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表?doc
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今天在城南作文部的作文交流会上,周老师特别提到了如今的一个中小学教育现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重形式缺内容,文章千篇一律的情况很常见,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们青草地孩子的作文中也存在这一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突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关键,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教学,多引导学生谈有趣的事情,根据不同的作文题材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热情高涨,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应苛求他们的作文十全十美,也不应求全责备,应该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表扬其闪光点,并且升华其闪光点,就可以弹奏出悦耳的赞歌,可以拨响学生的心弦,产生出巨大的前进动力,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离不开生活,我想除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外,教学生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非常重要。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流于形式,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也不喜欢动脑去思考问题,留心观察生活有关。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平时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感用用日记记录下来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架起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座桥。
最后,注重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老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第二篇:怎样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怎样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作文分在语文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足以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作文课堂中常常让人头痛不已,布置作文题目时也是绞尽脑汁,太简单了起不了练习的作用,太难了又要解释说明,不然就是跑题或不写,解释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新意。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而且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都差不多,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
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例如: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了一棵丝瓜,我便带学生长期观察,抓住丝瓜发芽、开花、结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记下来。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课,让学生们去观察窗外景物在瞬间的变化。训练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使学生从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四、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儿童接受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文风格的文章,对于作文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感,那么语感来自哪里?语感,产生于你足够的阅读量,只有读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开拓视野。课外阅读越多,学生作文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表达起来有选择的余地,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篇: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教学策略
——以《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为例
“九姓之约”课例研修小组
一、研修缘起(执笔:张景民)
当代的初中生虽然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讯息传递快捷的年代里,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课余生活往往被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所填充,基本过着从家到学校再到课外班“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大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学业的压力、生活内容的单一让他们逐渐忽视了身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即使身处其中,也很难敏感地体会到这些生活中人与事带给他们的快乐、忧伤等情感,尽管他们有时为了完成作文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观察生活,也可能觉得没什么可观察或观察不到老师要求的程度。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就形成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麻木的现象,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疼,即使写身边的人和事,也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思想可以表达,往往“为作文而作文”,胡编滥造,只为凑够字数,不被老师批评而去写作,因此,写出的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个性,内容空洞干瘪,主题提炼肤浅牵强。初中“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试图通过研究获得一些可行性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提升作文能力,从而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执笔:王大力)
1.观察:用眼睛观察事物, 要把对象看得清楚、明白。对对象的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情感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无论是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还是生活中的事物,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常用方法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 以区别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处, 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反映事物的个性特点, 作文才生动、有真实性。例如观察人,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身材、长相、服饰、发型等)、神态、语言(什么语气)、动作(习惯性的、偶发性的、特定情况中的)心理的表现及其变化, 反映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2.兴趣:很多有关作文教学的著作、论文都很重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因此,初中“生活作文”教学也应重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既来自外界的鼓励和刺激,又来自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它是生活,它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透着不一样的色彩。什么是生活:写不完的,便是生活了。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向上的事件,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越来越为学生正式的写作服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3.教学策略:活动体验式、点拨引导式、“三课两反思”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观察——体验——写作——点评”这一基本流程,但是,这一流程并不同于其他模式的作文教学过程,而是侧重于观察、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在以上流程中特别关注“体验”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来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培养、作文素材的筛选处理指导,真正实现将生活艺术地融入作文,将作文变成学生乐于创造的另一种生活,实现学生生活与作文的良好结合,真正将“生活作文”这一理念落实到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
(二)关于作文写作教学现状的研究(执笔:张德芬、刘思雨)
我们输入“生活”“有话可说”“作文教学”搜索,检索到2001年、2009年、2015年发表的三篇文章。研究者们的观点如下: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社会,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并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写作兴趣。二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只有通过观察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思考。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观察观察再观察”。通过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善于观察的能力。;三是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抒写生活,使作文教学 转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和写作能力的轨道上来。“生活作文”是学生在接触生活,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后,通过对写作对象的描述、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作文的形式艺术地反映生活,反思生活,以达到认识生活的本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目的。
(三)关于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执笔:张芬、刘雨)
我们输入 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 进行精确搜索,检索到2003年以来发表的20篇文章。我们选择了其中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研究者们的观点如下:
一是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生们
不愿意写作文,大部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或是翻来覆去的只会写一件陈年旧事。学生们抱怨自己的生活,每天只是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只觉得生活是单调无聊的。殊不知在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学生们对生活的用心体味。如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点滴小事就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带着他们一起感受,从而学会从身边找素材。
二是积累素材,丰富内涵,有话可写
学生写作的素材除了直接来源于生活之外,大量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间接接触生活,别人的生活经历也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通过阅读可以变成自己的,间接的积累写作素材。
三是以读促写、以说促写、有章可循
写作技巧在写作中也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观察积累,有了表达的渴望,怎样写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会写、写不好会使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指导写法,有章可循,可让学生在写作中轻松应对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归纳起来,研究者们认为
1.自由写作 有了对生活的观察,有了素材的积累,学生就需要表达的空间。
2.创设情境 怎样才能写出吸引人的文章?情感是重要因素之一。外在刺激作为诱因,可激发学生的情绪冲动和写作的欲望。因此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写作动机。
3.命题灵活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作文题型,也是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采用的题型。对于这些常见的题型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既然能长久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我们教师考虑的就如何用好这些题型。4.依托网络 网络也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也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用好网络。
(四)关于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作文写作特点的研究(执笔:李玉燕)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本文的内容:一说认为写
一、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二说认为写
二、探究根源,让学生学会观察3.本文的写作特点:特点一是„„;二是„„;三是„„
(五)关于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说可说的作文教学设计(执笔:张燕燕)
.参考文献:
1.王力复:文言文教学当以诵读为先.中学语文.2013-4 文献序号+作者(冒号)+文章名称(黑点分隔号)+期刊年月
第四篇: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提到作文教学,好多老师都感到头痛。明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生几句话就把事情起因经过描述完了,看着短短几行字没思想内容的文章,问其原因,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没话可说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一、提前布置,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搜索、发现素材
古人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否则就做不好。写作文也是这样,有准备,就不费难,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由于学生刚刚跨入三年级,也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我们提前让孩子在家里照着镜子为自己画像,看谁画得像。还要找一找自己的特点,可以请家长来评价你画得像不像,如果你觉得对特点找得不准,你还可以请家长说出你的一、二个特点来。(长相、特长、爱好……)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画像,还积极评价他人的画像,说的欲望也更强烈。自然,落在笔上也就水到渠成。从孩子写的作文来看,通过提前画像,的确让孩子在画像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写作时有话可写了。
二、强化观察,让学生从生活积累中体验、寻找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平时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觉得有内容写,易于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写作的的空间就有多广。因此作文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习作四是写一处秋景。孩子们对于秋天的景象认识只能是原来存在脑中的约定俗成的印象,却往往忽略了对具体景物的观察。于是在写作前我就渗透一些习作的要求,然后又领着全班学生来到了我们校园后的十一区的小公园进行游玩、参观。边游玩边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秋天景物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可以是多感官的去观察感受,还可以展开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间、师生间放松的边游玩观察边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因此,写作时学生写作的兴趣非常高,写出的作文也有话可说。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注意通过作前丰富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现实的生活进入写作状态,并且通过多次的重复训练、诱导,使学生自然形成从生活到思维再到写作的转换,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如本次四年组组织的护蛋体验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情感体验的兴奋与收获。就是那些平时默默无语对写作文畏难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经过升华的生命是快乐的,经过体验的生命是坚强的。学生在体验之后,真切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交流,表扬、肯定。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四、加强课外小练笔,坦露真情,使孩子们学会表达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是儿童生命本真和情趣的流淌涌动。课外小练笔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的舞台。小练笔不易过多,一周一次练笔就行,每一次学生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及时认真去评,一个词、一句话用得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肯练,乐写。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练笔渐渐由一两句变成三五句、上百字……但也有没内容可写的时候,这时,我并不强求,我只是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能写多少写多少。然后及时讲评。这不但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锻炼意志,培养恒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贵在真实,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同时,还应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养成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作文的成功。
闫红,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第五篇:申论如何有话可说如何得高分
网友:申论如何有话可说?如何取得高分?
宋震:我想我把申论看成两大类题型,一大类主要是一个总结和概括的工作,这就跟申论在一开始发明的时候有一个调研课题有关,这个调研课题就是在说政府的公务员需要什么能力?调研来调研去经过若干单位的调研,最后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就是说只要考生能适应进入一个单位以后的工作,就可以了。那么一个公务员刚进入一个单位需要做什么呢?就是你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有各个方面汇报来的材料,你把各个方面的材料总结好,概括好,写成一份情况反映,然后交给领导审阅,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初级公务员应该达到的一种能力上的标准。也就是申论在命题设计的时候主要参考了课题的这么一个初步的结论,所以他要求大家进入这种规定的情境,也就是说你对总结概括类题型,无论是让你概括主要内容还是概括主要问题,大家都不要去进行评论,而是要对材料一种客观的改写式的提炼。因为如果你自己肆意把自己的主观评论加进去,就不需要你给领导整理情况反映了,你自己在屋里蒙上被子,然后领导出一个课题,你想到什么写到什么不就完了吗?
还有另一部分,大家最后一篇文章要去发挥,大家要把握主要内容,主题和主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2000年他讲印刷厂和居民打官司,这是一个事实,主要内容我们提炼起来就是说是工业布局和生活布局有冲突,也就是说工业布局和生活布局规划的不合理,我认为这是它的主要内容。在这个主题是什么呢?主题就要和当下的政治,就是要体现对它的深刻理解,比如说工业布局和生活布局涉及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涉及一个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说给这个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什么叫做主旨呢?主旨就是给主题一定的导向,我们讲2006年这道题它的导向是什么?就是经济应与环境协调发展,这是给一个主题一定的导向,这就是主旨。最后一篇文章要站在主旨的高度上谈事情,这就和总结概括题型截然很容易就分开了。
网友:复习了一段时间,我想请问最后申论该如何复习,怎么知道自己的答案到底能不能拿到高分?
宋震:这个我提过了,在人民日报我们有一本书,是我和邓老师亲自抓的,就是历年真题精简(申论),这本书应该说把七年来的国考真题,从01年一直到07年,以及浙江、上海、四川、山东一部分近年的非常典型的题型都做了参考范围,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印证自己写作的方向是否有偏颇之处。而且我有一个小的建议,就是大家在自己做练习的时候第一遍写出来,比如阅读完材料,然后写总结概括题型,我不要马上和范文对照,而是自己至少改过一次之后,然后再品味范文是如何写的。我不敢肯定范文一定是90分的娟子,但是我基本觉得范文能得到七、八十分就不错,如果大家最后一篇文章,还有前面这些总结概括的题型如果能达到60%的分数,我想申论就已经完成了一个战略上的胜利。
网友:申论考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
宋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第一,你的阅读能力基本上对于材料的处理应该在20分钟左右结束,也就是说有些材料对你来说是可以马上放弃的。比如说一般来讲要让你写一种总结概括的题型,它无非就是几类情况,就是大家要学会阅读材料的时候迅速归类,第一大类是说现状,这个分成两小类,第一类是定量式,就是大段大段的数据,有时候有表格,甚至有漫画,这些对你来说不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呢?就是现状类的定型类的,比如对现状的总结,评价,这是大家在最后总结概括的时候有用的东西。还有它通常会讲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它一定会谈到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么你就应该把属于原因的部分进行合并,他一定会说这件事情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后果,你要把后果类集中到一块儿,面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政府对这个事他一定会有相应的对策,他一定会有那么三五则给定材料是谈对策的,你既然谈对策,你把对策总结好了,你再写情况反映的时候,如果你是领导你想看到什么,看到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一两句话有一个概述。定量的部分,我一般觉得大家不要过于敏感,如果非要使数字的话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这道题基本上让你写五百字,如果让你写二百字就不要加数字,如果是五百字左右你可以加数字,而且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领导看一个材料如果他看数字,他一定是很震撼人心的数字,或者是对你很强烈的数字,如果你要引用数字的话要这样去做。领导还要看到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不好的后果,既然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了,各个地方已经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哪些对策是有效的,为什么,哪些对策是无效的,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什么样进一步的建议没有。我想对这个可能是阅卷者比较喜欢的。
对于最后一篇文章,我的建议最重要就是把它写完整。这些年来一直徘徊在三、四十分,就是因为很多人写到最后一道题写不完,你作为一个残疾人,你是无法参加08年下季奥运会的,你只能参加残奥会,你拿到的金牌是残奥会的金牌,结构的完整性对我们应该说是最重要的。还有另外一个补充的地方,大家今年要尤其重视公文的写作,尤其是调查报告,我想今年公文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人民日报申论那本教材里面对公文也进行了相应的总结。
网友:老师您好,为了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我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现在已经接近考试了,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这段时间学习的东西整合到一起变成自己的东西?
宋震:我对这位网友的建议就是,我不知道你的材料积累到什么程度了,就写最后一篇文章而言有一句话,叫“待圣人也”,17大怎么表述的你应该知道,你应该完成对于这种经典表述的复述工作,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它默写出来,而是你应该把它能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而且要有意识的在你写文章的时候进行使用。
网友:宋老师您好,一般申论问题都有三个,如果第二个问题是请写出对策,我说了七条,那么第三个问题又让我写一篇文章,我是否将七条具体的问题开展作为一篇文章来引用?
主持人:这个学生因为是把这道问题分化了,给的具体题目是这样的,现在关于治安方面的专项治理很少了,根据为了保障人权,我是否应该还在对策中涉及到关于治安专项治理这块的东西?
宋震:这涉及到一类题型,实际上这位同学有一个误解,就是现在早已经不是所谓的三段题型了,实际上按细点的分类是分成四种题型,第一种题型是总结概括题型,第二种题型是综合分析类题型,第三种题型是提出对策类题型,第四种题型是我们常说的写好最后一篇文章,他主要问题是集中在提出对策这类题型中。一般来讲我们建议同学提对策的时候按照三大层面和七大手段去应对。
所谓的三大层面就是说观念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操作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制度型层面。为什么从这三个层面来说?因为一般提对策都是针对问题,出了问题首先是观念上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观念层面以正确的观念和理念去引导正确的行动,这是我们的一种目的。第二个就是操作性层面,也就是说给您材料里已经现实性发生的问题,你是否已经考虑去解决它?第三个就是说所谓的制度型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去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是一个大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中大家还可以用到不同的手段,比如说我们常说的七大手段,比如说教育手段,比如说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监督手段、技术手段等等。我们要把这几个手段运用在几大层面,当然了有些同学说我最后一篇文章能不能偷偷懒,把前面写的对策题扩充以后放到最后一篇文章里去写?按照现在的阅卷体制来讲应该说如果你写最后一篇文章的时候时间实在来不及,可以这么做,但是这仍然是有一定风险的。我并不推荐大家这样做,这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得已而为之的。而且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相应的对策按照这几大层面稍微归拢归拢,而且最好在写最后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提到,他前面一定有一段提到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你这几条对策和你前面提到的这些原因尽量能做到一一对应,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最后一篇文章写的非常有逻辑性,恐怕会给你能增一些色彩吧。
网友:请问申论的第二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格式应该怎么做?是不是每一点都要另起一段?
宋震:一般来讲如果是提出对策方案的话,大家尽量避免使用阿拉伯数字,我建议大家使用第一逗号,第二逗号,第三逗号这种方式,因为大家对提出对策题型比较关心,我今年提醒大家在备考的时候有一种题型有点像提出对策,但是很容易被忽略,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的条例,比如我说请你就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若干个阅处意见,大家兴奋点都在我如何解决问题,而现在题型改成比如说我考节能减排,这方面我有一个条例,需要你在机关里组织落实工作,你可能往往对这种题型准备不足,反而答得不好。所以大家对机关里头的落实文件是不是还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事情。
申论看懂材料却写不出来怎么办
网友:申论的材料能够读得懂,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写不出来,这样怎么办?
宋震:还是应该分成两类题型,一类题型就是总结概括,包括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分析某个事物的制约因素,分析某件事情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都是来源于给定材料的,也就是说你只要完成一种总结概括的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你自己发挥,基本上你读一下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那本书里的材料的话,我们基本上是原材料的改写,如果他实在写的很散,那么我们自己要完成一个提炼的工作,一般它给定材料里都有相当数量的定性的语言,就是七千字最后对你有用的也就七百字左右,你只要把这十分之一的文字理出一个内在的逻辑,我想你就已经把第一大类的题型完成好了。
至于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我刚才说的,在主旨的层面上,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一般我们现在都是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贯彻科学发展观,还有就是构建服务型政府,从这几个角度去谈,他站到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你只要抓到了所谓给定材料的主导,基本上主要内容你能总结出来,你能延伸到主题,再给主题一个导向,你就可以站在主旨的层面上去写最后一篇文章。
网友:您好,请问申论每道题是否都有字数限制?是否在少于规定字数的10%就要扣分?有时看完材料觉得有几点可以概括出来,如果要考虑到规定的数字觉得写不了那么多,这时候是不是增加字数,防止字数不够扣分呢?
宋震:这个问题提的比较好,很关键的问题,超过少于都会扣分,大家掌握一个量,比如说200字以内,你写到190余字,写到180字恐怕就少点,写到190字,如果350字的话你写到330字,如果要求你写500字以内的话你写到460余字,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的。另外他问的问题是是不是要距离说明,一般来讲我们总结概括的时候,因为例子嘛,它是属于现状部分的定量部分,尤其是负面事实信息,这个在最后总结概括的时候都是会被吸收掉的,而不是最后字数不够,例子来充,如果你这么来做的话领导看到的肯定是片面的东西,我再一次强调的是你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你给领导写的是一个客观的、全面的情况反映,而不是一个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说我想让领导看见这个东西我就要举例子,我不想让领导看这个东西我就不举例子,我不建议以这种举例子的方式去做,实际上如果200字,350字,还是有很多可写的。比如说这个现状综述的部分可以写两句话,一个是对于这个现状的,就是我们一般推荐大家要写四段,第一段是写一个缘起,领导看话不能直接让领导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你总有一个过渡的话,这个我们称为缘起,缘起通常是强调一个事物的重要性,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话我写一个现状综述,然后把问题简要的罗列一下,这就是三句话,然后我肯定会进行第三段,我会进行一个所谓的分析,分析是来源于给定材料里有什么你就分析什么,有时候让你分析原因,有时候让你分析后果,有时候让你谈谈意义,如果有原因的话你原因说那么一两句,后果你可以总结一句话,两句话,然后提到对策的时候,现在考题往往对策部分是很丰富的,所以实际上对策部分你有可能总结到150字到180字,最后再一句定性的话结尾。其实这样的话350字,现在基本上总结概括题在350字到500字之间,不大可能出现200字的总结概括题型,所以说我不建议他以一种举例子的方式去填充。
网友:请问宋老师,最后这几天应该做点什么?是不是应该好好休息,不用再复习了呢?
宋震:这两天应该是黄金的时间,我建议大家要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复习呢?比如申论你应该保证在做申论题型的时候,应该是在下午,他几点考试大家就几点做,他花两个半小时,大家把生物钟调过来,这比休息最重要,当然最后一天了,你可以随便翻翻书,如果心理状态比较好的话最后一天轻松的做一套题,最后是国考,比如选06年的题做一下,或者05年的07年的,就是这几年,或者你选择浙江省07年的,因为浙江省的考题比较接近国考,他在命题的时候两个趋向比较靠近。所以你可以拿省市的题练一下,这些日子一到下午就做题,如果说考试是两个半小时,我建议大家做三个小时,三个小时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当别人的体力已经支撑不住的时候,你正好是体力还过得去的时候,所以说你写最后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比别人脑子要清楚的多,包括行测,行测如果让你做两个小时的话,你应该上午练够两个半小时,主要就是调整生物钟,而且晚上最好11点以前入睡,早晨7点起床,生物钟的调整我想是最重要的。至于实在要是比如说复习开展的比较早,题也做的差不多了,因为我见到一个学生,我跟他们讲你要做20组题,我在冲刺班又遇到了这个学生,他竟然做了30余组题,也就是30多套,这个时候如果你到最后觉得我都做过了,太烦了,那也不妨休息一下,如果你刚刚开始介入到这件事情中来,这些日子还要三步并做两步,快马加鞭,按时睡觉,保证睡眠,按照超过考试时间半个小时来把自己的体能做一种适应性的调整。
主持人:最后请宋老师对我们一些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说一些祝福的话。
宋震:应该说就公务员考试来讲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对于大家来讲可能你上大学之前,你做过一个所谓的专业设计的选择,但是很少有人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选择,我认为第一个职业,人生中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公务员应该说这是一块试金石,如果你用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品位一下这个岗位的酸甜苦辣,你也许会觉得我特别适合做,或者不太适合做,当不太适合做的时候我有可能克服自己最低一块木板,以适应这个环境,也会有些人觉得自己恐怕并不适合于做公务员,你也可以离开这个岗位,但是将来也许你到四、五十岁你不会后悔。从这个角度来讲为追求一个职业设计,大家应该为公务员不惜付出奋战三年,我想如果你真正是从职位的设计角度来定位这件事情的话,你值得为它付出三年以上的时间,值得为它付出五次以上的,就是说你用五次考试来验证自己还适不适合去考公务员的考试,不要妄自菲薄。当然它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因为你入了机关之后如何与人打交道这都有很多的事情在后面,所以大家既要在战略上重视它,但是有时候也要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因为要把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做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后预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