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问题研讨及集体备课记录
汪刘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0年6月4日 地点:汪刘小学 参与人员: 记录员:
研讨问题: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记录: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语文试卷阅读上的红叉叉,也一样令语文教师们苦不堪言,教师们教学阅读时也不知该从何着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这个问题我们四年级组的这几位老师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知识广博与孤陋寡闻都直接感染学生。老师要多读一些内容充实、有意义的书,以身作则,而且在课堂上能恰倒好处地博古论今,会使自己成为学生们效法的对象,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2、学期定时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或朗诵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书的经验、体会和收获,讲述所看书籍中的动人故事或朗诵所看书籍中的精彩篇章,以便互相启发互相带动。
3、开展摘抄或读书笔记展评。对于学生摘抄所看书籍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或所写的读书笔记,可定期进行展览评比,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二、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3、结合活动推荐选材。
三、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1、延伸相关文本,丰富阅读活动。
2、课前收集信息,课后拓展文本。
3、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四、汲取课外阅读营养。
1、认真阅读,熟记于心。
2、学做笔记,日积月累。
总之,无论是丰富知识还是增强能力,课内阅读必不可少,课外阅读同样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入情感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二篇: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初一语文集体备课理念
备课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形式,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在传统备课形式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备课模式,大胆尝试“三个三”(既三定、三明确、三落实),注重发挥备课的整体功能;注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以实现教学过程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静态备课与动态备课的有机统一,强化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
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在备课形式上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中心发言、定教案)。我们定每周二、周四提前备一周的课,并定好中心发言人,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备课时先由中心发言人进行分析,然后集体讨论教材,吃透学生后,提出教案的提纲,形成统一教案骨架,由中心发言人执笔书写,人手一份,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
其次,做到“三明确”(即明确目标、明确要求、明确方法)。备课时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的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懂的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如何去突破?不能就课讲课,要寻找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进行课内外知识迁移;还要明确怎么教群策群力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克服“一言堂”,把趣味、微笑、激情带进课堂。
最后做到“三落实”(落实检测题、落实“回头看”、落实纠错与改进)。为了检验备课质量、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或教学后要精选随堂及课后检测题;经过课堂教学及学习检测,进行“回头看”(二次备课),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回授和分析,进行纠错和“补救”,同时又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我们在一年以来的集体备课实践中,总结出“三个三”的备课策略,始终不渝地坚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还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羚羊木雕》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地点:育仁中学初中部
参与人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
研究科目: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主问题”设计(《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主持:简玮
集体备课发言内容:
一、简玮
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集,目的只有一个,即《羚羊木雕》这一课的“主问题”如何设计。大家的发言宜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解读《羚羊木雕》;
(二)是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设计及其理由。希望大家积极发言,为执教者提供最大帮助。
二、吴弟群
(一)、《羚羊木雕》教材研究
《羚羊木雕》是一篇表现家庭亲情、同学友情以及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的记叙文。对于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与很多学生家庭中所发生的也相类似。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引起许多争论和看法,达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问题。
(二)、设计及理由
1、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此问题设计意图为:
(1)感知全文内容,了解**的起因,父母的态度,同学之间的误会,我的委屈。
(2)了解全文的线索,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3)表达的中心
2、你是怎样看待《羚羊木雕》引起的**?
通过对全文内容的了解,分清父母、奶奶、我、万芳在这次**中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分辨是非,同时作为自己该如何完善处理好这场**,一则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二则对父母在事情已经发生后的冷淡处理,造成对孩子心灵的极大伤害表明自己的看法。
三、陈健
(一)、《羚羊木雕》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章,该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而此文体现的则是亲情中不和谐的一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且能联系自己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现状,该文是能很快引起共鸣的,对内容的理解难度也不大。鉴于此,我认为本文重点应定位在对文中出现亲情间的矛盾的理解和讨论,力求有自己更好的解决办法,难点则是在学习中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二)、《羚羊木雕》“主问题”设计
1、通读全文,请你给标题加一个修饰成份的羚羊木雕
(整体感知全文,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
2、在整个过程中,“我”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在朗读中体会)
3、对这场由羚羊木雕引发的家庭冲突,你是怎样看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及情节,同时也可“挑拨”起学生间的争论)。
四、程欢
(一)、《羚羊木雕》之文本解读
一件小小的羚羊木雕,竟然引起轩然大波,而在这场**中受伤最深的却是我自己。本文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我内心的感受:对友谊的无比珍视;在父母的严逼之下取回木雕的无奈;对朋友反悔的悔恨与歉疚„„同时,在这场**中,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与个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母亲之严厉而不听我的辩解,父亲虽平静却不可抗拒的威严,皆表现出他们重财轻义的思想,这些皆如一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缓一口气,奶奶虽通情达理却又作不了主,只得默默退开的无奈,万芳与我亲密的关系,对朋友的无限仗义;一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乃是得力于作者绘声绘色的神态、语言描写。因此,在把握人物性格时要注意教会学生勾划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并注意勾划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态度,从而认识到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重谊轻财。由于这类事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在阅读本文时,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谈谈自己遇到此类事情的解决方法,并通过比较,找到最完美的途径,并以本文为借鉴,思考在生活中应当如何与父母及朋友相处,在与父母有分歧时,又如何才能采取最满意的方式来解决它,另外,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大特点乃是采用插叙将三事件滴水不漏、紧凑完整地安排在一起,一气呵成,学生在阅读到此部分时,应适当插入引导学生认识它并了解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羚羊木雕》主问题教学设计
1、默读、重新拟标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拟标题引发其学习积极及兴趣。)
2、选读文段,勾划圈点,批注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提高朗读能力及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争辨:若你遇到此类事情,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一方为父母,一方为“我”,一方为万芳。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激发其兴趣及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并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五、曾祥渊
(一)、关于《羚羊木雕》文本解读
该篇文章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第五单元的第2篇,所写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情感体验,蕴籍较深的文章。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切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的友情,含蓄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小而言之是一个家庭如何达成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沟通交流,以和为美;大而言之,只有家庭的和美才会有社会的和美,国家的和美。文章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人物间的对话,从对话中折射出了对话双方所秉承的原则和规范,这种原则和规范的挖掘,必然建立在对对话的深入品读之上,在有情感涵咏的朗读中加深感悟。文章因为贴近学生,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圈点、勾画,需要与他人对话、交流,这时可以一种既规范又开放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说话训练,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锻炼一下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说话中,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拓展思维。
(二)、《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
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理由:文章构思巧妙,插叙是显著特征,此举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精读品味:扩写几个句子:的妈妈的爸爸的“我”的„„
理由: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此“主问”是从矛盾双方引发出来的。
拓展延伸:
1、羚羊木雕能否不引发矛盾赠送,理由何在?
2、羚羊木雕送出之后„„
理由:文章叙述的矛盾,学生众说纷纭,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内化行为,学会与家人、与同学、与他人友好相处。
六、吴俐莉
(一)课题确定《羚羊木雕》
本文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但却没有那种温馨、惬意的感觉,留给人无尽的思考,在孩子的眼中,友谊是神圣的,意大利薄伽丘说“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但作为家长,却忽略孩子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和友谊相比,谁更贵重,如何才能处理好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本文作深入的探讨。
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积累,写法借鉴,以及朗读,圈点勾画。
根据本文来看,整体感悟应是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从理清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来讲,可以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圈点人物的心理、神态、对话,并通过朗读进行体会,进而引发学生的深沉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寻找到解决亲情与友谊的矛盾的最佳途经。
(二)“主问题”初拟:
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整体感知,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
2、文中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深刻的体验?(朗读、品味)
3、文末说“这能全怪我吗?”你对各个人物的做法有什么意见?你认为理想的做法是什么?(深入探究、点评人物)
4、你还有哪些难事讲出来,共寻办法(课外)
七、李建新
(一)解读《羚羊木雕》
这是一篇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散文,文章所显现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在一般的家庭里也有经常的表现。父母对财物的看重是无可厚非的,而孩子对友谊的珍视也是值得赞赏的,那么究竟该怎样解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念呢?文章没有解答,从文章内容来看,也没有明确的方法。不过,作者张之璐对这个问题是有感情倾向的。那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珍视孩子之间的真挚友谊,成人们要检讨自己的功利思想,处理孩子们的之间交往时,要妥当行事,不能伤害孩子水晶般的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交给学生的,除了文章的写法之外,恐怕就是如何对待同学间的友谊以及怎样巩固加深友谊,至于对家长的规劝,我认为让学生意识到即可,毕竟我们不能把课堂变成声讨会。
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上册中五单元第二篇课文的位置。第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风筝》,借风筝写自己对弟弟的伤害及人们思想的麻木;第三篇课文《散步》,是作者对两代人的责任感;诗两首分别写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母亲之情;《世说新语》则是展示古代儿童聪明机智的故事。显然,本文放在这样的位置,是让孩子们正确看待亲情和友谊,遇事要多加思考,多与家人商量,才能避免隐患,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我认为是本文的写法:一是插叙,站在语文的角度,这个要交给学生;二是描写方法,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很生动,让学生品读这些文字,就能了解父母、奶奶、我、万芳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语言的精读品味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羚羊木雕》的“主问题”设计
见于以下的文本分析,我认为在本文教学时学生的整体感知,要达到了解内容,梳理思路,并通过追问让学生了解插叙方法的目的。“主问题”设置为:(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情,只要学生能答出父母逼问羚羊木雕的下落——回顾与万芳的友谊——讨回羚羊木雕,此时,即可追问,“回顾友谊”的作者把它放在中间位置,像这种写法在顺序上叫“插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若太难,则直接由教师解说)。
第二个主问题放在深入文本阶段,目的是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品德熏陶的目的,宜设置为(2)“我”的父母做法好吗?为什么?还可以追问出奶奶的做法,万芳母亲的做法,借此来找到正确处理家庭冲突的办法。
第三个主问题在精读品味阶段,目的是在品味中了解到文章中的描写方法,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可以这样设置:我们刚才了解了父母的做法不太好,(3)那请你找出文章中对人物刻画最好的地方,并谈谈理由,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表演一下。
第四个主问题是拓展延伸阶段时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设置:(4)对“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的事,你能不能替“我”设想一下,怎样做才可以既送礼物,又不影响一家人的亲情?
八、集体酝酿、研讨(略)
九、商定并结论(李屹梅)
问题1:请说说发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主问题2:谈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主问题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录入:李建新)
第三篇: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叶红老师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讲课思路 课文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解题: 提问:念奴娇是什么 赤壁怀古是什么? 2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本感知
全体学生朗读全文 疏通字词
2请一位同学正确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教师范读:(配乐)文本分析
1、上阕写景分析:
(1)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阕 其他同学思考
(2)提问:在词的上阕 通过作者写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师:作者赞叹江山如画 同学们
如果请你根据这些文字画一幅画 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4)请三位同学个别比较朗读 自评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5)【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上阕 2 下阕人物分析: 1)周瑜形象赏析:
(1师:我们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豪杰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阿瞒岂但能横槊
文彩风流世有人(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破英雄百万师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2)师:你们最欣赏哪一位三国英雄呢?
(3)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4)师: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5)现在请小组齐读词的下阕 其他同学思考
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
(6)师: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7)提问:这里所描写的周瑜和大家所知道的周瑜是否有区别?
(8)历史上的周瑜 是怎么样的呢?
(9)朗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描写周瑜的句子 教师点评
2)苏轼内心分析:
(1)师:面对年轻有为 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周瑜 苏轼如何描写自己?
(2)师:词人发出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
请一位同学简单的解释下这句话
(3)比较阅读《定**》来了解作者的生平(4)【朗读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思考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你的人生态度的启发
三、集体讨论
1、”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指导学生的朗读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者经过字词字音指导之后 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大声诵读并且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提出阅读要求!并注意读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自己讲还是太多
3、好文章均文质兼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求新的形式 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
语文教学守正是本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加之适当的形式 会锦上添花
我在讲解课文时注意以自己特殊的手势传辞达意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 更易于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入思考 分析
从而在探究富有挑战的思考讨论中推进教学进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热烈
对诗词的理解较深刻 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 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的重要特色为举纲张目 不枝不蔓 或点或染 有主有次
理解词语为领会主旨服务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去领略衬托和铺垫手法运用的妙处 其他或点到为止 或略去不提 聚焦准确 精力集中
教法则不落窠臼 从下阕讲起
因为那是”诗眼“所在 纲之所在 主旨所在 一纲在手
再用倒剥笋的方式 层层深入
赏析高妙之手法 品味精巧之构思 令人一新耳目 背景介绍不在开头
却非同寻常地穿插在授课
过程中
直接为揭示主旨服务 这是本课的又一奇着 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
为了培养同学们鉴赏诗歌的兴趣 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 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文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篇目比较阅读 尤其是在讲解重要诗人词人时 可以辅以该诗人其他篇目比较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8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牛郎织女》
二、朱欢敏老师讲解《牛郎织女》的讲课思路
1、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 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
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 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 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2、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和科学)
3、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 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
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 其中
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 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一对有情人被一条无情的银河相隔
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 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4、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
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 作比较
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 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
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
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
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
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 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 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5、总结全文(5分钟)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 找出答案
(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6、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 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 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
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 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 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 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三、集体讨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
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一致
3、教学难点的突破成功:《鹊桥仙》的双重解读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5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李梦丹
一、备课篇目:《雷雨》
二、李梦丹讲备课思路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可以说这首对联就是对《雷雨》的最好的概括 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理解这首对联的上联
介绍作者: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阅读文本: 请阅读”午饭后......“到”......侍萍接过支票 把它撕了“
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如何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呢?
三十年是什么意思?风风雨雨又指什么呢?这三十年来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风风雨雨!时
间 地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三十年后 周公馆
梅花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
梅花指什么?(梅侍萍;衬衫里的那朵梅花;还有侍萍的性格--象梅花一样的坚毅......)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如果把它理解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来看看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 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性格特点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依旧留清香?)
课堂小结: 在利益社会中
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 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 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业
1、阅读后文 并争取阅读原著 读懂对联的下联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2、有感情的阅读剧中人物的语言
三、集体讨论
1、上这一课李老师用一首对联 ”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串成全文
而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对联的上一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导入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三十年风风雨雨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所经历的恩怨情仇通过图表打出来 既清晰又有条理
而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梅花依旧留清香“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周朴园对”死去的“"活着的”“眼前的”的侍萍的态度
解读这个人的性格!最后得出因为在情感和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而舍情感取利益的现实
从中人性中冷酷和温情的一面 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进了周家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
3、对于人物的性格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而答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最好是在黑板上写出 而不是在PPT上打出;
4、在引出人物性格的方面可用多种方法解读 可让老师参与对话 生生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单读后在评价
这样可能学生的讨论会更加积极点更加热烈点!教师不能硬将现成的东西塞给人家 剥夺了学生阅读、品味、赏析的机会
4、在解读梅花依旧留清香这个阶段 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选读等方式
避免单一给人带来的乏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9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刘素芬老师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讲课思路 导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只要我们肯付出心血和汗水 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我们就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阅读课文 准备回答: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请你说说“我”(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 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进入问题1:2个 面包师傅和“我” 师生关系
进入问题2:
1、学生分角度复述;
2、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 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
2、课文为什么选择“从尾说起”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找一找 品一品
1、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读课文 找细节 讨论概括
插入作者介绍:
2、面包师傅的创业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老师评价学生绝技随身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这一特点? 为人从业之品
1、师生谈启示
2、文中老师的教导身:“不要学坏 总要有一技随身” 齐读末段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 只要
你就是职场的成功者!课外拓展:渔翁的故事
拓展学习(选择一个项目完成):
1、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2.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三、集体讨论
1、教学过程中
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定稿)
九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科
组:语文组 时间:2016-3-22 地点:语文教研活动室
周次:7 主 持 人:吴海水
主讲人:黄全国 课
题:《曹刿论战》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苏教版 参加人员:吴海水、黄全国、柳定海
缺席人员:无 备课情况
《曹刿论战》复习课集体备课前教案
主备人:黄全国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曹刿论战》是一篇重点文言文阅读篇目,从重点词句到内容都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整体把握
1、提问: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
三、课文分析
在战前、战中、战后,曹刿都有哪些言论和行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表现了什么性格?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复习本课。
(一)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思考问题:
(1)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4)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认同哪一方面?理由是什么?表明了曹刿的什么思想?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认同第三点。表明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6)本段中曹刿有哪些行动和言论?体现了什么思想?表现了什么性格?
明确:先写了曹刿与乡人对话,表现了曹刿的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其次写了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体现了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条件的思想,显示了曹刿深谋远虑的品质。
2、学生结合注释整理重点词语,小组交流、明确。
3、小组内翻译课文,互相纠正。
4、教师检测并归纳:
(1)指出重点词语: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弗敢专也----个人专有;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弗敢加也虚报;必以信实情;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2)重点句子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何以战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词多义:
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思考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战斗开始时和齐师败绩时,鲁庄公是怎样做的?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和追击的呢?这分别表现了两人的什么性格?
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2、学生结合注释整理重点词语,小组交流、明确。
3、小组内翻译课文,互相纠正。
4、教师检测:
(1)指出重点词语: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齐师败绩大败;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重点句子:
A战于长勺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思考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表明了曹刿的什么思想?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2、学生结合注释整理重点词语,小组交流、明确。
3、小组内翻译课文,互相纠正。
4、教师检测并归纳:
(1)指出重点词语: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2)一词多义:
故: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
四、人物分析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五、写作手法分析
1、对比手法的应用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课文剪裁的原则和效果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后训练
(一)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2分)
鄙:
狱:
2下面各组加点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未能远谋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③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公问其故
故逐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二)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间:
专:
2下面各组加点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公将战
上使外将兵
②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③必以信
小信未孚
④忠之属也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4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曹刿论战》复习课集体备课后教案
复习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特殊句式;
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方法:学会总结,学会迁移,抓住规律,举一反三。
一、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
左 传
》,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着和文学名着。
二、复习重点一
文言实词:通 假 字;词 类 活 用;古 今 异 义;一 词 多 义。
自主复习:
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小组交流,查漏补缺,准确识记。
复习检测
(一)一、区别下列各组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必以信()
小信未孚()
愿陛下亲之信之(4、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考题呈现
(一)、下列句中红色的词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小惠未徧
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
4、再而衰
5、公将鼓之
6、神弗福也
(三)、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威武之师
B.肉食者鄙
卑鄙无耻
C.牺牲玉帛
英勇牺牲
D.忠之属也
赤胆忠心
复习重点二
语句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一定注意译准红色词语的意思
注意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
1.何以战?
2.夫战,勇气也。
复习重点三
理解文意:
(一)贯穿全篇的线索是()
A.战争
B.远谋
C.勇气
D.一鼓作气
(二)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三)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1.彼竭我盈指什么时候?
2.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3.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草率进攻,鲁莽急躁;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考点呈现
1、鲁军战胜齐军的原因, 请结合课文判断,哪些是正确的(B D E)
A.战前对作战部署谋划的周密
B.战前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C.鲁庄公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D.军事上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略
E.详察敌情以后才下令追击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2)可以一战 翻译:
(3)一鼓作气 翻译:
4.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三、复习小结.紧扣课本,打好坚实基础。
2.把握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学会总结,举一反三。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时间:2015年9月22日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参与教师: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肖厚琼 记录人:王春文
课题:古诗《游园不值》 教材解析: 肖厚琼:
老师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集体备课,我选择的内容是古诗两首,因为我们教学古诗时总是老师讲解较多,总觉得教学起来索然无味。
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王春文:
“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物以类聚。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钟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肖厚琼: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 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
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教学环节设计:
肖厚琼: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
王春文:在“‘咬文嚼字’、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 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仔细读读下方提供的注释,争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 的情形。”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方可寻求帮助,自学一段后提示“同学们如果哪一处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共同探讨。”教师允许课堂上“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
钟黎:
但对学生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一枝红杏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窜出墙来”“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悄悄的跑出墙来。”“探出墙来,想看看外面的春色,比比谁最美。”“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再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学生的表述一定会生动许多。而且在这一番再造想象之后,师生渐渐步入了诗所描画的意境之中。我再进一步的驱遣想象,“小院中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学习又是一番奇思妙想。
《游园不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
1、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 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读:“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二、自读《游园不值》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两字。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应”“怜”的含义。
诗人游园心切、然而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读)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课件展示满园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师: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读。(读后问: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四、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再指导读《游园不值》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五、配乐朗读。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5年9月29日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活动内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灰雀》 活动对象:三年级语文教师 主持人
:朱伟 记录人
:蒋国英 活动过程:
一、朱伟;学校对本次活动做了一下要求:要求每个年级组、备课组长指定某个单元某节课,有上课的老师出本节课的教案,全体教研组的成员把自己的备课的情况说一说,然后集中,每位老师都要有自己的备课情况。下面由各个老师把自己的备课情况说说:
二、蒋国英发言:我们集体备课要先备自己的学生,确定目标,本科的目标是:会说、写一些生字词;会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通过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列宁循循诱导、善解人意和对儿童的保护。为达到这个目标,我先由导入开始接着备教学重、难点,再通过对话描写体会内心,接着备教学设计。我认为上课要写详案,从每个环节去理解学生,然后定好教案,最后实施。
肖唐孝发言:我认为备课的老师要写详案。集体备课为备好课提供了平台、本组备课写出来的教案是很不错的。本次备课由备课老师处教案,本小组对教案进行修改,我觉得这样很好,对老师的发展很有帮助,我认为这样的活动要经常开展。我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都是各自备课,自己写教案,但是结果没有详细的教案,备出的教案没重、难点,对如何上好一节课缺乏指导性、科学性。我的困惑:如何通过对话、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但是我觉得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上课的老师也没对这次的教案有所领会。
蒋国英: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对这次活动了解得不够。集体备课各自发言没有重、难点,集体的意见上课老师不能好好的采纳。备课老师各自发言,无法统一意见,集体备课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有待研究。
朱伟:对于集体备课我有好多疑问,由于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对备课的要求、方法不是很理解。备课各小组有各小组的意见,不能整合几个小组的教案。我在思考:集体备课的目标是什么?备课存在什么弊端、不足,有什么启发?教师如何上课缺乏指导,这次集体备课没备出详案,用集体备课的教案能上好每一节课吗?备课不能细化到细节,备课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来自各方的教研员不是很了解这个学校的学生真实水平,这样很难做到完美、很难到达集体备课的目的。
肖唐孝:原先定的集体备课目标、确定重、难点、教学过程,但是因为有不同的意见‘结果上课的老师不能很好的领悟。在乡村进行集体备课是很难开展的,集体备课如何考虑到每个学生,同一个年级是否也能一样上呢、还是一个问题!
蒋国英: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如何进行呢?我觉得不好进行,因为学生不同,想法也不同。备课是集思广益,我通过学习,知道了备课的方法、目的、过程。我觉得集体备课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好的教案、方法我们都要采纳。先由集体教研员备课,然后在由指定老师上课,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对于这次集体备课,各个教研员都发了言,但是没有具 6 体的方法。
朱伟:这次活动是先由上课老师说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最后定方案上课,这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这次的备课准备不够充足,没有确定好目标。
蒋国英:这次活动是先由上课老师说她的上课过程,让我们熟悉教材,然后定好重、难点。再由全体老师进行备课。我觉得集体备课要先备好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下面说说本次备课的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
2、提出自学要求;
3、师生互动,深入研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扩展练习;
6、扩展延伸。
三、本次活动的总结:各个老师都对本次教研发了言,我觉得很好,我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不少,但大部分的老师都不是很清楚集体备课怎样的操作。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呢?我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要:集思广益。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七备、六统一:1.定时间 2.定地点 3.定内容 4.确定中心发言人。七备:1.备进度 2.备目标 3.备教学重点 4.备教学难点 5.备共性内容 6.备作业 7.备测验。每一位老师都要先备课,每一次活动都要先定好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对本次活动做整改意见。集体备课要有个人反思,这个反思很重要,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个人的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集体备课可备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定好方法、模式、活动过程。上课时可以灵活运用教材。
5、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生字卡,挂图。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都知道许多伟人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伟大的故事一列宁。
出示目标(生齐读)
①我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②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l、学生自由读
现在开始读,3分钟后比赛谁读的正确(生字可借助工具书)
2、分段读。
3、生纠错,并更正。
zhā
xiōng pú
wǎn
Yǎng
jiāo
面包渣
胸
脯
婉转(形容声音很好听 仰 望(抬头向上看)
郊 外
4、检测:(胸脯、或者、散步、郊外)
出示字卡、注音、选字填空,提写生字、词
()
()仰
望
婉
转
(口头说意思)
5、生改正,师生共评。三、二读课文,读流利
上个环节大家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再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3分钟后进行比赛。
1、生自由读。
2、男、女声赛读。
3、分小组读。四.写字:
1.指导易错字(步、低、或)
2.练写易错字。
五作业:
词语表中词语2遍。
第2课时
一、揭题示标:
导语: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灰雀”。
出示目标(生读)
1、我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3分钟后回答。
2、指学生回答。
3、生纠正、补充。三、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出示指导:
1、从文中哪些部分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2、当小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3、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现在开始,我们看谁能最快又准的在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l、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
3、生补充、纠正、师板书。
(每次
都停下
仰望
经常)
(我一定要把灰雀送回来)
(对小男孩尊重、爱护。)
四、品读课文。
现在大家也都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了吧?谁敢来试读读他们的话。(指导有感情朗读)1.指名读 2.分组读
3.小结:应读出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五作业:
做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宁
自言自语
微笑
尊重爱护
小男孩
肯定
低着头
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