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

时间:2019-05-14 21:3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

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3)

一.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

(1)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2)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3)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4)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5)到“文化大革命”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6)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7)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有改动)15.请简要说说本文的三个论述层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8、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9、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20、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21、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②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③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④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⑦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8.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10.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多一事 刘心武

①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后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②社区居委会有的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③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10点必来这个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来找我。我不会给你钱。我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个最必需的日常嚼用。”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④“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来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个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二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10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你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子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⑤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选自2013年4月28日《大公报》)

11.本文第一段叙述宛大妈与他人谈话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12.小说中的宛大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1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3分)

1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多一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15.赏析小说最后一段。(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如果对西方现代文学现象稍做考查,便不难发现,二十世纪的文学较之十九世纪的文学,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文学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文学的“向内转”,成了整个西方文艺从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时的一个主导趋势,而“现代派”们,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中打了先锋。

如果对中国当代文坛稍做考查,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一种文学上的“向内转”,竟然在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我们差不多可以从近年来任何一种较为新鲜、因而也必然是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中找到它的存在。

首先是小说创作方面。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例如所谓“三无小说”。这些小说,其实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和“主题”,而只是在割舍了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之后,换来了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作者都在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小说心灵化了、情绪化了、诗化了、音乐化了。小说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新的小说,在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其次,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还更早一些、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了,诗歌的重心转向了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

上述“三无小说”和“朦胧诗”,应该说都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些极端的现象。极端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然而却是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一个相当敏感而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前,确实存在着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向内转”的问题。于是,中国当代“向内转”的文学是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后尘,是拾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余唾,是西方现代派腐朽没落文学观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回光返照,几乎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然而,我觉得这只能是一个简单化的、错误的结论。(摘编自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1.下列关于“文学的‘向内转’”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学“向内转”即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性”“内向性”,它是整个西方文艺从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时的一个主导趋势。

B.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文学较之十九世纪,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调整的具体表现就是文学的“向内转”。

C.中国当代文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的、难以遏止的“向内转”的趋势,这种“向内转”普遍地存在于当时较为新鲜且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中。

D.中国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前,确实存在着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向内转”的问题。所以文学艺术的“内向化”成了一个相当敏感而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文坛在小说创作方面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有其共同的特点。

B.“三无小说”以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替代了传统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情节”“人物”和“主题”看起来不再明显。

C.中国当代新小说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创作者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

D.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空的中国当代新小说,具有了心灵化、情绪化、诗化、音乐化的特点,在牺牲了外在的形式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们在文学“向内转”的历史性转换中充当了先锋。“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B.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来说,诗歌创作的“向内转”要比小说更早、更突出。诗歌和小说创作共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

C.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诗歌更加关注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使得诗歌变得内涵复杂、情绪朦胧,传统诗歌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不复存在。D.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向内转”的文学是拾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余唾,是西方现代派腐朽没落文学观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回光返照的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是简单并且错误的。

参考答案

一.

15、答案:首先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题,说明其由来已久。接着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最后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2分)【方法技巧】

梳理文章的思路结构,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哪几段组成一个表意单位,即一个层次,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理出全文的结构。

16、答案: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意思对即可)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老喧嚣文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第(3)(4)段,对应的句子是“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等;“新喧嚣文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第(6)段,对应的句子是“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等。

17、答案:(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生产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3分)二.18.(2分)

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

19、(3分)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要点: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要点: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要点:主旨)。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要点:表达效果)。【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20、(4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答题中注意联系全文,意思对即可,只写作用而没有联系文章的分析要适当扣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三.8.C 9.D 8.答案详解:(A项应为“提供线索”,“提供答案”说法过度;B项错在“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原文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D项错在“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原文为“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

9.答案详解:(“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表述绝对化)

10.答案详解:①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②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③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④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1点1分,3点即可满分)

四.11.答案详解:①呼应题目,引出宛大妈被人称呼为“多一事”的原因。②交代了宛大妈的身份,表现了她直率的性格特征,为后文写她“爱多事”以及结尾的演唱做铺垫。(2分一点,满分4分)

12.答案详解:①直率,毫不做作;②热心肠,以助人为乐;③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不惜牺牲自我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答对一点给1分,答满3点给满分4分。)13.答案详解:用了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通过“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细节,表现出那位“大嫂”的尴尬,衬托出宛大妈的正直、坚持原则。(点明细节描写1分,具体分析2分)

14.答案详解: ①“多一事”显示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②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1点给1分,答满3点给满分4分)

15.答案详解:评分标准: ①暗示小说主旨,宛大妈作为一个小人物却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②与开头呼应,首尾呼应,结构更严谨。

③引用唱词表现人物性格,起到含蓄隽永、留有回味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给1分,答满3点给4分,结合文句分析1分。)五.1.C。(3分)“当时”应为“近年来”。

2.D。(3分)原文表述是“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而不是“牺牲了外在的形式”。

3.C。(3分)“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不是“使得诗歌变得内涵复杂、情绪朦胧”。A项的依据在第一、六两段;B.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来说,诗歌创作的“向内转”要比小说更早、更突出。“朦胧诗”和“三无小说”创作共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D项的依据在最后一段。

第二篇:高考语文定点专项训练 (20)

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规范提醒] 1.合理分配时间。考场做散文阅读题用时大约在20~25分钟。先行阅读用近10分钟个别文本如较难理解,可用10分钟多一点,做题用近15分钟。先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做题的前提;要舍得在读文本上花时间。切忌只读一遍大致了解就开始做题,往往最后再读一遍极为重要。,2.文本阅读要求。先粗略浏览一遍包括注释、试题,再细读文本,勾画出关键词语并概括段意,尤其要圈出议论抒情的语句。最后读题目,明白答题要求后,细读文本,根据文本依次答题。,3.审题、答题要求。审题:读懂题干,结合文体特征,辨明题型,圈出题干核心词语。答题:有几问就要答几问;答题有层次,最好用序号标明;建议用“关键观点+阐释说明”式;学会因分赋点。,下面的训练以两篇散文为一组,每组用时为40~50分钟。

综合练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豆 腐 汪曾祺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以南豆腐为佳)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

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高邮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几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切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别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放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用母鸡汤煮,加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卖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方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在煮干丝的汤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有删改)1.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色?(3分)答:

答案 视觉描写、嗅觉描写与动作描写相结合,写出了选料之讲究、香气之浓郁、制作过程之精细。

解析 文中第一段的画线句子介绍了香椿拌豆腐的做法,句子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运用了视觉描写、嗅觉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细致地写出了选材及制作的过程。

2.第二段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答:

答案 ①借林斤澜对拌豆腐的喜爱写拌豆腐之可人,具有情致;②承接前文“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进一步阐明拌豆腐时选料的重要性。解析 画线部分介绍了作者和林斤澜在武夷山的经历,说明了林斤澜对拌豆腐的喜爱。画线句的前面讲小葱拌豆腐的选材,以小葱为佳,拌以大葱就会少了滋味。画线句承接上文,说明拌豆腐配搭青蒜更不合适。

3.文章第四段,围绕“汪豆腐”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答:

答案 ①汪豆腐的烹饪方法。②汪豆腐的得名缘由。③汪豆腐的吃法。④家乡人喜欢吃汪豆腐的原因。⑤做汪豆腐出名的地方。

解析 第四段介绍了作者家乡的汪豆腐,主要从烹饪方法、得名缘由、吃法等方面来说明,文段中的思路很清晰,考生也较容易概括。

4.关于文人谈吃的散文,现当代作家中,周作人重考据,林语堂雅致,请结合本文,分析汪曾祺谈吃散文的特点。(5分)答:

答案 雅俗共赏,见识渊博,将饮食与民俗相结合,写了南北各地的风俗人情;语言细腻生动,生活气息浓,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可从语言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概括。

5.请探究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5分)答:

答案 ①对家乡美食的喜爱、留恋。②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赞美。③对劳动人民创造才能、高超烹饪技艺的赞美。④对一些传统美食消逝的惋惜。

解析 本文全篇都在介绍豆腐的各种吃法,看似关乎吃,其实更关乎情。豆腐是中华美食中的传统材料,豆腐的各种吃法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杰出的烹饪技巧;其中对家乡美食的介绍则显现出了浓浓的乡情;对一些传统美食的消逝感到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江南春 叶德成

①春迟迟,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

②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上,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赏花开自在,寻恋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

③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

④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范蠡、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⑤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

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

⑦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⑧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6.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答案 文章第①段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多姿多彩的绚烂春景图,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为后文具体描写江南春天做了铺垫。

解析 赏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并蒂串连”“多彩多姿”的“绚烂”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喜爱。结构上: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江南春”的描写。

7.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两例并简要赏析。(3分)答:

答案 比喻,“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漫山遍野众花盛开、花繁似锦的场面。拟人和排比,“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将物拟人化,且运用排比,写出了蜂蝶与游人的快乐。引用,引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诗句,说明了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增添了文句意蕴,丰富了文章内容。

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能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回到原文,分析文章具体内容,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两例进行分析即可。除了所给答案中所举例子,“远望如雪花飞絮”等句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文章引用的诗句还有“欲识

蠡园趣,崖头问少年”“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等。8.文章为什么讲述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 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表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就美丽迷人,所以他们才会隐居于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内容上——一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情感上——借范蠡和西施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喜爱。

9.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答:

答案 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拼命工作,这种透支身体、透支未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给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②人心浮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人生处处皆美景。

解析 理解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句中的重要词语,然后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句中“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说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应让自己慢下来。“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说的是人们应享受生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处美景也”强调心态的重要。

10.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

答案 主旨:珍爱春天,热爱生活。

看法:①春光难觅,值得珍惜。我们应该珍爱春天,热爱生活。②自然的春天易逝,生命的春光应该永驻奋斗者的年华中。③生活中,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要学会偶尔,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春天的美好纯净,去顿悟生命的可贵,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境界。

解析 主旨:“珍爱春天”——全文均在透露这一信息,“珍爱生活”——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看法:应该包括三点,一是热爱自然界的春天,二是热爱生命的春天,三是热爱生活,懂得体味生活。

第三篇:高考语文特色专项训练三

特色专项训练三 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

(时间:45分钟,分数:51分)

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锦旗里面也有辩证法。它承载着荣誉(yù),更写满了责任;它表达了谢意,更倾注了期.待。一位基层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收到了上百面锦旗,一面一面如数家珍,又颇(bǒ)为感概:...做了分内之事,群众却送来锦旗,本身就说明工作有不足。所以,每当看到锦旗,除了___甲___(欣慰/安慰),更有压力。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对世界的感应,常常是心灵的写照。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官老爷们,则会把百姓冷暖抛诸脑后,想的是送礼声、升官令。同样,对群众的表扬,有的干部举一返三,想到了更普遍的问题、更多人的急难事,多做___乙___(疏财尚气/雪中送炭)的实.功;而有的人却视之为“政绩”的道具,图虚名装门面,不啃硬骨头,专搭花架子,最后都是“客里空”。锦旗虽小,分量不轻。很多时候,它拷问着思想观念的公与私,___丙___(检验/考验)着工作作风的实与虚。

不求就里,难寻病根;不务实情,难办实事。不只是给好评的锦旗,近年来,一些地方也不时出现“另类锦旗”。从“最不作为奖”的揶(yē)揄,到送时钟、鸭梨、皮球等委婉提...醒,尽管有时失之偏激,但带刺的“表扬”,不也多少反映了现实积弊、民意呼声?可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gà)的“礼物”,而且反躬自醒,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誉(yù)感概 ...B.颇(bǒ)为

举一返三 ..C.揶(yē)揄

委婉 ...D.尴尬(gà)反躬自醒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最苦百姓难为生 B.疑是民间疾苦声 C.宁为民间疾苦悲 D.怎堪人间苦悲情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安慰 雪中送炭 考验 B.欣慰

疏财尚气

考验 C.安慰

疏财尚气

检验 D.欣慰

雪中送炭

检验

4.(2016·东营市高三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CCTV科教频道报道了一位老人,他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发明了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撞车防护装置。

B.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审美趣味日趋多元,你的画作能得到大家的广泛称赞诚.然很好,即便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C.早就听说贪官们多方聚敛财富,生活腐化,从中纪委公布的被查处贪官的非法财产数字来看,其贪腐之疯狂真是名不虚传。....D.许多儿童的确具有绘画天赋,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素描,但笔下的人物却有鼻..子有眼,形象生动逼真。...5.(2016·烟台市高三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青岛、烟台等地,进入了一些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

B.从年前开始,不少年轻人就通过发微信红包或支付宝红包的方式给亲友拜年,虽然大部分电子红包金额不多,但这种时髦的拜年方式让亲友有了互动,增进了感情。

C.“明斯克会晤”达成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后,冲突各方都明确表达了和平的意愿,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国际社会对此表示欢迎。

D.“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地为用户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二十七年,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二十八年,以承修京口沙船迟误,部议降调。总督傅腊塔疏陈世纶清廉公直,上允留任。擢扬州知府。扬州民好游荡,世纶力禁之,俗为变。三十五年,琅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纶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岁余,授苏州知府,仍请终制,辞不赴。三十八年,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

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世纶,大学士伊桑阿入奏,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搢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是岁授湖南布政使。湖南田赋丁银有徭费,.漕米有京费。世纶至,尽革徭费,减京费四之一,民立石颂之。.四十四年,迁太仆寺卿。四十五年三月,授顺天府府尹,疏请禁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饬部议,定为令。四十九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寻调总督仓场。五十四年,调漕运总督。世纶察运漕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六十一年四月,以病乞休,温旨慰留。五月,卒。遗疏请随父琅葬福建,上允之,诏奖其清慎勤劳,予祭葬。

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七年,淮安被水

被:遭受 .B.民立石颂之

颂:歌颂 .C.应限全完,无稍愆误

愆:差错 .D.在江宁以忧归

忧:忧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以.A. 但以刘日薄西山.世纶力禁之,俗为变.B. 兵,揭竿为旗斩木为.事,则相宜耳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C.纵一苇之所如.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所.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

B.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

C.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

D.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施世纶是施琅的儿子,廉洁宽厚,尽心为民,他压制豪强奸猾之徒,任职之地均有惠政,被称为“青天”。

B.施琅去世,总督范成勋上奏疏请求让施世纶在任上为父守丧,以至于施世纶最终未能离职为父守丧。C.湖南按察使一职空缺,九卿共同推举施世纶,皇帝指出施世纶处事的缺点,授予了他布政使的职务。

D.施世纶要离开江宁时,众多百姓在挽留无果后,每人出一文钱在府署前修建了两座亭子,叫“一文亭”。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生与搢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5分)译文:

(2)世纶察运漕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5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11.(2016·潍坊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注】 此曲为作者访友之作。鲁卿:隐士。

(1)该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

(2)深秋本无梅可赏,作者却自称“探梅人”,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四、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离家万里又年老多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专项训练三

1.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感概—感慨;B.“颇”应读作pō,举一返三—举一反三;C.“揶”应读作yé;D.反躬自醒—反躬自省。

2.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本文化常识的认知能力。文段的主题是由锦旗观为官之道。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引用郑板桥的诗正是要说明官吏对百姓的关心,与下文“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相呼应。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听”到“民间疾苦声”,最符合常理。

3.[导学号:27592126]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欣慰”指喜欢而心安,是一种心情;“安慰”指用语言或行动去安抚别人的不快或不安,是一种行动。根据语境,甲处应填“欣慰”。“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疏财尚气”指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根据语境,乙处应填“雪中送炭”。“考验”是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检验”指检查并验证。根据语境,丙处应填“检验”。

4.A [解析] B.连词使用不当,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时,应用“固然”;C.感情色彩不当,“名不虚传”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D.适用对象错误,“有鼻子有眼”形容把虚构的事物说得很逼真,活灵活现。

5.B [解析] A.主谓搭配不当,可去掉“的生产量”;C.“此”指代不明;D.成分残缺,可在“为用户”后加“提供”。

6.[导学号:27592127]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忧:父母的丧事。

7.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因为;B.介词,因为/动词,作为;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D.均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8.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应先把握文章大意,结合标志词语进行试断,比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这段文字是说湖北兵变的事情,施世纶禁止兵士骚扰百姓。根据文意,可知“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优于“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因此排除A项;“世纶具刍粮而使”不通,排除C项;“兵有扰/民立捕治”不合文意,排除D项。

9.[导学号:27592128]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施世纶最终离职为父亲施琅守了丧。

10.(1)读书人与官员打官司,他一定会袒护读书人。处理事情要力求恰当适中,怎能偏执呢?

(2)施世纶知晓了漕运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再收取多余的银两,弹劾贪婪的官吏,除去干坏事的差役,用严明的法令来治理。[参考译文] 施世纶,字文贤,是汉军镶黄旗人,施琅的二儿子。康熙二十四年,凭借荫生的身份被授予江南泰州知州一职。施世纶廉洁宽厚尽心为民,泰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二十七年,淮安遭受水灾,皇上派遣使臣监督堤防工程,跟随使臣的几十个人,骚扰百姓,施世纶向朝廷告发那些犯法的人,依法处治了他们。湖北发生兵变,官兵出州境前往援救,施世纶准备草料和粮食,并且派官吏手拿棍棒列队等待,如果有士兵骚扰百姓,立刻抓捕治罪,过境的士兵都不敢骚扰百姓而离开了。二十八年,因为秉承皇上旨意修京口沙船却未按时完成,相关部门对他做出降职调动的处分。总督傅腊塔上奏疏陈说施世纶清廉公正,皇上答应让他留任。施世纶被提拔为扬州知府。扬州百姓喜好放荡闲游,施世纶强力禁止这一现象,扬州的风俗因此而改变。三十五年,施琅去世,总督范成勋上奏疏,以施世纶受到百姓的称道和爱戴为由,请求让他在任上守丧;御史胡德迈上奏疏陈述观点,施世纶才得以离职守丧,母亲去世又为母亲守丧。过了一年多,施世纶被授予苏州知府一职,他仍然请求守丧三年,推辞不赴任。三十八年,守丧期满,朝廷授予施世纶江南淮徐道一职。

四十年,湖南按察使一职空缺,朝廷九卿共同推举施世纶,大学士伊桑阿入朝上奏,圣祖说:“我深知施世纶清廉,只是他遇事偏执,百姓与读书人打官司,他一定会袒护百姓;读书人与官员打官司,他一定会袒护读书人。处理事情要力求恰当适中,怎能偏执呢?像施世纶这样的人,派他做管理钱财和粮食的事情,就非常恰当。”这一年他被授予湖南布政使一职。当时湖南的田赋在人头税中还要加徭役费,运送漕米有京费。施世纶到任后,徭役费全部革除,减去四分之一的京费,百姓立石碑歌颂他。

四十四年,升为太仆寺卿。四十五年三月,施世纶被授予顺天府府尹一职,上奏疏请求禁止司坊擅自包揽官司、奸佞之人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经有关部门商议,将之定为法令。四十九年,升为户部侍郎,监督管理钱法之事。不久调任仓场总督。五十四年,调任漕运总督。施世纶知晓了漕运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再收取多余的银两,弹劾贪婪的官吏,除去干坏事的差役,用严明的法令来治理。每年监督漕运船只,按照朝廷计划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差错和拖延。

六十一年四月,施世纶因病请求退休,皇上下旨慰问挽留。五月,施世纶去世。留下奏章请求随父亲施琅埋葬在福建,皇上答应了他,下诏表彰他清廉谨慎勤奋劳苦,朝廷予以追悼埋葬。

施世纶做官聪明能干果断坚决,压制豪强奸猾之人,严禁官吏扰民。所任职的地方都有惠政,百姓称他为“青天”。在江宁任上因父亲去世归乡,百姓请求挽留他的人超过一万。百姓的请求不被允许后,他们每人出一文钱在府署前修建了两座亭子,叫“一文亭”。

11.(1)[解析] 这首元曲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也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前三句写景选取了“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等意象,意境幽雅淡远。[答案] 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梅人”中的“梅”实指志趣高洁、隐居山林的鲁卿,作者这样写隐喻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意。

[答案] 梅是高洁的象征,作者以梅喻鲁卿,而“探梅人”即指自己探访高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2.[导学号:27592129]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四篇:高考语文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三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三 语基+语用+实用类+诗歌

(时间:45分钟,分数:43分)

一、语言基础(9分,每小题3分)1.(2016·菏泽市高三月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宴请 偃卧 都江堰 揠苗助长 ....B.疏浚

唆使

织布梭

怙恶不悛 ....C.弹劾

骇然

下巴颏

言简意赅 ....D.怡人

懈怠

高粱饴

贻笑大方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简政也要放权,要依法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凡是市场能有效________的就交给市场。

②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经过五年努力,使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________消除重污染天气。

③在进入新的月昼之后,沉睡中的“嫦娥”“玉兔”的________工作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最终沉睡了14天的“玉兔”号,重新恢复工作。

A.调节 逐步 唤醒

C.调剂 逐步 召唤

B.调节 逐渐 召唤 D.调剂 逐渐 唤醒

3.(2016·泰安市高三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当不少漂泊者把房价压力、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生发出“故乡去哪儿了”。

B.尽管“保护消费者权益”一直被人挂在嘴边,但现实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仍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规定与维权难题在衔接中存在空档。

C.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请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以我手写我心”,注意细心观察,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就行了。

D.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续深入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工作,成立环保综合督查机制,适时拓展综合督查工作。

二、语言运用(8分)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而是要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更需要法律约束。

答:

5.(2016·济宁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我国1 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 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性地位的局面。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百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年作文分占100%。

对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蓦然回首,“你在哪里”

——柯岩仙逝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多年前,柯岩在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用这样的诗句缅怀伟人的离去。今天,她的身后,诸多朋友和读者也这样呼唤着,不舍她的远行。

12月11日13时35分,当代诗人、作家柯岩在北京溘然长逝,走完了她82年的人生历程。

“她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一个一直在燃烧着自己、同时用激情燃烧别人的人。她周身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高洪波,谈起这位相识、相交多年的前辈,声音显得有些低沉。

可能没有多少人记得或知道,柯岩本来的名字叫冯恺。1929年出生的她,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后60余载,她笔耕不辍,佳作频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曾以儿童文学和戏剧文学作品闻名于世,她的《“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等作品,吸引了无数小读者。她的政治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更是轰动全国,叩动了几代人的心弦。

“我的愿望只是让我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能为我的人民贡献一分氧气,能给我们的生活投下一片绿荫。”柯岩曾这样阐释自己笔名之涵义。

她的愿望,随着柯岩这个名字,一点点走近读者的心。“看她的名字,读她的作品,以为一定是个男作家,直到我1978年第一次见到她时,才惊讶于能写这样文字的人,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大姐。”这是当年曾是《文艺报》记者的高洪波对柯岩的“第一印象”。同为擅长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用“她是一把柔美的钢刀”形容柯岩的写作风格。“柯岩勇于面对现实,不回避问题,有很强的政治素质。”

“以小见大,‘大题小作’。写的是儿童故事,事实上则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社会中的大问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这样评价柯岩为孩子们写的作品。

而让柯岩的名字真正为全国人民难以忘怀的,是她的名作《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亲耳聆听这首诗时,句句声声打动着我的心,这是祖国的声音,这是人民的声音,也只有人民的作家、诗人才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一位柯岩的读者得知她离去的消息,在网络上这样缅怀她。

“在我80年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阳光灿烂,也跌入过深渊,跋涉过险滩,但只有在知道了我是谁、懂得了感恩之后,才有了完满的幸福和真正心灵的安宁。”两年前,柯岩在《我是谁》一文中曾经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的确,爱与责任感,是柯岩人生轨迹中清晰的印痕。为了写好《寻找归来的世界》,柯岩曾长期深入工读学校,与孩子们一起生活,深入他们的世界。曾经的“问题少年”,如今的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秘书长谭朴,便是在工读学校读书期间结识的柯岩。“虽然我们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柯岩老师还是那么爱我们,视我们为祖国的花朵。”谭朴说,柯岩的为人,如同她的诗一样,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她认为,文学的功能、作用应该是教化人心,为时代立言,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丝毫不能懈怠。”高洪波把创作着的柯岩评价为“一个战士”。

而在生活里,“她真的是一个战士”。至亲离世,柯岩的儿子贺小雷忍着悲痛向我们叙说:“十多年来她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好,心脏搭桥、摘除一个肾脏、高血压、糖尿病„„但她坚强乐观,尽管被病魔缠身,但直至临终前,柯岩仍未放下手头的编辑工作。”

贺小雷说,7月中旬,已经住院的柯岩突然出现了呼吸困难,马上施行了气管切开进行抢救:“她没有机会留下最后的话语,但她一直在和疾病作斗争,扛到了最后一刻。”

“一辈子都在路上,都在处理事情”,这是子女们心目中的母亲。“我们怎样面对她不在了这个事实?”贺小雷说,全家人聚在一起,想来想去,最后我们一致觉得:“母亲柯岩,出差了。”

6.文中画线句子“她是一把柔美的钢刀”有什么含意?(4分)答:

7.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柯岩的形象特点。(4分)答:

8.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答:

9.请探究本文在选材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四、古代诗歌鉴赏(8分)10.(2016·枣庄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屈 原 庙 梁辰鱼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答: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三

1.C [解析] A.yàn,yǎn,yàn,yà;B.jùn,suō,suō,quān;C.hé,hài,kē,gāi;D.yí,dài,yí,yí。

⑤④

①2.A [解析] “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符合要求。“逐渐”,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唤醒”,叫醒,使醒悟;“召唤”,叫人来(多用于抽象事物)。

3.B [解析] A.成分残缺,“生发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感慨”;C.“切忌不要”不合逻辑;D.搭配不当,可改为“建立„„机制”或“成立„„机构”。

4.[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第③句“不仅„„更„„”表递进关系,从内容来看,语序不当,应该将前后内容进行调换。

[答案] ③ 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

5.[解析] 这段材料的中心议题是有关作文在考试中的比例问题,既可以认同上述材料中的情况,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作答时,要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1)我认为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不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水平检测。首先,语文能力内涵丰富,写作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靠一篇作文不能全面检测语文能力水平的高低。其次,一个现象存在时间的长短不能成为其正确合理的理由。最后,作文评价的主观性因素也使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在可信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示例2)我认为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水平检测。首先,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在作文写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通过作文的考查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次,语文考试以作文为中心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写作体现应试者的语文素养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最后,脱离讲话和作文的语文知识考查意义有限。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柔美”和“钢刀”,前者是就柯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后者是就其内容来说的。

[答案] ①“钢刀”表明柯岩的作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揭露社会问题,敢为时代立言,反映人民心声;②“柔美”表明柯岩的作品讲究艺术美感,具有优美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感染力。

7.[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新闻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作答时,要通读全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表现柯岩形象的具体事件,然后加以归纳即可。

[答案] ①充满激情,具有理想主义色彩;②拼搏敬业,笔耕不辍;③性格耿直,勇于面对现实,不回避问题;④心系人民,有责任感和爱心;⑤坚强乐观,勇于面对挑战。

8.[导学号:27592173] [解析] 这则新闻材料的标题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两种,前者引用《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诗句,后者点明所写内容。

[答案] ①主标题引用了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柯岩去世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副标题交代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敬意与哀悼之情。

9.[解析] 本题考查新闻在选材谋篇上的特点。作者为多角度介绍柯岩的一生,引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答案] ①文中大量引用其他作家和家人的介绍和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柯岩的生平、性格、品德、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③有力地说明柯岩的高尚品格和艺术成就,衬托出柯岩的感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鱼腹空埋水底魂”,一个“空”字表达出作者对屈原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的惋惜。作答时,还要分析出所处时代与人生悲剧的必然联系。

[答案] “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饱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2)[解析] 这首诗的结尾作者重在写景,借此来渲染萧索凄凉的氛围,表达对屈原的怀思之情。从结构上来看,也与首联相照应。

[答案] 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第五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载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2011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

    2018届高考语文语言得体专项训练

    语言得体专项训练一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对于有兴趣投资木王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B.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

    2008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语病复习

    08高考语文语病复习专项训练题 1.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从汉代开......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得体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得体专项训练 1.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

    高考语文第一轮词语专项训练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词语 练习一 1.(2009年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

    现代文完全知识点

    现代文知识点一:一般题型1、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请你鉴赏(品评)一下这句话。答题方法:①用了……的修辞手法②展现思维过程③一般作用④......

    语文专项训练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 一、病句修改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2、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5篇材料)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 【阅读资料】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