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二、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顺叙
作用:①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3、插叙
作用:①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②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③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三、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五、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⑤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意于景,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②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作用:
①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②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六、修辞手法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第二篇:小说文体教学研究
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课的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阅读不仅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历来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文体上入手,分析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四种文体的阅读教学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实际教学课堂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文字产生起,阅读活动就诞生了。从甲骨文中的“文”“教”“学”等字,可知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语文教学的活动。从上古至今,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重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文体的多样性,为丰富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多种阅读方法和理解作品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接下来,笔者就以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四种文体: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做简要的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小说题材的阅读教学在高年级语文中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是短篇小说,也有少量的长篇小说,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小说类型的阅读教学,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文字。《小说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把握小说的阅读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为一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小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阅读小说的“三部曲” 第一步: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内容?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那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呢?主要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第二步:这篇小说怎样写的?
这里就要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了。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那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这里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三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丰满人物的形象;丰富作品的内涵。
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哪些呢?首先小说的开端,故事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最后就是结局。
环境:小说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注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描写。
小说的阅读教学课要求教师要注重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析人物,环境细节抓得住,提炼主题明意图。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比较理性,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整合、搜集、处理能力。《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等说明文文体的知识点。
2、分析说明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词句。
3、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看懂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一些专业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说明文,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发科学好奇心。
教师展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点,由科学奥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让学生抓住“地球”这个科学点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抓住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步:回归到说明文的主题上,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说明文的阅读是让学生能够广泛地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处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引子,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科普短文,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议论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议论文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这一文体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思辨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议论文的认识和理解,是为了以后阅读更多的更深刻的议论文打下基础。笔者认为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初步理解,引起兴趣;找出论点,小心求证;删繁就简,总结概括。《议论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议论文的语言魅力,学习写议论性的文字。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②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运用到写作上。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就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第一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要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但是不同文体有它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了解文体特点,掌握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那么,阅读议论文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
(2)弄清文章运用的论据
(3)搞清文章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知识点:(4)弄清文章的结构(5)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6)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学生明确了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后,告诉学生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三个要点,即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议论文有什么特点?有哪三要素?
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论点和论据有什么要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什么是论证?有哪几种常用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后出示幻灯片。论点——鲜明、正确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第三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导入新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议论文文体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将这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这样一篇文章可以删繁就简成这几句话:中心是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地对待人民的批评,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然后,教师重点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小心求证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交给学生方法,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个方法学习品味接下来的段落。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散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此外散文还有“笔法灵动”“理趣性”“自传性”“书写真性情”等等诸多特性。散文不仅仅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一个门类概念。散文特征是在发展演变着的,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散文,她永远是姓“散”名“文”。散文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六年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散文更多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生活细节的见解和感悟,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或者哲理性。
《散文阅读指导》教学思路
其一,散文要多吟诵。备课时教师先要投入地美读几遍,局部最好反复吟哦回味。教师自己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心得,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得心驰神往,摇曳生姿,口有余香,不知不觉地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其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美读与吟哦的时候,拿起一支铅笔,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标示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同美读一样,教师如此备课,引导学生如此体味语言细节。其三,从“感受”逐渐向“鉴赏”靠近。散文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语言魅力。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的方法有:(1)梳理行文的脉络(文脉),注意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2)结合梳理文脉、标示相关语句,探究作者描述的特色。(3)结合探究描述的特色,分析欣赏精彩语句。(4)结合欣赏精彩语句,用文字记述自己点点滴滴的阅读心得,可采用写旁批、写感言等方式。
其四,适当进行拓展迁移的演练。建议采用“笔述”法,让学生每人至少写出一段文字(短文)。提供两类题目:第一类侧重于评析,谈一谈鉴赏心得。比如,以“我对时光匆匆的看法”、“谈时间”等为题,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第二类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某些内容进行仿写、改写。散文的教学没有定法,但要切记:
第一,教学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散文中所蕴含和表现出来的“情”“思”,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在作者独特视角观照下的“人”“事”“物”“景”“理”“趣”,即探究作者从“我”的角度观察世界人生的独特感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学习散文的审美愉悦和人生启示。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句话“散文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可见,散文是最能表现作者真性情、真品性的一种文体。教学散文,如果学生没有领悟到作者对世界人生独特的体悟,那就没有真正读懂散文,还在“门外徘徊”,没有悟出学习欣赏散文的真谛。
第二,教学散文还要善抓文眼。散文里诸多材料,看似很“散”,实际上它们是统辖在一个总纲之中的。散文中,总有那么一句话、一个短语或一个字词,可以统携全篇,这就是散文的“文眼”。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出来,并体会其作用。比如林清玄《桃花心木》中的“独立自主”;朱自清《匆匆》中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等等。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少慢差费”,不得要领。
第三,教学散文还要善于梳理线索。线索是作者思路的物化,在文章中就表现为文脉。思路清则文脉显;思路乱则文脉散。教学散文,宜善于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散文的线索,使学生理解清楚文章脉络。因为“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
第四,教学散文还要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散文中的有些句子、词语,你初看它,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结合上下文一思考,则会发现它的奥妙所在。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文体知识
文体
文体,含义有二。一是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我们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二是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分类 文章体裁
记叙文(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说明文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2)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议论文
(1)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编辑本段文学体裁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虽然不同但是区分极难,往往有两者特点均有的作品出现,所以我们往往将诗歌合称。当然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题材,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这点上常常被许多学习古体诗的人误解。古体诗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合称。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2、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从时间上说,楚辞形成的时间大致和古体诗相同,但是和古体诗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独立成体。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笔者认为,楚辞其形成于古体诗时代,但文体鉴于诗词歌赋之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4、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桃花源记》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爱莲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编辑本段古代文体 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杂记 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第四篇: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 咏梅》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莲的诗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雨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酒的诗句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月的诗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花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思乡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雄心壮志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哲理性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日的诗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忧愁的诗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树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文言文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六册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4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4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在驾相顾。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第五篇: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
1、顺序
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
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
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举例:《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
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10、引用
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 “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
解说。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作用: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2>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5>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2>社会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
1、伏笔
概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
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概念: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分类: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
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
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特征或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对比
概念: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
6、铺垫
概念: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类:①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背影》中第二段关于家境的交代。
②衬托式铺垫:即用此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如《绝唱》中琴师和黑妞两个人物为白妞出场作铺垫,同时正面衬托了白妞技艺高超。
③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形成反差,并为其作铺垫。
④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议论作铺垫。
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
8、烘托
概念: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佛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9、象征
概念: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①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②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举例:《海燕》一文中将“海燕”象征为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10、借景抒情
概念: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卒章显志
概念:层层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12、白描 源自我国“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特点是纯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后被借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如《藤野先生》中的肖像描写。
13、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皇帝的新装》,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14、以小见大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如《囚绿记》。
15、联想 概念: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分类: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
②相似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外形或内在品质上有共同之处的事物。
③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一个事物的回忆或感知联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④关系联想:是指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产生的联想。
16、想象
概念: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过程。
分类: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过去感知的材料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17、类比 概念: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举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19、衔接
概念:使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分类:意接:上下文之间无过渡的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
语接: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轨,称为过文。20、托物言志
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陋室铭》、《荷叶·母亲》(冰心)
十一、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和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按内容分:历史、现代、科学幻想、公案、武侠、言情、传奇等。按写作体例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按语言形式分:文言、白话。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十二、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在我国古代,与韵文对称,指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一切散文文章。现代散文,则是同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3、散文的线索 ①时空连“线” ②因物取“线” ③反复出“线” ④以情导“线” ⑤定神看“线”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
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
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 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