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1:2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长春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马国军 2011年5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 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

2、备学生要 “实”。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四)激励评价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开题起步阶段。(2011.4~2011.5)学习、讨论、确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支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6~2013.7)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小结。

3、第三阶段:(2013.8~2014.4)总结、结题和推广 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课堂实录等。

七、课题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开题报告

2、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材料

3、《课堂教学有效性优秀案例集》

4、《课堂教学有效性经验论文集》

5、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推广工作方案

6、结题报告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做为一名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当前,我们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仍然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们一贯提倡“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实践中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提到数学,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大量的枯燥计算、严谨缜密的数据、抽象的逻辑思维等等。因为数学的这种特殊性,按部就班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更谈不上质量而言。数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它更是一门艺术。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是我们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更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真正的实效性。以下笔者将从教学的实际的情况出发,以人为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方面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分析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目的:

以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上细化、深化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成长,使有效教学成为教师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也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预计可能的突破:

有效教学问题国内外近年来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如,国外已有的侧重从教师的特征或品质、教学行为来研究有效教学;国内

典型的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的研究;还有从教学基本理论角度的思考,等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有了较明显、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民主意识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都已成为较为常见的课堂学习方式。但是,淡化或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期望能明确教学中所适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期由点到面产生指导作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反思法等。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论坛、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

个案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经验反思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观摩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优质

教学的规律。

五、内容框架: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第一,从教师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有效教学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好,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的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

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界定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

(1)它应该有理想的教学效率,强烈反对低效,无效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教学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

(2)它有理想的教学效益,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和个体的积极而进步的需求。

(二)教师的“活教”

1、深钻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拟定有效目标。

2、设计情境,在课堂中捕抓学生的信息,营造有利气氛。

3、把握学情,尊重个性差异,追求最大的受益面。

4、真诚面对,实施有效评价,构建良性发展。

(三)让学生“会学”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第一,参与意识,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萌芽,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动机的个性表现。第二,竞争意识,它是主体发展的动力阶段。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三,自主学习意识。

(2)合理选用学习方式。

六、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负责人:李如峰(主持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组织安排,指导协调,课题阶段性,总结性报告等撰写工作。)

本课题组共有成员5人,由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作为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要根据总课题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确定子课题,并开展实验研究。

课题组除了组织力量为各子课题提供帮助、指导外,还将提供交流平台,如每学期举办若干场研讨交流活动等,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联系,努力争取自治区学科专家及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引领与指导。

七、主要研究阶段

1、开题起步阶段。(2011.11~2011.12)

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分块确定子课题,召集子课题研究成员,审批子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2012.3~2012.4)

各子课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子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些案例成果。

3、深化、总结阶段。(2012.5~2013.3)

分块总结形成规律性的策略、方法,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论文,推出优秀课堂案例。

4.结题阶段。(2013.4~2013.10)

八、阶段性成果形式

1、各研究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3、不定期在“白沙镇中心小学”网站上登出教师进行研究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感想,反思。

九、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结题报告

2、教学反思

3、课堂教学设计(含案例)、课件、录像课

4、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何兰支等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小学数学)[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赵国防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总论)[M] 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8年5月版

3.文学荣编.《做智慧的老师》[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4.詹明道编.《名师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网上资料

第三篇: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县教研室和关刀教育总支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校申报的省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逐步通过县级、市级和省级审批,于2009年10月成功立项。在此,我谨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交各位领导审议,各位老师讨论。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指出:教育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2、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编制的新教材留给了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许多教师对教学要求的定位、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还存在着诸多困惑,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可以通过作业来反馈、通过检测来评价,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在课堂中实现却十分茫然,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情形仍广泛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的多,“满堂灌”或“满堂问”,探究中过多帮、扶,使学生养成了过多的依赖性,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4、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令人堪忧。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农村,约50%的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在家的文化素质也不高,认识水平低,对孩子放任自流,疏于引导,“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整体水平仍不够理想。纵观近三年中考数学成绩,2007年我校参考生科平52.7分,居全县第18位,2008年58.6分,居全县第13位,2009年三率和位居全县第9位。再看本届初二,我们抓实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质量又有巨大进步,2009年秋季期中全县调考,与本届初三同期相比,人平分从50.8提高到68.5,提高了近18分。进步虽然如此之大,但与城市学校相比,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有较大差距。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和现状,我们提出进行《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以期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需时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师生。师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性存在,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2)关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3)关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师生共同、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课题研究现状

1、目前国内外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一般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变量,即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效率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及特征;

(2)过程变量,即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3)结果变量,即教师的期望以及教师设定教学活动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检测的教育成果。

2、省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也一直未停止过研究,但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

(1)功利化——把提高分数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尺度

(2)形式化——关注短暂的、显性的,忽略滞后的、隐性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把握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努力建构既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又切合农村初中这一教学背景要求且尽可能科学、客观、具体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科学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探求目标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初中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六、课题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1、基本内容

⑴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⑵怎样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 ⑶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⑷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⑸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⑹如何设计课堂练习⑺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2、重点

①分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②有效利用教材

3、难点:新课程环境下,怎样上好一堂有效的数学课

七、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⑴课题领导小组:

长:罗子雄(校

中高)

副组长:吴金品(副校长

中二)

谭亚斌(教研主任

中一)⑵课题研究小组:

性姓

名 主

王荷艳 刘瑜 女 女 周红雨 男 方龙祥 男 吴金品 男 夏显平别别 男

出 生年月 1965-2 1974-11 1977-7 1976-12 1976-2 1977-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

学历

中学一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大专 本科 大专 本科 本科 本科 谌华琼 程佼 吴玉明 谭三雄 夏增 罗志华 廖建明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1979-1 1979-11 1971-8 1960-7 1979-9 1969-5 1972-1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 中学一级

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本科 大专 大专 大专 本科 大专 本科

⑶课题组人员分工

罗子雄: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吴金品: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报告的撰写。

谭亚斌:主持课题研究日常工作 子课题分解:

方龙祥、刘 瑜——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王荷艳、谌华琼——怎样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 周红雨、谭三雄——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夏显平、吴金品——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夏

增、罗志华——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吴玉明、程

佼——如何设计课堂练习廖建明——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2、经费来源:学校支持和自筹

八、课题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方法 ⑴建立学生档案

采取调查、座谈、测试、比较等方式,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实行跟踪管理。⑵开展评课活动

课题组成员人人主讲研究课,当堂测试,课后集中评议,并征求学生意见。⑶撰写教学心得

课题组成员重点根据分解的子课题开展课堂教学,及时小结,形成心得体会。⑷分类整理成集

课题负责人收集、整理各子课题相关案例、论文,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预期成果 主 序

号 要

成 果 2 2010、6)

设计申报(2009、5—2009、6)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

有 效

方案 研

前期实施(2009、9—如何实施分层教

学 怎样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

教学案教学案

方龙祥 王荷艳

例、论文 刘 瑜 例、论文 谌华琼

吴金品

成果形式

后期实施(2010、9—2011、6)

把数学和生活 结合起来 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探索课堂教学模

教学案教学案教学案周红雨 夏显平夏

增 例、论文 谭三雄 例、论文 吴金品序号 最 终 研 1 究 成 果

分类整理(2011、9—2012、6)

成时

2012年7月 2012年8月

课堂练习设计

怎样上好一堂数

学课 农

初 中

学 新

程 课

教 学

最终成果名称 农

初 中

学 新

程 课

教 学

究 农

初 中

学 新

程 课

教 例、论文 教学案例、论文 教学案例、论文

教学案

例集 成果形式

论文集

总结报 告

罗志华 吴玉明

廖建明

吴金品

担 人 罗子雄 吴金品

吴金品

学2012年9月——2013年6月

课题组

课 堂

所有成交

员 性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1、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罗子雄为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学学历,多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曾长时间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和乡镇教研员,具有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科研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且一直热心教学研究,曾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担任我校校长近6年来,学校科研蔚然成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2、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所有成员都从事教学多年,大都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较高。夏显平校长多年以前就是数学骨干教师,教学效果显著,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副校长吴金品近6年来一直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每期参与数学听课评课活动不下12节,2008年12月,论文《略谈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处理》获市级二等奖,2009年10月,论文《利用多媒体,课堂交给学生》获国家级二等奖。周红雨、王荷艳、方龙祥、刘瑜多年担任数学教研组长,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充分实施多媒体教学,教学教研成绩突出。刘瑜老师《巧用定比分点解决代数问题》、《乡镇普通中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两篇论文分别在《中学数学研究》2009年第12期、《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年第12期上发表;2009年10月,周红雨老师执教《一元一次方程》参加全县优质课竞赛荣获二等奖。其他成员也都年富力强,研究兴趣浓厚。《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自申报和立项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即围绕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调查学生,主讲研究课,撰写论文和案例共9篇,就“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如何设计课堂练习”“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等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研究。

3、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学校在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资料,尤其是原始数据和相关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现有微机室1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电脑共计40台,课题组几乎所有成员还拥有个人电脑,这些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设备保障,使科研手段更趋现代化。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實踐和研究》開題報告

薛坪鎮薛坪中心小學

一、課題の提出

在新課改の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の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の春天。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充滿精彩の課堂成了我們追求の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の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の教師則是“新瓶裝舊水”,在應試教育の指揮棒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の提高。因此,如何使我們の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の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の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の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本課題針對普遍存在於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中の無效或低效の現實問題而提出。

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の現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著。其典型表現為:三維目標の割裂、教學內容の泛化、教學活動の外化、教學層次の低下、預設與生成の沖突,等等。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の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の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の挑戰與學習者の內在愉悅。師生實際の精力付出與實際收效之比實在不協調、不對等。

(二)、本課題針對教學改革與研究の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の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の常態教學中の突出問題,許多教師在長期の教學工作中都會時常發生,但往往屈從於應試教育の評價體制,而怠慢、忽視並最終放棄了對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の有效性の真正審問、慎思與研究。造成新課改の理念與現實行為の人為割裂の尷尬。除此,長期以來の慣性思維與惰性也抑制了教師創新思維の發展,屏蔽了問題解決の新角度與新出路,使得“無效低效”這一重大問題の實際研究與解決始終停留在口頭上,處於一種應付の狀態。

課堂是教與學の統一體,不是教の單一體,也不是學の單一體,也還是單純の一加一等於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の主導地位,決定了教の改變才能帶來學の改變,教の優化才能導致學の優化。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畢竟是為了學,教與學是兩個可以不同側重の角度。

新課程理念下の教育教學,對學生の了解與學情の調研是教師教學の核心基本功。對於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平時の觀察感覺の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の全面の調研顯得尤其重要,是研究與實施の前提條件。在課題研究前期,結合我們平時の觀察與感受,采用問卷、訪談、聽課觀察或聽後測試等方式,調查我校學生目前課堂學習の有效程度(參與程度、興奮程度、掌握程度、興趣程度……)——掌握問題研究の第一手資料,形成調查報告。我校在對語文課堂教學調查分析中發現,在實施新教材の過程中,由於受教師の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の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の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の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の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老師の課堂教學中導致很多問題:主體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創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の種種矛盾和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の形成,限制教學質量の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の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優化提高達到の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の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

從教師の角度來講,教學の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の“教”,並克服無效の“教”。有效の“教”指の是促進學生“學”の“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の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の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の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の變化、獲得の進步和取得の成績,這是有效性の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の掌握以及思維方式の發展。學習體驗指の是學生の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の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の考量有效性の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の一種愉快の情緒生活和積極の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の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の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課堂教與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の具有明顯優化特征の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の目の,完成教與學の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の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の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支撐性理論

1.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教學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の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の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の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の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の環境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の特征)、過程變量(師生の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果產生影響の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の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の、可用有效教學の目標和標准加以衡量の教育成果)等。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の原有知識建立起來の實質性の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の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の交互作用。“教學”の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の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國內有效教學の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の有崔允漷教授寫の《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の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の界定,提出有效教學の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の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の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の發展”の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の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の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2.布魯姆の目標分類說理論(1)先決條件

為了形成學生掌握學習の環境,教師必須在學生達到掌握學習の水平時能夠加以識別,必須能夠解說掌握意味著什麼,必須能夠收集必要の證據以確定學生是否已達到掌握學習の要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の詳細說明,是讓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知道預期目標の一個先決條件。把這些詳細說明轉化成評價の程序,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學生在完成這門課時應該達到什麼標准。

(2)實施程序 掌握學習の一個核心問題,是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細の反饋,使教與學過程中出現差錯後馬上便把它們揭示出來,並提供他們所需要の具體の補充材料以矯正差錯,因此,反饋通常采用診斷式の形成性測驗の方式。布盧姆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提供具體の建議(根據形成性測驗の結果),學生一般都會試圖去克服這些問題。(3)掌握學習の結果 布盧姆是從掌握學習の認知結果和情感結果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の。布盧姆認為,只要采取掌握學習の策略,絕大多數人都能得5分。當學生掌握一門學科,並得到了客觀の和主觀の證據時,他們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の看法會產生深刻の變化。

3.巴班斯基の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化”是指“從一定の標准來看是最好の”の意思,其本質在於“以最小必須の消耗,取得該情況下最大可能の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の內涵是指,從現有の學校條件和師生の實際可能性出發,依據一定の標准來衡量教學所能獲得の最佳效果。在他看來,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有兩條衡量標准,第一條標准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の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達到最高可能の水平(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第二條標准是"學生與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批示所規定の課堂教育和家庭作業の時間定額。

4.系統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の核心和基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系統整體性の集中體現,也是系統思想の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の整體性,堅持局部服從整體の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の結構。事物の發展除了因量變引起の質變外,還有由於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の排列組合關系,即改革事物の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の。要把合理結構の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の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の選擇、材料の組織、對師生行為の規範等均要統籌安排、互相協調,以獲得教學工作の高質量、高效率。

(三)本課題在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和趨勢分析 1.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

有效教學研究在中學比較受關注,估計受中考、高考の影響。如杭州富陽市鬱達夫中學の課題《讓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初中生課堂有效學習提升の策略研究》等,再有,近來,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連續發文對中學語文無效教學進行批判(《中學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2006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談中學語文“無效教學”》2006年第7期)

2004年開始,蘇州吳江教研室牽頭研究小學課堂教學の有效性,他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關注學生全方位の素質の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必定要關注師生雙方の教學效益;另外有效の課堂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の結合,要兼顧暫時の量化和長久の效益所產生の積澱。

上海市北郊學校王琳老師則認為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の時間、最小の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の教學效果,實現特定の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の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の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の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小學在這方面の研究雖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有效性,針對不同年段研究其優化策略の,並不多見,而這正是本課題所關注の。受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理論影響,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設計,在小學研究較多,但直指小學語文課堂教與學の有效性及其優化,雖有所提及,但真正研究較少。“有效教學”の研究曆來就有,但直指教師、學生實際の課堂狀況進行專門の研究,鮮有所聞,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著力突破與拓展之處。

2.有效教學の特點和發展態勢

從目前研究の情況看,我們覺得有關有效教學の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和態勢:

(1)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の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の關注。

(2)有效教學所關注の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の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の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の實際問題の能力。

(3)有效教學所要解決の主要矛盾是教與學の關系,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の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の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教師要能根據不同年段學生の具體學情主動靈活地調整自己の教學設計,使教學行為更有效。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通過對教師の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の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の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の語文課堂教學の實際效果の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の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一)分析當前影響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主要因素。

針對前期對我校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有效程度の調查了解所掌握の第一手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將展開專門の分析與研討,具體分析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低效、無效)の主要因素,尋找、確定各年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の突破口——形成各個年段所要著力研究の分(子)課題。

(二)研究、實施與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行動策略。

針對各年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調研、剖析所認識の問題確定一個突破口,具體研究確定各年級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優化策略,展開意在提高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行動研究。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最終通過實踐驗證而形成能夠顯著優化本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の具體策略。

1.有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加強備課制度の研究,推進備課形式の改革,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段特點,研究如何預設切實有效の課堂教學行為。重點研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應做の各種必要の工作與准備。

A、明確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の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の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の教學目標の構成元素。

B、教學材料の准備與處理。適合の學習材料是學生能迅速及時進入良好學習狀態の前提。我們將充分利用豐富の圖書與網絡資源,搜集完善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の材料,讓學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

C、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の選擇。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最重要の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の關鍵。教學准備策略要在這個環節實施,學生の學習興趣與熱情要在這個環節調動。如何使教師の教學行為更科學更合理,更能讓學生進入到教師預設の教與學の情境之中,是課題組重點研究の方向。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實施行為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本課題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の有效性。加強不同課型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形成“順學而教,紮實有序”の課堂理念。通過一課多次教,一課多人教,一課不同教法教、主題沙龍、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激活思維,探究主要教學行為與輔助行為の有機結合,課堂管理の科學性,是課題組研究の重中之重。

在這個層面上,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A、有效講授。講授法是最基本の教學方法,如何使講授有效高效,講授內容の合理性,時間安排の科學性,策略の多樣性是課題組主攻の一個方向。

B、有效提問。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の一個重要手段。如何設計問題,提問の科學表述方式與最佳時機,有效提問の共性特征,這幾個方面是課題組研究の重要內容。

C、有效傾聽。課堂是師生互動の過程。學會傾聽,是師生都必須掌握の一項技能。教師傾聽時機の選擇,學生傾聽能力の提高,是課題組所要關注の一個領域。

D、有效反饋。有效の教學依托有效の反饋。反饋の適時性,反饋內容の科學性與針對性是課題組要探索與研究の。

E、有效活動。有效教學應該追求有效活動,有效活動是指向目標の活動,而不是盲動,如果通過活動沒有實現教學目標,就是無效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動手等活動中共享課堂生成著の精彩,以及活動の科學設計,是課題組所必須關心の。

F、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學の重要內容。有效管理需要辯證法の支持,管得太死與放得太散の課堂都不是有效の管理。面對學生這以鮮活の生命體,我們將嘗試“人文管理”,尋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監控,提高學習效益。3.有效教學行為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の系列の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の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後。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涉及學生學業成就の評價與教師教學專業活動の評價。建立有效の教師反思機制,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引導教師對自己の活動進行評價,即研究怎樣評價我們語文課堂の有效性。

4.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形成の典型課型。

在尋求提高學生課堂學生有效性の優化策略の研究實踐中,必然會帶來課堂教學傾向の變化(優化),形成有助於教師實現有效教學、學生實現有效學習の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型。根據我們の研究假設,隨著行動研究の深入,我們不斷調研與改進,並通過積累の大量の豐富の教學案例予以分析提煉,最終總結與形成相關傾向の課型總結與操作要領。

四、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在具體の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改進,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采用重點與一般相結合の方法,在組建課題組重點攻關の同時,以年級組為單位落實研究。在具體操作時,還將采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 借鑒圖書資料,廣泛汲取別人研究の成果,以免走彎路。(1)研究國內外新の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の有關理論以及課堂教學有效化の有關理論。

(2)借鑒已有の理論成果,支撐和構建本課題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轉變教育思想,調整教學思路。2.調查研究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前學校課堂教學の現狀與學生課堂學習有效程度,找出存在問題,分析問題の主要因素,以便對症下藥。(1)調查教師の心理狀況、現有思想和學生學習の素質狀況,發現問題,確定操作變量。(2)調查、總結、推廣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方面拓展の新思路、運用の新方法、形成の新思想、取得の新經驗。(3)調查有效教學實施後の學生發展情況,為有效教學提供實例依據,並反饋、調整優質教學の實際操作。3.實驗觀察方法 每一年級(或年段)確定

一、兩個實驗班,就課堂教學中の某些策略舉措進行具有較強可比性の實驗研究。通過操作變量の實施,觀察變化,前後測定對比,分析因果關系,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結論指導教學實踐。

4.經驗總結法 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得失經驗。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14.7—2015.6)前期准備階段

這是課題立項之前進行の工作,是預研究和課題立項の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走進課堂,進行課堂觀察與調研,對本校常態課堂教學實況作進一步の了解、分析與評價,進行本校“課堂教學低效因子”の摸底調查,收集相關數據,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程度以及改進優化の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の尋找與確定。

2.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對國內外該課題研究の狀況進行了解,對課題研究の價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論證,形成立項報告與初步の研究方案。

階段成果形式預計將有調查和分析報告、研究綜述等

第二階段:(2015.6—2018.6)行動研究階段:

1.根據前期の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段根據自身存在の迫切の主要の問題,根據“有效、優化”の原則,共同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の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の優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の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の情況作定性與定量の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の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の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の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の困惑或取得の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志、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2018.6—2018.10)總結結題階段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の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の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の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の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系列錄象等

五.預期研究成果

前期調查報告、課堂錄象、嘗試性研究論文等,預計2006年至2007年間完成;教案、研究報告、專項論文及工作報告,預計2008年完成。結束語: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自己 “什麼樣の教學才是有效の?”“我の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の教學?”在新課程の理念下,我們追求詩意、靈動、智慧の理想課堂,更需要理性の審視當前課堂教學行為の目の性和實效性,要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の結合點。因此,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實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持之以恒の追求,我們堅信,有了這份堅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一定能取得預期の實驗效果。

第五篇:《关于艺术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艺术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邢台市第七中学高中数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内近年几考生向艺术高考发展的比例逐渐增大,各个学校开办艺术班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事实,但是相应的艺术生文化学习方面,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和管理手段,在艺术考生比例逐年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在艺术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增加艺术考生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个开办艺术班的学校考虑的问题,但是在数学学科上,没有针对于艺术类学生的高中数学教育体系。目前,各个艺术高中都采取让艺术类学生和文化类学生用同一数学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一样。但对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化学生群体,在学学习方面有着自身不足和缺陷。

从生源角度来说,部分学生固然是喜欢艺术才学习艺术的,但还有部分学生是受自身文化课基础薄弱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可谓“先天不足”。入校后,每周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花费了艺术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挤占的则是文化课学习时间,致使其文化课成绩相应地受到影响。数学对艺术生来讲又是最困难的科目。大部分艺术生的数学都处于放弃或半放弃状态,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课堂教学方面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带有排斥的心理。因此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意识,听课的比例相当少,课堂秩序非常混乱。维持课堂纪律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经常占据一定的课堂时间。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不配合,使得课堂效率非常低下,课程进度非常缓慢。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的课堂表现。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不听课、听不懂、提问时反应不良、课堂上学生情绪低落、课堂秩序差等不良现象,导致教师的消极心理。例如,有“责怪”心理、“无所谓”心理、“急躁”心理等。而这些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师生感情上的对立,甚至矛盾的激化。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还有在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提高眼前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而采用的教学手段及检测都在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如何改变艺术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艺术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所以,有必要研究出一个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良好途径,让艺术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学有所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比纯文化生要低很多,艺术生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数学学习上未达到本身应有的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艺术生中有很多比较特别的学生,但是可能受环境影响,或者教师一味用固有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其实,有些艺术生的数学还是学得很好的,只要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就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我们在这个课题中试图寻找艺术生在数学上落后普通文化学生的原因,并尝试用我们能够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艺术生弥补数学学习上的不足,帮助艺术生学好高中数学,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产生帮助,让数学教育能面向全体学生,让艺术生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

课题研究的范围:本校及本地区艺术生。

课题研究的基本界定:

1.艺术生:是按照所学习的专业特点划分的部分学生人群。一般分为美术和音乐两大类。高校招收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时候通在文化课考察的基础上还要附加艺术

专业的加试才可以录取。在本课题中主要针对美术生。

2.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征,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式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本课题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艺术生高中数学学习情况的研究,让教师找到艺术生数学学习上落后的原因。

2.针对这些原因,探索研究出能够帮助艺术生学好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3.针对不同情况的艺术生数学学习情况,有相应的措施和应对策略,使得每个艺术生都能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获得自己应有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艺术生高中数学学习相对落后的成因,收集并分类信息,制定汇总报告。

2、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以艺术生现有情况及特点为前提,研究出较适合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有效改进艺术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3、针对艺术生特点探索出符合艺术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优化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艺术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从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不断积累并学习相关文献,提升理论水平。

2.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4.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5.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指导学生数学自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课题论证、可行性分析,开展研究。

收集资料(包括课堂录像、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制定书面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人员的分工,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1月):开展阶段性课堂教学实验和研究。

问题分析(分别开学生、教师的座谈会),策略应对(课堂分析、心得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加强与指导专家的联系,发挥专家小组的指导作用。

1.本阶段对课题的研究采取边实施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追求课题研究的效率,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2.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

(1)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2)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总结和形成研究报告。

1..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3..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乔俊锋,中学一级教师,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的界定,模式框架构建和全面调控。

李常彬,中学一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的分工,实验的指导及实验的具体措施。

汪洋,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资料的整理和理论的总结,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

焦东惠,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做好研究记录,修订实施方案。

张建芬,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实验教师。

冯睿,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研究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汇总,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

杜振英,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实验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关于艺术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2)阶段性论文;

(3)课堂教学案例(优秀教案、课件);

(4)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对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特别地,对“学案教学法”、“自主阅读教学法”、“洋思模式”、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2.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我校拥有电脑室,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均安装宽带网。学校还订阅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和报刊100余种,并拥有大量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文献,教育信息畅通。学校保障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优先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并积极筹措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经费5000余元,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朱恒杰.《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章建跃、曹才翰.《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王尚志、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2008.【7】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谢明初、苏式冬、徐勇.《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钱佩玲.《高中数学(必修)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下载《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合集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西屯中小崔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一、选题的背景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新站中学 2008、11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一、课题论证: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核心部分,教学是学校重要工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_4五篇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射阳县实验小学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高三外语组 王校颍 一.选题理由 虽然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早已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同和理解。然而,目前英语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背景 1、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加强了沟通与了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工具,......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