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5篇)

时间:2019-05-14 21: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

第一篇: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 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置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置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第二篇: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

什么是绝句?

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乙)七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 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第三篇:律诗和绝句的平仄类型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类型

(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1)、平起首句入韵式 答白刑部闻新蝉 刘禹锡(平)平(仄)仄平蝉声未发前,(仄)仄仄平平已自感流年。,(仄)仄(平)平仄 一入凄凉耳平平(仄)仄平如闻断续弦。(平)平平仄仄 晴清依露叶,(仄)仄仄平平晚急畏霞天。(仄)仄(平)平仄 何事秋卿咏,平平(仄)仄平逢时亦悄然。说明:

1、区分“仄起句”还是“平起句”的方法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

2、加“()”字表示可平可仄。

3、加“.”的表示押韵。

4、本课程所选诗采用的是古韵。

5、右边所列诗是所对应类型的举例。(以下相同)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平)平平仄仄 高楼聊引望,(仄)仄仄平平杳杳一川平。仄仄(平)平仄 野水无人渡,平平(仄)仄平孤舟尽日横。(平)平平仄仄 荒村生断霭,(仄)仄仄平平古寺语流莺。(仄)仄(平)平仄 旧业遥清渭,平平(仄)仄平沉思忽自惊。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从 军 行 杨炯(仄)仄仄平平烽火照五京,平平(仄)仄平心中自不平。(平)平平仄仄 牙璋辞凤阙,(仄)仄仄平平铁骑绕龙城。(仄)仄(平)平仄 云暗凋旗画,平平(仄)仄平风多杂鼓声。(平)平平仄仄 宁为百夫长,(仄)仄仄平平胜作一书生。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杜甫(仄)仄(平)平仄 对月哪无酒,平平(仄)仄平登楼况有江。(平)平平仄仄 听歌惊白发,(仄)仄仄平平笑舞拓秋窗。(仄)仄(平)平仄 尊蚁添相续,平平(仄)仄平沙鸥并一双。(平)平平仄仄 尽怜君醉倒,(仄)仄仄平平更觉片心降。

(二)、七言律诗

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言律诗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

(1)、平起首句入韵式 诸 将 杜甫

(平)平(仄)仄仄平平锦江春色逐人来,(“逐”是入声)(仄)仄平平(仄)仄平巫峡清秋万壑哀。(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忆往时严仆射,(平)平(仄)仄仄平平共迎车使望乡台。(平)平(仄)仄(平)平仄 主恩前后三持节,(仄)仄平平(仄)仄平军令分明数举杯。(仄)仄(平)平平仄仄 西蜀地形天下险,(平)平(仄)仄仄平平安慰须仗出群才。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上夜宴 白居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留春不住登城望,(仄)仄平平(仄)仄平惜夜相将秉烛游。(仄)仄(平)平平仄仄 风月万家河两岸,(平)平(仄)仄仄平平笙歌一曲郡西楼。(平)平(仄)仄(平)平仄 诗听越客吟何苦,(仄)仄平平(仄)仄平酒被吴娃劝不休。(仄)仄(平)平平仄仄 从道人生都是梦,(平)平(仄)仄仄平平梦中欢笑亦胜愁。

(3)、仄起首句入韵式 题李居士幽居 温庭筠(仄)仄(平)平(仄)仄平水玉簪头白角巾,(平)平(仄)仄仄平平瑶琴寂历拂轻尘。(平)平(仄)仄平平仄 浓阴似帐红薇晚,(仄)仄平平(仄)仄平细雨如烟碧草新。(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竹见笼疑有鹤,(平)平(仄)仄仄平平卷帘看昼静无人。(平)平(仄)仄(平)平仄 南窗自有忘机友,(仄)仄平平(仄)仄平谷口徒称邓子真。(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寄殷协律 白居易(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崴优游同过日,(平)平(仄)仄仄平平一朝消散似浮云。(平)平(仄)仄(平)平仄 琴书酒伴皆抛我,(仄)仄平平(仄)仄平雪月花时最忆君。(仄)仄(平)平平仄仄 几度听鸡过白日,(平)平(仄)仄仄平平亦曾骑马咏红裙。(平)平(仄)仄(平)平仄 吴娘暮雨潇潇曲。(仄)仄平平(仄)仄平自别江南更不闻。

(三)、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1)、平起首句入韵式 婕妤怨 皇甫再(平)平(仄)仄平花枝出建章(仄)仄仄平平凤管发昭阳(仄)仄(平)平仄 借问承恩者平平(仄)仄平双娥几许长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三闾庙 戴叔伦(平)平平仄仄 沅湘流不尽,(仄)仄仄平平屈子怨何深。(仄)仄平(平)仄 日暮秋风起,平平(仄)仄平萧萧枫树林。(3)、仄起首句入韵式 塞下曲 卢纶(仄)仄仄平平月黑雁飞高,平平(仄)仄平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仄)仄仄平平大雪满弓刀。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登鹳雀楼 王之焕(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

(四)、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实际上就是在五言绝句头上加两个字。也是四种平仄格式。(1)、平起首句入韵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仄)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忆江南 白居易(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在杨柳江南岸,(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别江南两度春。(仄)仄(平)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攀折是何人。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乌衣巷 刘禹锡(仄)仄(平)平(仄)仄平朱雀桥边野草花,(平)平(仄)仄仄平平乌衣巷口夕阳斜。(平)平(仄)仄(平)平仄 旧时王谢堂前燕,(仄)仄平平(仄)仄平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仄)仄(平)平平仄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平)平(仄)仄(平)平仄 遥知兄弟登高处,(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四篇:绝句律诗常用格律

绝句律诗常用格律

【注】

⊙代表可评可仄;○代表平;●代表仄;△代表韵脚。

五绝

类型一平起仄收式

例诗:道

⊙○○●●,⊙●●○△。⊙●⊙○●,○○●●△。五千言宇宙,一字著乾坤。常诵万经首,方知众妙门。

类型二平起首句入韵 例诗:与庄子对话

○○⊙●△,⊙●●○△。⊙●⊙○●,○○●●△。高歌君作陪,舞剑响春雷。谁惹北风急,疑为小倩来。

类型三 仄起仄收式

例诗:雨中梅花

⊙●○○●,⊙○○●△。⊙○○●●,⊙●●○△。傲骨迎霜雪,赞余多少诗。无情风雨坠,心碎泪谁知?

类型四 仄起入韵式 例诗:他乡客

⊙●●○△,○○●●△。⊙○○●●,⊙●●○△。何事又乡愁,琼花落满舟。佳期如蝶梦,盼得泪双流。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 现实里的爱情(诗韵新编)⊙○○●△,⊙●○○△。⊙●●○○,⊙○○●△。奈河桥上月,曾定今生约。落拓问佳人,直言门第别。

七绝

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游长沙抒怀(新韵)

⊙○⊙●○○●,⊙●○○⊙●△。桂香柳暮菊花怒,橘子洲头谁等闲。⊙●⊙○○●●,⊙○⊙●●○△。雁过山风呼万岁,客来湘水荡云天。

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例诗:无题

⊙○⊙●●○△,⊙●○○●●△。银河万丈渡无涯,幻境空灵生彩霞。⊙●⊙○○●●,⊙○⊙●●○△。世上何人来对句,桂香携手浣溪沙。

类型三 仄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李白 ⊙●⊙○○●●,⊙○⊙●●○△。五岳吟诗邀皓月,清风自古喜寒家。⊙○⊙●○○●,⊙●○○●●△。酒中得道何人及,独舞花丛到海涯。

类型四 仄起、首句押韵 例诗:逢秋不见秋 ⊙●○○●●平,⊙○⊙●●○△。已是金秋落叶时,满山葱绿暖风吹。⊙○⊙●○○●,⊙●○○●●△。红枫遥待相思苦,无奈霜神久不知。

五律

类型一 例诗: 送友人石静波(新韵)

⊙○○●●,⊙●●○△。⊙●⊙○仄,○○⊙●△。青山新雨后,一路任云闲。临水别君意,折春寄柳安。⊙○○●●,⊙●●○△。⊙●⊙○●,○○⊙●△。舟争行万里,日落已江南。何事再相聚?东篱把酒欢。

类型二 例诗:感怀

○○⊙●△,⊙●●○△。⊙●⊙○●,●○○●△。少年多苦难,大道与谁同。又是北飘雨,可怜花落东。⊙○⊙●●,⊙●●○△。⊙●⊙○●,○○⊙●△。百川流向海,五岳醉听风。神鬼且为友,沉吟山野中。

类型三 例诗:清晨登悬剑山

⊙●⊙○仄,○○⊙●△。⊙○○●●,⊙●●○△。云雾苍山掩,悠然野径寻。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类型四 例诗:京中

⊙●●○△,●○○●△。⊙○⊙●●,⊙●●○△。山海锁都城,白云天外生。问君何所得,回首那堪鸣。⊙●⊙○●,○○⊙●△。⊙○○●●,⊙●●○△。早晚勤挥笔,春秋醉忘名。悠悠千古月,默默踏征程。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灵山

⊙○○●△,●●○○△。⊙●●○○,⊙○○●△。云山接海隅,石栈通星月。涧濑诉千秋,松涛歌万阙。⊙○⊙●○,⊙●○○△。⊙●●○○,⊙○○●△ 佛心需道为,龙脊堪凌越。长住亦成仙,何人来访谒?

七律

类型一 例诗:长城怀古

⊙○⊙●⊙○●,⊙●○○⊙●△。始皇功德应称道,万古长城叹作奇。⊙●⊙○⊙●●,⊙○⊙●●○△。劲草悬崖秋色染,疾风穿雾雁来迟。

⊙○⊙●⊙○●,⊙●○○⊙●△。哪堪战火山河破,谁惹红颜日月悲。⊙●⊙○○●●,⊙○⊙●●○△。多少栋梁魂在野,双眸望向帝王师。

类型二 例诗:金刚台

⊙○⊙●●○△,⊙●○○⊙●△。金刚台上白云悠,撒豆成兵却落囚。⊙●⊙○⊙●●,⊙○⊙●●○△。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东西望断一条路,南北连绵百座丘。⊙●⊙○○●●,⊙○⊙●●○△。凤去龙腾千壑响,银河抖带汇淮流。

类型三 例诗:丙申年生辰酬答众诗友 ⊙●⊙○⊙●●,⊙○⊙●●○△。莫叹北漂知己少,诗坛唱和显情真。⊙○⊙●⊙○●,⊙●○○⊙●△。四方相聚百家论,一夜花开万里春。⊙●⊙○⊙●●,⊙○⊙●●○△。子美欢颜曾有梦,谪仙浪漫最无尘。⊙○⊙●⊙○●,⊙●○○⊙●△。共看沧海风云路,把酒高歌泣鬼神。

类型四 例诗:丙申年寄同仁

⊙●○○⊙●△,⊙○⊙●●○△。漂在京城年复年,为诗无悔自扬鞭。⊙○⊙●○○●,⊙●○○⊙●△。惯看政客风云舞,莫论佳人昼夜颠。⊙●⊙○○●●,⊙○⊙●⊙○△。闹市行吟花佐酒,玉盘烹饪海生烟。⊙○⊙●⊙○●,⊙●○○⊙●△。闲来悟道参禅久,常向蓬莱会八仙。

第五篇: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臵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臵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臵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下载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律诗三首》、《绝句三首》答案卷

    《律诗三首》、《绝句三首》课堂练习(答案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填空: 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人誉为_七绝圣手__。作品多写边......

    文体知识和应用文知识练习题

    文体知识和应用文知识练习题: 文体知识 1、下列各项对文化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说的“剧作者则需在人物头一次开口,便显出他的性格,闻其名知其人”,就是指 戏剧中人......

    文体知识

    文体 文体,含义有二。 一是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我们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二是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分类 文章体裁 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

    律诗、排律、绝句、古诗,这些诗体间有什么区别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

    散文文体知识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阅读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

    文体知识包括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1、记叙文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