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口技导学案案
《口技》导学案
主备人:张萍审核人:黄华 备课时间: 5月11日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学习过程:
1、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按三个场面概括)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3、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在文中找出能表现以上两个方面的语句)
4、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2)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练习题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加点字注音
1、屏.障()
2、呓.语()
3、齁.声()
4、曳.屋许许声()()
5、几.欲先走(三、解释加点的字
1京中有善.口技者()2施.八尺屏障()3众妙.毕备()4会.宾客大宴(5众宾团坐.()6夫叱.大儿声()7宾客意.少舒()8虽.人有百手()9妇抚儿乳.()10奋.袖出臂()1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12其夫呓.语()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含义及词性
1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2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五、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即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2()
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妙毕备。
4(),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5()
六、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七、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也”一语中的“名”字和下列词语中的“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的字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那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用?
八、古今异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今:()
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遥闻深巷中犬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十、用原文填空
1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2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惶欲逃的语句:
3总写失火声音之逼真的句子:4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5第二自然段写口技表演的顺序是6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7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句子是:
8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十一、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那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3文章第四节运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
第二篇:《口技》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参考答案
《口技》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背诵全文。
2、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和结构,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知识链接】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口技》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走进作者:本文选自《 虞初新志 》,这本书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明末清初 朝的 林嗣环。
(二)读准字音 哗(huá)林嗣环(sì)中间(jiàn)几(jī)欲先走叱(chì)呓语(yì)犬吠(fâi)齁(hōu)撤(châ)曳屋许许声(yâ)(hǔ hǔ)惊觉(juã)欠伸
(三)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1、京中有善口技者。词义: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者:„„的人。句意: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词义:会:适逢,正赶上。大:盛大宴:名次用作动词,举行宴会。宾客:招待宾客。于:介词,在。厅事:大厅,客厅。之:助词,的。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罢了 句意: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众宾团坐。词义:众:许多。宾:宾客。团:坐在一起围成圆形。坐:动词,坐。团座:围绕而坐 句意:各位的宾客相聚而坐。
4、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词义:少:稍稍,稍微。顷:短时间。少顷:一会儿。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寂:静,没有声音。然:...的样子。哗:人多声杂,乱吵。
句意: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5、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词义:遥:远。闻:听见。犬吠:狗叫(声)便:于是。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代词,代她的丈夫。呓语:说梦话。句意:(客人们)远远地听见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
6、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词义:既而:不久,一会儿。醒:睡醒。大:大声。啼:哭,出声地哭。抚:用手拍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乳:名次,乳头。呜:轻声哼唱着哄孩子入睡。之:代词,孩子。句意: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轻拍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睡觉。
7、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词义:絮絮 :连续不断的说话。止:停。
句意: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
8、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词义:当:正当。是:代词,这。时:时候。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初醒:刚刚睡醒。叱:大声呵斥。一时:同时。齐:同时,发:发出。众妙毕备:各种声音的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句意: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
9、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词义:满坐:全场。无不:没有不,都。颈:脖子。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默默地。叹:赞叹。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妙:美妙。绝:极,副词。句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10、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词义:未几:不久。夫:丈夫。齁(hōu):打鼾。起:响起。亦:副词,也。微:隐隐约约地。闻:动词,听见。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器:器物。倾侧:翻倒倾斜。句意: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
1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词义: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地”。句意: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1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词义:忽:忽然,呼:呼喊。亦:副词,也。齐:一起,同时。
句意: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
13、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词义:俄而:一会儿。犬:狗。吠:狗叫。句意: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词义: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之:助词,的。火:火烧。爆:爆裂。齐:同时,一起。作:动词,发出。夹:动词,夹杂。曳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句意: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1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词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凡:凡是。应:应该。有:具有。句意: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1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词义:虽:即使。名:名词作动词,说出。指:名次,手指。指:动词,指出,指明。其:其中,他们当中。一端:一种。一处:一个地方。句意: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1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词义:于:介词,在。是:代词,指这种情况。变色:变了脸色。离:离开。席:座位。奋:扬起、举起。袖:袖子,衣袖。出:露出。臂:手臂。两:两条,数量词。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几乎,副词。欲:想要。走:逃跑。句意: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想要抢先离开。
1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一下:数量词作动词,响了一下,拍了一下。群响:各种响声。毕:全、都。绝:消失。句意: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
19、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词义:撤:撤掉。屏:围帐。视:看。之:代词,指口技表演者及演出道具。句意: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口技》导学案一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由3、4号同学展示课文朗读。
2、师生一起纠正朗读问题。
(二)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1组内译读课文,读懂文意,找出难懂词句。教师巡视指导。2、4号准备,汇报本组问题,集体交流解决。
(三)词语积累
1、自学完成 ⑴古今异义词(第一、四组完成)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闻 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但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⑵一词多义(第二、六组完成)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
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呼:忽一人大呼(喊、叫)呼呼风声(拟声词)⑶词类活用(第三、五组完成)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妇抚儿乳喂 奶名词活用作动词无不伸颈、侧目用眼睛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 出名词活用作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擅 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⑷通假字:(第二、四组完成)满坐寂然“坐”通“座” ⑸时间量词 分类:(第五组完成)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②表示同时发生:一时③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2、集体交流汇报
(四)总结全课,谈本课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结构顺序,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口技》导学案二
(一)复习导入,抽查部分词句翻译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检查课文背诵(重点检查1、2号)
2、理清文章内容结构(3、4号汇报)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结构顺序,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三)合作探究
3、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自由选答)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提示:4——8小题先小组合作探究,再由小组推荐1——2人集体交流。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它们是什么?哪一个是表演的最高潮,为什么? 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5、全文从哪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映。
6、找出各场景正面描写的句子,(内容较多写起止句即可)并分析其作用。(3号报)作用:正面描写突出了口技者的“善”。
7、你能找出几句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分析其作用。(4号汇报)作用:侧面描写衬托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8、文章第一段(开头)、第五段(结尾)都写到了道具简单,内容上有何用处?结构上有何特点?(1号或2号汇报)
作用:内容上,侧面烘托口技者之“善”。表现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点明题意。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起落分明。
(四)【当堂检测】(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填空。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2、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⑴《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⑵“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宾客们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全课,谈本课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2、完成《语文课程练习》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2、CA3、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练习题及答案
1、用原文填空: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的语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⑷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京中有善口技者。
(5)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答: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动写静,衬托深夜的静。继而展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答:犬吠-----以动写静,烘托深夜寂静的气氛。欠伸、呓语-----声音微弱
大啼、呜之、絮絮不止-----说明四口由睡到醒,秩序渐进。拍儿、呜啼、初醒声-----一时齐发,用短促排比句式,急促的语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高潮。
⑶文章第四节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更全面的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⑷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莫名其妙、惊诧莫名、莫可名状。
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②表示同时发生:一时③表示相继发生:既而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 ⑹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目的在于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字。⑺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①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②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⑻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答: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⑼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善”,作者是通过_正面__描写和_侧面 描写来体现的。⑽“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在文中有何作用?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答:①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②急切而向往的心情。⑾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⑿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众妙毕备。⒀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答:“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⒁“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答: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
(15)“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答: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
⒃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
答: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⒄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答: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18)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19)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20)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映。(2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第三篇:初一语文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黄河颂》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课型]
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你对这条河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结合提示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1、黄河概况以及名称的由来
2、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
4、、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
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6、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
7、搜集关于黄河的诗
8、关于《黄河大合唱》:背景、词、曲作者、每乐章内容等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模仿《话说长江》写一段黄河的解说词,题目《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下面一段是黄河对口曲的歌词,结合背景,改变成一个有趣的话剧(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四、朗诵比赛: 满怀激情的朗诵《黄河颂》,小组自主选择朗诵方式,评出最佳。
五、寄语母亲河,倾诉黄河情
近年来,由于受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我们的母亲河面临了重大的生存灾难。请你写一条诉说情怀,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来拯救黄河
六、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画里
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二乐章,画一幅画表现我们对音乐的理解
七、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唱《保卫黄河》,唱出你对黄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八、达标检测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
1细石器文化。距今10 000至7 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晚期化。距今7 000至3 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法三章000至5 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 000至4 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 100至3 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3青铜器文化。距今3 700至2 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 26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4、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下面是呼吁书的部分内容。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地;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地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您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第四篇:口技学案(定稿)
《口技》教案
主备人:舒天楚 审核:初一语文 时间:2010-4-10 教学目标 :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重 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难 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顷()倾()呓()絮()叱()齁()间()许许()曳()几()哗()
犬吠()
2.课外朗读。
(1)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2)听读:教师范读,(3)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3.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 会: 施: 少顷: 但: 闻: 坐: 欠:
伸: 既而: 乳: 毕: 绝: 意: 舒: 中间: 曳:
虽: 名: 奋: 股: 几: 走: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听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①会宾客大宴:会: 宴: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③当是时: ...④以为妙绝: ...⑤宾客意少舒: 读音().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 .⑧几欲先走: ..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六、分析第一部分。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2.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
⑤两股
⑥先走
..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5.分析解答。
①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的?(原句回答)
②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下面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8.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 为什么?(不超过30字)
9.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五篇:口技学案
《口技》学案
课型:新授 参赛者:郭金莲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表示时间的虚词以及字的读音。2.掌握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层次,对场景的描写。3.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二.学习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复阅读,可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直观感悟能力,因此,熟读课文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文中有些拟声词,对其读音要准确的掌握;在对实词与虚词作大致的了解后,想一想每句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这样就对全文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文章有对口技表演者的描写,也有对听众的描写,思考哪是正面描写,哪是侧面描写;文章开头和结尾大致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
1.熟读课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背诵。
2.了解作者和《虞初新志》这本书,然后填充下面知识。林嗣环,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人 编著的一部 小说。
3.识记生字词,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少顷()呓语()夫齁声起()...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4.解释句中加线的词。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不能名其一处也 6)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5.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6.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二)探究释疑
1.文章开头一段和第五段分别写的是什么?第二至四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探讨第二至四段的详细内容。
3.描写有时采用这样的方法,为了突出喧闹,却偏偏写静;为了写静,却用声音来描写。试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写法的妙处。
A.遥闻深巷中犬吠。
B.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4.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5.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6.你知道中国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试列举一二。
(三)课内检测
1.本文的场景描写,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第一段是描写表演前的 和全场的情况的。如同一幅“鸟瞰图”,还有典型的特写镜头:人物如口技表演者是“ ”,观众“ ”。
2.对口技本身的描写,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而,由外及,由物及,由小及,由少及,由微弱而,由 而急快,由简单而,由 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四)学后反思
1.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2.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相关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关于口技知识: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