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导学案、训练案
编号 :
原编写者:刘君敏
修订人:刘君敏
审阅人:林德兴
家
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金和他的作品。
2、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
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
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创 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
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力。
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学习重点】 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的《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形象。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自主收获】
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
一、知识链接: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
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
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
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卷本长篇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
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由有序到无序到衰败的变化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
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
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
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
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
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属家族小说范畴。
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
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
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
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的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
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高粱》。
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
二、认识作者
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巴金(1904~2005): 现、当代作家。原名
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
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川成都人。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
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泸县二中高2017届语文科第二期导学案
第 页
用时
分钟 编号 :
原编写者:刘君敏
修订人:刘君敏
审阅人:林德兴 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三、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
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先生的《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不同遭遇以及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一带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小说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高觉新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具有典型性。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合作探究】
一、阅读家的过程中,哪些场面或人物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二、讨论探究
1.请简要分析《家》中的觉慧形象。
泸县二中高2017届语文科第二期导学案
第 页
用时
分钟 编号 :
原编写者:刘君敏
修订人:刘君敏
审阅人:林德兴
2.你认为《家》中哪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
3.请简要分析《家》中的高老太爷形象。
B.载(zài)重 裨(pí)益 .. 打烊(yàng)解(jiě)甲归田 ..C.列(liè)举 菜畦(qí).. 谷穗(suì)虚与委(wēi)蛇 ..D.靓(jìng)妆 桑葚(shèn).. 包扎(zhā)螳臂当(dāng)车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聒噪 蕴藉 蝇营狗苟 屈意逢迎 B.跟帖 撮合 珊珊来迟 两全其美 C.订票 笑靥 得陇望蜀 磨肩接踵 D.装帧 绿洲 崭露头角 缘木求鱼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以及教..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B.为了“让文化勾通两国人民的心灵”,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来到记者中心,出席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演讲会。
C.初春时节,走进大洲广场,顿觉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之中,书画摄影、诗词楹联、剪纸刺绣等令人目不暇接。....D.“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脱颖而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的合作,代表着“盛大文学”的作家服务及支持体系更加完备,也标志着“盛大文学”一直标榜的全版权运营模式。
B.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公安部直接指挥下,通过专案组历时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作恶20余年的刘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被成功打掉。
C.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9月2日正式上线并接受举报后,受到广泛关注,截至9月底,网络举报量日均达到300件左右。
D.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人们只是接触收据,双酚A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甚至可能致癌,严重扰乱人
【拓展延伸】
《家》中高老太爷最后的死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之后产生的错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地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从这一段中你看出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家 巩 固 训 练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酒馔(zhuàn)裙裾(jū).. 沏(qì)茶 良莠(yǒu)不齐 ..泸县二中高2017届语文科第二期导学案
第 页
用时
分钟 编号 :
原编写者:刘君敏
修订人:刘君敏
审阅人:林德兴 体激素分泌。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
B.琴邀倩如到她的家,借以观察母亲对女子剪发的态度。张太太当着倩如的面虽然不说什么,但是从张太太的谈话和态度上看来,琴知道她的母亲是反对女子剪发的。
C.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环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
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D.因有谣传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于是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
大公馆里除了觉新这一房人,其他人都投亲靠友避开去了。觉新让大家躲到花园里头去。自己则留守外面应付乱兵。
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三、1、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C.《家》中二弟觉民、三弟觉慧共同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再写两个句子。(6分)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是一个灯塔,让我们在远航中有了方向。D.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家》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作品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B.《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
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C.《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关心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 D.《家》中梅与瑞珏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错误的是()A.觉民遗憾告诉琴说,学堂的游艺会大概不会开了,开放女禁的事也没了。琴好生失望。
泸县二中高2017届语文科第二期导学案
第 页
用时
分钟
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四、怎样理解觉慧那种叛逆、反抗与追求理想的性格?你觉得这种精神在当今还有没有意义? 编号 :
原编写者:刘君敏
修订人:刘君敏
审阅人:林德兴
《学案》参考答案:
一、略
二、1.觉慧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他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在高家最早觉醒过来。他充满朝气,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编写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最后,他又毅然从这罪恶的家庭出走。当然,他也有历史局限性,他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影响。
2.觉新。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3.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拓展延伸】从这一段中看出导致他死亡的两个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一、1.答案:C。(A项,沏茶qī。B项,裨益bì。D项,包扎zā。)2.答案:D。(A项,曲意逢迎。B项,姗姗来迟。C项,摩肩接踵。)
3.答案:C。(A项,“宗教”和“教条”是包含关系,改为“及其”B项,“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 意,如“沟通思想”“沟通两国文化”;“勾通”是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根据语境,应用“沟通”。C项,“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符合语境。D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不能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4.答案:B。(A项,成分残缺,可在“全版权运营模式”的后面加“的全面升级”。C项,“日均”表平均数,不能和“左右”连用,“达到300件左右”不合逻辑,“日均”“达到”后都应跟一个确定的数,不能用约数。D项,语顺序不当,可把“甚至可能致癌”移到“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后面。)
二、1.A(鸣凤与梅、瑞珏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的。)2.B(不是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而是尽长房长孙的责任。)3.A(开放女禁的事是觉慧说的)
三、【答案】1.(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让我们在攀登中有了后盾。(3分)(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让我们在漂流中有了依托。(3分)2.B
四、觉慧的这种性格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是积极向上的,对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有很强的激励意义。在当今这种精神有实际意义。我们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到。叛逆,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对问题的提出质疑的深究和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认同。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么。反抗是不软弱屈服,是傲骨。追求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对梦想应该存有一份希望和追求,才能努力去实现它。
泸县二中高2017届语文科第二期导学案
第 页
用时
分钟
第二篇:《家》导学案
《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金和他的作品。
2、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巴金简介:
巴金,出生于1904年11月25日,逝世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第四声,取“蔽芾甘棠”)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于2003年(99岁高龄)获选《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为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笔名来源: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和《第四病室》《寒夜》,短篇小说《神》《鬼》《人》,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五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创作阶段及作品内容: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从1929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这个时期的作品从题材和主题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反映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生活,通过歌颂他们的献身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如《新生》及《爱情三部曲》。前者叙述李冷李静淑兄妹在杜大心牺牲的激发下先后走向革命的故事。后者既写革命,又写爱情,写了革命与爱情的冲突,还写了死亡,而作者的总体构想却是写“信仰”。“信仰是主,用死来证实信仰,用友情来鼓舞信仰”,作品中周若水、吴仁民等一群青年的热情献身精神,原来都是由“信仰”支持着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爱情故事是《家》中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写了哪几对青年的爱情?
2、试简述《家》的思想内容。
二、品读赏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分析《家》中的觉慧形象。
2、你认为《家》中哪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
3、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4、请简要分析《家》中的高老太爷形象。
三、讨论探究:
1、《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2、《家》中高老太爷最后的死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之后产生的错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地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从这一段中你看出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家》导学案答案
一、1、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
2、《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呜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
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二、1、觉慧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他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在高家最早觉醒过来。他充满朝气,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编写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最后,他又毅然从这罪恶的家庭出走。当然,他也有历史局限性,他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影响。
2、觉新。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3、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4、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三、1、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2、从这一段中看出导致他死亡的两个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学习反思
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读后感: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229
第三篇:《家》导学案
孟庄镇中心学校
九年级语文(下)
编写:周在花
审核:姚金燕
2013.12.01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休憩、冥想、安之若素”等优美字词,;
2、通过理解作者所述“家的内涵”,引发学生对家的个性思考,激发对家的归属感;
3、培养学生于平凡之事、普通之物中产生联想、想像的能力。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朦胧 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2概括本文的内容 自主学习
1、“引子”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这部分对后文起什么作用?
2、课文中,作者认为“家”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是如何将“家”与“港湾”联系起来的? 5.、作者是如何将“家”与“岸”联系起来的 研读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写作手法探析:本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能举例分析吗? 拓展提升
分小组收集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及有关“家”的诗文
写出自己对“家”的认识
(一)我长大了
我告别了充满童趣的小学,踏入了充满希望的中学。虽然,课程加了许多,作业的包袱重了几分,但是,我时常在反思:“我,真的长大了吗?”
我长大了,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变得更加客观,全面;我常常反思,常常尝试,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弄清某个事物的原理。孟庄镇中心学校
九年级语文(下)
编写:周在花
审核:姚金燕
2013.12.01 我长大了,告别依赖,走向独立。我不会再让父母为我叠被子,收拾房屋,整理书包。当别人要给予我帮助时,我往往会自信的说:“I can do it!”我会在父母不在时独自料理生活,会在父母忙时帮着做家务,陪父母聊聊天,解闷。我会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美好的每一天!我长大了,告别骄傲,学会谦虚。记得上小学时,一次考试,我意外考得很好,我十分自满,骄傲极了,可是在又一个单元考试中,我却马失前蹄,“大意失荆州”。妈妈常说我骄傲,可我总改不了。但是,这学期期中考试,我考了年级11,我再不骄傲,而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我尝到了谦虚的“甜头”。
我长大了,告别懒惰,走向勤奋。小学经常睡懒觉的我,进了初中可“苦”坏了,早上7:25就得到校。一开始我还天天抱怨:晚上写作业写那么晚,早上还得早起,更痛苦的是星期六还要上课,星期日还要上奥数。可后来我发现天天早起也不是坏事,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开始停止抱怨。不得不说,我勤奋了。„„ 也许,这就叫做成长,成长的旅途是一段一段的„„ “我真的长大吗?” 哦!是的,我长大了„„
(二)我长大了
快乐与痛苦,幸福与辛劳共同构成了在我成长中一幅美丽而又生动的画卷。我已经告别了美好的童年,长大了。
在那个炎热的夏季,窗外的知了不停的在叫,仿佛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再看大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地上的柏油路好像快要被太阳烤化了。
我在家里也热得难受,便叫妈妈出去帮我买冰激凌,一向对我有求必应的妈妈这回也不例外,一口答应了下来,我在家等妈妈回家,可是左等右等妈妈怎么也不会来,我又着急又担心,大约又过了15分钟,我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赶快打开门一看,果然是妈妈,可是看见眼前狼狈不堪的妈妈,和手里那个已经不知为什么变了型的冰激凌,我心中满是疑惑,于是赶紧把妈妈扶进屋,关心地问:“妈,您怎么了?”“澳,没事,不过是骑车时为了躲一辆汽车摔了一跤,可是你的冰激凌已经没法要了。”妈妈表现出一副十分后悔的样子,但我知道,在那后悔背后是妈妈艰难的忍受伤口给她带来的痛苦,于是我不顾妈妈的劝阻,把它的短裤铰开一个口,里面的血正在一点一点地向外蔓延,我赶紧拿来一盆热水,用毛巾一点一点的擦拭着妈妈腿上的伤口,紧接着,我又拿来了纱布、酒精和一些治疗上口的药,虽然稀里糊涂的弄了半天,把纱布缠好了,但总是不太美观。
可是当我要拆了重新弄时,忽然发现了手上有几滴水,一抬头,原来是妈妈的泪。这弄得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想去安慰几句,却听见妈妈哽咽着说:“在你小时候,遇见这种事根本不会管,而现在你却这么关心我,我真得很欣慰,我的女儿长大了„„”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妈妈的那几滴泪是幸福的泪,因为我长大了,我学会了关心别人,想到这儿,我的心理洋溢着快乐、幸福。
第四篇:家温馨港湾导学案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1课时
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能力: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扶助父母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 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我 有一个温馨的家。
2、难点: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 养育之恩。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感受家的温馨。
2、为什么说家是温馨的港湾?
3、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4、我们应怎样孝敬父母?
(二)知识反馈
1、众里挑一
(1)东汉时期的小黄香为父亲“冬温席,夏扇枕”,被传为千古佳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只有年龄小的人才会孝敬父母。B、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C、家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D、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满文军的一曲《懂你》唱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
A、最无私、最伟大的爱。B、自然反应。C、不怎么稀奇。
D、与动物没有区别。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孟郊的诗句启示我们()A、对父母的关爱之情不必看得太重,因为这是很自然的事 B、要孝顺父母,回报父母的恩情
C、子女应孝顺父母,不过不孝顺也无所谓 D、子女应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4)家对我们的意义有()①是我们的感情栖息地。
②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 ③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 ④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这句话告诉我们()①人不同于动物,父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养育子女
②父母对子女尽了抚养义务,同样子女也应该照顾和关怀父母 ③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 ④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6)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A、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B、尊重和爱戴父母
C、早早打工挣钱赡养父母
D、现在只需搞好学习,其余的事等长大以后再说
2、我在行动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劳动是无价的,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我们的感激和敬重呢?
3、创新实践
甲同学说:在父母面前,我们应压抑自己来孝敬父母。
乙同学说:在父母面前,我们的孝敬应表现为彻底地坦白自己,毫无保留。请你来担当本次辩论赛的主席做最后的评判。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三)知识网络
家,温馨的港湾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不忘父母养育恩
(四)短文欣赏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
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如果人类应该友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够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呢?
求学离家,独立生活,我们时常思念父母,思念那温馨的家。但是,你想得更多的,也许大都是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爱:幼儿时对你的哺育呵护,病痛时对你悉心照料,委屈挨欺时给你擦干眼泪,对你衣食的操劳,对你行程的惦念。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孝敬父母的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味强调父母的养育之责,长期依赖父母的供养,或把父母的积蓄和家产据为己有;视父母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后的力气榨干;把父母当累赘,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乞讨流浪。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一个哪怕是地位最显赫,或最富有的人,如果他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对一个青少年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五篇:《雨巷》导学案及训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编号:gswhywb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李小玉
审核人:马艳东
编制时间:2015年8月28日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二、自主预习
1、注音
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chì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听配乐朗诵,再自由朗读,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进而总结本诗感情基调。明确:彷徨、寂寥、愁怨„„ 感情基调:忧愁、苦闷
3、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4、由各组排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三、合作探究
1、一首诗就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会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中有故事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充分展开想象,并描述这个故事?
明确: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她却似梦中飘过般的走近又远远离去,消失在雨巷中,徒留下“我”的惆怅。
2、四月天,梅雨时节,独自徘徊在雨中,这时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主要由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请具体分析。
明确:六个意象——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 丁香姑娘 “我”
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确: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词“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5、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明确: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6、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7、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叠词的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对诗歌的分析,诗人选取了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等意象,通过朦胧、细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副雨天诗人独自彷徨于雨巷的情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在时代的孤寂中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迷茫心态。
同时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五、课后反思
《雨巷》节节过关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C(应为象征派)
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5、幽僻 阴沉、郁闷
6、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二、自主预习
1、注音
彷徨()
寂寥()
彳亍()惆怅()颓圮()
2、听配乐朗诵,再自由朗读,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进而总结本诗感情基调。
3、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5、由各组排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四、合作探究
1、一首诗就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会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中有故事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充分展开想象,并描述这个故事?
2、四月天,梅雨时节,独自徘徊在雨中,这时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氛围。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主要由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请具体分析。雨巷: 油纸伞: 篱墙:
4、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5、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6、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7、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
六、自我反思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内阅读】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5~6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5、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6、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