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

时间:2019-05-13 07:5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

诗歌鉴赏题复习指导之规范答题

专题复习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考查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1.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总结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点明诗人的总体特征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哪些词句体现了哪些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技巧)。(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分析这一形象之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一 :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例二 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具体做题时注意:答案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

⑴景象(意境)特点; ⑵描摹诗歌图景; ⑶剖析作者思想。

分析意境型的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还常出现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应从景、境、情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一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要求。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描绘对象。

例:下面这首诗,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戎昱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这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专题复习二: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主旨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提问方式](1)自己对诗歌内容或情感的理解。

(2)对别人对诗歌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应注意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

3.诗词的题目及“序” 4.作品的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专题复习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讳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

•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2005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1分)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薄云”,“风景”比为“疾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情世态变化极快的特点。(2分)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极写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2分)

专题复习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眼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1“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2“卧”在词中指躺着的意思。大人们在忙着各自的活计,只有小孩无事可做,躺在溪边剥吃着莲蓬。

此字把小孩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语言鉴赏之辨识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叙)(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3)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二篇:诗歌现代文范文

阅读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这诗完成1-2题。(6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竞还处处葱笼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

阅读训练二

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站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答: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答: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答:

【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二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马茂元)

二 2007年高考北京卷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选用了散文《湿湿的想念》。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反映了命题者在文本选择上令人欣喜的审美趣味;命题难易适中,反映了命题者的匠心与善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颇见命题功力的试题,但从阅卷的情况看来,学生的答题还有诸多不足,这当然与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理解有关,也似乎与命题本身有关。有一些零碎的想法,顾不上浅陋与冒昧,以就教于方家。

我猜想,一提到阅读,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所谓的“技巧”,而不是真正读懂文章;我甚至怀疑有一些考生对阅读试题的揣摩比对文本的分析还要精心,对“审题”比对“审文本”还要投入。结果,阅读考试脱离了“阅读”而只剩下了“考试”,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这里不想就阅读问题作专业的探讨,但我想有两点应该能达成共识: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基本标准是读出文章的主旨与文脉。

文章题为“湿湿的想念”,文章的主旨也是“湿湿的想念”。“想念”有两层意思:其一,“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如第11段中“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其二,作者的“湿湿的想念”,如第13段中“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或者说,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因爷爷的“湿湿的想念”而产生的“湿湿的想念”。

文章共有13段,文脉清晰。第1段是对爷爷一生的简介;2-5段写自己到湘西之后的所见所思,主要是新旧变迁的感慨;6-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第6段引用爷爷的自传说明这种影响,7-10段是作者对这种影响的自己的阐述,该部分为总分关系,第8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思维品质的影响,第9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性格的影响,第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理想的影响;11-12段写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的思念;13段写自己的愿望与思念。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6-12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和爷爷对沅水的思念。如果结合第1段,细分析起来,主体内容共有四层意思:爷爷在沅水边长大;沅水影响了爷爷;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因而始终思念;爷爷在作品里表达着这种情感与思念。这四层意思在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且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即:因为在水边长大,所以受沅水影响;因为受沅水影响,所以对沅水充满情感;因为充满情感而将这样的记忆写进自己的作品。

因此,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就是对沅水的想念,是对沅水深情的想念;简言之,“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沅水”,其二是“泪水”。所谓“湿湿的想念”就是关于“沅水”的想念,就是亲慢“泪水”的想念。

很显然,试题主要围绕主旨与文脉设置,遗憾的是,很多考生没有读懂这样的主旨与文脉,因而失分;有的考生甚至没

阅读训练二

有阅读要首先读出主旨与文脉的意识,因而答非所问。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以上只是在紧张的阅卷之余,没有经过认真推敲思考的鄙见妄语,见笑于大方之家。完美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是一个结果,命题当然也是如此。白璧微瑕,瑕不掩瑜。衷心感谢命题者付出的心血与探索,也期待着他们在通向完美的路程中继续前行。

1.(4分)D、E【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⑿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本题的两个错误选项,第一个没有任何难度,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4分)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评分参考】要点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要点二: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3.(6分)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评分参考】要点一: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要点二: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要点三:鲜活、流动、有生命的要点四: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下文有“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⑻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⑼段)。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因此,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

4.(4分)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沉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沉水)的记忆里。

【评分参考】要点一: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沉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要点二: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沉水)的记忆里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再参考“结合本文”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

第⑵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第⑹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第⑿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将这些相关文句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第三篇:现代文完全知识点

现代文知识点

一:一般题型

1、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请你鉴赏(品评)一下这句话。

答题方法:

①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展现思维过程

③一般作用

④写出了……/表现了……

2、本篇文章突出表现了什么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①使用了……的手法

②通过使用……的手法写出了……/表现了……

3、本篇文章以……为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解释题目本意

②解释题目文中的含义。(内容和主题)

③结构上的作用(线索或引出主题)

4、本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本篇文章以……为线索。

5、以……为线索有什么作用

如只有一条线索:本篇文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有两条线索:本篇文章以……为线索,作为明线,起到了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作用;并通过这条明线,引出了文章的暗线,即……的感情,明暗相生,结构严谨。

6、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① 不能。

② 解释两个词语意思并比较(一般为程度不同)

③ 该词对整句的作用(这个词突出了……)

④ 替换的影响(达不到……的感情色彩)

7、某句话中的某一个词能否删去?

① 不能。

②解释词语意思(一般为程度不同)

③该词对整句的作用(这个词突出了……)

⑤ 删去的影响(达不到……的感情色彩)

8、某两个词(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① 不能

② 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不一样 或该……个词与上文有一一对应关系

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③如果调换,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相违背。

或与上文文意不符。

或违背递进关系。

9、简要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① 用一句话给人物定性(作者着重用墨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③ 根据作者写作意图,从文章主题和情感中仔细分析人物(在文中找对应情节)

10、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思路:①划分层次

②根据段落划分,提取每一部分要点

③将要点组织,整合答案。

11、文章中用第……人称有什么好处?

作者使用……人称,好处是……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表达情感,生动真实

第二人称:直接抒情,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抒情议论

12、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作用是……。

这句话在在开头/文中/结尾起到……的作用

13、开放性问题

①从文中答:本文通过描绘了……表达了……

②我个人认为……

③从社会角度。

14、物象的分析

通过对……的描绘,内容上:

① 充实文章剧情

② 对主题升华

③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

① 首尾照应

② 线索

③ 为下文故事情节设置悬念

15、描写类题型

如何写好一个人?

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针对人物或景物)

运用了……的描写手法,起到……的作用。

16、主题题(或穿插于其他题目)

本文通过描绘了……的故事,体现了……,表达了……。

二: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一般题型2)

1、托物言志:把理想,情感寄托在事物上。作用:使文章具有哲理和暗示性。

2、借景抒情:借用景物表达情感。作用:体现作者强烈的悲喜情感。

3、直抒胸臆:直接表现内心感情。作用:直接表现作者情感。

4、叙述手段(顺叙、倒叙、插叙)插叙作用:使读者的阅读更具跳跃性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倒叙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巧妙引出下文。

5、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绘或介绍,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主体风貌。作用:体现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6、描写: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外貌描写作用:暗示人物身份、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反映人物性格。语言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作用:暗示人物性格特征,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作用:综合上述。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人物活动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

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渲染了……的气氛,烘托

了……的主题;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

7、象征:借助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作用:使语言含蓄形象,增强语言表现力,使主旨含而不露。

8、衬托:不直接描绘主要人物,而是对主要人物的背景和与之相关的事物来表现其形象。作用: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语言曲折含蓄。

9、欲扬先抑:在主要人物身上特别是其反面在文章之初用墨众多实则表现人物的优点。作用:引发读者好奇心,对下文进行情感铺垫。

10、明暗相生:虚景和实景的交叉描述。作用:突出主要景物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集中的揭示文章主旨,结构紧凑,语言表达集中。

11、以小见大:由一个平凡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作用:突出表现中心,使主

题更有震撼力。

12、想象联想:联想:由一个具体事物联想到另一个具体事物。想象:在原有事

物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使主要故事形象生动丰满,增强语言表现力。

三:结构作用(一般题型12)

1、开头

①开篇点题:当开头划线句与题目对应时

②渲染气氛:在划线句中有景物描写

③为下文故事情节埋下伏笔:开头有故事剧情

④总领全文:在划线总领句

2、文中

①承上启下:用在过渡句中

②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用在故事情节

③照应:与上文或下文某句话有对应关系

3、结尾

①照应开头:划线句与开头有对应关系

②卒章显志:最后点明中心

③总结全文:用在全文全文总结句

四、主题(一般题型16)

1、根据……(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道德品质,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2、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的故事,针砭时弊,映照……现实。

3、通过寓言的形式,寄托隐藏在人物性格背后……的道理。

4、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描绘,体现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和……的心理状态。

第四篇:2013高考现代文、诗歌经典题目汇总

现代文阅读经典题目汇总

一、引用某人话语的作用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看法。(8分)

答案:作用:①用传主自己的话开篇,对全篇具有总领和引起下文的作用。②体现了传主作为联大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面;又展示了传主治校原则和方略,以引出传主事迹。

名言理解:①大楼只是代表大学校舍的好坏,并不代表大学水平的高下,世界名牌大学校舍就说明了这一点。②大学时传播科学精神、传授知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地方,应该是大师集中和主宰的地方。③现在,有些国内大学以大建大修校舍为自豪,以为校舍豪华、设备先进就是名牌大学了,这一点早在四十年代联大校长梅贻琦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应该引起当下国内大学领导者的深深思索。

(答出统领、引起下文,并加以分析给2分;句子理解,每点2分;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看法。)

2、《看物理起作用了》说到沃尔特略文的粉丝,文中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并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评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用比尔盖茨成为略文的粉丝为例,并引用其推崇略文的评论,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和权威性(2分);(2)、使略文教授声名远播的观点确凿充分;(2分)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3、《潘向黎:单纯就是胜利》潘向黎说:“文学若不为当下存言,将来又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现在呢?”结合原文和现实情况,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这些引用,不仅多角度,多层面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的内容真实可信;(3分)(2)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潘向黎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3分)

4、《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归纳总结:内容上考虑:话语的意思,突出了传主什么特点(精神品质、形象特点),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文章什么主旨; 佐证作者或传主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表达了作者的钦佩、赞誉、赞扬之情。结构上首先确位段落在文的位置,因位置不同作用必不同,再考虑: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叙述或介绍;与上文或下文的„„(或题目)相照应;注意手法技巧(对比、抑扬、比喻、双关)的考虑。

二、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1、《永不熄灭的烛光》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对文章有休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自然而巧妙引出传主陈伯吹; ③以事衬人,侧面写出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对儿童创作的扶持与鼓励,丰富了传主的形象。(每点2分)

2、《闫大鹏:为梦想转身》文章为什么要写闫大鹏接送女儿和钓鱼的事?(6分)

答案:①写闫大鹏接送女儿和钓鱼这样的琐事,从其他方面表现出闫大鹏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3分)②这样便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塑造闫大鹏这一人物形象,使其形象更丰满。(3分)

3、《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分)

答案:倒叙手法(2分)。①作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2分)②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第一段概括了郑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誉和敬佩之情。②总领下文,重点突出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奠基和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方面的贡献。③照应标题,点出题目的双关意义,郑哲敏在力学研究上的确“给力”。

5、《周有光:周全而有光》从全文看,第二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具体写周有光的事迹做铺垫;②在内容上交代作者与周有光首次见面的时间和场合,形神兼备地描写周有光的形象特征;③表现周有光形象特征,表达作者的敬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危机让我更强大》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案: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总结马云度过互联网最严重危机的结果,对下引出了马云如何度过“非典”危机。②彰显了马云超强的化解和利用危机的能力。

归纳总结:依然是从内容、结构、手法三方面着手,注意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种套话不能少,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不可少,同时注意表述的规范与条理。

三、赏析文中重要句子

1、《能说会道也莫言》请赏析第六段划线语句“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自行车似的”,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含义:用“穿旗袍骑自行车”的比喻手法,(1分)写出了莫言小说的现代性内容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式的小说各章标题的巨大反差,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2分)

作用: ②此句承上启下,(1分)用“尽管”一词承接了上文某些人评价“故弄玄虚”,过渡到下文莫言对自己创作手法的解释,表达了莫言创作理念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重视与坚持。(2分)

2、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答案:①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

②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③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④敢于将黑暗彻底暴露,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总结归纳:首先注意该话语在文中或语段中的意思和所体现的作者或传主的情感价值取向,其次由表及里深入分析,一定要注意该句话中所使用的手法,同时一定结合文本解读。

四、结合文本准确探究

1、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好?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永”好。①比喻恰当而充满诗意,一个闪光的生命,在一种形式下像燃尽的蜡烛一样熄灭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却将永 远燃烧下去;②这个标题含蓄的写出陈伯吹留下了无数篇童话、小说、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在人间飞翔,在一代代小读者的记忆里存活和流传,直至永恒;③文章不仅仅 谈到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的一面,还谈到了他昂扬的爱国热情、不屈的生命形式以及对晚辈的扶持帮助,如果用“东方安徒生“为题,不能点明这方面内容。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莫言创作的成功因素,并谈一谈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8分)

答案示例: ①创作应从作家熟悉的生活写起。莫言写作时,笔下流淌的是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写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

②批判地继承外国文学传统。创作曾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后也发现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不足之处。

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他的作品《生死疲劳》把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做成小说各章标题。

④我们平时的作文写作也应该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高中、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有真实感受更能写出真情。

3、《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结合赵无极的艺术道路,谈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答案:①质疑中国传统绘画观念,是创新的动力;②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为创新打基础;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才能推动创新。(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4、《危机让我更强大》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案: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马云在危机面前沉着应对,化危机为动力,不仅使阿里巴巴度过了危机,而且愈做愈强。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同样需要具务耐力与勇气。

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我们都要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马云之所以能够成功化解与利用危机,正是缘于他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也会支持自己勇敢闯过难关,最终乍到美好的未来。

5、《“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郑哲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有人认为是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你的看法呢?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郑哲敏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

①留学美国,学成归国跟随导师钱学森大力发展中国力学。②根据国家需要曾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拉开爆炸力学研究序幕。③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归纳总结:探究时首先观点必须鲜明,同时必须结合自己的观点从传主的经历中谈,也就是探究的观点和论述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脱离文本传主经历来谈必将使你的论述没有依托与落脚点,传主的经历就是你的论据。

六、题目的作用

1、《温柔是最好的武器》“温柔是最好的武器”这一标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温柔”与“武器”形成对比。②既概括文章中心,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该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正标题和副标题相结合,以正标题概括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以副标题交待主人公的身份。②直接引用主人公的主论,亲切自然并且隐去主语能引起多种人称的联想。③“铺路石”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可感。

归纳总结:必须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体现点出文章主旨;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等;照应文章某处;题目必须考虑的修辞有比喻、对比、双关、象征、通感;注意标题的形式;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言论,亲切自然,有说服力。

诗歌经典题目汇总

一、作用题

1、《采桑子•欧阳修》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案:①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②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答案: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1分)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1分)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1分)(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3、《追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秋风萧索响空帏”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内心的愧疚之情。(2分)②首句起兴,以萧索的秋风吹响空帏来渲染妻亡之后家中的冷清、悲凉气氛,增添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追思情怀。(4分)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4、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 分)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2 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 分)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 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 分)。(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归纳总结:诗歌作用题跟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是一样的考虑方向与答题技巧,同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首先确定诗句的位置,选择合适的俗语,注意情感、氛围。如果该句使用了手法,一定要点明。

二、景物画面题

1、《登盘山绝顶》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答案: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2、《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其一)》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3、《醉中感怀》这首诗的颈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请就颈联中描写的意象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颈联中描写的意象是古堡旌旗、肃杀秋风、高城刁斗等。②诗人用这些意象描写肃清、杀、惨淡的秋景,表达他对往日军中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4、《青玉案》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 分)答案:后四句通过人家、竹篱、酒旗等意象,描绘了秋季烟村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3 分)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眼前如画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安详、宁静的图景。(2 分)归纳总结:请仔细审读题目,问什么答什么,请勿将景物与画面相混淆。并且结合诗歌给出最准确的氛围或画面特点。

三、题眼题

1、《别舍弟宗一》本诗是送别诗,请问诗眼是哪一个词?并阐述其理由。(5分)答案:黯然。(2分)①首联写自己的身心深受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之苦又遭逢兄弟离别,双双流泪,依依不舍,更是黯然神伤;②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③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④最后写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有关。(3分)(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送李端》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悲”是全诗的线索。②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归纳总结:所谓诗眼是关乎全诗情感脉络的所在,涉及到诗的每一句,以此为标准才能找准诗眼。同时注意,分析时从内容到情感律诗为逐联分析,绝句为逐句分析。但注意关乎全诗的题目逐联逐句分析,其它题目不必。

四、写景技巧题

1、《姑苏怀古》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2、《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

3、《采桑子•欧阳修》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归纳总结:审清题目很关键,题目要求很明确写景的手法,考虑的方面有:动静、对比、色彩、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嗅触味五官、虚实、修辞(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同时注意有意识点出体现的作者的情感。

五、其他技巧题

1、《夏日南亭怀辛大》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由景到情,层递自然。(1分)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地面其声清脆,悦耳清心清幽绝俗的境界使诗人想到音乐,要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由“鸣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自然而然过渡到“怀人”上来。这种“怀故人”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5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菩萨蛮》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3、《少年行(其三)》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2分)前两句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2分)后两句直接展示将士们的心曲,表达出了将士们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2分)(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归纳总结:无论现代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最常考的手法无非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景与情、比喻、拟人、双关等,注意自喻与托物言志。步骤为:点手法,分析,效果,情感。

六、炼字类

1、《夏日南亭怀辛大》请结合弟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的妙处。(5分)答案:“忽”迅速,快;“渐”慢慢地。(1分)这两个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1分)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又表现一种心理的愉快感受(2分)才有了三四句中散发乘凉和升轩闲卧的闲适。(1分)

2、《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答案:①分别是“覆”和“唯".(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②蹄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③一个“覆”宇,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叶落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水之外,余无所见。(2分)(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七、人物形象类

1、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6分)答案:①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诗人形象。(3分)②诗人登楼看到云烟重重,心生贬谪之感;但秋季萧疏开阔的画面让人举杯畅饮,敞怀以对,乘兴与友人相约,踏雪来看雪压群峰的美景。从诗人的心路历程变化可以看到,其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性情。(3分)

2、《少年行(其三)》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答案:①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形象。(1分)②“弓背”句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2分)“秋风”句侧重描写将士们的飒爽英姿,表现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2分)

归纳总结:用简明厄要的话概括人物形象,尽量用四字词语表明其特点,如果诗中能体现其身份也要尽量点明。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如有鲜明情感请写明。

第五篇:诗歌知识点

诗歌知识点

鉴赏诗歌方法:一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二看主体,首先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其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三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一、鉴赏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

1、意象(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效果(氛围/情感)

2、意境:描绘意境+意境特点+效果

例:练习7《石州慢》题1;练习12《采桑子》题1 意境常用术语:雄浑开阔、恢弘高远、宁静恬淡、清净幽远、苍凉悲壮、雄奇瑰丽、冷森幽僻、凄清悲凉、清新优美、远离尘俗,清幽静谧等

3、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诗中诗人自身形象):身份+性格(或外在+内在)

例:练习10《生查子·独游西岩》题1;练习11《少年行》题1

二、鉴赏语言:语言风格、炼字

1、语言风格:风格+内容

古诗词语言风格:绚丽、简洁、清新飘逸、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2、炼字、炼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手法+表达效果 例:练习9《题武关》题1,《北山》题1

三、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如何使用(结合诗句)+效果 例:练例: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一)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借代 例:练习9《题武关》题2;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1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象征、对比、用典、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例:练习7《石州慢》题2;练习12《采桑子》题2

(二)抒情方式(情与景的关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注:“情”(意)、“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练习8《渔家傲》题1;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2(间接抒情);练习11《少年行》题2

(三)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例:练习12《长安夜雨》题1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和工笔

四、鉴赏诗人情感

(一)羁旅诗

1、羁旅愁思: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思念亲友: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征人思乡: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田园山水诗

例:练习7《归隐》题2,练习9《北山》题2 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放任自适的情怀,或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4.远离尘世,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及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情怀;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7.自己遗世独立乐观旷达的高尚情怀,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悠然自得、轻松愉悦、隐逸的情趣

8.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或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三)边塞征战诗

1、主战思想。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讴歌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2、反战情绪。A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与灾难,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B或控诉将领的腐败无能,表现朝廷的用人不当;C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3、异域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描绘边塞的雄奇瑰丽、苍茫雄浑、奇异独特的塞外绝域风光与异于中原的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4、征人思乡。描写作战环境的恶劣、战争场面的酷烈,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边地生活的单调,抒发征人思念亲人的悲伤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5、民族交往。描写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表现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

(四)闺怨诗

1、抒发别离苦情

①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②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2、描写美人迟暮

①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②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③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3、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五)送别诗

1、哀伤凄婉。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情感2: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情感3: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2、慷慨豁达。

情感1: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情感2: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难分难舍。

3、坦陈心志。

情感1: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情感2: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六)托物言志诗

(1)描摹情态类 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类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 “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4)以物喻人类 描写或吟咏之“物”以喻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

(七)咏史怀古诗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下载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现代文[五篇模版]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现代文,希望对大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诗歌篇(合集)

    2011年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诗歌篇 陕西 曹公奇 模拟实战 《青春万岁》序诗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

    关于芒种节气的现代文诗歌[本站推荐]

    关于芒种节气的现代文诗歌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

    诗歌语言知识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

    诗歌知识点大全(整理精品版)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总括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说 明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相比初中要难,要灵活,为了帮助同学们应对语文考试,提高各类题型的答题准确率,特根据平时考试和高考的考试题型,提供答题的方法和答题要点给大家,希望每一个......

    诗歌竞赛知识点(五篇模版)

    一、诗歌的起源 诗歌知识点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

    诗歌鉴赏知识点(精选五篇)

    诗歌鉴赏知识点 收藏人:hadhy311 2013-10-22 | 阅:1 转:6 | 分享腾讯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搜狐微博 推荐给朋友 举报 | 来源 大中小表1 考点说明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