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2004年9月9日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者:谢玲玲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网管理员、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建芳摘自《走进新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指南》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指南》指出,在初中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初中,应与“绿色证书”结合起来)。
(六)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但我们往往忽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分,以至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大化甚至泛化。《指南》注重了这种不同主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区分。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解及实施(讲稿)
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解及实施(讲稿)
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李连海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领域,在当前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非常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强调综合主题,但研究性学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纲绳。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独立与合作地进行探索、追究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年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进行书本知识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一般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之所以成为“课程”领域,是在学生还没有形成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时候,开设此门课程,以形成氛围、习惯。一旦任务和使命完成,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就可以由显性课程转为隐性课程。在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了近十年素质教育的黄全愈博士,现在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专家,他的儿子矿矿在美国学校接受教育的经历,使他很受冲击。他很有感触地讲述了矿矿在学校学习成长的情况:
矿矿上小学二年级时才八岁,刚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妈妈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做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两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都是儿童图书,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随着矿矿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黄博士两口子也不断从儿子那里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寿命是90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是由3张活页纸钉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地写着作者:黄矿岩(By
Kuangyan Huang)。论文含4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4.蓝鲸的非凡之处。这是黄博士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也是一篇最让他感兴趣的论文。黄博士说:问题不是儿子学到了哪些有关蓝鲸的知识,更感兴趣的是,孩子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矿矿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势: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在美国,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矿矿七年级(初中)时,独立完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课的老师在一开学时就给孩子们布置了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爱选什么都行。但有一条是必须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研究什么呢?矿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矿矿从宠物店买回两只小老鼠。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训练小 老鼠钻洞。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按照矿矿的设计,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在实验时,矿矿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
测试结束,几天后矿矿完成了他的论文:10页正文,3页附加的分析表格。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如此“玄”的一个研究课题,竟让一个孩子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结论,的确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还有什么能比看见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项科学试验更能让人高兴的呢?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孩子具有独立动手的能力,有消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人高兴的呢?
研究性学习不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西方发达国家早都有类似的课程,实质是舶来品。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即使作为课程,也是一种应用课程;但其对转变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即研究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不受课程标准、教材、教室、教师的限制,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内容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是偏重实践与项目设计方面的、也可以是偏于理论研究方面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学习时间可能是课堂时间、也可能是课外时间;学习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课程载体发生了变化,没有了统一规定的教材,没有了可以操作的“本本”,没有了人们所熟悉的套路规范,课程载体变成了“问题”。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时空与环境;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第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核心的系列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学习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是研究或探究,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以研究或探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预先确定的内容,不是现成的知识,也没有现成的材料和标准答案,不能靠记忆、靠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收集资料,去调查,去观察、去设计实验,去思考,去假设,去想象等多方探究,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发现规律。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学习活动,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经历,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对课题的探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知识在他们的眼中也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学生所获得的这些感受和体会,正是开设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第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类等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强调超越课堂、超越书本或教材,走出学校,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是设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根本目的。
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而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历练”中养成。实践才是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的摇篮。如果说其他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那么,研究性学习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归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实践性”的理解不能太片面、太狭隘,以为强调实践性,就等同于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到校外查资料、搞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去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关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里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这里,“实践性”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社会调查、到校外访问与查阅资料等,只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某种具体形式,而不能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划等号。
第四,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学习的内容或研究的内容,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课题,是原有课题的拓展、延伸、发展、创新。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转移(虫吃叶),二是拓展延伸(冰—〉水—〉汽—〉水—〉海—〉 海洋动物)。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质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其一般目标是:
1.获得亲自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体验,激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接触科学和社会,对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并且解决问题的愉悦,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2.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题目(项目);针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获得探究的结论,对事物(问题)的发展作出初步预测或提出适当的对策;用明白的话语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等。3.学会合作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
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关系;在合作中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基本确立“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基本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的科学道德。包括不盲从、不迷信,自主探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成不骄败不馁。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对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认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等。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形成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我国参加世贸组织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谈判期间,一次到卫生间,听到总有放水的声音,感到很奇怪。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7岁的小孩在修理抽水马桶。这是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这种责任感是从小培养成的习惯。同时说明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否则他不会去修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十分广阔,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是与学生生活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探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等。在美国爱阿华市东南初中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涉及的自然探究领域相当宽泛,涉及环境生命科学、运动物理、应用化学等。上海一所中学“人与自然”系列的学生选题有75个之多,有植物与美容、家乡的水污染、环保与纸、洗衣粉的利与弊、城市宠物利与弊、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太阳能的利用等,方方面面,气象万千。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或社区的实际,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
⑴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 ⑵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 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 ⑷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
⑸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 ⑹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 ⑺资源或能源问题研究
⑻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 2.人与社会关系领域
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各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题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内容);还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
国外中小学的社会研究领域涉及历史探讨(如地理变迁、历史考察、国家与民族的形成)、经济探讨(如产业、市场、职业)、政治探讨(如政府、民主制度)、文化探讨(如饮食文化、音乐、信仰、建筑艺术)、社会危机探讨(如种族歧视、战争的政治危机,经济萧条、失业问题的经济危机,环保、毒品问题的生存危机)。江苏太仓中学2000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涉及了太仓三大古镇旅游开发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太仓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展望、太仓市城镇交通建设的研究,土特产研究、文化名人的调查与研究等。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小学关于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确定主题或课题:
⑴社区或故乡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 ⑵社区或地方产业状况与发展研究 ⑶社区或地方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 ⑷民族历史与发展问题研究 ⑸农村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⑹农村产业问题研究
⑺城市产业与经济问题研究 ⑻汽车问题研究
⑼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研究 ⑽下岗与就业问题研究 ⑾城镇住房问题研究
⑿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⒀.毒品问题研究
⒁选举与政治生活问题
⒂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 3.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使他们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可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 ⑴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⑵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 ⑷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 ⑸服饰与审美问题研究 ⑹音乐与追星现象研究 ⑺心目中的教师 ⑻心目中的家长 ⑼理想调查研究 ⑽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⑾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4.人与文化关系领域
围绕学生各门学科性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的探监。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和确定的基本要求 1.尊重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得以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课题。2.关注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3.鼓励动手实践
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活动中要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按教学活动的主体来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导师的指导形式。1.学生的学习形式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⑴个人独立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指个人单独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它可以由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确定课题,也可以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课题,并各自独立地 开展研究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独立地思考和行动。最大的优点是能保证学生个体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研究成果比较有个性;但是,个人独立研究也有不足,如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偏向于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难以获得与人合作共事的体验。因此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一般不宜提倡个人独立研究。⑵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指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可以由同班同学自由组合而成,也可以由跨班级、跨年级的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而成。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学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导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小组合作研究的一般组织程序 ●小组的组建 ①组建的形式
A.先立课题后招募组员。由学生或指导教师确定课题,向班级或学校公布,招募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优点是小组成立的目标非常明确、统一,人心齐;问题是成员之间彼此存在个体差异,容易产生合作中不和谐的现象。
【案例1】某校初二(3)班经过全体同学与相关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了本班的5个课题:长假的合理安排、流行音乐走进课堂、初中生理想初探、街头舞和健身、趣味物理实验的简易测试。然后由课题提出者担任临时召集人,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清点人数报有关教师。人员确定后,人数最多的组为11人,最少的组为5人。B.先组建小组后立课题。
由几个兴趣相投的学生组成一个探究小组,然后每人针对大家都感兴趣或很关心的某个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内部进行交流,通过筛选、归纳,确立一个共同的课题。优越性是小组结构稳定,内部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帮助,便于探究工作的开展。不利之处是课题的确立难以兼顾每个人的意愿,容易出现个别人消极对待、应付了事的情况。
【案例2】某校初一(1)班初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的组织能力相对比较弱,因而决定采用先建小组后立课题的方式进入研究性学习过程。在 美术教师的指导下,该班以红领巾小队为基础,组建了美术探究小组,汇集了备选课题:为什么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而大人不喜欢?为什么人在小的时候喜欢看动画片,长大了却不喜欢看呢?青少年为什么如此痴迷卡通片?如果中国动画片有自己的特点,能否掀起世界动画热潮?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家关注的目标比较一致,因此决定以动画为探究的内容,教师原来准备的课题:工艺制作中多种材料的拓展、拓印方法及效果被调整。C.自选课题相近者组成小组。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学生自报课题后,在教师的协商指导及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课题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共同探究一个课题。优点是每个学生既能体验到单独选择课题的过程,又能集思广益,保证所立课题的质量。缺点是比较难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部分学生可能不能做自己选的课题,以至影响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②
人员的确定。
探究小组的规模一般在2~10名,以3~5名为宜,当然这不是绝对规律,切不可强制规定每组多少人。
小组人员的构成,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A.自愿原则。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来源与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探究小组产生的合力是不可估量的,可以尽量减少导致课题研究中途夭折的可能性。
B.差异互补原则。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因能力不足游离于课程学习之外,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各小组吸纳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弱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
C.来去自由原则。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都是学生未知的领域,在开始探究之前,一般难以预料以后将会碰到的困难,一段时间以后,难免个别成员对课题失去兴趣,萌生退出的念头。对此应采取来去自由的原则,不仅欢迎新加盟者,也应鼓励退出者重新选择并确定课题,确保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去探究。
●小组长的产生及组员的分工。
组长不应由教师指定,应由小组人员自行选举产生。
只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全体成员自主、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发挥集体合作的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特点,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配合、协作。◇小组合作研究中教师的主要工作 ①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进行有关内容的介绍或讲座,鼓励学生选出他们信任的成员作为组长。指导组员之间的分工,使大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与要求。如有的课题小组把组员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
②指导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
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③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教师要寻找机会提醒和强调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教师应给予课题组长较多的关注。④协调处理组内的问题与矛盾。
小组内有时会发生一些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有时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致使小组合作陷入困境等情况,这时教师应作好协调工作。【案例3】星期四中午,“中学生对教师穿着的看法”课题组组长找到指导老师,表示他们课题组成员想放学后同指导老师谈谈。
放学后,指导老师来到教室,发现他们七个人已经闷闷不乐的等在那里了。老师主动问他们有什么事,还没等老师说完,组长就已经流下了眼泪,伤心地说起了他们组的遭遇。原来组里的同学对如何进行研究活动产生了意见分歧,大家赌气不干活,整整两个星期没有丝毫进展,不知怎么办才好,不少人已经有了放弃的念头。
指导老师看着这位伤心的组长和沮丧的组员,感到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由于不团结而付出的代价是苦涩的。于是,对他们小组作了分析,让大家明白,其实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特长和自己的想法,对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必须相互协调、同心协力。并建议他们有意见分歧时,可以在组长主持下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下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决定了,大家都应以全局为重,积极参与。
听了指导老师的话,大家若有所思,随后又讨论起来,自信的笑容又一次呈现在他们的脸上,开始了研究工作。⑤监控小组活动的进程。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他们活动进展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如当小组成员之间观点相左或人际关系不和谐,活动器材、场地、资金发生困难,调查研究受挫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研究解决种种困难的对策。总之,教师的任务是当好学生的后盾和参谋,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达到研究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给学生以鼓励、支持和赞扬,从心理上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是最主要和最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学生对各类事件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这样的合作研究中,能得到有效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的指导工作。⑶跨班级或跨年级的集体研究 在本质上,跨班级或跨年级的组织形式仍属于小组合作研究,不同点是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因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协调。这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2.导师的指导形式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常常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是较多地在学生活动中进行干预甚至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体验,以及自我教育、调控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过多地放任,认为教师的指导会有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但在方法上需要做深刻的变革和大胆的突破。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信息,教授方法,启发探究思路,以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总体上讲,在学生处于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和监控,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将这种指导和监控逐步减少,使学生逐渐成为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自我协调的主体,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呈动态递减。
【案例1】现在的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但是不清楚如何去自主研究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确立课题开展研究,难度会很大。所以在活动的进程中分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阶段,教师自立课题,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活动 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知识,指导教师决定把声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教师请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声音的知识。这时学生们都很踊跃,争先恐后地发言。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声音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们都愣住了,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提出了自己是一些看法,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把问题完全说清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找到答案,指导老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他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一只易拉罐的盖子剪掉,把塑料薄膜套在罐口上,用橡皮筋固定好,再在塑料薄膜上撒些精盐。然后将另一只易拉罐靠近(不要贴在一起),用铅笔对其进行敲击,观察塑料薄膜上的盐粒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做完实验后对抢着回答“盐粒在跳动”,“敲得越响,盐粒跳得越厉害”。指导老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盐粒会跳动呢?我们又没有敲击有盐粒的易拉罐呀?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不断的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随着思考和讨论的深入,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指导老师表扬了他们。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起空气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渐渐弄清了声音是空气受摩擦、挤压而产生的振动。课后。老师又带领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使大家对声音有了具体和科学的认识。活动最后,指导老师设计了一张探究活动记录及评价表,让学生把研究经过 记录下来,并鼓励他们在记录的同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思考。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初步了解了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教师定课题,学生自主研究。学生们对课题研究有了初步认识以后,会产生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进入研究性学习新的阶段。
指导老师给学生们确立了第二个有关声音的课题——声音的高低。并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制订一个研究方案。活动开始前,各小组介绍了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打算先去图书馆查找有关声音高低的资料,再针对资料进行验证性实验;有的小组从声音传播的媒介入声,寻找声音高低的原因;有的小组还决定动手制作传声器,研究如何将声音由高变低„„面对这些很有价值但还不成熟的方案,指导老师尽量只对他们的实验方法进行指导,而不去评价其正确性,让他们放手去做,去体验,去探索真知。活动开始后,各小组都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指导老师也作为一名参与者参加到学生的研究中,共同解决一些研究中的困难。如有的小组根据资料,将几根橡皮筋缚在盒子上,改变橡皮筋的松紧进行弹拉,观察声音的高低情况,可是效果总是不好,学生们都很沮丧。于是,指导老师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实验效果不佳,如何改进实验,并递给他们一支铅笔作材料。学生们思考了许久,试着把铅笔插在盒子与橡皮筋之间,果然效果好多了。同学们很高兴,同时也意识到书本上的知识和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要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又如,一个小组在制作了一个传声器后就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了。指导老师提示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和形状再做一个传声器,听听声音如何。这一启发,学生们马上感悟到了,可以研究各种材料及话筒造型对声音高低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及体会,无论成功、失败都及时记录下来,并不断修改自己先前制订的研究方案,进行总结和改进,养成严谨的研究习惯。
当指导老师请学生谈这两次活动的体会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说最高兴的是第一次没有了老师的指手划脚,第一次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去做。哪怕是实验失败,他们也感受到了探索和追求的乐趣。☆第三阶段,学生自己确立课题,自主研究。
第一次自己确立课题,学生都很兴奋,提出了很多课题,如:人类是怎么诞生的,上海人的饮食情况怎样,环境污染问题等,许多课题范围显得较大,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指导老师和他们开了一个讨论会,讨论怎样选题,什么样的课题才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对如何选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各小组确立了自己的课题,初步制订了研究计划。选择的课题有:什么样的饮料受中学生的欢迎、各式各样的屋顶、对电池的再认识、看得见的声音等。在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再一次深深感到,把空间让给学生带来的巨大效果。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都是新生事物,从一学期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学生对“研究”从陌生到了解,并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则逐步完成了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变。
根据教师指导的对象、范围、内容不同,指导可以分为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两种形式。⑴集体指导
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的共同问题,以班级、年级、校级的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全员指导活动。
集体指导主要适合以下内容:①介绍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等。②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如课题的确立、课题研究常见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文献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处理、研究课题报告的撰写等。③成果的交流与展示。④解决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⑵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指导教师对不同的课题小组(包括学生个体)个别进行的指导活动。与集体指导相比,它着重于解决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个别化问题。
个别指导一般在学生产生需要时才实施,但它却是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启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启动从提出问题开始,这是非常明确的问题。但是,问题用什么方式提出?是学生完全没有限制地自由提出问题?还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后交给学生?是先由学生进入选题还是教师学生共同启动课题?这是已经实验和正在实验的一些问题。1.几种启动方式
⑴学生完全没有限制地自由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学校把课程开设的意义、要求向学生介绍后,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讨论,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在课题选择上,学校和老师没有任何内容和范围上的限制。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的选题空间特别大,可以非常自由地选择研究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调动,课程在学生方面能很快进入启动状态。缺点是学生的选题常常超出教师的知识、指导能力的范围,使教师处于一种旁观、裁判的位置,难以进入和把握学生的研究。⑵由教师选择研究课题后交给学生做。在课题启动前,学校要求教师每人提出若干题目,经讨论归纳并决定后,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在选题上没有 发言权。
⑶教师学生先各自选题,然后双向选择。⑷确立主题,规定学生选题范围。通过在各年级设立不同的主题和定期变换主题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范围。这种方式可以使学校在课题的实施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比较规范和有序,全校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课程指导。同时经过几轮实验,教师对每个阶段做什么,学生大概会提什么问题等可以逐步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来建设课程,并有效地发挥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足之处是教师投入课程的积极性仍然不如人意。【案例】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专家组根据上海市七宝中学的特色,为学校设计了四个主题:高一第一学期,艺术暨人生;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人与自然;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上海的今天和明天;高三下学期,社会现象分析。这些主题的范围非常宽大,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非常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实验结果表明,在选题的内容和范围方面做一些限定,并不影响学生在选题上的热情,也不影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
七宝中学的启动步骤是:
⑸师生共同启动课程。把教师的发动看得比学生的发动更重要,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怎样操作和实施有大致的了解,然后由各班主任牵头邀请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课题指导小组,由课题指导小组一起协商,提出一个比较中肯的主题,上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各教师课题指导小组将自己选定的主题通过板报或壁报向学生公布,学生进入选题阶段、确定子课题。
这种启动方式使教师非常投入,责任感增强,会主动承担起指导学生的职责。教师向学生公布课题的场面非常热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性非常高昂。
2.重视选题指导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与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类似于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
除此之外,选题阶段还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⑴课题产生的基本途径
①从学生的问题中产生课题 ●从学生的学习中找课题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是思考学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三是参观、访问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寻找问题,发现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中找课题 生活是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问题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来源的渠道。
☆个人生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课余生活以及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案例】学生周同家的附近有一棵大树,树下面有许多蚂蚁,他从小就对这些蚂蚁非常感兴趣。他经常把蚂蚁抓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并用障碍物阻碍它们,但蚂蚁总能饶过障碍物,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巢穴。他对此感到很疑惑,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的建议是:可以到图书室查阅一些有关蚂蚁的书。
于是,他的图书室看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到:蚂蚁是群居的,蚂蚁之间靠一种激素保持联系;这种激素由某一器官分泌;出去觅食时将激素散布在路上,同伴可以顺着激素的气味跟着去觅食。那么这种激素是从哪里分泌出来的呢?触角有这一功能吗?他与老师交换了意见,老师告诉他也许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周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蚂蚁是怎么找到家的,并决定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社会生活涉及的面很广,可以是社区生活、环保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运动、电影电视,还可以是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对社会生活了解得不多,不十分敏感,教师应从多角度启发他们的思考,给他们提供正确思考的方向。【案例】街头小摊食品的生意看来挺不错,大中小学附近经常可以见到。一天,曲艺同学加入了吃的队伍,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拉肚子。由此,他对这些街头小食品摊的卫生状况提出了疑问。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但建议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使问题有一定深度。后来,他在父亲的帮助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小摊食品是不怎么卫生的,但还是有许多人“钟情”于各种各样的小摊食品?这样,问题就深入到了消费者的心理领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管是指导学生从学习中找问题,还是从其它方面找问题,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是:
A.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B.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C.启发学生思考,深化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要由学生提出,老师不能将自己的问题强加于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也不能直接改变他们的问题,而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提出一个较好的研究性问题。②从课题库中选取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习惯于做练习,习惯于完成任务,缺乏相应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特别在课程开设的初始阶段,会出现一批学生找不到研究课题的现象。这时候怎么办?可以为学生提供课题库。
所谓课题库,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课题组成的集合体。课题库中的课题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涉及环境、教育、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
建立课题库,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资料收集法。老师自己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与自己的课程相关的领域中有哪些可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被以前的学生研究过的,也可以是还未曾研究的。
B.头脑风暴法。也叫“专家法”,就是把相关的专家集中起来,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们可以集中相关学科的教师,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思考学生可以研究的课题,然后进行汇总,形成课题库。或者集中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选择。以上的方法虽然有利于集中课题,但可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会有出入,还应该通过学生来过滤。指导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与能力水平。
目前可以共享的课题库有:
A.各实验区及相关出版社编写的“学习包”、“资料包”等。
B.优异网站:。有一些课题及资料可供查询。⑵指导学生立题 发现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等于形成了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因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形成研究课题,从问题到研究课题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在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①把握可行性。
可行性就是确立的研究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就是要求学生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研究者的特长、兴趣爱好、实际能力、可用于操作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拥有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的配合等。在全面衡量这些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如,有两个同学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生负担的对比研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包括中学和小学的各个年级。这么大的课题,无论是调查层面还是时间及专业能力,都是很难完成的。最后将课题确定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初二学生学业负担的个案比较研究”。
再如,将“恐龙灭绝原因之探索”改为“迄今为止科学界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索情况”,这一课题就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
又如,学生初次选题往往不是过大就是过小,有个题目是“中国与WTO”,另一个题目是“骂人是文明行为吗”。前一个题目如果不是大经济家是做不出来的,后一个则是毫无研究价值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选题尽管对学生而言比较切合生活实际,但在实际探究过程中,不易实施研究。如某班学生提出他在上学路上常常因为公交车堵塞而迟到,所以他要调查研究造成公交车堵塞的原因,然后向公交公司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这个选题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可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难度太大。测试公交车的车速及马路上各种车辆的流量需要特定的仪器,调查的时间也长,数据信息难以收集,且不安全因素太多,可操作性差。所以,不可选这样的课题。
以上的题目都不如“青少年上网,是喜,是忧”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为青少年上网的人数众多,且家长的反应不一样,调查的对象比较乐意配合,为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象群体,而且调查研究的手段也比较简单可行。
②注意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学会调查、提高能力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性就是所确立的课题必须符号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选题的方向性问题。一旦选题方向错误,即便学生做了许多努力,也是徒劳的。所以,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让学生明确所确立的课题的提法必须是合理的,能清楚地说明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课题所反映的问题必须明确、科学。如“可爱的蚂蚁”这一课题,看起来就不象是一个研究课题,倒象是 一篇其它体材的文章。当问及学生:蚂蚁可爱在何处?原来他的兴趣点是研究蚂蚁的结构、游泳的速度与负重等,指导老师就课题提法的科学性提出疑问:你在这个课题研究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觉得这个课题能反映你想解决的问题吗?一个课题中有必要研究这么多的问题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仔细考虑课题的名称,根据课题名称要能反映所研究的问题的要求,最后将课题确定为“蚂蚁能负重多少?” ③鼓励新颖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题研究中的创新包括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创新。而课题本身的新颖性就体现了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新颖性主要指:
A.课题所反映的问题本身是否新颖,即是否提出了别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主要指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是否看到了别人未曾注意到的、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B.对于同样的问题,课题是否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表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提出“怎样减少学校里的垃圾量”课题的学生,无疑注意到了学校里其他学生未曾重视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对学学校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又如,回收干电池,保护环境这一课题已不新颖,但一学生提出要为回收干电池立法,将研究课题确定为“回收干电池。为环保立法”。把环保与法律相联系,正是研究者的创新之处,课题也就有了新颖性。人口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资源等问题。呼吁要控制人口增长的研究早已有之,而“地球该‘减肥’了”的研究课题,以其表述新颖更能吸引别人的目光,引发别人的好奇心。
再如,江华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孩,非常喜欢玩四轮驱动车。可是,有一次正当她与爸爸玩得开心的时候,四轮驱动车滑出了轨道。好奇的她脑子里闪出了一个念头“是否可以设计一种四轮驱动车滑不出去的万用轨道”。这一主意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江华与爸爸一起合作,通过多次试验最后成功了。四轮驱动车滑出轨道是常有的事,但江华却由此想到了设计一种万用轨道,她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这就是创新。3.制订研究计划
在一个有序而科学的计划指导下,研究工作会开展得有条不紊,一个严密而周详的研究计划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研究性学习计划的构成看,研究计划主要包含6个基本内容: ○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
○研究的目的。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解决“为什么研究”的问 题,一切研究工作都要服从研究目的。一般采用具体、可操作的研究目的表述。
○研究内容。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是为研究目的服务的,具体指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是解决“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或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思辨法,还有叙事法或日记法、人种志研究法等。
初中学生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法等四种方法。○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一个完整、科学的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可以提醒学生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在安排时要给每个研究过程留好恰当的时间。○成果形式设想和研究成员。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论文、实物、模型、网页、课件、活动项目等。其中论文、实物和模型是最常见的形式。
4.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
组织辅导报告、布置与动员
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
小组选举组长、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通过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班级展示、同学评议
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教师评定成总结整个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如《纲要》所说,分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
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师生活动轨迹及其步骤大致是: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参与
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模式,图示如下:
学生: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收集资料
分析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感受
应用社会实践
互动
教师:营造情境
提供条件
介绍资源
指导研究方法
开而弗达
提出具体任务
另一种是以实践探索为主的模式,图示如下:
学生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具体行动
展示成果
应用实践
筛选问题
提出假设
过程展开
形成结论
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参与:营造情境
提供背景
提出建议
指导方法
提出任务
引发问题
指导计划
参与行动
测查评价
明确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及其情形,如下图所示: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全过程的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1.评价的原则 A.正面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和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
B.重视过程和体验。评价关注探究成果的质量,如它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更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如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
2.评价的主要内容
A.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B.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C.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D.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附评价表格
七、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一)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我国,最初教师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国家的军事骨干,所以教师由军官担任,这就是为何将承担教育职责的人称之为“师”的原因。春秋战国以后,教师转由文士担任,他们的任务是通过招收学生,一方面将上层文化移下于民,推动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对民间的精神财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各门学术,其教学内容开始转向文事教育;直至后来的《四书》、《五经》。进入近代以后,学校教学内容由单纯的“读经”变为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内容,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专门的师范教育,而且开始分学科、分专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建国后,我们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象今天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要求教师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改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的课堂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中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即使是学问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的范围内,可能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例如: 一个小组在研究“电冰箱制冷的问题”,他们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电冰箱在制冷过程中也一定会发出同样能量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他可以不和其它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研究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几乎很难独自一个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着、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概括起来教师应成为: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以往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教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同时各组还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组内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
4.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校内,如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图书杂志等;二是校外,如家长的专业和职业、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社区特色、企业团体等。教师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第二部分
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纳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小学劳动课、中学劳动技术课以学科课程的身份出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之中,赋予它们以“向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主要)途径”的历史重任。回顾20来年我省劳技课的“发展”历程,高兴与忧虑相伴,艰辛与无奈同在,各级教研员和广大的劳技课教师经历了启动、发展、退坡和萎缩的过程。其中最重要、最深层的原因是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劳技教育的各级师资培养、劳技课程的设置与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教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很久得不到落实改善。“德育空对空,智育死用功,体育抓得松,美育列(课)表中,劳技学‘雷锋’”,就是对“五育并举”现状的写照。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闭关锁国,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上至少落后50~100年,即使现在也要落后几十年。那么在文化教育上当然也要“后知后觉”。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经济十分衰败的情形下却能迅速崛起,当时的人们在惊异之余开始思索其中的缘由,结果不约而同的发现了教育的支持;在教育的支持中进一步又发现:原来与职业教育结合最为紧密的技术教育已经很快渗透进了他们的基础教育(日本甚至早就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那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教育更是引人注目,他们的教育改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是此起彼伏轮番走在世界的前列。方才“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也发现了国家竞争的真谛,即国力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具体从劳动技术教育来讲,前苏联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中就始终开设以综合技术为核心的劳动课程,并在上世纪中叶形成了以其父有着精湛木工手艺的农民的儿子、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学说为代表的卓有成效的劳动教育理论,而美国一直注重实用的教育传统则给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我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错误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资本主义不谈两者的结合。直到1981年,我国派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的第38届国际教育大会之后,才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和我们一样,一直在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这两大世界的结合问题。但是,受长期存在的“左”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化,即归属于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偏属于活动类课程范畴,强调通过自主参与来认识劳动世界的丰富性,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技术教育偏属于介乎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之间的综合课程范畴,强调多门类知识的综合应用,以设计与具体操作为中心,讲究学生良好技术素养的形成。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而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往往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都重视动手做和做中学,追求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共通能 力。近几年,重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在我国这次的课程改革中,努力与国际接轨,缩短差距,非常强调促使学生综合化的学习和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整合的结果,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加大了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部分。将劳动与技术教育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本意是要解决劳动技术课开设中的一些困难,进一步搞好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什么是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并倡导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对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要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操作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发展劳动技能,掌握一般的现代技术,它包括劳动实践、技术实践学习(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等方面。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中,要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
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设计定位是体验性目标。尽管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其基本目标应该侧重体验性目标,而不是知识性目标。否则,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性质和总体价值追求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来实施。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是3~6年级目标的延伸和深化,又是高中阶段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会自我的生活管理,掌握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增强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主动进行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并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规律,了解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技术实践。
●了解信息技术世界,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四)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与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
●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通过体验和探究,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迁移的共通能力。
(五)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了解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劳动保护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方向的初步选择。
●知道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
(一)内容安排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三个方面。1.技术基础包括传统工艺、信息技术、基本技术等内容。
⑴传统工艺包括印章、雕刻、陶艺、编织、刺绣等。要求选学其中的1个项目。⑵信息技术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及应用等。⑶基本技术包括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简单机械维修,农机具使用与维修、缝纫、农作物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13个项目。要求选学其中的2个项目。2.家政包括营养与烹饪、家用器具使用与保养、家庭理财与购物等3个项目。要求选学其中1~2个项目。
3.职业引导可结合学生的毕业教育、社会调查和技术基础学习确定具体内容;同时应结合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二)内容的选择 1.说明: ⑴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指定内容中确定具体学习项目,同时适当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学习内容。
⑵根据年级的不同,教育内容的安排应有所侧重。⑶指定内容中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现阶段初级中学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2.选择和确定具体内容的一般原则: ⑴立足现实 ⑵贴近学生 ⑶便于教学 ⑷体现综合 ⑸材料合适
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是以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类型主要有:手工制作、模型装配、作品评价、产品推介、信息搜集、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讨论与辩论、见习与模拟、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幻想、技术产品欣赏等等。
上海浦东新区提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结构:
提出问题—〉信息收集整理—〉课题设计—〉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社会环境,去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一位学生发现他们家种的两棵桔子树,一棵树结的桔子又大又甜,另一棵树上结的桔子又小又酸,于是提出了如何培育优良桔子树的问题。2.信息收集、处理 围绕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调查、收集工作。⑴走访周围的乡镇、社区,从社会人文环境中去获取相关信息。
⑵走访研究与问题相关的工厂、大学、科研单位,取得相关的研究资料。⑶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收集信息。3.课题设计
一般确定课题的原则是: 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⑵自己有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⑶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培养。4.实施研究
课题确定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成立课题研究组。学生自己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学生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培养科学研究的思想、能力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5.撰写报告或论文,展示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后,学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研究成果,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体验,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打算如何进一步研究”、“我的探究活动 过程中的得失”等;总结自己在能力、人格培养方面的提高,并交流共享。
《菊花栽培造型》是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初中《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中的一项内容,上海市铜川中学的傅金林老师设计以菊花栽培造型和养护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任务,在教学中开展了这样的专题活动: ⑴精心安排,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布置任务。
傅老师将搜集到的盆景菊、大丽菊、塔菊、悬崖菊、案头菊等学生平时不常见的菊花品种和造型,制作了一段放映15分钟的录象短片,给学生放映观看。上海的学生对菊花并不陌生,但录象片中如此婀娜多姿、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菊花,很多学生还是头次见。观赏中,学生不时地发出“啊”、“呀”的惊叹声。在学生的感叹、惊讶之际,傅老师将一些菊花种类及其特点做了简单介绍和说明,并特别交代了案头菊是最容易养护的一种,一般初学者都选择它。这时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跃跃欲试。老师就势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搜集有关案头菊种类、造型、养护等资料,三天后互相交流。
在这里,傅老师不是传授菊花知识与栽培技能,而是提供相应的资料,使学生原有的菊花知识与录象片中的现实产生一个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创作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适时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开放的条件下,主动参与认识菊花,是学习的真正开始。
⑵转换角色,提供方便,师生互动,交流共享 在学生查找资料时,老师提供了一些资料查找的线索,并且提供了一节课的时间,用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
学生们利用课外和双休日时间在家里、书城、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有关菊花的书籍;向爱好养花的长辈请教养花的技术;到花市有目的的询问花卉的知识和技能;上网查询菊花的资料。同学们利用了各种途径,多方“出击”,在寻找菊花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学习了许多菊花栽培、养护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课堂上,学生从菊花的栽培历史、栽培技术、菊花的特性、菊花的用途、病虫害防治、欣赏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汇报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在学生们的热情和期待中,傅老师将学生的资料和思考归纳为两点,一是菊花的上盆技术,二是菊花造型以及养护控制,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技术要求。使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操作阶段。教师已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另一方面,教师不是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需要把教学内容、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⑶教师示范、点拨,学生操作、创造
学生进入操作后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盆;第二阶段,养护。上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这次菊花栽培活动的技术难点。教学安排是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带和观察老师的示范操作之后进行实际操作。
观看录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上盆的一般顺序——垫盆、铺土、栽苗、整理和浇水;老师的示范操作是加深学生对上盆的印象。示范中,傅老师将花苗定位、压土方法、适量填土等关键动作用实物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结合个别辅导使学生学会上盆技术。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菊花栽培之后,将菊花进行 集中养护。从浇水、施肥、喷杀虫剂、松土、造型等一系列劳动。都由学生负责,老师做技术指导,并引导学生观察做记录。
集体养护增强了学生对菊花栽培的再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做事的责任感。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很多动手动脑的探究精神,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是完全自发自愿的。将劳技教育与对自然界对生物的研究和考察结合起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地方。
⑷走入社区,义卖菊花,融入社会,奉献爱心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精心养护,学生们种的五十多盆案头菊已经象模象样的了。为了让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菊花栽培活动的最后一项是菊花义卖。
义卖的地点选择在学校所在的海棠小区。义卖之前,一部分同学到花市去了 解菊花的买卖行情;老师和学生干部则到小区居委会商量了义卖有关事宜,如菊展的时间、菊展的地点、菊展的规模、菊展的设计与布置等,并决定将义卖的钱款捐献给小区中的两户人家:一户是烈属,是一位孤老太;另一户是小区的特困家庭。
十月三十日,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老师和学生共同把菊花、展览架、大型展板等运到小区。同学们分成好几摊,有的介绍菊花养护的有关知识,有的忙着做“老板”收钱,有的在统计已经卖的钱......大约两个多小时后,菊花卖得差不多了,一共卖了197元钱。这时一些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虽然数目不大,但却是学生们近三个月劳动的成果。最后在居委会的安排下,派了两个同学亲自将钱交给了那户烈属和特困家庭手中。
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是一次美的获得,是一次美的享受的过程。在义卖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布置卖场,学生自己做卖主,与居民谈价格,学习了社会交往的能力。义卖后的献爱心,使整个系列活动的境界得到了升华,其意义与一般的献爱心活动层次是明显不同的,学生的体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将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主线,立为核心,比较完美地把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个领域融合在一起。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既有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有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既有课内,又有课外;既有校内,又有社会。又如,浙江杭州的采荷中学设计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生活技能外,更重视拓展学生视野,致力于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的提高。在初二以自行车为主题的活动课程中,除了使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学会自己判断故障、动手修理外,还引申到自行车的选购、安全骑车、现代自行车运动以及自行车的改进与发展等方面。考虑到学生所处社区的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更致力于全国乃至世界地球村这一大的社会现状与发展,又从自行车——绿色的交通工具这一环保主题出发,倡导和宣传骑自行车的行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进而引申鼓励学生去关注和开发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将发明创造与课题研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应用体系。
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评价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对教学的评价,即对教师表现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张用“档案袋”的形式;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评价原则强调发展性、整体性、全程性和多主体性。这些在指导纲要中都有说明。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件大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要立足于帮,而不是局限于评,要注重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这一基本原则在新开设的课程中更为重要。这里介绍一个德国的一次评课活动,希望能有所借鉴。
一堂四年级的体育课在室内操场进行,执教的是艾莫特女士。她身材修长,穿着一件健美服。优美的曲线加上鲜艳的服饰,在东方人的眼里,总觉得酷得过分。本堂课的主题教学是一个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这个舞蹈共有四个动作:向左移三步,向右移三步;右手脱帽、弯腰行礼,将礼帽扔向空中并检回。20分钟的教学真是“惨不忍睹”:四年级的学生左右不分,有的左手拿帽,有的右手摘帽;有的先移左脚,有的先动右脚;伴着音乐有的弯腰,有的挺身。于是胳臂碰胳臂,屁股撞头,混乱不堪。只有一个动作是一致的,那就是将手中的帽子扔向空中,再满操场地奔跑着捡回来。那些金发碧眼的学生满脸是汗水和喜悦。按照我国习惯的看法,这节课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成功之处又有哪些呢? 评课开始后,评课教师凯根先简单介绍了艾莫特已有15年教龄,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而后直奔主题,提了三个问题: 1.你认为上体育课有必要穿得如此专业化吗? 2.你认为这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吗? 3.你认为这堂课有何不足?
艾莫特沉思了片刻,回答:我觉得自己穿健美服上体育课很有必要。因为我给学生带来了美感。常有女学生对我说“艾莫特小姐,我真希望以后像你这样苗条!”也有许多男生夸我说“你的身材真棒!”因此,我想,专业服饰在这个班上有利于我的教学。
艾莫特接着说:这是一堂体育课,不是舞蹈课。舞蹈动作的标准和整齐不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舞蹈只是我的教学手段。我利用学生渴望学会舞蹈的心理,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你们都看到了,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并超过了这堂课的运动量目标。所以,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没有什么遗憾和不足。
这种西方式的自信,简直让东方人听得目瞪口呆,可是细细品味,从教学目标和手段、教师仪表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她的答辩却自有道理。督导们开始讨论时,每一位都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艾莫特解释的机会。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弊端显现出来,那就是整堂课上学生对这个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形象感知。随后,凯根先生在总结时指出,有必要课后让学生看录象或光碟,以祢补学生对这个舞蹈的缺乏整体认知。艾莫特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如此诠释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如此演绎教师服饰与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令我们这位老师茅塞顿开。除了欣赏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思维,更欣赏这种平等、开放、问答式的评课方式,它既能使执教教师自由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又乐意改进教学中的失误。
这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理念,对我们这一新开设的课程更值得借鉴。
第三篇: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新课程在浙江已经进行到第三年,但对通用技术学科除了本学科任教的教师比较了解外,其他老师几乎还一无所知。所以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老师对这门学科还是以“劳技课”相称,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到底这门课和以前的“劳技课”有何区别,是不是和以前的“劳技课”有着一种承继的关系。下面我将解答这个问题: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要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用技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则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程追求五个目标: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这些目标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是课程所要求学生所形成的技术素养。美国的课程标准对技术素养提出了更加准确的定义,提出“技术素养”实际上包括了学生在设计和开发产品、系统和环境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通用技术课程追求的技术素养主要体现在思维和能力上,一种简单的技能很容易形成,然而一种思维的形成,并物化成一种能力的素养的形成却是有难度的,所以通用技术的学习要立足实践,要动手,但更要动脑,是需要综合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形成一种应用、创新思维。
而以前的劳技课和这门课程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侧重点也完全不同,劳技课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是在社会缺少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前提下诞生的,其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已经不再能满足我们社会的需要。
第四篇: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孟海小学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教育活动安排
1、保护花草树木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我给小树写首诗”活动。
(3)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5)各班开展“种植区”的实践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四项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做好定期进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情况调查工作。(调查表各班根据班情自制)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学校。(学校根据种植实践区情况,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评比。)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
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四、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根据总结情况,学校处评选“孟海劳动好少年”。
孟海小学2013年9月
第五篇: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如何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中学 薛珊红
如何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已经被现实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门人人喊好,个个怕教的课程。喊好的原因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可以改变中国学生只会动脑不会动手 “高分低能”的现象,怕教的原因是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希望之路,虽然方方面面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中国教育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关口——高考,尚未给予劳动技术教育以最后的通行证,所以,现实的情况是:各校在非毕业年级尚能拿劳动技术教育装装门面,毕业年级是绝不放冒天下家长之大不韪轻易尝试的,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试卷半掩面”。便真实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态度。那么,我们江都市双沟中心小学是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推进这一课程的呢?
1、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现实的氛围
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需要献身教育的崇高志向,需要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怀。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更需要现实的教育氛围。我们双沟中心小学能够很快融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源于环境的影响。首先,双沟是一个发电机之乡,社会、家长,包括镇领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大力支持的,我们学校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早在一九八五年便开始了以五小科技活动为龙头的多种多样的动手动脑活动。到九十年代后期,学校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员学位,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乡镇少年科学院,创建成省市二级科技特色学校,多次引来团中央、省少工委、扬州市少工委领导的指导与关心,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理念渗透,悄悄地滋润了我们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在这样的不断洗礼中,我校历任校长和 1 历届校务会成员都重视实践活动。“双小科技文化艺术节”创办至今年已举办过九届,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转变教育理念需要一定的基础
应该说,大多数的学校是渴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成绩,赢取社会的赞誉的,不少学校往往是鼓足干劲开了头,却发现这也不易,那也不易,于是悄悄地放弃了。这也难怪,转变教育理念,开始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凭着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能一蹴而就的。他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开展各类活动的经验基础,这一切不是课堂能教得会,养得成的,必须有扎扎实实的活动来滋润学生,才能逐步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其次,需要有一批拥有各种活动组织指导能力的教师来引导活动,使活动走向深入,第三也需要有必备的物质基础来支撑活动,而这一点,应该说各个学校都是具备的。因此,我们认为,转变教育理念要在活动中转变,千万不可以坐等理念转变再去开展活动。一句话,以活动促理念转变,以活动促学生能力的养成,以活动促师资到位,以活动促进活动层次的上升,这是我校的一贯做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3、转变教育理念需要大张旗鼓的开展活动
在我们的广大家长不希望孩子“玩疯了”,不具备了欧美国家家长放学见到了孩子时问一声:“汤姆,今天过得愉快吗”的家长环境里,仅仅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家长每天放学接孩子时总习惯地问:“小明,今天作业得多少分?”如果这个小明说“今天就玩,老师没布置作业”,家长的心里一定会不高兴的。我们大家都相信这是一个现实,如果连续三天家长得到不做作业的信息,就非找教师不可,连续一个星期就会找校长,谁一个月让学生不做作业,家长是非转学不可的,这样说不是让学生不写作业,而是说我们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家长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教育成果汇报,参加班上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成果汇报,一定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玩得有出息、有进步,有希望才行,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参加活动而能面带笑容,甚至找班主任说“让我孩子参加某活动吧”的时候,教育理念才算切实转变到位了。
二、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扎扎实实的开展活动
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有时我们校长教师会和学生一样地问:“我们该怎么办?”的确,当我们站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大门口时,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办。下面是我们学校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角度摸索出的三个阶段特点,我们认为对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希望越高,失望越多的混沌阶段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试验阶段,校长、主任谁也拿不出主导意见,我就这样开始了探索,真有一种混沌未开的感觉,于是第一批三个活动开始了,有五(1)班《给省长部长伯伯写封信》,什么目的也没定,就是自己给自己壮壮胆吧,教师们上网搜的地址姓名发到学生手中。每人给两位发信,发了100封,全校教师和五(1)班师生眼巴巴地望了一个月,只收到了八封回信,还有三封明白无误地写着“人事调动,原地退回”,应该说大部分人被这第一棍打呆了,原先教师、学生希望能露一回脸,出一回头的希望全粉碎了,五(2)班和五(3)班的活动启动得慢,见这一现状不大,也就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教训: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用功利去玷污它,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切实地领悟到,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需要为活动选择的指向,而不能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赶时髦,是可以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带来多少好处的一个名利场。凡此种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混沌阶段。
2、模式试验,寻找方向的探索阶段
有了春学期教训,在二00二年秋学期初,我校在试点班级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活动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索阶段,学校以四、五年级六个班为试点。开展了三个模式的试验;第一个模式“全盘自由”指导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应该让学生去自己组织运行。第二个模式“全盘控制”。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应由教师为他们选好题,指好路,让他们偿偿实践活动的味。第三个模式是根据课程理论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由原来的科技指导老师带两个班开展“适度指导”模式的试卷。当时,三个模式都有典型的课题“全盘自由”的老师让学生自己选题,最得意的 题目有《男性怎样才能生小孩》、《时光隧道到底在哪里》等一些前卫的题目,叫你不得不佩服学生想象力。“全程控制”的老师自己选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护蛋”活动。“适度指导”老师从学生提出的72个题目中选了一个“高空抛蛋”活动来开展。半个学期下来了,“全盘自由”的模式组虽然老师不断督促,但由于选题太难太深,学生还是停留在题目上,老师便巧妙地结束了试验。“全程控制”的“护蛋”活动由于一周的时间限制,也早早地枯燥地结束了。惟有“高空抛蛋”在学生的创意下,经过老师指导,不断翻新花样,居然坚持了二个多月,在学校引起了很大轰动效应。经过这一轮试验,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活动,既不能放羊式地超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基础去开展活动,也不宜由教师强控制着活动。应该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度地把握方向,使活动朝着有利于释放学业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认识。
3、完善程式,全面活动阶段
二00三年至今的一个阶段,我们逐渐认识到:“全盘自由”在小学阶段里是没有市场的,“全程控制”可在小学低年级适度运用,但应逐步放宽控制。“适度指导”在小学是最有生命力的活动模式,我们在学习南京中山门小学、南林大子弟小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过程,评价,生成内容应对机制等方面的试验之后,不断向全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学校依托双沟镇少年科学院在各班建立的小小研究所,在各班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机构,并把这些活动与周六的快乐周末相结合,做到班班有活动,队队有实践,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推向全校,推向全员,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动员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二OO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我校承办了江都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活动,期间给来宾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十多个班的操作活动,这是我们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以活动促活动能力养成战略结出的硕果之一。
三、推进劳动技术教育,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
随着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活动资源日渐成为制约因素。这就提 醒我们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挖掘活动资源,必须本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结合特点,围绕环境,便于开展的原则进行,我校是这样开挖活动资源的:
1、紧扣学校特色
我校是省市两级的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活动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我校广大教师能不断结合科技内容,开展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模型类和创新类,少年宫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我校积累了丰富的航模,车模,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我校高年级每年都要举行几次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从中选拔小研究员和小博士,激发学生的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热情。创新类的活动,一般结合一年一度的省市创新大赛开展,让学生去发明、创意、小论文,科幻画天地大展身手,很受学生的欢迎。
2、结合农村特色
农村是所有农村学校活动的天然资源宝库,我校能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新意的实践活动,一类是围绕庄稼展开的,如《秸秆还田能成为现实吗?》、《绿色食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等活动让学生关注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话题,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长大当新农民的志向,一类是围绕“泥”展开。泥塑、泥玩具、泥童话乐园„„充满童趣的泥世界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活动宝库,在这里老师们尽可放手,孩子们会自己组织,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自己成长。农村,的确是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宝库。
3、依托队特色
我校少先大队部活动一向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能不断推进队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地球村”系列活动中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小卫士”、“我给小树当妈妈”、“树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文明风尚。另一种队活动是“变废为宝”,易拉罐,塑料瓶,蛋壳,旧纸经过学生巧手变成饰物,玩具,这类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好活动。
4、依靠课题建设
课题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承的。我校能坚持用劳动技术教育来丰富课题建设。如在《少先队集体建设与队员交往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我们就 进行了大量的队员交往实践活动。“开心锁”咨询活动,“与老师交朋友”和爸妈交朋友等系列活动至今还是我们经常开展的好主题。
5、挖掘校本教材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了新的资源库,我校能充分运用已有的《农村环境探索》校本教材中丰富活动,不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采访,观察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人阅历,如中年级的《龙虾》一课中的活动就让学生十分喜爱,课文中有找龙虾,钓龙虾,看龙虾、烧龙虾、吃龙虾、说龙虾、评龙虾、画龙虾等一系列活动,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龙虾隐。
劳动技术教育的扎实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支撑,来供总结,来供研究,就让我们从朦胧中开始探索起来,向着课程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Let’s
go!让我们现在就开始!
以上材料,取之我校的实践,肤浅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以便促进我校的综合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