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一点见解
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一点见解
导入要讲究“新、奇、趣”,瞬间抓住学生的听觉、视觉与嗅觉,才能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来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之前,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一进课堂,我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的大地。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动人的场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这则导语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课文作者感情的脉搏,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如此一来,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质疑导入,启迪思考
“学贵有疑。”宋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辟:“为学忠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新的刺激相矛盾、不一致,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在语文教学时,有时可以针对与学生的已知认识冲突的课题产生疑问,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像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
三、故事导入,新奇多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如我在教授《赤壁之战》时,巧设了这样的导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歇后语吗?
生:知道
师:谁能说一个歇后语。
生(纷纷说):竹篮打水——一场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
师:大家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歇后语的故事,叫“周瑜打黄盖__打的愿打,挨的愿挨”。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那么谁知道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是在哪次战斗中实施的呢?
生:赤壁之战中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国演义》中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赤壁之战”。师:板书课题
我把与教学内容有关故事作为导语,会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它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猜疑导入,调动热情
课堂导入意在通过不同方式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求欲望。谜语语言简练、生动形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能够以趣激趣,让学生感到有趣味,继而愉悦地走进文本。
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棵时,采用了“猜谜导入法”。先出示谜语“腿像柱子身像墙,耳如蒲扇鼻子长——猜一动物”。在学生兴高采烈地猜完谜语后,我说:“大象很大,身体很重,如果要你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你会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我说:“现在我们学习《曹冲称象》,看你的方法与曹冲的比谁的更好。”如此,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我们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让每一节新课都能有好的导入,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比较轻松,让每一段新颖多趣的导入都能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点拨作用,能够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篇: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四中学/陈忠秀
摘自:《教育视野》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二、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
五、戏曲导入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
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一、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如何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如何有效的进入课堂导入呢?
二、问题描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三、原因追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吸引力、震撼力。同样一名好的教师要想讲好一篇文章同样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从自己上课、听课及学习优秀课例的过程中,体会到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起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虽然说“万事开头难”,可是“好的开头等于一半的成功”。
四、方法
就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导课法介绍给同期的学员们,与同行共勉;
(一)激趣导课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在教学中通过挂图、音乐、讲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趣、新颖好奇的境界,创造乐学的气氛,激发学生进取的未知欲。语文也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我的这段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即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纯化和升华。
(二).分析标题法
分析标题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如,在上《捞铁牛》这课中的焦点对象是大铁牛。它不但是文章中所有人物关注的对象,而且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任务中跟上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三)旧知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四)、名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导入法 就是就是在讲课前让学生说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让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个比赛,看哪一组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多。然后,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说,同一组的可以补充。老师小结: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教师板书“气球”后问:“同学们,气球除给我们欣赏、玩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到底还有什么作用?让我们马上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如教学《田忌赛马》,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但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试想这样的比赛一般情况谁会胜出呢?”学生回答:“齐威王。”教师制造悬念:“但最后田忌却胜出了。田忌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胜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吧。””将学生带入文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某些事例,不是简单直接提问,而是犹如讲故事,说到紧张、激烈、热闹、扣人心弦之处,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听者的强烈兴趣和好奇。
(六)、演示导课法
演示导入法就是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七)、设置悬念导入
小学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我在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惊弓之鸟》以后就明白了。使学生急于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八)、歌曲导入
人类之间种族语言有国度,可音乐却无国界。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我在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五、实施过程
六、实施成效
拟形成的成果: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课,必将会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也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比较旧知导入法;成语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等
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导入 1.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激发情绪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选取其中最富于情意的一段也可以,总之是不应忽视这一环节的。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逐渐向学生转化,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唱片磁带只宜放在辅助的位置上,或课文很短,或教师朗读素质差,但也不要代替师生的范读。如何激发学生的情绪呢?例如教学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把表情朗读的重点放在对话的感情处理上,抓住“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四次反复的感情上,即由“哀”向“敬”,由“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如对炼字“任、碾、扑、献、想”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修饰词和句式的感情因素的变化,教师要能读出泪来,学生也能听出泪来,那么于泪水中获得的体验、知识等是教师单纯靠讲解所不能比拟的。显然,学生越接近的感情基准,叠映成一个人,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奥妙、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5.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6.提示异议导入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认识方法、思想感情等等。因而它必须涉及到读者(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主观理解,也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性。不少教参、专业杂志对其中问题的争论即说明了这种情况。既然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是不应回避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学了课文过后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不同意,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记忆也就加深了)。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放在新课讲授后,在总结时进行,但放在开讲前则更具有其优越性,因为要辨别正误,必先学懂课文,这就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然而要注意,提示的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诸如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上,否则难以使学生进入那种紧迫的学习氛围中。造成的紧迫感强烈,这种导入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于孔乙己的“偷”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偷”属于坏品行,是值得批判的,二是觉得迫于生计而“偷”,是值得同情的,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个“偷”的异议,就会加深对小说主题和(或者说学生)对主人公态度的理解。对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因为这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它比单纯让学生记一个现成结论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也是教学适应现代化所要努力达到的。
7.审题试作导入法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题目上的审题,二是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题目的审题,前者是研究题目与已完内容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题目与应写内容的关系。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即直接叫学生试写课文的题目,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这种写作构思不同于写作提纲,不求全面求其点,更注重单一性,因而教师要作出明确规定,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主要问题思考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毛泽东同志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然后再问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章回忆了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引导学生紧扣课题去阅读全文。
8.利用思考导入法
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可以设计: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也可以明确提示:放在借时,放在还时,或安排在另外什么地方)。不少课文的思考题,只要我们设计精要,有一种新鲜感(切忌只提出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选择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预习工作做得好,即使回答,也不必讨论,就此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理解有错误,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之,加深印象。
9.针对文病导入法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习写作知识。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方。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这就是心理因素。为此,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即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单一,即一课解决一种文病,让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重点突破;三是要适宜,即根据学生接受理解的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写物散文的时候,往往出现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描写上,立意肤浅而不深、陈旧而不新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就采用这种导入法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抓蜜蜂的生活特征,茅盾的《白杨礼赞》,抓白杨树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类比揭示出寓意,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揭示寓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高了写作散文的质量。当然,有的作文通病也并非通过一课就能解决问题,要配合作文练习,但至少课文能起到传授写作技巧、具有辅导作文的性质。总之,针对学生作文通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学医治病的作法对症下药,药量因人而异。
10.即兴应变法
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课前,如出现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欲扬先抑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12.成语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0页(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使成语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3.引文直入法
在讲解《我歌唱延安》时,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何其芳在1938年6月写的一篇散文《我歌唱延安》,为什么要歌唱延安呢?请听听他在《一个平常的故事》结尾的一段说明(挂出已抄写好的小黑板):
我是想经过它到华北战场去。我还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从它受教育。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意想到信纳·萧离开苏维埃联邦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但到了这里,我却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印象。我想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伟大的改革的地方。我举起我的手致敬。我写了《我歌唱延安》。
这样的的导语,单刀真入,使学生尽快明确写作缘由。也较巧妙地介绍了有关写作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讲授的知识信息。14.点明中心法
讲授《药》时,在板书标题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预习提示”,接着,教师边念边让他们在下列文字上作上标记:“作品通过描写与华、夏两字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等等。这种导语借助“预习提示”,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揭示了矛盾和塑造的人物等。同时,此种导语也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现行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这种导语尤为重要。
15.启迪心灵法
讲授《火刑》时,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中世纪后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勇敢地向宗教神权挑战,被人骂为„疯子‟。而处在被反动势力包围乃至吞噬的逆境中的布鲁诺,仍坚持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维护科学的真理不屈不挠地与反科学的神权进行斗争,最后被„火刑‟活活烧死。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披荆斩棘,昂首阔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贡献一切。现在,我们学习《火刑》(板书课题)。”
这种导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思想性较强、并能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文,可使用此种导语。
16.介绍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狂人日记》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17.点出人物导入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要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带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8.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唐打虎》一课的导言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驮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19.辅垫导入法
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做些简要的介绍。如《给颜黎民的信》这课,可结合以下几点导入课文:
1.鲁迅先生生平简介。2.写信当时的情况:白色恐怖严重。
3.鲁迅先生的危险处境以及他的坚定立场。
4.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个初步认识,就为讲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明快,只要抓住对中心词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抓住“珍贵”一词启发: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
21.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学《登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诚实的孩子》和《“绿色的办公室”》的内容,使学生带着想进一步了解列宁的迫切心理,激起学习《登山》的兴趣。
22.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23.直接导入法 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鲸》时,板书课题后就问:“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很可能没亲眼目睹过,但它有多大?分为几大类?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更好。
24.归纳导入法
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上节教学的内容、作业、考卷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导入新课。如讲《怎样选择材料》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木船》两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很动人。原因就是选取了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同学们,如果要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就必须专心学好《怎样选择材料》这一课。”这样既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又传递给学生一个要研究、掌握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信息。以引起对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5.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讲《鹿柴》、《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三首古诗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旅游过哪些名山?有什么感想?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景色十分迷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赞叹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国真伟大,中国山河美如画!今天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这些名山游历一番。”这样使学生神往名山,学习兴趣会倍增。
26.背景导入法
即把新课和有关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情升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五篇:语文课堂导入读后感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读后感
韦家坡小学
曹义芳
课堂导入和过渡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坐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过渡是联系各环节之间的纽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过渡语言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应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知识面覆盖率的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素养的优劣;精彩的导入和过渡,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下面提出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运用此方法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以先由学生回顾在世界地理学过的有关地形的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设置疑问,开启思维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探求“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国主要山脉”一节的导入,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它们是怎样分布的?走向如何?在地形构成中有什么作用?”然后由这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巧引故事,活跃气氛。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故事特别爱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记忆。如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位日本妇女购买了一张美国花旗银行的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但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对奖时间,彩票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废票,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如讲授《海陆的变迁》时说:我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海洋变成陆地的,而台湾海峡是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变迁。巧妙设置悬念,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五、谜语导入,趣味横生
谜语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倘若能巧借谜语来导入新课,将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地球仪”有关知识时,可先设置谜面:“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其谜底就是“地球仪”,由此引入新的课题。再比如上“地图”时也可采用此种方法导入,谜面为:“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采用谜语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对这方面素材进行积累,再加上教学时合理的应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诗歌导入,创设意境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可以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作为导语,带领学生来学习“中国的旅游业”。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景,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可引用“雪山连绵,冰川纵横”、“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来导入初中地理第四册“青藏地区”这节课。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导入“地球的运动”。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要充分发挥导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