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

时间:2019-05-14 13:1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

第一篇: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

专题课

诗 歌 鉴 赏7

诗歌语言鉴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难点: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第二篇: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比武课教案

高三语文教学比武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

者:龙蔓娜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4 日

授课班级:高三116班

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风格的涵义。

2、复习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掌握辨别语言风格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语言风格类题型的提问方式,归纳相应答题模式。

2、学会用归纳出的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精神。

2、了解诗人各异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归纳诗歌鉴赏中关于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辨别语言风格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预习检测

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教师讲解):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①清新:语言浅显而有新意。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淡雅自然。

②明快: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③含蓄(委婉):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④平淡(质朴、自然):语言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平实质朴、冲淡自然。

⑤绚丽: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⑥豪放: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⑦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蕴含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相关术语:沉郁顿挫。

⑧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相关术语: 慷慨悲壮。

(师补充: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止上述词语,还比如:朦胧隐晦、幽默讽刺、婉转缠绵、雄壮浑厚、强健刚劲等等,需要同学们在实际训练中总结积累。)

3、方法指津(生讨论,师点拨):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一般途径。①知人论世,了解名家风格

②品读诗句,把握思想情感; ③明确类别,区分题材体裁;

④重视背景,关注朝代文风。

4、演练(生集体回答):辨别下列诗歌属于何种语言风格。王维《山居秋暝》、清新自然,诗画一体 陶渊明《饮酒》、平淡质朴 李商隐《锦瑟》、朦胧隐晦 杜甫《登高》、沉郁悲壮

(三)典例分析(生讨论,师点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高考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该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点明特色,步骤一)“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思亲的神态,“影半身”更显形影相吊孤单寂寞的情状,给人极大的孤独感和真实感。三四句又想象家人深夜静坐,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具体分析,步骤二)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真挚动人的思乡之情。(表达情感,步骤三)

方法指津:诗歌鉴赏中语言风格类题型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体: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语言特色)。

答题步骤:第一、叙: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本诗()(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诗歌通过()的描写(刻

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采用口语。(点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情感)

(四)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了解了诗歌风格的涵义,复习了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学习了辨别语言风格的方法;其次,在例题的分析中我们归纳了解答诗歌语言风格类题型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当堂训练。大家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诗歌语言只是形式,它是为言情言志的主旨服务的,鉴赏中还要结合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来立体综合地考虑,所以想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请同学们完成《学海导航》上的相应练习

五、板书设计: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

常见的语言风格术语:清新、明快、含蓄、绚丽、慷慨、悲壮等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叙

第三篇: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谁的诗语言运用得好,谁往往因此而获得美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春天的烂漫景象写活了,因此作者被誉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那么,好的诗歌语言应当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抒情性

诗的主要任务是抒情,这就导致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卷八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南朝人谢庄《月赋》说“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人们便用身处异地都能见到的明月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绪。此词就地取材,用与双方都发生联系的长江水来表达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将之贯穿全篇,既自然,又巧妙,且富有新意。明人毛晋所刻《宋名家词》第四集收有此词,并在《跋》中称赞道:“真是古乐府俊语矣!”汉乐府《上邪》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数句,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五种现象,作为与恋人断绝关系的条件,借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是出人意表,此词“此水何时休,此情何时已”采用了相同的写法。最后两句还写女主人公担心丈夫辜负自己执着的爱情,而这恰恰是她对丈夫情真意切的一种反映。

除直抒胸臆外,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对环境描述也饱含着感情。同样表现离妇对丈夫的刻骨相思,温庭筠的《更漏子》则是另一种写法: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翠眉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此词上片前三句写一位妇女,在秋天的夜晚一个人呆在画堂想心事,已经很晚了还没有去睡。后三句写她虽然去睡了,但是没有睡着,以至觉得卧具都是冷冰冰的。此词的下片写该女子从半夜三更一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因为她一直都能清晰地听到雨落在梧桐叶上、台阶上的声音。词中的女主人公为何彻夜难眠呢?词中“离情正苦”四个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她正苦苦地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丈夫。

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含蓄的表达方法。唐司空图《诗品•含蓄》解释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大意是诗人没有一个字道破自己的情感,但自己的情感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写似乎与自己无关,但是诗中洋溢着自己的情感,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王维的一些诗做到了这一点,试以其年轻时写的《少年行四首》之一为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首诗字面上没有喜怒哀乐等词语,但是欢快的情绪仍从诗中喷薄而出。明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指出:“通篇豪侠纵横之气模写殆尽,当于言外得之。”王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少年时代就离开家乡到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活动,经常出入于王公、权贵之门。十七岁他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得名;十九岁应京兆府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接着被任命为大乐丞。可以说开元盛世是属于王维这种人的。所以此诗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了长安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整个画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但是他后来也写过情调迥异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绝句》称此诗是“五言绝之入禅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坛经》记录了禅宗六世祖慧能临死时说过的一段话:“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静寂,即是大道。”看来王维诗中描写的境界与禅宗所追求的境界的确是一致的。既然有“涧户”,当然会有人,但即使有人,王维也视而不见了。王维由意气风发到万念俱灰,显然与他在仕途上一再受到挫折,甚至被迫担任了安禄山的官职,以及他母亲虔诚地信仰佛教有关。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要算拟人,试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住在南京玄武湖的南面,距王安石退居南京钟山时住的半山园不远,王安石还写过《招杨德逢》、《示德逢》等诗,看来两人颇多来往。从“花木成畦”来看,杨德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此诗赞美了杨德逢勤劳、朴素、高雅的生活品位和他那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三、四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绿水为了保护他家的田园,特意环绕在田边,青山知道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特地推开他家的大门为他送来青翠的颜色。则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和谐也就不言而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杨万里的《西斋睡起》:

小睡西斋听雨凉,竹鸡声里梦难长。

开门山色都争入,只放青苍一册方。

第三句也采用拟人手法,将诗人在小睡后见到青翠的山色时的喜悦之情写透了。

二、形象性

诗歌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导致了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艾青在《诗论》中说过:“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雕塑。”应当说凡优秀的诗歌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王建笔下的《旧宫人》:

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

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

此诗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将一位青春不再的落魄宫人的悲惨境遇写了出来,第二句中的“乱”字写得十分传神,它表明这位旧宫人随着青春的消逝,境遇的变化,已经无心打扮自己,但“乱丝犹挂凤凰钗”一句告诉我们她也曾容光焕发过,并精心地打扮过自己。第三句表明她也曾在先帝面前唱过歌,跳过舞,展现过自己的才华。而这些正好同第四句所描绘的她那打扫落花时孤零零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是刻画人物,优秀的诗歌也能写景如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曾提到晁补之称赞秦少游《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几句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特别是绝句的构思方法通常都是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而这首绝句却以如椽之笔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江南的无边春色,真是尺幅千里。首句“千里”二字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了整个江南,如何才能表现其无边春色呢?诗人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听觉形象“莺啼”,因为它像娇小的女孩子的啼哭声与幼儿牙牙学语声那么悦耳。诗人又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两种颜色“绿”与“红”。一般都用桃红柳绿来形容春天,而春天的绿色是各种绿色植物构成的,因此用“绿”字更准确。同样春天的红色也是由各种红色花朵构成的,因此用“红”字更加准确。此句还妙在一个“映”字,红花有绿叶映衬更加美丽,而绿叶有红花点缀也更加引人注目。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只提到了一种鸟与两种颜色,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百鸟和鸣,见到了万紫千红。次句写傍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到处都能见到酒旗在迎风招展,看来人们正在充分地享受着美好的春天。以上是阳光明媚时所见到的景象。

三、四两句则进一步描写尚有数以百计的壮丽的佛寺隐现在烟雨中,从而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春天所特有的朦胧美。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如艾青《诗论》所说,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来感觉不到的东西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譬如愁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诗人有办法将其物质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了一江春水,则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无法中止,也就显而易见了。又如贺铸《横塘路》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愁变得可见、可闻、可触,而且无处不在。再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愁变成了有重量的物体,能够船载车运了。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准确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所说:“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宋人许NFDCD《彦周诗话》曾指出:“诗人写人物态度,至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此定是娼妇。退之《华山女》诗云:‘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是女道士。”写人物是这样,写事物也如此,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一九谈道:“刘勰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嗷嗷学鸿雁之响,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信哉其言!试以‘灼灼’舍桃而移之他花,‘依依’去杨柳而著之别树,则不通矣。”正因为如此,诗人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都下了很大工夫,留下了不少佳话。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现尽可能多的生活内容。如杜甫《九日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称“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首联每句三层意思,共写六种景物,将瞿塘峡之特点逐一刻画而出:因峡长故风急;因视线为两岸悬崖峭壁所阻故觉得天高;因人迹罕至故猿猴得以自由攀缘长啸;因江中的小岛多礁石,少泥土,故水清沙白;因急流中不时卷出鱼儿,故鸟儿在空中盘旋着寻觅捕食的机会。颔联从东西方向写瞿塘峡,明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的话说:“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的确“萧萧”二字使我们看到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样子,而“滚滚”又使我们见到了波涛汹涌的态势。当然“无边”、“不尽”两个词语也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意境。关于颈联,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一分析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关于尾联,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指出:“艰难苦恨四个字含有许多文章,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是‘悲秋’‘多病’,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消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此诗仅用五十六个字,就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瞿塘峡的特点,长江的气势,诗人的形象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诗人在修辞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将风过后,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样子活画了出来,受到了元宗李璟的激赏。据马令《南唐书》卷二一记载:“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李璟《摊破浣溪沙》的下半片写道:“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表现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非常好。首句写思妇与丈夫在梦中很近很近,而在现实中却相距很远很远。梦中的欢乐与梦醒时的孤单正好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她觉得格外难受,再也无法入眠,以至连绵绵细雨声都能听得到。次句写她为了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索性起床吹笙以寄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说:“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靓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女主人半夜三更自然没有心情,也没有条件去为笙簧加热,因此吹笙的声音虽然在夜深人静时响彻小楼,却吹不成曲调,当然也就难以排解相思之苦,所以她只能倚阑干流眼泪了。“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紧扣吹笙时笙簧需要加热这样一个细节,真实而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想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都非常困难,故令大词人冯延巳叹服。

为了使语言形象化而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中用得最多的当然是比喻。譬如相思之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通过一系列比喻作了生动的描述:“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前三句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得了相思病,后三句写她害相思病时坐立不安、魂不守舍、百无聊赖、有气无力的神态,真是入木三分。

词性的活用对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也有明显作用。形容词用作动词最有名的例子,当然要算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了,其“绿”字既起了动词的作用,又收到了形容词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春风一吹,江南便处处变绿了。再就是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中的“红”与“绿”也成了动词。这三句诗的意思是,时间使樱桃渐渐变红了,使芭蕉渐渐变绿了,当然也使人渐渐衰老了。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例子,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绿显然指绿叶,红显然指红花。宋人杨简《初夏睡起》中的“芭蕉分绿上窗纱”,其“绿”字指绿色,显然也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花”字用作动词,指开花。六朝时人来人往的朱雀桥,到唐代桥边竟长满了野草,而且野草都开花了,其衰败可知。王安石《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中的“知有蔷薇涧底花”的“花”字显然也用作动词。它们都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三、音乐性

诗歌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音乐性,主要是由押韵、大体整齐的形式、声调的和谐,以及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造成的,我们在《诗的节奏》一讲中已经作了分析。为了做到押韵、形式大体整齐、声调和谐,诗歌语言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省略。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句中会省略某些词语、某些语法成分。这种现象出现甚早,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显然前三句省略了“蟋蟀”二字,这样每句四字,形成了排比句,显得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这种现象在律诗中更普遍,如王建《宫词》中的“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次句原意为“一片西飞一片东飞”,该诗为七言绝句,为了符合七言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押韵,只好将后一个“飞”字省掉了。再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首句原意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为了押韵和符合七言的要求,亦省略了后一个“看”字。

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中省略谓语也很常见,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云:“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由于是五言诗,两句各省略掉一个“在”字。再如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首句说过去重阳节品尝美酒,欣赏菊花。次句说如今重阳节,自己已经变成白发翁了。但是在诗句中,动词全都被省略掉了。受到字数的限制,其他成分也会出现省略现象,如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所酹应当是滔滔的江水,结果将宾语“江水”省略掉了。《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属于同样情况,“余”后省略掉了宾语“大地”,“失”后省略掉了宾语“河水”。

互文实际上也是一种省略形式,王昌龄《出塞》诗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该句诗原意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受到字数限制,只好如此处理。这在古诗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迢迢”与“皎皎”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当然都是适用的。

为了造成诗歌的音乐美,也有增字现象。譬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四句:“慨当以慷,忧思难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慷慨是一个双音节词,为了凑成四个字,同时也为了押韵,于是将慷慨二字颠倒过来,并且中间还加了“当以”两个字,这样就和前后诗句一样都成了四字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慨而慷”三字当属于同样情况。

二是倒装。为了押韵与符合声律,诗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突破正常的语法顺序与逻辑顺序,出现倒装现象。前者的例子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将“九重宵”说成“重宵九”显然是为了押韵。后者的例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完全符合所规定的声律要求:“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按照语法逻辑改成“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的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一句将千万说成“万千”显然是为了符合声律,第二句将“尧舜”说成“舜尧”显然是为了押韵。律诗中的一联两句往往同时倒装,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其语法顺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当然不符合声律的要求。

三是叠音。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特别多,如果诗中双音节词两个音节中的声母重叠,或韵母重叠,或声母、韵母都重叠,当然会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双音节词的声母重叠称为双声,韵母重叠称为叠韵,声母、韵母都重叠称为叠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云:“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妙处否?余曰:以某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可见叠音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双声的例子,如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云:“他乡饶梦寐,失侣自迍邅。”贾指贾至,严指严武,他们因故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此诗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思念。“梦寐”与“迍邅”均为双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远离朋友偃寝难安,行无所适的感觉。再就是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花之体态与香味,受到人们激赏,而双声词“清浅”与“黄昏”也增加了这两句诗的美感。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叠韵词“荡漾”与“潺湲”较好地表现了洞庭湖水浩渺汹涌的样子。再如钱起的《山花》:“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叠韵词“从容”与“眷恋”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烂漫的山花的喜爱与担心。一联中兼有双声与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送王孝廉觐省》:“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窈窕”为叠韵,写出了水的弯弯曲曲,“参差”为双声,写出了山峰的高高低低。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为叠韵,“黄昏”为双声,它们都很好地表现了寂寞的情景。

用得更多的当然是叠字,我们已经作过分析。现再举数例。如明代陆秀卿的《弋阳道中》:“石子船头磊磊,溪声枕上潺潺。”“磊磊”是象形叠字,使我们看到了河岸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潺潺”是象声叠字,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再就是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中描写西湖最胜处九溪十八涧的诗句:“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用一连串叠字将该处风景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有连续用三个叠词的,如敦煌曲子词《山花子》的最后两句:“当时只合常携手,悔悔悔!”连续用了三个“悔”字,将女主人让恋人离开自己的悔恨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对恋人深深的思念。

第四篇:诗歌语言知识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一)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

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2](2008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注:氛垢:尘埃。

(1)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题目:

第五篇:诗歌语言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

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教学方法 讲授法;“迁移训练”用讨论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高考要求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又要准确把握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正确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要点:炼字 教学流程:

一、提问方式:a.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模式:这个字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形象(或:景色),描绘出了×××情状,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三、炼哪些字 炼动词

例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

炼形容词

例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热闹非凡的景象。例句:流光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突出了无尽的愁绪。

3)特殊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学生课堂练习(大本P124至P125页的习题,重点做两个高考题)。教师在学生练习讨论后予以点拨,明确答案。

五、作业:

大本“对点精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炼句 教学流程:

一、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高考对于“炼句”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一诗句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

2.某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某句运用方 法 点 拨

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答题范式: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

三、事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降,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北宋评论家胡仔认为李白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比唐初诗人沈佳期的“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虽有所袭,终译益工”。你同意他对李白诗的评价吗?请简要评析。

答: ①同意。

②李白的的诗的确显得更加工整流畅。诗人以“鸟度”对“人行”,对仗工整;

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群山,比喻清新。

③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倒映在清清溪水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阅读下而一店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孤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

①“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②“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③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四、学生课堂练习(大本P125至P126页的习题,重点做两个高考题)。教师在学生练习讨论后予以点拨,明确答案。

四、作业:

大本“对点精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明确题目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者:

①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④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三、答题步骤: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常用词:

清新

平淡

质朴

绚丽

明快

含蓄

简洁

洗炼

(教师根据学情,依据大本P127页“考点分析”可逐一举例讲解,也可有重点的讲解)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锦瑟》。补充内容:诗歌的个人风格类举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五、作业

理解并背诵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第四课时

处理习题(学生先自己做然后教师展示答案,个别点拨,有所侧重)

下载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4.绚丽:诗。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

    诗歌语言风格(精选合集)

    诗歌风格主要类别: (一)豪迈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 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高适......

    诗歌语言(教师)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语言的角度。 3、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

    诗歌语言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1)抒情性(2)形象性(3)凝炼性(4)含蓄性(5)音乐性(6)多义性(7)跳跃性......

    关于诗歌的语言

    关于诗歌的语言 关于诗歌的语言 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曾经说,诗歌语言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好的诗歌语言是对既存语言和日常语......

    语言诗歌教学

    语言诗歌教学 我的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丰富词汇:“宁静”、 “茂密”、“ 晶莹”、“清澈”“飘扬”。 3、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

    原创诗歌评析课 说课(最终定稿)

    原创诗歌评析课——说课 钦州市第一中学覃年升 一、设想 青年优质课如何上出新意?我本来想上课文的,但是觉得很多课文以前都上过,也听过很多名师的相关课程,觉得很难超越。对我......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范文合集

    永州一中唐检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