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时间:2019-05-14 20: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九年级上册

十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劲拔和坚毅之美,“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被王国维称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中心: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政治上受排挤而体现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十二、《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犹”字,意为“还”的意思。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歌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前途的危机意识。

4、《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心:本首诗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目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四

十三、《无题》

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是运用双关和比喻的手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巧妙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写景句对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中心:抒写别离的感伤和别后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四

十四、《浣溪沙》

1、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流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两句词一是惋惜新花落去,二是庆幸旧燕归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语气情调柔媚和婉,具有十足的词味。

3、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和“徘徊”

一个“独”字突出了词人形影相吊,孤寂冷落的感觉,更表现词人惜春、怀旧、惆怅、感伤的复杂心理活动。“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心: 通过惜春表达词人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1、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追忆过去的时光?从“去年天气”“旧”“几时回”可以看出。

2、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以看出来。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落寞孤独。4、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1)“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2)“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5、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6、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优美的画面。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8、这篇短小的令词,既有伤春惜时之意,又有思友抒怀之情,词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9、请依据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本词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美好的事物必然会消逝,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10、“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其作用是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其中又比较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11、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现代散文语言改写过来。盼到了春来,盼来了花开,可是,好不容易才开的花,转瞬间,有的萎谢,凋落,任人如何珍惜,也无法把它留在枝间。这一份无奈,就像挽不住日落,唤不回青春一样,春来了,又有燕子飞来在画梁上筑巢,看它修补旧巢的样子,似乎这本是它的家。它,可能是去年就住在这儿,与自己共处半年的那一只,又回到旧家来了!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惟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中心:这首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胸襟以及“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四

十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赏析:“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泪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得感慨。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中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诗人听到军官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四

十七、《滁州西涧》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叫。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横摆。给我们营造了恬淡幽静的意境。

2、这首诗除了写景,有其他寄寓吗?

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好像要在急剧变化何的忧伤。

中心:表达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潮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而无可奈何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四

十八、《约客》

1、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2、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中心:全诗通过写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无奈和凄苦。四

十九、《如梦令》

1、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中心:表达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以景衬情。

十、《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2、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3、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4、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中心:抚今追昔,表达词人忠于南宋抗金的决心。情景交融。五

十一、《关雎》

1.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开篇起兴。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2、赏析赏析“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四、五章用起兴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中心: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

十二、《蒹葭》

1、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一节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欢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

2、赏析: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第二节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

3、赏析: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由苍青到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的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寂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

4、描写诗人所在的地点,有何作用?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出来。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相见心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5、赏析: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芦苇、白露秋霜、秋水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

中心:抒写对所爱慕人的深切思念,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五

十三、《黄鹤楼》

1、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

3、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写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中心:抒写了思乡的愁绪。用典故,借景抒情。五

十四、《钱塘湖春行》

1、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写出早春小草生机勃发,春花美丽鲜艳的特点。

3、诗中从哪几个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令是早春。

初、早、渐、新、才

4、请你从“争、啄”两字入手,对“几处早莺争暖树”作简要赏析。

“争、啄”字充满形象感,极具表现力,用动态写出了初春的鸟儿唧唧喳喳飞来飞去争抢阳光、啄泥衔草的热闹场景,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5、色彩美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

绿杨阴、白沙堤”碧水、白云、黄莺、紫燕、红艳的花、嫩绿的草。

6、全诗最能体现“春行”这一主题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心:描绘了刚刚换上春装的西湖春意昂然的景象,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语言浅近平易、结构巧妙(首尾呼应)五

十五、《相见欢》

1、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即使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愁情,这离愁别恨的另一种滋味,不是常人所体验到的。采用倒装句式兼用比喻来形象突出离愁别恨的深重。这几句话直抒作者的亡国之愁。2、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在本诗中比喻离愁纷繁难解;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作千头万绪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辛酸、极其痛苦的伤心之语。

4、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此句自画形象,“无言独上”,隐寓心中愁思郁积,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更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中心:抒发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哀愁别绪。﹙风格是缠绵悱恻﹚ 五

十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突出了词人何种形象? 这首诗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了词人狂放快意的情怀。

3、作者在本词中,使用了“孙郎射虎”、“冯唐持节”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以孙权自喻,显示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受到朝廷重用,有机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愿望。

4、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请从思想感情或写法上进行赏析。

思想感情上:通过描写出猎场面,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写法上:上阕写出猎场面壮阔,下阕写豪情,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诗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6、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句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尽显豪放气概。

中心:表达了词人急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用典故﹙风格是豪放雄壮﹚

十七、《行路难》

十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借景抒情且语义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抒发对国家的眷恋和对前途艰难渺茫的惆怅之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家何在”“马不前”表现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3、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两句表明自己为国上书、冒死进谏的心迹,抒发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可见诗人虽遭贬却不后悔的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的形象。

4、“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沉痛而稳重。韩愈用蹇(jiǎn)叔哭师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中心:抒发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显示了韩愈刚正不阿的人格。

十九、《咏煤炭》

1、赏析“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煤炭虽然深深地埋藏在大地之下,却蓄积着太阳般无限的热能。在严寒的日子,它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春意;在阴森的夜晚,它为人们驱散沉沉的黑暗;为了百姓的温饱,它不惜烧尽自己来加热鼎彝。这勇于牺牲的煤炭,恰是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2、赏析“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这两句象征意义丰富,寓意那些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家之根本,民之福星,又含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表明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决心。

中心:表达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托物言志。六

十、《虞美人》

1、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两句以“一江春水”为喻,使抽象无形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两句以问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中心: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

六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说说“了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指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首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看出。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诗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紧凑有力渲染战争浓烈的气氛。“秋”点明的是秋高马壮的时候,秋字更添肃杀之气。

7、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一说其“壮”在何处?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为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赋壮词”。

8、你觉得这词中哪几个词语或句子特别富有表现力,请举例说明。

(1)“沙场秋点兵” 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各敌人撕杀,一个“秋”字,点明季节,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2)“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二字极为沉痛,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用比喻的修辞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既描摹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中心:抒写了词人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浪漫主义手法,想象丰富。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5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答案略)

三、导读〈行路难〉: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

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四、导读《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4.学生齐读全诗。

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六、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七、布置作业:

1.课下查找资料,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于谦的《咏石灰》,并将名句抄录在读书卡片上。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测上节课古诗词学习情况,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

(1)玉盘珍馐值万钱(2)直挂云帆济沧海(3)鼎彝元赖生成力

2.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教师采用指名或抽签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或起来回答。(答案略)

转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词。

二、导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李煜的资料。(指名学生读或大家齐读)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3)教师投影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注音:虞()砌()

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问君能有几多愁()3)只是朱颜改()

学生以3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参考要点如下:A 虞(yu)砌(qi)

B 1)忍心 2)作者自己 多少3)红颜,指旧时宫殿的颜色

(4)听录音或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再次感悟课文。

3.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

(1)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

(2)教师将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集中展示如下

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4.课外延伸拓展:

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

(1)词的上片主要写,下片主要写。

(2)“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时分寒气的侵袭,文中有 和 两层含义。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课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全句意思是说。

(4)“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课文比,这种心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南唐灭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4)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课文里全词充满的是对家破国亡的无限痛悔之情。本词则是徘徊在生与死的矛盾选择中,还有一丝希望。

三、导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

3.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解,理解分析课文,疑难问题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

4.学生将疑难问题提交老师。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交由全班讨论

问题如下: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五、归纳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五首古代诗词,从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他们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心志.体会到他们抒情言志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把握了他们诗歌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其他作品.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些诗篇,而且在课外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六、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诗词。

(2)自选其中一首诗词,把你读完该诗(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悲壮情怀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第三篇:九年级诗词赏析

九年级诗词赏析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在叙事写景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角度中,任选一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简要赏析。答:(1)构图角度: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延绵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然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2)线条角度: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力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3)色彩角度:这两句诗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从炼字角度赏析“大、孤、直、长、圆”。

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轻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暖和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使用两个“笼”字,妙在何处?

答:笼:笼罩。这句诗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德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清冷愁寂的气氛。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描绘了一幅烟水迷蒙、风景如画的秦淮河月夜图。

3、“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一、叙事,“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点明时间,地点。

三、由“近酒家”开启下文,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典故,“后庭花”是指《玉树后庭花》此乃亡国之音。诗人用曲笔手法,写出对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深切忧愤之情。

5、赏析“犹”字。

答:一个“犹”字,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写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中的两个“难’字,各指什么内容?

答:第一个指两人相聚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与离别后双方所经历的情感煎熬。两个难字凸显两个人的情深意真。

2、“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什么?

答:此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写出了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诗人以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上句运用双关手法,以“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下句运用比喻,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后人常用此句赞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4、有人认为颔联中的“寒”字似无道理:时值暮春,百花已残,岂有应觉“月光寒”之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一句诗是年轻女子对于对方的想象:深夜沉吟,孤寂无伴,应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是借生理上寒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5、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引用神话传说,委婉含蓄表达出对彼此的宽慰和绵绵的思念之情。

<4>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态? 答:“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回却又明知其难返的细腻心态。表现了对美好景物和难以忘怀的人世的留恋,对光阴易逝的无限惆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蕴含哲理等),作简要赏析。答:示例一:这一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落去”对“归来”,对仗工整,音乐和谐。

示例二:诗句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惆怅留恋之情。

3、“独”字表现了什么感情? 答:孤寂、惆怅、留恋。

<5>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事件、地点、背景,总领全篇。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由幻境到现实。

感情:这句词的意思是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句话中带有人生的哲学,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在人间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追求,热爱人间生活的感情。

2、赏析“转朱阁,低绮户”中的“转、低”。

答:转:写出了月光在不知不觉中移动的情景;低:写出月亮渐渐沉下去的景象。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极富哲理,请作简要赏析。答:将人世间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此句层层推进,释却离怨,蕴含了人生哲理。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它能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5、说说这首词受人们欢迎的原因。

答:诗人问天问月,气势非凡,想象大胆奇特,充满浪漫的情怀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6>《关雎》

1、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热情、真诚、美好的追求。

2、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悠哉游哉”是叠词反复,表现对姑娘的思念绵绵不绝。“辗转反侧”表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从动作表现男子的思念之深。

3、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并分析第一句有何作用?

答:比兴。以雎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美丽善良的女子是男子好的配偶,以及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以舒缓平和之音引起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4、全诗的感情变化的过程。

答:喜爱——思念——苦恼——愿望。

<7>《蒹葭》

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点明时间为深秋的早晨,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为下文“伊人”的出现起兴。

2、诗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一幅凄凉、冷寂、露凝霜结的晚秋图,表达了诗人孤寂彷徨,忧思百结的心绪。

3、《蒹葭》中有多处词语的变化,有何作用?

答:词语的变化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他想见伊人的重重困难以及心情的急切和执着,但是姑娘却遥不可及。

(具体分析: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4、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不畏险阻,执着追求。

5、《关雎》的二、三章,《蒹葭》的前后三章都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词,内容基本相同,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请谈谈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重章叠句。这种手法的妙处是句式整齐,读起来押韵、上口,增强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极具感染力。

<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首诗写了什么景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描写了早春西湖花繁草长、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

2、“最爱”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行踪的变化是什么?

答: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4、从炼字角度赏析“几处”“谁家”“争”“啄”“渐”“才”“乱”。答:“几处”“谁家”写出了初春的特点,飞鸟不多,候鸟都还未从南方返回;“争”写出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出了小燕子忙碌兴奋的神态,把小燕子写得活泼可爱;“渐”写出了初春花儿次第开放,发展变化;“才”写出了青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乱”写出了早春花多色繁、散长在草地上的情景。

5、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的小燕子又在湖边衔泥筑巢,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6、这首诗结构巧妙,妙在哪里?

答: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巧妙。

<9>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写到了哪些事物?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西楼、(新)月、梧桐、深院、清秋;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以及亡国之痛。

2、词的上阕,“独”“锁”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独”极言孤独之感;

“锁”(写景):把秋意比拟为可以锁住的物品,形象生动的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秋意的沉重和凄清。(抒情):被“锁”住的何止是这满园的秋色,锁住的更是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一个“锁”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仇深似海的情感。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极生动形象,试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以丝麻来比喻离愁,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离愁的多乱繁杂。突出了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沉重,无法忘却,越想心里越乱,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4、“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白描,不加渲染的直接描写,没有说明离愁的滋味,表达出深痛与辛酸之情,让人有“言有尽而”之感。

<10>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阕:出城打猎之景;下阕:抒建功立业之情。

2、词中三处用典及作用。(老大,我没拿书,这个你帮忙搞定吧,以下这几个是网上找的,第一个没有。)A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岗”并分析“卷”字。

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人马众多,速度之快,气势浩大的场景,形象的写出了出猎时壮观场景,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4、赏析“鬓微霜,又何妨”。答:虽然年龄已大,但希望仍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报国杀敌,表现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11>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极言宴席的华美,欲扬先抑,渲染欢乐的气氛,为下文作者抑郁苦闷的心情作衬托。

2、从炼字角度赏析“停”“拔”“投”“顾”。

答:四个动词描写了四个连续的动作,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又不断挣扎的自我形象。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比喻、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仕途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

4、文中有三处用典,分析其作用。

5、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仕途不顺的茫然——对仕途前途的期盼——坚信抱负必能实现。

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赏析。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赏析。

<1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概括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答:上阕:军营的生活场景——军营宴饮,阅兵场面。下阕: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场面。

答:在深秋肃杀的疆场上,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将士神情肃穆,正在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3、从炼字角度赏析“秋”。

答: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渲染肃杀的气氛。

4、“壮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从语言、情感、题材三方面分析。

答: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辞语句;从感情上抒发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国杀敌,但却壮志未酬的悲壮豪情;从题材上描写了壮观的战争生活,从语言看壮丽而不纤巧。

5、“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可怜”一词将词人从梦中拉回到现实,与前面诗句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和诗人痛苦无奈的感情。

6、“天下事”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两句词写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抗金大业 以赢得生前功勋,身后美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作者开篇就刻画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答:剑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只能在喝醉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看剑”两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位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冠以“醉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第四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五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探究一:梳理结构

第一层(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二层(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探究二:体会意境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心远地自偏”。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拥有平和的生活。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2)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探究三:品味语言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不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探究四:明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4)齐读。4.细读揣摩:

请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5.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 二 课 时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燕昭王千金市骨在幽州台招纳贤才的故事,引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诗歌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 3.背诵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味赏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2.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3.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五、背诵诗歌。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学生诵读,理解背诵这首诗。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年轻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五、教师小结

1.这首诗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3.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第 三 课 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以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走近作家作品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 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中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曲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曲牌名。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听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再读理解。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四、品读赏析(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1.文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 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 暮色 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思归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景托情,融情于景,充分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五、总结归纳

1.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下载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上册课内五首诗词鉴赏范文大全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一、《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 1、《望江南》,作者温庭筠,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有“......

    九年级上半期1诗词赏析

    九年级诗词赏析答案 一 温庭筠《望江南》 1、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阳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忍离去;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江水又像思妇连绵不断的忧愁......

    诗词五首5篇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两诗,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

    30.诗词五首

    26.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

    《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使至塞上 一.文学常识精解。 《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诗笺注》,使:出使。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史称“诗佛”,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

    毛泽东诗词五首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范文模版]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