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校园一支队伍一种课程一所学校
一个校园一支队伍一种课程一所学校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何传承文化并运用这些文化成果发展自身,以增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作为对人类自身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诞生了,并成为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
解剖这一“细胞”可见,教师是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成果对学生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人,学生是接受运用文化成果对自身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人。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育的“营盘”是学校,由教育设施设备和教师以及学生构成;“流水”的是学生。在这个“营盘”中,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发展学生,教师也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如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并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学校教育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就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笔者参与了我们江苏省外国语学校近20年的建校历程。本文以此为“实证”,归结制订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规划的一般过程,反思学校建设、发展的三项核心工作――以营建“三风”为核心的物质、精神校园建设,以师德、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建设和以“新课改”为核心的学校课程特色建设。
一、按规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建校之首要是制定规划。
规划的第一步是学校发展定位。建成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人,这既是学校今后一切工作的目标指向,也是其出发点。我校在建校之初对此进行了专题研讨。目的很明确,并不只是为了研讨出一个对学校发展质量定位的文字表述,而是通过研讨,使全体老师尤其是行政班子成员对学校发展质量内涵的定位表述产生深刻的认识,使之成为今后指导一切建校行为的学校共识。通过几上几下的研讨,我们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一所具有“文理兼优,‘语言’见长”的鲜明育人特色,让全体师生拥有充分自主的发展机会,在课程及教学特色、专业化团队、德育心育化和艺体美育建设方面,引领江苏省基础教育发展的知名特色学校。育人目标:培养“文理兼优,‘语言’见长”,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健全,且具有“求真求新”之文化精神,“崇文崇雅”之修养气质的学生。
第二步是确定规划的各项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建设的规划方案、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学生培养的课程计划等等,特别是校训、“三风”的建设。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以文化育人,文化精神是对人产生根本影响的精神动力。作为办学者,在校园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育人的质量,更要关注育人的伴生成果――呈现于校园中、师生身上的精神风貌。这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应于教师队伍建设――师风;对应于课程中的学生培养――学风;对应于校园建设并与教风、学风相融合――校风。“三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建学校,需有一个“树”――“建”的过程。建校初期主要在“树”――尽快树立;以后的发展则重在不断地“建”――培育、发展。新建学校在制订校园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课程计划的同时,须展开对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既为制订三个专题规划树以相应的文化标高,也为三个专题规划中具体内容的落实旨归于师生,树立精神的追求目标。我校在建校初期专门召开了几次与制订三个专题规划相配套的“三风”研讨会,最后确定校风为“崇文、崇雅”;教风为“严谨、严格”;学风为“求真、求新”;校训为“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研讨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研讨结果的本身,而在于提高大家对三个专题规划中具体内容的落实与“三风”建设之关系的认识,在理论上为以后的实践成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规划第三步:谋划实施的具体策略。如果说办学与育人目标的确定、物质条件的准备和师资、教育质量的定位,还可以在思考中“纸上谈兵”,实施的过程也可以经思考、分解,在文本中描绘“蓝图”,确定阶段性目标,那么,对实施策略、方法的谋划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更是一个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学校既需接受社会的支持、支撑,也会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建设新校的实际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为实现规划目标而设想的实施步骤,在每一步骤中谋划的策略和方法,只能是一种原则的设定,有时事先已谋定了的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只能随之而做适当的调整。真正具体的策略、方法只能在实践中应时产生。
所以,如果规划由纲要和方案组成,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还是先定纲要,后订方案。先在研讨中考虑好最基本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考虑好在纵向时间上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与步骤,考虑好在横向意义上分项工作实施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关于校园建设的规划方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学生培养的课程计划);然后分别在以后的三个5年中制订阶段性具体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根据实施方案,针对具体情况,斟酌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调整或修正某些局部的目标方向。
二、用“心”构建一个“文”“雅”的校园
规划基本完成,接着,分步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建设校园。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在物质校园建设中,要重视其文化的含量。我校的校训为“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意在激励鞭策教师、学生脚踏实地把握好每一个今天,唯此才可以为自己明天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在建设物质校园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为下一步工作――建设精神校园乃至凝聚校园精神设留“伏笔”。我校的校风建设追求的目标是“崇文、崇雅”,这里有两层含义:物质校园建设需追求“文”“雅”,师生在精神层面上也应该追求“文”“雅”,要创设与“严格、严谨”之教风、“求真、求新”之学风相吻合的校园物质环境,凝聚“把握今天,创造明天”“自强不息”的校园“拓荒牛”精神。这就是我们在物质校园建设中考虑的文化含量。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校在校园建设中设计并实现了三个系列的主题文化景观:“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校园精神系列、“严格、严谨”教风系列、“求真、求新”学风系列。
1.“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校园精神系列设有景观文化广场2片:一是“厚德载物”水石景观广场,广场中央建一水池,意喻水之泱泱,载物至大;中置圆润坚实之大石,形比“君子”敦厚博大之胸襟、品德。整个景观取中国古典美学“梅”喻“贞”、“竹”喻“节”之“比德”法,以为“厚德载物”的象征。二是“自强不息”铜牛景观广场,学校南大门与主教学大楼间8000?草坪广场中央,置铜塑“拓荒牛”,犍牛扬蹄奋力拓荒之形,象征校训“把握今天,创造明天”,自强不息,永远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
2.“严格、严谨”教风系列设有景观文化广场2片。一是“师风长存”铜塑广场,广场中央置大型雕塑“师风长存”铜狮一座。“狮”谐“师”音,意寓“严格,严谨”之教风,“铜狮”北侧有一钟楼,与之呼应,楼中悬一铜钟,名曰“劝学钟”,意寓“求真,求新”之学风。二是“万世师表”铜塑广场,中塑“万世师表”孔子铜像,与形取西方文化先哲的“启蒙”铜塑隔路相对,寓中西方文化对话交流之意。另有小品景观5个,雕塑5座,主要包括陶行知塑像、范成大雕像和“传道?授业?解惑”胸像等等。
3.“求真、求新”学风系列设有雕塑10余座。教学大楼(A)内有两个庭院,庭院草坪中各置一座雕塑,一为“立雪?春风”,一为“不舍昼夜”。大楼西为“力之源”;大楼前两侧草坪中为“润物无声”、“含弘光大”。教学大楼(A)(B)间一片2500?大草坪,10余棵古银杏散植,3座雕塑错落其间:东为“心弦”,中为“三春晖”,西为“携手同行”,运动场侧为“奥林匹克”,植物园畔为“莺(英)语廊”。
校园文化需用心去建设。这“用心”不仅指在建设物质校园的过程中用“心”去建“物”,更指当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时,如何用“心”去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得到熏陶与发展。文化的作用之一是“化”人,校园文化的主要作用是熏陶(发展)学生。如何“化”人,更需用“心”。这“心”就是办学者包括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所在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理解,对凝聚校园文化精神的“三风”之实施途径的理解,更指由此而生成的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爱心。
三、建设一支德馨艺精的教师队伍
第二阶段:建设队伍。
1.组建队伍。我校当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按人事管理制度,组建教师队伍由人事局或教育局主要负责;从现实情况看,人事局或教育局一时难以或者说也不宜从其他学校抽调一批“精兵强将”来充实新建学校的教师队伍。如果以吸纳应届毕业生为主,也不尽科学、合理。怎么办?当时,本地区正在试行人事聘用制度,即在教育系统内,将所有现职改为现岗,按岗聘用,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并按此制度招聘教师。于是,我校在人事局、教育局的指导与授权下,按此制度向社会招聘教师。招聘时,特别注重两个方面:
队伍梯队。一是年龄梯队。如果光考虑现在,以招聘成熟的中年教师为主,这对今后的长远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后继也许会出现“断层”。二是职称梯队。教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应关注他在实践中所体现的能力,而不是他的职称。三是“管、育、教”梯队。既包括招聘学科教师,也包括物色班主任和选拔学校中层管理人员。
人员的“德、艺”素质结构。德指的是师德,艺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我校招聘教师,把握的标准是:“艺”为基,“德”在先。教育教学水平、能力的高低、强弱决不是判定好教师的首要条件,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在师德修养上存在差异,在教育教学水平能力达到某一基准的前提下,取舍的首要标准应该是他的师德修养状况。
2.稳定队伍。稳定之首是稳“心”。要让新聘教师的“心”稳下来,首先需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住房问题。我校从建立机制的源头上考虑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先期在学校内试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各类教师核算并兑现住房公积金款额。同时,鼓励教师按公积金制度贷款买房,并由学校出面联系房源,有的甚至由学校代为购房。由于政策宣传与制度落实到位,教师大多在较早的时候用这样的方法购置了住房。稳“心”的第二件事是齐“心”,即促进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认同,我校在近20年建校的历程中,显现了较强的凝聚力,这与长期以来的稳“心”工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只有使教师对学校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始终保有高度的认同,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才会持久。
3.磨合队伍。除了需加强教师间的工作磨合外,还应关注对应聘教师在文化品性上的融合,以形成新建学校的教师文化。我校采取的主要办法是:根据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设计一系列教师文化活动,既有坚持,也有创新,形成传统,努力让教师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崇文、崇雅”校风相匹配的文化精神。
苏州新年有寒山守岁听钟祈福之俗,学校就组织教师在校内举行文化活动,守岁静听校园新年钟声,祝福学校发展如钟声悠悠。早春,苏州有香雪海探梅之雅,学校就组织教师去西山“梅海驾浮”赏梅,举行摄影比赛等活动。夏中,苏州有野郊赏荷之举,中秋,有石湖赏月之风,学校就组织教师或去“荷塘月色”沐荷风、赏荷花,或去“石湖串月”步石桥、观月影,或去太湖乘船观赏湖光月色,直接感受苏州文化之风雅。古有苏州虎丘曲会、山塘灯会,学校就举行校园歌会,穿插普及昆剧知识、灯谜竞猜等活动,每年教师节举行文化庆祝活动,农历岁末举行新春酒会等等,以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熔铸校园教师文化,导引教师融入苏州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这样的融合,过程是漫长的,作用是隐性的,讲求的是潜移默化,难以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必有效果。
4.发展队伍。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着眼于教师团队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是提升“短板”高度,培养专业合格型教师群体。“木桶理论”表明,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因此,我们着力打造“青蓝”工程,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师徒结对、手牵手帮教”的形式,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我们还注重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很快成长为骨干教师。
二是增强“桶板”密合度,发展合作研究型教师群体。木桶的板与板之间要严丝合缝,紧密配合,才能不漏水。我们在发展教师时,定期就某一教育教学问题组织教师交流研讨。交流研讨的范围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际的,形式有时是指定交流发言,有时是自由讨论。我们还注重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中倡导合作交流,以教科研促进实践行为的改进,教师们边教、边学、边研究,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三是发挥“高板”的引领作用。着眼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并不意味着讲求个体教学风格的整齐划一,相反,必须更加注重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鼓励教师在充分认识个人特长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打造鲜明的教学个性,引领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风格化方向。
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借鉴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不能仅着眼于它的短板制约论,而应引申到“板”间的砥砺与“长板”的引领。这样,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就容易形成正向推进的良性态势。
四、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第三阶段:课程建设。
建设新校,孕生于规划,起步于物质校园建设和教师队伍组建,发展于校园“三风”文化建设和教师团队的打造,但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与实施上。办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发展学生,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的过程,当一所学校已初具规模时,应将建设的重点移至课程。
我校在重点考虑课程建设时,正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进之时。国家课程标准按课程门类制订,对其中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门类的课程只制定了一个“指南”性质的文件,没有编制统一的标准,学校既要根据“指南”设计课程内容,又要制订与内容、标准相对应的实施计划。因此,学校课程计划既包括对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也包括对其中“校本”部分的设计与开发。
我校在制订学校课程计划时,遵循了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二是细化实施地方课程(主要指教材)的过程计划;三是创造性地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校本课程计划。与之相对应,我们将学校课程设为三个基本模块:一是以实施国家课程(主要指教材之必修部分)为主的“科目课程”;二是以地方课程(主要指教材之选修部分)为主的“融合课程”;三是以校本课程(主要指学校设计、开发部分)为主的“活动课程”。前两个课程模块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实现目标;校本课程模块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相应“指南”而设定的学校“校本课程”标准为实现目标,三个课程模块均订有具体的教学计划,且将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教学计划整合成一份“学期―学年―三年”的教学计划,化为三张“学期―学年―三年”的学校总课表。同时,教学计划重在考虑学生的“学”,因此,这份教学计划的呈现,除了有“教”的进程安排外,还有以“学案”为载体的学程安排。
杨九俊、吴永军先生主编的《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中指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共同活动、产生实际的教和学的行为时,课程的意义才能实现。我们把前述的第一个课程模块称为“科目课程”,就是指该课程模块按科目内容分类而设,也指该课程模块的教学情境主要为课堂教学形态;称第二个课程模块为“融合课程”,就是指该课程模块是对相近科目的统合,也指该课程模块的教学情境主要是按学生兴趣而设的拓展教学,不一定为课堂教学形态;称第三个课程模块为“活动课程”,就是指该课程模块的教学情境主要是“课堂”外的活动,内容是校本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中最为艰巨、长期的一项工程。我们在新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落实了国家课程计划,细化了实施地方课程(主要指教材)的过程计划,设计开发了校本课程,三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情境常态化了,学校“学期―学年―三年”的课程计划包括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总课表制度化了,以“德育心育化”、“艺体美育化”为方向的校本课程特色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成绩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终端成果。课程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共同活动、产生实际的教和学的行为,纵观当下学校课堂内外的“教学情境”,师生是在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的主体?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怀揣着梦想,筚路蓝缕,开始了江苏省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近20年后,当时的梦想部分变成了现实,也有不少的遗憾。今记于此,以为继续研究的二次起点。
(周岳,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15104)
第二篇:一个人和一所学校. docx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这是一个让人疑惑的思考,是一个人造就了一所学校还是一所学校造就了一个人?我想在没有观看葛华钦校长的事迹之前,我会更多的认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无法重合的问题,但在葛校长身上,却得到了异常的和谐。是江宁特殊教育学校成就了他,但更是他成就了江宁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学校,因为这个人的付出与奉献,变得尤为美丽。这个人,带领着学校的改革与进步,变得极其魅力与丰富。
葛华钦校长的事迹早有耳闻,真正让人感动和佩服还是观看了这次报告会,这位朴实而淡定的校长的默默付出。那些接受过帮助的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述出的无声的感谢。这个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是怎样的付出才有如此的收获。看着这样一所现代化和农业化相结合的学校,曾经只有几间破校舍。很难想象一所特殊学校的一校之长每天骑着旧自行车穿街走巷的寻找学生。可以想象从中的波折,而建立一所这样的学校得有多大的决心。正是葛校长的以身作则坚持不懈才让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在葛校长带领下不仅让特殊学生学习了知识,也获得了专业的技术,让他们工作有了保障。“一个人一所学校”形容葛校长再确切不过。葛校长的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位教师,在报告会上我看到了团结,看到了每一位溧水特校的老师积极向上的精神。想象着葛校长说的:“很多重要的抉择,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决定的。”我为之动容,也为之感叹,特殊教育的意义莫过于此,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却能让特殊孩子走向社会,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这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这更是一个有爱心、真心、善心的好校长,在无形中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我为江宁教育界有如此的前辈而感到自豪,这更加激励了新一代的青年教师,要学习葛校长对孩子的关爱,对同事的护爱,以及对教育事业28年之久至永远不断的热爱。
第三篇:树立一个榜样 培养一支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树立一个榜样 培养一支队伍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重庆市渝北区工商联(2009年5月 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工作,近年来,我会对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树立一个榜样。黄孟复主席说:“工商联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做好代表人士的思想工作,带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5年3月,我区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会长的试点工作,重庆银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华同志成功当选,并当选为区政协副主席。秦华同志到任以来,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始终坚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良传统,始终从全局的高度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鼓与呼。他在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或举办的活动中,都大力的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联的性质任务。他带领广大会员积极投身光彩事业。为帮扶酉阳县贫困失学儿童,他每年亲自带队到酉阳县开展捐增活动。“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倡议全区非公经济人士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我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先后为灾区捐款(物)累计1200余万元。
秦华同志的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我区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人士的认识,转变了观念,扩大了影响,树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工商联的知名度,极大地影响、带动和鼓励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入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性人士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会有市党代表1人,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6人,区人大代表14人(其中常委2人),区政协委员47人(其中副主席1人,常委5人),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届。
二、培养一支队伍。工商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队伍。空洞的说教显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创新思维,开展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乐于接受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1、用其所长。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和掌握每一位代表性人士的特长爱好、能力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会务活动。比如有的企业家喜欢参政议政,也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就组织他们撰写议案、提案,安排他们在有关会议上发言讲话。有的企业家关心社会事务,我们就推荐他们担任社会职务。近年来,我会提交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200余件,90%以上得到了区委、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武华君等企业家提出打造龙溪餐饮美食一条街的建议,已变成现实,每年为我区新增税收2亿元以上。我会有23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担任行风评议员、特邀监察员、人民陪审员等社会职务,积极参加区四大家及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情况通报会、专题视察活动、行业评议等100余次,认真履职,建言献策,社会反应良好。
通过这些活动,既满足了企业家的爱好,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又圆满的完成了会务工作,还能使他们更加珍惜工商联这一平台,热心工商联工作,增强了工商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增进了解。一方面增进企业家之间的了解。我们采取了由企业家副会长轮流主办会长会议的方法,互相考察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互相合作共赢。在和谐愉悦的气氛里,潜移默化地达到团结、培养的目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方面增进会员对工商联的了解。我们每季度、每半年都有例行工作会,向会员通报工商联阶段性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让会员知道工商联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增强会员对工商联工作的信心。
同时还扩大工商联工作覆盖面,增进社会各界对工商联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全区7个街道和11个镇建立了11个基层商会,由街(镇)统战委员(均是副处级领导)兼任商会秘书长,并以此为抓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商会活动结合起来。如:双龙湖商会依托街道党工委、建立了党政领导、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工作制度,较好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龙塔商会成立了会员帮扶基金,缓解了会员融资难问题。
3、切实维权。在维权服务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时机。大家都知道,工商联维权的案件基本上是企业家自己的活动能力不能够解决的案件,也就是最难办的案件。如果工商联最终帮助企业家解决了,怎么对他进行帮助教育他都能接受。因此,我们十分重视维权服务工作。建立了会员维权绿色通道,与工商、质监、中小企业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和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会员中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会员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妥善解决了如惠雅建材公司、恒伟林汽车零部件公司、元伟家具公司、秦妈餐饮管理公司等问题,为会员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4、加强培训。对会员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培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最直接的渠道。我们每年通过执委会、常委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开展会员培训。市工商联每次举办新渝商大讲堂,我们都积极组织会员参加。我们还组织部分企业老总和高管人员到浙江大学集中培训学习,实地考察。今年3月,市委政研室文良印副主任为我区非公经济人士作了《国家战略 重大机遇》的专题讲座,解读国发3号文件精神,区委礼堂五楼会议室座无虚席,很多企业家挤在过道上听完讲座。
为了系统的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我们积极争取到区委组织部的支持,把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纳入到了公务员培训序列之中,提高了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社会待遇。
5、认真服务。服务是工商联立会之本,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中去,才能发挥好工商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近年来,我们围绕经济中心,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会员的肯定和好评。如2008年,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企业联村、共同发展”的活动,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与全区18个街、镇建立了联系,启动项目37个。我们还组织会员“走出去、引进来”。先后赴欧美、澳洲、东南亚等地学习考察,参加了在渝举办的美国、德国和渝东南民族地区项目助推工作会等20余次商贸活动。引进江苏南通轻纺工业城落户两路工业园,占地200余亩,总投资6亿元。今年4月份,我会与区中小企业局、区行管办联合开通了全市首个民营企业服务窗口,为会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通过服务,增强了会员对工商联的感情,使他们真正把工商联当作他们的“娘家”。如北部新区的王大松、张爽等会员,由于行政区域调整划到了北部新区,但仍积极参加我们的各种活动。已故的企业家贺兴才临终还留下遗言,让其子加入工商联组织,叮嘱他永远不要忘了“娘家”。这些令人感动的言行充分说明工商联的服务工作是深得人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颇有成效的。
6、表彰奖励。建立以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核心的表彰体系,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予以表彰。积极推荐我区非公人士参加全国、市、区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的表彰活动。通过表彰,进一步激发非公人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我区有几百人次的非公人士荣获过各级表彰,他们都能够珍惜荣誉,以身作则,成为我区非公经济人士中的骨干。通过几年的实践,对工商联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争取领导。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对工商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保证。2003年,由工商联起草,区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工商联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工商联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2004年,区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为我们做好全区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全力创造条件,邀请市、区领导和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工商联的活动和会议,形成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街、镇统战委员任基层商会秘书长、组织部培训企业家等都是在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二、充分尊重。对担任会长、副会长的企业家要充分尊重,尽可能地让他们担任主角,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工商联工作中来,不断壮大这支队伍。会务工作不论大小,我们都主动给秦华同志汇报,征求他的意见。每次党组会议,都邀请秦华同志参加指导。秦华同志参加区级会议需要我们准备材料的,我们都认真负责的准备。每季度召开一次会长办公会,就会内的重大活动安排和重要事项向兼职副会长通报,并充分征求意见,集体表决通过。
三、坚持党组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组要坚持把握方向,议大事、谋发展、作决策,组织实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按照贾庆林同志的要求,“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要加强团结又要注意引导,既要热情帮助又要重视教育,切实把“两个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努力造就一支企业实力强、自身素质高、社会形象好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四、增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正如前面所说,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工作,工商联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干部都担负着“守土有责”的重任,都要自觉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我们反复强调并一直要求机关干部要始终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核心,始终牢记这个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绩,认真履行历史职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四篇:一个地球一所校园(关于环保的演讲稿)
一个地球一所校园(关于环保的演讲稿)
一个地球一所校园(关于环保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潺潺的溪流、动人的鸟鸣、清新的空气、明媚的蓝天……从何时起,这些美丽的风景只出现在梦境中,而现实只剩“雾霾橙色预警”的阴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累了,我们需要给予它更多呵护。
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心里总会难过——常德这个花园般的城市竟也没逃过环境破坏的魔爪,沦落成了现在这样。环境恶化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吗?别总是把责任推脱给他人,看看我们的周围吧——刚刚建成的天桥成布满垃圾、美丽整洁的校园也时常出现刺眼的丢弃物……难道我们不也是环境的扼杀者吗?我们只有一个常德、一所校园,它们需要我们保护。
空叹环境恶化谁都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满几页纸,但真正去做的有多少人呢?也许你在下一秒就忘了我所说的,但我还是要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就从身边开始——教室,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你有没有好好地打扫呢?在班级组织卫生劳动的时候你有没有偷工减料呢?只有先将身边的环境美化,校园才会更美丽,常德才会更整洁,地球也才会有更清新的空气,天空也会逐渐恢复蓝色。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的班级内有57名爱护班级环境的同学,其中有两名负责任的劳动委员——郭诗钰和曾子牛,以前我们的教室卫生并不算太好,他俩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教室内的垃圾少了,地面更干净,室内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大家的学习生活也更加舒适。例如以前布满灰尘的黑板刷现在变得清洁,擦黑板再也不是一件脏乱而痛苦的事。劳动委员甚至买了两块抹布,为黑板再添一抹亮色。还有曾经让人不想待超过三秒的厕所现在也变得干净而舒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班级与校园的环境有了如此大的改观,我们不应该好好维护吗?没有肆意的破坏,就没有环境恶化;有了良好的维护,环境也就得以保持美丽。
我想这也是最美一中人应该做到的一点,试想,一个不能让身边环境美丽的人怎能称为“最美”?环境如此恶劣,又如何进行各项活动,让自己成为“最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我们从小学听到高中,至今我仍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无法去改变环境,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会得到彻底解决。希望一中人都是环境的守护者而非破坏者。
即将到来的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即使不能去种上一棵树,但去拾起一片垃圾也好,为环境美化做一份贡献吧。
第五篇:10年这位校长让一个班级成为一所学校
10年,这位校长让一个班级成为一所学校
看点 今天来到“校长堂”的是即将开学的上海万科双语学校校长陈舒。陈校长通晓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她的孩子经历国内外教育,所以在视频采访中,我们向她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家长。陈校长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0年前她遇到13位对教育颇有想法的家长(以海归人士为主),冒着风险成立一个史无前例的C班,谁又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一个班竟成为了一所学校呢?
提示:查看视频对话文字版,请关注“外滩教育”,回复关键词“陈舒”。
文 | 厉校麟
摄影 摄像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陈舒校长在图书馆
因为新学校还在建设中,采访约在了复旦万科实验学校。进入校门,首先看到的是颜色明亮的教学楼,橘色、黄色和蓝色,糖果色让学校富有活力。来到C班所在的教学楼,走进图书馆,就看到了那句“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和周围的书籍书架相得益彰。图书馆并不大,但设计很是费了些心思,一问之下才得知是C班家长设计的。沿着小旋梯走到二楼,在一间干净明亮的阅读室里,外滩君见到了静候我们的陈校长。
新学校正在筹备开学中,陈舒校长稍有些疲态,不过她还是非常亲切热情地跟外滩君握手,主动破冰交流。外滩君默默想:这又是一位脚踏实地做事、口碑自然来的好校长。这一次,要再次请她回到10年前,讲述C班的缘起,陈舒校长笑着回答说,“这是缘分,是机遇,也是新的起点!” 90年代,没有中西融合的学校 为什么10年前家长会找到她呢?陈校长认为这跟自己的教学经历有关。90年代刚从上外毕业时,陈校长从事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在上海美国学校、上海日本学校等国际学校工作,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也了解了不少外籍老师的教学方式。当时国际教育在上海刚刚起步,她是美国学校唯一的中国老师,在纯美式的国际学校里,吸收着国际教育理念的精髓。因为心怀教育理想,在国际学校工作七八年后,她转到了中国的双语学校。这一方面让她发挥了自己在国际学校待过的优势,同时也让她发现了当时国内双语学校的保守之处。“国内教育的优点是扎实的基础教育,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确还没完全回归到孩子这个‘人’身上。” 陈校长告诉外滩君,90年代上海的双语学校,基本是在国内二期课改的基础上加强英语学习,还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加强型课程来对待。就算学习的领域有扩大,比如体育、音乐、美术这些不参加考试的科目用英语来上,但大部分还是中国老师在授课,没有真正做到中西融合的学校。“任何口号和理念的提出,都是因为当时没有,所以我们想要。提出中西融合,就是如此!”陈校长来到复旦万科后,因为熟悉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就开始负责小班化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将中西教育精髓融合的方式。
1从无到有,从0到13 C班的第一届孩子
遇见 而这个时候,几位海归家长,带着一位外籍老师,走进了陈校长的办公室。“她们的孩子即将幼升小,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衔接学校。上国际学校,中文被当成外语来学,孩子会缺失母语教育和母语文化的熏陶;上国内学校,中文、数学教得很好,但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将来孩子若想到国外接受教育,英语能力又是个问题。
这些家长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很清楚自己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及怎么培养。她们急需找到一所国内学校,愿意接受这位她们带过来的外籍老师,并且由校方和这位老师一起,设计出一门符合她们高标准的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课程,可以让孩子达到双母语水平。” 只是迫于当时双语教学的保守形势,她们的诉求被多所上海民办学校拒绝,好在终于在陈校长的办公室得到了愿意尝试的答复。“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模式,是缘分,也是机遇。对已经开设A、B两个小班的复旦万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起步。虽然史无前例,冒着巨大风险,最后我还是认为值得去开拓这个课程。” 风险 意向达成了,美好的意愿也有了,可是要落地,究竟会有哪些风险呢?为什么其他学校不愿意尝试呢? 对于C班可能面临的风险,陈校长一一道来: 第一,当时二期课改已经开始,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融合,但没有说可以和国外课程融合,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国家大纲标准?
第二,家长们带来的外籍老师可以接受吗?其他外籍老师从哪里来?怎么管理外籍老师?中外老师又该怎么融合? 第三,在早期,像这样的海归家长并不多,而国内家庭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选择。第一届开班人数我们要求达到10个孩子,也是那几位家长发动了各自力量最后才有13个孩子。但第二年,就没能招满而未成班,生源从哪里来? 第四,这是体制外的教学,不参加中考,也不奔着高考,孩子毕业后去哪里?
第五,课程怎么中西融合?中英如何并重?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怎么把握这个度?
“其实,最大的风险是我们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能不能做到中西融合。虽然愿景很美好,但是如果参与创班的同事并不这么想,最后出来的可能就会和家长的期待有偏差。” 筹备 课程设计、师资招聘、招生工作等筹备工作由陈校长带领的团队来主导,13位家长也群策群力、积极推动,但这中间难免会有冲突,需要磨合。“因为这些海归家长都是高知家长,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心得,人一多就众口难调。所以,我们就举办一次次的沟通会和家长会,一来可以让校方筹备团队了解这些海归家长的观点,她们的国外生活经验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新想法;二来磨合各方意见,希望最终能够达成一致。”陈校长还提到,她甚至让家长参与到老师的招聘事务中,因为毕竟这个小C班最初是为了满足这些海归家长的需求。当然,家长的教育视野在变,双语教育的格局也在变,如今C班孩子家长的构成已经由单一的海归家庭变成了60%国内家长、40%国际家长。采访当天,外滩君还看到了C班里金发碧眼的小学生,陈校长说这是因为有外籍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中国文化。C班的外籍学生
2C班的C老师
C班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位灵魂人物,Ms C老师,就是外滩君在本文初提到的那位外籍老师。神奇的地方在于,她是那几位发起人家长从孩子的幼儿园带过来的。Ms C老师全名叫Lisa Chisholm,美国出生,意大利长大,并在欧洲多个国家生活,历史系博士,曾在米兰国际学校、上海协和双语学校、翠缇英语学校任职,是复旦万科学校国际双语课程C班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C班的英语课程负责人。而外滩君也知道,在来到万科复旦之前,Ms C老师在一所国际双语幼儿园当老师,遇见了C班发起人家长,并深得她们的信任。家长们觉得孩子们没有这位老师,就无法继续接受更好的教育,硬是想尽各种办法,把她从幼儿园挖出来,带着她一起奔波,找学校接受她跟孩子们。
外滩君采访前就想,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竟然可以跟着一群中国家长,去做一件当时看来虚无缥缈的事。另外,一位幼儿园老师怎么能教一年级,还能一直随班到初中,直到第一届C班孩子毕业?在中国,似乎幼儿园老师就一直是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就一直是小学老师呀!不过听了陈校长对她的介绍,外滩君有了新的认识。C老师与学生
“我在国际学校遇见过这样的外籍老师,有资质能一直教到孩子毕业,这一点我并不惊讶。倒是Ms C老师的为人低调、关注细致、追求完美的品质,才是让我敬佩的地方。她有这种能力,第一印象就足够让人敢于和她一起冒险。” 陈校长继续介绍,“Ms C老师出生于教育世家,父母在意大利开办国际学校,妹妹也在国际学校当老师,家庭背景和教育颇有渊源。不仅如此,她的教学专业度非常强,可以为了上好一门课,利用一切尽可能的资源,比如孩子们的家长、学校同事,当然还有我。” “她是C班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领导者。C班课程是50%中文,50%英文,所以可以这么说,C班的一半课程都是由她来设计,并且小学是班主任包班制,她包下班级所有英文的听说读写课,还有历史、人文学科、科学、艺术等课程。”
根据外滩君了解,Ms C在C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团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C班培养出了一支教学扎实的外教队伍。未来,她将担任万科双语学校的学术总监。在这次的招生工作中,面对数千个孩子的庞大面试工程,她还是坚持要一对一面试,每个孩子半小时。她告诉陈校长一句话:“每个孩子,都要亲眼看一看!” 陈舒校长与Ms C老师 一个课程班如何变身为一所学校 2006年到2016年,通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C班打磨出一套如今看来颇具特色的双语课程。采访前外滩君特地到C班教室外转了转,孩子们正在上课,可以看到每个班级都自成一格。外教担任班主任,他们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孩子们放置物品的柜子也都在教室里,教室外面则是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动手装扮的,各有特色,很是吸引人。每班20名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顾,而课程是采用外教班主任“包班授课”模式,这意味着,每个班级的英语听说读写、人文科目、科学、艺术、历史都是由外教班主任一个老师授课,这让外滩君觉得新鲜又有特色。这也意味着孩子们不仅在英语课上学习英语,在其他科目,同样可以学会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而C班的中文和数学课由平均教龄10年的中方教师担任,采用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确保学生中国语言文学以及数学扎实功底。陈校长梳理出三种C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学习策略,正是这些方法和经验,“帮助孩子在6年级时,基本能达到中英双母语水平,即不用思考,就可以达到中英文自由切换”。那么究竟是哪三种策略呢? l 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l 做中学l 综合学习为了便于理解,陈校长举了个例子:“学校一年一度的历史节,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部的孩子,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自己收集资料,撰写人物报告。在历史日的当天,孩子们会扮演成研究对象的模样,让别的同学、老师、家长来猜他扮演谁,从而活学活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历史日” 同样,在科学周、中文周、英文周的活动中,他们的活动也多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与此同时,初中部同学还会自己编辑历史教材,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上课。2016年9月,一个优秀的课程班,即将变身为一所学校。它的模式和特点将如何延续呢? “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延续C班的优势课程和教学策略,老师的配置和中西融合的方法都会保留,而且在科学领域、体育、艺术将会引进更多新的设计,比如STEAM课程(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课程)、赛艇运动等。同时,当一个课程转变成一所学校,我们会放眼世界,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孩子应该具备的素养,重新做大量研究,重新进行界定。所以,万科双语不仅延续了C班的课程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展与延伸。” 有一点,陈校长特别跟外滩君强调,对C班孩子的素养要求,其中一个是创新领跑精神,risk-taking,要敢于承担风险。不去突破、不去挑战,就不可能会有现在的C班,也不可能有这所万科双语学校。丰富的课程与活动
一位敢于冒险的校长,一位扎实教学的老师和她带来的出色团队,一群高瞻远瞩的家长,用将近10年的努力,让13人的小C班,变成了一所双语学校!
校长出招Tips 作为一名母亲,陈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择校经验。外滩君请教了陈校长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最需要问的问题: 1最需要问学校的问题
问问学校能否开放,不是公开课或示范课那种开放,而是可以让家长进到课堂中,见到校园最真实最常态的一面。你有机会去观察,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是什么样子。孩子的状态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方式,他们阳光吗?自信吗?大方吗?敢不敢给陌生的来客介绍自己的学校和老师? 2最需要问自己的问题
问问学校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学校的定位是否和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一致,学校的培养方向和家庭培养方向是否一致。现在学校种类有很多,走国际化、走双语、走国内,要想清楚你要让孩子走哪一条路。如果随大流、捧热门,而不遵循“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原则,将来就很可能会后悔痛苦。3最需要问孩子的问题
就我自己,我会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学校有没有挑战?如果没有挑战,就不建议孩子去,因为不会有进阶性的提高。如有挑战,那要继续问孩子,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要知道孩子内心要不要接受这个挑战。其实这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在一所学校找不到学习的动力,那也不建议去。
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小学生),父母要问问:喜欢这所学校吗?喜欢什么地方?不要肤浅地问,一定要问出来到底喜欢哪一点。
如果是年纪较大的孩子(初中生),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做择校的决定,而不要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如果上哪所学校由孩子自己决定,加上父母的支持,就能学得更好。“校长堂”回顾
看这位校长对未来教育的预测,你给孩子的目标可能错了如果上学时遇到这位“校长奶奶”,你的中年人生不会不快乐!今年拿下海外名校500个Offer,校长说精英教育要更强调个人奋斗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