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
好书推荐——《厨房》
《厨房》是日本治愈系天后吉本芭娜娜写的第一本书,同时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她的每本书里似乎都要死不少的人,“死亡”是她用来品味人生的一种独特方法。书中也有提到“总有一天,谁都会在时间的黑暗中四分五裂,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厨房》虽然名为厨房,但书中故事是由“死亡”开始的。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即使不能一目十行,也能在两三天之内读完。读起来带有满满的伤感,却又觉得很温暖。整本书分为了两部分,厨房、厨房的续集“满月”和“月影”。主角不同,相同的是亲密无间的亲人的离世、相儒以沫的爱人不在了……
“这个世界上,我想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无论它在哪里,式样如何,只要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难过。”第一个部分讲诉的是少女樱井美影的故事,家人一个一个的从她的生活中消失,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去世了。上天给了樱井这一重创后,被悲伤吞噬的她只有在冰箱旁才能安睡。冰箱给樱井的安全感就类似于饱餐过后食物带给胃的饱足感一样。后来樱井被奶奶曾经关照过的一个男孩田边雄一和他的母亲收留了,这是个特别的家庭,田边的母亲惠理子是个变性人,在田边真正的母亲死后,因为悲伤决定做个女人,于是由田边的父亲变为母亲。樱井和田边母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也过得十分温馨。就是这个特别的家庭使樱井逐渐脱离黑暗。与此同时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惠理子意外死去,田边和樱井一样成为了孤儿,两个人互相支撑着,从死亡的黑暗,逐渐走向光明。二人的关系变得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最终会走到一起吧。作者一直到结尾都没有点明结局。但我觉得结局就停在了那看似突然却又最恰当的地方。“电话那边传来雄一爽朗的声音。房间里暖洋洋的,水烧开了,水汽弥漫开来。”结尾这一奇妙的描写,可能已经告诉读者结局的幸福的场面了。
第二部分的内容很短,是作者以前的一篇毕业论文《月光阴影》,收录在小说集《厨房》里。讲诉了女主角早月失去恋人阿等,久久未能走出去,挣扎在回忆中的故事。而阿等的弟弟也失去了哥哥和恋人。早月在有一天晨跑途中,遇到了神秘的女子浦罗,浦罗说在特定的时间能在河边看到稀奇事儿。在约定特定的那天,女主却病了,不想出门,最后还是战胜自己的意念,去了河边,看到了逝去的男友的影像,与逝去的他告别,早月心情逐渐释然,解除了心结。结尾写道:“一段旅程结束,下一段又会开始。有的人会再度相逢,也有的人不复再见。还有的人会在不知不觉间悄然离去,或只是擦肩而过。“其实只是需要一个正式的道别,把记忆收拾好,和过去正式挥手道别,然后开始明天的生活。又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美妙的事情都会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
在《月影》中,普罗说的一些话我很喜欢。“现在这个阶段是最难受的了,说不定比死还要难过。不过这大概是到头了。因为人的忍受限度是不变的。说不定还会再得感冒,遭遇现在同样的事情。可是只要本人坚强的挺过去······这就是规律”这段话不仅仅是在说感冒。同样的,书中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在说爱情,故事里都有死亡的影子,主人公们也都背负着死亡的阴影,他们从那座悲伤筑起的坟墓中探出头,不过是外边的那个曾经一样失去了所爱的人拉了你一把,告诉你不是一个人,然后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挣脱,然后找到那条“挚爱的人逝去后,活着的人该怎样去继续自己的生活”的路来!如何走出生活的泥潭,只有自己去摸索,才有领悟和心得,从而摆正。
失去亲情与爱情本就是人世间最大且无可避免的悲剧,人们如果在遭受这样不幸的事情之后,仍然心存希望,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一步步重新站立,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所不能战胜的呢?吉本芭娜娜是想通过笔下的人物美影走出哀伤,惠理子后来乐观的生活态度,雄一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来向人们传达她对美好生命的拴释,给人们心底注入温暖的人性力量。
田边变性的父亲,樱井大半夜的跨市送猪排饭,穿水手裙的男生阿柊,早月和死去爱人的告别······书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模糊美丽的,里面对场景的细节描写,画面感很强。这是一本可以随时入戏的小故事。作者的每处描写看似都云淡风轻的,却又很细腻,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治愈,于风平浪静之中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越是没有浮夸和刻意的文字越能直击人心啊。”透过多样微妙的感受方式,单纯,纯粹地记录下这大千世界的美好。”这是作者吉本一以贯之的唯一主题。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吉本的作品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伤痕累累的,从我们记事起那个被摔断胳膊的漂亮娃娃、被弄坏的的玩具枪,到考试失利、亲人去世……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勇气面对痛苦,咬牙坚持过来,就会发觉,我们之前那么害怕的事,一旦真的发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读完《厨房》,你会明白为什么自1987年问世后,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
第二篇: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800字
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800字
——李岩钰
在学校的图书馆最初注意到《厨房》这本书,是因为我以为它是一本介绍与厨房有关的书籍,能选进书架会有它独特的地方。再一看简介、编辑推荐,“疗伤系”的标签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原来这不是厨房啊,瞬间我对《厨房》这本书有种期待,想看一下总给人油腻忙碌的世俗厨房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故事。
《厨房》的篇幅不长,不一目十行也能在两天之内就读完。小说讲述了女主樱井美影在奶奶去世后,和曾受奶奶关照的同学田边雄一与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相处生活了一段时间,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书中多次提到厨房,是因为樱井美影在厨房里能找到安全感——作者开篇就点题“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无论它在哪里,式样如何,只要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难过。可能的话,最好功能齐备,使用方便,备有好多块干爽整洁的抹布,还有洁白的瓷砖熠熠生辉”。这是一段让人愉快的文字,能自己自信掌握生活的感觉。
书中触动我、能解释我情绪的却是另一段和厨房无关的话: “之后想来,命运那时就像是一节也不能抽去的长梯,无论抽掉其中哪一节,都无法登上顶端,而那一节一节是那么容易抽离。即便如此还在促使我前进的,大概是濒死的心中的那团微光吧。它在一片黑暗中闪烁,我当时却认为没有它反而更能安然入睡。”
解释一下这段话的背景。女主因为男主去世后一直未能忘怀,在有一天晨跑途中遇到神秘的女子浦罗,浦罗说在特定的时间能在河边看到某种宝贵的影像。在约定特定的那天,女主却病了,不想出门,最后还是战胜自己的意念,去了河边,看到了逝去的男友的影像,与他告别,解除了心结。
有些时候会觉得心情低落,不知怎么进行,可是也不能放弃。正向书中说的,命运长梯中的每一节都有它的作用,不管当时看来是否重要,甚至当时觉得它给自己带来麻烦没有更好。但这都是要承受的,都是不能避免的。这或许是生活本身内生的力量吧,当意志消沉、停滞不前时,它还在推着我们行走。意识到自己的无力时,也难免会灰心,可是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告诉自己,熬过去就好了,因为他人无法帮你,只有自愈能治愈自己,疏通心灵的河流,不让生命干涸。
第三篇:《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1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素芭》读后感2
生就一副令人羡慕不已的美貌唯一美中部足的是不能诉说内心的感受,谁会想到她竟是个哑巴。
上帝不会赐予太多。他给了你这个就不会赐予你那个。对于任何人都不会寻私。
而健康正常的人又是如何对待自己所拥有的呢?
天籁般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如淡淡的蔷薇花香。萦绕于空气中久久不肯散去;散落于清晨的清爽;沉浸于贪婪之人的耳际不愿离去,令人如痴如醉;总是有那么几个人不愿撒手,霸占着不放。总幻想着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拥有那如诗的音韵,孕育出一副令人流连忘返的曲调,令人沉醉不已;对于自已拥有的不屑一顾,抛到脑后,不能容纳自己的缺点,一味的羡慕花容月貌。
人。总是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但这是建立在接受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基础上。在不厌其烦的寻寻觅觅的追寻中似乎已经忘却曾经是否拥有过所羡慕的,还是与之擦肩而过?
其实自己已经与众不同,何必一定拥有雅俗共赏的相貌;没人能够代替和模拟自己。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人的弱点是造成悲剧的最好证明,她也不例外。她的美貌也不能掩盖她不能说话的事实。
上帝并不因此而更加眷顾她。她父母却被她出嫁的问题困扰,原因只有一个__她是个哑巴;可见人们并非因为那张倾国倾城的脸而愿意把目光投向她。上帝是公平的不会偏袒任何人,正是如此告诫我们不可以剥夺别人的,要学会满足。
素芭虽是个哑巴,但她渴望心中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名叫帕勒达帕的人。在不懈努力着。为了拥有自己独占的那份情感,她每天都伴随着心爱人左右,有时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拥有魔法的仙女为他解除烦恼,带来快乐。
她的愿望随着情人的冷漠无情而淡然了。她的命运以悲剧收场。
人,总有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她知道这只是奢望,但她愿意尝试仅为了自己那份感觉__幸福的感觉。
为自己所渴求的事奋斗。明确目标,结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理想,也不会灰心丧气,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追寻的。
《素芭》读后感3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
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有这么一天,她感觉到了无边的恐惧,父母要把她嫁到加尔格答去,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是父母一步步把她推进到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是超越了那边缘。
她内心的孤寂与永恒的沉默远远超过了的“宁静”与“沉默”,此时,任何人任何物都帮不了她,牛无语,大地无语。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
她的人生结局我们可想而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们读小说,就像是一条柔美的纱,被人慢慢地撕裂,我们亲眼看到的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高贵的心灵,获得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越是凸显她的美,就越是扩大她的悲剧色彩。
第四篇:泰戈尔《素芭》读后感(本站推荐)
泰戈尔《素芭》读后感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第五篇:《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刘娜娜
让优秀成为习惯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高一语文刘娜娜
抚摸手中的这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我心中感慨万千,做最好的自己,我可以吗?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觉得,我更喜欢做更好的自己,而让最好的自己一直存在于自己的理想之中。
那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呢?
首先,我们可以谈一个很简单的名词“态度”,态度有很多种,自然也可以影响很多东西。比如,我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引用一句李开复博士的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差异。
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说到底是“良心活”。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用真心来对待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家的感觉;当然,我们也可以只把他们看做我们的工作对象。其实,每个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梦想自己桃李满园。只要有梦想,我们都会理所当然的选择前一种态度:用真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个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寻成功,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当然理想中的我依然是很优秀的,最好的,不过我的努力目标还会是“做更好的自己”。
其次是自我定位。自我认识非常重要,应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还怎么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呢?如果感到迷惑了,感到痛苦了,那么很有可能把自己弄丢了,或是自己没考虑到内心的需要,但是它还是深深的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在呼唤着我们,渴望着我们的重视。有了很好的自我定位,就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了。
“做更好的自己”就是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我认为李开复先生所讲述的种种成功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作人无信而不立。就像我们在学期之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配当表就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要帮助学生们实现高考的成功和人生的理想,就应当率先垂范,树立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最主要的不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他们更多的是心理的调整和意志品质的磨练,而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生们前进的方向,这比我们空泛的说教要好上百倍。我给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优秀成为习惯”,我们的学生不一定是班里最优秀的,但他依然可以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在这里,我依然决定“做更好的自己”。我会用自己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做一个优秀的我,做一个更好的我。
再次,我认为自信对人生的作用不可磨灭。自信是潜能的“放大镜”,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记得读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学村”。这个地方学生不多,但是大学生每年都会有几个。当然,这并不是村民所想的风水好,而是一个老师并且是仅有的一个老师的作用。上学伊始,老师便会对学生说“你将来会成为数学家”,“你将来会是作家”„„之后,便是等待学生成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但是隐藏在深处的学生的自信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学生的自信可以成就学生的理想。那老师的自信呢?我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最终都会有进步,我们的学生最终都会成就自己,那么,我们的心态会不会好很多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真诚的付出等待学生的成长。
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学生。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始终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闪光,让人生绚丽。在不到四年的工作生涯中,我一直在努力“让优秀成为习惯”,做更好的自己。我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