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洋思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龙街中学化学教师 杨泽东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优化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主动策略 分层策略 活动性策略 实验策略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为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化学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策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论文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化学学科来讲,以往化学研究性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仅把以前提倡的搞一些小制作、课外活动当成研究性学习,根本涉及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二是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有的把外地学来的经验盲目照搬,由于脱离实际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与现有的化学教学并不相矛盾。相反,化学学科的专题课题的研究常常能加深或拓宽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科技、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适当的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潜能,相反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很多学生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掘,个性被抑制。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能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从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1、“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突出了“学”。培养了学生想方设法去学、去问,同时感受求知和成功的快乐。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且能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问题的求知欲。
(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自从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①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②学会自学。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它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限于仅有的几本教材,应该指导学生广泛学习,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③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4)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疑策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知识的教条化,要使理论的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成为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则学生学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专门成立了一课题组,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充分认识到了化学的的实用性,更加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前不久“粉糊墙壁”,学生不禁对涂料的有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认为涂涂料有益无害。为此同学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有关人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竟然了解到不少涂料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物质(如苯、VOC、甲醛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特以《建筑涂料对居室污染的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开放化,同时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了解知识方面的程度加深了,学习也更加刻苦了。所以说,“如果不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有收获”。
②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
省去学生因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增加的额外课业负担,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会由原来的被教变为自己去学,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⑴、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是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的高要求,这种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⑵、对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要及时地辅导、整理、小结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布置了任务,而不去作辅导,不让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方向,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结果。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也要重视教师的导,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⑶、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而应树立“以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创设以学为主的条件,真正在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开放化。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目前,有些教师仍把教学理解为只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而把化学研究性学习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误认为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重本来就很繁重的教学任务。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其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学生正在学习的有关内容,也可以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还可以是一个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四、课程展望(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崭新的尝试和实践。为实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上,作积极的探索,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域中迈出了新的步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研究性的教与学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不会因研究性学习而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并对学习探索产生了兴趣,又能使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模式;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们教育工作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以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将给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并不排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该也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与各门功课相结合,结合具体内容、方式和策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和研究。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呼唤。
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必要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
第二篇: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湖北省嘉鱼县城北中学 437200 蔡太平
一、对初中化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所谓化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模拟化学学科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化学信息、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化学研究型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化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似“研究”,但实是“学习”。这种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力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九年级学生无论从知识背景还是动手能力来讲都比初中其他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化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工业的区位选择、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都和学生们的生活相关。从这些题目中研究选题,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研究性学习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活动与探究”、“科学·技术·社会”、“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拓展性课题”等系列活动中,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活动来学习知识,在活动中拓展了教材内容,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操
作,不仅从理论上学到了知识,而且实验能力得到加强。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在“嘉鱼县新城区工厂种类分布的调查”活动中,利用“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围绕嘉鱼县新城区及工业区的周围的环境保护问题,学生们通过调查问卷及询问父母、亲戚、朋友等,很好地迁移与发展了教材中的知识,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化学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把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专题,分别推选出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去观察实际,大胆尝试,学会与人合作,与陌生人打交道,学会调查,这样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1.选题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课题。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经某一学生提出后,供所有学生参考、选择。
2.指导
对选中课题的各个小组进行指导。例如“常用洗涤剂的品种、主要成分、去污能力和毒性的调查”中,如何进行表格设计,怎样问卷调查,怎样记录,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资料,怎样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实践
每一个组大约由6-7个人组成,有小组长带领,根据
小组同学每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如负责调查、访问的,负责整理、分析资料的,负责执笔写报告、小论文的,等等。教师在组织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利用化学课外活动或者周末让学生野外考察、实践,或者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亲戚朋友,或者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资源,最后把资料汇总装订成册,形成报告、小论文等。
4.成果汇报
每个小组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汇报,在会上请不同班级的学生代表和教师评定等级,从中选出优秀的课题参加校级的成果汇报,接受不同指导教师的提问,这样从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和完善。
四、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开发性、研究性使它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题侧重于热点问题,防止学习自由化
选择学生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正是相关资料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乐意相互对比参照、相互讨论提出观点的过程。故选题侧重热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选好了题并不是让学生们放任自流,如果教师疏于指导,学生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就有可能使学习陷入自由化中。例如,在“嘉鱼县生活垃圾污染及处理现状”的选题中,学生刚开始只是上网查找资料、查阅图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图书资料也很少,网上的资料大多都是概括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帮助也不是很大,由于学生没有掌握高效、迅速找到所需资料的指导,以致学生大多是敷衍了事,最后教上了一堆环保资料,和专题相符的很少。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针对性地点拨、指导、监督,并且
和学生家长及社会有机的结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防止学生按照个人的主观思想,造成研究性学习的自由、散漫。
2.选题侧重于争论点,防止出现学习内容空洞化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和发展期,有争议的专题可以使思维的火花碰撞,产生争论,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在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得到提升。如2009年,西南地区出现有气象记载以来的最严重的干旱,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污染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对此,可让学生们相互争论,老师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增多为什么只对西南地区造成影响?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2009年西南地区的干旱到底是不是由于环境污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联系学生们身边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查阅图书、上网搜索资源,最后得出“干旱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过度城市化”等综合因素影响,这样就丰富了学习内容。通过这样一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能把化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防止了学习内容的空洞化,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
3.选题侧重于现实生活,防止出现研究专题内容过大
选择学生们现实生活中亲身参加或者亲身经历的化学事件,让学生们去观察、思考、反思,发表自己的认识、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专题更能适应学生们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了“嘉鱼县化肥厂氨气泄漏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嘉鱼县六码河水污染问题的调查”、“嘉鱼县三湖连江水库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等专题,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周末进
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调查,最后形成了对嘉鱼县环境状况的整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不少学生的能力,很多原先上课表现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在小组总结中积极发言,而且很多学生更加喜欢上化学课了。这样的专题研究比较切合实际,范围也不是太宽,防止了研究专题内容过大使学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问题。
4.研究性学习的多元评价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切记不能太注重结果,毕竟这只是初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不是专家和学者所作的研究报告。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可以由同小组同学、不同小组的同学、教师、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手段应是多样化的,可运用表扬、勉励等方法,也可以运用分阶段和逐步发展深入的观点去评价。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等。无论运用哪种评价方法,化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注意评价的反馈作用,注意建立评价的激励体制。
第三篇: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都丰乐中学:吴正谦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本文就在课题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 过程方法 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缘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应该成为学习研究的途径,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体验未知知识的探求过程。所以,再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师责无旁贷的。然遗憾的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目的,重点并没有落到实处,并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方面要使课题研究的时间向课前课后适当地延伸;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下面就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谈点个人体会。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定课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非常重要。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有无价值,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该环节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教学内容进行“稀释还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隐含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挖掘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探索价值的话题。确定话题必须符合
1.目的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目的就是如何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理想模型“,如何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何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科学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索真理的活动。课题应考虑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或一些物理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探索的基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3.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4.可行性:研究性学习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即学生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是否有必要的实验设备、资料、时间(如探索时间、讨论时间、实验或收集资料时间)、研究地点等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现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课题内容可为:①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什么?②联系实际,你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否正确?能举例说明吗?③怎样设计实验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④实验过程中,同一物体以相同速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受力情况,运动情况)?⑤运动情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⑥如果平面是光滑无磨擦的,运动将会怎样?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
要想顺利地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把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同时要提供清楚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1.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收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学会查阅资料才能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图书、期刊、报纸、科普读物、教科书、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等,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因特网、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从中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2.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
从事课题研究仅仅会查阅资料还不够,还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处理信息,它包含整理和加工两项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剔除假材料,去掉过时重复的材料。写批语,就是在所摘录资料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解释和质疑,对重点、难点、精彩之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上的各种标记,最后汇总成所查找的资料。
3.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进行实验是课题自主探索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让学生随时都能动手实验是本环节顺利完成的保证。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要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必须让学生有选择器材的自由,摆放的器材应多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实验方案的要求,在管理上可以有课任教师和实验员轮流进行管理,这样也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须的帮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因为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的,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课题积极展开讨论
在进行了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探讨的内容和方式为:(1)汇报,汇报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说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可采取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自由发言是典型发言的补充,目的是发现有创意的观点和方法。(2)自由讨论,展开学生之间对课题研究学习的相互讨论,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对课题的探索学习效果也不同,有的已自我领悟,有的一知半解,存在许多疑问。为了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同桌和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各自研究的心得或疑惑,目的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3)点拨:教师针对学生汇报和讨论中的实质性问题,作恰到好处的精练的讲解,帮助学生疏理知识,使其脉络明显化,条理化。注重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物理思想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挖掘,扩展性的探讨物理规律的应用。对有创意的发言和讨论,要倍加赞赏和鼓励。
在讨论这个环节,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最高权威者。
四、课题知识的应用和反思
课题知识的应用实际上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同样也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它的目的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首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可以选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一些密切相关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思考和训练,力求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透视。其次要结合课题的研究学习,进行妥协性的思维训练。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课题研究时,由于课本上并没有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要求学生推导:(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中位移跟时间的关系;(3)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关系,(4)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关系。又如进行课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运动的教学时,可结合电视机的显像管,电脑的显示器中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
最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要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检验,从实验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要从知识的角度反思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领悟所学知识要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领悟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过程中的物理方法。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目前阶段各校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探究问题的实验和方法,最后的结论都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科书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学生不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初二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留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刚刚的事件中,我们已经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此过程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以供学生选用),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比如刚才提到的,有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而这一实验又不便直接验证,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反驳,我们假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是正确的,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等于零,物体的运动将不再需要动力装置来克服阻力,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反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也应该是正确的,试想,当我们推一重物很费力时,是不是只要将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缩小就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呢?显然这样的设想是荒谬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反证法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物理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另外一种做法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有几位同学在讲解电阻随导体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将电荷通过导体比作千军万马过桥,若桥越宽则军队越容易过桥,阻碍越小,那么电荷通过导体时导体横截面积增大,电荷通过时受到的阻碍也会越小,电阻越小。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2)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有着很多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性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能以此来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它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成果才将更加丰硕。总之,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时,才能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着眼点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制作、表达与交流等探寻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在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所作、所感、所悟。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承受者。教师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限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从社会、从生活、从教材各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它强调“研究和创造”的成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及主体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具体运用的定义及其效果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是指把学习的对象当作研究的对象来对待,自己动脑研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规律,接受掌握事实性知识,探索、发现原理性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体验中进一步创新。
二、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掌握的知识水平来看,已经具有形成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已有显著的发展。能与同学之间发生争论,阐述假设的可能性和条件。我们知道,对事物进行怀疑,对问题能进行有假设的思考及判断,是一切科学性研究,科学方法的起点和重要部分,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心理依据。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增强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能独立通过实验、上网等手段获取知识,也能独立从社会、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能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其效果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体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研究性学习当然无从谈起。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老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专家,教材的知识也不是千真万确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在别的地方可能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老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并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包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和活动空间的不固定性和无限性。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教材上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模型演示,往往不是十分直观,加上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如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如下的过程来学习:取一盒同样长度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一平面内把它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能够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再拿出四根牙签,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拿出五根、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活动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导致“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现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以及概念、原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2、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空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并且应更多地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到渠道,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便于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对传统的课堂学习空间做出调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整。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形式基本上是“封闭式”,课堂空间是“秧田型”,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联系较松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多为师生活动,且启动者几乎均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学习了。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研究的空间,提倡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独立自主地从事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讲解、练习的旧路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把研究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交流动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开放型的,小组合作是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有分工。小组的组合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和学习情况的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征、操作能力等由教师帮助混合编组,以便在教学中随时可进行研讨,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活动中起到组织、安排、研讨、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小组研讨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集体引导-创设问题情景-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由组长组织,可运用交流式、演示式、辩论式、诊断式或补充式等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有利于小组群体合作学习,课堂空间构成一般采用“U”型组合,小组成员占据三个方位,留余一面作为“共有空间”,便于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随时加入,一起讨论,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扩大了老师关注学生对象的群体性,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老师在关注我,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组合学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一个个的挑战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研究性学习提倡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使书本知识重新被“激活”,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货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知识最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问题的情景,多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针对问题,编制一幅生活画面,采用多媒体以卡通形式展现在屏幕上。有5个小木匠都想将一块不规则的木料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小木匠甲:先画了两组对边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乙:画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丙: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丁:画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小木匠戊:就使用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吧。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想一想,他们都能做出平行四边形吗?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后,学生很快完成了。通过这种形式教学,实践证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创造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坚持问题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经常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注意捕捉各种各种信息,收集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大胆怀疑,敢于质疑。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叛性。因为只有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人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人才会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问题。其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地创造性品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现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组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逼真的情景,快捷地提供了足够的感性素材。尤其是对那些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学习。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类似之处。如研究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再学习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老师直接引入课题:“我们的课桌面、课本面、和黑板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四边形——矩形。你想知道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叫矩形吗?矩形有怎样的性质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测量角、对角线、边长,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纠正,最后统一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 学生对概念、性质的形成理解得比较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李淑文编:《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李佐锋主编:《数学建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苏]B.A.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5] 青岛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编:《解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内部资料,2001年7月,[6]田江东 矫永芳:《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平度教育》,2003年2月
[7]吴启友:《实施成功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第一辑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展开。实践证明,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该教学策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策略、实践策略、归纳策略、创新策略。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向晶,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课程论。
谢利民,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高中的,也可以是初中的,甚至是小学的;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至可以没有结果。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及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二、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实施渠道:一个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一个是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笔者认为,掌握和运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不会给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改造我们的教育方式,必将使古老而传统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语言是文化与教学的载体,作为介绍国外文化重要阵地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今后的发展将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
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英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准备,其中知识基础是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赖以“生长”的基础。通过英语学科支持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与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英语学科课程能为研究性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展开,学科知识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英语学科支持推进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促使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光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地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然而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策略。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该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它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图略)。
(一)问题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确立目标、方向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What'sthe matter?”一课时,授课前把这样一幅图挂在墙上(图2图略)。并就画面中所涉及的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等知识点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充分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对确定的问题进行思索,大胆猜想、假设、预测,思考自己准备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探究,设计自己探究的方法、步骤和这样做的理由。然后,请学生就How?What?Why?Where?等问题分组准备,即“Tell
me a
story.”画面的非完整性、不确定性给学生丰富的想像空间,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像力和应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二)实践策略——猜想、假设、实践,自主参与探究
科学工作者发现知识、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直觉提出各种
猜测、想像,然后进行实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工作者那样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人脑中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只有让学生实践,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准确性、有效性。在这一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4人小组,就画面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共同磋商,探究热情十分高涨。待授课时,各小组成员分别表演了各种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的表达方式,并设想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尊老爱幼故事。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具有特定的文化现象。中学生学英语时往往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和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造出病句。这时,教师要注意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供大家参考、研讨。并适时组织学生辨析、判断,得出正确的表达方式。通过小组实践、集体研讨,既保护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发现和表达方式是否正确,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多次的实践——反馈——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双语思维模式,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定势。
(三)归纳策略——交流、梳理、归纳,概括结论
获得了感性材料以后,就需要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提取、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必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同一语境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其对称、和谐、简捷、协调的形式中找到英语语言变化的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对这一语境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应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种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科内容结构化。这一阶段中,可以把“What's
the matter?”这一课所涉及的主要语言表达进行整理(如图3所示图略)。
(四)创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扩展、创新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既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这样不仅巩固和扩展了所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英语中许多情境表达具有相似性,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情境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系统内各语言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有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即通过教会学生发散、收敛,纵向、横向,顺向、逆向,线型、立体和网络等思维方法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正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关于提供帮助这一语言情境,英语中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可以互换,有的却只适合于特定的场合。从医生、售货员、服务员到陌生
人,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所要充当的角色,自编、自导、自演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剧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在特定语言情境下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而对整体产生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集体研讨、分析主要知识点的可行性,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制作图表使这一语言情境系统化(见图4
图略)。
以上教学策略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真理的惟一正确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其具有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综合性、内化性、创新性的特点,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英语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主要参考资料: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