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5篇)

时间:2019-05-14 20: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一篇: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

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

四川省资阳市保和镇初级中学 卓莉红

随着学生年级数和阅历的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写作体验,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所以有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可以倚马万言洋洋洒洒。但常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一布置了作文,或就愁眉苦脸,或长嘘短叹,或抓耳挠腮,一节课的时间过去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肯定是有问题存在的了。这时教师应该反省一下,这个作文题目是不是过深,有没有脱离生活实际,是不是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已经写滥了的题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和他们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一般是这样来工作的:

一、帮助学生分析动不了笔的原因。

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可以得知他们动不了笔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是找不到素材。这样的学生看到题目脑中就一片空白,不知所从。而且他们大多每次作文都是这样,好象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二是找不到语言。这样的学生看到题目,淘到了素材,但对素材却如牛啃南瓜──无从下口,不知从哪里破题入手,从哪里开始下笔。

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是重点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分析上面两类学生的心理,那也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种学生对作文有种“天生”的畏惧感,也许他的作文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也许还在作文的路上饱受老师的批评打击或者同学的笑话歧视,他们于是不再喜欢写作文了。于是讨厌作文,恨作文,甚而怨恨老师。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畏惧感是后天形成的。每一个有爱心的老师都是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怎么办?我认为有八个字“降低要求,解放心灵”应该是一副好药。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告诉他们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就象用一个个文字为自己搭的一座房子一样的游戏,当房子建成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岂能不快乐呢?解放他们的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他们的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他们的嘴,让学生能谈;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包括字数的规定的灵活性,语言的运用等。只要他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始出发就好。在评价作文的时候,把握好尺度,找出他们的一个优点比说出他们十个缺点的意义更重大。

而和第二种学生一交谈,就知道他们有了材料,有的对材料还很有信心,但他们却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类学生也许平时作文一般处于中上水平,每次作文得分不高不低,和老师的范文相比常自愧不如,却又心有不甘,所以想写得特别好,和谁谁比一比,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显锋芒。针对学生这种心理(他们一般不会口头承认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让他们把心态放平和,水到渠成讲究的是自然两个字。谁的文章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我们的文学大家,他们的文章里还会有些瑕疵,我们为什么还怕犯错误?能写到什么样就什么样,只要我们多修改,还怕没有好文章出自己手吗?好文都是改出来的嘛!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解决,包袱一放下,全身轻松,后面就只有行动了。而行动才是希望啊。

三、帮助学生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创作态度是:“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方法还是很重要的,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我一般强调了这两方面:

一是积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平时要多看书,多收集精彩词句,多思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方面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强调的,我也不赘述了。记得我惊奇地问我初三的一个弟子:“你的周记作文这段时间进步很多,你是怎么做的?”他骄傲地笑了:“看得多了呗!”

二是牢记作文的一些法则。要写出好作文,无非有两种方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别人这样写我偏那样写,这样就能够与众不同,出彩出新,才能有所创新。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像工业”。我认为作文教学更多的像手工业,而不是工业,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机械化产品,而是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才是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化”所追求的境界。

每个学生都是能写好作文的,我想大声地呼吁。只要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解决方法问题,你就会和他们一起拨动了心底的情感之弦,他们一定会有话可说的。让学生能放开手脚,大胆去写,去干,在写作的天空里自由地飞翔吧!

编辑短评:卓莉红老师在本文中谈到的指导学生作文的做法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是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也是不愿意下功夫去做的。方法指导也很重要,这里谈得嫌简单了些,但方法实在太多,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所以主要靠老师自己总结摸索。(温立三)

第二篇: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提到作文教学,好多老师都感到头痛。明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生几句话就把事情起因经过描述完了,看着短短几行字没思想内容的文章,问其原因,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没话可说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一、提前布置,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搜索、发现素材

古人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否则就做不好。写作文也是这样,有准备,就不费难,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由于学生刚刚跨入三年级,也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我们提前让孩子在家里照着镜子为自己画像,看谁画得像。还要找一找自己的特点,可以请家长来评价你画得像不像,如果你觉得对特点找得不准,你还可以请家长说出你的一、二个特点来。(长相、特长、爱好……)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画像,还积极评价他人的画像,说的欲望也更强烈。自然,落在笔上也就水到渠成。从孩子写的作文来看,通过提前画像,的确让孩子在画像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写作时有话可写了。

二、强化观察,让学生从生活积累中体验、寻找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平时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觉得有内容写,易于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写作的的空间就有多广。因此作文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习作四是写一处秋景。孩子们对于秋天的景象认识只能是原来存在脑中的约定俗成的印象,却往往忽略了对具体景物的观察。于是在写作前我就渗透一些习作的要求,然后又领着全班学生来到了我们校园后的十一区的小公园进行游玩、参观。边游玩边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秋天景物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可以是多感官的去观察感受,还可以展开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间、师生间放松的边游玩观察边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因此,写作时学生写作的兴趣非常高,写出的作文也有话可说。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注意通过作前丰富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现实的生活进入写作状态,并且通过多次的重复训练、诱导,使学生自然形成从生活到思维再到写作的转换,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如本次四年组组织的护蛋体验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情感体验的兴奋与收获。就是那些平时默默无语对写作文畏难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经过升华的生命是快乐的,经过体验的生命是坚强的。学生在体验之后,真切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交流,表扬、肯定。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四、加强课外小练笔,坦露真情,使孩子们学会表达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是儿童生命本真和情趣的流淌涌动。课外小练笔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的舞台。小练笔不易过多,一周一次练笔就行,每一次学生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及时认真去评,一个词、一句话用得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肯练,乐写。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练笔渐渐由一两句变成三五句、上百字……但也有没内容可写的时候,这时,我并不强求,我只是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能写多少写多少。然后及时讲评。这不但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锻炼意志,培养恒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贵在真实,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同时,还应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养成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作文的成功。

闫红,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第三篇: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教学策略

——以《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为例

“九姓之约”课例研修小组

一、研修缘起(执笔:张景民)

当代的初中生虽然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讯息传递快捷的年代里,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课余生活往往被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所填充,基本过着从家到学校再到课外班“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大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学业的压力、生活内容的单一让他们逐渐忽视了身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即使身处其中,也很难敏感地体会到这些生活中人与事带给他们的快乐、忧伤等情感,尽管他们有时为了完成作文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观察生活,也可能觉得没什么可观察或观察不到老师要求的程度。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就形成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麻木的现象,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疼,即使写身边的人和事,也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思想可以表达,往往“为作文而作文”,胡编滥造,只为凑够字数,不被老师批评而去写作,因此,写出的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个性,内容空洞干瘪,主题提炼肤浅牵强。初中“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试图通过研究获得一些可行性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提升作文能力,从而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执笔:王大力)

1.观察:用眼睛观察事物, 要把对象看得清楚、明白。对对象的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情感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无论是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还是生活中的事物,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常用方法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 以区别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处, 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反映事物的个性特点, 作文才生动、有真实性。例如观察人,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身材、长相、服饰、发型等)、神态、语言(什么语气)、动作(习惯性的、偶发性的、特定情况中的)心理的表现及其变化, 反映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2.兴趣:很多有关作文教学的著作、论文都很重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因此,初中“生活作文”教学也应重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既来自外界的鼓励和刺激,又来自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它是生活,它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透着不一样的色彩。什么是生活:写不完的,便是生活了。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向上的事件,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越来越为学生正式的写作服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3.教学策略:活动体验式、点拨引导式、“三课两反思”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观察——体验——写作——点评”这一基本流程,但是,这一流程并不同于其他模式的作文教学过程,而是侧重于观察、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在以上流程中特别关注“体验”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来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培养、作文素材的筛选处理指导,真正实现将生活艺术地融入作文,将作文变成学生乐于创造的另一种生活,实现学生生活与作文的良好结合,真正将“生活作文”这一理念落实到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

(二)关于作文写作教学现状的研究(执笔:张德芬、刘思雨)

我们输入“生活”“有话可说”“作文教学”搜索,检索到2001年、2009年、2015年发表的三篇文章。研究者们的观点如下: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社会,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并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写作兴趣。二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只有通过观察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思考。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观察观察再观察”。通过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善于观察的能力。;三是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抒写生活,使作文教学 转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和写作能力的轨道上来。“生活作文”是学生在接触生活,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后,通过对写作对象的描述、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作文的形式艺术地反映生活,反思生活,以达到认识生活的本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目的。

(三)关于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执笔:张芬、刘雨)

我们输入 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 进行精确搜索,检索到2003年以来发表的20篇文章。我们选择了其中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研究者们的观点如下:

一是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生们

不愿意写作文,大部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或是翻来覆去的只会写一件陈年旧事。学生们抱怨自己的生活,每天只是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只觉得生活是单调无聊的。殊不知在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学生们对生活的用心体味。如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点滴小事就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带着他们一起感受,从而学会从身边找素材。

二是积累素材,丰富内涵,有话可写

学生写作的素材除了直接来源于生活之外,大量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间接接触生活,别人的生活经历也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通过阅读可以变成自己的,间接的积累写作素材。

三是以读促写、以说促写、有章可循

写作技巧在写作中也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观察积累,有了表达的渴望,怎样写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会写、写不好会使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指导写法,有章可循,可让学生在写作中轻松应对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归纳起来,研究者们认为

1.自由写作 有了对生活的观察,有了素材的积累,学生就需要表达的空间。

2.创设情境 怎样才能写出吸引人的文章?情感是重要因素之一。外在刺激作为诱因,可激发学生的情绪冲动和写作的欲望。因此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写作动机。

3.命题灵活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作文题型,也是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采用的题型。对于这些常见的题型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既然能长久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我们教师考虑的就如何用好这些题型。4.依托网络 网络也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也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用好网络。

(四)关于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作文写作特点的研究(执笔:李玉燕)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本文的内容:一说认为写

一、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二说认为写

二、探究根源,让学生学会观察3.本文的写作特点:特点一是„„;二是„„;三是„„

(五)关于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说可说的作文教学设计(执笔:张燕燕)

.参考文献:

1.王力复:文言文教学当以诵读为先.中学语文.2013-4 文献序号+作者(冒号)+文章名称(黑点分隔号)+期刊年月

第四篇:怎样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怎样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作文分在语文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足以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作文课堂中常常让人头痛不已,布置作文题目时也是绞尽脑汁,太简单了起不了练习的作用,太难了又要解释说明,不然就是跑题或不写,解释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新意。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而且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都差不多,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

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例如: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了一棵丝瓜,我便带学生长期观察,抓住丝瓜发芽、开花、结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记下来。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课,让学生们去观察窗外景物在瞬间的变化。训练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使学生从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四、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儿童接受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文风格的文章,对于作文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感,那么语感来自哪里?语感,产生于你足够的阅读量,只有读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开拓视野。课外阅读越多,学生作文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表达起来有选择的余地,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友谊,拨动情感之弦说课稿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拿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一下子就被《纸船和风筝》这个童话故事吸引了。

这是一个感人的小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祝福,带着问候,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假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读完课文,相信您和我一样,被小动物间真挚纯朴的情感打动。“祝你幸福”、“祝你快乐”这样的祝福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意图,我便以“情感”为依托,以“纸船和风筝”为支点来处理教材,以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的兴奋激动这种情感的变化为教学重点,把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作为难点来突破。如何让学生的情感、智慧、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经过反复的思考、斟酌,有了《纸船和风筝》教学的四个一:

营造一个“境”字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推力,这个推力就是创设情境。本节课我力求通过语言描述情境,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板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用浓浓的友情,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从而不知不觉地畅游于文本的“情境”之中。

体现一个“情”字

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本课教学我以境导情,步步铺垫,在教学中我积极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在推波助澜中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走入文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贯穿一个“读”字

在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句子和片断,我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寓朗读指导于阅读理解之中。本节课我力求读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样才能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读中对文本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在读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讲究一个“实”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运用了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汉字的快乐。

在写字教学方面,我首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形体、笔画,欣赏汉字的形体美,做到“意在笔先,笔居心后”。通过教师的范写让学生直观感受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小组互助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品评中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写字能力也在他人及时的肯定和指正中不断提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是为了学服务。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同一篇课文,同样围绕一条表达主线——情,但不同的学生,教学思路也会有所不同,今天再上《纸船和风筝》,感触颇深,也希望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从而拓宽我的教学思路。谢谢!

下载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有话可说(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有话可写

    让学生有话可写 通过阅读全册教材,我发现这册教材是按照单元主题的方式来组编的,这非常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这可以把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

    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表?doc

    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今天在城南作文部的作文交流会上,周老师特别提到了如今的一个中小学教育现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重形式缺内容,文章千篇一律的情况很常......

    让学生习作有话可写

    让学生习作有话可写 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写话或习作的话题。(指明是哪个年级,简要说明设计的理由) 年级:四年级 话题:写一种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理由: 1、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