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时
间:2010年9月18日 参加人员: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万以上数的整理复习
教材分析:
通过这一阶段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学生已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这些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万以上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个系统的梳理与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书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讨论要点:
1、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分辨不清,还应重点讲解,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
2、注意理解“相邻”两个字,只有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才是10。
3、在写数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写“0”,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一级一级的看,把题目看懂后,再一级一级的写,读数时,虽然只读一个“零”,但可能连续写几个“0”,要分别写出来。
4、求近似数很容易与改写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相混肴,应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把万以上的书改写用“万”“亿”作单位是直接省略尾数添上“万”或“亿”字。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变了,数字的大小不变;而求近似数不仅是省略尾数并在末尾加上“万”或“亿”字,在此之前还要用“四舍五入”法看一看尾数是直接省略还是向前一位进“1”,因此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了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5、省略“万”或“亿”为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分级,确定好是几位数(这样确定了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组内老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研讨氛围浓厚,对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重难点有了很好的解决策略,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9月28日 主 备 人:李忠省 教研组长:李正新
参加人员: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缺乏对于三角形知识的系统的深入了解。教材以真实的现场实物为素材,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分类,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三角形高的作法。为以后学习空间图形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不同标准的分类。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会做三角形的高。
3、通过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三角形高的做法。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突破:充分利用学生的关于三角形的生活经验,借助直观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讨论要点:
1、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利用三角形与四边形学具,在学生动手拉一拉中,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2、关于三角形的分类,使学生明确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标准,并掌握各类的特点。
3、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引导学生用量一量、拼一拼等多种方法探究,并渗透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
4、在探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引导学生利用不同长度的小棒任意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体验不是任意三角形都可以围成三角形,通过归纳所有情况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5、关于三角形的高,要通过画图讲解。在理解什么是三角形高的基础上学会做各种三角形指定底边的高
6、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题目,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教研气氛热烈。通过讨论,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优化了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第三篇: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学生尽快融入数学学习,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地点:第二办公室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使学生尽快融入数学学习
任务布置: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经验
参加人员:所有数学教师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简单记录整理如下)
李荣军: 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初一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赵建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1、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2、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田小蓉: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方面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变化的衔接、学生适应能力的衔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1、我们班主任要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了解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中学任课教师最好将小学毕业班的任课教师请进中学课堂,听取教学意见,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2、平常研究一下小学的教材特别是与初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的知识与方法。
3、自己平常在有小学的听评课活动或教案、作业展示时尽量得参与进去。
4、上课采用引入时多展现一下小学的知识背景,借助小学知识的平台引申、拓展到初中的教学任务,并要揭示中学知识与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2、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小学简易方程的数量之间是用和、差、积、商等数量关系来说明,而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在理论上有了同解原理,有关解方程的一些步骤提高到理论上的理解。
三、统一思想,利用好我校是中小学一体的大好机会,进一步进行衔接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再反思与研讨。
2014年2月20日
第四篇: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组教研活动
博尔通古牧场寄宿制学校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7年9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常规工作检查及总结、解读《如何做到精心备课》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一、常规工作检查及总结
首先检查开学初的各种教学工作计划及教案、学生作业等。对认真完成的教师进行表扬,对没有及时完成的提出限期整改。
二、如何做到精心备课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来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白重点、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五篇: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3.5.8 活动地点:一(4)班教室
活动主题:磨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活动过程:
一、叶敏老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二、全体数学老师的评价 江迎春: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这节课在设计上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易学的目的。在设计时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首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注重层次性,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要加强提高和运用。陆明伟: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因为变化,所以我们要掌握前后变化的关联;因为变化,所以我们要解决问题。既然变化应有这样的模式:起点→终点。(中间可有很多步骤,表象。)如果我们始终牢牢掌握了变化的起点,那把握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都会相对容易、准确。可问题往往只有结果而没有开始,于是倒退的策略“登场”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感知倒推,应用倒推的内容。主要分两个例题。例1利用两杯果汁倒过来,倒回去的事件,虽然只有一个步骤的变化,但比较直观地使学生感知倒推策略。由于果汁倒完的结果都是200毫升,非常清晰,而原来两杯果汁的量都未知,因此从起点思考、解决无从下手,而从终点倒推则相当可行,柳暗花明。这样能达到理解策略,感受到策略的优势的作用,学生形成知识建构。例2则更多的体现倒退策略的应用。其特点是步骤多,变化复杂。但正是如此,才能体现从起点思考的不可行性,才能体现倒推策略的优势。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就能想到某位数学家说过:一切问题都能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能转化成方程问题,最后解决。陈建明:
对学生来说,学习“倒过来推想”,并不是建空中楼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倒过来推想”的认识。教学的一开始,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尝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解题思路。然后通过2个杯子中水的倒推,唤起学生的倒推经验。例1的教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适时通过课件演示还原没倒之前甲乙两杯里的饮料情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列表法,明确数量的变化,简化“倒推”策略的理解,并完成解答。杨文娟: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本节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李君: 倒退这种思想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出现,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填方框倒推的计算。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情来导入“倒推”这一思想。在解决“果汁”这一例题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观察果汁的倒入和倒出过程,加深理解。通过填表格,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用倒推法解决问题。在练习的最后也可以进行题组练习,一道是正向解题,一道是倒推解决,通过题组练习,既加强了对倒推题型的理解和解答,又将“倒椎”策略纳入到“推想”的整体结构之中,体现了两种方法的互逆关系,在比较中点明主题,在比较中建构整体。凌爱华:
学习了叶敏老师的《用“倒推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受益匪浅。教师设计了让路线的往返这一事例导入,为倒推法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对倒推法有初步的感知。教学设计中重视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学生有个性展示的舞台。注重让学生采用各自的方法与同伴交流探讨,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获取数学经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叶老师设计了以几种不同形式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出倒推的过程.如收集信息法-根据题中的信息有顺序地写出流程图和图示法.图示法等。能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和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亲临其境的体会中,帮助学生掌握倒推法。曹淑英
(1)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A、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列表格——摘录条件——画线段图 原有?张 → 又收集24张 → 送给小军30张 → 还剩52张 B、学会逆向思维
原有?张 ← 去掉24张 ← 跟小军要回30张 ← 还剩52张(2)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或从中间向两边填空,对比逆向与顺向思考方法 钱菊芳:
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的说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学和放学的往返路线、观看大屏根据老师上班的路线说出老师下班的路线这一事例的导入,为倒推法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对倒推法有初步的感知。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寻找解题的方法,如有的学生用画图法,有的学生则用画表格法来解决,、有的学生会用列式思考法等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袁爽:
理解倒推策略,为什么要用倒推的策略有一定难度,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学生可以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陈徐良:
1.在情境中体验。课前可以巧设一个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2.对例1的设计,可以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能力,采用让学生看图想象的方式,运用表象操作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直接出示变化后现在的果汁状态,让学生倒过去联想果汁的原貌,这种“倒叙”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倒过来想”,既可以避免“倒来倒去”的折腾,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让学生目标明确,“直入虎穴”,减少思维干扰。徐慧: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不过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学习“倒过来想”,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
引导学生对策略进行反思、对比,提升能力,注重对策略的感受与理解,让学生体会“倒推”策略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