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有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有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目前有效课堂存在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有效教学是指什么,实施有效教学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在实施有效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可以怎么解决。(摘要要说重点,而不是说一些表面的话,你按照我写的提示来写)关键词:有效课堂、原则、小学语文、误区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误区
论文格式不对,请按照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进行修改,详细要求见http:///wljy/kcjx/lwxz/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目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3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4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误区及对策................................................9 参考文献......................................................................................................................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是锤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培养高尚人格的有效手段;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学科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而且高效的,抑或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从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到底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应该是指学生到底学到什么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学或者是学了以后没有收获,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或者很认真,但是教学也谈不上有效,同样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辛苦或者很不认真,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或者说是低效教学。所以,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具体内涵。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
趣到感兴趣;这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
这里要有个过渡段,引出下文。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一)制定明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层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因此,必须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学目标要准确和明确。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理解并学会运用,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等目标,也应有确切地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这部分要说,为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遵循哪些原则,或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具体地说朗读,你可以把朗读作为一个例子,用简短的话来说明,但不能把这个部分全部写朗读。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入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教学环境与条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要使学生掌握新识记性的概念,就常用讲授法、谈话法;而如果让学生了解
一些感性的知识,则常用演示法、参观法,等等。
2.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语文、外语学科常常采用讲授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常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音乐、美术学科多用练习法,等等。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3.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不同和认知水平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不同——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高年级可适当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如果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可采用演示法;已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时就不必再使用演示法。
4.教学环境及条件也是影响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因素——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如演示教学法需要一定的直观教具,实验教学法需要一定的仪器、材料,程序教学法需要有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等等。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因陋就简,尽量创造条件加以运用,但不宜过分强调。
5.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如语文教学,在教诗歌时,朗读的训练较多,教小说题材的文章时,较多地应用谈话法;理科讲公式、定理时多用讲解法,讲科学家传记和发明创造时多用讲述法。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合情切理的感情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悟思想情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朗读与直观形象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学生的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在朗读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深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可以播放当时人民悼念总理时的哀婉音乐,人们的哭泣声„„那催人泪下,扣人心扉的场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安街悲哀的人群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会被感染。此时,让学生朗读,感悟会更深刻,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朗读而提升。又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说:“我读这篇课文时,先读了几遍,可侄子说不行。我又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可好了,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练读,然后我先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完后,我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学生,只好
请其他学生帮忙,学生被老师一激,更是引发了读文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去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文章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朗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提高课堂效率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2、朗读与想象意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刻的文本内涵。
学生朗读时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激起对文章内在的意境美的再创造。朗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抽象的文本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口脑并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会更深刻。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文本的内涵,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领悟,文本的情感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升华。有效的情感朗读使语文课堂时刻处于高效运作之中,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感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把课文包含的情感价值领悟升华,因此朗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教学二年级《秋天的图画》一课的部分段落朗读的指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兴趣,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习,那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内化成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多启发,多反问,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亲身的自主探究,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有的学生一看到稍难的问题就无从着手,就主动放弃,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指导,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的。例如《中彩那天》一文中,有些学生对父亲中了一辆汽车时,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奖的那份喜悦感到不解,虽然一张彩票是同事托父亲买的,可是彩票又没有姓名,父亲买的两张彩票其中一张中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又有什么为难呢?部分学生认为父亲傻,不再去挖掘探究了。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挖掘文章的主题内涵,父亲在买两张彩票时是不是已经认定哪张是同事的?把奖品据为己有,父亲心里会怎样想?最后是父亲心中那份诚信主宰了一切,把中奖的汽车给了同事,从而得出诚信是最大的财富的主题。只要顺着父亲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就会为父亲的异常举动去探究原因,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比教师苍白的说教体会要深刻得多。从自主的提问到自主地学习,在问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悟,此时,学生个体的潜力会得到极大的张扬,课堂就会变得更有效率。
2、指点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是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思维的内化去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等。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指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挖掘积极因素,创设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各种素养会得到综合的训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应该依据文本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预设,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
1、扎实进行课堂预设,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课堂预设首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最重要的教学预设的起点,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方式与方法。在实施课堂教
学前要大力提倡有效的教学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与保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预设课堂,课堂的程序,安排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动,课堂的调控等都是预设的重要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以最适合学生的发展去预设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预设进行教学,课堂也许会平淡无奇,只有波澜起伏的课堂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互为促进,准确地引导和探究生成的问题,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随时进行教学诊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层。在具体的有灵性的学生面前,预设的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学生的现象,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在课堂上常常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地引导解决问题,做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要做到有效教学根据目前的理论约本人认为必须坚持以下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它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感觉你这个第二大部分写的东西从整体上没有写到点子上,你要再查下资料,在这个部分你实际上写的是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你看看别人写的原则有哪些?一
般来说,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写,但是你的几大点只有部分涉及到了,需要进一步修改!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地北,小学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已充满了活力。应该说,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一些误区。
㈠误区一:重“说”,轻“听”
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使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 因此,“说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老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训练”进行的十分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老师没让回答,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回答,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甚至插嘴抢答,中断同学的讲话,对别人十分不敬。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此造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会听”的益处。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虚怀若谷的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把“听训练”当作一项常规训练来抓,要求学生:(1)仔细地听,包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做到边听边想;(2)耐心地听,当同学的回答有错时,也应等他把话说完后再指出,做到边听边驳;(3)虚心地听,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虚心听取意见,做到边听边修正;(4)辩证地听,在他人阐述观点时,应不盲从,做到边听边选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会听”的益处,“会听”既能扩大摄取信息的渠道,也能丰富自己的见识,积累经验。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化了“听”,而弱化了“说”。“听”与“说”应该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生动、健康的发展。
(二)误区二: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语文的重要方式之
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格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过于泛滥,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达六次之多,有些讨论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的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削弱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应该说,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小组讨论依然而是几个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要走出这一误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测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有话可讲,才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误区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四)误区四: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教师往往片面理解了评价的目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得出结果的评价。正如《画杨桃》这篇课文,文中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 ‘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决的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充分的肯定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用自己脑子想问题的好习惯,婉转的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小结要对前面提出的有效教学概念、实施有效教学的原创,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总结。要把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来。
四、结语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同时还要防止进入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使之成为高效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4]《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5]《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6]《教学改革与创新》 阮望兴、朱建人 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7]《让课堂充满活力》贾志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10月 [8]《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励汾水
宁波出版社,2005 [11]夏循藻 文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4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过去曾经叫响过的“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有的语文课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多了,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的地方或有的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称“双基”)有被弱化的现象。
3、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个维度”目标的统一)以及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语文课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文本,转移目标,内容庞杂,操作随意,使得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长期困扰着我们。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语文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
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
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何同三,副组长江全佐,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自愿报名和协商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阶段成果
本项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7年秋——2010年秋)
1.实验启动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2月)
主要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上报实验学校名单,各实验学校拟定子课题方案并提交“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总课题组审查《立项申报书》并下发立项通知,完成实验的布点工作;召开课题开题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秋)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同步展开。各实验学校在总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方案,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征集”和“有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总结深化阶段(2010年春——2010年秋)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八、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县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重点研究试点学校
(面上学校自愿参加),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教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小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语文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秭归教育”网站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组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
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
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刘凤梧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过去曾经叫响过的“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有的语文课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多了,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的地方或有的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称“双基”)有被弱化的现象。
3、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个维度”目标的统一)以及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语文课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文本,转移目标,内容庞杂,操作随意,使得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长期困扰着我们。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语文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小学40分钟)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教育部课改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语)。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6、教材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与处理的有效性研究;
7、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8、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与对话的有效性研究;
9、新课程下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10、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1、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
除上述所列专题外,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拟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何同三,副组长江全佐,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自愿报名和协商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阶段成果
本项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7年秋——2010年秋)1.实验启动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2月)
主要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上报实验学校名单,各实验学校拟定子课题方案并提交“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总课题组审查《立项申报书》并下发立项通知,完成实验的布点工作;召开课题开题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秋)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同步展开。各实验学校在总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方案,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征集”和“有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总结深化阶段(2010年春——2010年秋)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八、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县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重点研究试点学校(面上学校自愿参加),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教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小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语文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秭归教育”网站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组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问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调查问卷
所在地所教年级年龄教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您是如何看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呢?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配合我一起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请在您认为正确的答案上打勾,可以多选。若您还有其它答案,请填在后面。
1.您对有效性的认识有多少?
A很了解B知道一些C一点儿也不了解D2、在平日的教学中,你觉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难度吗?
A难度很大B有一些难度C没有难度D3、您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技能吗?
A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 B一般教师都能实现 C不需要技能 D4、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了解有多少?
A知道很多方法B了解一些C了解甚少D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
A 优化教学目标B 增加课堂教学容量C 优化教学结构D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 E 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F 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G6、面对新课程改革,上好一堂课,需做好以下哪几点?
A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B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C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D 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E7、从哪些方面衡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
A 是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B 是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
C 是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D8、利用信息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A 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B 只要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C 利用信息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多大关系
D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9、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A教师行为的有效性; B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C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D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E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F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G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H10、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A个性发展B全面发展C终身发展D1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什么地方出发?
A 课程需求B 学生的兴趣爱好C 学生的需要出发 D12、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应遵守哪原则?
A 轻松舒适B有益于教与学 C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 D、13、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您还有哪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