢这样变吗?那可怎么办呢?
——这真是一辆神奇的小火车,它带着乘客开一圈,乘客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在变,有的变化很快、很明显,而有的东西是渐渐变化的。●请它们乘上小火车
——呜——呜——神奇小火车又开动起来了。你想让谁坐上小火车?小火车会把它变成什么呢? ——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看到的事物变化,如:月亮圆缺,蝌蚪变青蛙、种子发芽等。——鼓励幼儿今后在生活中仔细寻找事物的变化,获得更多的发现。建议
●在活动室墙面上,贴上“神奇的小火车”背景图,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渐变的事物,并简单画出其变化图,贴到背景图上。
●发现和收集事物渐变的资料,理解周围世界的各种变化。
●在日常活动中阅读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3~15页《神奇的小火车》。
神奇的小火车
“呜——呜——”神奇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小桃核蹦蹦跳跳地上了火车,当了神奇小火车的第一位乘客。小火车带着小桃核,绕着草地开了一圈,然后慢慢地停了下来。
奇怪!从车上下来的,不是一个小桃核,而是个粉红色的,水灵灵的大桃子。骨碌碌,不知从哪儿滚过来一只圆头圆脑的鸡蛋,它乘上了神奇小火车。
猜猜看,这只鸡蛋下车时,会是什么呢?哇!下来了一只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接着来的是一群小青虫。它们排着队,一扭一扭地上了车。神奇小火车开了一圈停下来,火车里飞出了许多漂亮的小蝴蝶!
多么有趣的小火车!正在草地上玩皮球的男孩小洋洋也开心地上了车。“呜——呜——”神奇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着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
神奇小火车停下来了。一个大胡子叔叔从车上走下来,坐在草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我不要当叔叔!我要当小朋友!”
神奇小火车带着大胡子叔叔倒着开了一圈。瞧!大胡子又变成了胖乎乎的小洋洋!洋洋抱起他的皮球,连蹦带跳地跑了。洋洋说:“当个小男孩真开心!”
(佚 名/文)
圈儿变变变
目标
●能把圈想象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
●练习钻、爬、跳、跑等基本动作,尝试合作游戏。准备
●塑料圈人手一个。过程
●自由玩圈
——幼儿自由玩圈,可独自玩或多人共同玩。
——教师观察幼儿活动,鼓励幼儿将圈想象成各种东西进行游戏。如幼儿将圈当作汽车方向盘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想出其他玩法;对一些不会玩圈的幼儿,教师应给予一些帮助。●我的圈儿会变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把圈儿当成了什么,并玩给大家看。如:圈儿当作山洞,钻进钻出;圈儿当作陀螺,放在地上转动;圈儿当作乌龟壳,扮演乌龟在地上爬;把两个圈儿套在手臂上当作小鸟翅膀,等等。
——想一想,圈儿还能变成什么? ●让圈儿一起变
——幼儿尝试合作玩圈,将圈儿想象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如:几个圈儿合在一起,当作一条小河,练习跳跃;部分幼儿手持圈儿垂直排列成隧道,其他幼儿钻进钻出地玩,等等。——幼儿互相欣赏各自想出的玩法,并尝试玩玩他人想出的玩法。建议
●幼儿自由玩圈时,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想象,及时肯定幼儿的创意,鼓励他们变换出各种各样的玩法,并适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帮助,如为幼儿增加塑料圈。●当幼儿不会玩时,教师可适当介绍几种玩法,以提示幼儿。
会变的月亮
目标
●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对事物有好奇心,愿意去发现自然界中的变化。准备
●在蓝色大卡纸上简单布置星空,并在卡纸中间剪开一个弧形口子,再用黄色卡纸剪成圆形的“月亮”,教师可通过弧形的口子缓缓抽拉出“月亮”(如图)。●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6页《会变的月亮》。
●绘画星空的材料:大张白纸,黄色、黑色及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画笔,水桶,等等。过程
●我眼中的月亮
——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你看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自己看到的月亮。●会变的月亮
——月亮在天空中的样子不是一直不变的,它每一天的形状都会有所不同。有时候月亮是圆的,有时候月亮是一个弯弯的月牙形。
——教师出示蓝色卡纸制成的“星空”,然后逐渐抽拉出黄圆片,使“月亮”呈现不同的形状。
——教师和幼儿一同翻看幼儿活动材料第16页《会变的月亮》,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过程,引导幼儿发现月亮变化的规律:月初的时候它是弯弯的、窄窄的,之后它会慢慢变圆,成为满月,等完全变圆之后,它又会慢慢变弯、变窄。●幸福浪漫的夜晚
——在月光下,人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月亮柔和的光照亮夜晚的小路,和爸爸妈妈在月光下散散步、赏赏月,是一件既幸福又浪漫的事情。——每年的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说说中秋节我们可以干什么。(与亲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等)●星空与明月
——幼儿4~5人一组,合作在一张大纸上用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黄色和黑色颜料绘画“星空”,大胆表现夜晚星空的梦幻色彩。
——幼儿用黄色卡纸剪成不同的月亮形状,垂吊在“星空”中,呈现月亮变化的规律。——教师将幼儿合作绘画的“星空”悬挂在室内。建议
●活动后,留给幼儿一个观察任务:仔细观察今晚的月亮,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月亮的形状。教师可按观
察日期将幼儿的记录展示在墙面上,保持幼儿观察的兴趣。
●活动室里可布置一个“赏月区”,悬挂幼儿合作绘画的“星空与明月”,幼儿可扮演赏月的人,表现在“月光”下散步、赏月,中秋对着月亮吃月饼、全家聚餐等情景。
月亮的故事
目标
●能以月亮为背景,构画完整的画面。●大胆想象,表现发生在月亮上的故事。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美术》第2页《月亮的故事》,圆形黄色画纸若干。●幼儿作画工具与画纸。过程
●讲述月亮的故事
——教师讲述月亮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呢?
——你能想象月亮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简笔画的方式逐一把月亮的故事记录在圆形黄色画纸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肯定他们新奇有趣的想法。●欣赏月亮的故事
——打开幼儿幼儿活动材料,欣赏书上的各幅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张画?为什么?
——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作品以月亮为背景,构图饱满的特点。
——教师示范先用淡色油画棒画圆形或半圆形月亮,再画故事的主角。●创作自编的月亮故事
——画一画自己编的月亮故事吧。
——要求故事主角画得大一些,然后添画相关内容,以丰富画面。
——主体物和背景颜色要区分开,背景颜色建议用深色:深蓝、紫色、大红等都可以。●交流月亮的故事
——互相欣赏作品,说一说月亮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教师及时肯定构图完整、饱满,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建议
●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选择民间传说《月亮的故事》,也可从网络中搜索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探索月球的内容。教师的讲述要生动,激起幼儿创作有关月亮的故事的兴趣。
●幼儿对人物的表现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或小组示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
魔法机器
目标
●按提示发现事物在大小、数量、形状方面的变化。●能积极参与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操作。准备
●自制大小三角形、苹果图片各一张。
●每组一张表明数量或大小、形状等对应变化的指令卡(如图),操作纸每人一张。●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魔法机器》,笔。过程
●研究魔法机器
——有一架神奇的魔法机器,任何东西放入机器,都会发生变化。
——教师在黑板左边放一张小三角形图片,在右边放一张大三角形图片。请仔细看,三角形图片经过魔法机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图形的大小变化)
——如果在这个魔法机器中放进一个小苹果,会变出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呢? ——你认为这是一架具有什么魔法的机器?(会变大小的机器)●设计魔法机器
——幼儿分组,教师给每组发一张指令卡(大小、数量、形状不同)。——幼儿观察指令卡的图意,确定自己组的魔法机器有什么功能。
——幼儿根据自己组的魔法机器的功能,在操作纸上画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自定的物体与图形。——幼儿说说自己的魔法机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操作魔法机器
——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魔法机器》。请幼儿根据提示仔细看第一架机器的变化规律,然后在右边的空白处画出增加数量后的东西。
——请幼儿说说第一架机器分别把两个苹果、四个梨、六支香蕉变成了多少?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一一画出变化前后的物品,请幼儿点数比较,发现每样物品比原来多1的规律。
——引导幼儿仔细看第二个魔法机器的变化规律,在右边的空白处画出增加数量后的东西。——幼儿完成之后,边念“咕噜咕噜变”,边检查魔法机器变得对不对,有没有出“故障”。建议
●将魔法机器的每组变化过程记录好,张贴在区角中,鼓励幼儿设计新的变化规律并呈现出来。
学做魔法师
目标
●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体验和不同同伴舞蹈和互动的乐趣。
准备
●音乐磁带或CD(《魔术先生》伴奏带)。●魔术帽,棒棒糖,红色和黄色手腕花。●幼儿已有“切西瓜”游戏的经验。过程
●神奇的魔术师
——今天,我要用这顶帽子变魔术,你们想用它变什么呢?
——教师变魔术:手从空中做抓精灵状,再将精灵快速放入帽中,大拇指和食指打开成手枪状,指着帽子;一边念“
一、二,乌拉乌拉变”,一边张开手指向外绕圆圈,念到“变”字时正好从帽中拿出棒棒糖。
——幼儿学做变魔术的动作:伸手抓住空中的精灵,把精灵放入魔术帽中;一边念“
一、二,乌拉乌拉变”,一边变魔术。●我们是魔法师徒弟
——魔术师要选徒弟,谁的魔术学得好,谁就能当徒弟。——播放音乐,教师示范,幼儿自由模仿,熟悉音乐。
——每个幼儿模仿教师的变魔术动作,口述变出了一种什么东西,如动物、房子等。
——教师请一名幼儿配合,共同示范做拍手、拉手、握手、立正、敬礼、鞠躬问好、蒙眼、惊呼“哇”等动作。
——我们刚才做了哪些动作表示友好?哪些动作先做,哪些动作后做?
——播放音乐,教师和一名幼儿随音乐再次示范。
——我刚才做动作的时候还说了些什么?(选我选我;敬礼;你好;
一、二,乌拉乌拉变;哇)——现在,每人找一个竞争对手,先向对手表示友好,再比一比谁的魔术变得好。——播放音乐,幼儿找空位置一起学变魔法。●大家学做魔法师
——现在,我们站到圆圈上玩这个游戏,戴红色手腕花的小朋友和戴黄色手腕花的小朋友面对面站好。——教师和一位幼儿示范两两合作一起变魔法。——教师念口令,幼儿两两合作练习一遍。
——做什么动作的时候,魔法师才会出现在两个小朋友中间呢?(当蒙上双眼说“哇”的时候)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被选中的两位小朋友要沿着圆圈朝相反的方向跑,谁先回到原位,谁就是被选中的魔法师徒弟。
——教师念口令,幼儿练习一遍。
——播放追逐部分音乐,幼儿跟随音乐游戏一遍。——教师引导幼儿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随音乐完整玩两遍集体舞游戏。建议
●活动前,可以帮助幼儿通过玩相似的“切西瓜”游戏,积累游戏经验。
●学习舞蹈动作时,教师要用愉快的情绪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引导幼儿感受变魔术的神奇与快乐。●熟悉活动后,可以适当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交换舞伴,进一步感受音乐。交换舞伴动作如下:两人将原握手动作变成两人各自向右跨一步,面对新舞伴。
附
注:括号里的内容是动作提示,不必出声;没有括号的内容,要响亮地念出来。
动作说明
“拍手”:幼儿手心相对击掌一下。
“选我选我”:双手手心从外往里向着胸前指自己。
“拉手”:两人双手互拉,左手拉对面小朋友的右手,右手拉对面小朋友的左手。“握手”:握住对方的手,往下摆动一下。“立正”:双脚并拢,两手伸直放在身体两侧。“敬礼”:右手举起做敬礼状。“你好”:弯腰向对方做鞠躬动作。
“一(抓)”:一只手半握拳当帽子,另一只手模拟从空中抓东西。
“二(放)”:一只手半握拳当帽子,另一只手将手中东西快速放入帽中,大拇指和食指打开成手枪状,指着帽子。
“乌拉乌拉变”:张开手指向外绕圆圈,在“变”字这一拍变出各种造型。“蒙眼”:第一次一只手蒙一只眼睛,第二次另外一只手蒙另外一只眼睛。“哇”:双脚跳起,双手打开做惊讶状。
“追逐”:当戴帽子的魔法师来到选中的一对小朋友中间时,这对小朋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跑,谁先回到原来位置站好,谁就是被选中的魔法师徒弟,即可戴上魔术帽。其余幼儿在“追逐”时,合着音乐拍手,为他们加油。
变变变俱乐部
目标
●仔细观察魔术表演的过程,体验变魔术的神奇。●学习简单的魔术,并愿意为大家表演。
准备
●请家长教幼儿学会一个简单的魔术,并鼓励幼儿大胆表演。魔术表演不必追求难度,只需表演一个简单的变化过程即可。
●教师变魔术用的三条彩色纸圈(制作方法见幼儿活动材料第1册第17页,见附)。●幼儿操作材料:彩色长纸条若干,剪刀,胶水。
过程
●小小魔术师的表演
——魔术师们准备好了吗?“变变变俱乐部”的魔术表演就要开始了。——教师请3~4名幼儿将家中准备的魔术表演给大家看。
——“魔术师”要先介绍魔术的名称,在变化过程中可以适当加些辅助语言,如“一、二、三”“变变变”等。“魔术师”表演完后,“观众”要为他的精彩表演鼓掌,“魔术师”则鞠躬表示感谢。——教师引导幼儿猜猜每个魔术是怎么变的,共同揭开魔术的秘密,体验魔术的有趣和神奇。
●神奇的纸圈
——教师出示三个纸圈。老师也是“变变变俱乐部”的魔术师,我有三个神奇的纸圈。——你能让一个圈变成两个圈吗?教师沿纸圈的中线剪开,一个纸圈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圈。——教师将第二个纸圈沿中线剪开,小圈又变成了大圈。——教师将第三个纸圈剪开后,变成了两个套在一起的圈。——教师变完魔术后向幼儿鞠躬,感谢幼儿给予的掌声。
●我也来变一变
——教师揭示纸圈的秘密:第一个纸圈由长纸条两端直接粘合而成;第二个纸圈由长纸条绕一次粘合而成;第三个纸圈由长纸条绕两次粘合而成。
——因为纸圈两端粘合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沿中线剪开后,纸圈的形状也不一样。——幼儿自由探索神奇纸圈的制作方法,体验“变一变”的过程。
——学会了那么多小魔术,我们个个都变成了魔术师。现在魔术师要巡回演出了,让我们把最精彩的魔术带给大家吧!
——鼓励幼儿给小、中班弟弟妹妹表演,鼓励内向的幼儿大胆表演。建议
●在活动室中布置一处“魔术师小舞台”,鼓励幼儿将学会的魔术表演给大家看。●家长教幼儿魔术有困难时,可由教师事先教个别幼儿几则小魔术。如:
——小老头。儿歌:从前有个小老头,剃了个光头,摸摸后脑勺,又是小老头。表演者在大拇指上套上小老头形象的小指套,当念到“摸摸后脑勺”时,将手放到脑后,并迅速将大拇指上的指套藏到手心,然后边念“又是小老头”,边迅速亮出不带指套的大拇指。
——纸牌变变乐。表演者当场摸一张花色朝下的纸牌,告诉大家不知道是什么花色,然后将纸牌直立稍弯曲地拿在手中,将有图案的一面对大家,表演者可通过弯曲的一角看到纸牌的花色。
附纸圈的制作方法:
方法一:将纸条两端粘成一个圈,沿着圈的中线剪开,变成两个独立的圈。方法二:将纸条绕一个圈,两端粘住,沿着圈的中线剪开,变成一个大圈。
方法三:将纸条绕两个圈,两端粘住,沿着圈的中线剪开,变成两个套起来的圈。
纸棍造型
目标
●借助纸棍设计动作,表现各种造型。
●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变化的乐趣。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9~20页《纸棍造型》,观察有趣的纸棍造型。●幼儿已制作好若干纸棍。●选择一处适合表演的场地。过程
●我演你猜
——教师用纸棍表演哑剧。如表演乐队指挥用纸棒指挥乐队演奏;表演雨天出门遇到下雨时的打伞动作。——老师刚才把纸棍变作什么了?小纸棍还可以变作什么呢? ——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合作进行“我演你猜”活动。
——教师观察或参与活动,表扬有创意的幼儿,特别是能够借助身体与纸棍组合的幼儿,激发其他幼儿的创造欲和表演欲。如果幼儿不理解如何组合造型,教师可示范一至两个动作。如:左手叉腰,右手拿纸棍稍向下,身体轻轻向右倾,扮演茶壶做倒水状;将手臂和纸棍组合,表演停车场的自动栏杆等。●纸棍合作变身
——小小纸棍真奇妙,它除了可以和我们的身体组合玩出各种花样外,还可以和其他纸棍合作,变化出更多的造型。
——教师与两名幼儿合作,表演风扇转转转。
——幼儿自主与同伴商议、合作,用纸棍组合的方法变化出各种造型。
——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在表演中新颖、独特的构思,并予以鼓励,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让他们充分体验创造的乐趣。建议
●当幼儿的想象创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启发,如用单根纸棍造型时,可以想象击剑、划船、滑雪或表演杂技等动作;而用多根纸棍组合造型时,可以表现舞龙、大树等。●如果幼儿将纸棍平放在地上拼出小桥、小伞、领结等造型,也应予以肯定。
日常活动
●建立“我长大了”评比栏,记录幼儿表现进步的内容。
●与小班联系进行“大带小”互认活动,让每个幼儿认识一个弟弟或妹妹,并一起活动。
●去厨房观察炊事员制作馒头的过程,丰富麦子、面粉、馒头、酵母等知识。
●游戏:变。幼儿念儿歌:“小朋友们围一起,转着圈儿做游戏,我会变你会变,变成一个×××。”念到最后一句时,幼儿做出各种动作造型。
●创造条件组织幼儿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每隔几日观察一次,并将观察结果画下来,以加深对月亮变化的印象。
●体育游戏:我会背弟弟。准备塑料桶和球各四只。在场地一端画一直线为起点,另一端放四只塑料桶,当作摇篮,将四只大皮球贴上“嘴”“眼”,做成“小弟弟”形象。玩法:幼儿在起点处排成四路纵队,第一个抱“小弟弟”轻放到摇篮里,再反转身体,蹲下,背过双手,从摇篮里背起“小弟弟”跑回起点,交给下一个幼儿,依次进行。
●用旧的挂历纸卷成长长的纸棍,并参阅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9~20页《纸棍造型》,观察并模仿画面中纸棍造型的玩法,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
●数学活动:花生的故事
材料: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花生的故事》,笔。玩法:
——翻开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花生的故事》,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左图判断花生的生长顺序,即从播种到收获的5个阶段。——根据花生的生长顺序,将图与中间的数字连线。
——目测右图盘中的花生米,能较快地说出花生米的数量,并找到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方框里。提示: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将10以内物品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可在区域里放些花生、核桃等果实,让幼儿练习目测和点数物品数量。●数学活动:快跑取物
材料: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卡若干。玩法: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及颜色的图卡,并依次排序,置于黑板上。
——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第一位幼儿跑到对面的小筐边,以最快的速度,从小筐里取出与黑板上排列的第一张图卡相同颜色的图卡,然后跑回。第二位幼儿出发,用同样的方法取相应的第二张图卡。
以此类推,又快又对者胜。提示:
——幼儿要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
●音乐活动:小月亮
——天上有一个圆圆脸蛋的小伙伴,它是谁?你和它玩过吗? ——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这首好听的歌曲《小月亮》。——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加入游戏情节:幼儿扮演月亮,教师扮演小姑娘。小姑娘走,月亮跟着走;小姑娘停,月亮跟着停。——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节奏走走停停,发展感受与表现节奏的能力。●音乐活动:做馒头
——馒头是怎样做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师在音乐声中表现做馒头的动作。
——幼儿跟着音乐,有节奏地(两拍一个动作)表现“揉面→团面→发面→搓面→捏馒头→蒸馒头→吃馒头”等动作。
——能干的小厨师们,你们还会做什么?引导幼儿创编包饺子、做麻花、炸油条等动作。——请个别幼儿随音乐表演动作,请大家猜猜他在做什么点心,是怎么看出来的。
动作说明 第一遍音乐
揉面、团面:①~②小节:双手握空心拳,重拍手腕往下压。
发面:③~④小节:起立双手背后,两拍一步绕着“面团”走一圈,作等待状。搓面:⑤~⑥小节:双手摊掌,手心向下,一起前后来回搓动,两拍一次。
捏馒头:⑦~⑧小节:右手轻压在“已搓好的长面条上”,右手做揪一小面团和放面团在“蒸笼”里的动作,两拍一次。
第二遍音乐
蒸馒头:①~④小节:做“端蒸笼”和“放蒸笼”的动作两次,两小节完成一个端蒸笼与放蒸笼的动作。
⑤~⑧小节:双手四指并拢,虎口向内分别压在大腿上半蹲成马步,一小节蹲一次,同时鼓起腮帮子作“吹炉火状”一次。
第三遍音乐
吃馒头:①~④小节:按节奏拍手,一拍一次。
⑤~⑧小节:双手拿着馒头,一小节吃一口。
●美术活动:动物变变变
材料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纸工》第1页。
——制作完成的作品一件,剪刀每人一把。指导要点:
——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作品,轮换翻动动物的身体、头与下肢,使动物发生有趣的变化。
——将作品展开成平面,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如何正确剪下动物形象,提醒幼儿:中间两条实线不要剪过头。
——教师示范来回折叠的方法,幼儿操作。对有困难的幼儿适当予以帮助。
——示范翻动作品中间部位的方法,幼儿自由操作自己的作品,感受变化的乐趣。
●美术活动:惊喜魔盒 材料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纸工》第2页。——剪刀每人一把,浆糊若干。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先将图形按要求剪下,提醒幼儿剪纸条时不要剪歪。
——教师示范纸条交叉叠放(可粘贴固定)、来回折叠的方法。幼儿完成折叠后按要求将散件组合成“魔盒”。
——鼓励幼儿两两相对,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提示幼儿想出各种出示的方法,让同伴惊喜,如:突然转身;从背后拍肩,诱使同伴猛然回头;从腋下出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