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下册四单元上交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内容:一天的垃圾、垃圾的处理、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点及相关检测 知识点: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可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按用途可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餐巾纸、一次性筷子)、衣服、家具、电器等;按垃圾的来源可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按处理方法分为填埋、焚烧等。
2、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3、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4、真正的垃圾添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5、焚烧垃圾的优点:占地小,使垃圾减量,避免污染地下水;缺点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6、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7、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11、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3、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4、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
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15、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1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26、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二、判断题
1、处理垃圾只有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2、使用一次性物品会增加大量垃圾。()
3、塑料袋是可以重新使用的。()
4、水污染主要是由绿藻引起的。()
5、实地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6、外面的空气污染严重,呆在家里就不会有空气污染了。()
7、《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三、连线题
食用油
废电池
草稿纸
可回收利用
易拉罐
酒瓶
鸡骨头
铁炳
不可回收利用
医疗垃圾
废玻璃
日光灯管
四、简答题
1、垃圾对环境德主要影响有哪些?
2、说一说填埋、堆肥这两种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说一说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4、你认为垃圾应该怎样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5、水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6、说一说塑料包装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7、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来改善“白色污染”?
第二篇: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1、小金鱼之死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启发下或借助查阅资料等途径,针对特定的问题提出相对科学而合理的猜想与
假设。
2、能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主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科学的猜想,并从中提炼出研究主题。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出大胆猜想。
3、查阅(阅读)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一步做出猜想。
这个环节是对以前自主猜测的补充和提升。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猜想并不是随
意的瞎猜,我们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4、交流汇总各种猜测。
把大家的各种猜测汇集到一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同时也可以
感受到小鱼生活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同时,也更有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概念图的形式加以表示。
5、根据各种猜测,提炼研究主题。
学生猜测的每一个相关因素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主题。建议在提炼研究主题时,作为专题研究的各项研究主题,一定要内容明确、描述清晰、表达简洁,比如“关于„„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提炼的研究主题进行罗列,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成功感。
6、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信息。
2、制订侦破方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小组研究与班级总的专题研究的关系,树立合作意识。
2、能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教学重点
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是研究取得成功的意识。教学过程
1、承接前一课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新课一开始可以先了解学生通过课余时间了解到的新信息,调整或补充值得研究的主题,然后再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班级总的研究计划。
2、引导学生分析和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分组。真正可供研究的是各项研究主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一下各研究主题所需要的条件(比如,水温变化的影响,就需要三只能够控制水温的水族箱),然后按照各自的条件和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并根据各自的选择进行分组。
3、小组讨论各小组的研究计划。选择研究主题并分组之后,就可以参照班级总的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商量小组研究计划。
4、交流并完善计划。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研究计划,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3、做好侦破准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实验研究法的有关知识,能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设计比较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2、进一步查阅资料,积累相关科学知识,能尽量用周密地考察自己的研究主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并能在实验中设法控制这些因素。教学重点
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准备是设计好实验的前提。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实验的经验和教训。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实验经历,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为设计实验方法上的准备。
在回顾和讨论实验经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或讲解有关实验方法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实验与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被研究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因此,要进行实验研究,就必须考虑好实验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变量,并设法去控制这些变量。
2、分析自己的实验可能涉及到的因素。金鱼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由水、温度、生物密度、食物、光照等因素构成的综合环境。因此,要保证自己的实验研究获得成功,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尽可能避免非关键因素对自己的实验研究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更多的关于金鱼饲养的经验和知识。为了突显科学学习和探究性,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些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继续去查阅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制订实验方案。在充分的实验方法准备和科学知识准备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
这是一系列对比实验,每组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而要保证其他条件相同。比如,教材中选为范例的“放养密度的研究”,就只能改变放养密度,则水质、水温、饵料投放量等都要相同,否则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这一过程是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各小组实验方案也 应让老师一一过目。
4、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醒他们列一个材料清单,然后再按清单上的内容去准备。
4、揭开金鱼死亡之谜 教学目标
1、能坚持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通过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数据。
3、能分析相关数据并做出判断和结论。教学重点
获取实验数据,并做出合理分析。教学过程
1、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首先让学生选定实验地点。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在教室里、科学教室或某个同学家里进行实验,然后按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应先把一切物质环境都准备好,然后再把金鱼放进去。在每组实验器材的旁边应设立一个实验标牌,上面写清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实验步骤,以及负责人等。
2、观察并记录数据。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实验,所以应做好坚持观察一个月的准备。这项观察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进行。
为了尽量保证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进行定时观察,即在每一天固定的几个时间点去观察和记录数据。具体观察的时间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避免与其他 课程发生冲突。由于金鱼的生活还可能受到天气、气温等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我们还应提醒学生同时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等数据。
在实验中,还应定时对金鱼进行适当护理。如换水、投饵等等,但这些护理工作必须遵循不扰乱实验条件的原则。比如在“放养密度的实验中,如果要换水,就必须都换,不然就使水质环境这一因素发生改变,势必影响到实验结果。
3、整理数据。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观察,学生会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要整理这些数据,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颧纵向的角度把这些数据进行罗列。然后再引导学生选取一个关注点,通过统计图表来描述它们。比如,把各缸金鱼的生活状态以天为单位,统计到一张表上(可参见教材P54);也可以选取呼吸这个关注点将各缸的数据进行统计。
4、分析数据。这里将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试图发现一些规律或付出结论。
5、给金鱼安个舒适的家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和别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2、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正确地展开评价。
3、正确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学重点
共享成果,让集体的智慧得到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1、做好交流准备。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梳理一下,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比如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也可以采用科技展板或手抄报的方式。
2、展开交流。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以及礼貌而有针对地展开提问和咨询。
3、综合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讨论设计“给金鱼安个舒适的家“的方案。教师可以把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罗列一下,提醒大家正是各小组的研究主题共同支撑了总的专题研究。然后再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务小组的研究成果,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小金鱼的舒适的生存环境。再对各小组的设计进行展示、评价和交流。
第四单元
1、寻找雨具的缺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渠道搜集源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开展科学探空活动,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还要具备刻苦钻研、不怕
失败的精神。
3、能够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从中获得科学探究的灵感和启发。
4、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源自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2、活动:特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3、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 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4、活动:缺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5、交流与整理:把调查结果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分类整理出探究对象的不足之处,便于分组探究。
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交流,给问题分类,最好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归类,一目了然。这里一定要放手学生探究,让他们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件物品必须改进,以及自己的改进设想。同时,引导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与下面的活动融会贯通。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选择的探究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和科学性。最好选择自己最常用又有改进条件的雨具准备实验。
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只起到引领作用,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探究雨具。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专题,但选题的范围要尽量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便于小组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而小组自动选择的研究主题最好小一些,具体一些。因此,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2、我们的改进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
2、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
3、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身边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4、能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分类。
5、会从众多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教学重点 分析与研究一些成功的案例,希望能以些激发灵感,找到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改进用具”的最佳方法。教学过程
1、展示学生课前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来的他人的成功案例。
(1)、组织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时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展示,最好能够及时地提出一些使学生展示更为充分的建议。“他们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探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搜集到的资料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
(2)、讨论:听过以后,你能对这件发明作品展出几个问题?你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个科学探究活动的什么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2、分析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1)、分析典型案例“安全雨伞”或“反光防风雨披”的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这一活动非常重要,如果把研究对象的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分析透彻,对同学们下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究。教师可用展板或板书的形式把学生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分析图表或逻辑分析图放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采用多媒休展示的方法。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中得到启示。(2)、讨论与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使用的发明技法。
这个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认识发明技法,探究发明技法在实际活动中的灵活应用。教材中呈现的发明反法和指导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留给教师的空间却很大。可以设计成:“从小发明作品”中找发明技法,也可以设计或使用发明技法指导学生作品的发明。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借助一定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创造出的新事物和新方法是发明创造(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和爱迪生发明电灯„„),改进和完善身边物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也是发明创造(例如我们身边同学的小发明“充气雨衣”、防冻水表“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一定能搞发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品质。还可以通过发明家的发明故事学生体会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遇事多问为什么,并且努力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一定也能成为发明家,从而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树立信心。
4、根据“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制订探究方案。(1)、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探究小组。(2)、根据“雨具的特点”整理表确定改进意见,明确探究目的。(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并做好器材准备。
(4)、选择合适的发明技法,商定探究步骤,明确探究目的。(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探究思路。
各小组探究的问题不尽相同,制订的探究方案也不一定全面,但是,他人成功案例的启发下,可能会有新的感悟。这时如果再开展一个全班同学的“问题互相讲座讨论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就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这样制订的探究方案可能会更全面些。
教师可在各组巡回,主要是倾听学生的讨论。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方案的可操作性,如:你们提出的探究方案需要什么器材?要探究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学生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向教师求助时,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这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探窘 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关注学生的活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出现差错;要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引导学生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2、反思与评价:采用课堂随机评价和自我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充满自心:我也会了!我已做好探究的准备!我也能当小发明家!
3、智慧就在我们手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习惯,学会采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给学生在动手、探究、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研究问题„„
3、教给学生“学”、“做”、“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以“学”指导“做”、在“做”中“学”。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学教程
1、各小组按照探究方案,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列出制作材料表。同学们在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按照探究方案把所需材料绘制成表,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上简单的“材料超市”,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帮助。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
专题研究活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强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要尽量注意将能力不同的学生搭配分组、合作分工。
此项活动是 “一般”到“典型”、由“领”到“放”相结合的活动。发明与制作活动最好放在兴趣课或课外进行,课堂上以讨论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主。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这个教学过程是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教师在指导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各小组的探究情况来把握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资料背景资料,有关信息、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或向成人求助。总之,不能让学生过久处于无助状态,但是,教师也不能过早介入,以致阻碍学生发现或解决本可以自主发现或解决问题。
3、在制作过程中,正确地选择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选择材料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材料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身体验到合理使用资源的重要性。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例如反光漆、荧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条、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它们有些可以再造,有些不可以再造,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浪费。不要轻易破坏雨伞或雨衣,可以先在碎布或者废报纸上尝试制作。
4、在制作过程中,把遇到的困难及时记录下来,小组共同讨论,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查找资料、向人求助;也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以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总之,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同学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点评意见等及时记录、整理、分类,列出问题一览表。
另外,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剪刀、锤子、电烙铁等工具时,一定要安全使用。
4、金点子行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生活中难题的习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
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认知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道来源于生活又报务于生活”。学会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
1、活动,征集金点子。
小组代表把上节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亲身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各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问题,并征集金点子。可以在同学之间征集,可以向家长征集,也可以向有关专家征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遇到的难题发布联网上,向更多的人征集解决难题的 金点子,让更多的人参与以我们的专题研究活动中来。
科学探究是严谨的,探究之路是曲折的,许多科学奥秘蕴涵在探究过程之中,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失败,是科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鼓励学生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就连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曾经为探究一个个问题做了几千次的实验。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肯动脑,肯动手,是取得专题研究活动成功的保障。
2、参考征集来的金点子继续改进和制作,直到制成令我们满意的“新型雨具”。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金点子,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出现差错,提醒学生实事求是,力求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制作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改进总结和反思,包括对研究主题意义和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制作,直到制作令我们满意的“新型雨具”,完整亲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学生们探究的确良是生活中的小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从教育的角度看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法和程序,到最后的评价,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学生从中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即使最后没有明确的结论,发明不了什么令人满意的“新型雨具”,只要认真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们也会有很好的体会和收获。不否认有的小组可能没有得出活动结论,但是,给孩子们留下一点遗憾,让他们反思所做的探究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发明结果,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不一定强有求明确的结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探究的过程,不要过分追求探究结果,甚至为此而拔苗助长、弄虚作假。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要把师生交流变成老师向学生发出指令性意见:“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否则,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处在支配学生的地位。结果就是以教师的意思代替学生的意愿,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用实践检验各小组改进、制作的“新型雨具”。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认识到:(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科学探究成果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每一件发明作品都必须能解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某个困难,使它具备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然后,再让自己转变角色,变成学生的朋友,成为科学探究小组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讨论:怎样验证探究结果——发明作品?问题出在哪里?怎磁改进和完善?引导孩子们反复给证、改进,直至发明作品能够为人们解决问题,具备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就是运用知识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把探究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像科学家一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做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相互提问,答辩,进一步完善发明作品。
5、成果展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生活、生产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和探究,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2、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向人们介绍自己发明成果。
3、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艰辛之后取得的成功更迷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学重点
把科学课教学与专题研究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1、我们把探究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像科学家一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可以树立学生自信心,还可以相互提问、答辩,进一步完善发明作品。
2、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交流体会。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验证结果、展示结果的过程,也是引导同学们经历一次真刀实枪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同学们在专题研究活动中经历过曲折的历练,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感受,同学们一定充满了表达和交流的欲望,让他们自行设计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一定能更加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审美力,使他们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
3、教材提供了简单的样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展示规模。在讲解和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让参观者也有分享一份快乐,学到一些知识,得到一份鼓励;我也能用自己的知识搞发明创造。
4、拍卖会。为了让学生增强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理解,也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创作成果的价值,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教师可根据本校现有条件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现场拍卖会,分小组制订拍卖方案,并实施拍卖。这一做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为制作者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而达到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篇:(科学)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它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2.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3.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2.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二、教学准备
1、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2、课时安排1~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借助教材的导入语直接入题。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它在什么位置
先让学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使用方位词,同时理解什么是参照物。然后递进一层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最后拓展学生的认识,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活动建议:
1.教材中要求学生选定图中的一个物体,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定教室中的一个物体或某个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描述。继而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这环节的教学依从于学生生活经验,又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分析图中叔叔的话,去猴山怎么走,是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如某教室、某教学楼),你将怎样指引路线。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最好能找到音像资料,这样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如果因条件限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活动2:餐厅在哪里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先认识图标,后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然后寻找路线并画出路线图。哪条路线最近,这是生活中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类似找“餐厅在哪里”的活动,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活动可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教材中共出现了10个图标,其中很多图标在生活中通用,如洗手间,医务室,电话亭,停车场,餐厅,广播室等,学生学会识别图标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对于日后学生快速识别公共场所的图标也有很大的帮助。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3.描述路线。
要求学生用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所选的路线,教师要注意组织交流前要给出学生准备时间,想想怎样描述自己的路线,同学才能听明白。让学生描述所选路线,必定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涉及参照物,方位词,距离,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但学生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活动3:找“地雷”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绘图与用图都是确定位置的实践活动,教材在编写上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以期达到轻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找“地雷”活动中的四幅场景图,左上图是学生在给“地雷”做标记,右上图是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埋雷”,左下图是学生在精心选择参照物,合作完成路线图的绘制,右下图是已完成路线图绘制的学生在利用他组的路线图找“地雷”的情景。场景图的出示提示了教师该如何组织进行活动,提示了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埋雷”的地点是沙坑,而不是草坪,隐含着告诉学生活动中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植物。教学时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组织: 1.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2.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3.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活动全程教师都需要认真看护。4.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注意要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这样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在确定位置时说明参照物、以及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日后所用。
第2课 谁在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二、教学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运动与静止的课件,再现生活实例,动画演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谁动过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参照物。教材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活动中学生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判断谁动过,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要判断谁动过,就需要选择参照物。
1.游戏的本身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活动2:运动还是静止
1.提供场景,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是学生第1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状态,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可以有个具体的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操场用真车操作,也可用课件演示,没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由于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故此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另外还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增加一些没有给出画面的判断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如请学生判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原则:
(1)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2)发射宇宙飞船,离地面而去的物体选地球作为参照物。(3)绕太阳运行的物体选太阳为参照物。
3、谁运动得更快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能合理设计“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不同的比赛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2.细致认真地完成测量、数据记录及图表制作任务。
(三)科学知识
1.让学生通过折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二、教学重点
本课学生要通过测量收集数据,然后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图表,这是本册能力训练重点,从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层面上衡量,本课既是单元的重点课,也是单元的难点课。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小车、棉线、秒表、软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
1.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比赛方法的设计。2.组织交流,展开评价。
“谁快多少谁慢多少,是怎么知道的呢?”(测量出来的)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活动2: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注意以下几点:
1、慢速是这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因此教材设计了手摇线拉车(见教材第32页上图),简便可行。教学时如选用电动玩具车替代,会因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测量。
2、教学中要对实验方法,怎样记录,怎样测量,怎样分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如记录小车在某一时刻到达的位置时要眼睛视线与小车基本持平,用粉笔将记号及时画在车身旁边;测量、读数、记录时力求配合恰当准确;怎样分工,教材呈现了一组的范例,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堂怎样分工的参照,这是一个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测量活动,人员分工必须分别安排好任务,如:负责拉小车、计时、标记位置、做记录。
3、测量记录表时间的设置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实验在地面上完成,小车拉动的距离较远,可以利用教材32页表格中规定的时间。如果在教室桌面上进行,时间设置要稍短些,如测量小车每10秒钟到达的位置。对于时间的确定,教师应课前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4、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每个学生都要利用本组的实验数据制作。因为这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另外,教师黑板上应该有几张大一点的空白表,教师在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注意小车速度变化数据大的小组,选取此组在黑板上绘制数据统计图,将更加有利于后面的分析。
5、利用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图表: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距离随运动时间的延续而增加,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长,折线图上某一时段内的坡度越大,表示运动得越快。
拓展活动:让学生查找资料并要求按由快到慢的顺序进行整理,填写资料卡。(课外完成)
4、它是怎样运动的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3.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2.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3.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二、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纸。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图片),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活动1:出租车是怎样运动的 1.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2.学生思考并讨论: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4.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活动2: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这是对物体的运动从运动方式的角度进行描述。1.教材画面中出现了飞机的飞行,从学生手中抛出的篮球,摆钟的摆动,蹦极的情形,电风扇和铁环的转动。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总结出来的有摆动,转动,移动,振动。物体运动的方式科学的分类,不是学生能总结出来的,教材用指南车信箱进行了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对于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指引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
第四单元 力与运动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三.活动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2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2.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3.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4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规则。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DVD。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毛巾。学生准备:
得分情况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2.观看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第四篇: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复习资料
第一课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岩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物质。
2、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3、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可能不同。
4、岩石是天然的,大多比较坚硬,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岩石在颜色、软硬、轻重、表面有无花纹、光滑还是粗糙等方面是各种各样的。
5、岩石我们可以按照形状分类,但一般不按照大小分类。
第二课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2、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粗粒、中粒、小粒。颗粒的结构可以分为紧密和松散。第三课 岩石的组成
1、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3、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矿物在自然界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好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4、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5、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第四课 观察、描述矿物
(一)1、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征。
2、有的矿物具有多种颜色,有些矿物具有相似的颜色。
3、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4、不同的矿物有着自身独特的颜色,因此很多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
5、条痕指的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放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瓷板上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6、矿物的条痕可以和矿物本身的颜色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7、条痕对不透明矿物的鉴别很重要,对透明矿物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它们的条痕都是白色或近似白色。
8、同种矿物虽有不同的颜色,但条痕的颜色一定相同。不同的矿物的颜色虽然相同,但条痕不一定相同。
9、硬度是矿物对外界摩擦或刻画的抵抗力。
10、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常用测试矿物硬度的方法:用指甲、铜钥匙(或回形针)、小钢刀作为测试工具。
11、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硬度最小的是石墨。
第五课 观察、描述矿物
(二)1、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矿物的重要特征。
2、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3、光线能否穿透矿物取决于它的透明度,如果能透过矿物看到另外一个物体,这种矿物就是透明的;如果有光线透过,但透过这种矿物看到的另外一个物体模糊不清,它就是半透明的;如果光线完全不能透过矿物,它便是不透明的。
4、观察时由于厚度可以影响透明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5、有些矿物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几种状态都存在。
6、当光线照射到矿物表面时,它会发生反射现象。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反射光的情况。通常可以把矿物光泽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7、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很强,光耀夺目。有着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金属矿物;半金属光泽:弱于金属光泽,暗淡而不刺目;非金属光泽:常常是透明、半透明或是颜色较浅的矿物所具有的光泽,又可分为:玻璃光泽(像玻璃的光泽)、油脂光泽(像涂上脂肪一样)、珍珠光泽(像珍珠发出的光泽)、丝绢光泽(像丝织品发光一样)、土状光泽(表面反光暗淡像泥土)。
8、金属光泽最强,半金属较强,非金属光泽最弱,非金属光泽中玻璃光泽最强,土状光泽最弱。
9、有些矿物有着特殊规则的几何形状,矿物晶体的几何形状往往是鉴别矿物的重要特征。自然界的矿物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有这几种。我们见到的矿物更多的是不规则的块状。
第六课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1、可以通过颜色、条痕、硬度、光泽、透明度、形状等特性观察和描述矿物。第七课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2、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
3、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4、矿物开采完后是不可能再生的。
5、矿产资源属于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私自开采。资料库
1、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化石多在沉积岩中发现
一、填空题:
1、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2、我们在做实验时用的电是(直流)电,家里用的电是(交流)电,(220)V的电是足以引起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
3、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导体),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4、电池的一端是铜帽,一端是锌壳,当用电线把这两端直接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5、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
6、蚕豆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分)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7、植物的花蕊中(雄蕊)产生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长形成(种子)。
8、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9、要想知道矿物的硬度,我们可以采用(指甲)、(钥匙或回形针)、(小刀)等去刻划矿物,判断其硬度。
10、食物中所含的营养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11、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12、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其中(石英)最硬,(云母)最软。
二、选择题:
1、下列物体属于绝缘体的是(B)。
A、湿布
B、干木棒
C、铁丝
2、下列植物的花属于单性花的是(B)
A、油菜花
B、南瓜花
C、凤仙花
3、随风飘动进行传播的种子是(B)。
A、栗子
B、蒲公英
C、苍耳
4、电视机使用的电是(A)。
A、交流电
B、直流电
C、都不是
5、下列食物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烧熟了吃的是(A)
A、萝卜
B、猪肉
C、马铃薯
6、用碘酒的方法来检测食物的(C)含量多。
A、维生素和矿物质
B、蛋白质
C、糖类
7、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B)A、较软
B、较硬
C、硬
8、经过地球运动,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B)。
A、化石
B、浮石
C、页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岩石和矿物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10、图中使灯泡发亮的是(C)
A、B、C、三、判断题:
1、动物产的卵都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错)
2、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对)
3、家用电灯都是串联起来,连接比较方便
(错)
4、只有雄蕊,没有雌蕊或者只有雌蕊,没有雄蕊,这种花叫两性花(错)
5、不能用湿抹布去擦带电的电器。
(对)
四、连线题。
1、导体
塑料
2、苍耳
水流传播
橡胶
莲蓬
弹射传播
空气
绝缘体
铜
蒲公英
风力传播
铁
凤仙花
动物传播
人体
五、填图题:
1、写出下图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六、实践题:
1、请你为家里设计一份四菜一汤的营养晚餐。
菜
单 主食 汤 菜
2、岩石和矿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用的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请你试写出几种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岩石或矿物的名称 岩石或矿物的应用
3、、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
哪组接线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
√
√
断
路
√
√
√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在下面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如果有多种方法可用不同笔画)
?
?
?
? 3
七、扩展题:
1、请你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安全用电。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子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卷二)
一、填空题
20%
1、人们为了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通常有用的方法有冷冻法、()()、()等。
2、电路连接有()和()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方法连接的。
3、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通过。
4、像青蛙和鸡这样靠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
5、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把2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是();把2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是()。
6、食物变质是()引起的。
7、霉菌生长需要()、()的环境。
8、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硬度最小的是()。
9、岩石一般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组成的,我所知道的矿物有()、()、()。
二、选择题
30%u无
1、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白纸上留下了油迹,则该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2、下列物体中可以用来接通电路的是()
A、橡皮
B、塑料尺
C、铅笔芯
3、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的()发育而来的.A、花柱
B、子房
C、柱头
4、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
A、石英
B、长石
C、云母
5、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
A、1.5V
B、3V
C、4.5V
6、下列植物中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和果实的植物是()A、鬼针草和蒲公英
B、蓟和蒲公英
C、番茄和蓟
7、化石一般存在于()中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8、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
B、湿抹布
C、纸片
D、木棒
9、下列不正确的膳食搭配原则是()。
A荤素搭配
B粗细粮搭配
C多种搭配
D新鲜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每天只吃水果
10、植物的茎和叶是由种子中的()发育而来的.A、子叶
B、胚芽
C、胚
三、判断题
20%
1、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
2、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都是长钩或者是带刺的果实和种子 …………………()
3、闻不认识的物体发出的气味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仅仅使少量的气味飘进鼻孔。…………………………………………………………()
4、我们发现绿色开花植物能结果的花都是没有雌蕊的 ………………………()
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6、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7、人体和大地都是会导电的……………………………………………………()
8、有些矿物有着特殊规则的几何形状,通过观察他们的形状也很容易区分它们……………………………………………………………………………………()
9、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10、凤仙花一般是通过动物来传播种子的 ……………………………………()
四、填图题
24%
1、有一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4%
哪组接线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 √
√
断路
√
√ √
请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
2、填写种子的内部构造
7%
3、填写一朵完全花的结构
4%
五、连线题
5%
六、实践题
10%
1、我们观察过油菜花,推测花蕾的将会发生的变化,按照顺序把花蕾到开花的过程画出来。
4%
2、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既好吃又营养均衡的食谱
6% 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晒干法、腌制法、罐头法,2、并联、串联、并联
3、电流
4、卵生、卵生动物5、3V、1.5V
6、微生物
7、高温、潮湿
9、矿物、石英、长石、云母
二、选择题
B
C
B
C
A
B
C
B
D
B
三、判断题
√
×
√
×
√
√
√
√
√
×
四、填图题 1
五、连线题
六、实践题(略,合理即得分)
(卷三)
一、填空题
1、一朵油菜花包括、、、四个部分。
2、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3、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等部分。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的是
;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的是。
4、用碘酒的方法可知道该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
5、人们储存食物常用的方法有、、、等。
二、判断题
1、鱼肉含有我们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
2、为了使自己能均衡获得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3、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我们不能吃含有脂肪的食物,如肥肉
()
4、动物产的卵都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5、岩石很坚硬,永远不会改变模样。
三、选择题
1、将某一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白纸上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2、下列事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A黄瓜
B萝卜
C猪肉
D梨
3、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丰富的是()
A羊肉
B牛奶
C胡萝卜
D香肠
4、下列各项中,不是蚕豆种子的构造的是()
A种皮
B胚根
C胚茎
D胚芽
5、下列植物中是利用动物传播种子的是()
A椰子
B蒲公英
C凤仙花
D苍耳
6、许多蔬菜中含有丰富的()。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矿物质
四、填图题
1、写出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五、设计题
请你设计一份营养晚餐
六、实验题。
1、有一个4个接头的盒子,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
哪组连接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 √
√
断路
√
√ √
请你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在下图中画出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五篇:科学二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观察月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农历下半月由圆到缺。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在模拟的过程中认识月相变化的本质。教学准备:
圆纸片,剪刀,胶水,半明半暗(半黑半白)的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猜谜游戏: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答:月亮(月球)
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回答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位置变化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认识月相并给月相排序
1、出示几种不同的月相,认识一些月相的名称
2、学生能说出娥眉月与残月,上弦月与下弦月,上凸月与下凸月的区别。
3、小组(6人一小组)里每位学生在圆纸片上画一个月相(要求6位同学画的各不相同),并剪下来。
4、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5、6个同学把剪下来的月相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时间先后的排列,并贴到黑色卡纸上。
6、黑板上展示每个小组的月相排列,全班讨论并交流:哪些大家觉得可能正确?说说原因。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预设: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亮在绕地球做公转,公转的周期大致为一个月。)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进行模拟实验:
(1)小组里其中5位同学围圈而坐,背靠圆心,围成一个小圆。每一个同学的所坐的位置表示月亮在公转时候的一个对应位置:这里规定,1号同学坐的正前方面向黑板,既对应的是农历三十和初一(看不到月亮);2号同学正前方为月亮在初三初四时的位置(看到的月相为娥眉月),3号同学坐的位置为农历十一十二的位置(看到上凸月),4号同学前面为农历十五十六(看到满月),5号同学为二十二和二十三(看到下弦月)。
(2)把教室里的黑板模拟成太阳,用半黑半白的球当作月球,其中黑的部分表示暗面,白的部分表示亮面;一位同学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围绕着圆圈逆时针走一圈,5位同学把经过自己正前方的月相画到圆纸片上。
(3)每位同学将画好的月相剪下来,并按照顺序依次贴到黑色卡纸上。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4、看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月相变化图,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8、对于我们得出的月相变化规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哪些地方是不妥的?
四、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张三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课外观察: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白天天空中的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