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

时间:2019-05-14 20: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

前言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次调查报告,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我的家乡——XXX,XXX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据说XXX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需要国家下发补助。因此,我们小村的人并不富有,大多数只能满足日常生活。即便如此,现在的生活也要比改革开放前好太多。下面我以一个最普通的角度来看待这几十年的变化,从中来展示改革的巨大成果。然而,因拘泥于一隅,而以我目前的经历来说,看待问题并不全面,所以这只是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调查对象:家乡村民,主要是外出务工者。调查方式:访谈,实地调查及亲身体验。

调查时间:2012年2月4号——2012年2月14号

下面是我的调查结果: 1.村民住房:

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村民的住房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土坯房到青瓦房,再由青瓦房到平房,甚至现在已有不少家住上了二层小楼了。以前,村民关注的是不是有地方住,而现在,他们关注的却是住的地方怎么样,他们已有多余的钱财去装修,去美化他们的居所。

2.村民生活环境:

以前,村里面全是土路,每逢下雨天,路上满是泥泞,坑坑洼洼的,甭说是车了,即使徒步走,也很难通过,汽车或是自行车必会陷入其中;而现在,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土路,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水泥路,虽没有城市中的柏油马路那么宽阔,但好在顺畅许多。当然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也有不如从前的地方。比如,现在的村落比起从前,丧失了很多绿色的风景,不少树木被看到,不少土地被平整,被建筑代替。再比如,以前,清澈的河水逐渐变得混浊,直至今年我回家,它已干枯了。。。

3.村民生活条件:

以前,每家每户基本都在为生计发愁,每顿吃窝窝头是常事,偶尔吃顿白面馍,就是很富裕的家庭了;而现在,每顿大鱼大肉是常事,基本没有挨饿的情况发生。改革开放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富足的物质生活,还使得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以前,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偶尔的隔壁村因为红白事许上一场电影,有人会跑十几里路去看,而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一群人围在一块谈天说地而已;但现在,家家有电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甚至不少家已经装上了电脑。以前,没有一户人家有电话,更没有人会有手机;而现在,电话,手机家家必备,是为了和出门在外的亲人联系方便。

4.农村政策:

最近几年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压力,而且农村养老保险及低保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给部分村民一定的生活保障。

5.村民外出务工情况:

改革开放不仅给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人们的心胸,村民变得不再满足于现状了。虽说农民的生活的确有了好转,但大多数家庭也只是有了些许的闲钱,这种转变跟城市人的生活比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所以,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了停留十几或几十年的家乡,挤入了轰轰烈烈的外出务工潮流。据我询问的少数外出打工同乡说,他们出去的目的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其他人的目的则是仅仅为了赚钱。可以肯定的是,外面的世界的确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对我那些不懂太多知识和技术的同乡来说,找些轻松的工作的机会又是很渺茫的,他们做的大多是最苦、最累、也最脏的工作,但是收获的和城里人却是天壤之别。

据他们说,在外面漂流的日子很苦,可是他们依然不能回家,因为在外面再苦,挣来的节省下来的钱才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如若呆在家乡,凭借几亩地的收入是绝不可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各种各样的又必须的消费。

6.“空巢老人”情况: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确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视野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像城市人看齐。原本朴实的安于平淡的村民也丧失了平常心,也由于生活压力所迫,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了家乡。结果,村中遗留下来的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

结语:

1.结果与讨论: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至今,不仅给农民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的文化、政治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相对30年前,农民有更多休闲选择。电视、网络在部分农村普及。由于物质生活的提升,有些农民还会在附近进行垂钓。但是选择旅行的农民仍然人数甚少。大多数农民选择到附近的休闲场所或者走亲访友来度过周末。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为农民颁布了诸多政策,如土地责任承包制,减免学杂费、农业税等,这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同时,一些农民不失时机地抓住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政策,跟着时代一同发展、进步,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及管理技术,发挥各自的所长和技能,使年纯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改善和提高。

2.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确有很大进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然而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举例如下:

1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差距有多大。因为贫富差距的剧烈偏差,导致很多人会出现仇富心理,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隐患,从社会犯罪率的上升就可见一斑。所以,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必须也应该收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

2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多的关注于经济建设,社会上出现了人人逐利的思想,甚○至金钱至上的信条也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当今社会,没钱寸步难行。没钱,你不可能接受优良的教育,种种高昂的择校费限制着你;没钱,现在你买不起合适的衣服,廉价的衣服质量早已没了保证;没钱,你也买不起超市里的东西;没钱,远程旅游成为奢望,你只能呆在家乡附近,除非你和那些有决心的人一样能徒步跨越几个省。。。而,有钱了,你可以接受优质教育,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你可以去超市买任何想吃的东西,你也可以随意游玩世界,更有甚者,若你的钱足够多,某种时刻也是你生命的保证,也是你身份的象征。基于这种认知,金钱主义怎么不会奉行呢?至于怎么改变这种逐渐扭曲的风气,我想,只能通过教育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来改变,这会是一项长期工程。

3农村人员的大量外流,不但产生了大量的无依无靠的“空巢老人”,也造成不○少土地的荒废,一定程度上给粮食的产量埋下隐患。

3.体会: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认识又更清晰了几分,现在的社会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我们国家努力,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就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只要公平、正义还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和机构的准则,那它腾飞的希望就永不会湮灭。

第二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的新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的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的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的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土特产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的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食用已不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这都是家乡人民确实感受到的,也是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

住房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几乎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大部分还是土坯瓦房,房子里只有几件破旧的旧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家乡人民逐渐建起了楼房,有些人还搬到了街上或县城。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政府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使人民以优惠的价格搬进了优美的校区,小区里房屋整齐,设备齐全,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更加深入人心的是,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免去了学杂费,而且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帮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医疗方面:

以前,家乡人民看病特别困难,而且贵,一旦生病,就尽量自然恢复,结果酿成很多不良后果。而现在,有了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这些年的医疗保险,只需交纳部分费用,就可享受国家的补贴。这着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以上的方方面面说明,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让家乡人民受惠颇多。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Fpg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の变化

我の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の新县,一个山青水秀の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の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の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の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の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の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の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の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の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の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の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の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の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の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の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の硬化公路把家乡の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の尴尬情形了。更重要の是,家乡の土特产和丰富の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の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の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の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の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Fpg

Fpg 活,生活食用已不再受季节地域の限制,这都是家乡人民确实感受到の,也是家乡人民津津乐道の。

住房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几乎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の房子里,大部分还是土坯瓦房,房子里只有几件破旧の旧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收入の增加,家乡人民逐渐建起了楼房,有些人还搬到了街上或县城。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随着新农村の建设,政府进行了合理の规划,使人民以优惠の价格搬进了优美の校区,小区里房屋整齐,设备齐全,说不尽の称心如意。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の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の变化。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の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の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の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の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更加深入人心の是,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免去了学杂费,而且对部分困难家庭の学生予以生活补助,帮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の!

医疗方面:

以前,家乡人民看病特别困难,而且贵,一旦生病,就尽量自然恢复,结果酿成很多不良后果。而现在,有了国家の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这些年の医疗保险,只需交纳部分费用,就可享受国家の补贴。这着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以上の方方面面说明,改革开放给我の家乡带来了难以想象の巨大变化,让家乡人民受惠颇多。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

Fpg

第四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五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合集5篇)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的变化 在这个暑假, 我对我的家乡——黄冈进行了社会调查,采取了网络查询加亲身深入社会实践的两强结合法,对三十年来家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究,深深地感......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我来自云南,我的家乡是云南省宣威市,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

    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了现在的盐城。 盐城是一块富绕的土地,是黄海奉送给盐阜儿女的一份厚礼,盐城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寄......

    浅谈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的变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打乱了我们生活原本的样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掀起了一场坚决打赢疫情防......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江西)的变化 毛泽东概论课后讨论小组 CS1210第二小组 组长:张慧 U201215091 组员:李诗琪 U201215093 杨栋梁 U201215098 舒熙 U201215100 肖融 U2012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