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如何才能有话可说?
作文,如何才能有话可说?
高德华
原创于: 2011-10-15 08:32:06
标签: 教育,写作
(按语:此文是本人应某网站之约写的一篇稿件,后投《中华语文网》,该网是中国第一语文门户网,名师荟萃,写手如云。本文是9月15日投入教师博客的,发出后,我一直未看结果,前两天上去看看,竟然进入了最热文章,目前尚列“一月点击排行”的第一名。现转发于此。)
据我了解,现在学生普遍畏惧作文,怕写作文。之所以怕,是因为拿起笔来无话可说。前不久,有位学生家长跟我聊到孩子的作文问题时说:“我的儿子五年级了,作文一直写不好,他感到没什么好写的,我跟儿子说,作文要作,就是要作假,写假的;可儿子说,作文要写真的。究竟是写真的好还是写假的好?”笔者曾参加过全国初中学生创新作文大奖赛的评审工作,发现写情感类的作文多,且50%以上的写母亲。这实际上也是无话可说的一种表现,因为只有母亲他(她)最熟悉、写得最多,如写别的就感到无话可说了。
那么,作起文来,怎样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呢?要做的当然很多,但关键是三点:一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二是要善于虚实相生;三是要善于夹叙夹议。
先说观察生活的问题。观察生活,就是要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变化。有的孩子只顾埋头读书,低头走路,就是抬头走路,也不留心观察路前路边的变化。比如,不久前,家人告诉我,我家住宅楼东边的一混凝土的搅拌场搬走。这个搅拌场是个大污染源,家里因此每天都有擦不尽的灰尘,很是头痛。获悉这个“眼中盯”被拔掉,十分高兴,便打电话邻居以吐快慰之情。不料,接电话的是其孩子,是个初中生。我问他注意到搅拌场搬走了这事没有,他说没有。事实上,这孩子每天放学回家,走到小区前面的巷子里,迎头就是不到两百米远的高大搅拌机、数层楼高的圆柱形水泥塔和堆积如山的碎石场,这个已发生了一个
多月的巨大变化,这孩子竟浑然不觉。这样的巨变都熟视无睹,身边的细小变化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关注了这个变化,写一篇环保方面的作文还会无话可说吗?事实上,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同太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大小变化,笔下的素材,定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再说虚实相生的问题。前面说到那个家长问作文是写真的好,还是写假的好。其实她说的是实与虚的问题。她的假就是说虚构、虚拟。我的回答是,全真不好写,全假更不行,实实虚虚,虚实相生才好。托尔斯泰的“直接写某个人,绝不典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复制真实生活,文章就会索然无味;如果一味编造荒诞离奇的情节,同样使读者反感。只有像鲁迅那样“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笔下的人物才能成为鲜活的典型。需要说明的是,写“虚”是允许合情合理、艺术加工的“虚构”与“虚拟”,但绝不是违背情理、高大全式的“虚假”。我有个朋友,是湖北省作协会员,有不少作品在《小小说》上发表,他将其集结成册,要我写了篇序言,我发现他在作品中虚实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我在评点他的文章中写道:“经作者改编的古典人物形象,在这部小说集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物大多出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如焦大、猪八戒、武松等等,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如华佗、扁鹊等。作者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这些人物跨越时空,来到现实世界,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做个‘识时务’的俊杰。其用意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并收到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己的见闻和感悟,转换视角,虚拟角色,走进新奇别致的写作空间。
最后,说说夹叙夹议的问题。中小学生写作文的一个通病就是叙而不议。事实上,夹叙夹议,不仅能使文章有话可说,显得丰满,还能使文章思想升华,主旨明确,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会给出一个好的分数。夹叙夹议的确能使文章大为增色。比如毛泽东一生读过十多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夹叙夹议的典范之作。该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书中随处可见的“光曰”,就是司马光在发议论。笔者对夹叙夹议也情有独钟。比如,笔者有位同事,41岁时身患肝癌而逝世。在他逝世后,我写了篇文章《想念光曙》(被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刊用)。文中记叙了光曙同志在医院里检查出有明显的肝硬化症状后,未到医院住院治疗,却参加了一场紧张的防洪抢险战斗。那是一场殊死的搏斗。那两天江汛在涨,却酷阳似火,工地上既无水喝,又无粮食,身体健壮的人都感到饥渴劳累到了承受的极限,而光曙这个已病入膏肓的人,却在那里背了两天一夜的土。文章夹着议论:“光曙啊,两天的超负荷劳动,这对于一个
严重肝病者意味着什么?难道你不知道?你一定知道,那两天别人支付的是力气,你支付的却是生命;光曙啊,你做到了,当国家和人民处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你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总之,做到了上述三条,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第二篇: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提到作文教学,好多老师都感到头痛。明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生几句话就把事情起因经过描述完了,看着短短几行字没思想内容的文章,问其原因,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没话可说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一、提前布置,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搜索、发现素材
古人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否则就做不好。写作文也是这样,有准备,就不费难,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由于学生刚刚跨入三年级,也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我们提前让孩子在家里照着镜子为自己画像,看谁画得像。还要找一找自己的特点,可以请家长来评价你画得像不像,如果你觉得对特点找得不准,你还可以请家长说出你的一、二个特点来。(长相、特长、爱好……)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画像,还积极评价他人的画像,说的欲望也更强烈。自然,落在笔上也就水到渠成。从孩子写的作文来看,通过提前画像,的确让孩子在画像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写作时有话可写了。
二、强化观察,让学生从生活积累中体验、寻找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平时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觉得有内容写,易于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写作的的空间就有多广。因此作文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习作四是写一处秋景。孩子们对于秋天的景象认识只能是原来存在脑中的约定俗成的印象,却往往忽略了对具体景物的观察。于是在写作前我就渗透一些习作的要求,然后又领着全班学生来到了我们校园后的十一区的小公园进行游玩、参观。边游玩边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秋天景物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可以是多感官的去观察感受,还可以展开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间、师生间放松的边游玩观察边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因此,写作时学生写作的兴趣非常高,写出的作文也有话可说。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注意通过作前丰富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现实的生活进入写作状态,并且通过多次的重复训练、诱导,使学生自然形成从生活到思维再到写作的转换,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如本次四年组组织的护蛋体验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情感体验的兴奋与收获。就是那些平时默默无语对写作文畏难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经过升华的生命是快乐的,经过体验的生命是坚强的。学生在体验之后,真切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交流,表扬、肯定。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四、加强课外小练笔,坦露真情,使孩子们学会表达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是儿童生命本真和情趣的流淌涌动。课外小练笔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的舞台。小练笔不易过多,一周一次练笔就行,每一次学生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及时认真去评,一个词、一句话用得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肯练,乐写。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练笔渐渐由一两句变成三五句、上百字……但也有没内容可写的时候,这时,我并不强求,我只是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能写多少写多少。然后及时讲评。这不但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锻炼意志,培养恒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贵在真实,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同时,还应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养成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作文的成功。
闫红,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第三篇:“有为才能有位”读后感
《有为才能有位》读后感
首先,感谢公司领导发给我们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对于从业者与管理者都有一定的启发与激励作用。本书是一本把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读物,这样使理论有力而不显得空洞,案例精准而连贯。
有为才能有位,顾名思议,是说一个人只有有了相应的作为,才会获得相匹配的权势与地位。
当然,任何词句的意义都是可以多方面的理解的。
首先,“有为”的“为”在这句话里是一个关键,对它的理解将决定对整句话的理解。
“为”一般理解为“行为”。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为”就是“作为、行为”的意思,指君子的言行是有原则的,不会为了利益与祸患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用这种意义,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一个人必须有所作为,秉持自己的原则,才能获得相应的地位。
“为”也有另一种解释,“以为、认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想要获得什么,或者简单的想要买什么菜回来做午饭,都要预先在脑海里进行思索。你的思索中“认为”的东西,将决定你的“位”。其实,这也就是你的目标、规划,以及你的信心与野望。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能一支军队里只有一个将军,但如果你连当将军的想法都没有,那你连班长都不会当上,甚至你都做不好一个士兵。
就像一个班级里有30名学生,有20名学生想考第一名,那剩下的10名学生中最好的也只能得21名,哪怕剩下的10名学生都想得第二名。因为,你的野望决定你的努力、信心,而你的努力、信心决定你的成就。所以,谦虚与心虚要分开,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为”还有另一种解释,“行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可见一个人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养成好的习惯,一个人才能扎实的朝目标迈进。
综上,“为”是一个人从思想上、行动上的综合的习惯、做法,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原则与能力。
因此,要想“有为”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意志、原则与能力这三个方面。
意志方面,主要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生活需求、上进心等因人而异的自我意志体现。放在职场的情况就是能否吃苦、是否积极学习、是否有做好干好一件事的耐心等。
作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们缺少经验、阅历,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深化还在初始阶段。这样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耐心的去干好手头的工作,去积极地学习实践,形成我们自己的特长,从而是自己能占有一席之地并独当一面。可能条件艰苦,人际关系不如意,但我想那不是我们逃避的理由,因为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野望。
原则方面,主要包含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道德修养与世界观等。实际就是一个人的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
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好的个人道德与法律观念,这样我们才能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作为一名从业者,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岗位与公司,这样我们才能与公司绑在一起,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当然,我们会碰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时我们需要理智的思考,可以向领导提出或提请辞职。但在未明确之前,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做出害人害己的不理智行为。
还有能力方面,能力有很多种,但可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相同能力,做出的贡献情况,这主要看一个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相同时间,能力的提高情况,这主要看一个人的成长,也就是上进心与耐性。
第一个方面,一个人的责任心决定他能否发挥他自己的能力。例如两个人分混在一起的鸭蛋和鸡蛋,一个人干的仔细且工作很有效率,另一个人只是敷衍了事且工作慢吞吞的。这件事都可以做到,但有无责任心将会使工作结果截然不同。如果我是他们的老板肯定会提拔那个仔细的。
第二个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无论有多强都需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人,从而保持住自己的地位甚至更近一步;这就产生了学习速度与学习耐性。
我想大家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郭靖与杨康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郭靖资质差,杨康天赋绝佳,在他们学武的前期,杨康遥遥领先,郭靖拍马难及,各个武林名宿都不看好郭靖。但结果是,郭靖最后成为天下五绝中的“北侠”,而杨康英年惨死。当然,这个例子有些特殊。
上学时,老师就经常对我们说,不怕慢就怕暂,我们的差距不是一天、一周、一月或一年中形成的,而是整个学习生涯中长生的。当时觉得老师在说教我们,现在一想,事实如是啊。
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
第四篇:做人怎么样才能有大局观
早晨,校长发信息通知所有老师中午例会时“五分钟大家谈”的主题是:学校多处张贴的宣传版被学生戳了许多洞,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教师,直至收到这个信息,我才注意到学校各处张贴的宣传版被学生用手指、用笔戳出一个一个小洞洞,被破坏的程度还是相当严重的,几乎没有一个光滑的宣传版了。可想而知,被破坏成这样肯定非一日之功,可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我、我们,为什么没有早早对学生进行教育,避免这样的局面形成呢。是我们这些老师没有责任心吗?是我们这些老师不懂教育吗?是我们老师不懂“勿以恶小而为之”吗?
非也,非也,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没有大局观,没有整体观。科任老师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本科教学;班主任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班级管理;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自己手中的工作,忙忙碌碌中就没有人停下脚步去认真的看看墙上的张贴画,或者看到了,也只是看到了,没有触动到自己教育那根敏感的神经,因为潜意识里似乎觉得与自己的工作重心无关,因为潜识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直至校长陪同外来领导巡查,站在外来领导挑剔的角度,那一张张被破坏的宣传版突兀的显眼起来。于是刺激了校长的神经,于是有了众人的反省。
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应当是一个整体,可自从班主任费提高以后,教学和德育被分割开了,科任老师只抓教学,德育那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有些学生不良的行为,不好的习惯,科任老师也不太愿意多费口舌,多花心思,“每周一歌”不愿多提前几分钟到班,自己课上学生做眼保健操好或不好也不关心,更有甚者,学生在科任老师的课上身体不舒服了,科任老师也不愿意多打一个电话,而是让学生满校园的找班主任去处理。原因仅仅是班主任多拿了二百元钱,也就因为这个,学校领导也无法多为班主任说话,什么事情的板子(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只好打在班主任身上。可以想象,除了领导,还有谁愿意去多关心学校的环境呢?老师的心不一致了,老师的心里有了杂念,于是一个班级的教育就不完整了,一个学校的教育就会有了漏洞。我想这个被破坏的宣传版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第五篇:懂得付出才能有收获
懂得付出才能有收获
——教育叙事
大海林林业局第四中学蒋秀敏
在世间,有些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给予,自己却越来越少;而有些东西在给予的同时收获也就越来越多。这种东西就是爱的付出!只有教师的无私的付出,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家长对教师的尊重,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因为爱可以消融世间的冰冷、隔阂、矛盾、仇视------可见爱的力量的博大与精深。
在从事教学的十几年的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关爱之心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
我说教的班是平行班,学生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纪律差。对后进生,不能只在“差”字上打转转,要正确认识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成长发展过程、父母期望程度等都有所了解,弄清差的原因,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产生自我转化的内动力。作为老师,帮助父母重新认识孩子,也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环节。我班有位学生卢林(化名),在高一时经常抽烟、晚上上网吧,白天旷课,课堂上从不听课,要么睡觉,要么说话。所有任课教师拿他没办法。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低,每天忙于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孩子。加之父母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能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卢林从不听父母的话,说轻了当耳旁风,说重了就整天泡在网吧里,几天也不回家。时间一长,家长就放
弃了。家长常用的教育方式也是非打即骂。因此,我得做通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教给家长正确的育人方法。我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少打骂,多鼓励。监督和帮助孩子,随时与老师联系,促使孩子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
我除了与家长携手以外还用慈母之爱去感化他,坚持给他们“开小灶”、谈心、“长善救失”,从点滴小事关心他,培养他的自爱心,再从纪律上委婉地指出不足,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要振奋她的精神,还必须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我首先诚恳地表扬她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学习不好,只是方法上有所欠缺。我就采取帮助他突破学习的方法,创造条件让其把光闪出来,后来通过不断地强化闪光点,他在学习上确立了信心,有了学习兴趣,高一升高二的考试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我及时的在班级表扬了他,写进光荣榜,贴在教室里,又打电话告诉他的父母,父母也为他的改变乐的合不拢嘴。我又进一步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他的学习效率提高很多。
总之,在我的教学中,关于付出事例还很多,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你以何种方式付出,关键的问题是否“对症下药”;是否把一颗关爱之心做为感性教育的基础,只有这样的付出,才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懂得付出才能有收获
——教育叙事
大海林林业局第四中学
蒋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