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篇: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课时分层作业(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A.水稻、玉米

C.小麦、葡萄

B.水稻、粟 D.玉米、粟

B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选B项。] 2.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它是()A.耧车 C.曲辕犁

B.翻车 D.筒车

C [由“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可以判断是曲辕犁。] 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A.耧车 C.高转筒车

B.水排 D.曲辕犁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的水力鼓风装置,而题干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故排除B项;高转筒车是宋朝出现的灌溉工具,而题干要求的是汉代,故排除C项;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项。] 4.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C.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D.精耕细作

D [由题干可知,代田法能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5.“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导学号:07182004】

A.耧车

B.翻车

C.高转筒车

D.风力水车

B [从题干材料“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可知描述的是翻车,故选B项。A项不是灌溉工具;C、D两项不需要人力。] 6.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

【导学号:07182005】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井渠

A [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修筑了都江堰,故选A项。] 7.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由“妇织”“儿锄”可知《田家》描写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A、C、D三项与诗句无关。] 8.“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导学号:07182006】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B [凭借题干中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以判断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故选B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7182007】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解析】 第(1)问,结合小农经济的基本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要结合材料三从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特点等方面综合回答。

【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冲A挑战练] 10.“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C.耜耕

B.铁犁牛耕 D.耦犁

A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11.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导学号:07182008】

A.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A [题干中的谚语说明农作物种植按照节气进行,不违农时,故选A项。]

1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导学号:07182009】

A.五谷六畜 C.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D.铁犁牛耕

B [材料中“种谷”“树桑”“鸡豚狗彘毋失其时”等信息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 13.《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社会的稳定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就说明了这一点,故选A项。] 14.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应如何认识材料三中的观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逐问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农业生产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2018061511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圆穴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3.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C.增加从业人口 答案 D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4.(2017·河池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B.一年多熟制 D.精耕细作()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答案 D 解析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生产,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6.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解析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而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

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 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除了货缎外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8.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 A 解析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9.《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 C.垦荒开矿 答案 D 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 D 解析 经济作物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作物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故D项正确。

11.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根本”二字,过于绝对。

B.重农抑商 D.农工商皆本 1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答案 D 解析 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9分)(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6分)(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9分)答案(1)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③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2)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有商贸交流。

(3)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

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中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 4 耕作方式。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要从“利”和“弊”两个方面去分析。

14.(2017·临沂高一检测)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6分)答案(1)地位: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2)变化:形成票号、钱庄;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等信息回答。

第三篇: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过程】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如右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2)表现:

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

①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马可波罗游记》 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④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

三【布置作业】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四【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业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概况(各朝的情况)

2、原因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目的

2、概况

五【教学反思】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本课教学设计精选了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古代商业发展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 1 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读史

材料一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 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2.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并推广到偏远地区。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二)沉重的赋役与力役

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1.泰半之赋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2.沉重的力役

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

(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 1.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2.土地兼并的危害:

(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

(1)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2)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

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

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郑国渠 3.汉代: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 4.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5.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 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

1、单项选择题(1)A(2)B(3)A(4)B(5)C

2、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7: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

实验版)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来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

答案:B 2.(2011·大连模拟)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左传》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下生产状况,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产品,故选B项。

答案:B 3.(2011·济宁模拟)《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已经使用牛耕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知,原先用于祭祀的牛现在用于农业耕作,故B项正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这种制度是均田制。

答案:C 8.(2011·绍兴模拟)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真实的是()①他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土地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 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能力。①③反映了战国时期土地所有者获取土地的两种方式,②体现出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鼓励。④结论不符合史实,当时,弃农经商得不到政府的奖励。

答案:A 9.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一材料反映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

答案:D 10.(2011·淮安模拟)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为官府服务的官窑以技术先进、要求严格而著称,“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说明民窑生产技术已

用心

爱心

专心

14.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北宋东京城和元大都的繁荣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但从整体而言,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大多数农村地区达不到大城市的发展程度,故称“微澜”。

答案:B 15.(2011·长沙模拟)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注意本题不能选A,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

答案:C 16.(2011·启东模拟)下图为明代对外贸易流程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福建福州丝瓷白银――→吕宋今属菲律宾――→西班牙

A.明代官方朝贡贸易渐趋兴盛

B.江浙丝织品行销世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C.这种贸易带动了中国国内手工业的兴盛 D.西班牙的白银,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和分析理解能力。当时的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图示明显的是交易行为。从白银流向图可以知道B、D不准确。交易的内容是手工业品,因此会产生C项结果。

答案:C 17.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A、D两项结论不对,C项结论与题意无关。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春秋时期的铁锄(右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墨子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3分)(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4分)解析: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属于探究试题。回答第(1)问要注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逐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3分)(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答案:(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24.(2011·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祗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秋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