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语言知识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一)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
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2](2008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注:氛垢:尘埃。
(1)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题目:
第二篇:诗歌知识点
诗歌知识点
鉴赏诗歌方法:一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二看主体,首先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其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三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一、鉴赏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
1、意象(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效果(氛围/情感)
2、意境:描绘意境+意境特点+效果
例:练习7《石州慢》题1;练习12《采桑子》题1 意境常用术语:雄浑开阔、恢弘高远、宁静恬淡、清净幽远、苍凉悲壮、雄奇瑰丽、冷森幽僻、凄清悲凉、清新优美、远离尘俗,清幽静谧等
3、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诗中诗人自身形象):身份+性格(或外在+内在)
例:练习10《生查子·独游西岩》题1;练习11《少年行》题1
二、鉴赏语言:语言风格、炼字
1、语言风格:风格+内容
古诗词语言风格:绚丽、简洁、清新飘逸、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2、炼字、炼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手法+表达效果 例:练习9《题武关》题1,《北山》题1
三、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如何使用(结合诗句)+效果 例:练例: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一)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借代 例:练习9《题武关》题2;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1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象征、对比、用典、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例:练习7《石州慢》题2;练习12《采桑子》题2
(二)抒情方式(情与景的关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注:“情”(意)、“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练习8《渔家傲》题1;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2(间接抒情);练习11《少年行》题2
(三)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例:练习12《长安夜雨》题1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和工笔
四、鉴赏诗人情感
(一)羁旅诗
1、羁旅愁思: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思念亲友: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征人思乡: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田园山水诗
例:练习7《归隐》题2,练习9《北山》题2 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放任自适的情怀,或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4.远离尘世,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及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情怀;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7.自己遗世独立乐观旷达的高尚情怀,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悠然自得、轻松愉悦、隐逸的情趣
8.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或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三)边塞征战诗
1、主战思想。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讴歌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2、反战情绪。A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与灾难,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B或控诉将领的腐败无能,表现朝廷的用人不当;C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3、异域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描绘边塞的雄奇瑰丽、苍茫雄浑、奇异独特的塞外绝域风光与异于中原的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4、征人思乡。描写作战环境的恶劣、战争场面的酷烈,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边地生活的单调,抒发征人思念亲人的悲伤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5、民族交往。描写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表现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
(四)闺怨诗
1、抒发别离苦情
①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②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2、描写美人迟暮
①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②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③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3、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五)送别诗
1、哀伤凄婉。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情感2: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情感3: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2、慷慨豁达。
情感1: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情感2: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难分难舍。
3、坦陈心志。
情感1: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情感2: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六)托物言志诗
(1)描摹情态类 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类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 “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4)以物喻人类 描写或吟咏之“物”以喻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
(七)咏史怀古诗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第三篇:现代文诗歌知识点汇总
诗歌鉴赏题复习指导之规范答题
专题复习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考查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1.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总结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点明诗人的总体特征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哪些词句体现了哪些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技巧)。(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分析这一形象之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一 :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例二 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具体做题时注意:答案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
⑴景象(意境)特点; ⑵描摹诗歌图景; ⑶剖析作者思想。
分析意境型的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还常出现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应从景、境、情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一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要求。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描绘对象。
例:下面这首诗,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戎昱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这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专题复习二: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主旨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提问方式](1)自己对诗歌内容或情感的理解。
(2)对别人对诗歌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应注意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
3.诗词的题目及“序” 4.作品的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专题复习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讳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
•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2005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1分)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薄云”,“风景”比为“疾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情世态变化极快的特点。(2分)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极写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2分)
专题复习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眼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1“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2“卧”在词中指躺着的意思。大人们在忙着各自的活计,只有小孩无事可做,躺在溪边剥吃着莲蓬。
此字把小孩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语言鉴赏之辨识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叙)(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3)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四篇:诗歌知识点(整理精品版)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总括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 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例
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例
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抑扬关系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 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二)、其它值得注意的字词―― 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 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还有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开放题型类
(五)多角度综合类
从以上多个角度综合设问,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
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各问答题要领参照上文,注意根据提问方式,灵活处理侧重点,严防出现漏答或无意义的内容重复。
(六)开放题型类
开放型题是近几年才在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其用意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辨证的能力,这种题型相比其他的主观题而言有更大的优越性,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有更好效果,这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04年的高考试题广东卷、湖北卷、辽宁卷、浙江卷中做出了尝试,这是以后高考的新动向。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论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做 好的,这除了在平时的备考训练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解题策略才能够面地面对这种题型游刃有余。在答题时,不应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说明,也应照顾到原诗,把原诗中的个别有用的诗词引用到你的分析中,这样使分析更显得有理有据,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辨证能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了。题型分析
一、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示例〗1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 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⑪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答案应该这样组织: 首先回答:不相同。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三 综合表述型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示例〗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嵩山雪。
第五篇: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谁的诗语言运用得好,谁往往因此而获得美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春天的烂漫景象写活了,因此作者被誉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那么,好的诗歌语言应当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抒情性
诗的主要任务是抒情,这就导致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卷八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南朝人谢庄《月赋》说“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人们便用身处异地都能见到的明月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绪。此词就地取材,用与双方都发生联系的长江水来表达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将之贯穿全篇,既自然,又巧妙,且富有新意。明人毛晋所刻《宋名家词》第四集收有此词,并在《跋》中称赞道:“真是古乐府俊语矣!”汉乐府《上邪》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数句,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五种现象,作为与恋人断绝关系的条件,借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是出人意表,此词“此水何时休,此情何时已”采用了相同的写法。最后两句还写女主人公担心丈夫辜负自己执着的爱情,而这恰恰是她对丈夫情真意切的一种反映。
除直抒胸臆外,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对环境描述也饱含着感情。同样表现离妇对丈夫的刻骨相思,温庭筠的《更漏子》则是另一种写法: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翠眉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此词上片前三句写一位妇女,在秋天的夜晚一个人呆在画堂想心事,已经很晚了还没有去睡。后三句写她虽然去睡了,但是没有睡着,以至觉得卧具都是冷冰冰的。此词的下片写该女子从半夜三更一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因为她一直都能清晰地听到雨落在梧桐叶上、台阶上的声音。词中的女主人公为何彻夜难眠呢?词中“离情正苦”四个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她正苦苦地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丈夫。
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含蓄的表达方法。唐司空图《诗品•含蓄》解释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大意是诗人没有一个字道破自己的情感,但自己的情感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写似乎与自己无关,但是诗中洋溢着自己的情感,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王维的一些诗做到了这一点,试以其年轻时写的《少年行四首》之一为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首诗字面上没有喜怒哀乐等词语,但是欢快的情绪仍从诗中喷薄而出。明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指出:“通篇豪侠纵横之气模写殆尽,当于言外得之。”王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少年时代就离开家乡到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活动,经常出入于王公、权贵之门。十七岁他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得名;十九岁应京兆府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接着被任命为大乐丞。可以说开元盛世是属于王维这种人的。所以此诗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了长安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整个画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但是他后来也写过情调迥异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绝句》称此诗是“五言绝之入禅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坛经》记录了禅宗六世祖慧能临死时说过的一段话:“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静寂,即是大道。”看来王维诗中描写的境界与禅宗所追求的境界的确是一致的。既然有“涧户”,当然会有人,但即使有人,王维也视而不见了。王维由意气风发到万念俱灰,显然与他在仕途上一再受到挫折,甚至被迫担任了安禄山的官职,以及他母亲虔诚地信仰佛教有关。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要算拟人,试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住在南京玄武湖的南面,距王安石退居南京钟山时住的半山园不远,王安石还写过《招杨德逢》、《示德逢》等诗,看来两人颇多来往。从“花木成畦”来看,杨德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此诗赞美了杨德逢勤劳、朴素、高雅的生活品位和他那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三、四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绿水为了保护他家的田园,特意环绕在田边,青山知道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特地推开他家的大门为他送来青翠的颜色。则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和谐也就不言而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杨万里的《西斋睡起》:
小睡西斋听雨凉,竹鸡声里梦难长。
开门山色都争入,只放青苍一册方。
第三句也采用拟人手法,将诗人在小睡后见到青翠的山色时的喜悦之情写透了。
二、形象性
诗歌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导致了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艾青在《诗论》中说过:“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雕塑。”应当说凡优秀的诗歌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王建笔下的《旧宫人》:
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
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
此诗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将一位青春不再的落魄宫人的悲惨境遇写了出来,第二句中的“乱”字写得十分传神,它表明这位旧宫人随着青春的消逝,境遇的变化,已经无心打扮自己,但“乱丝犹挂凤凰钗”一句告诉我们她也曾容光焕发过,并精心地打扮过自己。第三句表明她也曾在先帝面前唱过歌,跳过舞,展现过自己的才华。而这些正好同第四句所描绘的她那打扫落花时孤零零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是刻画人物,优秀的诗歌也能写景如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曾提到晁补之称赞秦少游《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几句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特别是绝句的构思方法通常都是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而这首绝句却以如椽之笔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江南的无边春色,真是尺幅千里。首句“千里”二字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了整个江南,如何才能表现其无边春色呢?诗人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听觉形象“莺啼”,因为它像娇小的女孩子的啼哭声与幼儿牙牙学语声那么悦耳。诗人又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两种颜色“绿”与“红”。一般都用桃红柳绿来形容春天,而春天的绿色是各种绿色植物构成的,因此用“绿”字更准确。同样春天的红色也是由各种红色花朵构成的,因此用“红”字更加准确。此句还妙在一个“映”字,红花有绿叶映衬更加美丽,而绿叶有红花点缀也更加引人注目。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只提到了一种鸟与两种颜色,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百鸟和鸣,见到了万紫千红。次句写傍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到处都能见到酒旗在迎风招展,看来人们正在充分地享受着美好的春天。以上是阳光明媚时所见到的景象。
三、四两句则进一步描写尚有数以百计的壮丽的佛寺隐现在烟雨中,从而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春天所特有的朦胧美。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如艾青《诗论》所说,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来感觉不到的东西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譬如愁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诗人有办法将其物质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了一江春水,则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无法中止,也就显而易见了。又如贺铸《横塘路》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愁变得可见、可闻、可触,而且无处不在。再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愁变成了有重量的物体,能够船载车运了。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准确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所说:“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宋人许NFDCD《彦周诗话》曾指出:“诗人写人物态度,至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此定是娼妇。退之《华山女》诗云:‘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是女道士。”写人物是这样,写事物也如此,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一九谈道:“刘勰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嗷嗷学鸿雁之响,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信哉其言!试以‘灼灼’舍桃而移之他花,‘依依’去杨柳而著之别树,则不通矣。”正因为如此,诗人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都下了很大工夫,留下了不少佳话。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现尽可能多的生活内容。如杜甫《九日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称“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首联每句三层意思,共写六种景物,将瞿塘峡之特点逐一刻画而出:因峡长故风急;因视线为两岸悬崖峭壁所阻故觉得天高;因人迹罕至故猿猴得以自由攀缘长啸;因江中的小岛多礁石,少泥土,故水清沙白;因急流中不时卷出鱼儿,故鸟儿在空中盘旋着寻觅捕食的机会。颔联从东西方向写瞿塘峡,明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的话说:“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的确“萧萧”二字使我们看到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样子,而“滚滚”又使我们见到了波涛汹涌的态势。当然“无边”、“不尽”两个词语也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意境。关于颈联,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一分析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关于尾联,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指出:“艰难苦恨四个字含有许多文章,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是‘悲秋’‘多病’,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消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此诗仅用五十六个字,就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瞿塘峡的特点,长江的气势,诗人的形象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诗人在修辞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将风过后,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样子活画了出来,受到了元宗李璟的激赏。据马令《南唐书》卷二一记载:“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李璟《摊破浣溪沙》的下半片写道:“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表现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非常好。首句写思妇与丈夫在梦中很近很近,而在现实中却相距很远很远。梦中的欢乐与梦醒时的孤单正好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她觉得格外难受,再也无法入眠,以至连绵绵细雨声都能听得到。次句写她为了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索性起床吹笙以寄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说:“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靓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女主人半夜三更自然没有心情,也没有条件去为笙簧加热,因此吹笙的声音虽然在夜深人静时响彻小楼,却吹不成曲调,当然也就难以排解相思之苦,所以她只能倚阑干流眼泪了。“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紧扣吹笙时笙簧需要加热这样一个细节,真实而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想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都非常困难,故令大词人冯延巳叹服。
为了使语言形象化而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中用得最多的当然是比喻。譬如相思之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通过一系列比喻作了生动的描述:“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前三句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得了相思病,后三句写她害相思病时坐立不安、魂不守舍、百无聊赖、有气无力的神态,真是入木三分。
词性的活用对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也有明显作用。形容词用作动词最有名的例子,当然要算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了,其“绿”字既起了动词的作用,又收到了形容词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春风一吹,江南便处处变绿了。再就是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中的“红”与“绿”也成了动词。这三句诗的意思是,时间使樱桃渐渐变红了,使芭蕉渐渐变绿了,当然也使人渐渐衰老了。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例子,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绿显然指绿叶,红显然指红花。宋人杨简《初夏睡起》中的“芭蕉分绿上窗纱”,其“绿”字指绿色,显然也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花”字用作动词,指开花。六朝时人来人往的朱雀桥,到唐代桥边竟长满了野草,而且野草都开花了,其衰败可知。王安石《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中的“知有蔷薇涧底花”的“花”字显然也用作动词。它们都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三、音乐性
诗歌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音乐性,主要是由押韵、大体整齐的形式、声调的和谐,以及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造成的,我们在《诗的节奏》一讲中已经作了分析。为了做到押韵、形式大体整齐、声调和谐,诗歌语言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省略。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句中会省略某些词语、某些语法成分。这种现象出现甚早,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显然前三句省略了“蟋蟀”二字,这样每句四字,形成了排比句,显得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这种现象在律诗中更普遍,如王建《宫词》中的“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次句原意为“一片西飞一片东飞”,该诗为七言绝句,为了符合七言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押韵,只好将后一个“飞”字省掉了。再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首句原意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为了押韵和符合七言的要求,亦省略了后一个“看”字。
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中省略谓语也很常见,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云:“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由于是五言诗,两句各省略掉一个“在”字。再如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首句说过去重阳节品尝美酒,欣赏菊花。次句说如今重阳节,自己已经变成白发翁了。但是在诗句中,动词全都被省略掉了。受到字数的限制,其他成分也会出现省略现象,如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所酹应当是滔滔的江水,结果将宾语“江水”省略掉了。《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属于同样情况,“余”后省略掉了宾语“大地”,“失”后省略掉了宾语“河水”。
互文实际上也是一种省略形式,王昌龄《出塞》诗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该句诗原意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受到字数限制,只好如此处理。这在古诗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迢迢”与“皎皎”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当然都是适用的。
为了造成诗歌的音乐美,也有增字现象。譬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四句:“慨当以慷,忧思难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慷慨是一个双音节词,为了凑成四个字,同时也为了押韵,于是将慷慨二字颠倒过来,并且中间还加了“当以”两个字,这样就和前后诗句一样都成了四字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慨而慷”三字当属于同样情况。
二是倒装。为了押韵与符合声律,诗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突破正常的语法顺序与逻辑顺序,出现倒装现象。前者的例子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将“九重宵”说成“重宵九”显然是为了押韵。后者的例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完全符合所规定的声律要求:“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按照语法逻辑改成“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的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一句将千万说成“万千”显然是为了符合声律,第二句将“尧舜”说成“舜尧”显然是为了押韵。律诗中的一联两句往往同时倒装,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其语法顺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当然不符合声律的要求。
三是叠音。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特别多,如果诗中双音节词两个音节中的声母重叠,或韵母重叠,或声母、韵母都重叠,当然会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双音节词的声母重叠称为双声,韵母重叠称为叠韵,声母、韵母都重叠称为叠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云:“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妙处否?余曰:以某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可见叠音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双声的例子,如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云:“他乡饶梦寐,失侣自迍邅。”贾指贾至,严指严武,他们因故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此诗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思念。“梦寐”与“迍邅”均为双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远离朋友偃寝难安,行无所适的感觉。再就是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花之体态与香味,受到人们激赏,而双声词“清浅”与“黄昏”也增加了这两句诗的美感。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叠韵词“荡漾”与“潺湲”较好地表现了洞庭湖水浩渺汹涌的样子。再如钱起的《山花》:“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叠韵词“从容”与“眷恋”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烂漫的山花的喜爱与担心。一联中兼有双声与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送王孝廉觐省》:“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窈窕”为叠韵,写出了水的弯弯曲曲,“参差”为双声,写出了山峰的高高低低。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为叠韵,“黄昏”为双声,它们都很好地表现了寂寞的情景。
用得更多的当然是叠字,我们已经作过分析。现再举数例。如明代陆秀卿的《弋阳道中》:“石子船头磊磊,溪声枕上潺潺。”“磊磊”是象形叠字,使我们看到了河岸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潺潺”是象声叠字,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再就是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中描写西湖最胜处九溪十八涧的诗句:“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用一连串叠字将该处风景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有连续用三个叠词的,如敦煌曲子词《山花子》的最后两句:“当时只合常携手,悔悔悔!”连续用了三个“悔”字,将女主人让恋人离开自己的悔恨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对恋人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